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三国鼎立导学案
- 格式:docx
- 大小:17.91 KB
- 文档页数:1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及其历史作用,2.了解三国的建立,三国经济概况;3.理解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4.理解国家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学习重点】1.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及其历史作用2.三国鼎立形成【学习难点】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课前预习】1.黄巾起义以后,黄河中下游实力最强的军阀是()A.刘备 B.孙权 C.曹操 D.袁绍2.赤壁之战中,属于战争同一方的是[]A.曹操 B.刘表 C .刘备 D.孙权3.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是在()A.211年B.222年C. 220年D. 263年4.三国时期的夷州指的是今天的()A.台湾B.海南岛 C西藏 D. 广州5.三国鼎立形成的标志是()A.曹操劫汉献帝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B.官渡之战曹操战败C.赤壁之战结束后D.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建立【展示交流】小组展示,各组互评,教师点拨。
【互学探究】1.试说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2.官渡之战中曹操三四万人,而赤壁之战中有二十多万人,但结果却不同,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由此,对你有什么启发?3.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4.从三国历史的学习中,我们认识到什么?【展示交流】小组展示,各组互评,教师点拨。
【课堂小结】【课堂练习】1.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A.赤壁之战B.官渡之战C.三顾茅庐D.七擒孟获2.三国时,第一个称皇帝的是()A.曹操B.曹丕C.刘备D.孙权3.历史上最早进入三国的时间是()A.220年B.221年C.222年D.229年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三国鼎立》导学案班级:姓名:组名:一、【学习目标】1、掌握官渡之战的史实,分析曹操能统一北方的原因2、知道赤壁之战的史实,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及进步性3、掌握魏蜀吴三国建立的相关过程二、【重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三、【自学指导】(带着问题认真阅读P74-77,用笔划出关键词)1、请找出官渡之战的时间、地点、人物、结果、影响?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2、请找出赤壁之战的时间、地点、人物、结果、影响?曹操失败的原因?3、找出三国分别建立的时间、建国者、都城,巩固措施?四、【合作探究】(对学、群学,解决以下问题)从东汉的统一到三国鼎立的分裂,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为什么?五、【当堂训练】1.东汉末年,黄河中下游一带实力最强的封建军阀是()A.袁绍和曹操 B.曹操和孙权 C.曹操和刘备 D.刘备和孙权2.曹军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的战役是()A.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3.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重要战役是()A.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4.官渡之战中,曹操取胜的主要原因是()A.兵精粮足 B.战术得当 C.政治优势 D.取得民心5.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哪一项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A.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B.三国鼎立,加剧了国家的分裂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6.下列事件不是发生在三国鼎立时期的有()①官渡之战②卫温到达夷洲③赤壁之战④孙权称王A.②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7.刘邦之所以打败项羽,曹操之所以能够战胜强敌统一北方,其共同原因是:()A.据有关中 B.废除苛法 C.重视人才 D.释放奴婢8.下列各项与曹操无关的是:()A.挟持汉献帝 B.在官渡大败袁绍C.在赤壁被打败 D.废汉献帝,自称皇帝。
9.赤壁之战曹操主要败在:()A.远道而来 B.战争的非正义性 C.指挥不当 D.不习水性10.蜀国丞相诸葛亮说:“今民困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
三国鼎立学案【学习目标】(一)学习目标1.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特点、结果和影响;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以及三国经济发展概况。
2.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理解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同时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体验学习中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
3.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评价,知道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标准是是否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学习重难点】(一)学习重难点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预习新知】(一)预习新知一、官渡之战“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指的是哪一著名战役?这次战役结果如何?有何影响?1.战役:200年,官渡之战。
2.结果:曹操以少胜多。
3.影响:为以后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二、赤壁之战曹操的“志”和“壮心”是什么?为此发动了什么战役?这次战役结果如何?产生了什么影响?1.“志”和“壮心”:统一全国。
2.战役:208年,赤壁之战。
3.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
4.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思维导引:曹操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而是东汉末年。
三、三国鼎立1.完善下列表格。
2.简述魏、蜀、吴三国经济发展。
(1)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2)孙吴。
①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②230年,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3)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深化探究】(一)深化探究探究1、结合课本80页第一段内容,分析曹操势力崛起的原因?探究2、结合课本81-82页内容,分析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战败的原因?探究3、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探究4、有人说曹操是英雄,有人说他曹操是奸雄,你眼中的曹操是怎样的?【巩固训练】(一)巩固训练1.据历史文献记载:公元230年,三国时期东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今台湾,首次加强了海峡两岸的交流。
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第16课三国鼎立【课标要求】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目标】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其历史作用。
