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属于无神论宗教-佛教 无神论
- 格式:docx
- 大小:26.84 KB
- 文档页数:9
《〈坛经〉两则》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了解《坛经》和《百喻经》的语言特色,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批判地继承佛教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人生的启示意义。
教学过程:一、佛教在中国。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广义地说,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的组织等等;但佛教在世界性的各大宗教和思想之中,显得非常特殊。
凡是宗教,无不信奉神的创造及神的主宰,佛教却是彻底的无神论者;因此佛教似宗教而又非宗教,类哲学而又非哲学,通科学而又非科学。
这是佛教的最大特色。
狭义地说,它就是佛所说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术语来说,应当叫做佛法(BuddhaDharma)。
在《增一阿含》经的序品中所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用一句话来说,佛教就是佛让人们止恶扬善、自净其意的教法、是佛陀的教育。
佛教的传入。
佛教最早传入我国的确切年代,已很难考定。
一般说法有两种:一说是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记》。
另一说源于“白马驮经”故事,即东汉永平年间(58年—75年),汉明帝夜梦有神人全身金色,顶上有光,在殿前绕梁飞行。
翌日问讯群臣,学识渊博的大臣傅毅告之为佛。
于是明帝派遣使者蔡愔等西行求法,永平十年(67年)在大月氏遇见西域僧人摄摩腾、竺法兰,便邀请他们来汉地传授佛教。
他们用白马驮着佛像和经卷,回到洛阳。
明帝为表示欢迎,在洛阳建起我国首座佛教寺庙“白马寺”。
总之,佛教初入我国的时间,当在公元1世纪前后。
佛教的发展。
两汉时期,佛教传入我国的时间不长,流传的地区也有限,佛教信徒较少,多为社会上层人物。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矛盾激化,再加上统治者有意识地提倡,佛教得到迅速发展。
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佛经大量被翻译,由于佛经的翻译使得佛教传播越来越广;二是众多寺庙的兴建和石窟的开凿。
作为佛教标志性建筑的寺庙的大量兴建是对佛教的一种有力的宣传,而大同云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等本身作为一种艺术则是对佛教又一种巧妙的宣传。
堪布慈诚罗珠:佛教的定义佛教真的不是宗教,那是什么, (2008-03-06 15:35:18)转载?标签: 文化分类: 佛法无边按:本博文章《佛教到底是无神论还是有神论,》引起了读者们的热烈讨论,讨论的范围大体上涉及到了佛教的总体性定义,发现很多人认识很混乱。
还有在希热多吉居士的相关博文中也有类似探讨,如:《佛教只是在“教人向善”吗,》《佛不是给人来拜的,佛是让人来学的》。
今天在勇士与公主师兄的博客上看到其转来的大德慈诚罗珠堪布的开示《佛教的定义》,觉其见地甚深,我等佛门弟子应该经常阅读(尤其是第二、第三部分),特转来与大家分享,愿与大家共同学习,厘清认知。
堪布慈诚罗珠开示:佛教的定义今天要谈的题目,是佛法或佛教的定义。
为什么要谈这个题目呢,因为,现在有很多学佛多年的人,还不清楚真正的佛法是什么,其所涵盖的范围究竟为何。
不仅在汉地有很多人不懂何为真正的佛法,在藏地也有同样的问题。
除了一些僧人以外,一般的农民或牧民都对佛法的内涵不甚了解,认为只要能修佛塔、经堂或金碧辉煌的寺庙,或者念一点观音心咒,就是很不错的佛教徒了,但这些仅是做善事而已,不是学佛,也不是修行,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此略为说明一、佛教的错误定义有些人认为,佛法是一种信仰。
信仰也即信心,佛法当然是需要信心的,但如果因此而说佛法就是信仰的话,又显得过于简单了,由于信心仅仅是佛法的许多观念之一。
佛教的基础和重点都不是信仰,而是智慧和大悲。
佛法虽然提倡信仰,但除了佛法以外,科学也有对信心的要求。
譬如,现代人提倡对科学要有信心,如果有人不相信科学的话,可能连飞机都不敢坐了。
正因为相信科技,相信飞机能将人从出发地带到目的地,人们才会去坐飞机。
无论做世上的任何事,都要有信心才能成办,而佛教所谓的信心,也就是如此,所以,认为佛教仅是一种信仰是不正确的,信仰不能等同于佛法。
那么,佛教是哲学吗,也不是。
哲学有西洋哲学、东方哲学等不同的类别,虽说其中的某些思想与佛教相似,但没有任何哲理所剖析出的深度,能达到佛法的层次,所以,佛教也不等同于哲学。
佛协会考试题目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佛教的创始人是()。
A. 孔子B. 老子C. 释迦牟尼D. 耶稣答案:C2.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大约是在()。
A. 汉朝B. 唐朝C. 宋朝D. 元朝答案:A3. 佛教中的“四圣谛”指的是()。
A. 苦、集、灭、道B. 信、愿、行、证C. 戒、定、慧、解脱D. 贪、嗔、痴、慢答案:A4. “禅宗”是佛教的哪个流派?()A. 密宗B. 禅宗C. 净土宗D. 律宗答案:B5. 佛教中的“六度”是指()。
A.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B. 信、愿、行、戒、定、慧C. 闻、思、修、戒、定、慧D. 贪、嗔、痴、慢、疑、恶答案:A6.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的哪部经典?()A. 华严经B. 法华经C. 金刚经D. 心经答案:D7. 佛教中的“五戒”包括()。
A.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B.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吸毒C.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赌博D.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吸烟答案:A8. 佛教中的“三宝”指的是()。
