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遗产旅游资源的保护
- 格式:pptx
- 大小:4.24 MB
- 文档页数:12
遗产景区保护与开发规划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遗产景区成为人们旅游的热门目的地。
然而,保护和开发遗产景区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任务。
如何在保护遗产的同时实现可持续的开发,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遗产景区保护与开发规划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遗产景区保护的重要性遗产景区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宝贵财富,它代表着人类的文化、历史和自然遗产。
保护遗产景区不仅是对过去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承诺。
遗产景区的保护不仅仅是为了保存文化和自然的瑰宝,更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
保护遗产景区还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当地经济带来巨大的潜力和机遇。
二、遗产景区保护与开发规划的挑战然而,遗产景区的保护与开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遗产景区通常面临着自然灾害、人为破坏和过度开发等威胁,这对保护工作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其次,保护和开发遗产景区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这对于一些资源匮乏的地区来说是一项巨大的负担。
此外,保护和开发遗产景区还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以确保保护和开发的平衡。
三、遗产景区保护与开发规划的解决方案为了解决遗产景区保护与开发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以保护遗产景区的完整性和纯正性。
其次,增加对遗产景区保护的投入,提高保护的效果。
这不仅包括财政投入,还包括人力资源的培养和管理。
同时,我们还可以探索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如引入社会资本和开展公益事业,以减轻政府的负担。
另外,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是保护和开发遗产景区的关键。
这需要充分考虑遗产景区的特点和潜力,制定长远的发展目标和规划。
在规划过程中,应注重保护和开发的平衡,避免过度商业化和过度开发。
同时,应注重与当地社区和居民的合作,充分发挥他们在保护和开发中的积极作用。
此外,加强宣传和教育也是保护和开发遗产景区的重要一环。
通过宣传和教育,可以提高公众对遗产景区保护的意识和理解,增强他们的参与和支持。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第七版个章知识点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是导游人员必备的专业知识,它涵盖了我国的历史、文化、地理、民俗等多个方面。
第七版教材在继承前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内容和形式的更新,使得教材更加贴近实际,更具可读性和实用性。
本文将针对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第七版各个章节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并提供一些学习方法和实战应用建议。
一、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概述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是对我国各地旅游资源的全面介绍,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
学习这门课程,不仅要掌握各个方面的基本知识,还要了解各地旅游资源的特色和亮点。
二、第七版教材的亮点与特点第七版教材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增加了新兴旅游景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使教材更具时代感。
同时,教材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增强了可读性。
此外,教材还注重实践操作,加入了导游服务规范和技巧等内容,使学生既能掌握理论知识,又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三、各个章节知识点梳理1.第一章:旅游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旅游的概念、类型、特点、发展历程等。
2.第二章:地理与自然资源介绍我国的地理分区、地形地貌、气候特点、自然资源等。
3.第三章:历史与文化涵盖我国的历史演变、主要朝代、历史文化名人和名胜古迹等。
4.第四章:民俗与风情包括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民间艺术、节庆活动等。
5.第五章:旅游服务与管理涉及导游服务规范、旅行社业务、旅游市场监管等。
6.第六章:旅游产品与市场营销讲述旅游产品的开发、组合、定价策略、促销手段等。
7.第七章:旅游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阐述旅游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方法和措施等。
四、如何高效学习全国导游基础知识1.制定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目标。
2.充分利用教材,做好笔记,强化记忆。
3.结合实际案例,深入理解和运用知识点。
4.参加实践活动,提高自身业务能力。
五、实战应用与建议1.掌握各地旅游资源的特色,提高导游服务质量。
2.深入了解游客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
3.注重团队协作,提高旅行社整体运营水平。
旅游资源保护法律规定旅游资源是大自然和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对于丰富人们的生活、促进经济发展和传承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旅游活动日益频繁的今天,旅游资源面临着诸多威胁,如过度开发、环境污染、破坏文物等。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资源,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关的法律规定。
旅游资源保护法律规定通常涵盖了多个方面。
首先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
自然景观包括山川、河流、森林、湖泊、海滩等。
法律会明确规定对于这些自然景观的开发利用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能过度开发,以防止生态系统的破坏。
例如,在一些生态脆弱的地区,可能会限制游客数量,或者禁止某些可能对环境造成损害的活动,如在保护区内禁止砍伐树木、捕猎野生动物等。
对于历史文化遗迹和文物的保护也是旅游资源保护法律的重要内容。
历史文化遗迹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法律会对文物的发掘、修复、保护和展示等方面做出详细的规定。
未经授权的私自挖掘和破坏文物的行为将受到严厉的法律制裁。
同时,对于历史建筑的修缮和改造也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程序,以保持其原有的历史风貌和文化价值。
旅游资源保护法律还会涉及到旅游景区的规划和管理。
景区的规划必须充分考虑到资源的保护和游客的需求,要合理布局旅游设施,避免对景观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在管理方面,法律会要求景区管理部门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加强对游客的引导和监督,确保游客遵守相关规定,不随意破坏环境和文物。
另外,法律对于旅游活动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有明确的规定。
旅游活动可能会产生大量的垃圾和污水,如果处理不当,将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因此,法律会要求旅游经营者和游客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减少污染,比如要求旅游景区设置足够的垃圾收集设施,旅游饭店必须安装污水处理设备等。
为了确保旅游资源保护法律规定的有效实施,法律通常会明确相关的执法机构和执法程序。
执法机构有权对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进行调查和处罚。
处罚措施包括罚款、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等,对于情节严重的违法行为,甚至可能会追究刑事责任。
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一、引言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之间一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之结晶,是人类的共同财富,需要得到妥善的保护和传承。
