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院史
- 格式:ppt
- 大小:2.98 MB
- 文档页数:53
“书院”之名最早出现于唐朝,由书斋和官府整理典籍的衙门演变而来,由此决定了书院具有双重性,即官方性和民间性。
唐朝后期,私人书院的功能开始发生转变,逐渐从个人的书堂演变为师徒讲学的场所。
宋朝社会较为安定,但北宋并未大规模发展教育事业,而是单方面发展科举制度,扩大科举的录取名额。
这导致了官学没有得到复兴,士人的求学积极性更高,如此推动了私学的繁荣,于是书院发展到了繁荣阶段。
在北宋中期,国家开始重视教育,大规模兴办官学,对书院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一些书院衰落了。
不过书院的繁荣去世没有中断,还新建的许多书院。
北宋时期著名的书院有九江白鹿洞书院、长沙岳麓书院、商丘应天府书院、洛阳嵩阳书院、衡阳石鼓书院、南京茅山书院等。
南宋,国子监、太学、州县的学校都陆续恢复建立。
但官学的教育水平难以提升,很多投入书院门下。
理学发展成熟,出现了许多学派,各大学派纷纷在书院进行讲学,大大提高了书院的学术水平,也提高了书院对学子的吸引力。
宋朝书院不仅数量庞大,名声显赫,而且还形成比较成熟的规章制度。
如在管理上,设置了山长、洞主、院长、堂长等职,负责书院管理和教学工作。
书院的教学理念也已经形成,如朱熹在白鹿洞书院颁布了《白鹿洞书院揭示》,成为了书院的宗旨,影响深远。
另外,书院开始被纳入了官学的体系,国家设置了“学田”用来作为书院的经费,许多书院就成为了官方控制的教育机构。
各个书院所讲的内容基本都是儒家的经典,这也就是书院官学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元朝,忽必烈等对书院采取了保护政策,使得书院继续保持繁荣的局面。
根据统计,元朝的书院有408所,其中新建的有134所,其中代表为太极书院。
在对书院进行保护的同时,也加强了书院的控制,主要表现为:官方任命书院的主要职位,学生的来源以及去向,纳入了科举体系,加大对“学田”的授予,加强了书院对官方的依赖性。
明朝前期的130年间,书院教育出现了衰落的现象,屡兴文字狱,还规定“科举必由学校”,如此文人想进入仕途就必须通过官学。
明清时期的书院教育在中国古代教育中,“书院”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机构。
这种机构可以追溯到唐代,到了宋代时,书院已经普及了。
随着历史的发展,书院也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其中中国明清时期的书院教育成为当时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
一、书院教育的发展历程书院教育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追溯到唐代的采访学宫和元代的县学,这些宫庭学校在当时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到了宋代,书院开始兴盛起来,成为了与县学齐名的一种教育机构。
随着时间的推移,书院的地位逐渐被提高,其规模也逐渐扩大。
到了明代时,书院的数量已经非常庞大了,可以分为官办和民办两大类。
其中,官办书院主要由朝廷建设和维护,这种书院主要培养官员和士子,从而保证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而民办书院则是由个人或团体建设和维护,这种书院主要培养学生的品德和学识,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熏陶场所。
到了清代,清朝政府对书院的重视程度更高了,因为其重要性不仅在于传播文化,还在于维护社会秩序。
因此,清朝政府开始对书院进行改革和管理,规范书院教育内容和管理制度,从而提高书院的水平和品质。
二、书院教育的特点和内容明清时期的书院教育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内容。
首先,书院教育注重道德教育。
当时的社会风气比较淳朴,因此书院重视道德教育,要求学生要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其次,书院教育重视学术研究。
书院是当时知识分子交流学术研究的场所,学生们在书院里交流学术,进行文化交流,这为当时的知识界和学术界的兴盛做出了贡献。
同时,书院也是各种文化和艺术的传承者,为后来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最后,书院教育注重教育方式的个性化。
书院对学生的管理非常严格,但同时也注重个性化的教育方式,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措施,让学生能各得其所,得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三、书院教育的影响明清时期的书院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书院通过积极传播各种文化艺术,推动了文化发展,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东林书院发展史东林书院是明代儒学重镇,也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书院之一。
它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间,经历了数百年的兴衰沧桑。
嘉靖年间,东林书院的前身是嘉靖四年(1525年)由东林山人创办的“东林山庐”,地处江苏扬州。
起初,东林山庐只是一个私塾,以教授儒家经典为主。
然而,由于创办人的追求卓越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东林山庐逐渐发展成为一所高等学府,吸引了众多学子前来求学。
