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炮制历史与基础知识
- 格式:ppt
- 大小:639.00 KB
- 文档页数:54
第一节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一、中药炮制的起源中药的炮制是随着中药的发现和应用而产生的,有了中药就有中药的炮制,其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
人类为了生活、生存必须劳动生产,必须猎取食物。
由于人类的增值,鸟兽鱼之类不敷食用,则尝试草木之类充饥,人们常误食某些有毒植物或动物,以致发生呕吐、泄泻、昏迷,甚至于死亡,有时吃了之后使自己疾病减轻或消失,久而久之,这种感性知识积累多了便成了最初的药物知识。
为了服用方便,就有洗净、将整枝整块的擘成小块、锉为粗末等简单加工,这便是中药炮制的萌芽。
《韩非子?五蠹篇》载:“上古之世……民食果蓏蜯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胃,民多疾病。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礼纬·含文嘉》明确指出:“燧人始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
”这种利用火来炮生为熟的知识,逐渐应用于处理药物方面,从而形成了中药炮制的雏形。
中药炮制古称“炮炙”系指用火加工处理的方法。
据《说文》载:“炮,毛炙肉也。
”段注:“毛炙肉,谓不去毛炙之也。
”《礼记·内则》:“涂之以谨(墐)涂,炮之。
”郑玄注:“炮者,以涂烧之为名也。
”孙希旦集解:“裹物而烧之谓之炮。
”《说文》:“炙,炙肉也,从肉在火上。
”《诗经·小雅·**叶传》:“炕火曰炙。
”“炮”、“炙”均源于食物加工,可见早期的炮制主要是用火加工处理药物。
酒的发明与应用,在我国非常久远。
起源于旧石器时代,在新石器时代有所进展,而广泛应用于奴隶制社会时期。
新石器晚期的龙山文化,则发现有专用酒器,殷商文化中发现更多的专用酒器,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鬯”字,鬯就是芳香性的药酒,供祭祖用。
酒的发明与应用,丰富了用药经验并被引用于炮制药物,就产生了辅料制法,充实了药物炮炙的内容。
第一节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二、中药炮制的发展中药炮制的发展大约可分为四个时期:春秋战国至宋代(公元前722年至公元1279年)是中药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金元、明时期(公元1280年至1644年)是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清代(公元1645年至1911年)是炮制品种和技术的扩大应用时期;现代(1912年以后)是炮制振兴、发展时期。
《中药炮制学》基础知识之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①掌握中药炮制与中药炮制学的基本概念及其任务;②熟悉中药炮制学的起源、发展情况,熟悉重要的中药炮制文献;③了解中药炮制的有关法规。
第一节概述┍中药:以天然药物为主要来源,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也是人们对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
分三种商品形式①中药材:中药的原药材;│②中药饮片:经过切削、炮制供煎汤剂的中草药。
③中成药:以中草药为原料,经制剂加工制成各种不同剂型的中药制品,包括丸、散、膏、丹各种剂型┝炮制: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也是我国医药学独有的制药术语。
│┌在古代是指制药总称,在现代多指单味药材加工成饮片。
炮制的同义词,历代有炮炙、修治、修制、修合、修事、治削、合和、合药、饮片加工等。
│└“炮”字代表各种与火有关的加工处理技术。
“制”字代表各种更广泛的加工处理方法。
┝中药炮制: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学: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中药炮制学的任务┌遵循中医药理论体系,继承中药传统炮制技术和理论的基础├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探讨炮制原理,改进炮制工艺,制订饮片质量标准└提高中药饮片质量,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从而不断创新与发展•不同专著的炮制名称:┍张仲景《金匮玉函经》┇炮炙┝雷《雷公炮炙论》┇书名以“炮炙”,正文多用“修事”┝缪希雍《炮炙大法》┇炮炙┝陈嘉谟《本草蒙筌》┇制造┕张仲岩《修事指南》┇书名以“修事”,正文用“炮制”第二节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中药炮制的起源:┍起源于用药实践,其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
