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冯骥才《俗世奇人》在线阅读(DOC)
- 格式:doc
- 大小:10.00 KB
- 文档页数:1
冯骥才●俗世奇人19篇(10—19)作家简介冯骥才,男,1942年出生于天津,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工作者,民间文艺家,画家。
其创作了大量优秀散文、小说和绘画作品。
其并有多篇文章入选中小学、大学课本,如散文《珍珠鸟》。
曾经担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
俗世奇人(10—19)背头杨认牙青云楼主小杨月楼义结李金鏊泥人张绝盗小达子龙袍郑大回刘道元活出殡背头杨● 冯骥才光绪庚子后,社会维新,人心思变,光怪陆离,无奇不有,大直沽冒出一个奇人,人称背头杨。
当时,男人的辫子剪得太急,而且头发受之父母,不肯剪去太多,剪完后又没有新发型接着,于是就剩下一头长长的散发,赛玉米穗子背在后脑壳上,俗称马子盖,大名叫背头。
背头便成了维新的男人们流行的发式了。
既然如此,这个留背头姓杨的还有嘛新鲜的?您问得好,我告您——这人是女的!大直沽有个姓杨的大户。
两个没出门的闺女。
杨大小姐,斯文好静,整天呆在家;杨二小姐,激进好动,终日外边跑,模样和性情都跟小子们一样,而且好时髦,外边流行什么,她就立即弄到自己身上来。
她头次听到革命二字,马上就铰了头发,仿照维新的男人们留个背头,这在当时可是个大新闻。
可她不管家里怎么闹,外头怎么说,我行我素,快意得很。
但没出十天,麻烦就来了——这天榜晚,背头杨打老龙头的西学堂听完时事演讲回家,下边憋了一泡尿。
她急着往家赶,愈急愈憋不住。
简直赛江河翻浪,要决口子。
她见道边有间茅厕,便一头钻进去。
天下的茅厕都是一边男一边女,中间隔道墙,左男右女。
她正解裤带的当口,只听蹲着的一个女的大声尖叫:“流氓,流氓!”跟着,另一个也叫起来,声音更大,她给这一叫弄懵了。
闹不清流氓在哪儿,提着裤子跑出去,谁料里边的几个女的跟着跑出来,喊打叫骂,认准她是个到女厕所占便宜的坏小子。
过路的人上来把她截住,一拥而上,连踢带打。
背头杨叫着:“别打,别打,我是女的!”谁料招致更凶猛的殴打:“打就打你这冒牌的‘女的’!”直到巡警来,认出这是杨家的二小姐,才把她救出来送回家。
冯骥才《俗世奇人》(lt;刷子李gt;lt;泥人张gt;)原文-电子课文冯骥才《俗世奇人》(lt;刷子李gt;lt;泥人张gt;)原文/电子课文俗世奇人作者:冯骥才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居民五方杂处,性格迥然相异。
然燕赵故地,血气刚烈;水咸土碱,风习强悍。
近百余年来,举凡中华大灾大难,无不首当其冲,因生出各种怪异人物,既在显耀上层,更在市井民间。
余闻者甚夥,久记于心;尔后虽多用于《神鞭》、《三寸金莲》等书,仍有一些故事人物,闲置一旁,未被采纳。
这些奇人妙事,闻所未闻,倘若废置,岂不可惜?近日忽生一念,何不笔录下来,供后世赏玩之中,得知往昔此地之众生相耶?故而随想随记,始作于今;每人一篇,各不相关,冠之总名《俗世奇人》耳。
刷子李码头上的人,全是硬碰硬。
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
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
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
自来唱大戏的,都讲究闯天津码头。
天津人迷戏也懂戏,眼刁耳尖,褒贬分明。