嘉靖十九年(1540年),东林山庐开始改建扩建,成为现在的规模宏大的东林书院。
这一时期,东林书院秉持“立德、修身、正心、明志”的教育理念,以儒学为中心,注重德育和学术研究,为培养优秀的儒家学者做出了巨大贡献。
明朝万历年间,东林书院进入了鼎盛时期。
当时,东林书院的声誉远播,成为了儒学界的中心,吸引了大批学子前来求学。
这一时期,东林书院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建筑风格也更加宏伟壮丽。
同时,东林书院的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增设了许多专业课程,包括经学、史学、政治学、诗词等。
东林书院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
然而,东林书院的辉煌时期并未持续太久。
明朝末年,东林书院逐渐走向衰落。
这一时期,明朝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使得东林书院的教育环境受到了严重影响。
此外,东林书院内部也发生了一系列纷争,导致学术水平下降和师资力量的流失。
最终,明朝灭亡,东林书院也随之荣光尽失。
清朝康熙年间,东林书院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当时,康熙皇帝重视儒学,对东林书院给予了支持和赞赏。
东林书院的教育体制得到了改革和完善,学术研究重新兴起。
尤其是康熙皇帝亲自下诏招收了一批优秀学子入读东林书院,提高了学院的声誉和影响力。
然而,清朝后期,东林书院再次遭遇了衰落。
这一时期,清政府的教育政策不利于儒学的发展,加上社会动荡和学术环境的恶化,东林书院再次走向没落。
到了清朝末年,东林书院已经无法维持正常的运作,最终宣告关闭。
东林书院的发展史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中的重要篇章。
书院发展历程历史背景:书院,这个名称始见于唐代,唐代中叶以后至五代期间,可以说是书院的开创期,在作为官方藏书、私人读书治学之外,民间聚徒办学的新型书院也已经逐步创立萌芽,虽然数量稀少,规模不一,且没有定制,但是作为书院建设的雏形,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书院这种聚众讲学的场所,从此作为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形式延续千余年,其最大的特色是它由民间学者承办,没有政府的资助和参与.北宋是书院的发展期,奠定了书院讲学、藏书、供祀的基本规制及建筑规模,同时也奠定了书院作为理学(宋代新儒学)发展基地的重要地位,这对于后世书院的兴盛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这要得益于北宋初年官学未兴,官府没有充足的力量来兴办学校,因此私人创办的书院收到朝廷的重视和鼓励,从而得以迅速发展,著名的四大书院便是在这里时期创建。
南宋偏安南方,官学衰落,科举腐败,书院因之发展兴盛.书院的兴盛与理学的发展成熟是分不开的,理学吸收佛、道思想理论和教育经验复兴儒学,选择以书院作为阵地,培育人才、发展学术、建立基地、开创学派。
如南宋四大书院:白鹿洞、象山、丽泽、岳麓,就是当时传播理学的大本营。
南宋理学书院不以追求功名利禄为目标,重视道德修养,门户开放,不收地域、门第、年龄等限制;提倡不同学派的交流争辩,举行会讲,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采取自学为主,启发式教学,师生关系融洽,有着独特的学风.南宋书院随着学派的发展,学术交流的活跃,教学内容的充实,规制设施的完善,而兴盛繁荣。
书院除满足其讲学、藏书的发展要求,还创造了生活、游息的优美环境;并且,十分注重学派宗师和地方乡贤的祭祀纪念,突出其学统源流,树立典范,成为其重要的教育内容,形成地方文化中心和传统学风,产生深刻的历史影响。
学规的制定,学田的设置,学舍的建设完善,都标志着南宋书院制度的完备。
元朝采取尊儒的文教政策,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对书院采取保护、鼓励政策,发展书院教育。
书院在官府的提倡和支持下,有了较大的发展,南学北渐,不但江南普遍创建或复兴了书院,北方也相继设立了许多书院。
中国书院发展史中国书院作为一种独特的学府形式,起源于古代中国,发展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书院作为一种传统的教育机构,不仅承载着教育教学的功能,更是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
本文将从书院的起源、发展和演变等方面对中国书院发展史进行探讨。
书院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儒学传统。
公元前770年左右,中国出现了最早的儒学学府,即古代的国子学。
公元前3世纪,国子学逐渐演变为官办的太学,成为培养贵族子弟的重要机构。
但这些学府都属于官办教育,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并不具备学习的机会。
为了扩大教育的范围,民间的私塾开始兴起,而这些私塾后来逐渐演化为书院。
中国书院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宋代至明代,这一时期是中国书院发展的鼎盛时期。
宋代的书院在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宋代的书院以儒学为中心,注重经世致用的实践,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明代时期,书院的数量和规模进一步扩大,成为了普及教育的重要场所。
书院的教学内容也逐渐丰富,除了儒学之外,还包括佛学、道教等其他学问。
明代的书院发展迅猛,不仅吸引了大量学生,也成为了学术交流的中心。
第二个阶段是清代至现代,这一时期是中国书院发展的衰落期。