┕中药炮制产生的前提条件①中药的发现和应用;②火的出现和应用,炮生为熟,形成了中药炮制的雏形(火制);③酒的发明与应用,产生了辅料制法,充实了药物炮制的内容;④陶器的发明与应用,创造了必要的工具条件。
1. 中药炮制: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中药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独特的制药技术。
2.饮片:指药材经过炮制后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或制剂生产使用的处方药品,是供中医临床调剂及中成药生产的配方原料。
3.中药炮制学的基本任务:遵循中医药理论体系,在继承中药传统炮制技术和理论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炮制理论,改进炮制工艺,制订饮片标准,以提高中药饮片质量,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从而不断创新与发展本学科。
4.中药炮制的起源: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具备以下条件而产生的。
①中药的发现与应用②火的出现与应用(炮生为熟,是中药炮制的雏形)③酒的发明与应用(产生了辅料制法,充实了药物炮制的内容)④陶器的发明与应用(创造了必要的工具条件)5.中药炮制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①春秋战国至宋代是中药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②金元、明时期是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③清代是炮制品种和技术的扩大应用时期;④现代是炮制振兴、发展时期。
6.第一部中药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雷敩编撰,总结了前人炮制方面的技术和经验,记述了药物的各种炮制方法。
第二部炮制学专著《炮炙大法》,缪希雍,该书收载了439种药物的炮制方法,用简明的笔法叙述各药的出处,采集时间,优劣鉴别,炮制辅料,操作程序以及药物贮藏,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将前人的炮制方法归为十七种,即雷公炮炙十七法。
第三部,《修事指南》,张仲岩,较为系统叙述了药物的各种炮制方法,进一步深化了中药炮制理论。
7.陈嘉谟在《本草蒙筌》的“制造资水火”中指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匪故巧弄,各有意存。
酒制升提,姜制发散,人盐走肾脏,仍仗软坚,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滋润回枯助生阴血,蜜制甘缓难化增益元阳,陈壁土制窃真气骤补中焦,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膈,乌豆汤、甘草汤渍曝并解毒致令平和,羊酥油、猪脂油涂烧,咸渗骨容易脆断,有剜去瓤免胀,有抽去心除烦……”第一次系统概括了辅料炮制的原则。
中药炮制的知识点总结1. 中药炮制的基本概念炮制中药是指用各种方法把生的中药材加工成可直接使用的药品的过程。
炮制包括曝、炙、煅、炒、燎、砂、砒、炙、焙等几十种方法。
目的是通过炮制,改变药材的性状,提高药材的药效,减少副作用。
这样处理之后,中药的药效更容易被人体吸收,提高了中药的药效。
2. 中药炮制的基本原则中药炮制要根据药材的特点和炮制的要求,确定采用合适的炮制方法和操作步骤。
炮制的原则包括保持药材化学成分的稳定性、加强药效、改善药材的理化性质和药学性质、使药材易于保存和使用等。
3. 中药炮制的方法炮制的具体方法包括炒、煅、炙、炒、熏、焙、曝、热、砂炙、砂炒等。
这些方法根据不同的中药材和药性,采用不同的炮制方法,使得中药材的药效最大化。
4. 炒制炒制是将中药材放在锅中,用文火或旺火炒烤,直至表面微红,内部微焦。
炒制是为了提高中药材的活性成分,加强其药效,改善其口感和增加稳定性。
炒制时需留意火候,过火过热易损伤中药材,火力太小容易炒焦不均。
5. 煅制煅制是将中药材放入锅中,用火煅烧,使药材的表面产生裂纹,颜色由原来的灰白色变为黄褐色。
煅制主要是改良药材的性味,提高其功效,同时能够减轻毒性,使得中药材更容易使用。
6. 炙制炙制是将中药材放入锅中,用文火或旺火炙烤,使其表面微微焦黄,炙制目的是改善味道,提高药效,加强药材的适应性。
7. 熏制熏制是将中药材置于热铁上,使其熏烤。
熏制主要是为了改善味道,提高药效,减轻中药的毒性。
8. 焙制焙制是将中药材放入含沙的砂罐中,再用旺火慢慢烘烤,使之干燥,焦外微红,焙制主要是为了改善药材的性味,加强药效,减少毒性。