戏唱得好,下边叫好捧场,像见到皇上,不少名角便打天津唱红唱紫、大红大紫;可要是稀松平常,要哪没哪,戏唱砸了,下边一准起哄喝倒彩,弄不好茶碗摇篮上去;茶叶末子沾满戏袍和胡须上。
天下看戏,哪儿也没天津倒好叫得厉害。
您别说不好,这一来也就练出不少能人来。
各行各业,全有几个本领齐天的活神仙。
刻砖刘、泥人张、风筝魏、机器王、刷子李等等。
天津人好把这种人的姓,和他们拿手擅长的行当连在一起称呼。
叫长了,名字反没人知道。
只有这一个绰号,在码头上响当当和当当响。
刷子李是河北大街一家营造厂的师傅。
专干粉刷一行,别的不干。
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任嘛甭放,单坐着,就赛升天一般美。
最别不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
别不信!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倘若没这一本事,他不早饿成干儿了?但这是传说。
人信也不会全信。
冯骥才的《俗世奇人》中的人物故事《〈俗世奇人〉中的奇人妙事》嘿,要说这冯骥才写的《俗世奇人》,那可真是太有趣了。
书里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就像从我家胡同里走出来的似的,特别接地气。
就说那苏七块吧。
这人可真是个怪人。
我就想起我以前在老家认识的一个老中医,和苏七块有点像呢。
那老中医也是个有规矩的人,不管谁来看病,先得交七块钱诊费,少一个子儿都不行。
有一次啊,一个小伙子捂着肚子进了他的诊所,疼得脸都白了。
小伙子哆哆嗦嗦地从兜里掏出几块钱,数了数,还差一块。
老中医呢,眼皮都没抬,就坐在那儿自顾自地喝茶。
旁边的人都看不过去了,就劝老中医说:“您看这孩子都病成这样了,先给他瞧病呗,一块钱也不是啥大事儿。
”老中医却不紧不慢地说:“这是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最后还是一个好心人帮小伙子垫了那一块钱,老中医这才起身给小伙子看病。
这苏七块也是这么个脾气。
人家看病的本事那是真厉害。
手一搭脉,眼睛一眯,就像能把人的五脏六腑都看透了似的。
骨头断了,他手这么一摸,再这么一拉一拽,上好夹板,没几天就能好。
就像老中医开方子一样,那是药到病除的本事。
而且苏七块那股子傲劲儿啊,就像老中医端着的那杯热茶,热腾腾的,谁都别想轻易让他放下架子。
还有那刷子李,这可是个粉刷的高手。
我就想起我家有一年刷墙的时候,请的那些工人。
那和刷子李比起来,可真是天差地别。
刷子李刷墙的时候,那简直就像在墙上画画儿。
一身黑衣服,就像个大侠一样。
他刷浆的时候,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那浆子就像听话的小兵,一滴都不会掉到身上。
可我家请的那些工人呢,一边刷墙一边还把墙漆滴得到处都是,自己身上也像个大花脸。
刷子李刷完的墙啊,那叫一个平平整整,白白净净,就像新的一样。
据说他要是身上有一个白点,就白刷不要钱。
我就想啊,我家那些工人要是也有这规矩,估计都得把自己刷到墙上去赔罪了。
这些俗世奇人啊,他们都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有着大大的本事。
就像我们生活中的那些有一技之长的人,虽然可能在别人眼里有点怪,有点轴,但正是因为他们坚守着自己的东西,才显得那么独特。
冯骥才《俗世奇人》(足本)三岔河口那边那块地,各种吃的穿的用的玩的应有尽有,无奇不有。
码头上的东西,一半是本地的特产,一半是南来北往的船儿捎来的新鲜货;外来的玩意儿招引当地人,本地的土产招引外来客。