A. 佛、法、僧B. 佛、法、塔C. 佛、法、经D. 佛、塔、僧答案:A9. “菩提心”在佛教中的含义是()。
A. 觉悟的心B. 慈悲的心C. 智慧的心D. 清净的心答案:A10. 佛教中的“涅槃”是指()。
A. 死亡B. 重生C. 觉悟D. 解脱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佛教中的“八正道”包括以下哪些内容?()A. 正见B. 正思维C. 正语D. 正业答案:ABCD12. 佛教中的“四念处”包括()。
A. 身念处B. 受念处C. 心念处D. 法念处答案:ABCD13. 佛教中的“五蕴”指的是()。
A. 色蕴B. 受蕴C. 想蕴D. 行蕴答案:ABCD14. 佛教中的“六根”包括()。
A. 眼根B. 耳根C. 鼻根D. 舌根答案:ABCD15. 佛教中的“六尘”包括()。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考研试卷(01—06)宗教学2001一、解释下列概念或命题(每题5分,任选6题,共30分)1、自然神论2、神正论3、利马窦规矩4、末世论5、理事无爱碍6、一阐提7、唯识无境8、三洞9、〈〈抱朴子〉〉二、简答题(每题15分,任选2题,共30分)1、简要解释自然宗教、自然神论与自然神学的基本涵义。
2、简述僧肇的“不真空”义。
3、简述寇谦之道教改革的措施及其意义。
三、论述题(每题20分,任选1题,共20分)1、比较与评析安瑟伦(Anselm)与托马斯(Thomas)的上帝存在的证明。
2、有人说佛教是无神论的宗教,有人说佛教是有神论的宗教。
请根据你对佛教的认识,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四、原著分析(20分)试分析惠能和神秀得法偈在心性论和修行观方面的不同旨趣。
2002一、解释下列名词术语(每题5分,任选6题,共30分)泛神论天台宗五蕴《沙门不敬王者论》太平经全真道新约奥古斯丁米兰敕令二、简答题(每题15分,任选2题,共30分)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冲突的主要表现。
2、唐代道教兴盛的原因。
3、宗教进化论和原始一神论的区别。
三、论述题(20分,任选1题)1、试论大乘佛教兴起的原因。
2、试论德国宗教改革的起因与过程。
四、原著分析(20分,任选1题。
佛教方向考生必答第1题,其他方向考生任选)1、龙树《中论》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试就此偈分析中观学派的基本思想。
2、按《新约》记载,耶稣说:“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
”试分析这段话的含义。
2003一、名词解释(任选5题,每题10分,共50分)宗教经验泛神论会昌法难唯识无境天师道内丹加尔文《福音书》什叶派苏菲派二、简答题(任选2题。
每题20分,总计40分)1、简述部派分裂的主要原因和大致历史过程。
2、简述菏泽神会在中国禅宗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试论尼西亚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其在基督教历史上的意义。
佛教是宗教中的异类,从事相上讲,它承认神有存在地位,但从理体上讲,它却是一种真正的无神论宗教;它的经典浩如烟海,它的内容博大精深,是名副其实的繁锁哲学,仅就名相概念而言,多达数千万;它在三大宗教中,信教人数最少,但其生命力可能最强,因为它有无神论性质,因此即使是在科学高度发达的未来,也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爱因斯坦说:未来的宗教将是宇宙的宗教,它应超越个人化的神,避免教条和神学。
如果问到哪种宗教可以应对现代科学进展的要求,那么这个宗教便是佛教。
即使是官方也承认:佛教有净化人心,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
最新的各国幸福指数调研究显示,尼泊尔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但它的幸福指数是最高的,人民对生活的满意度是最高的。
第八讲佛教什么是佛教?先可以下一个初步的、望文生义的定义:佛教是教人如何成佛作祖、如何做圣人或如何完满人格的一种世界性宗教。
太虚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佛亦成,是名真现实。
那么,什么是佛呢?一佛、佛法、三宝(一)佛:多种多样的描述,名实问题佛教语言: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特征或标志(十名号):正遍知,明行足(知行达到完满合一的人),世间解,无上士,天人师,善逝,如来(乘如实道来成正觉),大医王,获得了无漏幸福的人哲蚌寺的兰仁巴大师说:心灵污染未净者为凡夫,心灵清净无污染者为佛,绝对快乐者为佛。
兰仁巴大师原名阿旺彭措,系拉萨哲蚌寺僧人,雪域当代著名的高僧大德。
他因一生学修《菩提道次第广(略)论》而驰名中外,号称“菩提道修行人”-—即“兰仁巴”。
被誉为“雪域圣教的光辉明灯,伟大的菩提道修行者”。
菩提道是成佛的道路或觉悟的方法。
这部《菩提道次第心传录》,是兰仁巴大师的学修心得笔记。
作者在这部笔记中高度概括了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广(略)论》教义的理论要点,是一部完整的菩提道学修提纲。
该笔记语言通俗、生动,运用大量比喻,行文流畅,线索清晰,阐明了藏传佛教所依据的主要理论问题,具有极强的可读性。
浅谈中国佛教的哲学特点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包容,融会贯通,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佛学三方面哲学特点,解读了中国佛教至今依然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的原因。
