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外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
- 格式:pdf
- 大小:1.13 MB
- 文档页数:2
预防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关键词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以下肢多见。
并发DVT综合征可出现下肢疼痛、肿胀、浅静脉曲张、皮肤改变(色素沉着、湿疹、硬化)等,严重者将发生静脉性溃疡,严重者影响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
临床资料2007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直肠癌、结肠癌、乳腺癌、胃癌、外伤后肠破裂、外伤后肝脾破裂、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胆管癌、胰腺癌并行相应手术患者398例,其中胆囊切除术188例,直肠癌及结肠根治术56例,乳腺癌根治术23例,肠破裂修补术45例,肝破裂修补术27例,脾脏破裂切除自体移植术35例,胆管癌手术13例,胰腺癌手术11例。
本组全部病例均为DVT高危患者。
全组病例男211例,女187例;年龄35~92岁,平均65.8岁;住院时间5~16天,平均8.6天。
住院期间全组患者中2例发生有典型癥状的DVT(1例患者6天出现患肢肿胀、疼痛及腓肠肌压痛等症状,经彩色多普勒检查确诊),经及时治疗(给予抬高患肢制动、抗凝溶栓、气压治疗等),痊愈出院。
全组病例未发生术后肺栓塞。
危险因素文献报道,DVT是由于多种危险因素动态相互作用产生叠加,主要以静脉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三大病因而致病[1]。
肿瘤:肿瘤患者术后DVT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肿瘤患者。
恶性肿瘤为消耗性疾病,机体活动减少,长期卧床,导致血流缓慢,这些是诱发下肢DVT的因素。
手术相关因素:外科手术可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可以使血液黏稠度增高;术中体位不当也可使静脉回流受阻而瘀积;术中输入抗生素、高渗性溶液及在同一静脉反复注射等,均可损伤静脉内膜,引起血管收缩,细胞损伤形成血栓;术中输入大量低温液体可以导致静脉血液瘀滞进一步促使DVT的形成;输入库存血及应用止血药,止血药会使血液黏稠度改变,致使血液凝固性增高;手术时间过长也可以促使DVT的形成。
理科学手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思考◎董宇婷引言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也叫血栓性静脉炎,这种疾病的成因较为复杂,通常主要是人体血液在静脉流通速度放缓,导致静脉出现了部分阻塞,管腔静脉回流,出现了深静脉血栓,从临床上看,下肢部位静脉很容易发病,也影响到了患者的正常行动。
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多见的病例,是周围血管疾病的一种,导致这种病情的根源是外科手术或分娩后,静脉血栓并发症造成患者死亡。
所以说,全面提高外科手术后预防,才能确保深静脉血栓的良好治愈率,全面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一、深静脉血栓的流行病学概述深静脉血栓在患者的发病率中,占据的比例一般是1/1000人,每年因肺栓塞导致患者死亡5%-10%。
我国不断进行基础性研究,有效降低了病例的危害,而在西方国家,一般患者术后就非常容易引发深静脉血栓并发症,这在患者中的发病率非常高,不及时处理,则会导致死亡,而发生率最高的是下肢大骨科手术患者群体,需要格外的注意并良好进行预防,才能确保患者安全,有利于患者及早康复。
通过临床观察发现,临床症状都与肺栓塞相关产生了猝死,从学界上的讨论看,一致认为大骨科病人治疗深静脉血栓采用抗凝治疗办法效果良好通过基础病的流调显示,亚洲19个研究中心对837人进行了跟踪调查,流行病学报告看,295名做过外科手术的患者中就有121名患者被诊断为深静脉血栓,其中有30例患者属于中央型静脉。
407名临床患者中患有肺栓塞疑似者10人,占2.5%。
肺栓塞患者2人,占0.5%。
从专业角度看,上肢深静脉血栓发展为肺栓塞患者已达25%,只有不断研究,才能有效减少发病致死率,全面保证患者治疗。
二、DVT 的发病率根据医学临床的统计数据看,普通外科手术后DVT 发生率19%,神经外科手术后DVT 发生率24%,DVT 发生率最高的是骨关节手术,一般可以达到48%~61%,要想全面做好病例分析,则要借助超声或静脉造影进才检查,这样才能得到精确的诊断结果。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深静血栓形成的护理一、概述深静脉血栓(DVT)纤维蛋白,血小板,红细胞等血液成分在深静脉管腔内不正常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疾病以下肢多见,上肢深静脉血栓较少见,可继发于静脉炎和导管留置术后。
血栓发生常见部位下腔静脉、髂静脉、股深静脉、股总和股浅静脉、腘静脉、胫腓干静脉二、下肢深静脉血栓病因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其中血液高凝状态是最重要的因素。
主要见于妊娠、产后、术后、创伤、肿瘤等情况。
1.静脉血流滞缓引起血液淤滞的原因很多,如长时间的制动、因病卧床、久坐、静脉曲张等。
手术患者手术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手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内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他原因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2.静脉壁的损伤(1)化学性损伤静脉内注射各种刺激性溶液和高渗溶液,如各种抗生素、有机碘溶液、高渗葡萄糖溶液等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刺激静脉内膜,导致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形成。