而旅游业则是现代经济的重要发展领域之一,旅游文化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1. 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是指人们创造出来的、通过历史演变而形成、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社会价值,对后世具有传承意义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产。
文化遗产保护是指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管理、传承和利用的一系列工作。
文化遗产保护不仅仅是一种文化遗产的保护行为,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探索。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需要极具前瞻性的策略和方法,同时也需要与其他相关领域进行协作和整合,如教育、旅游等领域。
2. 旅游发展旅游是指人们在休闲娱乐、学习交流、文化传承和经济活动等多个方面寻求刺激和满足的活动。
旅游是一种全方位、多层次的活动,包括旅游观光、旅游度假、旅游文化体验等多个方面。
旅游业是一个以服务为核心的产业,是一个综合性强、产业链条长的经济体系。
旅游业不仅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还能政策引导地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3. 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文化遗产是旅游业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而旅游业也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支撑。
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也能够提高文化遗产的利用效益和保护价值,使其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够得到妥善保护和传承。
4. 保护文化遗产的方式(1) 制定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制定并实施全面、系统的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是保护各类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包括对文化遗产的认定和管理制度、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保护工作的责任机制和行政执法等各个方面。
(2) 加强文化遗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文化遗产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
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旅游资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都可视为旅游资源。
2、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是如何形成的?(一)自然旅游资源的形成:(1)地球的圈层构成自然旅游资源。
(2)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组合规律决定旅游区、旅游点的形成。
(3)自然旅游资源受地球景观带的分异规律控制。
(4)地质作用是自然旅游资源形成的本底。
(5)地球水体的水文特征。
①海洋:海滩、海岛、珊瑚礁、海洋生物资源。
②河流:上流急流峡谷众多;中游波涛滚滚;下游水网密布,形成不同的资源特色。
⑤瀑布:形、色、声三态变化,形成独具旅游资源。
④泉:千姿百态。
③湖泊:形形色色,绚丽多姿。
(6)气候的差异性①由于气候的区域差异,形成了康乐气候、避暑胜地、避寒胜地等旅游资源。
②与其它要素组合,形成具有特色的吸引物,如热带雨林景观、干旱沙漠景观、寒带冰雪景观。
③垂直变化可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旅游资源。
④气候要素变化:濛濛细雨、山间云雾、林海雪原、朝霞晚露、旭日夕阳、雾松雨松。
(7)地球生物的多样性①生物化石旅游资源②子遗动物和植物③不同的植物群落,形成不同的景观④绿色植物是构成景区的重要要素。
(二)人文旅游资源形成的基本条件1、历史遗存①古人类遗址:原始部群聚居、活动遗址、生活用具与生产工具、原始艺术及墓葬等。
②陵墓:秦始皇墓、明十三陵、印度泰姬陵、埃及金字塔等。
③古建筑:古城墙、堡垒、楼阁殿堂、桥塔亭榭等。
其它有石雕刻、伟大工程、古都、名人伟人遗址、遗迹,重要历史事件的遗址、遗迹及至神话传说所依托或附会的地点或建筑都以其独特的价值在今天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
一般来说,人文旅游资源越古老,其价值就越高。
2、社会文化差异①横向差异:正是由于社会文化上的差异,使一地居民对另一地产生未知感,这是形成旅游者从一地向另一地移动的重要原因。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社会群体传承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实践、表演、表达、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器物、风俗习惯和庆典。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民俗、口述传统、语言、文学、视觉艺术、手工艺、庆典活动等。
随着文化旅游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本文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概念、特点、开发现状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概念及特点1.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是指那些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内容的旅游资源。
它是一种以文化为内涵、以旅游为载体的资源,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旅游特色。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以传统技艺、风俗习惯、节庆活动、民间故事等为主要内容,通过旅游活动进行传承、保护和弘扬。
2.特点(1)文化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涵盖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展示了不同民族、地区的文化特色和传统风情。
(2)感官体验:与传统旅游资源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更加注重参与性和体验性,游客可以通过亲身参与或观摩活动来感受其独特魅力。
(3)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不仅能够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还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使之得到发展和传播。
1.国内开发现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中国不少地方开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旅游开发中,如举办民俗节庆活动、传统技艺表演、手工艺品制作等,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观、学习和体验。
比如云南的傣族泼水节、四川的川剧表演、江西的江西古陶瓷制作等,都成为了当地特色的旅游资源。
国际上也有不少国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相结合进行开发,如日本的和服体验、韩国的传统民俗村、印度的古典音乐表演等,都成为了吸引游客的旅游项目。
这些项目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还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1.问题(1)商业化倾向:一些地方在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时过于商业化,忽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使其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13年修正)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2013.06.29•【文号】主席令第5号•【施行日期】2013.06.29•【效力等级】法律•【时效性】已被修改•【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2年11月19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根据1991年6月2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的决定》第一次修正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修订根据2007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根据2013年6月29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十二部法律的决定》第三次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不可移动文物第三章考古发掘第四章馆藏文物第五章民间收藏文物第六章文物出境进境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文物的保护,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促进科学研究工作,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下列文物受国家保护:(一)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二)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三)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四)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五)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文物认定的标准和办法由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制定,并报国务院批准。