标签:中国佛学禅宗哲学特点禅的本意是思维修养、静虑定心,原是印度佛教的一种修炼方法,自汉代传入中国以后,在其流传发展的过程中与中国固有的文化相适应,逐渐演变成中国式的佛教,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而禅宗始于南北朝,始祖为菩提达摩,传至慧可为二祖,僧璨为三祖,道信为四祖,弘忍为五祖,惠能为六祖。
六祖惠能是中国禅宗的创始人,他与孔子、老子被称为“东方三大圣人”,欧洲将他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列,他们的塑像被陈列于英国大不列颠图书馆广场,供世人瞻仰。
禅宗传入中国后,逐渐演变,脱胎换骨,最后成为中国佛教的正宗流传于世。
在佛教的发展过程中,涌现了一大批中国本土的高僧,像智者大师、善导大师、六祖惠能、南岳怀让、石头希迁、马祖道一、百丈怀海等法门龙像,灿若群星,薪火相传,续佛慧命,共同参与创造了中国化的佛教,也为创造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做出了贡献。
综合来看,中国佛学具有以下三大哲学特点。
(一)中国佛教强调入世本来印度佛教认为:人生是苦,人生无常,不值得留恋,应该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人们在现世解脱是不可能的,只有万念俱灰,历世苦修,才能达到涅槃境界。
而中国佛教却从淡薄入世与出世的界限,到不离世间求解脱,最后把出世之佛教完全变成世俗化的佛教。
特别是中国的禅宗,更提倡在日常生活中实现成佛理想。
惠能曾强调:“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似求兔角。
”神会也说:“若在世间即有佛,若无世间即无佛。
”宋代的著名禅师宗杲甚至提倡“喜时怒时,净处秽处,妻儿聚头处,与宾客相酬酢处,办公家职事处,了私门婚嫁处,却是第一等做工夫,提撕警觉底时节”,也就是说,世俗的一切事务乃至人们的一切动作施为,皆是佛教的一等做工夫处。
他反对把在家和出家、世俗和僧侣对立起来,赞扬李邦产在富贵丛中参得禅,杨亿虽身居翰林也参禅,张商英做江西运转使也参禅。
佛法是无神论:因果学说与现代文明社会佛教的因果学说,可以从三个部分来介绍:第一,因果的本质,也即什么是因果;第二,因果学说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第三,释疑。
一、因果的本质大乘佛教的《稻秆经》与《缘起经》,很清楚地阐述了因果。
(一)因果的定义因果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1、广义的因果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曾经问佛:因果是什么?佛说了非常经典的两句话,作为因果的依据:“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意思是说,因为有这个东西,就产生了另外一个东西,所以叫做有。
比如,有左就有右,有高就有低,有上就有下……左右、上下、长短、高低等相互观待的抽象概念,都是如果没有此,就不会有彼的关系,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互为因果。
这是“此有故彼有”的意义。
另外,有了水稻的种子,就产生了稻芽;有了花的种子,就长出了花朵。
如果没有水稻的种子,就不会产生水稻的稻芽,这是常见的因果。
也是“此生故彼生”的意义。
从这个角度来讲,佛教不承认任何的造物主,也不崇拜任何的偶像。
正因为如此,一些东西方的学者与很多高僧大德认为,佛教不是宗教。
若从汉语的“宗教”这两个字的意思来看,说佛教不是宗教,显得有点牵强;但若以宗教信仰的英文单词religion的内涵作为考量,佛教就完全不是宗教了,因为religion的意思表示,要承认神,承认一切都以神为主,所作所为都围绕在神的周围,佛教明显不符合也不承认这几个要求。
当然,如果神的概念,就像哲学家斯宾诺莎所解释的一样,不是人格化的神,而是一种神秘、无形的力量,那或许在某些观点上是一样的。
但就大众表面所诠释的神的概念而言,佛教不但不是宗教,而且还是无神论。
在“此生故彼生”的意思当中,还包括了因缘与果之间的关系。
比如,一朵花的本质,取决于它的因——种子。
撒玫瑰花的种子,会长出玫瑰花;撒茉莉花的种子,会长出茉莉花。
但玫瑰花与茉莉花长得好不好、颜色美不美等细节,也需要土壤、阳光、雨露、时间、空间等等的帮助,这些叫做缘。
因缘结合以后,才会长出果。
佛教缘起哲学统观胡晓光法音论坛《法音》1996年第9期(总第145期)第7页缘起哲学思想是佛教理论的基石,若通达缘起法义,即见佛教真实本义。
以往讲缘起法者,多是将经论中的各种缘起名目罗列一起,一一地对名相进行诠解,这只是为了对缘起法的知识统观介绍,笔者亦曾撰此类文章。
本文则依哲学方法对缘起法甚深义进行研究分析,从实质上对缘起法这一哲学思想要义作统观。
从佛法的立场讲,佛法是非宗教、非哲学的。
因为佛教是一种觉者的言教,是一种实践与理论相统一的体系,并不是一种神道教。
佛教是无神论,它否定神我与灵魂的存在;但它又不是唯物主义,它主张万法唯心。
说非宗教,并不等于佛教中不存在宗教成分,只是佛教与其它宗教有很多不共处。
佛教中包含着极为深刻的哲学思想,但是佛教又否定思辩可以认知本体真实。
佛教的认识论与其它哲学认识论也是不共的。
这种主张在近代为欧阳竟无居士所提倡。
佛学认为一切佛法都是由佛陀瑜伽禅悟所亲证的,是如实智。
缘起法性就是由佛陀悟证的宇宙万物的本体。
所谓缘起,就是说宇宙万物都是依因托缘而产生发起,无一法不是缘起有。
因万物本体为缘起性,故佛法以无自性为究竟义。
佛在《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说“诸缘起义略有十一,如是应知:谓无作者义是缘起义,有因生义是缘起义,离有情义是缘起义,依他起义是缘起义,无动作义是缘起义,性无常义是缘起义,刹那灭义是缘起义,因果相续无间断义是缘起义,种种因果品类别义是缘起义,因果更互相符顺义是缘起义,因果决定无杂乱义是缘起义。
”小乘佛法依此要义,建立三法印以楷定佛法与世间法,三法印是:一诸行无常,二诸法无我,三涅槃寂静。
无常与无我是法相义,涅槃寂静是法性义。
大乘佛法从法相与法性本体为一的原则出发建立一法印,即实相印。
实相印就是缘起性空义。
缘起是法相义,性空是法性义。
总之,大小乘佛法都是依缘起理而建立法幢。
缘起性空就是佛教的法身。
能如实亲证缘起法性,当下就是正觉佛陀。
然而由于佛教为化导众生故,将悟境转而诉诸语言文字,这样就造成一些执取世间见的人,把佛法中的一些思想命题,理解成为思辩逻辑概念。
如何正确理解佛与神的关系?