(2)机械性损伤静脉局部挫伤、撕裂伤或骨折碎片创伤均可引起静脉血栓形成。
股骨颈骨折损伤股总静脉,骨盆骨折常能损伤髂总静脉或其分支,均可并发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3)感染性损伤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由静脉周围感染灶引起,较为少见,如感染性子宫内膜炎,可引起子宫静脉的脓毒性血栓性静脉炎。
3.血液高凝状态这是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基本因素之一。
先天性高凝状态原因有血栓抑制剂的缺乏、血纤维蛋白原的异常、纤维蛋白溶解异常等,后天性高凝状态原因有创伤、休克、手术、肿瘤、长期使用雌激素、怀孕等。
各种大型手术后血小板粘聚能力增强;术后血清前纤维蛋白溶酶活化剂和纤维蛋白溶酶两者的抑制剂水平均有升高,从而使纤维蛋白溶解减少。
脾切除术后由于血小板骤然增加,可增加血液凝固性,烧伤或严重脱水使血液浓缩,也可增加血液凝固性。
肝胆外科患者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摘要:目的:本文主要对肝胆外科患者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进行了探讨。
方法:样本数据选取了在我院接受肝胆外科手术的患者,并从中抽取了70例,同时将这些患者均分为试验组与对比组两个组别,每组各35例,其中对比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试验组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方式进行护理干预,之后对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和静脉血栓发生率和满意度进行调查评估。
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可知,术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无显著差异,术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住院费用以及住院时间等指标,试验组明显优于对比组;对比两组患者的静脉血栓发生率和满意度可知,试验组的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少于对比组,研究组的满意度明显好于对比组(P<0.05)。
结论:在对肝胆外科患者进行治疗时,为了避免静脉血栓的发生,可以使用针对性的护理进行干预,既可以提升患者的满意度,还可以减少住院的时间,促使患者尽快地出院,值得临床借鉴与推广。
关键词:肝胆外科;深静脉血栓;分析;原因;护理;措施通常情况下,肝胆外科患者在进行手术之后会经过一段时间的卧床休息在此期间段患者的血流速度会有所下降,并会呈现高凝的情况,所以,患者极易出现深静脉血栓,对患者的预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了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需要对其进行分析原因,之后对其进行相应的护理措施[1]。
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肝胆外科患者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病例样本来源于为2019年4月-2020年4月该时间段内到我院接受胆囊切除或肝脏部分切除术的患者,并从中抽取70例,患者的年龄跨度为55-84岁,平均年龄为(64.22±2.21)岁,男女患者的占比分别为55%、45%;按照住院先后顺序法,将这些患者划分为试验组与对比组,每组中的患者各有35例;在本次研究中患者接受的手术有:肝脏手术、胆手术、腹膜手术、胰腺手术以及十二指肠手术。
肝胆外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摘要:目的本文主要针对肝胆外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进行分析研究。
方法在我院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选定接受肝胆外科手术的患者44例,根据抽签法将以上患者分组,观察组22例(展开针对性预防护理)及对照组22例(展开常规护理)。
结果对比对照组,明显观察组各项情况、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均更加理想,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肝胆外科手术患者开展针对性预防护理,可有效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效果理想。
关键词:肝胆外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护理引言在我国进入21世纪的新时期,社会经济在快速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也相应提升了外科手术操作的成熟化发展,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尽管人们对于肝胆外科手术的认知度不断提升,但是却不了解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venousthrombosis,DVT)的危险性。
DVT是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会给患者预后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导致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本研究就分析肝胆外科术后并发DVT的危险因素,并探讨护理干预的效果。