9. 曝制曝制是将中药材曝晒于阳光下,使之受风吸湿,变软,再经夜露冷凝,并放在阴凉通风处,进行太阳曝晒。
曝制主要是为了改善药材的性味,增强药效,减轻毒性。
10. 热制热制是将中药材放入锅中,用文火或旺火炒烤,使其温热微黄。
热制主要是为了改善药材的性味,增强药效,减轻毒性。
第一章1.叙述中药炮制、中药炮制学的概念及区别。
中药炮制: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的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要点:①理论依据②炮制的目的要求③强调根据药材自身的④制药技术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是一门综合应用性学科2.叙述中药炮制发展的四个历史时期及主要特点。
1.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春秋战国至宋代(公元前722年至公元1279年)2.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金元、明时期(公元1280年至1644年)3.炮制品种和技术的扩大应用时期清代(公元1645年至1911年)4.炮制振兴发展时期现代(1911年至今)3.叙述中药炮制各历史时期的主要著作及论述。
(一)春秋战国至宋代1.春秋战国时期《五十二病方》提出了“止血者燔发”,收载有“炮、炙、燔、煅、熬”等炮制术语。
《黄帝内经》中“治半夏”“角发”、“燔治”是最早的炭药-血余炭口父咀—当时的切制饮片2.秦汉时期(1)炮制理论方面:炮制的目的和原则初步建立《神农本草经》:①首次提出了生熟异用②炮制降毒③强调产地加工3.魏晋南北朝成就:炮制理论和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1)炮制理论方面《本草经集注》(陶弘景)陶弘景将炮制技术进行归纳,是最早的炮制分类方法;《雷公炮炙论》(雷斅)标志着中药炮制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南北朝刘宋时期的雷斅《雷公炮炙论》第一部炮制专著,总结了当时炮制成就、创建了炮制新方法、运用辅料炮制药物。
4.隋唐五代《新修本草》:世界最早的药典首次将炮制列入法定范围;5.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这是宋代第一部国家成药规范,(类《药典》),依法炮制,法定了制药标准(二)金元、明时期《本草蒙筌》第一次系统概括了辅料炮制的作用缪希雍《炮炙大法》为第二部炮制专著,共载药439种。
(三)清代张仲岩著《修事指南》为第三部炮炙专著,载药232种,较为系统地叙述了各种炮制方法。
中医炮制知识点归纳总结一、中医炮制的基本概念1.1 中医炮制的定义中医炮制是一种传统的药物加工技术,经过蒸煮、炮制、干燥等步骤,改变中药药材的性味、归经、药性,以提高其疗效,并降低毒性。
1.2 中医炮制的目的中医炮制的主要目的是增加药材的疗效,改善其使用特性,降低或者消除药材的毒性,提高中药的药品质量。
1.3 中医炮制的原则中医炮制需要遵循“适时、适度、适法”的原则,根据药材的特点和临床需求,对药材进行科学合理的加工处理。
1.4 中医炮制的方法中医炮制的方法包括蒸煮、炮制、晒干、烘干等步骤,需要根据不同药材的特点选用不同的炮制方法和加工工艺。
二、中医炮制的常见药材2.1 鸡内金鸡内金又名桃金儿、乌参,为景天科植物鸡内金的根及地上部分,主要产于中国南方地区。
炮制后可增加其药性,用于清热解毒、止血生肌。
2.2 石斛石斛又名天南星、地涌金,为兰科植物石斛的干燥块茎。
石斛炮制后可增加其滋阴补肾、益精和液的作用,用于肾阴不足、阴虚火旺等症。
2.3 甘草甘草又名甘遂、青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根状茎,主要产于中国北方地区。
甘草炮制后可增加其理气、缓急、解毒的作用,用于脾胃虚弱、气滞痞满等症。
2.4 红参红参又名参、租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
红参炮制后可增加其补气养血、生津润燥的作用,用于气血两不足、神疲乏力、失眠健忘等症。
2.5 当归当归又名女荆、女参,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根。
当归炮制后可增加其养血活血、调经止痛的作用,用于气血不足、经血不调等症。
三、中医炮制的基本步骤3.1 分选分选是指把药材中的杂质、虫蛀、霉变等不合格的部分去掉,保留合格的部分用于加工处理。
3.2 洗净洗净是指将分选后的药材用清水或者适量的醋水浸泡,并用清水反复漂洗,使药材表面的杂质和尘土清洗干净。
3.3 炮制炮制是指将洗净的药材放入炮制器中进行炮制加工,以改变药材的性味、归经、药性等特性。
3.4 干燥干燥是指将经过炮制处理的药材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使其含水量逐渐降低,达到保质保形的目的。
中药炮制学炮制:又称炮炙,修制,修事,修治。
