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氏菌
- 格式:ppt
- 大小:501.50 KB
- 文档页数:19
1.迟缓爱德华氏菌特征:迟缓爱德华氏菌为革兰氏阴性病原菌,短杆菌,大小多在(0.5~1)μm×(1-3)μm,无荚膜,亦不形成芽孢,为周毛菌,能运动。
生长温度范围为15-42℃,最适为37℃,适宜pH值范围为5.5-9.0。
但以pH7.2较好,耐食盐浓度为0-4%,培养:该菌在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上25℃培养24,能形成圆形隆起灰白色湿润并带有光泽呈等在15SS 琼脂、2.(2-3)um,为小直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荚膜,不形成芽孢,兼性厌氧,25℃时有动力,在37℃时无动力。
菌落大小为0.5mm左右,圆形光滑、边缘整齐、稍隆起。
由鲇鱼爱德华氏菌所引起的鱼类爱德华氏菌病主要是鲇鱼肠道败血症。
该病有季节性,常发生于春季和秋季,鳙等可被感染发病,病鱼在咽部及口腔附近出现皮肤出血或淤血、鳃色变淡、突眼症状,解剖可见肾脏和脾脏肿胀,肝脏出血且有坏死灶,腹膜内有血性腹水。
培养:鲇鱼爱德华氏菌除为该属细菌中难养的。
在培养基平板上生长较缓慢常需培养约48h才能形成直径1-2mm圆形光滑边缘整齐稍隆起的无色小菌落;二是尽管爱德华氏菌的生化特性都是以37℃培养为明显,但鲇鱼爱德华氏菌则更喜欢较低的温度其最适一般为25-30℃,在37℃时生长缓慢或完全不能生长,尤其是运动力只有在约28℃时才能表现出来且是微弱的。
弧菌属特征:河流弧菌属于弧菌属,菌体大小为(0.5-0.8)μm×(1.8-2.5)μm,为革兰氏阴性、直或弧状短杆菌,无芽孢,无荚膜,以极生单鞭毛(有鞘膜)运动,单个或成双相连(有时3~4个排列成短链),亦可呈多形性,细菌运动呈活泼的穿梭状。
该菌在弧菌选择性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落呈黄色、黏稠、光滑、圆形、边缘整齐,直径1-1.5mm。
在血琼脂平板上菌落特点基本同上,置4℃起、不透明的浅灰黄白色。
嗜水气单胞菌寄主广泛,可引起大宗淡水鱼等发生相应的细菌性败血症,危害鱼的种类最多、地区最广、损失最大。
第33卷 第3期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V ol.33 No.32013年6月 Journal of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Jun. 2013收稿日期:2013-03-06基金项目: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scx(11)2165]第一作者:段翠兰(1977-),女,高级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水生动物病害防治及生态环境监测。
E-mail: cuilanduan@斑点叉尾鮰保科爱德华氏菌的分离鉴定和组织病理观察段翠兰,刘训猛,王习达,邹 勇,樊祥科(江苏省水产技术推广站 江苏 南京 210036)摘 要:对患病斑点叉尾鮰的肝脏病灶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经API20E 细菌生化快速试剂条鉴定为保科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hoshinae )。
人工感染试验可再现自然条件下鱼病的症状,表现出很强的致病性。
病变组织切片观察发现,病变最初是部分肝细胞发生颗粒变性及水样变性,颗粒变性的肝细胞肿大。
严重时, 细胞周界不清晰,肝细胞内的小空泡连成大空泡,核悬浮在肝细胞的中央,细胞核肿大,并出现部分肝细胞的核浓缩、破裂、溶解消失。
保科爱德华氏菌对斑点叉尾鮰具有显著致病性,可引起肝脏发生严重病变。