此次研究主要是探讨分析肝胆外科手术患者并发下肢DVT的危险因素,报告于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抽取我院于2019年7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间收治的行肝胆外科手术的患者44例为对象,所有患者均签署本研究知情同意书,以自愿原则分子,观察组共22例,男11例,女11例,年龄25-72岁,平均48.3岁;其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9例,胆囊癌根治术4例,胰管切开取石术9例;22例患者纳入对照组,男12例,女10例,年龄26-73岁,平均48.5岁,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囊癌根治术、胰管切开取石术分别有8例、5例及9例。
对两组以上资料加以对比分析,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1.2.1肝胆外科手术后并发DVT危险因素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壁损伤、血流缓慢是发生DVT的3大要素,手术不仅是治疗方式,也属应激性操作,因此易导致纤溶系统和活凝血系统激活,增加血液黏稠度,导致其处于高凝状态。
肝胆外科患者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及护理目的探讨肝胆外科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原因及护理对策。
方法选择我院肝胆外科2010年8月~2012年12月收治的200例行肝胆外科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100例,观察组10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对症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护理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观察组术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具有明显差异,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患者满意率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根据行肝胆外科术后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进行护理,可有效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有利于患者远期预后,提前出院。
标签:肝胆外科;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护理对策深静脉血栓(DVT)是一种因深静脉受损后,导致血液流动速度减缓,血液凝结,静脉腔容积缩小,形成血液回流障碍性疾病。
DVT极易发生于下肢部分,行外科手术是引发深静脉血栓的主要诱因。
近年来,DVT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经成为行外科手术后患者的常见性疾病。
在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后,若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及时转归症状,很可能导致病情延误,形成肺栓塞,在病情严重时可能对患者的生命构成威胁。
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对外科术后患者进行深静脉血栓预防,是改善患者预后结局的关键。
本次研究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对行外科术后患者进行护理,预防深静脉血栓,效果显著: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肝胆外科2010年8月~2012年12月收治的200例行手术患者进行分析,男性124例,女性76例,年龄24~71岁,平均年龄(46.8±6.9)岁,其中行肝脏手术患者88例,胆手术69例,胰腺手术31例,腹膜手术12例。
排除标准:患有严重颅脑损伤者;心、肾功能严重不全者;哺乳期、妊娠期妇女;既往精神病史者。
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00例,观察组10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肝胆外科患者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目的对肝胆外科患者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对患者的预防和护理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肝胆外科经手术治疗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108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成干预组(54例)和常规组(54例),干预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预防和相关的护理,常规组:对患者术后进行常规的护理。
分别于术前、术后3天检测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比两组检测结果、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住院时间、医疗费用。
结果两组术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无明显差异;干预组术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低于常规组;干预组深静脉血栓形成较常规组少;干预组平均住院时间较常规组短;干预组平均医疗费用低于常规组。
