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赫与六法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1
中国画技法理论之“南齐谢赫六法论”详解中国古代品评美术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
“六法”最早出现在南朝齐谢赫的著作《画品》中。
六法论提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中国古代绘画自此进入理论自觉的时期,以六法作为衡量绘画成败高下的标准。
对谢赫的六法原文,后人因断句不同而释义略有区别。
“六法”最早出现在南朝齐谢赫的著作《古画品录》中。
从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表达画家对客体的情感和评价,到用笔刻画对象的外形、结构和色彩,以及构图和摹写作品等,总之创作和流传各方面,都概括进去了。
自六法论提出后,中国古代绘画进入了理论自觉的时期。
后代画家始终把六法作为衡量绘画成败高下的标准。
宋代美术史家郭若虚说:“六法精论,万古不移”(《图画见闻志》)从南朝到现代,六法被运用着、充实着、发展着,从而成为中国古代美术理论最具稳定性、最有涵括力的原则之一。
对谢赫的六法原文,后人因断句不同而释义略有区别,具体表现在如“气韵生动是也”,也可断为“气韵,生动是也”,其他五法亦如此。
六法依次为:①“气韵生动”或“气韵,生动是也”,是指作品中刻画的形象或作品整体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富于生命的活力。
原为衡量画中人物形象,后扩至其他题材作品,乃至某一绘画形式因素。
②“骨法用笔”或“骨法,用笔是也”,其中“骨”为一比喻性概念,借指人内在性格的刚直、果断及所画人物的骨相所体现出的身份气质。
谢赫的“骨法”也包涵了用笔所表现的骨力、力量美,它是传统绘画特有材料工具和民族风格所决定的美学原则。
③“应物象形”或“应物,象形是也”,指画家的描绘要与所反映的对象形似。
将其置于气韵与骨法之后,表明南北朝时代对描绘对象真实性十分重视的同时又深刻地把握了艺术的外在表现与内在表现的关系,它的位置是很恰当的。
④“随类赋彩”或“随类,赋彩是也”,是指着色,可以解释为色彩与所画之物象相似。
⑤“经营位置”或“经营,位置是也”。
经营原意为营造、建筑、位置或指物象的地位或指安排配置的动作,因断句不同而使“位置”或为名词,或为动词,总之指构图和构思。
“六法”在绘画作品中的运用谢赫是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位绘画评论家。
他的《古画品录》也被认为是我国的第一本绘画艺术的理论研究著作。
谢赫将绘画分为六品:“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从谢赫对画家的品评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对“六法”的深刻见解。
在绘画作品中,以气韵生动为目的,以骨法的用笔为基础,以其他四法作为辅助,互为条件,互为影响,共为一体。
“六法”提出了较为完整的绘画理论体系,并一直延续发展至今,从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表达画家对于事物的认知和感受,到刻画对象的形态、构造和色彩,以及构图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概括。
“六法”对于画家和绘画作品来说,是最高的、全面的艺术要求,但它不是一个僵死的教条,它的艺术内涵是随着传统时代的推进和发展不断地丰富和充实的,具有深厚的艺术审美意义。
所以,我们在学习“六法”时,要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它的内涵及其作用,这是为了便于我们更充分地去认识和理解古人品评画作的标准及其着眼点,从而能够在欣赏古代传统艺术家绘画的作品时得到启示。
“气韵生动”是“六法”第一法,它得到了广大的美术理论家的认可和推崇。
但实际上,它主要指的是画家笔下画面效果的体现和对绘画作品进行审美评判的一种标准,是完全建立在技巧之上的。
董其昌在研究“六法”时曾提出:“画家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
一曰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
”在當代社会,“气韵生动”依然具备较高的艺术价值,能够帮助当代画家建立更高的具有表现力的艺术思想,提高自身的审美高度,进而能够有更高的创作追求。
在范曾作品《既见君子,云胡不喜》中,雄鸡卓立不群,英姿飒飒,尾羽一笔而概,笔断而意全。
以巨石为背景,左右穿插,亦有竹枝掩映,不染纤尘。
在范曾的布局中,君子刚毅坚卓的形象跃然纸面。
绘画的技术可学,但是要成为艺术家所需的气质,一部分是要依靠天生的性格,另一部分则主要是靠自己后天的修养和磨练。
“六法论”最早出现在南朝齐谢赫的著作《画品》中。
以六法作为衡量绘画成败高下的标准,品评美术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
六法依次为:
