年味常晓雨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2
记忆年味—蒸年馍阅读理解答案蒸年馍浓郁的年味打开记忆的大门。
记得儿时,每每过了小年,家里大人就忙乎着准备过年,打扫完大屋小屋,就该蒸年馍了。
头天一大早,母亲就开始泡酵(jiaoxio)子,放在温热的土炕头,等待发酵。
然后就忙着洗刷蒸馍用的笼屉,不够的话还要向邻居家借。
经过细致的洗刷后就晾晒在阳光下。
而后还要将储藏(cang zang )的萝卜、白菜从土里刨出来洗干净,为明天蒸包子用。
到了下午就第一次续面了,继续放在热炕头。
晚上临睡觉前再续上一次面粉,差不多天刚亮时面团就再次发酵好了,这时就进入蒸馍环节了。
将面团倒在案板上后,就开始揉面,我和哥哥也加入这个环节中,母亲给我们切上一小团,一边叮咛着要怎样操作,一边揉着自己的面团。
面团一般要揉四次,揉到最后就是白白的发光的,这可是需要功夫的,我们虽然身着()薄衫,但是却累得满头大汗了。
接着就是丸馍,这个程序我们小孩子一般是做不了的。
能干的母亲左右开弓,将揪好的小面团放在手心,三下五除二后,一个个白皙光亮的小馒头就做好了,顺手搁到炕上。
炕是从前一天开始就不停火地加热,温度既不能高,也不能低,这个活就只能由勤恳的父亲亲自去做了。
而这时的我和妹妹,主要负责将母亲递上来的小馒头整整齐齐地摆放在铺着炕席和馍袱子的炕上,经过半个小时左右,一个个小馍馍经过温热土炕的加热,已经是白白胖胖的了,这时就可以上笼屉、上锅蒸了。
蒸馍的火候极为讲究,先是大火烧,等到气圆了(即锅的四周冒汽),才开始慢火继续烧,这时也就可以看表了,还没有钟表的时候,母亲就在灶头点上一段香,叮嘱父亲什么时候可以出锅,屋子里的后续工作依然进行着。
到时间了,馒头该出锅了,母亲一点也不急,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什么,最后才揭开笼盖。
雪白的馒头一个个光鲜地呈现在眼前,新鲜的馍香味在厨房飘荡。
母亲将出锅的馒头倒在支好的竹席上,等馒头完全晾凉之后就可以装进好久前就洗好的缸里了。
这缸是陶制的,晾好的馒头装进去,十天半个月都不会发霉,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个简易的“冰箱”。
年味阅读答案①记忆中的年味总是伴随着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年货逐渐变浓变稠的,那些在当时看起来十分诱人的年货也是随着年关的一天天临近而逐渐增多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记忆中的年味是留在舌苔上,在这个年味越来越淡的年代,我开始怀念并细细咀嚼关于年的一些零碎记忆,而惟有留在舌苔上的记忆是丰厚而绵长的。
②小时候,总是盼着过年的,那是蓄积了一年最热切的盼望。
我常常能忆起这样一句话:腊月二十三,过年丢剩七天。
过了二十三,房屋要彻底清扫一遍,手巧的姑娘媳妇着手剪窗花,剪各色各式的,贴在木格窗户上,有人物、有风景、有反映农村生活的,也有抽象夸张的……村里人要送灶神,腊月二十三这天晚上,泡上一杯清茶,在自家的场心处把灶神送上天,据说灶神是回去转娘家,一年当中,只有七天的时间,七天以后,也就是大年三十晚上,她又得回来陪这一家人一起过年。
村里人总会香火不断地烧上三天,既要给已逝的先人烧香,还要给灶神、天神、喜神、财神们烧香。
总之,过年了,什么都可以忘,什么都可以省,惟独香表不能忘也不能省,忘了香表就等于忘了自己的先人,更重要的是,恐怕要得罪众神。
③我对过年的全部记忆是从一身崭新的衣服开始的。
只有过年了,我才能堂而皇之地向父亲要一身新衣服,而父亲往往在这个时候是极其慷慨和大方的。
他甚至提前就准备好了做衣服的料子,尽管那些布料可能是他赶场时买的便宜货,但做成新衣服,穿在身上感觉还是很洋气的。
特别是上衣的四个兜,上面的两个兜能别好几支笔,而下面两个兜,就不愁挣的洋糖装不下了。
那个时候,撑得鼓鼓的两兜糖才是最值得炫耀和满足的了。
所以,在过去,糖的真正味道反而淡忘了,那种本质的甜好像不是留给嘴里的倒像是留给两个大衣兜的。
④小时候,盼着穿新衣服比盼着过年更让人心焦和难熬。