关键词:斑点叉尾鮰;病原;保科爱德华氏菌;分离;生化鉴定;组织病理中图分类号:S941.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159(2013)03-0089-04Separation of Edwardsiella hoshinae and Histopathological Changes ofChannel Catfish, Ictalurns punctatusDUAN Cui-lan, LIU Xun-meng, WANG Xi-da, ZOU Yong, FAN Xiang-ke (Jiangsu Provincial Fishery Technical Extending station, Nanjing 210036, China )Abstrac t: Pathogenic bacteria strain was isolated from the livers of the diseased channel catfish. It was identified as Edwardsiella hoshinae by biochemical identification. Therefore artificial infection test indicated that the Edwardsiella hoshinae showed strong pathogenicity and caused the same symptoms as the naturally infected fish’s. As histopathological slices indicated, some liver cells showed granule degeneration and swollen, and some showed cellular hydropic degeneration at the beginning. Subsequently the cell membranes were illegible. Small vacuoles of liver cell merged into the bigger. Some cell nucleus suspended in the center, condensed, burst, dissolved and finally disappeared.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Edwardsiella hoshinae had strong pathogenicity in channel catfish and could lead to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liver.Key words : Ictalurns punctatus ; pathogeny; Edwardsiella hoshinae ; separation;biochemical identification; histopathology斑点叉尾鮰(Ictalurns punctatus )亦称沟鲶,隶属于鲶形目(Siluriformes)鮰科(Ictaluridae),为淡水食肉性底栖温水性鱼类,因具肉质鲜嫩、营养丰富、无肌间刺及适应性强等优点,已在内陆湖泊及长江地区大规模养殖,经济效益甚为可观。
病原特征流行病学特点淡水牛蛙爱德华氏菌病是一种广泛流行的疾病,主要在淡水养殖系统中传播。
该病的流行与养殖密度、水质恶化、管理不善等因素有关。
病原体可以通过水体、饲料、工具等途径传播,感染途径包括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等。
易感宿主与感染途径临床症状病蛙的腹部常出现淤血或出血点,有的还伴有眼部病变,如眼眶发黑、眼球浑浊、眼部肿胀等。
病蛙还可能表现出运动失调、瘫痪、皮肤溃疡等症状。
病蛙表现出食欲不振,生长缓慢,体重减轻。
病理变化病蛙的肝脏、脾脏、肾脏等内脏器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变,如器官萎缩、坏死等。
病蛙的皮肤和肌肉也会出现坏死和炎症,导致皮肤脱落和肌肉萎缩。
病蛙的脑部可能发生水肿和出血,导致神经功能障碍。
诊断方法临床观察显微镜检查细菌分离鉴定血清学检测强化饲养管理保持养殖环境清洁选择优质饲料,避免投喂变质或污染的饲料,同时控制投喂量,避免残饵过多。
合理投喂促进生态平衡定期消毒防疫程序定期消毒与防疫传统疫苗接种针对淡水牛蛙爱德华氏菌病,可以研发和推广疫苗,通过注射或口服的方式对牛蛙进行疫苗接种,提高其免疫力。
基因工程疫苗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研发出能够诱导牛蛙产生免疫应答的基因工程疫苗,减少疫苗接种的数量和频率,提高防治效果。