在佛教中佛的解释就是大觉大悟,彻悟宇宙万物的大智慧.同时,佛也是佛陀的简称,就是指彻悟宇宙人生真理的觉悟者.
由于佛教的千年流传,经历政治,文化,社会等不断的变迁,众多的人对佛与神的关系存在错误的认知, 绝大多数的人认为佛就是神,佛教就是有神论的宗教.其实这种理解是片面的.正确的理解应该是:佛既是神也不是神.正如:色既是空,空既是色一样,在佛的思想里面,神与非神是没有分别的.如同,佛教中本没有任何宗派的分别,因人的地域,文化,习惯不同而分别出了各种宗派一样,佛是神和佛不是神都是因人对有神和无神的分别而产生的分别. 既然学佛修行是让我们放下一切分别,执着和妄想,做到念而不念. 我们就不能再带着佛是神或佛不是神的分别来理解佛与神的关系.
想要学佛,首先必须要正确认识到这一点,否则,带着有神论去学佛,或带着无神论去学佛都不会学有成就.
学佛弟子金鹏霏。
佛教一些基本常识问答(一)什么是佛一提到佛很多人就会将神佛混在一起,在佛教上佛不是神。
他是公元前六世纪时代的人,有名有姓,他的名字是悉达多Siddhārtha,他的姓是乔达摩Gautama。
因为他属于释迦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佛是佛陀(Buddha)一辞的略称,古时也写成浮屠或浮图。
是Buddha的音译如果用今天的汉语音译,应当是“布达”,佛陀的意思是“觉者(觉悟的人)”或“智者(大智大慧的人)”。
“佛陀”是印度早就有了的字,但佛教给它加了三种涵义:①正觉对一切法的性质相状,无增无减地、如实地觉了;②等觉或遍觉不仅自觉,即自己觉悟,而且能平等普遍地觉他,即使别人觉悟;③圆觉或无上觉自觉觉他的智慧和功行都已达到最高的、最圆满的境地,所以佛也叫无上正等正觉。
“佛”这一个字,有体、有用。
从它的本体上说是“智慧”,从它的作用上来讲是“觉悟”。
就体上讲,智有三种:第一、“一切智”:用现代哲学的名词来讲,就是正确的了解宇宙的本体;这样的智慧,在佛法里称为“一切智”。
第二、“道种智”:种是指种种繁多的现象,宇宙之间的现象,种类无量无边,这许许多多的现象,怎么产生的?从哪里来的?现象、过程如何?后来结果如何?能够正确明了宇宙万象的智慧,叫做“道种智”。
第三、“一切种智”:就是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究竟圆满的明了,没有一丝毫的迷惑,也没有一丝毫的差误,这样的智慧,叫做“一切种智”。
释迦牟尼佛,具足这三种智。
由这个智慧起作用,当然,对于整个宇宙人生的真相,得到完全正确的了解。
智慧起用就是大觉。
佛在经上给我们说“觉”也有三类:第一、是自己觉悟了这是自觉。
第二、是能够帮助别人觉悟,这叫做觉他。
第三、是圆满的觉悟。
因此,“佛”之一字,包含整个宇宙人生的本体、现象、作用,凡是能觉察、证悟这种真理的人,就是佛陀。
(二)什么是佛教?答:佛教,广义地说,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的组织等等;但佛教在世界性的各大宗教和思想之中,显得非常特殊。
佛教与基督教有什么不同有人以为各宗教都在追求一个「真理」,基督教与佛教且有相通融会之处,但是也是会有不同的地方,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佛教与基督教有什么不同,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佛教与基督教有什么不同一从崇拜的对象看基督教是最彻底的一神论信仰,除了敬拜三位一体的神外,任何神名在基督教中没有立足地位。
十诫的第一诫便说:「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出二十3)。
而且,基督教极端痛恶为神造像,因为神是灵,无需也不必要为他立像(约四24)。
在这点上,基督教的信仰可说已站在最高境界,与偶像绝对分离,无需再用金银土木等现有的物质雕塑偶像,来骗自己的眼睛了!佛教起初也是不准敬拜任何塑像的,因为他们既然不信有神创造万物,那有神明值得一拜?但以后原信多神的印度人自信佛教后,在敬拜上不甘寂寞,陆续地搬进了不少印度教的神鬼,并予塑像敬拜。
这种风气,从纪元前后,大乘佛教兴起后,逐渐盛行,以至今日,且有变本加厉之势。
今日的佛教相信在宇宙间有无数的佛、无数的菩萨以及许许多多的神明与鬼魔存在,他们当中的大多数都值得人去敬拜祈求,其中的许多神佛,还都被塑成立像、坐像、卧像,让人膜拜。
基督教只信一神,且无像,佛教却信恒河沙数般多的神、佛、鬼以及各种精灵,且有无数塑像。
基、佛两教岂非刚刚相反?佛教与基督教有什么不同二从人与别人以及动物等的关系看基督教相信世界全人类都由上帝所造,从亚当夏娃以及挪亚三子的系统而来。
因此,在广义上,可说是四海一家(徒十七25)。
如果大家都信主耶稣,都相信明白上帝才是人类的天父之理,大家自然再也不会争夺,而是相亲相爱的了。
至于人与动物的关系,彼此的来源与血统根本不同,人是人,动物是动物,分得十分清楚。
圣经称上帝造万物后,都「各从其类」(创世记第一章),表明各物与各物之间、人与各物之间,都划分整齐,毫不紊乱。
佛教相信轮回之道,以为世界所有人类、动物以及各种鬼神,都在此轮回道中来来去去,转个不停。
现在是人,死后也许变狗,前生是狗(或其它动物),在今生也许变了某人。