结论对肝胆外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进行预防护理能有效的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缩短患者的临床恢复时间,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标签:肝胆外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原因分析;护理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由于深静脉受损使血液流经静脉时速度减慢并凝结,导致静脉腔容积变小,血液回流障碍所形成的一种疾病[1]。
DVT好发于下肢,近年发病呈上升趋势,是外科患者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DVT如未及时诊断和治疗,使病情延误并发肺栓塞,严重威胁影响着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应加强对外科手术患者术后的护理,以预防DVT的发生和减缓DVT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并发症的发生。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肝胆外科经手术治疗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患者108例,将针对原因进行预防护理的54例作为干预组,将进行常规护理的54例作为常规组。
干预组中男性34例,女性20例,年龄23~76岁,平均(49.4士3.2)岁,十二指肠手术10例,肝脏手术15例,胆手术16例,胰腺手术9例,腹膜手术-4例。
常规组中男性37例,女性17例,年龄2 5~72岁,平均平均(48.9士5.1)岁,十二指肠手术12例,肝脏手术14例,胆手术17例,胰腺手术8例,腹膜手术3例。
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作者:杨文梅来源:《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年第02期【摘要】目的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
方法对我院129例术后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观察。
结果严密观察,细致护理,准确用药,指导功能锻炼,对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显著。
结论针对性的个体化护理术后患者,积极进行功能锻炼,是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
【关键词】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182-01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外利手术及长期卧床患者主要并发症之一,血栓脱落可导致肺栓塞,死亡率很高。
[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严重威胁机体健康的疾患,常发生在高龄病人术后及康复的过程中,此病在西方国家发病率高达30% ~ 50%。
[2] 若不能及时诊断和处理,多数会演变为血栓形成后遗症,长时间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有一些患者可能并发肺栓塞,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做好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工作尤为重要,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29例术后患者,其中21~42岁49例,42~71岁65例,71岁以上15例。
2护理措施2.1心理护理患者术后卧床影响患者的血液流动速度,有形成静脉血栓的危险。
心理上存在有一定的压力,恐惧和焦虑,易受外界的不良刺激,所以护士应详细了解患者的心理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关心体贴患者,以取得信任主动与其交流,解除心理负担,从而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3]。
2 .2 一般护理患者进低脂清淡饮食,高蛋白,高维生素,富含维生素C的膳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咳嗽等,以免增加腹腔压力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劝告患者戒烟,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以减少静脉收缩和血小板的凝集。
2. 3 体位护理抬高患肢高于心脏20cm~30cm,以利静脉回流,减轻患肢肿胀。
患肢避免挤压,严格制动,促进消肿及防止血栓脱落栓塞重要器官。
外科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标签: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好发于下肢[1]。
随着现代医疗的迅速发展,本病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如延误治疗或治疗不当,其并发症和后遗症严重威胁着患者生命。
如肺栓塞(PE)已被国内外学者公认为DVT的一种致命性的并发症。
因此,预防DVT发生,降低其发病率和病死率至关重要。
外科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在临床上较多见。
国内文献报道外科手术后DVT的发病率为26%[1]。