清代的书院主要以私塾为主,数量虽然仍然很多,但教育质量逐渐下降。
随着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书院逐渐失去了其传统的教育地位。
然而,书院在文化传承方面仍然发挥了重要作用。
清代以后,书院逐渐转变为文人雅集的场所,成为了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的重要平台。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中国书院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许多地方开始重建书院,恢复传统的教育形式。
这些新兴的书院不仅继承了传统的教育理念,还结合了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设施,使得书院教育更具活力和吸引力。
同时,一些高校也开设了书院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
中国书院的发展史见证了中国教育的演变和发展。
从最早的国子学到后来的私塾和书院,再到现代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中国教育体系不断向前发展。
我国古代书院的发展概述:我国古代书院是我国教育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汉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书院既是教育机构,也是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的中心。
本文将从书院的起源、发展和影响三个方面,探讨我国古代书院的发展。
一、书院的起源1. 前期教育形式:在商周时期,贵族子弟通过家庭教育接受知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方式逐渐不再适应社会需求。
2. 学官制度的兴起:秦始皇统一我国后,建立了学官制度,选拔人才,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同时,为了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书院开始兴起。
3. 两汉时期的书院:在东汉时期,书院开始成为一种常见的教育机构。
它们通常由有学识的士人组织,提供各种学科的教育。
二、书院的发展1. 隋唐时期的繁荣:隋唐时期,书院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推动文化繁荣的中心。
在这一时期,书院的规模逐渐扩大,教授的学科也更加丰富。
2. 宋代的进一步发展:宋代是我国古代书院发展的高峰时期。
书院规模庞大,分为南北两派,分别以岳阳楼和白鹿洞书院为代表。
书院内部设有多个科目,注重经学、史学、诗词等传统文化的传承。
3. 元明时期的变革:元代以后,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书院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明代推行科举制度,书院的地位受到了冲击。
但是,一些书院仍然坚持传统的教育方式,并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重要成果。
三、书院的影响1. 人才培养:书院为我国古代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他们成为了各个领域的杰出代表,推动了我国社会的发展。
2. 学术研究:书院成为学术研究的中心,促进了各种学术思想的交流和碰撞。
在书院中,许多重要的学术成果得以孕育和传承。
3. 文化传播:书院为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书院中,人们不仅学习到了知识,还了解了我国古代的价值观、道德规范和社会规则。
结论:我国古代书院是我国教育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汉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书院为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对我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历代书院制中国历代书院制是中国古代教育组织形式之一,它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
书院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制度,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中国历代书院制的起源、特点以及对中国教育发展的影响进行探讨。
1. 书院制的起源书院制起源于中国的两汉时期,最初是为了培养儒家学者而设立的。
当时的书院通常由私人创办,并由学者们自愿前往学习。
这种形式的书院主要是为了传承儒家经典和培养学者,不受官方干预,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这也是书院制区别于官学制的一个重要特点。
2. 书院制的特点2.1 民间性书院制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民间性。
与官学不同,书院的创办者和管理者多是民间士人,书院也不受官方的直接管理。
书院以传授儒学为主要目的,不受政治的干扰,有利于学术研究的独立发展。
2.2 自发性书院的建立和运营主要依靠个人或集体的自愿和自发活动。
书院通常由某一位有名的学者或文人创办,并以其名字命名。
书院的学生也不是通过考试或推荐来选拔,而是自愿前往学习。
2.3 地方性书院的分布非常广泛,几乎遍布中国的各个地方。