2.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胜负的原因。
3.掌握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具体过程。
【学习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学习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过程】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二局部:第一局部为“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第二局部为“三国鼎立的形成〞。
一、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1.阅读教材,完成以下表格〔找出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发生的时间、交战双方、影响及战争特点是什么?〕2.阅读材料,答复以下问题。
材料一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许,控制了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
材料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只要有才能的人,即使出身下层的人,它也注意提拔。
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选拔和任用有才能的人。
材料三曹操起兵后,因缺乏粮食,招募的新兵有的中途叛逃,有的将领几乎饿死。
严酷的现实使他深深体会到军粮的重要性。
他决定推行屯田制。
〔1〕曹操为何能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2〕分析讨论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占据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3)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试比拟它们的相同点。
(4)请绘制一个三国鼎立的示意图。
3.以下材料是名人们对曹操的评价,阅读答复。
材料一“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
〞——毛泽东材料二“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
……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领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鲁迅材料三“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西晋·陈寿〔史学家〕材料四“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
〞——周瑜你对曹操的评价是什么?二、三国鼎立的形成1.阅读教材,完成以下表格。
2.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一魏国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开展起来,“家家丰足,仓库盈溢〞。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导学案《三国鼎立》导学案【情景导入】三国的故事家喻户晓,三国的人物声名显赫,与三国有关的成语、歇后语也很多,接下来我们来进行一次三国知识竞赛,看看大家对三国知识究竟了解多少。
1.下面这些歇后语都出自三国故事,请补上后半句。
周瑜打黄盖,;关公面前耍大刀,;刘备借荆州,2. 下列成语的谜底均为三国人物,请你猜一猜:凿壁偷光,;孔雀收屏,;展翅翱翔,;学习目标1.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曹操在官渡、赤壁一胜一败的原因分析【基础知识一览】一、官渡之战:1、背景: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割据一方的军阀,黄河中下游的和成为北方实力最强的军事集团。
2、时间:公元年,作战双方:和。
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基本上统一了。
二、赤壁之战1、背景: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占据长江中下游一带,在建立了比较稳固的统治。
依附于荆州地方势力刘表,没有固定的地盘。
2、时间:公元年,作战双方:和。
3、结果:以少胜多,打败了。
三、三国鼎立1、背景:赤壁之战后,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变化。
曹操退守到_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
孙权在的势力得到巩固。
刘备乘机占领_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
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谁也打败不了谁,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2、三国鼎立: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_,在洛阳称帝,国号魏。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_。
222年,孙权称王,后在229年于_称帝,国号吴。
3、三国经济的发展(1)魏国:兴修_,继续实行_。
(2)蜀国:以_治国,赏罚分明;减轻_,兴修_,鼓励_;对少数民族采取_政策,加快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
(3)吴国:组织农民_,推广中原的先进_;_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_(现在的台湾),加强了的联系。
【学习小窍门】列表归纳法是历史学习的一种好方法,列表比较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
第16课三国鼎立导学案导学目标1.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思考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负的原因,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能用图示或表格列出三国鼎立局面。
了解三国的发展。
2.了解战争过程,提升复述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分析曹操一胜一负的原因,提高对比、分析能力;识读地图,学习获得有效历史信息的方法。
,3.认识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
了解历史人物的相关史实,认识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评价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是看他们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重点赤壁之战难点曹操的评价课型问题引领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见性问题及解决对策备习搜集你所喜欢的三国时期的故事复习西汉、东汉的更迭出示复习问题,观察学生复习情况独立思考组内互助组间交流重点关注复习不认真的学生。
一、官渡之战1.背景2.时间3.结果4.作用1.东汉末年的政治状况怎样?占据河南、河北的军阀分别是谁?2.你能简单介绍官渡之战吗?1.规范学生学习掌握战争、战役的方法。
2.讲清官渡之战前的形势。
3.检查课前备习,让学生讲一讲曹操迎许攸的故事。
1.知道官渡之战爆发的时间、作战双方、历史作用;指图讲述官渡之战的经过。
2.介绍袁绍、曹操及讲故事。
这部分内容学生比较熟悉,根据学生情况,尽量把课堂交给学生,调动学习积极性。
研习二、赤壁之战1.背景2.时间3.结果4.作用1.赤壁之战的背景、交战双方、时间、结果?2.赤壁之战的作用是什么?1.介绍周瑜诸葛亮,让学生讲述三顾茅庐、草船借箭、曹操大败等。
2.引导学生分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胜败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1.备习收集相关资料讲故事。
2.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胜败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三、三国鼎立1.三国鼎立的形成2.三国时期各国的经济特色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会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1.引导学生绘制三国鼎立示意图。