其实,当时对过年最直接的理解就是有新衣服穿有好吃的。
虽然一身衣服从量身订做到缝成前后要试好几遍,但总感觉年前这新衣服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直到过年了,穿上身再不舍得脱下。
《年味》阅读以及答案参考有关《年味》阅读范文以及答案参考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年味北塬①记忆中的年味总是伴随着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年货逐渐变浓变稠的,那些在当时看起来十分诱人的年货也是随着年关的一天天临近而逐渐增多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记忆中的年味是留在舌苔上,在这个年味越来越淡的年代,我开始怀念并细细咀嚼关于年的一些零碎记忆,而惟有留在舌苔上的记忆是丰厚而绵长的。
②小时候,总是盼着过年的,那是蓄积了一年最热切的盼望。
我常常能忆起这样一句话:腊月二十三,过年丢(剩)七天。
过了二十三,房屋要彻底清扫一遍,手巧的姑娘媳妇着手剪窗花,剪各色各式的,贴在木格窗户上,有人物、有风景、有反映农村生活的,也有抽象夸张的……村里人要送灶神,腊月二十三这天晚上,泡上一杯清茶,在自家的场心处把灶神送上天,据说灶神是回去转娘家,一年当中,只有七天的时间,七天以后,也就是大年三十晚上,她又得回来陪这一家人一起过年。
村里人总会香火不断地烧上三天,既要给已逝的先人烧香,还要给灶神、天神、喜神、财神们烧香。
总之,过年了,什么都可以忘,什么都可以省,惟独香表不能忘也不能省,忘了香表就等于忘了自己的先人,更重要的是,恐怕要得罪众神。
③我对过年的全部记忆是从一身崭新的衣服开始的。
只有过年了,我才能堂而皇之地向父亲要一身新衣服,而父亲往往在这个时候是极其慷慨和大方的。
他甚至提前就准备好了做衣服的料子,尽管那些布料可能是他赶场时买的便宜货,但做成新衣服,穿在身上感觉还是很洋气的.。
特别是上衣的四个兜,上面的两个兜能别好几支笔,而下面两个兜,就不愁挣的洋糖装不下了。
那个时候,撑得鼓鼓的两兜糖才是最值得炫耀和满足的了。
所以,在过去,糖的真正味道反而淡忘了,那种本质的甜好像不是留给嘴里的倒像是留给两个大衣兜的。
④小时候,盼着穿新衣服比盼着过年更让人心焦和难熬。
其实,当时对过年最直接的理解就是有新衣服穿有好吃的。
虽然一身衣服从量身订做到缝成前后要试好几遍,但总感觉年前这新衣服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关于年味的诗词1. 《年之味》- 张灯结彩迎新年,这年味呀,就像冬日里的一团火,温暖着每个人的心。
你看那满街的红灯笼,不就像一个个笑脸吗?过年时一家人围坐一起吃年夜饭,热热闹闹,这难道不是最幸福的时刻吗?2. 《寻年味》- 走在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年味呢。
那声声爆竹,不正是年味的冲锋号吗?小孩们欢笑着奔跑,大人们忙碌着准备,这不就是年的魅力所在吗?就如同一场欢乐的盛宴!3. 《年味浓》- 贴上红彤彤的春联,年味一下子就涌了出来。
这感觉就好像春天提前到来了呀!大家互道祝福,一片祥和,难道你不喜欢这样浓厚的年味吗?4. 《忆年味》- 小时候最盼着过年,那浓浓的年味啊,如同甜蜜的糖果让人难忘。
想想那热闹的集市,人挤人,不就像一锅沸腾的粥吗?现在回想起来,还是那么美好啊!5. 《盼年味》- 每到年底就开始盼着年味快点来。
它就像一个久未见面的老友,让人期待又兴奋。
当闻到炸丸子的香味时,就知道年要来了,这是多么神奇呀!6. 《品年味》- 坐下来细细品味这年味,就像品味一杯陈酿的美酒。
一家人的欢声笑语,不就是最美的乐章吗?在这年味里,我们都是幸福的主角。
7. 《享年味》- 欢欢喜喜地享年味呀,就像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
走亲访友,互赠礼物,这不就是生活中的小确幸吗?好好享受这年味吧!8. 《话年味》- 大家聚在一起话年味,那场景热闹极了。