书院不仅仅在大城市存在,而且在乡村和偏远地区也有许多书院。
这种地方性的分布有利于向更多的学生传播和普及儒学知识。
3. 书院制对中国教育的影响3.1 传播儒学作为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书院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媒介作用。
书院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将儒学思想广泛传播给更多的人。
3.2 培养人才书院以培养人才为宗旨,为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大量的知识分子。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学者和文人都是从书院中脱颖而出。
书院为他们提供了学术交流和学术成长的平台,提高了他们的学识和才华。
3.3 促进文化交流由于书院遍布中国各地,不同地区的学者们可以在书院中相互交流,并分享各自的学识和经验。
这种文化交流促进了各地儒学思想的相互融合,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4. 书院制的衰落与延续随着时间的推移,书院制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辉煌和衰落的过程。
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
中国古代书院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唐朝。
最初的书院是由私人设立的,主要用于收藏、整理、刻印书籍。
到了宋朝,书院逐渐发展成为以讲学、研究、培养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机构,并形成了独特的书院制度。
在宋朝之前,官学是主要的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但官学的发展逐渐衰落,因此书院开始兴起。
最早的书院之一是唐玄宗设立的集贤殿书院,主要用于收藏和整理图书。
随着时间的推移,书院逐渐演变为讲学和研究学问的场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士人和学者前来学习和交流。
在宋朝时期,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但官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管理不善、教学质量不高等。
因此,许多士人和学者开始自己创办书院,以提供更好的学术研究和教育环境。
这个时期,书院的数量迅速增加,形成了以庐山白鹿洞书院、长沙岳麓书院、商丘应天府书院、洛阳嵩阳书院、衡阳石鼓书院、南京茅山书院等为代表的著名书院。
除了提供教育和研究机会外,书院还具有自己的管理方式和规章制度。
书院的院长通常由知名学者担任,负责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并组织教学活动。
同时,书院还有自己的管理机构和财务制度,以确保正常运行和发展。
到了明清时期,官学再次得到重视和发展,但书院仍然存在并继续发展。
在这个时期,书院更加注重学术研究和思想交流,成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场所。
许多著名的学者和文化名人都在书院学习和研究过,如王阳明、朱权等。
总之,中国古代书院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演进和发展的过程。
从最初的私人藏书楼到后来的教育机构,再到学术研究和思想交流的场所,书院在中国古代文化传承和创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书院的发展历史及意义
中国书院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教育机构,起源于唐代,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直至 20 世纪初逐渐衰落。
书院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文化素养,传授儒家经典和其他文化知识。
在唐代,书院主要是一些学者自行设立的私人讲学场所,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
宋代,书院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和支持,成为了官方教育体系的一部分。
明清时期,书院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地方教育机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
书院的教育方式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修养。
书院的教师通常是一些有名望的学者或文化名人,他们以自己的学术造诣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
中国书院的发展对于中国古代教育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书院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书院也促进了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之,中国书院的发展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教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及人才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书院相关历史