对比世界三大宗教创始人的一生当今世界三大宗教,分别是佛教(产生于约2500年前)、基督教(产生于约2000年前)、伊斯兰教(产生于约1400年前),其创始人分别是释迦牟尼、耶稣、穆罕默德。
他们三人的一生,大致如下:1,释迦牟尼本名乔达摩•悉达多,属于释迦族人(释迦牟尼,即“释迦族的圣人”之意),出生于皇族,是一个太子(也有说只是贵族,只是一个富裕的领主的儿子,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国王的太子),结婚生子后,厌倦了宫廷生活,深感人世的无常苦恼,于是抛弃富贵的生活,出家寻求解脱之道。
经过六年的修行,悟道成佛,并于不久后开始传播其教义。
此后,一辈子居无定所、托钵乞食为生,到处奔走教化群众,(也有一些固定的场所和供养,不过每年还是以到处游行四方教化为主),并取得当时的平民、贵族、国王各阶层比较一致的认同,建立了人数众多的教团,他的众多亲属包括他的妻儿也成为信徒。
最后,于80高龄时,释迦牟尼在外出教化的奔波途中去世。
其教义某种程度上反对当时婆罗门教的等级制度,以宣传无我无常、善恶因果、涅盘寂静、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等为主。
佛教的传播主要是靠群众和知识阶层学术力量为主,也受到上层的一些支持,但是,以出世为宗旨的佛教,相对其他宗教而言,与国家政权总保持一些距离,大体上,既无严重的对抗,也无过于密切的纠缠。
2,耶稣出生于平民之家,据说是一位木匠的儿子。
他早年的生活记载不详。
后来,他带领少数信徒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一带传教,并抨击当时的统治者和犹太教的某些戒规,得到了一部分群众的信任,也遭到当权者的一些忌恨,后来被当时的统治者残酷处死,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他只活了三十三岁,终身未婚。
其基本教义,是提倡信仰上帝,人人平等、博爱忍辱等。
耶稣创立的基督教在相当长的时期为当时统治者所镇压、迫害、排斥,随着历史的发展,后来得到了统治阶层的肯定,影响越来越大,并借助于欧美基督教国家在世界的扩张,逐渐向世界各地传播。
3,穆罕默德可以说出生于麦加一个中层家庭,原先较富裕,到他出生时已经破败,他出生不久就成了孤儿,是亲戚带大的。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广义地说,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的组织等等;但佛教在世界性的各大宗教和思想之中,显得非常特殊。
凡是宗教,无不信奉神的创造及神的主宰,佛教却是彻底的无神论者;因此佛教似宗教而又非宗教,类哲学而又非哲学,通科学而又非科学。
这是佛教的最大特色。
狭义地说,它就是佛所说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术语来说,应当叫做佛法(Buddha Dharma)。
在《增一阿含》经的序品中所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用一句话来说,佛教就是佛让人们止恶扬善、自净其意的教法、是佛陀的教育。
佛教的历史佛教发源于公元前1500多年的古代印度,当雅利安人从印度河流域向恒河流域发展,主要生产方式从畜牧业生产转向农业生产。
由于气候条件优越,加上人们学会了种植产量比较高的水稻,再加上铁器的使用生产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社会结构进入奴隶制社会。
当时的社会人群被分成四个等级:①婆罗门(宗教祭司,掌握掌握神权和教育权,宗教经典和文化知识),②刹帝利(武士阶层,后来还包括国王和军事贵族,他们掌握军事和行政权。
)、③吠舍(农民、手工业者,后来还包括从中分化出工商业主、高利贷商人。
)、④首陀罗(由非雅利安的土著部落平民组成,地位低下)。
另外还有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的奴隶,无种姓者,被称为“贱民”,“不可触者”(untouchable)。
当时印度社会上的主要宗教是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是一种多神教,崇拜自然精灵和祖先神,信奉天神、雷神、司法神、日神、火神、风神、雨神等多神。
婆罗门教是维护当时的奴隶社会的一门宗教。
它宣扬业报轮回的观点,认为人在今生的行为(业)的善恶,将带来来生轮回不同的因果报应;如果不相信婆罗门教的吠陀经典、或有违犯种姓规定的行为,或有杀生行为等等,死后将轮回转生为下等种姓贱民或为牲畜,而如果学习吠陀经典,苦行,行善,死后可转生为上等种姓,以至成为天神,与大梵合一。