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发布单位】文化部【发布文号】【发布日期】202X-11-14 【生效日期】202X-11-14 【失效日期】【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文件来源】文化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202X年11月14日第一条为了加强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履行对《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责任和义务,传承人类文明,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世界文化遗产,是指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和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中的文化遗产部分。
第三条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确保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第四条国家文物局主管全国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协调、解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中的重大问题,监督、检查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的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文物主管部门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制定管理制度,落实工作措施,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所需的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通过捐赠等方式设立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专门用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基金的募集、使用和管理,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规定执行。
第六条国家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大事项实行专家咨询制度,由国家文物局建立专家咨询机制开展相关工作。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咨询工作制度由国家文物局制定并公布。
第七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都有依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义务。
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国家文物局、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文物主管部门应当对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或者个人给予奖励。
省级文物主管部门应当建立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制度,开展志愿者的组织、指导和培训工作。
第八条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由省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制度范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社会实践、口传表演、表演艺术、社会习俗、庆祝活动和有关的手工艺以及有关的自然环境等人类创造的文化现象,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为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国普遍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制度,以下是一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制度的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促进文化传承和发展,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相关活动。
第三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各种具有社会实践、文化表现、技艺传承等特点的非物质文化现象,包括但不限于传统音乐、舞蹈、戏曲、民族习俗、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等。
第四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坚持以下原则:(一)保护与传承相结合,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影响力和传播力。
(二)依法保护,加强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三)科学保护,依托科技手段提升保护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四)社会参与,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五)国际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保护人类共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五条国家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负责指导、管理和协调全国范围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第六条各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应当根据具体情况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门机构,负责组织和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第七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应当充分发挥专业机构和民间组织的作用,建立完善的合作机制。
第八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应当注重民主、科学、权威的原则,充分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和传统工艺人的意愿和利益。
第二章保护与传承第九条国家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应当制定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措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第十条各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和支持,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承担保护和传承的责任。
第十一条各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认定和评审机制,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具备相应的技能和知识。
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价值与保护研究在全球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文化遗产旅游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形式。
文化遗产旅游是指通过游览和体验具有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遗产,向游客传递历史信息、文化内涵和文化意义的一种旅游活动。