①“气韵生动”,是指作品中刻画的形象或作品整体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富绘画于生命的活力。
原为衡量画中人物形象,后扩至其他题材作品,乃至某一绘画形式因素。
②“骨法用笔”,其中“骨”为一比喻性概念,借指人内在性格的刚直、果断及所画人物的骨相所体现出的身份气质。
谢赫的“骨法”也包涵了用笔所表现的骨力、力量美,它是传统绘画特有材料工具和民族风格所决定的美学原则。
③“应物象形”,指画家的描绘要与所反映的对象形似。
将其置于气韵与骨法之后,表明对描绘对象真实性十分重视的同时又深刻地把握了艺术的外在表现与内在表现的关系,它的位置是很恰当的。
④“随类赋彩”,是指着色,可以解释为色彩与所画之物象相似。
⑤“经营位置”,经营原意为营造、建筑、位置或指物象的地位或指安排配置的动作,因断句不同而使“位置”或为名词,或为动词,总之指构图和构思。
⑥“传移模写”,指临摹作品。
传,移也,或解释为传授、流布、递送,模为摹仿。
绘画上的传移流布,靠的是模写。
模写的功能,一是可学习基本功,二是可作为流传作品的手段,由于它并不等同于创作,故谢赫将其放于六法之末。
谢赫六法论的内容及意义画论是中国古代论画的著作和诗文,是中国古代绘画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它代表着古代文人对于绘画艺术的审美特点和表现手段的认识水平。
我国最早的画论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晋顾恺之的《画论》、南朝宗炳的《画山水序》和王微的《叙画》都反映出,绘画脱离了汉代之前政治功利的附庸,有了美的自觉,而成为了美的对象。
随着绘画实践的不断发展,新的理论也在前辈的理论基础上产生,齐梁时代美学理论家谢赫的《画品》即是较为系统化的对于绘画进行品评的专著,其中“六法”出自《画品》的序引部分,是谢赫画论中的精华,也对我国后来的绘画实践和理论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时代背景谢赫所处的魏晋南北朝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社会政治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但同时也是一个文化艺术大融合、大发展的时代,正如陈传席先生所说:“当一个时代十分糟糕紊乱而文人们又无力改造甚至插不上手时,文人们便会放弃对时代的责任感而转向自己的内心和形体,包括及时行乐,于是产生了人自身的觉醒,继而引起了艺术的觉醒”。
社会的动乱同时引起了政治上的变动,汉代的乡举里选制被分品论人的九品中正制所取代,而玄学清谈之风的盛行更助长了人物品藻的风气,所有的一切都使得这个时代将内在的精神气质作为品评人物乃至绘画的重要标准,“中国画学的指导者”顾恺之的“传神论”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且逐渐由人物画的审美标准扩展到山水、花鸟画等领域,成为中国绘画长久以来的艺术标准。
而谢赫的“六法论”实际上受到顾恺之的很大影响,“六法”中最重要的“气韵生动”就是在总结概括“传神论”的基础之上所提出的更精确、更完备的说法。
二、“六法”内涵谢赫说:“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
二、骨法用笔是也。
三、应物象形是也。
四、随类赋彩是也。
五、经营位置是也。
六、传移模写是也。
”“六法“中谢赫将“气韵生动“排在首位,可以看出其在谢赫画论中的重要性,同时站在后人的角度上纵观整个中国绘画史,我们也会发现”气韵“在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重要地位,实际上,不论是顾恺之的“传神”还是宗炳的“畅神”都是就绘画作品中“气韵”的强调,“气韵”甚至“六法”或本已存在,只是谢赫将它们明确的陈述出来了。
谢赫“六法论”美学分析谢赫(Jean-Jacques Rousseau),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和哲学家,也是美学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著作《第一次演讲》中提出了“六法论”美学分析,对艺术的性质和审美经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谢赫认为,艺术体验的动因是人的自由意志,艺术的目标是激发人们潜在的情感和感知能力。
他将美学分成了六个部分:心理原理、艺术原理、形式原理、资源原理、情感原理和伦理原理。
首先是心理原理,谢赫认为艺术的审美经验是通过艺术品对人的感官和情感的刺激来产生的。
人类在面对不同的艺术形式时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和感悟,艺术的力量就在于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感觉。
其次是艺术原理,艺术的目的是表达创作者强烈的情感和思想。
谢赫认为艺术创作是创作者通过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一种方式。
通过艺术作品,观众可以与创作者进行情感沟通,帮助他们理解作者对世界的独特看法。