这年味呀,不就是连接彼此的纽带吗?让我们的心靠得更近,不是吗?9. 《思年味》- 离开家乡后,越发思念那浓浓的年味。
它就像心底的一抹乡愁,挥之不去。
回忆起在家乡过年的情景,真的好怀念啊!10. 《留年味》- 真想把这年味永远留住啊!它就像一闪而过的流星,美好却短暂。
我们要珍惜这短暂的美好,把年味留在心中,不是吗?。
以小见大的年味作文
说起年味,我脑海里立马浮现的是家里那热气腾腾的饺子。
你知道吗,每年除夕,妈妈都会提前和好面,剁好馅,然后一家人围坐在桌旁,边聊天边包饺子。
那种家的温馨,真的是让人心里暖暖的。
还记得小时候,我总是迫不及待地想试试手,结果饺子皮不是被我捏得太厚就是馅儿放得太少。
妈妈总是笑着说,“没关系,慢慢来,熟能生巧。
”那时候的年味,就是妈妈那温暖的笑声和那满满一桌子的饺子。
说到年味,怎么能少了鞭炮呢?每次一听到鞭炮声,我就感觉新年真的来了。
那声音,噼里啪啦的,就像是在给新的一年奏响欢迎曲。
小时候,我总是捂着耳朵,却又忍不住想看那绚丽的烟花。
现在长大了,虽然不再那么害怕,但那种兴奋和期待的感觉还是没变。
说到过年,肯定得提提压岁钱。
小时候最期待的就是大年初一早上,长辈们会给我们这些小辈发红包。
那时候我总是小心翼翼地拆开红包,数着里面的钱,感觉像是拥有了全世界。
虽然现在长大
了,不再那么看重钱,但那种收到红包的喜悦和长辈们的祝福,还是让我觉得特别珍贵。
年味娘味
陈文秀
【期刊名称】《安徽文学》
【年(卷),期】2011(000)007
【摘要】没有了娘的新年,该来还是来了。
喧闹声掺杂着鞭炮声飘进窗子,越来越清晰,年越来越近了。
油锅里的圆子在翻滚,在漏勺的摆弄下"滋滋"地泛着白花,承受着煎熬,把自己熬焦,供别人享用。
这让我更想我娘。
【总页数】2页(P141-142)
【作者】陈文秀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66
【相关文献】
1.年味娘味 [J], 陈文秀
2.愈嚼弥香的"年味"——"年味"命题作文导练 [J], 蒋玉军;赵遐
3.美味十年感动有你——记多美味十周年庆典 [J],
4.百年郭味蕖——纪念郭味蕖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系列活动全面启动 [J], 本刊编辑部
5.年味是一种乡愁——羊年,上海街头的“年味” [J], ;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记忆中的年味
郝莉霞
【期刊名称】《老年健康》
【年(卷),期】2023()1
【摘要】从小年廿三开始,我就零零碎碎地张罗着过年。
可年货办得再多,年味也若即若离,若隐若现地让我提不起精神。
直到那一天,回家看望父母。
一进门就看到锅
灶里的火苗窜出老高,不时地舔着锅沿。
锅上水气绕,像调皮的顽童一样,弥漫着四散开去。
锅前父亲弯腰扶着蒸笼,母亲则系着围裙忙着递笼布、和好的皮渣浆、锅盖。
和谐,温馨,甜蜜的一幕,瞬间启动了我记忆的开关,装点着儿时记忆的一幕幕在眼前上演,年味陡增。
【总页数】2页(P37-37)
【作者】郝莉霞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6
【相关文献】
1.记忆中的年味
2.记忆中的年味
3.记忆中的年味
4.记忆中的年味
5.记忆中的年味,
从出生那年就飘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故乡的年味
谭清虎
【期刊名称】《兵团工运》
【年(卷),期】2015(0)2
【摘要】才过腊八,离过年还有20余天,可故乡的年味已悄然飘临。
村子里传出的猪的号叫,便是证明。
那些被农家圈养了一年的猪,又肥且壮了。
都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可不,瞅着肥壮的家猪,有的农家寻思熏制腊肉了,隔夜约了村里的屠户,赶早用大锅烧开了水。
【总页数】1页(P54)
【作者】谭清虎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故乡的年味
2.年味,是故乡的浓
3.故乡的年味
4.故乡的年味