《三国鼎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掌握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战役和政治制度。
3、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4、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综合能力,以及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意识。
二、学习重点1、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三国时期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三、学习难点1、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历史必然性。
2、评价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四、知识梳理(一)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社会矛盾激化。
黄巾起义爆发后,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各地豪强势力趁机崛起,形成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
(二)曹操统一北方1、曹操崛起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
他实行屯田,解决了军粮问题,势力逐渐壮大。
2、官渡之战公元 200 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进行决战。
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三)赤壁之战1、战前形势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企图一举统一全国。
公元 208 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企图消灭刘备和孙权。
2、孙刘联军刘备派诸葛亮前往江东,与孙权联合抗曹。
孙权任命周瑜为大都督,统率孙刘联军。
3、战争经过孙刘联军在赤壁一带与曹军相遇。
曹军不习水战,且瘟疫流行。
孙刘联军采用火攻战术,大败曹军。
4、战争影响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
它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曹操退回北方,孙权在江东的地位更加稳固,刘备趁机占领荆州,并向益州发展。
(四)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1、三国建立公元 220 年,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
公元 221 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公元 229 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
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2、三国的发展(1)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2)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
(3)孙吴:开发江南,造船业发达,加强了与台湾的联系。
第16课三国鼎立【学习目标】知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知道三国鼎立,理解政权分立下孕育统一的趋势。
【自主学习】一、官渡之战1.东汉末年,天下分崩离析,军阀割据混战。
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权;招揽各种人才;收编投降的青州精锐,壮大了队伍;实行,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和军粮问题。
2.另一个强大的政治军事集团以为首,占据黄河以北,地广人众,兵多粮足。
3. 年,双方在进行决战。
曹操采取声东击西、避实击虚、打击敌人要害的战术,烧毁袁军全部军粮。
袁绍军队人心涣散,被迅速歼灭。
官渡之战是一场的著名战役,为曹操日后打下基础。
二、赤壁之战4. 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
5. 听从周瑜和诸葛亮的建议,决定与联合迎战曹军。
周瑜采纳部下的建议,实施诈降计策和火攻战术。
曹操败兵北撤。
6.赤壁之战是一次、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三、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7.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刘备占领荆州南部后,又向西南发展,占取。
孙权把他的统治范围从延伸到交州。
8. 年在称帝,国号魏;年在称帝,国号汉;年称帝,吴国建立,定都。
三国鼎立形成,实现了局部统一。
9.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孙吴开发江东,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加强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蜀汉在丞相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
10.魏蜀吴三国各自发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以求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
【课堂检测】()1.在东汉末年的割据争雄中,曹操取得政治优势的主要原因是A.招募流民垦荒,组织士兵耕田 B.奖励农耕,取得民心C.控制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 D.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 )2.毛泽东评价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在词作《浪淘沙·北戴河》中称曹操“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第16课 三国鼎立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图一是戏剧舞台上的白脸曹操,被刻画成一个阴险狡诈、凶暴多疑的奸臣。
图二是史书上的曹操,是一个多谋善断、有眼光、有帝王之才的人物。
同一个历史人物,人们对他的看法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你心目中的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6课《三国鼎立》。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官渡之战1.多媒体展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示意图2.教师讲述: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陷入分裂割据局面。
大一统的局面被打破了,而由于战乱,各割据势力趁机扩充实力,相互攻战,使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社会生产力也遭到严重破坏。
3.创设情境:假设同学们是东汉末年的老百姓,面对这种艰难的生活状况,你们的愿望会是什么呢?4.教师讲述:东汉当时的老百姓最渴望的是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重新过上安定的生活。
而当时北方主要有两股强大的军事势力,就是袁绍和曹操。
他们都有完成统一的实力,那么究竟谁能统一北方?5.多媒体展示:官渡之战示意图6.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复述官渡之战的过程。
7.问题思考: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能够在官渡之战中取胜的原因有哪些?8.教师归纳:曹操: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将汉献帝接到许昌,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
②经济上:开荒屯田。
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
③军事上:军事才能出众。
典韦、许褚等皆是东汉末年的猛将。
④重用人才。
官渡之战中的刘晔、荀攸、荀彧(yù)皆是有名的谋士。