炮炙-----用火加工处理药材的方法。
炮-----毛炙肉;裹物而烧;炙-----炕火为炙;把肉在火上。
第一章绪论中药必须经过炮制之后才能入药,这是中医用药的一个特点,也是中医药学的一大特色。
中药炮制是一项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的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第一节中药炮制的发展概况一、中药炮制的起源:二、中药炮制的发展:(一)春秋战国至宋代:在宋以前,炮制的原则、方法。
适用品种已初具规模,是炮制技术的形成时期。
(二)金元、明时期:元、明时期,在前人炮制作用解释的基础上、经系统总结而形成理论,是中药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
(三)清代:清代对某些炮制作用有所发挥,炮制品有所增多,是炮制品种和技术进一步扩大应用时期。
(四)现代第一部炮制学专著:雷斅《雷公炮制论》。
第二部炮制学专著:缪希雍《炮制大法》。
第三部炮制学专著:张仲岩《修事指南》。
第二节炮制的分类一、雷公炮炙十七法:二、三类分类法:三类:火制、水制、水火共制、净制、切制、炮炙。
三、五类分类法:五类:修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
1,炮---将药物埋在灰火中。
2,褴---是对药物进行焚烧、烘烤。
3,煿---以火烧物,使之爆裂。
4,炙---药物加辅料后,用文火炒干。
5,煨---药物埋在尚有余烬的灰火中慢慢令熟。
6,炒---汉以前多为熬。
7,煅---在火上煅烧。
8,炼---药物长时间在火上烧。
9,制---为制药物的偏性,使之就范。
10,度---指度量物体大小长短。
11,飞---水飞。
12,伏---伏火药物按一定程序于火中处理,经过一定时间,在相应温度下达到一定要求。
13,镑---利用多刃刀具将药物刮削成极薄片。
14,摋---打击之意,使药物破碎。
15,嗮---晒。
1,三个需要(辨证施治用药、药材自身性质和调剂、制剂),一项制药技术。
2.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炮制理论、工艺、规格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1汉代以前《五十二病方》记载炮制内容最早○2《黄帝内经》治半夏口父咀—最早的切制饮片○3《神农本草经》本草学第一次总结△1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①辅料炮制解毒②开创干馏法制备药物的先河□1刘宋时期·雷敩《雷公炮炙论》第一部炮炙专著□2唐《新修本草》1我国第一部药典2创立了发芽、发酵、提净等方法□3宋代唐慎微《证类本草》文献价值高□4元·王好古《汤液本草》总结酒制作用□5元·葛可久《十药神书》首次提出“炭药止血”○1明·陈嘉谟《本草蒙筌》提出三类分类法(水制、火制、水火共制)②明·缪希雍《炮炙大法》首次提出雷公炮炙十七法③张仲岩《修事指南》提出“因药殊制、因病殊制”炮制原则3.古代三部主要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炮炙大法》、《修事指南》。
4.药典通则分类法:净制、切制、炮炙三大类5.五类分类法: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
6.中药炮制有关法规:①《中国药典》国家级②《全国中药炮制规范》部级③各省(市)中药炮制规范;地方质量标准。
7.现代炮制经验总结:《中药炮制经验集成》。
8.本书采用了工艺与辅料相结合的特点。
91相反为制: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或药物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
(以热制寒-吴茱萸制黄连;以寒制热-;以润制燥-盐制益智仁)。
2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
(酒炙仙茅、阳起石--增强温肾助阳作用;蜜炙甘草--增强补中益气作用)3相畏为制:用某种辅料制约中药的毒副作用。
(姜矾制半夏--毒性、刺激性↓)4相恶为制:利用某种辅料或某种方法减弱药物烈性。
(麸炒枳实--缓和破气作用)5相喜为制:用某种辅料或中药炮制,改善中药的形色气味,提高患者的信任感和接受度,利于服用,发挥药效,增加商(麸炒僵蚕--赋色矫味) 麸炒僵蚕最主要的目的:增加化痰散结的作用。
中药炮制的知识
五大类中药的炮制方法是修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和其他制法。
具体如下:1.修制:主要指纯净药材、粉碎药材、切制药材。
纯净是采用手工或机械挑、筛、
簸、刷、刮等方法,去掉泥土杂质和非药用部分。
粉碎是采用捣、碾、研、磨、锉等方法,改变药物外形,使其符合调剂、制剂和其他炮制法的要求。
切制是采用手工或机械切、铡的方法,把药物切成片、段、丝、块等各种形状,以便于药物有效成分的溶出和药物的调剂使用。
2.水制:用水或其他液体辅料处理药材的方法。