有一些不了解佛学地网友在我博客留言,以无神论者地口气“教训”我不要宣扬迷信,然后有一些师兄留言告戒这些网友说,佛教本身就是无神论.地确也有高僧指出佛教是无神论,但普通大众一般认为佛教是有神论.我个人认为,这个问题不是个简单地二元问题,因为,既可说佛教是无神论,也可说佛教是有神论;既可说佛教不是无神论,也可说佛教不是有神论. 要说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无神论和有神论地定义. 无神论并没有统一地概念界定和统一地哲学思想.广义地无神论是指任何对神或灵魂地存在缺乏相信地思想(不相信神和鬼地存在);狭义地无神论是指认为神和鬼不存在地思想(否定神地存在).由于思想不统一,一些无神论者可能完全否定任何超自然事物,但另一些无神论者可能相信诸如占星术、算命、因缘、特异功能等说,认为它们是未被发现地自然规律.因此,无神论分为强无神论和弱无神论.强无神论明确声称神不存在,类似于对无神论地狭义定义.很多情况下,无神论其实是指强无神论.弱无神论则类似于广义定义下地无神论,即任何不是有神论地关于神地思想.弱无神论包括不可知论. 唯物主义地无神论比较明确,认为宇宙人生地一切现象,都是由物质运行所产生和决定,除物质地活动之外,没有离物质而存在地任何精神实体.人这样地生命也纯属物质地“偶然创造”,在出生以前,没有过去,死亡之后,没有未来,就是有,那也只是肉体生命物质遗传地源头和延续.对个人而言,人死如灯灭,纵然也承认人在世间时所发挥地精神力量,但只是政治地或文化地能够影响于后世. 无神论没有统一地思想,有神论就更没有统一地思想了.持有神论思想地人很多是有宗教信仰地人,但也有很多是没有宗教信仰地人.有宗教信仰地人,他们地有神论也各不相同,当然主要是宗教派别不同,但他们几乎都相信有一位至高无上地神创造一切并主宰一切,每个大地宗教派别所信仰地这个至高无上地神都不一样(同时他们都相信人有灵魂,相信鬼魂地存在). 如果把佛教视为宗教地话,可以说,只有佛教是个“特异”地宗教,因为佛教不认为有一位至高无上地神创造一切并主宰一切,也即,不承认作为世界本源地精神实体和创世造物主地存在,主张业力论或缘起论.佛教中地佛虽然全知(遍知一切)但不是全能.虽然佛是修行者渴望达到地至高无上地果位,但佛不是神,是觉悟地人,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地人,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修行成为佛.佛并不能创造一切,也不能主宰一切.菩萨只是人修行到佛地果位过程中必然要经历地过渡果位(共有个层级,见《佛、菩萨、神仙与人等到底什么关系?》).虽然我们人类地佛教体系是被我们称为佛祖地释迦牟尼建立地,但在释迦牟尼成佛以前,宇宙中就已经有无数地人成佛了(其中包括我们熟悉地阿弥陀佛等许多佛在内),成菩萨地就更多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佛教似乎并不属于有神论,倒偏向于无神论. 但是,佛教这个“偏向无神论”与唯物主义地无神论又有本质不同,唯物主义地无神论不相信有鬼神地世界,但佛教不是「无鬼神论」者.佛教坚定认为精神或意识地实际存在,决不认为是物质产生和决定了意识.当然,佛教发展到现在,也分出了很多派系,抛开个别佛教派系地观点不谈,佛教认为众生一直在六道(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中轮回(人死后再投胎之前地中阴身不属于任何一道,世俗中人所见地鬼往往是这样地中阴身),而轮回地主体“心识”或灵魂是存在地,人是有前世和后世地,世俗中人所说地鬼怪、天神也是存在地,但他们都只是在六道里轮回地众生,很多是由人直接轮回去地,他们虽然有些“神通”能对人类施加某种影响或作为,但他们绝对没有能力主宰人地一切,因为包括人在内地众生地轮回,完全只受自己所造地业所产生地业力地牵引. 佛教认为有无数地佛菩萨地化身,也有众多欲界、色界、天人、阿修罗、无色界天、饿鬼道众生、药叉、世间众神(河神树神山神……等等)、幽灵等等.有地可见,有地肉眼不可见.这类生灵构成了非人类地隐形生命世界,其中除佛菩萨地化身外,都是众生,只是生存地时空和生活方式、苦乐觉受、寿命不同.虽然我们普通人地肉眼一般看不到,但任何修禅定(甚至是炼气功)地人,不管他是否有宗教信仰,不管他如何坚信不存在鬼神,修到一定层次后心识就能离开躯体,去到遥远地地方(地球以及外太空),也能去他们(各种鬼神)地时空世界遨游,而且必定会看到他们,甚至能与他们交流,我们这个世界有不少这样地人存在,就是没有任何修行地普通人,也有一些能看到天道、鬼界等其它道地众生甚至和他们交流,只是他们通常不会告诉别人. 与基督教地“信上帝者去天堂不信上帝者去地狱”不同,佛教绝对没有“信佛者去天堂不信佛者去地狱”一说,人造善业极多而没有严重恶业,不管他是否信佛,哪怕他是信仰其它宗教地人,都有可能去天堂(佛教里说地天道或净土).同样,就是皈依了佛门人,假如他造了严重恶业,不管他如何信佛,也会去地狱(不过虔诚忏悔和修行可以减少呆在地狱地时间).一切都决定于自己.佛弟子顶礼、膜拜、供养诸佛菩萨会有很大地功德,但这个功德不是因为佛菩萨因你对他地膜拜供养产生了世俗意义地欢喜而赐予给你地,而是你自心去掉了很多贪嗔痴慢妒带来地修行上地进步所产生地,如果你只是形式上地膜拜供养而没有自心地真诚(发心),那没有任何功德.佛菩萨根本不需要你地膜拜或食物与金钱供养,也不可能包庇任何一个造恶业地佛门弟子.佛没有能力让任何一个不自修地人成佛,即便是佛陀地亲生儿子和亲密助手. 概括说来,佛教,只是佛陀通过无数世地修行而成佛(彻悟)以后,发现了宇宙和生命地演变真相,而创立了一套有关宇宙和生命地完整教育体系,包罗万象.因此,与其它宗教不同,佛学是一个极其庞大且逻辑严密地体系,任何人仅用一生地时间根本不可能将这个体系学到完全地融会贯通.但是,任何人通过佛陀所教地方法修行,都能像佛陀那样遍知一切.至今为止,佛教里所描述地宇宙观和世界观,还从来没有被实证科学证伪过,反而不断被实证科学所证实.显然,佛教既不是无神论,也不是有神论;既不是唯物主义,也不是唯心主义.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2009年第9期兰州学刊N o.92009总第192期L an zhou xue kan G enera.l N o.192自净其心)))关于印度原始佛教的解脱理论余树苹(深圳大学社科部,广东深圳518060)[摘要]印度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古印度人对宗教有着特别的偏爱,他们富于哲学思想,关注人生的幸福,重视心灵的洁净与解脱。
