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节能技术路线图
- 格式:ppt
- 大小:2.64 MB
- 文档页数:32
中国绿色建筑要走的技术路线前言:建筑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生活、生产场所,是构成城市的基本要素。
它的规划、设计、建设及使用直接影响着各种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对人类生产生活、经济发展、环境、社会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建立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发展,选择适宜的生态系统,以最小的消耗资源、最大限度满足人类需求,这是人类社会共同的发展目标。
进入20世纪70、80年代,绿色建筑得到了许多经济发达国家的推崇。
提高了发达国家城市节约、宜居的质量、效率和效益,增强了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实力和能力。
一.我国绿色建筑的现状中国资源有限且人口众多,目前面临着资源匮乏、能源利用效率低下、土地资源浪费、沙漠化严重、森林资源破坏及生物种类减少等诸多问题,与经济的快速增长形成深刻的矛盾。
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片面追求快速增长,造成低品质的城市建设、城市规模与空间形态的无序发展,继而直接导致城市生态安全、生态健康的问题。
我国每年建成的房屋面积达16~20亿平方米,超过所有发达国家的建筑面积总和,97%以上是高耗能建筑,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建筑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3倍以上。
我国人均耕地只占世界的1/3,而实心黏土砖每年毁田达12万亩;我国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而卫生洁具耗水量高出发达国家30%以上,污水回收率仅为发达国家的25%;钢材、水泥等物耗水平也要比发达国家高出10%~30%。
因此,我国建筑业在能源资源消耗上占有很大的比例,如何有效降低建筑业在能源上的消耗,减轻建筑业造成的生态环境污染,是我国现在面临的重要课题,将对社会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几年,中国在绿色建筑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从政府、研究机构、开发商到全社会对绿色建筑有了新的认识和行动。
自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中国政府大力推动了绿色建筑的发展。
1996年,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正式将“绿色建筑体系研究”列为“九五”计划重点资助课题。
2001年5月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研究和编制了《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提出以科技为先导,总体目标是推进住宅生态环境建设及提高住宅产业化水平;并以住宅小区为载体,全面提高住宅小区节能、节水、节地水平,控制总体污染,带动绿色产业发展,实现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统一。
技术路线图(Technology Roadmap)什么是技术路线图技术路线图是指应用简洁的图形、表格、文字等形式描述技术变化的步骤或技术相关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
它能够帮助使用者明确该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实现目标所需的关键技术,理清产品和技术之间的关系。
它包括最终的结果和制定的过程。
技术路线图具有高度概括、高度综合和前瞻性的基本特征。
技术路线图是一种结构化的规划方法,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归纳:它作为一个过程,可以综合各种利益相关者的观点,并将其统一到预期目标上来。
同时,作为一种产品,纵向上它有力地将目标、资源及市场有机结合起来,并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属性,横向上它可以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统一起来,既描述现状,又预测未来;作为一种方法,它可以广泛应用于技术规划管理、行业未来预测、国家宏观管理等方面。
技术路线图的缘起技术路线图最早出现在美国汽车行业,汽车企业为降低成本要求供应商提供他们产品的技术路线图。
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早期,摩托罗拉和康宁公司先后采用了绘制技术路线图的管理方法对产品开发任务进行规划。
摩托罗拉主要用于技术进化和技术定位,康宁公司主要用于公司的和商业单位战略。
继摩托罗拉和康宁公司之后,许多国际大公司,如微软、三星、朗讯公司,洛克-马丁公司和飞利普公司等都广泛应用这项管理技术。
2000年英国对制造业企业的一项调查显示,大约有10%的公司承认使用了技术路线图方法,而且其中80%以上用了不止一次(C.J.Farrukh, R.Phaal, 2001)[1]。
不仅如此,许多国家政府、产业团体和科研单位也开始利用这种方法来对其所属部门的技术进行规划和管理。
技术路线图真正的奠基人是摩托罗拉公司当时的CEO—Robert Galvin。
当时,Robert Galvin在全公司围发动了一场绘制技术路线图的行动,主要目的是鼓励业务经理适当地关注技术未来并为他们提供一个预测未来过程的工具。
这个工具为设计和研发工程师与做市场调研和营销的同事之间提供了交流的渠道,建立了各部门之间识别重要技术、传达重要技术的机制,使得技术为未来的产品开发和应用服务。
建筑节能设计与实现的技术路线探讨摘要:建筑节能是当今建筑设计的重要方向之一,也是一个紧迫的社会问题。
本文探讨了建筑节能设计与实现的技术路线。
首先,介绍了建筑节能的背景和意义。