中国古代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人才和推动学术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书院起源于战国时期,经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历史阶段的发展和变迁。
书院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中国,当时的书院是贵族家庭或地方政权为培养人才而设立的学校。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书院逐渐发展成独立的学府,成为研究儒家经典和培养学生的场所。
在秦汉时期,随着统一朝廷的建立和经济的繁荣,书院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此时的书院除了继续传统的文人教育外,还开始注重实用能力的培养,如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
到了唐宋时期,书院开始成为学术研究和传播的重要机构。
当时的书院都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材,注重经典的解释和研究。
书院内一般都设有讲坛,知识界名人经常在此进行讲学或辩论。
书院还注重思想交流和学问的传承,一些知名的学者会成为书院的负责人或教职人员。
明清时期,书院的发展达到了巅峰。
明代的书院更加注重实用教育,培养办学中兼具理论与实践的专门人才。
清代的书院则更加注重经学的研究,经学在明清时期成为主导的学科。
此时的书院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很多成就,对于后来的学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之,中国古代书院在培养人才、推动学术发展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不仅为后来的学校制度和教育思想提供了重要参考,也是中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场所。
区性的行政中心。
又有一些邸阁则转化为从事商业活动的机构,开始具有征收赋税的功能,后世唐宋时期的邸阁多类于此。
邸店与邸舍在南朝最为多见,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直接产物。
主要是供来往的商人存货、住宿之用,有的则可以在此进行批发交易,甚至从事民间的买卖介绍及放高利贷等活动。
它们多分布在水陆交通比较便利的城镇及其周围地区。
六朝时期的邸为后世仓库、旅馆、堆栈、信贷等行业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收稿日期>2003-11-25=作者简介>顾琳(1979)),女,重庆璧山人,上海华亭学校教师,主要从事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责任编辑龙田>5中国书院史6中12所书院非北宋考马泓波书院对于古代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以及学术理论的繁荣曾起过重要的作用。
北宋书院亦受到了学人的重视。
目前,在对北宋书院数量所作的统计中,首数李国钧先生主编的5中国书院史6附录三的5历代中国书院名录6(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以下简称5史6),但该书所列的书院仍有可探讨之处。
如下文中的12所书院本不是北宋时创建,却被5史6列为了北宋书院。
如果不加辨别地利用,将会影响到对北宋书院的量化分析和宏观研究。
为了尽可能地接近历史的真实,给北宋书院的历史价值一个恰如其分的定位,笔者不揣浅陋,作成是文。
本文或有舛误、不当之处,敬请方家不吝指正。
文中书院按其所属路在5宋史#地理志6(中华书局1985年版)中的顺序排列。
行文中先列出5史6中12所书院的原文,后述该书院的实际情况,以便对照。
在订误之前,首先涉及到对/书院0的界定。
作为书院应有四个特征(初期可能不完全具备):其一,有教育性质。
书院不仅是教育场所,而且应是一个教育系统,既有教师、生徒,又有讲授活动。
老师可以是创建者本人,也可聘请当时的名儒,而且同一时期,也可有多个老师,讲授的也是自己的专长,相互间可以展开辩论;而学生则不限地域、身份,同时来去自由。
其二,是一个学术研究单位。
它们都各有所尊,体现各自的风格。
中国最著名的四座书院的历史与文化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文化遗产。
其中,书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书院以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特色,成为了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景观之一。
这篇文章将介绍中国最著名的四座书院的历史与文化。
一、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是我国南方最著名的书院之一。
白鹿洞书院始建于唐代,经历了多次重建和兴衰。
明代嘉靖年间,白鹿洞书院经济繁荣,成为全国最著名的私立书院之一,至今白鹿洞书院依然保留了闻名遐迩的“书院三宝”——“春石、秋菊、祖帖”。