在印度宗教中,解脱是一个非常突出的主题。
原始佛教对解脱的追求是因为/苦0;解脱的获得,是无明的消除、轮回的断灭,是心的安宁,是寂灭与永恒,是一种与世俗世界有着本质差别的涅磐境界。
笔者通过对解脱的含义和目的的论述,尝试阐明佛陀乃至印度人提出解脱理论的根源及意义。
[关键词]原始佛教;涅磐;解脱[中图分类号]B928.21文献标识码2A1文章编号21005-3492(2009)09-0224-03[收稿日期]2009-06-26 [作者简介]余树苹,女,广东饶平人,哲学博士,深圳大学社科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经典解释学、比较哲学。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佛学思想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由古及今,人们即使没有依据佛学思想进行身体力行的修行,至少也对佛教有一定的认识,而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佛教的解脱理论。
解脱,可以说是身陷困境、忧愁烦恼的现代人脑海中时常涌现的念头。
所谓念头,大多一闪即逝。
或许也有人为这/念头0付出过不少努力,但终究不会持久,困境一旦摆脱、烦恼一旦消除,/解脱0念头也随之消失。
殊不知,在古代印度宗教中,解脱绝不仅仅是事到临头时的解决办法,而是一种终级目的、一种人生境界,一种必须以终身的修持去达到的自觉圆满的境界。
一、/解脱0的含义汤用彤先生提到:解脱者,出轮回超生死之谓。
[1](P35)恰托巴底亚耶的界定为:摆脱尘世束缚。
[2](P5)泰戈尔说到,佛陀所宣扬的解脱学说是/摆脱无明的学说0[3](P19)。
查尔斯#埃利奥特说过,印度的解脱/即是从再生以及引起再生的情欲的束缚中获得解脱0[4](P51)。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佛教属于无神论宗教:佛教无神论
唯物无神论否定一切精神的独立存在,也不信有鬼神的世界。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佛教属于无神论宗教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佛教属于无神论宗教
这是宗教学上的一个专有名词。
世间有两种无神论,一种是唯物的无神论;一种是佛教所说的无神论。
唯物无神论否定一切精神的独立存在,也不信有鬼神的世界。
而佛教所讲无神论,是说诸法由因缘所生,宇宙万物
由众生的共业所成,承认有精神、有鬼神,只是不以为有一位如一神教所说的全知、全能,主宰创造宇宙的,既是最初也是最后而唯一的神。
神的分类,从宗教学上,可分做多神、二神、一神、泛神以及无神的信仰。
多神是一般的民间信仰,没有组织、没有体系,是原始民族的宗教型态,也是地域性的宗教型态。
例如:中国民间的神,分做地方的、国家的。
地方的又分做祖先神和自然神,它的名称和形象,可以因地、因时而异;国家的神是全国和全民族的元祖或山川日月。
至于二神信仰,是把善恶分为两种势力。
最初是两个敌对民族各自将己方的保护神视为善神,而对方的则为恶神,后来经由各民族的统一之后而形成了二神的信仰,那便是恶神为魔鬼,善神为上帝;不过,既崇拜魔鬼,也崇拜上帝的宗教,在世界上只有波斯的祅教。
基督教虽然也相信魔鬼和上帝永远的存在,但是只拜上帝,不拜魔鬼,有二神教的内容,只取一神教的形式。
所谓一神教是说,万物由一神所创造、控制、毁灭,神有大能、权威来主宰万物,正如中国人所称为的造物者,基督教所说的耶和华。
基督教虽然也相信有天使、天子、天女、天神,那是唯一上帝的扈从,也是唯一上帝的创造物,不可能成为上帝的继承人和与上帝相等地位的另一位大神。
至于泛神,是哲学家所相信的理念之神,它是宇宙的本体,自然的法则,并没有人格的形象,却是万物所出生和所回归之处;神不能有意志地爱人,人有责任和义务服从和敬爱神。
至于无神,本文刚才已说有二类。
一是唯物论的无神,认为宇宙人生的一切现象,都是由物质运行所产生,除物质的活动之外,没有离物质而存在的灵体。
人在出生以前,没有过去,死亡之后,没有未来;如果说有,是肉体遗传的源头和延续。
对个人而言,人死如灯灭,纵然也承认人在世间时所发挥的精神力量,不论是学术的、政治的、艺术的,都能够影响于后世;但那是物质,而不是精神。
人能够怀念古人,古人却不知道我们怀念他,因为他们根本已不存在;怀念古人不为慰灵,乃为见贤思齐的自励励人。