常用的水制法有漂洗、浸泡、闷润等,目的是清洁药物,软化药物,调整药性。
3.火制:将药物经火加热处理的方法。
主要有炒、炙、煅、煨等方法。
炒是将药物置锅中不断翻动,以便于粉碎加工,并具有缓和药性的作用。
炙是用液体辅料拌炒药物,能改变药性,增强疗效,减少副作用。
煅是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药物易于粉碎,充分发挥疗效。
煨是用湿面粉或湿纸包裹药物,置热火炭中加热的方法,可减少烈性和副作用。
4.水火共制:用水又用火的炮制方法。
主要有蒸、煮等。
蒸是利用水蒸汽和隔水加热药物,有增强疗效,缓和药性的作用。
煮是将水或液体辅料同药物共同加热,可增强疗效,减低副作用。
5.其他制法:制霜、发酵、精制、药拌。
其目的是改变药物原有性能,增加新的疗效,减少毒性或副作用。
中药炮制的发展史中药炮制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独特技术和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中药炮制的发展史上,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变革,从最初的简单炮制到日益完善的生产工艺,展现出中药独特的药理活性。
本文将探讨中药炮制的历史演变和对中药效果的影响。
古代,中国人发现了很多药用植物和动物,并开始尝试炮制这些药物以增强其药效。
据史书记载,最早的中药炮制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
周朝人群起草制药的经验记载于《周礼》中,这些记录提供了关于中药炮制的一些珍贵信息。
当时,中药炮制主要通过将药材研磨成粉末,再配以其他药材或食物,制成药丸或药饮,然后再饮用或外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药炮制逐渐发展并融合了更多的技术和原理。
在汉代,中药炮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时期,人们开始将药物进行煎煮,从而提取药材中的有效成分。
这种煎煮的技术方法沿用至今,被称为煎煮法。
另外,也有人将药材进行研磨、砸碎等方法,以期增强其药效。
到了唐朝,中药炮制进入了一个较为重要的新发展阶段。
唐朝始终重视中药的发展和运用,所以中药炮制的技术也有了大幅提升。
当时,人们开始使用一些金属器具来炮制中药,如铜锅、铜勺等,以加强中药的烹制和炮制效果。
这些技术的引入,为中药炮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了宋朝,中药炮制技术更加成熟和系统化。
宋朝时期,专门编纂了有关中药炮制的著作,如《本草拾遗》、《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这些著作都对中药炮制的技术和原理进行了系统总结和详细介绍。
从这些著作中,我们了解到宋朝时期的中药炮制工艺之精湛。
当时,人们开始使用新型的炉灶,以控制火候和温度;同时,也开始广泛采用研磨、煎煮等工艺,并将它们应用于中药的炮制过程中,以提高中药的疗效。
明清时期,中药炮制的技术和实践进一步升华。
明朝时期,人们对药材进行更细致的分选和炮制处理,以增强中药的药效。
同时,科技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也为中药炮制带来了新的突破。
清朝时期,一些医药学家开始研究和掌握一些高级中药炮制技术,例如采用纯净河沙来洗净草药,使用高温火焰进行炮制等。
第一章炮制绪论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要求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学——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中药炮制学的基本任务1.探讨炮制机理2.改进炮制工艺3.制订饮片质量标准中药炮制的起源:中药的发现和应用、火的出现和应用、酒的发明和应用、陶器的发明和应用。
我国古代炮制专著雷敩《雷公炮炙论》——总结前人的炮制经验撰写而成的。
为我国医药史上的第一部炮制专著。
缪希雍《炮炙大法》——为我国医药史上第二部炮制专著。
收录药物439种,将前人的炮制方法归纳了雷公炮炙十七法。
张仲岩《修事指南》——为我国医药史上第三部炮制专著。
收录药物232种中药炮制的分类1.雷公炮炙十七法:炮、爁、煿、炙、煨、炒、煅、炼、制、度、飞、伏、镑、摋、日煞、曝、露。
2.三类分类法:水制、火制、水火共制(药典方法:净制、切制、炮炙)五类分类法:三类 + 修制、其他制法3.药用部位分类法:药用部位(根、茎、叶)…4.工艺与辅料相结合分类法:炒、炙法第二章中药炮制基本理论中药炮制原则:运用中药七情合和的配伍理论,选择炮制方法和辅料,依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则泻之,以恢复人体阴阳平衡。