白鹿洞书院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书院所蕴含的学问和人文精神对南方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每年,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白鹿洞书院,寻访人文精华、感受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
白鹿洞书院成为了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二、岳麓书院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下,是中国四大书院之一。
岳麓书院始建于976年,是北宋时期的书院。
岳麓书院最早起源于一位叫“范宽”的文化名人所创办的民间学堂,在历代中经历了多次兴衰。
明代弘治年间,书院进行了重建,在此期间达到了巅峰,拥有全国最著名的学子和文化名人。
岳麓书院历史渊源、文化博大,对维护和传承南方文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书院内保存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石碑、匾额、书法、绘画等。
岳麓书院被誉为“南国儒家的一片圣地”,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三、东林书院东林书院位于福建省福州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全国著名的书院之一。
东林书院始建于唐朝,在明清时期成为南方地区政治、文化、教育三位一体的全国知名书院。
东林书院内保存着大量珍贵的书籍、纪念物、资料和文化遗产,是南方文化的代表性遗产之一。
东林书院重视社会贡献,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许多重要的笔记和记录。
书院的重要性体现在它在明清两代中的影响以及对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方面。
四、白雨书院白雨书院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它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院之一。
教育学考研重要考点|中国历史书院的发展历程书院的发展01 唐代:书院萌芽02五代:书院发展03宋元明清:繁荣与完善04清末:书院衰落书院的发展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产生于唐,发展于五代,而繁荣和完善于宋代,衰退于清末,前后千余年的历史,对中国封建社会教育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02萌芽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自唐以来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的名称,始出现于唐朝,当时有两种场所被称为书院。
一种是由中央政府设立的,主要用作收藏、校勘和整理图书的机构,例如丽正修书院和集贤殿书院。
另一种是由民间设立的主要供个人读书治学的地方。
这类书院或者直接以个人名字称呼,或者以所在地命名。
唐末至五代期间,战乱频繁,官学衰败,许多读书人避居山林,遂模仿佛教禅林讲经制度创立书院,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
书院是实施藏书、教学与研究三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
(1)书院在唐萌芽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首先,由于官学衰落,士人失学。
社会动乱,官学。
衰落是书院萌芽的直接原因;其次,因为我国有源远流长的私人讲学传统。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再次,受佛教禅林的影响。
(2)主要教学方式书院大多是自筹经费,建造校舍。
教学采取自学、共同讲习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自学为主。
它的特点就是为了教育、培养人的学问和德性,而不是为了应试获取功名。
03宋朝时期1、宋朝的书院书院萌芽于唐,但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形成和兴盛则在宋朝。
白鹿洞、嵩阳、岳麓、应天府、石鼓、茅山书院,在宋初确均曾闻名一时,影响较大。
(1)宋朝代表书院①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在江西庐山五老峰下。
②岳麓书院:岳麓书院在湖南善化县西岳麓山抱黄洞下,周式主持书院,为岳麓书院第一任山长。
③应天府书院:应天府书院在睢阳,所以,应天府书院院又名睢阳书院④嵩阳书院:嵩阳书院在河南登封县太室山南麓。
⑤石鼓书院:石鼓书院在湖南衡阳县北石鼓山,衡阳士人李宽在其读书。
⑥茅山书院:茅山书院坐落在江苏江宁府茅山,为宋初处士侯遗所建。
作者: 虞浩旭
作者机构: 天一阁博物馆部
出版物刊名: 中国史研究动态
页码: 32-32页
主题词: 邓洪波;《中国书院史》;教育史研究;学术思想;体制创新
摘要:邓洪波先生所著50余万字的《中国书院史》已经由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出版了。
此书是一部全面、系统地论述中国书院历史的学术专著,以书院的发展历程为主线,阐述书院起于唐、兴于宋、延于元、全面普及于明清的一系列史实,强调文化性、学术性,并注意各个时期书院的典型介绍,点、线、面有机地结合,办求反映书院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紧密关系以及书院在近代西学东渐后的变革。
全书分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