疫苗接种与基因工程疫苗药物治疗030201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药治疗西医治疗生物治疗与基因疗法生物治疗利用有益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调节宿主肠道微生态平衡,提高宿主的抗病能力。
例如使用乳酸菌、芽孢杆菌等益生菌。
基因疗法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对宿主进行基因治疗,以增强其免疫力,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目前该方法尚处于研究阶段,未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
疫情监测与上报及时发现并上报淡水牛蛙的爱德华氏菌病疫情,确保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要点一要点二动物疫病防控加强动物疫病的预防和控制,防止淡水牛蛙的爱德华氏菌病扩散。
疫情上报与动物疫病防控对淡水牛蛙的养殖、加工、销售等环节进行食品安全监管,确保食品质量安全。
风险评估对淡水牛蛙的爱德华氏菌病进行风险评估,为食品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鳖爱德华菌病(Edwardsiellosis of soft-shelled turtle)
【病原】病原为迟缓爱德华氏菌。
【症状】病鳖表皮脱落,腹面中部可见暗红色淤血,背腹甲内必有淤血,腹腔有腹水,浮肿。
肝肿胀、质脆、淤血。
胆肿大,呈墨绿色。
肾小管上皮细胞肿大,颗粒变性。
脾肾紫色,呈出血状。
肠发白,无明显病理变化。
肺炎性水肿,肺泡肿大,肺泡壁血管充血。
病鳖精神不振,动作缓慢无力,悬浮于水面或岸边呆滞不动,较易捕捉。
【流行及危害】外购鳖发病率较高,传染性强,主要为1龄幼鳖、商品鳖。
【防治方法】预防措施:严格检疫,不引入病鳖和伤残鳖;塘消毒等。
罗非鱼爱德华氏菌病防治技术1. 罗非鱼爱德华氏菌病简介罗非鱼爱德华氏菌病,又称爱德华氏病、爱德华氏症,是罗非鱼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疾病。
这种病害由一种名为爱德华氏菌的细菌引起,会导致罗非鱼体型减小、食欲不振、皮肤溃烂等症状,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导致鱼群死亡。
2. 爱德华氏菌病的传播途径爱德华氏菌病的传播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 水体传播:病原菌通过水体传播,感染健康鱼只。
- 食物传播:受感染的鱼只成为感染源,未经处理的鱼类产品可能传播疾病。
- 环境污染:病原菌在水体、泥底和装备表面等环境中存活和繁殖,从而传播给健康的鱼只。
3. 罗非鱼爱德华氏菌病的预防措施为了防止罗非鱼爱德华氏菌病的发生,以下是一些重要的预防措施: - 水质管理:保持养殖水体的清洁和循环,定期检查并维护水质参数,如温度、pH值、溶解氧等,确保水体环境良好。
- 种苗筛选:选择健康的种苗并进行检疫,确保无病害和病原菌。
- 饲料管理:饲料应保持新鲜,并避免饲喂过量,以减少鱼只的压力,并对饲料进行热处理以杀灭潜在的病原菌。
- 养殖设施卫生:定期清洗和消毒养殖设施,杀灭潜在的病原菌,减少病害传播的风险。
- 定期检测:建立定期的检测机制,对鱼只进行疾病的早期监测和诊断。
4. 技术手段应用于爱德华氏菌病防治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罗非鱼爱德华氏菌病,现代科技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效的技术手段: - 遗传改良:通过选择繁殖抗病性强的罗非鱼优良品种,进行繁殖和培育,以提高整个种群对爱德华氏菌的抵抗力。
- 环境控制:利用先进的养殖设备和技术,控制鱼塘的温度、氧气和饲料供给等环境参数,以提高养殖水域的健康状况,减少病原菌的滋生。
- 疫苗研发:科学家们正在研发罗非鱼爱德华氏菌病的疫苗,以提高鱼只的免疫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 隔离和治疗:一旦发现病鱼,应及时隔离,并进行适当的治疗。