于是,走江湖卖艺的都跑到这儿来赚钱吃饭,吃饭赚钱。
可是,要想在这儿立足就不易了。
谁知道嘛时候忽然站出一位能人高人奇人?把你一脚踢一个跟斗。
民国元年,一位打山东来的跤手无敌手。
个子大赛面墙,肩厚似牛臀,臂粗如大腿,光头圆脸冒红光;浑身的肌肉一使劲,好比上上下下到处肉球,再动两下,肉球满身乱滚。
这小子拿手的本事是摔跤时,两手往对手肩上一搭,就紧紧抓住,腰一给劲,就把对手端起来。
你两脚离地使不上劲,他胳膊长你踢不上他,你有再好的跤法也用不上。
他呢?端着你一动不动,你再沉再重也没他劲大。
等你折腾够了,他把你往地上一扔,就赛给他玩够的小猫小狗,扔在一边。
据说他这手是从小练的一个怪招:端缸。
他爹是烧瓦缸的,开头叫他端小缸,天天端着缸在院里转;等他端缸赛端鸡笼子,便换大一号的缸,愈换愈大,直到端起荷花缸赛端木桶,再往里边加水,每十天加一瓢水,等到他端着一缸水在院里如闲逛,这门天下罕见的功夫就练成了。
天津的好跤手挺多,可是没人想出能治他的法儿来。
别以为这端缸的山东小子能在三岔河口站住脚。
一天,打河北沧州来一位凶悍的汉子,这汉子是练铁沙掌的。
人挺黑,穿一件夏布褂子,更显黑;乱糟糟连鬓大胡子,目光凶狠,一看就知不是善茬儿。
这人过去谁也没见过,他在山东小子面前一站嘛话没说,把夏布褂子脱下往后一扔,露出一身肉赛紫铜,黑红黑红,亮得出奇,肉怎么能这么亮?可是,端缸的山东小子没把他当回事,出手往他肩上一搭,跟手一抓,怪事出来了,居然没抓住;再一抓,还是没抓住,这黑汉子肩上的肉滑不哧溜,赛琉璃瓦,山东小子没遇到过这种肩膀这种肉,唰唰唰连抓三下,竟赛抓鱼,他忽觉不好——原来这黑汉子半个身子涂了挺厚的一层油,怪不得这么亮这么滑!可是抓不住对方的肩,端不起来,他的功夫就用不上了。
《俗世奇人》2
《俗世奇人》 2
《俗世奇人》 21
一、解题介绍作者
冯骥才,1942年生,当代作家,近年致力于城市保护和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上。
二、学习生字
蔫怵抠撂发怔吃荤
三、朗读课文
1、想一想:“刷子李”和“泥人张”鸽子“奇”在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说一说:
刷子李“奇”在:行事奇作派奇
泥人张“奇”在:沉稳干练捏泥人的水平高
3、“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揣摩这些话,看作对待手艺和手艺人是怎样的态度?
手艺人必须有手艺
有了本领才能有自己的尊严
4、你认为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按作者的观点做事、做人能行得通吗?围绕这一问题讨论:
四、品位语言(课后练习二)
五、写一写
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特征写一种行业的手艺人。
俗世奇人新篇(选读)(作者:冯骥才)冯骥才,男,1942年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宁波慈溪县(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工作者,民间文艺家,画家。
早年在天津从事绘画工作,后专职文学创作和民间文化研究。
其大力推动了很多民间文化保护宣传工作。
其创作了大量优秀散文、小说和绘画作品。
其并有多篇文章入选中小学、大学课本,如散文《珍珠鸟》。
曾经担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