佛教的无神论主要是基于诸法从因缘所生的现象,说明众生是由业力感得的果报。
每一众生,各自造业,个别受报,而许多众生,于往昔生中,曾造无量业;同类的业因,感同类的果报,出生于相同的环境,这就是佛说众生无尽、世界无穷,是众生的自作自受。
我们的世界属于太阳系的范围之内,是由地球人类及生于此界的其他众生,往昔的共业所感,并不如一神论者所说是神创造而来。
而对于神的认识及神的需求,实际上是因人的需要而有。
全知的一神不是真的,但不能说他即等于无神,从信仰者说,他是有的;从被信仰的神而言,他可能是大力的鬼神,大福德的主神,或来自于他方世界的天神。
他们不只有一个,因此,一神教的信仰者们,本身就有分裂,对于一神的形象、理解和感受都不一样,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因此一神信仰,其实是多神信仰的升格。
佛教的无神,并不否定多神、二神,乃至于一神的信仰和作用,只是把它们当做众生的类别,所以《华严经》、《地
藏经》,乃至于《阿含经》等,都讲到鬼神。
佛教不是‘无鬼神论者,而是不以为有独一无二主宰宇宙的创造神。
宗教信仰和无神论
宗教作为一种世界观,是自然和社会发展的产物,又是科学不发达的结果。
只要科学没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宗教不会消亡。
基于此,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信仰宗教的权利,国家有保护公民信仰宗教的义务。
历史上我国的宗教活动曾经相当活跃,佛、道、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五教并存。
特别是佛教和道教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
解放以后,我国的宗教遭遇了巨大的冲击和破坏,在历次政治运动中都未能幸免。
可以说,半个世纪以来是我国宗教的冰冻期。
改革开放以来,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宗教信仰的活动。
但时至今日,社会对于宗教信仰仍然存在着种种偏见和歧视。
我们只是强调宗教的唯心主义成分,却无视宗教信仰探索世界的积极态度;我们只是强调宗教作为统治阶级思想工具的反面作用,却忽视了宗教信仰在调整人际关系维护社会和谐中的正面
作用。
因此,对于宗教信仰,我们实际上是持否定的态度。
据报道,某地一个年轻的18岁女孩,因为家人遭遇车祸,痛不欲生之后遁入空门,出家做了尼姑。
这可不得了了,女
孩的家庭、所在街道、学校联合起来,展开了挽救女孩的行动,最后还是将女孩接出了寺庙,返回了世俗。
报道这一事件时使用的都是“痛惜”、“不幸”、“挽救”这样的一些词句。
女孩进入佛界仿佛羊入虎口,而女孩离开寺庙,又不啻于虎口脱险。
我们的党章规定,凡共产党员一律不得信仰宗教。
这条规定愈来愈受到人们包括党员同志们的质疑。
这条似乎是与国家宪法相抵触的,党员作为共和国公民,凭什么不能享受宗教信仰的公民权利呢?人们有理由问,宪法与党规孰大孰小?宗教信仰与党的使命真的如此水火不能相容吗?即使不
信仰宗教的党员,就一定具备了唯物主义世界观了吗?就是真的无神论者了吗?
无神论无疑是最科学的最高的信仰境界。
但是,无神论应该是建立在科学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是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更高的层次上对于宗教信仰的科学的反思和批判。
无神论世界观的前提必须是在伴随宗教信仰的高度发展,从而人们的科学认识也获得高度发展之后形成的。
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水平等条件,距离无神论的科学认识
还相当遥远。
任何事物包括宗教信仰,只有当它存在的合理性逐步丧失贻尽的时候,才会消亡。
无神论应该是应运而生的。
当整个社会经济文化水平还相当低下,国民对于宗教还一无所知的时候,要求他们树立无神论世界观,这样做是不是一种冒进呢?我们可以宣传无神论,但不能把它作为一种社会信仰的标准和尺度,更不可以把它作为一个硬性规定。
实际上,我们在政策上对于宗教信仰和无神论的不适当的态度已经引起了糟糕的社会效果。
我们的国民无所信仰,无知无畏,无所禁忌,无所敬畏。
造成人性价值观念混乱,社会道德信仰危机,不良欲望恶性膨胀,天理良心遭受嘲弄。
本来应该由法律与道德两只手规范的社会秩序,由于信仰缺位,只能由法律的强制与暴力独力支撑,而诸多暴力抗法由此发生。
计划经济体制由于它超越了中国国情而遭到摒弃,代之以与国际经济接轨的市场经济。
信仰上的无神论同样超越了认识领域的中国国情,是不是也应该把它请下神坛,让宗教信仰真正成为国民的选择和权利呢?
看了“佛教属于无神论宗教”的人还看了:
1.20XX世界宗教人数排名
2.党员关于不能信仰宗教优秀发言稿(2)
3.民族与宗教论文
4.关于民族宗教的论文
5.对宗教的认识心得体会
最后,小编希望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有不周到的地方请多谅解,更多相关的文章正在创作中,希望您定期关注。
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