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产品理论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829.50 KB
- 文档页数:28
对公共产品理论的认识一、本文概述公共产品理论是经济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探讨的是公共产品的供给、需求、生产及分配问题。
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相对,指的是那些无法被个人独占消费,而是由集体共同消费的产品。
这些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意味着一旦提供,任何个体都无法排除其他个体从中受益,且一个个体对公共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其他个体对该产品的消费。
公共产品理论的核心在于分析如何有效地提供和管理这些产品,以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效率。
本文旨在全面而深入地探讨公共产品理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主要观点以及实际应用。
我们将回顾公共产品理论的历史演变,从早期的国家干预主义到现代的多元供给模式。
接着,我们将分析公共产品的特征和分类,以及它们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然后,我们将探讨公共产品供给的有效性和效率问题,包括供给主体、供给方式和供给机制等方面。
我们还将讨论公共产品理论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够增进对公共产品理论的认识和理解,为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我们也期望通过这一研究,推动公共产品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为构建更加公平、高效和可持续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贡献力量。
二、公共产品理论的基本概念公共产品理论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探讨公共产品的特性、供给方式以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相对,是指那些被社会所有成员共同享用的产品或服务,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
非排他性意味着一旦公共产品被提供,任何个体都无法被排除在享受该产品或服务之外,而非竞争性则指一个个体对公共产品的使用不会影响其他个体对该产品的使用。
公共产品理论的核心在于探讨如何有效提供和管理这些产品,以满足社会公共需求。
由于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市场机制在提供公共产品时往往面临失灵的困境,即私人企业没有足够的动力去提供这些产品,因为它们无法从中获得足够的经济回报。
公共产品理论由于公共产品所包含的范围广泛,很难有一个精确的定义,从公共产品理论的发展历史看,在经济学领域公共产品定义主要有这么几种观点:第一、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个人不能提供而需要依靠政府提供的服务属于公共服务。
第二、美国经济学家保罗·A·萨缪尔森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中认为,所谓公共产品就是所有成员集体享用的集体消费品,社会成员可以同时享用该产品,而每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社会成员对该产品的消费。
第三、美国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曼瑟尔·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中认为,如果一个集团中的任何个人能够消费它,而且它又不能适当地排斥其他人对该产品的消费,则该产品就是公共产品。
第四、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麦吉尔·布坎南在《民主进程中的财政》一书中也强调了公共物品的显著特征就在于它的不可分性和排3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他性。
他认为凡是由团体提供的产品就是公共产品。
1954 年,萨缪尔森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一文中指出,在满足一定条件的前提下,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可以达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
20 世纪60、70 年代德姆塞茨在其著名论文《公共物品的私人生产》中指出,在能够排除不付费者的情况下,私人供给者能够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
1974 年,美国经济学家伯顿·韦斯布罗德提出“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理论,其核心内容是自治型的非营利组织能够提供公共物品。
该理论的提出,为非营利组织的出现并供给公共物品提供了客观必要性。
二战后逐渐发展起来关于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物品供给的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由美国著名公共选择和制度分析学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教授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夫妇共同创立的“多中心理论”学说,该理论提出,公共物品的类市场机制可以通过刺激竞争以促进效率。
集体消费与生产单位之间以契约的、竞争性的制度安排和冲突协调机制来处理相关事项所产生的效率并非是垄断所能比喻的。
关于公共产品理论的概述公共产品理论是当代西方财政理论的核心,其发展源头,最早可追溯到古典学派,以大卫·休谟关于“草地排水”的分析和亚当斯密关于政府执行的三项国家职能等相关理论为代表。
20世纪50年代,萨缪尔森完成了对公共产品的经典定义,确定了现代公共产品理论的正式形成。
所谓公共产品,是相对于私人产品而言的,指一个人的消费不影响其他人的消费的产品,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不可分割性,比如国防、公安等。
公共产品的分类。
依据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特征,可以将不同的物品分为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及私人产品。
同时具备两个特征的是纯公共产品,比如国防、不拥挤也不收费的公路;两个都不具备的是私人产品,比如食品、衣服、拥挤且收费的公路;只具备一个的是准公共产品,比如有线电视、不拥挤但收费的公路。
在现实生活中,真正的纯公共产品很少,大多数物品都是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准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的提供。
由于免费搭车问题的存在,市场不能以有效的数量水平提供公共产品,使得公共产品一般由政府来提供。
从范围上来讲,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范围就是那些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的产品或者服务,一般来讲,像国防、环境保护、法律等;从提供的规模上来讲,最优规模是要符合资源的有效配置要求;从资金来源上来讲,提供公共产品的资金来自于政府拨款和向消费者收费等方面。
公共产品问题。
公共产品的基本问题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第一,将多少资源配置到公共产品上是合适的;第二,如何分担政府的成本;第三,如何分配公共产品的利益;第四,以何种方式实施公共产品的供给;第五,以上问题谁来进行决策;第六,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作用或扮演何种角色。
公共产品理论的现实意义。
公共产品理论建立在边际效用价值论和社会契约论基础上,以市场失灵为研究的起点,将纠正市场失灵提供公共产品作为公共部门发挥作用的范围,为解决市场失灵、缓解本国社会矛盾、减轻社会摩擦、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等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公共产品理论公共产品理论用于界定产品提供的最优主体是私人还是政府,不同主体参与公共产品的提供有助于完善公共服务市场机制。
与公共产品理论相关的讨论最初源于1739年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人性论》中的搭便车问题,他认为需要政府提供公共产品以缓解这种问题发生另一个相关讨论于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他提出在市场发挥其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政府同样应履行好保护国家安全、保护本国人民安全、设立维护公共机关及公共工程的职责,这是早期学术界对公共产品的相关探讨。
最早明确提出公共产品概念的是萨缪尔森,他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文章中首先指出了非竞争性的产品集体性消费品,后来将这种称呼改为“公共消费品”。
非竞争性的概念是消费者对特定产品的利用并不会对他人的使用造成妨碍,但是这个概念存在局限性不能涵盖全部的公共产品。
1959年马斯格雷夫又提出非排他性,他认为非排他性是人们对某种产品的是否付费并不影响他人对该种产品的使用,即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一个消费者,所增加的商品边际成本为零(吴仲平和周公旦,2020)。
具体而言排他性受到人们主观意愿、排他成本、外部技术等条件的制约,例如著名的灯塔案例,灯塔的提供者经历了从私人-政府-私人的过程。
最初灯塔的出现是为了保障来往船只的航行安全,具有非竞争性的属性但受到当时技术条件的影响,私人提供此类产品往往会发生亏损,从而导致私人供给逐渐减少,政府基于社会期盼和公益的情况下开始扮演此类产品的供给者。
随着无线电技术的出现使得供给成本大大地减少,私人也重新承担起了灯塔的供给任务,但对于过往船只会通过特定设备进行排他,从而确保收益。
这也就是说灯塔的非竞争性属性全过程一直存在,特定技术的产生使得排他性得以实现,进而使私人提供此类技术更加合理有效。
如果政府觉得此类产品不应具有排他性就需要使用公共预算为每个船只安装相应设备。
因此产品是否具有竞争性取决于产品本身,而产品的排他性则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并且政府可以通过介入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