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是“文革”后崛起的“伤痕文学运动”代表作家,一九八五年后以“文化反思小说”对文坛产生深远影响。
又冒出一群人——《俗世奇人新篇》序二十年前,脑袋忽冒出一群人物,全是我家乡天津卫的奇人异士。
天津这块地里边,有碱有盐还有硝,因生出各色性格的人,又热又辣又爽又嘎又不好惹。
因之,自儿时耳朵里就装满一群群乡土怪客与民间英雄,叫我称奇叫绝,心里佩服。
我信——如果没这些人物,就不知道嘛叫做天津卫。
文化学者好述说一地的特征,写小说的只想把这一方水土独有的人物写出来,由此实实在在捧出此地的性情与精神,所以自从我写小说,此地的人物就会自个儿钻出我的笔管,然后一个个活脱脱站出来,独立成篇;一个人物一个故事一篇小说,反过来一篇小说一个故事一个人物。
比如《俗世奇人》就是这种写法。
我喜欢这样的写法。
好比雕工刻手,去一个个雕出有声有色有脾气有模样的人物形象。
小说之所求,不就是创造人物吗?小说成功与否,往往要看掩卷之后,书中的人物能不能跑出来,立在书上。
《俗世奇人》成书前,先是以《市井人物》为题一组组刊在《收获》、《故事会》及一些报纸上。
后来集结成册,取名《俗世奇人》,凡十八篇。
出版后读者甚伙,有些篇章选入教材。
这一来,脑袋里还有一些没写出来的人物便闹腾起来,也要出头露脸,展现身手。
《俗世奇人:弹弓杨》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江苏省扬州市中考题)(五)文学文本阅读(16分)俗世奇人:弹弓杨冯骥才杨匡汉是一条中年大汉,身高八尺,长胳膊长腿,腰粗如树,人称大杨。
他有蛮力,好吃生肉,一身上下全是肉疙瘩,冒着热气,立秋后还光膀子,不穿褂子,顶多一个布坎肩。
他本人不弄刀枪,只玩一把弹弓子,平时掖在后腰带上,撂地演艺时,才拿出来亮一亮真本事。
这位大杨是河北沧州人,在天津谋生。
天津这地方有它的厉害,要想到这儿找口饭吃,不问南北,不懂江湖,就叫人抓起两条腿扔进白河里。
一天撂地卖艺时,大杨上身光着膀子,斜挎一个黄布袋,里边是弹丸。
这弹丸是黑胶泥团的,不知掺了嘛东西,乌黑梆硬像铁蛋儿。
他手里的弹弓更是少见,一尺半大柳树杈子,拴着两根双股二尺长的粗牛筋。
当大杨把弹丸捏在牛筋中间的皮兜里,好比枪弹上了膛,周围看热闹的人都纷纷躲开,一个弹丸过来,脑袋瓜不就开了瓢?大杨坐如钟,立如松,一根桩子似地立在场子中央,瓮声瓮气地说:“诸位放心,我的泥弹只往天上射!”说着举弓向上,一扯牛筋,把弹丸射上天。
只见大杨把胳膊一伸,手一张,手心向上,一忽儿“嗒”的一声,射出的弹丸落下来,不偏不斜,正好落在手心中央。
多准的劲,多高的功夫,一手见神功。
不等众人叫好,大杨又从挎袋里拿出弹丸,这次是两个。
他先是脑袋向后一仰,眼望天空,来个“犀牛望月”,一弹射上去。
跟着飞速转身,一回头,又来个“回头望月”,一弹又射上去。
看得出来,后边一下比前边一下劲大,弹丸飞得更疾更快。
跟着,只听天空极高极远之处,传来清脆的“啪”的一声,原来后边的弹丸追上前边的弹丸,击中击碎,众人应声叫好。
这时人群走出一人,黑衣黑裤黑鞋黑脸,一脸恶气,横着身子走上来。
这人天津无人不知,绰号“一身皂”。
一身皂二话没说,叫一旁摆茶摊的老汉把一张桌子搬上来,中间放一把青花茶壶。
然后他打衣兜里拿出一个玻璃球,稳稳搁在壶嘴上,扭头对大杨说:“你看好了,这把壶是乾隆青花,值一根金条。
《俗世奇人:弹弓杨》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江苏省扬州市中考题)(五)文学文本阅读(16分)俗世奇人:弹弓杨冯骥才杨匡汉是一条中年大汉,身高八尺,长胳膊长腿,腰粗如树,人称大杨。
他有蛮力,好吃生肉,一身上下全是肉疙瘩,冒着热气,立秋后还光膀子,不穿褂子,顶多一个布坎肩。