第三是形式原理,谢赫认为艺术的形式是艺术表达的重要手段。
艺术形式的选择和使用对于艺术作品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可以唤起不同的情感和感悟,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
第四是资源原理,艺术的表达离不开特定的资源和技巧。
谢赫认为艺术作品的创作需要借助于一定的素材和技术手段,包括色彩、线条、音乐、文字等。
这些资源可以帮助艺术家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第五是情感原理,谢赫认为情感是艺术作品的核心。
艺术作品能够通过触动人们的情感而产生共鸣,让人们感受到作者的内心世界。
艺术作品可以引发观众的各种情感,包括喜悦、愤怒、悲伤等。
最后是伦理原理,谢赫认为艺术不仅仅是情感的表达,还承载了一定的道德和伦理观念。
艺术作品能够通过对社会现象和道德问题的探讨,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凝视。
艺术作品可以让观众认识到社会存在的问题,从而影响他们的行为和价值观。
谢赫六法名词解释好的记忆谢赫六法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一个非常著名的记忆术,它以其高效和简便的特点广受欢迎。
这六个法则分别是:图像化、串联法、位置法、关键法、音节法和联结法。
下面将逐一解释这些法则,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谢赫六法进行记忆。
首先是图像化法。
我们大脑对于形象的记忆能力远远超过对抽象概念的记忆能力。
通过将所要记忆的事物具象化,转化为具体而生动的图像,我们能够更好地记住。
例如,要记住一个人的名字“张三”,你可以将其形象化为一个姓“张”的人站在三条河流交汇的桥上。
这样一来,你便可以将图像留在脑海中,更容易回忆起这个名字。
接下来是串联法。
这种方法是将您想记住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有逻辑的故事或画面,以便于记忆。
例如,假设你要记住“苹果、鸭子、草莓、猴子和香蕉”这几个词,你可以构造一个故事:一个鸭子拿着苹果在草地上散步,突然看到一只猴子,猴子拿着一片香蕉。
通过这样的故事串联,你可以更容易地记住这几个词。
第三个法则是位置法。
这就是以空间为基础的记忆法。
您可以将您想记住的内容与特定位置进行关联。
例如,您可以在房间里选择几个固定的地方,将事物与这些位置关联起来。
这样,当您需要回忆起某个事物时,只需要回想起它与特定位置的关联即可。
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需要记住一系列事物顺序的场景,例如学习诗词、单词、数字等。
第四个法则是关键法。
它的核心思想是将所需要记忆的内容转化为一些可以形成关键的特定信息。
例如,假设您要记住一本书的内容,可以选择阅读该书各章节的标题,并将这些标题转化为关键词。
当您需要回忆时,只需回想起这些关键词,便能够迅速复盘出书中的内容。
第五个法则是音节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需要记住一些较长的词或短语。
它的原理是将这些词或短语的音节分解,并将其与一些容易记忆的音节组合在一起。
通过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减少记忆的负担,还能提高记忆效果。
例如,假设您要记住一个外国朋友的名字“Christopher”,可以将其分解成“克里斯托弗”这几个音节,并将其与同样由两个音节组成的汉字“克里”和“斯托”进行关联。
中国画的”六法”“六法”是南北朝时期生活在南齐时代的著名人物画家和美术理论家谢赫提出来的,谢赫擅长肖像画和仕女画,据载他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默写功夫,但是,他在中国画史上的地位,主要还是取决于他在理论方面的贡献,他的著作《古画品录》,初步奠定了中国画理论的完整体系,提出了品画的艺术标准——“六法论”。
“六法论”包括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六个方面:气韵生动:就是画面形象的精神气质,也就是以前东晋人物画家顾恺之称为的“神”。
气韵生动就是指画面形象的精神气质生动活泼,活灵活现,鲜明突出。
也就是“形神兼备”,中国画的要求,不仅要描绘出对象的外形,而且还要表现出它的精神。
人物有精神,山水、花鸟也有精神。
达到神似,就能气韵生动。
许多画家认为,没有气韵的作品是不能称之为画的。
当然,要表现出艺术形象的生动性、真实性,即气韵,也与其他五法分不开的。
气韵生动也离不开构图立意、笔墨技法的。
因此,它和其余五法是一个整体。
其他五法同时也离不开气韵生动,否则,也就成为了缺乏灵魂的纯技术性的东西。
骨法用笔:骨法原来是指人物的外形特点,后来泛指一切描绘对象的轮廓。
用笔,就是中国画特有的笔墨技法。
骨法用笔总的来说,就是指怎样用笔墨技法恰当地把对象的形状和质感画出来。