制则:相反为制:指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或药物来制约偏性或改变药性。
如酒制黄连缓和其苦寒性相资为制:指用药性相似的辅料、药物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
如米炒党参增强补脾止泻作用。
相畏为制:指用利用某种辅料或药物来炮制某药物,以制约其毒副作用。
如白矾制天南星降毒。
相恶为制:是中药配伍“相恶”的延伸应用。
指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作用降低或功效丧失。
如米泔水制苍术缓和其燥烈性。
制法:制其形、制其性、制其味、制其质。
第三章中药炮制对药物的影响中药炮制的目的(1)降低药物毒性或副作用。
(2)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
(3)增强药物疗效。
(4)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趋向。
1.中药炮制的含义: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2.中药炮制学的含义: 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3.我国古代三部炮制专著的名称、成书年代及作者:答:(1)南北朝(刘宋)·雷敩《雷公炮炙论》——总结前人的炮制经验撰写而成的。
为我国医药史上的第一部制药(炮制)专著。
(2)明代·缪希雍《炮炙大法》——为我国医药史上第二部炮制专著。
(3)清代·张仲岩《修事指南》——为我国医药史上第三部炮制专著。
4.简述中药炮制的分类及其主要内容。
答:中药炮制的分类及其主要内容:5.简述中国药典药材炮制通则三类分类法的的具体内容。
答:中国药典药材炮制通则三类分类法的的具体内容:(1)净制----挑拣、筛选、水洗、风选、剪切等(2)切制----浸泡、润、切、粉碎等(3)炮炙----炒、烫、煅、蒸、煮、炖、酒制、醋制、蜜炙、姜汁炙、盐制、制炭、水飞、燀、制霜等。
6.中药炮制有哪些传统的制药原则及具体制药方法?其含义?举例说明。
答:(一)制药原则:来源:[ 清]徐灵胎(大椿)《医学源流论》(1)相反为制(反制):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包括药物)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
如:酒制大黄、茱萸制黄连、盐水益智仁。
(2)相资为制(从制):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如:胆汁炙黄连、盐水制知母/黄柏、酒炙仙茅/阳起石、蜜炙百合/甘草。
(3)相畏(或相杀)为制:利用某种辅料来炮制药物,以制约该药物的毒、副作用。
如:生姜制半夏/南星。
(4)相恶为制:利用某种辅料或方法来减弱药物的烈性,以免损伤正气。
如:麸炒枳实、米泔水制苍术;煨木香。
(5)相喜为制:利用某种辅料(或药物来炮制药物,以改善该药物的形色、色味,如五灵酯,紫河车)(二)具体方法:(1)制其形:改变药物的外观形态和分开药用部位。
中药学炮制知识点总结一、中药的炮制历史中药炮制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中,对中药的炮制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从古至今,中药炮制一直是中医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炮制方法经历了演变和完善,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技术体系和理论体系。
二、中药炮制的基本原理1. 原料选择:在中药炮制中,选择优质的中药材是至关重要的。
一般来说,中药炮制的原料应该是符合标准的、无虫蛀、无霉变、无异味的中药材。
2. 炮制方法:中药的炮制主要包括煅炼、炮制和制成等步骤。
煅炼是指将中药材进行初步加工,去除杂质和水分,增强药效。
炮制是指将煅炼后的中药材按一定的比例搭配,并以特定的方法进行加工制作。
制成是指将炮制后的中药材加工成成品制剂,包括丸剂、散剂、膏剂等。
3. 炮制原理:中药炮制的原理主要包括养生理论和中药炮制的特殊理论。
其中,养生理论是指通过中药的炮制加工,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中药炮制的特殊理论是指中药材的特性、属性、药效等特殊性质决定了其炮制方法。
三、中药炮制的经典工艺1. 研磨:是指将中药材进行研磨细粉,以便后续的炮制加工。
2. 炒制:是指将中药材投入镬中,用文火或微小火慢炒,使其表面微微发黄,以增加药效。
3. 炒熟:是指将中药材进行煅炼,去除水分,增加其稳定性和药效。
4. 炮制:是指将炒熟的中药材按一定的比例搭配,并进行加工制作,以获得更好的药效。
5. 撒制:是指将炮制后的成品进行晾晒或加工成颗粒、丸剂、散剂等。
四、常见中药炮制方法1. 煅炼法:指将中药材进行初步加工,去除杂质和水分,增强药效。
2. 炒制法:指将中药材投入镬中,用文火或小火炒制,增加药效和保存时间。