他本人不弄刀枪,只玩一把弹弓子,平时掖在后腰带上,撂地演艺时,才拿出来亮一亮真本事。
这位大杨是河北沧州人,在天津谋生。
天津这地方有它的厉害,要想到这儿找口饭吃,不问南北,不懂江湖,就叫人抓起两条腿扔进白河里。
一天撂地卖艺时,大杨上身光着膀子,斜挎一个黄布袋,里边是弹丸。
这弹丸是黑胶泥团的,不知掺了嘛东西,乌黑梆硬像铁蛋儿。
他手里的弹弓更是少见,一尺半大柳树杈子,拴着两根双股二尺长的粗牛筋。
当大杨把弹丸捏在牛筋中间的皮兜里,好比枪弹上了膛,周围看热闹的人都纷纷躲开,一个弹丸过来,脑袋瓜不就开了瓢?大杨坐如钟,立如松,一根桩子似地立在场子中央,瓮声瓮气地说:“诸位放心,我的泥弹只往天上射!”说着举弓向上,一扯牛筋,把弹丸射上天。
只见大杨把胳膊一伸,手一张,手心向上,一忽儿“嗒”的一声,射出的弹丸落下来,不偏不斜,正好落在手心中央。
多准的劲,多高的功夫,一手见神功。
不等众人叫好,大杨又从挎袋里拿出弹丸,这次是两个。
他先是脑袋向后一仰,眼望天空,来个“犀牛望月”,一弹射上去。
跟着飞速转身,一回头,又来个“回头望月”,一弹又射上去。
看得出来,后边一下比前边一下劲大,弹丸飞得更疾更快。
跟着,只听天空极高极远之处,传来清脆的“啪”的一声,原来后边的弹丸追上前边的弹丸,击中击碎,众人应声叫好。
这时人群走出一人,黑衣黑裤黑鞋黑脸,一脸恶气,横着身子走上来。
这人天津无人不知,绰号“一身皂”。
一身皂二话没说,叫一旁摆茶摊的老汉把一张桌子搬上来,中间放一把青花茶壶。
然后他打衣兜里拿出一个玻璃球,稳稳搁在壶嘴上,扭头对大杨说:“你看好了,这把壶是乾隆青花,值一根金条。
语文八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第20课《俗世奇人》拓展阅读(5篇)快手刘冯骥才人人在童年,都是时间的富翁。
胡乱挥霍也使不尽。
有时呆在家里闷得慌,或者父亲嫌我太闹,打发我出去玩玩,我就不免要到离家很近的那个街口,去看快手刘变戏法。
快手刘是个撂地摆摊卖糖的胖大汉子。
他有个随身背着的漆成绿色的小木箱,在哪儿摆摊就把木箱放在哪儿。
箱上架一条满是洞眼的横木板,洞眼插着一排排廉价而赤黄的棒糖。
他变戏法是为了吸引孩子们来买糖,戏法十分简单,俗称“小碗扣球”。
一块绢子似的黄布铺在地上,两只白瓷小茶碗,四只滴溜溜的大红玻璃球儿,就这再普通不过的三样道具,却叫他变得神出鬼没。
他两只手各拿一只茶碗,你明明看见每只碗下边扣着两只红球儿,你连眼皮都没眨动一下,嘿!四只球儿竟然全都跑到一只茶碗下边去了,难道这球儿是从地下钻过去的?他就这样把两只碗翻来翻去,一边叫天喊地,东指一下手,西吹一口气,好像真有什么看不见的神灵做他的帮手,四只小球忽来忽去,根本猜不到它们在哪里。
这种戏法比舞台上的魔术难变,舞台只有一边对着观众,街头上的土戏法,前后左右围一圈人,人们的视线从四面八方射来,容易看出破绽。
有一次,我亲眼瞧见他手指飞快地一动,把一只球儿塞在碗下边扣住,便禁不住大叫:“在右边那个碗底下哪,我看见了!”“你看见了?”快手刘明亮的大眼珠子朝我惊奇地一闪,跟着换了一种正经的神气对我说,“不会吧!你可得说准了。
猜错就得买我的糖。
”“行!我说准了!”我亲眼所见,所以一口咬定。
自信使我的声音非常响亮。
谁知快手刘哈哈一笑,突然把右边的茶碗翻过来:“瞧吧,在哪儿呢?”咦,碗下边怎么什么也没有呢?只有碗口压在黄布上一道圆圆的印子。
难道球儿从地下钻进左边那个碗下边去了。
快手刘好像知道我怎么猜想,伸手又把左边的茶碗掀开,同样什么也没有!球儿都飞了?只见他将两只空碗对口合在一起,举在头顶上,口呼一声:“来!”双手一摇茶碗,里面竟然哗哗响,打开碗一看,四只球儿居然又都出现在碗里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