如果我们把气韵生动理解为“神”,那么也就可以简单地把骨法用笔理解为“形”了,囵此,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形”的描写借助于笔墨写出来,而写形又不过是手段,其目的是表现“神”,这与顾恺之的“以形写神”的表现客体的法则是一致的。
应物象形:就是画家在描绘对象时,要顺应事物的本来面貌,用造型手段把它表现出来。
也就是说,描绘事物要有一定的客观事物作为依托,作为凭借,不能随意的主观臆造。
也就是客观地反映事物,描绘对象。
但是,作为艺术,也可以在尊重客观事物的前提下进行取舍、概括、想象和夸张。
这可以说是指一种创作态度和方法。
谢赫六法的内容解读篇一:谢赫六法是中国古代的一位著名学者谢赫(zhe 赫)所提出的一种哲学思想体系,包含了六个方面的法则,被称为“谢赫六法”,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谢赫六法的内容进行解读并拓展。
一、谢赫六法的基本概念1. 法:指法则、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依据。
2. 本:指事物的本源、根源,是事物发展的根源。
3. 道:指事物的基本原理、本质,是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4. 德:指事物的道德、品德,是人们对事物的评价和衡量标准。
5. 义:指事物的正义、正确,是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和取舍标准。
6. 礼:指事物的礼仪、仪式,是人们对事物的规范和约束。
二、谢赫六法的具体内容1. 法之明:指遵循事物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大道。
2. 本之正:指坚守事物的本源和根源,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符合道德。
3. 道之真:指追求事物的本真和本质,使自己的思维和行为符合正义。
4. 德之广:指弘扬事物的道德和品德,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仪。
5. 义之原:指坚守事物的正义和正确,使自己的思维和行为符合规范和约束。
6. 礼之诚:指遵循事物的礼仪和仪式,使自己的言行符合敬意和诚意。
三、谢赫六法的意义1. 谢赫六法是一种哲学思想体系,它强调了人类社会应该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和规律,具有指导人们正确思想、行为的作用。
2. 谢赫六法是一种道德准则,它体现了人类社会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具有引导人们正确价值观的作用。
3. 谢赫六法是一种行为规范,它强调了人类社会应该遵循的礼仪规范和仪式,具有指导人们正确社交的作用。
4. 谢赫六法是一种思维方式,它强调了人类社会应该遵循的基本原理和思维方式,具有培养人们正确思维的作用。
总之,谢赫六法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涵盖了道德、哲学、伦理、文化等多个方面,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广泛的社会意义。
篇二:谢赫六法(Xie He六种方法)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管理学方法,旨在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谢赫六法中国古代美术品评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
“六法”最早出现在南齐谢赫的著作《画品》中。
六法论提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从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表达画家对客体的情感和评价,到用笔刻画对象的外形、结构和色彩,以及构图和摹写作品等,总之创作和流传各方面,都概括进去了。
自六法论提出后,中国古代绘画进入了理论自觉的时期。
后代画家始终把六法作为衡量绘画成败高下的标准。
宋代美术史家郭若虚说:“六法精论,万古不移”(《图画见闻志》)从南朝到现代,六法被运用着、充实着、发展着,从而成为中国古代美术理论最具稳定性、最有涵括力的原则之一。
谢赫的六法论是怎样论述的,历代又是怎样理解与发展的,这需要对原文进行必要的释义。
谢赫原文和古代的辗转传抄是不标点断句的,后人点句不同,六法的意思也就有了一些区别。
但不论哪种点句法,所包涵的基本内容却是大体一致的。
对六法原文的标点断句,一般是“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这种标法主要是根据唐代美术理论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记述:“昔谢赫云: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