3. 混合炮制法:指将多种中药材按一定的比例搭配,并进行炮制,以获得更好的药效和配伍作用。
4. 润湿、炒熟法:指将中药材进行煅炼,去除水分,增加其稳定性和药效。
五、中药炮制的原料处理1. 研磨:将中药材研磨成细粉,以便后续的炮制加工。
中药炮制学知识点总结1. 药材的采集中药材采集是中药炮制学的第一步,是中药制品加工的起点。
药材的采集应该选择在药用植物生长的最佳季节,通常是春季、夏季或秋季。
采收的时间应该避开阴雨天气和露水时间,以免影响药材的质量。
在采收过程中,应该选择成熟的药材,避免采收过期或未成熟的药材。
同时,在采集过程中应该避免损伤药材的根、茎、叶和花,防止对药材的质量造成影响。
2. 药材的鉴别药材的鉴别是中药炮制学的重要环节,是确保中药品质的前提条件。
药材的鉴别应该从外观、性状、气味、味道等方面进行综合鉴别,同时应该结合药材的产地、采收季节、保存状态等因素进行判断。
在鉴别的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使用单一的鉴别方法,而是应该采用多种鉴别方法相互印证,以确保鉴别的准确性。
3. 药材的贮藏药材的贮藏是中药炮制学的重要环节,是保证中药品质的关键环节。
药材在贮藏过程中,应该选择干燥、通风、避光、避潮的环境条件。
同时,应该防止虫蛀、发霉、霉变等现象的产生,保证药材的长期保存。
在贮藏过程中,应该对药材进行定期检查,及时清除已经有虫蛀、霉变的药材,以保证药材的质量。
4. 药材的加工药材的加工是中药炮制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将采集的生药材进行初步处理,使之适宜于中药制品的炮制加工。
药材的加工可以包括粉碎、碾磨、切片、研磨、蒸煮等过程,具体的加工方法根据药材的性质和制剂的要求进行选择。
在加工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加工的力度、时间、温度等因素,以确保加工的过程不会对药材的有效成分产生影响。
5. 药材的炮制药材的炮制是中药炮制学中的核心环节,是将加工好的药材进行配比、炮制加工,加工成成品中药制品。
炮制的方法根据具体的中药制剂和药材的性质进行选择,通常包括炖煮、水煎、蒸馏等方法。
在炮制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控制炮制的时间、温度、湿度等因素,以确保中药制品的质量和疗效。
中药炮制学是中医药学中一个重要的学科,具有深厚的历史和理论基础。
中药炮制学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药材的采集、鉴别、贮藏、加工、炮制等各个环节。
中药炮制学第一单元中药炮制学概况一、中药炮制与中药炮制学含义(一)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炮制"一词的衍变:"炮炙"、"治削"、"修事"、"修治"、"修制" (二)中药炮制学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应用性学科。
中药炮制学的任务:继承中药炮制理论与技术;研究中药炮制理论,探讨炮制原理;改进炮制工艺,制定中药饮片质量标准;保证中医临床安全有效。
二、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一)古代中药炮制专著1、南北朝刘宋时雷敩《雷公炮炙论》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
该书标志着中药炮制已从本草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专门学科。
系统总结了前人药物加工炮制,并在工艺操作上有创新,如:水飞、煅法、米泔水浸法等。
2、明代缪希雍《炮炙大法》第二部炮制专著。
收载了439种药物的炮制方法。
总结了著名的"雷公炮炙十七法"。
3、清代张仲岩《修事指南》第三部炮制专著(二)与炮制有关的主要古籍对炮制理论的论述《黄帝内经》:记录了两个重要的炮制品种,"血余炭"、"治半夏"。
《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汤液本草》、《本草蒙筌》。
三、有关中药炮制的法规(一)国家级标准:《中国药典》一部正文中均有炮制一项,还有部分饮片单列,附录中有"中药炮制通则"。
(二)省级标准:各省市炮制规范、各省市药材标准(三)部(局)级标准《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药炮制规范》第二单元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一、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一)净制去杂,纯净药物,保证中医临床用药准确。
如:巴戟天去木心非药用部位,拣出外形相似的其他有毒药物,如:八角茴香中的莽草,黄芪中的狼毒、天花粉中的王瓜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