2007年1月~2010年12月,笔者所在科手术患者1120例,术后并发下肢DVT 12例,进过及时治疗及护理,取得较好的效果,且总结了一些护理经验,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2例,年龄52~82岁,其中男7例,女5例。
左下肢11例,右下肢1例。
食管癌3例,直肠癌6例,肺癌1例,胃癌2例。
术前合并高血压8例,高血脂9例,糖尿病6例,下肢静脉曲张2例,有吸烟史9例。
血栓发生时间为术后2~14 d,经过彩色超声确诊。
1.2治疗方法12例均为保守治疗,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进行溶栓、抗凝、祛聚等方法治疗,即肝素5000 U,皮下注射,每12 h注射一次,连续注射3天;尿激酶10万U,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中静脉滴注,控制滴速,1~2 h内滴完;复方丹参12 ml+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静脉滴注,1次/d,10 d为一个疗程。
治疗期间每日查凝血酶原时间及凝血时间,根据检查结果来调节溶栓、抗凝的剂量和调整治疗方案。
2结果本组病程7~14 d。
10例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血栓完全再通),随访6月无复发;2例好转(临床症状缓解,血栓部分再通)。
3讨论3.1相关因素3.1.1年龄及基础疾病有报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性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的。
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摘要】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外利手术及长期卧床患者主要并发症之一,血栓脱落可导致肺栓塞,死亡率很高。
[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严重威胁机体健康的疾患,常发生在高龄病人术后及康复的过程中,此病在西方国家发病率高达30%~ 50%。
[2]近年来,对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本文重点介绍其诱发因索、风险人群预测、预防及在临床护理中的处置方法。
【关键词】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1 静脉血栓形成的基本因素[4]1.1 血流滞缓手术体位不当,可导致静脉受压;麻醉后周围血管扩张,可使血流缓慢;手术后卧床或制动,活动明显减少,小腿肌肉失去肌泵的作用,血流缓慢,易使静脉血液瘀滞在髂股静脉瓣袋及小腿肌肉的静脉丛中,易发生静脉血栓,这是血栓形成的重要条件。
1.2 静脉血管壁损伤静脉血管壁损伤因素有化学性、机械性及感染性。
手术创伤,特别是腹腔肿瘤,手术范围大,增加了对邻近部位血管壁及其周围组织的损伤,血管内膜下有胶原纤维显露,使血小板附着释放出组织活酶,激活内外凝血系统,而发生静脉血栓形成。
临床静脉输注有刺激性的液体及药物,如高渗葡萄糖注射液、某些抗生素及抗癌药物,以及在同一静脉处反复穿刺,可造成静脉壁损伤。
1.3 血液高凝状态手术创伤不仅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而且损伤血管内膜,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导致凝血酶原的释放和血小板数量的增加,并增加了血小板的粘附性,而引起反应性血液凝固性增高。
因此,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
以上因素促成了手术本身成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最危险的因素。
[3]2 风险人群预测及分类高龄、肥胖、口服避孕药、髋关节或盆腔手术、恶性肿瘤及静脉曲张等病人,术后特别容易发病,被定为血栓形成倾向的高危因素。
[1] 为了提供合适的预防性措施,Salzmen[3] 率先提议将病人分为低危险性、中危险性和高危险性三组。
2.1 低危险性病人该组病人为接受小手术(时间少于30min)和年龄在40岁以下接受大手术(手术时间超过30min)且无其他危险因素者。
如何预防手术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预防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措施:1、手术操作尽量轻柔、精细,避免静脉内膜损伤; 2、规范使用止血带;3、术后抬高患肢,防止深静脉回流障碍;4、常规进行静脉血栓知识宣教,鼓励患者勤翻身、早期功能锻炼、下床活动、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5、术中和术后适度补液,多饮水,避免脱水; 6、建议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戒酒、控制血糖、控制血脂等。
物理预防措施:足底静脉泵、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及梯度压力弹力袜等,利用机械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减少血液滞留,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推荐与药物预防联合应用。
单独使用物理预防仅适用于合凝血异常疾病、有高危出血风险的患者。
出血风险降低后,仍建议与药物预防联合应用。
对患侧肢体无法或不宜采用物理预防措施的患者,可在对侧肢体实施预防。
应用前宜常规筛查禁忌。
术后尽早活动,或者在床上活动踝关节。
如果不是大手术,可以适当用些抗凝药来预防血栓形成。
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一)基本预防措施1. 在四肢或盆腔邻近静脉周围的操作应轻巧、精细,避免静脉内膜损伤。
2. 术后抬高患肢时,不要在腘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