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包括传统建筑、历史遗址、古戏台、寺庙、庙会等,以及传统手工艺、乐器、舞蹈、音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对于提升城市形象、促进经济发展、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具有丰富的价值。
首先,它是人类历史记忆的载体,体现了人类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发展。
通过参与和体验文化遗产旅游,人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心。
其次,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是城市和地区的重要城市和地区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国家和城市通过保护、修复和开发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提升城市和地区的形象,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
再次,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巨大潜力。
文化遗产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同时也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建筑、餐饮、交通、零售等。
最后,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对于推动文化创新和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可以提携和培养一批文化传承者和创造者,推动跨文化交流和文化交流。
然而,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远远不够。
在旅游流量的攀升、过度开发和商业化的冲击下,许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面临着破坏和消亡的危险。
在进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时,应当注重平衡保护与利用、传统与创新、历史与当代的关系。
一方面,要注重对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物质保护,包括建筑物的维修、保护古迹和文物的保护、修复和保护传统技艺等。
另一方面,要注重对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精神保护,通过开展文化教育、推广优秀传统文化和创造性地改编利用迎合当代需求。
同时,政府、学界和社会组织应加强协作,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加强质量监控和管理,提高保护措施的科学性和透明度。
为了实现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加强研究和合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令第41号《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已经2006年11月14日文化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部长孙家正二○○六年十一月十四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第一条为了加强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履行对《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责任和义务,传承人类文明,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世界文化遗产,是指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和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中的文化遗产部分。
第三条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确保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第四条国家文物局主管全国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协调、解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中的重大问题,监督、检查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的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文物主管部门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制定管理制度,落实工作措施,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所需的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通过捐赠等方式设立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专门用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基金的募集、使用和管理,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规定执行。
第六条国家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大事项实行专家咨询制度,由国家文物局建立专家咨询机制开展相关工作。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咨询工作制度由国家文物局制定并公布。
第七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都有依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义务。
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国家文物局、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文物主管部门应当对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或者个人给予奖励。
省级文物主管部门应当建立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制度,开展志愿者的组织、指导和培训工作。
第八条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由省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承担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编制任务的机构,应当取得国家文物局颁发的资格证书。
常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常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17.01.18•【字号】•【施行日期】2017.06.01•【效力等级】其他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常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2016年12月27日常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制定2017年1月18日江苏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批准)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保护名录第三章保护规划第四章保护措施第五章利用与传承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管理,传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保护、管理和利用,适用本条例。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包括对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历史地段、历史建筑、文物保护单位、不可移动文物、古树名木、传统地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保护。
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涉及文物保护单位、不可移动文物、古树名木、传统地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保护的,执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三条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应当遵循政府主导、各方参与、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的原则,坚持科学规划、依法管理,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