其次,分析了建筑节能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设计要点。
然后,介绍了建筑节能的几种常见技术,包括建筑能源效率、建筑外保温、建筑通风与空调、照明系统等。
最后,总结了建筑节能设计与实现的技术路线,强调了应该在不同的设计阶段,从建筑设计方案、建筑结构、建筑材料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和优化设计,以实现建筑节能的目标。
关键词:建筑节能;设计;实现;技术路线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同时,建筑也是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因此,建筑节能已经成为一个紧迫的社会问题。
建筑节能不仅能够降低建筑的能耗和运营成本,还能够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对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探讨了建筑节能设计与实现的技术路线,旨在为建筑节能设计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1.建筑节能的背景和意义建筑节能是指通过采用一系列技术和措施,在满足建筑使用需求的前提下,降低建筑的能耗和运营成本,提高建筑的能源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一种技术和策略。
建筑节能不仅能够降低建筑的能耗和运营成本,还能够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对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
当前,建筑行业是全球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
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50年,建筑行业将占全球能源消耗的近40%,其中绝大部分用于供暖、空调和照明等设施,因此建筑节能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和重要课题。
在中国,建筑节能也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国家战略和社会责任。
随着中国经济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建筑能耗占全社会能耗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给环境和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因此,建筑节能已经成为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和重要任务。
中国政府不断加大对建筑节能的政策和经济支持力度,推广节能技术和标准,鼓励和引导企业和个人参与建筑节能,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创科技新CHUANGXINKEJI我国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和路线图文/钱祖针对我国能源供需矛盾突出、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已成为当前全国各行各业的一项重要任务。
科技工作要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提供强有力支撑,尤其是在优化能源结构,加强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的节能,提高电力生产、输送和使用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等方面,加强关键技术攻关,为节能减排提供一批先进适用技术。
本文以我国技术预测调查数据和国家关键技术选择研究结果为基础,对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和路线图进行了分析。
我国节能减排关键技术优化能源结构关键技术2006年,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占69.7%(约23.7亿吨标准煤)、石油21.1%、天然气3.0%、核能0.7%、水电及其他5.5%,其中煤炭比例远远超过全球28%的平均水平。
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2006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近2500多万吨,居世界第一位;二氧化碳60多亿吨,也已经逼近第一位。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90%是由于燃煤引起的,因此,要减排,调整能源结构是关键,应重点发展以下4项关键技术:煤炭液化技术,油气勘探开发技术,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技术,百万千瓦级核电技术,新一代先进核电技术。
工业、建筑和交通等领域节能关键技术工业是第一耗能大户,建筑和交通能耗也在逐年攀升,预计建筑用能比例将由2000年的16.2%提高到2020年的25.0%~26.7%,交通用能所占比例将从2000年的11.1%提高到2020年的16.3%~17.1%。
因此,如何降低这三大部门的能源消耗是节能减排的重点。
应重点发展以下7项关键技术:绿色设计与制造技术,流程工业装备制造技术,可再生资源和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建筑节能与能耗输配系统,绿色照明技术,大功率高压电机变频技术,环保节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设计制造技术。
电力生产、输送和使用效率关键技术我国电力工业发展迅猛,但电力生产、输运和使用效率不高,导致能源浪费。