3. 鼓励患者尽早开始经常的足、趾的主动活动,并多作深呼吸及咳嗽动作。
4. 尽可能早期离床活动,下肢可穿逐级加压弹力袜。
(二)机械预防措施:包括足底静脉泵、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及逐级加压弹性袜,它们均利用机械性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降低术后下肢DVT 发生率。
但在临床试验中,抗栓药物的疗效优于非药物预防措施,因此这些方法只用于有高危出血因素的患者,或与抗栓药物联合应用以提高疗效。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DVT 的药物预防:1. 术前12h 或术后12~24h(硬膜外腔导管拔除后2~4h)开始皮下给予常规剂量低分子肝素;或术后4~6h 开始给予常规剂量的一半,次日增加至常规剂量。
2. 戊聚糖钠:2.5mg,术后6~8h 开始应用(国内尚未上市)。
外科腹部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护理目的:探讨腹部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和护理。
方法:在外科常规护理中,针对发病的病因,采取积极预防措施,对高危因素患者进行术前调理,健康指导及早达到早诊断,出现DVT 后,行尿激酶溶栓,低分子肝素抗凝。
结果:患者在外科术后发生DVT 发病人数明显减少,发生DVT 患者住院时间及费用也明显减少。
结论:外科术后提倡早期预防和合理治疗护理,有效防止DVT 发生,对发生DVT 的患者康复也有积极作用。
标签: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1临床资料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科行肝胆腹部手术共206例,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5例,发病年龄50~70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右下肢疼痛、活动受限、增粗、皮肤苍白、皮温低等,均根据临床症状,结合多普勒超声波检查,放射核素检查等项确诊。
2治疗结果DVT 一经确诊后均予以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适当使用利尿剂以减轻肢体肿胀,并经静脉用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阿斯匹林去聚,20~40万U 尿激酶溶栓,静脉注射2次/ d,低分子肝素 4 000 U 抗凝,皮下注射 2 次/ d,持续7~12 天,改抗凝药物治疗,以防血栓再度发生。
患者自觉症状明显减轻,肿胀明显消退,未出现新血栓形成及肺栓塞,均痊愈出院。
3病因分析DVT 形成的三大因素是血流滞缓,血液呈高凝状态,静脉壁损伤。
本组发病多数是老年人,常合并多系统、多器官的生理性退变和器官性病变,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腹部手术范围大,损伤血管壁,加之手术时间长,术后切口疼痛、麻醉反应、长时间卧床使下肢活动减少,血液处于滞缓状态,又术前、术中、术后不恰当使用止血药物等诸多因素致术后DVT 的发生。
4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护理4.1健康教育:术前认真做好DVT 的预防宣教工作,讲解术后发生DVT 的高危因素、常见症状及预防措施,以提高患者的警惕性。
鼓励患者多饮水,进食低脂低盐饮食,以降低血液的粘稠度,戒烟酒,以免酒精,尼古丁的刺激引起静脉收缩,讲解术后早期活动双下肢的重要性,并指导正确的活动方法。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措施一、促进静脉血液回流1、手术后如病情允许,建议抬高下肢20~30°(略高于心脏水平),鼓励患者早期功能锻炼,指导督促病人定时做下肢的主动或被动运动,如足背屈、膝踝关节的伸屈、举腿等活动(每日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5分钟)。
昏迷或意识不清的患者,由护士给予由足跟起自下而上做下肢腿部比目鱼肌、腓肠肌挤压运动,使其沿静脉血流方向形成压力梯度,不少于3次/天,每次不少于5分钟,可加速下肢静脉的回流。
病情允许时早期下床活动。
2、在确定无血栓形成的前提下,可利用肢体被动装置改善术后肢体血流淤滞,如循序减压弹力袜(GEC)、患肢间断气囊压迫(IPC)。
其作用是阻止深静脉扩张,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增加静脉血液流速。
3、保持大便通畅,因80%DVT发生在左下肢,与乙状结肠宿便有关。
4、保持心情舒畅,手术后心情不佳,可引起交感、迷走神经功能紊乱,血管舒缩功能失调。
5、鼓励患者深呼吸或有效咳嗽,以加速血液回流。
二、防止静脉内膜损伤:1、提高静脉穿刺技能,穿刺时尽量缩短扎止血带的时间,减轻对局部和远段血管的损害。
2、减少和避免下肢静脉的穿刺,因为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是上肢的3倍,一般情况下,没有上肢损伤,不在下肢穿刺。
3、长期静脉输液或经静脉给药者,可采用留置针,以减少静脉多次穿刺。
4、尽量避免静脉注射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如必须注射各种刺激性强的药物及高渗溶液时,避免在同一静脉进行反复输注。
5、持续静脉滴注不要超过48小时,如发现局部炎性反应,应立即停止输液,重建静脉通道,减少对血管内膜的损害。
6、造影剂使用注意事项:为避免高浓度碘液滞留激惹静脉内膜引起血栓性静脉炎,甚至皮肤坏死,造影成功后注意先松止血带再注人20毫升肝素盐水,抬高患肢按摩3~5次后方可拔出静脉穿刺针。
造影结束后将患肢抬高24小时,及时用抗生素防止感染,同时注意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及血肿、患肢温度、色泽、动脉搏动情况,鼓励病人多饮水加速造影剂排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