隔离和治疗措施可以包括药物治疗、鱼类浴浴处理和其他适当的疗法。
5. 疫病监控和管理为了有效地控制和管理爱德华氏菌病,疫病监控是至关重要的: - 监测方法:采用高效、敏感的监测方法对养殖鱼群进行定期检测和监控,以便及早发现病害的迹象。
Word
鳗鱼爱德华氏菌病症状及防治方法
【病原】由爱德华氏菌引起。
鳗鱼养殖看似简单,当碰到一些突发情况时候,我们就不知道怎么办了,所以学习鳗鱼养殖的相关学问是十分重要的。
本栏目还有无数其他的鳗鱼养殖学问,欢迎仔细学习了解。
【症状】表现腹侧皮肤及臀鳍发红,以肛门为中心肿大成丘状;侵犯肝脏前腹部显著肿胀。
治宜抗菌消炎,消毒池水。
【处方l】
四环素或盐酸土霉素10g
用法:混饲。
用于100kg鳗一次投喂,天天1次,连喂5天。
【处方2】
磺胺甲基异唔哩20g
用法:混饲。
用于lookg鳗一次投喂,天天1次,其次天起减半,连用5天。
【处方3】
漂白粉100一120g
用法:用于10om3水体一次全池泼洒
- 1 -。
淡水牛蛙爱德华氏菌病的防治技术牛蛙爱德华氏菌病是由迟缓爱德华氏菌感染牛蛙引起的疾病。
病原
病原为迟缓爱德华氏菌野生型。
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周生鞭毛,兼性厌氧。
接触酶、甲基红试验和硝酸盐还原均为阳性。
在三糖铁琼脂上产生硫化氢。
氧化酶、丙二酸盐利用、乙酰甲基甲醇试验、明胶液化、尿素酶、苯丙氨脱氨酶阴性。
分解葡萄糖、甘露糖、麦芽糖、产酸产气,不利用甘露醇、蔗糖和阿拉伯糖。
致病因素主要是内毒素。
经腹腔注射、后肢皮肤上人为创伤后浸浴感染、未损伤皮肤的牛蛙浸浴感染及口服感染,均患病,且死亡。
症状
病蛙体色发黑、消瘦、四肢无力,腹部膨大、胀气。
下眼睑不能上翻覆盖眼球,且下眼睑由透明转变为乳白色。
有的皮肤充血或点状出血。
剖开腹部,可见肝脏、肾脏肿大、充血、出血、坏死。
肝脏呈
黄色,胃壁、肠壁发炎。
治疗方法
(1)外泼消毒药,泼2一3次。
(2)同时内服药饲,每千克蛙每天用强力霉素6毫克拌饲投喂,连喂5一7天。
(3)治愈后2天,泼1次生石灰,将水调成弱碱性。
再隔2天,泼多福可乐、玉垒菌,并继续做好预防工作。
鱼爱德华氏菌病鱼
鳙鱼爱德华氏菌病(红头病,暴头病)
该病在20℃以上时均可发生,但一般认为水温在15℃时,高峰期发生在25-30℃,一般在春季和夏季比较容易发生。
初期表现为部分病鱼食欲减退,离群独游,随后的2-3天内,病鱼头顶部出现充血并不断扩大,严重者头盖骨裂开,脑组织裸露,悬垂在水中,失去平衡,最后死去。
治疗方法:外用杀虫药,饲料中添加维生素K3粉+三黄散+芳草纤灭+青莲散+芳草菌尼+复方强力霉素+地棉草,每天1次连喂5天。
旋达、双螺旋试剂可以检测。
Word
鲆鲽鱼养殖常见病爱德华氏菌病防治技术
1.病原:病原为迟钝爱德华氏菌。
菌体短杆状,革兰氏阴性,具有周鞭毛,运动活泼。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惟独我们仔细的学习了多宝鱼养殖的学问,才干够在后期养殖多宝鱼过程中解决我们碰到的各种突发情况,有效的提升多宝鱼养殖产量。
2.流行状况:是牙鲆、大菱鲆养殖的常见病。
主要流行于夏秋时节(水温高于20℃),累计死亡率较高。
高温时节危害严峻。
3.症状:腹部严峻膨胀,腹腔内积水,呈胶水状,或弥漫气体使腹部膨胀。
肾脏肿大、有白点等,多数病鱼直肠脱落垂肛。
眼球外突,角膜混浊。
有时发生大面积脓疡,脓疡的边缘出血。
4.防治办法:降低养殖密度,加大换水量,保持水质清爽。
发觉此病时,天天每千克鱼用四环素药50~70毫克,制成药饵,延续投喂7~10天。
或用氟甲砜,天天每千克鱼用药20~30毫克,制成药饵,延续投喂5~7天。
- 1 -。
35池塘可捕大留小,进行轮捕轮放,价位高时及时出手,无条件的可在两大节日或封冰前,集中捕获。
其捕捞方法有:(1)利用地笼集中诱捕,此法安全快捷,省工省力,效果很好;(2)排干池水在池底挖成鱼坑、鱼溜,使鱼集中坑内,人工捕获;(3)在排水口处设置密眼倒须网,泥鳅顺水而下,进入网内,无法返出,在网兜中取鱼。
不论采取哪种捕捞方法,捕净为止。
确保提高产量,增加效益。
迟钝爱德华氏菌在水产动物中致病性及致病因子的若干研究刘双凤(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分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8)迟钝爱德华氏菌又称迟缓爱德华氏菌或缓慢爱德华氏菌,属于肠杆菌科的爱德华菌属(Edw a rds ie lla )。