夏热冬冷地区全年高湿,人员用能习惯多样,要实现在满足能耗限额要求下改善室内热环境的供暖空调解决方案,目前缺乏对人员工作生活习惯、行为调节方式及热环境定量需求的认知;缺乏匹配于该地区气候特征及多种运行模式特点的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构造准则及营造技术体系;该地区使用冷辐射末端易结露,现有末端形式难以满足快速热响应要求;空气源热泵在夏热冬冷地区应用存在冬季结霜、能效比低等问题;缺乏针对不同建筑类型的多样负荷分布特征的冷热源及其系统运行调节优化方案和诊断技术。
针对这些科学技术问题,根据气候特征,融合人员行为习惯,研究延长非供暖空调时间、降低冷热负荷的综合热环境营造技术体系,开发高效空气源热泵产品、热源塔热泵空调系统和高效舒适供暖空调系统末端装置并实现产业化,形成室内热环境营造和建筑节能相关标准、规范、指南、软件和数据库,建设供暖空调解决方案和系统集成工程示范势在必行。
研究成果将为夏热冬冷地区室内环境保障与建筑节能的政策、法规、标准及指南的制定提供科技支撑和解决方案,对拓展建筑行业和改善人们生活需求、推动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针对夏热冬冷地区气候特征、生产生活习惯及间歇用能特点,结合我国“十三五”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及夏热冬冷地区冬季供暖民生需求,研究该地区供暖空调负荷降峰、削峰和延长非供暖空调时间的热环境营造技术体系,研发新型、高效供暖空调设备、末端及系统优化运行技术,实现室内热环境改善高效节能供暖空调,建立建筑热环境改善节能技术体系。
重点解决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与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建筑节能基于能耗限额的夏热冬冷地区住宅建筑室内热环境营造节能技术方案2019年第10期(总第47卷第344期)■喻伟/重庆大学随着我国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我国建筑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建筑总能耗持续攀升。
2014年建筑业建造能耗占全社会一次能源消耗的比例高达27.5%,2015年建筑运行的总商品能耗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20%。
决蕹鱷芎中国建筑节能的技术路线图近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在建筑 节能领域取得了许多成绩,尤其是北方城镇单位面 积采暖用能已有了明显的下降。
建筑节能工作在一 定程度减缓了我国建筑能耗随城镇建设发展而持续 高速增长的趋势。
然而,我国建筑总能耗还在不断 攀升:2000年到2010年,建筑年运行商品用能从2. 89亿t标准煤增到了 6.77亿t。
国内外有大量的研 究,通过各种预测模型试图对中国未来的建筑能耗 进行预测:世界能源组织(IEA)发布的世界能源展 望(World Energy Outlook)指出,到 2030 年,中国总 能耗将达到58.1亿t,其中建筑能耗将达到15. 2亿 t,政府的节能减排政策和能源价格将是影响能源消 耗的主要因素,要实现全球碳减排目标,未来中国建 筑能耗应该控制在11亿t以内。
而另一份报告(EnergyTechnology Perspectives 2010 )则指出,提高 技术水平是中国实现建筑节能的主要解决途径。
美国能源情报署(EIA)研究则指出,中国未来 (2030年)能耗将达到64.04亿t,建筑能耗达到12. 93亿t,总能耗高于IE A的预测结果,而建筑能耗则 低于后者。
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BNL)长期研 究中国的建筑能耗,他们认为目前中国建筑用能占 总能耗的比例还较低,仅为20%左右,未来将增长 到30%。
周南等指出到2020年,中国建筑能耗总 量将达到10亿t,而城镇化是引起住宅能耗增长的 主要因素,建筑面积和设备拥有量的增长将带来非 住宅类城镇建筑能耗的增加。
国内一些机构也作了分析:《2020中国可持续 能源情景》研究指出,到2020年,中国能源总需求将 在23. 2〜31.0亿t之间,建筑能耗在4. 7〜6.4亿t 之间[6]。
实际上,2010年我国社会能源消耗已经达 到了 32. 5亿t,建筑能源消耗6.77亿t,也已经超过 其预期目标。
中国建筑节能的技术路线图作者:来源:《居业》2016年第10期近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在建筑节能领域取得了许多成绩,尤其是北方城镇单位面积采暖用能已有了明显的下降。
建筑节能工作在一定程度减缓了我国建筑能耗随城镇建设发展而持续高速增长的趋势。
然而,我国建筑总能耗还在不断攀升:2000年到2010年,建筑年运行商品用能从2.89亿t标准煤增到了6.77亿t。
国内外有大量的研究,通过各种预测模型试图对中国未来的建筑能耗进行预测:世界能源组织(IEA)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World Energy Outlook)指出,到2030年,中国总能耗将达到58.1亿t,其中建筑能耗将达到15.2亿t,政府的节能减排政策和能源价格将是影响能源消耗的主要因素,要实现全球碳减排目标,未来中国建筑能耗应该控制在11亿t以内。
而另一份报告(EnergyTechnology Perspectives 2010)则指出,提高技术水平是中国实现建筑节能的主要解决途径。
美国能源情报署(EIA)研究则指出,中国未来(2030年)能耗将达到64.04亿t,建筑能耗达到12.93亿t,总能耗高于IEA的预测结果,而建筑能耗则低于后者。
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BNL)长期研究中国的建筑能耗,他们认为目前中国建筑用能占总能耗的比例还较低,仅为20%左右,未来将增长到30%。
周南等指出到2020年,中国建筑能耗总量将达到10亿t,而城镇化是引起住宅能耗增长的主要因素,建筑面积和设备拥有量的增长将带来非住宅类城镇建筑能耗的增加。
国内一些机构也作了分析:《2020中国可持续能源情景》研究指出,到2020年,中国能源总需求将在23.2~31.0亿t之间,建筑能耗在4.7~6.4亿t之间。
实际上,2010年我国社会能源消耗已经达到了32.5亿t,建筑能源消耗6.77亿t,也已经超过其预期目标。
还有文献指出,未来中国建筑总量将达到910亿㎡,甚至1180亿㎡,相当于在目前建筑量的基础上增长1~2倍,由此也将导致建筑运行能耗大幅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