5.故乡的年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消失的年味儿
张庆营
【期刊名称】《山东教育:中学刊》
【年(卷),期】2014(000)005
【摘要】还未出正月,街头巷尾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今年这年过的,真是一点儿年味儿都没有。
”仔细琢磨琢磨,说得还真有道理。
的确,现在过年真的是越来越淡.越来越无趣,越来越没有年味儿了。
【总页数】1页(P58-58)
【作者】张庆营
【作者单位】宁阳县葛石镇教研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四合院里的北京味儿--品味花家怡园的年味儿花家菜 [J], 安璞
2.消失的和正在消失的物件——看新中国60年家庭用品 [J], 厉华
3.年味儿与\"忙年\" [J], 红马
4.渐变的“年”味儿,不变的“年”文化 [J], 本刊编辑部;
5.第13届消失模与V法铸造学术年会暨2017年国际消失模与V法铸造技术交流会征文通知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让我留恋的年味
张静静
【期刊名称】《快乐作文(中年级版)》
【年(卷),期】2017(000)001
【摘要】过年啦!过年啦!一到过年,我的心里就乐开了花!好吃的、好穿的、好玩儿的应有尽有,大人们高兴了,还会把我们的口袋装得满满的,多好!每年大年三十,我们都要回老家和爷爷奶奶一起过年。
这一天,本来生活俭朴的老人会出奇的大方,准备满满当当一大桌子饭菜让我们这些小馋猫吃个够。
看着桌子上的美味佳肴,我总是不顾淑女的形象,等不及大人下“开饭令”,
【总页数】1页(P31-31)
【作者】张静静
【作者单位】河北省南宫市实验小学四年级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92.1
【相关文献】
1.愈嚼弥香的"年味"——"年味"命题作文导练
2.美味十年感动有你——记多美味十周年庆典
3.百年郭味蕖——纪念郭味蕖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系列活动全面启动
4.年味是一种乡愁——羊年,上海街头的“年味”
5.值得回忆和留恋的十年——记在《国土绿化》编辑部的日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年味
七四班淡写熏衣草的香年味,是烟花爆竹那硝烟的味道;是采办年货那喜气洋洋的味道;是吃年夜饭那温暖的味道;也是看春晚那兴致勃勃的味道;更是以上所有味道都混合起来的,喜庆团圆的味道。
爸爸妈妈满载而归,手里拎着沉甸甸的年货,接着,我们在家门口贴上了一副火红的对联和“福”字。
然后,我们就去走亲访友了,家家户户都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挂上喜庆的中国结,并且相互赠送礼品,送红包,拜年问候。
从这个时候,我已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年的脚步已经越来越近。
爷爷奶奶也忙着谢年,整个房间都有他们忙碌的身影。
他们端上丰盛的饭菜,点烛插香,参拜许愿。
晚上,我们一家人团聚在一起,一边吃着丰盛的年夜饭,一边谈笑风生,整个房间充满了温情。
看春晚当然也是我们不可或缺的项目之一。
一首首动听的歌谣,一支支美丽的舞蹈,一个个搞笑的小品,再加上扣人心弦的杂技以及魔术表演,使每年的春晚都是那么令人期待。
当然,最勾引我们童心的东西非烟花莫属了。
年夜饭还未吃完,楼下早已传来“噼噼啪啪”的烟花声,那就像一声声集结号,我和表哥再无心思吃饭,放下筷子,抓起早已备好的烟花,冲下楼去。
楼下早已聚集了一群邻家孩子,你扇你的“芭蕉扇”,我放我的“火凤凰”,摔
炮也来凑热闹。
晚上十二点整,“嘭——啪——”一声声炮响把我儿猛地惊醒,往窗外一张望,只见外头火树银花,照亮了夜空,可谓壮观啊!
有句话说得好,“新年新气象”,在新的一年里,我也要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