第四条市人民政府负责本市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辖市(区)、镇人民政府负责所辖区域内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街道办事处按照本条例的规定,履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相关职责。
市、辖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年度计划,提供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
市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进行评估,把保护工作绩效纳入对辖市(区)人民政府及市相关部门考核的内容。
遗产旅游管理教学设计课程简介本门课程旨在为遗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提供全面的知识和技能,使其掌握遗产旅游管理的基本理论、实践技能和管理方法,从而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遗产旅游管理人才。
课程目标1.掌握遗产旅游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熟悉全国各地的遗产资源分布和旅游现状。
3.学习遗产旅游管理的实践技能和方法。
4.培养对遗产旅游保护的责任意识和文化自信。
教学内容第一章导论1.1 遗产旅游管理的概述1.2 遗产旅游管理的价值1.3 遗产旅游管理的发展第二章遗产旅游资源2.1 遗产旅游资源的种类2.2 遗产旅游资源的价值2.3 遗产旅游资源的评价第三章遗产旅游保护3.1 遗产旅游保护的概述3.2 遗产旅游保护的法规3.3 遗产旅游保护的保护措施第四章遗产旅游规划4.1 遗产旅游规划的概述4.2 遗产旅游规划的种类4.3 遗产旅游规划的制定第五章遗产旅游管理5.1 遗产旅游管理的概述5.2 遗产旅游管理的组织5.3 遗产旅游管理的实践第六章遗产旅游市场6.1 遗产旅游市场的概述6.2 遗产旅游市场的定位6.3 遗产旅游市场的开发第七章遗产旅游服务7.1 遗产旅游服务的概述7.2 遗产旅游服务的种类7.3 遗产旅游服务的实践教学方法本门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课程内容2.实践教学3.讨论和研究4.学生自主学习5.课程论文撰写评分标准1.出席率:10%2.课堂表现:20%3.课程论文:40%4.考试:30%参考教材1.《遗产旅游管理概论》2.《遗产旅游规划与管理》3.《世界遗产旅游管理》4.《遗产旅游资源与市场开发》总结作为现代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遗产旅游的发展对于文化保护和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将涵盖遗产旅游管理的各个方面,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为未来的遗产旅游管理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第一章介绍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关系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及民族的丰富资源,而旅游业则是其中具有巨大潜力的行业。
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而旅游业也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可持续的经济支持。
第二章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保护文化遗产不仅有利于保护国家的历史和文化遗产,而且能够对当地经济产生积极作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崛起,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三章景区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景区文化遗产保护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
第一,景区文化遗产保护要重视保护理念的建立。
由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仅是纯技术活,更重要是对保护理念的贯彻,要秉持遗产保护的公益性,重视普及文化教育,增强公众文物保护意识。
第二,景区文化遗产保护要进行全面的保护工作。
保护文化遗产并不仅仅是文物修复,还要加强文物保护技术方面的研究及各种文物保护设施的考古保护。
第三,景区文化遗产保护要加强管理与推广。
要对景区文化遗产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制定完备的管理体系,加强文物研究,充分发挥文化遗产价值,营造其文化氛围。
同时,景区文化遗产的推广和市场化运作,是实现景区文化的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重要手段。
第四章旅游业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旅游业在推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旅游是社会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而文化遗产则是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第五章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是将文化遗产开发成为旅游景点,从而实现文化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保护。
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应严格控制开发的规模和方式,保持旅游业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良性互动,保持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与原貌性,同时应注重开发的可持续性。
第六章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保护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
政府、企业、民间都应肩负起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
政府应该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增加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财政投入,加强对文化遗产的管理。
《世界遗产旅游》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世界遗产旅游,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是一个极具学习价值的领域。
世界遗产概念的产生、发展历程、各国成功案例的申报、世界遗产与旅游的和谐关系构建、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高校教学与意义,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进行旅游遗产赏析、科学进行旅游活动并进行旅游专业研究的能力。
三、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世界遗产概述本章教学目的:理解世界遗产的概念与标志,熟悉世界遗产的分类,掌握世界遗产申报程序。
本章主要内容:世界遗产产生的历史背景与过程、世界遗产旅游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性。
本章重点、难点:世界遗产保护对全人类的意义本章思考题:人类为什么要保护这些世界遗产?第一节世界遗产的诞生与发展一、历史背景二、《世界遗产公约》的诞生三、世界遗产的保护和发展第二节世界遗产与遗产旅游一、世界遗产旅游概述二、世界遗产旅游含义第三节世界遗产旅游的发展趋势讨论:你熟悉哪些我国的世界遗产?本章参考文献:《世界遗产旅游概论》,邓爱民、王子超,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5月版邓明艳. 世界遗产旅游基本问题研究[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20(10):97-101.第二章世界遗产的概念、分类和特征本章教学目的:把握世界遗产的定义、类别和特征,了解其核心理念。
本章主要内容:世界遗产的分类和案例识别。
本章重点、难点:世界遗产分类的判断标准。
本章思考题:黄山有什么样的特征,是哪一类世界遗产?第一节世界遗产的概念及辨析一、世界遗产的概念二、世界遗产的核心理念第二节世界遗产的分类及标准一、文化遗产二、自然遗产三、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四、文化景观遗产五、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其他形式的世界遗产第三节世界遗产的特征及标志一、世界遗产特征二、世界遗产标志讨论:针对盲目的“中国式”申遗,你有何感受?本章参考文献:《世界遗产旅游概论》,邓爱民、王子超,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5月版任啸. 世界遗产旅游产品性质与定价机制研究——以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为例[J]. 旅游科学, 2006, 20(4):19-23.第三章世界遗产申报过程和组织管理本章教学目的:了解各国对于世界遗产的申报过程、审批标准和后续维护管理;知悉世界遗产申报相关的各个机构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