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诗人龚自珍《秋心》诗(一、三)鉴赏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2
龚自珍最有名的10首诗龚自珍最出名的10首诗有哪些龚自珍是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那么龚自珍最出名的10首诗你知道有哪些吗?下面是我为大家细心收集整理的龚自珍最出名的10首诗,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龚自珍最出名的10首诗己亥杂诗·其五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际。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已亥杂诗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
谁分苍凉归棹后,万千哀乐集今朝。
己亥杂诗琼林何不积缗泉?物自低昂人自便。
我与徐公筹到此,朱提山竭亦无权!病梅馆记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
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固也。
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行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
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咏史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
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田横五百人安在,莫非归来尽列侯?夜坐二首春夜难过坐画屏,不如放眼入青冥。
一山突起丘陵妒,万籁无言帝座灵。
塞上似腾奇女气,江东久殒少微星。
从来不蓄湘累问,唤出嫦娥诗与听。
沉沉心事北南东,一睨人材海内空。
壮岁始参周史席,髫年惜堕晋贤风。
功高拜将成仙外,才尽回肠荡气中。
万一禅关砉然破,美人如玉剑如虹。
龚自珍诗句及解读
龚自珍的诗句“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达了他辞官离京时对京城的眷恋和离别的愁绪。
首句“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描绘了诗人离开京城,夕阳西下,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像人在天涯一般。
这里既有无限的惆怅,又有豪迈的气概。
诗人用“浩荡”形容离愁,表现了愁绪之浓,同时也暗示了对时局的不满和担忧。
第二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以落花为喻,表明了诗人的心志和抱负。
落花并不是无情的,而是有情有义之物。
诗人把自己比作落花,通过比喻表达了自己虽然辞官离京,但仍然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同时,“落红”也象征着人才的流失和老去,诗人借此表达了对社会的不满和忧虑。
整首诗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表达了诗人不屈不挠、浩然正气的精神。
同时,通过离别的愁绪和豪迈的气概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展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人生追求。
龚自珍的诗词和诗作特色龚自珍的诗词篇一《夜坐二首》作者:龚自珍原文:春夜伤心坐画屏,不如放眼入青冥。
一山突起丘陵妒,万籁无言帝座灵。
塞上似腾奇女气,江东久殒少微星。
从来不蓄湘累问,唤出嫦娥诗与听。
沉沉心事北南东,一睨人材海内空。
壮岁始参周史席,髫年惜堕晋贤风。
功高拜将成仙外,才尽回肠荡气中。
万一禅关砉然破,美人如玉剑如虹。
《夜坐二首》赏析以雄奇之笔写哀怨之情,最为定庵所擅长,亦最能体现其“剑”、“箫”合一的独特的美学品格。
这两篇《夜坐》如此,下面两篇《秋心》亦复如是,将其对读,能对定庵诗歌卓绝处有更深一重体验。
本组诗作于道光三年(1823)秋,作者以内阁中书充国史馆校对官,又值第四次应会试落榜,孤愤之情、奇崛之意纷至沓来,夜坐难眠,遂有此神思飙发、想象突奔之篇章。
前首一开始即点出“伤心”二字,为一组诗之关捩,而“不如放眼入青冥”则将视野放宽至无垠的夜空,藉此来思索宇宙与人生,于是全诗基调顿时超越了一城一地的鸡虫得失,而是展现出广阔深邃的诗意图景与哲理意蕴。
“一山”二句为定庵诗中奇语,与其说是遥望黑夜所见,毋宁说仍是展现了心灵化的“夜色”,“山”、“丘陵”、“万籁”、“帝坐”等亦皆是人文化了的意象,其造势之峻峭、思想之锋锐曾为康有为等激赏。
五六句以旧典隐微陈郁地表现作者对时政、尤其是人材问题的见解,一“似”字、一“久”字为匠心所在,充满指责愤激之意。
“平生不蓄湘累问”一句反用杜甫《暮春江陵送马大卿公恩命追赴阙下》“天意高难问,人情老易悲”诗意,既然问天而无效,那便只有月中嫦娥能够听取自己的忧愤了!汹涌的失望孤独之情跃跃然于纸上。
第二篇首联之“沉沉”二字、“一睨”二字均极精警,活画出定庵“一山突起”的人格风范,可是这位睨视海内人材的杰出者不是因为幼年即堕入晋贤的通脱狂浪、不拘礼法之风,至而立之年才参与史席、距离自己的理想长途漫漫么?然则作者理想为何?古之所谓“三不朽”、“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类为人艳羡者居然都不在其眼中!他所期冀的原来是一种“回肠荡气”的又与解脱烦恼的禅学相关的“情”和“才”的交融。