它是该细菌家族中较早发现的成员之一。
于1959年由日本的S a ka z a ki 和Mura ta 首先从蛇的肠道中分离得到。
E.ta rda 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没有荚膜、芽孢,长度约2~3μm ,直径约l μm ,有周生鞭毛,能运动。
该菌为兼性厌氧菌,生长温度范围为5~42℃,最适生长温为25~35℃;适宜pH 范围为5.5~9.0,但pH7.2时生长较好;耐盐浓度范围为0~4%。
同时,E.ta rda 可产H2S ,能在胆硫乳琼脂(DHL)上形成黑色中心的特征菌落。
Ho s hina 于1926年首次从养殖的鳗鲡中分离获得鱼源E.ta rda 分离株,并发现该菌与日本鳗鲡红病(Re d dis e a s e )有关。
近年来,水产养殖的规模化使E.ta rda 成为严重威胁淡、海水鱼类的细菌性病原,给水产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该菌能引起多种经济鱼种的消化道疾病,其感染引发的出血性败血症被认为是迟钝爱德华氏菌病的典型病症。
此外,E.ta rda 病害的地理范围很广泛。
我国渤海、黄海、东海沿海海域的养殖场,甚至内陆的淡水鱼、鳖等养殖场都有相关病例报道。
另外,E.ta rda 还具有兼性胞内寄生特性,是一种造成人、鱼共患病的机会致病菌,直接威胁人类健康。
爱德华菌病(Edwardsiellosis)
【病原】病原为爱德华氏菌,革兰氏阴性杆菌。
【症状】病鱼体色发黑,游动缓慢,躯干腹侧皮肤及臀鳍发红,严重时鳃贫血。
肾脏型患者,肛门严重充血、发红,以肛门为中心,躯干部胀成丘状,甚至附近皮肤充血、出血,随之出现软化变色区;肝脏型患者,前腹部显著肿胀,严重时,腹壁穿孔,腹部各处皮肤出血,出现软化变色区。
斑点叉尾鮰及鲍鱼患病时,皮下还形成大肿块。
剖开鱼腹,可见病鱼肝肾肿大、软化,形成许多脓疡病灶,并可合并成大病灶。
肝肾表层的病灶,脓汁流出后,留下很大的洞穴,有时肝肾大半溶解消失,流出的浓汁恶臭,其他内脏、腹膜、体壁肌肉及皮肤也充血、发炎、软化,形成转移性病灶,以至坏死、解体、穿孔,引起败血症而死。
【流行及危害】经体表伤口及经口感染,易感鱼类有鳗、罗非鱼、斑点叉尾鮰、大口黑鲈、犁齿鲷、比目鱼、鲻鱼、牙鲆、红旗东方魨等。
该病流行于高水温期,自晚春至秋季均有发生,夏季为流行盛期。
鳗鱼养殖常见病爱德华氏菌病防治技术一、病原惟独多多学习鳗鱼相关学问,才干在后期的养殖鳗鱼过程中少走弯路,有效的提升鳗鱼的养殖产量,更多的利用养殖鳗鱼。
病原为迟钝爱德华氏菌。
生长温度12~42℃,pH5.5~9。
在盐浓度0%~4%的范围内均能生长。
二、症状:该病又称肝肾病,病鳗胸鳍、臀鳍充血发红,不摄食。
肛门红肿突出,周围皮肤充血。
因为肝脏、肾脏肿大,垂直鱼体可见腹部具有显然凹线。
解剖观看可见肝脏肿大,淤血色深,具出血点,严峻时具斑块溃疡,切开可见肝脏糜烂呈蜂窝状。
腹腔内膜溃疡,并入侵肌肉组织,使肌肉坏死,甚至溃烂穿孔。
脾脏、肾脏肿大,有小脓溃病灶。
胃肠内积有大量血色液体,轻压腹部从肛门流出红色脓液。
三、流行与危害本病流行时节为夏季高温期,各养殖时期均可发生,尤其是以前饲料配方不过关启发本病较多,现在发病率较低。
但在白仔鳗哺育期间,假如丝蚯蚓暂养时光短,吐食不整洁,或消毒不彻底,则暴发的概率较大。
四、预防与治疗1.预防:主要是强化饲养管理,注重常常清除残饵和粪便污物,适当加大换水量,保持水质清洁,放养密度不要过大,丝蚯蚓要经过暂养和用食盐水清洗消毒后方可投喂。
2.治疗:最主要是停食,且注重多换水。
①白仔、黑仔期为急性病,以药浴和内服并重办法控制,先以0.5%~0.7%食盐水浸泡36~48小时后,用含氯消毒剂(如二氧化氯0.2~0.3毫克/升浓度泼洒)延续消毒2~3天,并在饲料中添加0.1~0.2%的土霉素(按饲料重)、0.2%维生素C,延续投喂10~15天。
②幼、成鳗期为慢性病,以内服为主,辅以药浴控制,水温降至25℃以下保持1周,用含氯消毒剂(如二氧化氯)全池泼洒,使有效氯浓度达0.2~0.3毫克/升,隔天1次,延续3~4次。
同时在饲料中添加一些维生素C、益菌素EM、保肝护胆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