袁绍:袁绍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刚愎自用,不能采纳部属的正确建议,迟疑不决,一再丧失良机。
9.教师归纳: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10.教师过渡:官渡之战后,曹操继续与袁绍的残余势力作战,到公元207年终于统一了北方,而当他凯旋回朝时,途经渤海,写下一首《龟虽寿》,其中有四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教学设计课题三国鼎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史实及历史作用;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通过列表和示意图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三国鼎立的史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要破除封建史家的正统观念,正确认识曹操对中国历史的重要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过程:导入:《三国演义》可谓家喻户晓,但那毕竟是文学作品。
而在历史上,东汉末年州郡割据、战乱不已的局面是怎样的呢?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又是如何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呢?伴听《三国演义》主题曲进入课堂教学。
一、官渡之战1、背景:(1)东汉末年,政局混乱,军阀割据一方;(2)曹操占据河南一带,招揽人才,采用屯田的措施,势力壮大。
2、时间:200年3、交战双方:曹操与袁绍4、战术:曹操采用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5、结果:曹操以少胜多6、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二、赤壁之战1、时间:208年2、交战双方:曹操与孙刘联军3、战术:孙刘联军采用火攻的战术4、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而获胜5、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三、三国鼎立1、三分天下:曹操、刘备、孙权三分天下2、三国鼎立局面形成:(1)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蜀;(3)222年,孙权在建业称王,后在229年称帝,国号吴。
3、三国的经济(1)、魏:重视农业生产,大修水利。
(2)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
230年,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3)蜀:开发西南地区,发展经济。
四、板书设计:16、三国鼎立一、官渡之战二、赤壁之战三国三、三国鼎立鼎立四、三国的经济五、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
2、查找资料,试评价曹操、刘备、孙权等人物。
3、查找资料,搜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第16课三国鼎立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
【学习目标】
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胜负的原因;掌握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具体过程。
【重、难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两次战争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
【知识导学】
一、官渡之战
背景:东汉末年,政局混乱,东汉王朝已经形同虚设,各地出现了盘踞一方的军阀。
1.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
2.交战双方: _________和__________ ;
3.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影响:为曹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打下了基础。
曹操势力壮大的原因:①政治上:借________的名义_____________,并招揽_________
②经济上:曹操采用_______的措施,组织士兵和流亡民众从事_________
二、赤壁之战
1.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
2. 交战双方: _________和__________ ;
3.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影响: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奠定了基础。
三、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三国经济的发展:○1曹魏重视_________,大力兴修______。
○2孙吴开发江东,_________发达,发展了___________。
(230年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_______,加强了台湾同大陆的联系)○3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合作探究】
官渡之战中,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赤壁之战中,曹操为什么失败?【课堂练习】
1.东汉末年,曹操在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 )
A.挟天子以令诸侯B.实行屯田制C.招贤纳士D.打败强敌袁绍
2.确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
A.长平之战B.巨鹿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
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壮心”是指曹操想要( ) A.统一北方B.统一黄河流域C.统一全国 D.统治江东
4.孙刘联军能够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的决定性因素是( )
A.周瑜的水军B.孙刘的联盟C.诸葛亮的计策D.长江的天险
5.小明今年暑假去湖北旅游,他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往日的张天烈火虽已熄灭,但周瑜当时挥剑所书的‘赤壁’仍旧记录着历史的足迹。
”他记载的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 A.是秦国统一全国的关键一战B.使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
C.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D.导致北方重新陷入割据状态
6.下列人物没有称帝的是( )
A.刘备 B.孙权C.曹丕 D.曹操
7.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哪一项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
A.战火频繁,破坏社会经济B.三国鼎立,加剧国家分裂
C.破坏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条件
8.三国时期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联系的国家是( )
A.吴国 B.蜀国C.秦国 D.魏国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材料二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从,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1)材料一、二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与“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是
否是同一时期的社会现象?若是,是什么社会现象?
(2)“然操遂能克绍”是指什么历史事件?有什么影响?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总结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4)材料二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什么样的谋略?这一建议在哪次战役中得以实施?产生了什么历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