”今人钱钟书《管锥编》第四册论及这段文字,认为应作如下读法,方才符合谢赫原意与古文法:“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气韵生动“气韵生动”或“气韵,生动是也”,是指作品和作品中刻画的形象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显得富有生命力。
气韵,原是魏、晋品藻人物的用词,如“风气韵度”、“风韵遒迈”等,指的是人物从姿态、表情中显示出的精神气质、情味和韵致。
画论中出现类似的概念,首先是用以衡量画中人物形象的,后来渐渐扩大到品评人物画之外的作品,乃至某一绘画形式因素,如说“气韵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张庚《浦山论画》)、“气关笔力,韵关墨彩”(黄宾虹《论画书简》)。
谢赫“六法论”美学分析1. 引言1.1 谢赫“六法论”美学分析概述谢赫“六法论”是一种传统的美学理论,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这一美学理论中,谢赫将美学分为形式美学、象征美学、神秘美学、师承美学和意境美学五个方面,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探讨和分析,揭示了美的本质和美的表现形式。
形式美学是谢赫“六法论”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作品在形式上的美感和表现。
形式美学关注作品的结构、色彩、形态等方面,通过这些元素来表达文化内涵和情感。
谢赫认为,形式美学是美学中最基本的要素,是作品展现美感的关键。
象征美学是谢赫“六法论”美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作品中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和象征符号。
谢赫认为,作品不仅仅是物质形态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其中所包含的象征意义和思想内涵。
通过对象征美学的分析,可以深入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
师承美学是谢赫“六法论”美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作品中所体现的前人文化传统和艺术精神。
谢赫认为,艺术是源自于师承和传统的,艺术家需要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创新,传承传统的文化精髓。
通过对师承美学的分析,可以理解作品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统。
谢赫“六法论”美学是一种高深的美学理论,通过对形式美学、象征美学、神秘美学、师承美学和意境美学的探讨,可以深入理解作品背后的美学内涵和文化价值。
这一美学理论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也可以引领我们走进文化的深层次,体味文化传统的魅力和精髓。
通过对谢赫“六法论”美学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艺术之美,感受文化之魂。
2. 正文2.1 谢赫“六法论”美学中的“形式美学”谢赫“六法论”美学中的“形式美学”是指作品在审美上的形式结构和表现形式。
在《六法》中,谢赫提出了“形式自有规矩,无可不凭”这一观点,认为艺术作品的形式应当符合一定的规律和准则,才能体现出美的意义。
形式美学不仅包括了作品的整体结构、组织方式和视觉效果,还包括了作品中的色彩、线条、比例、节奏等元素的运用。
谢赫与六法——品画艺术标准
1.气韵生动:六法之本:是要求艺术家表达出形象内部的生命,充分而生动的表现物件精神内涵,这是绘画创作追求的最高目标及最高境界,也是绘画批评的重要标准。
2.骨法用笔
3.应物象形
4.随类赋彩:体现固有色
5.经营位置
6.传移模写
曹家样的艺术特点:
曹不兴所画的佛像,被称为曹家样,其特点在于画“衣纹稠叠”,即衣纹稠叠如贴在身上一样,固有“曹衣出水”这一说。
这个特点明显具有从印度传来的秣菟罗氏风范。
曹衣出水——衣服褶纹多用细笔紧束,似衣薄纱,又如刚从水中冒出之感。
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特点:崇尚写实,手法严谨,性格鲜明,形象生动,在总体局部上,利用众多直立静止体的重复,造成排山倒海的气势,使人产生敬畏而难忘的形象。
用霍去病石刻来思考汉代石雕艺术的特点:跃马,卧马,立马,卧虎
循石造型,因材施艺,较多地保留了原石的形状和表面质感,稍作加工,取其意似,不作细致刻画。
它是一定美学趣味的产物,花岗岩的特殊质感与这种古朴拙厚的风格结合在一起形成的阳刚之美。
很好的表现出西汉帝国朝气蓬勃的时代风貌。
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特点:山东——古朴深厚,南阳——泼辣豪放,四川——清新明朗青铜器:是由红铜和锡的合金,也是红铜和锡、铝的合金经过铸造,服务于奴隶主贵族的奢侈豪华生活的日用品,在各种礼仪场合,主要在祭祀活动中使用。
青铜器特点:神秘、狞厉的纹饰,对称、稳定的造型,坚硬、冷峻的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