龚自珍的诗赏析5篇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sè)人,号定庵(ān)。
汉族,仁和(今浙江杭州)人。
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
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龚自珍的诗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己亥杂诗·其五朝代:清朝|作者: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写的组诗《己亥杂诗》中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
全诗分前后两部分,前两句为第一部分,后两句为第二部分。
在第一部分里,诗人以天涯、日暮、落花写出一片浩荡的离愁,以落花自况,赋予自己的身世之感;第二部分以落花为过渡,从落花——春泥展开联想,把自己变革现实的热情和不甘寂寞消沉的意志移情落花,然后代落花立言,向春天宣誓,倾吐了深曲的旨意。
全诗意象单纯,而情景浑成,比兴无端,而心迹昭然,短短二十八字,展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揭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生命价值观,具有涵包天地的思想和感情容量,堪称定庵诗的压卷之作。
咏史朝代:清朝|作者:龚自珍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
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咏史》是清代文学家龚自珍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前两联愤怒地揭穿当时身居高位,凭借权势的人物尽是些盐商、“狎客”、酒色“才人”。
他们彼此勾结,狼狈为奸,又以个人恩怨而互相排挤。
颈联写一些有识之士却慑于反动统治者的文化专制,无所作为,但求个人安全逸乐而虚度年华。
尾联借汉时田横殉难的历史典故反讽士人无节,紧扣题目。
诗中借古讽今,深刻揭露了统治集团上层人物趋炎附势、阿谀奉承的丑态,鞭挞了文士阶层胆小怕事、埋头著书、只求一饱的庸俗状况,并借田横抗汉之事暗示士大夫不要醉心于功名利禄、对统治者抱过高的幻想。
全诗境界开阔,对仗工整,寓理精辟,造语凝练、厚重,读来有骨力铮铮之感。
清朝诗人龚自珍《秋心》诗(一、三)鉴赏文言文阅读2014-04-11 0640秋心三首(一)秋心如海复如潮,但有秋魂不可招①。
漠漠郁金香在臂,亭亭古玉佩当腰②。
气寒西北何人剑,声满东南几处箫。
斗大明星烂无数,长天一月坠林梢③。
(三)我所思兮在何处,胸中灵气欲成云④。
槎通碧汉无多路,土蚀寒花又此坟⑤。
某水某山迷姓氏,一钗一佩断知闻⑥。
起看历历楼台外,窈窕秋星或是君⑦。
【注释】①秋心——苍凉萧瑟之心情。
秋魂——《楚辞》有《招魂》篇,此寓有悼念亡友、自伤身世双重意思。
②“漠漠”句——所佩郁金香囊散发清淡的芬芳,弥漫臂间。
比喻情操芳洁。
“亭亭”句——用《礼记"玉藻》中“古之君子必佩玉”句意,喻意同上。
③“斗大”二句——隐喻无能之辈煊赫一时,而才士皆沦落不偶。
《淮南子"说林训》:“百星之明,不如一月之光。
”④“胸中”句——古人有“龙嘘气成云”之说,此比喻自己情思郁结沉重。
⑤“槎通”二句——上句用晋张华《博物志》载海边居民摇船误入天河事比喻无法得知亡友消息,即《长恨歌》“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意;下句见亡友坟茔而伤悼。
⑥“某水”二句——亡友水逝,其姓名行迹皆将湮没无传,尤其可悲。
一钗一佩,一男一女,指生平琐事。
⑦君——泛指亡友在天之灵。
【讲解】龚定庵《自春徂秋,偶有所触,拉杂书之,漫不诠次,得十五首》之三云:“庄骚两灵鬼,盘踞肝肠深”,历来说龚诗者,均将此作为其艺术宗尚的自白。
诚然,龚自珍的诗歌创作正是汲取了庄屈两家“名理孕异梦,秀句镌春心”之特色,将其熔铸消化,进而形成自己哀艳雄奇、迷离浪漫的魅力的。
其又能将骚体奇幻飘逸境界化入严谨庄重的七言律诗,从而最见定庵才力过人处的,当推以上两首《秋心》之作。
这一组诗作于道光六年(1826)。
本年他第五次参加会试失败,而好友谢阶树、陈沆、程同文等相继谢世,心绪之恶,尤胜于三年之前写《夜坐》时。
《秋心三首》即在异样的凄凉落寞中写就,主旨在为亡友招魂,亦自伤沦落,写出了幻灭与希望,也写出了痛苦与执着。
龚自珍秋兴三首其一赏析秋心三首(其一)·龚自珍秋心如海复如潮,但有秋魂不可招。
漠漠郁金香在臂,亭亭古玉佩当腰。
气寒西北何人剑?声满东南几处箫?斗大明星烂无数,长天一月坠林梢。
这首七律写于道光六年(1826)。
作者在此之前的嘉庆二十三年(1818)中举人,而后则渴望考中进士,步入仕途,以大展其更法革新之宏图,实现其富国强兵之理想。
但是命运多舛,几次会试均名落孙山。
道光六年春参加丙戌科会试仍然落第,报国无门,满腔愤懑;而其几位志同道合的好友如谢阶树、陈沆、程同文等亦于是年相继逝世,倍觉悲慨。
当然诗人锐意探求改革、呼唤风雷的志向并未泯灭,其慷慨豪迈、孤峻高洁的个性亦不见稍改,但内心深处又郁积着理想渺茫的苦闷、壮志难酬的愤慨以及悼念亡友的哀思。
特别是时处秋天,悲慨之感尤为深切。
此诗把自我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置于阔大雄浑的空间情境之中,使内心与宇宙相互勾通,把主观的情致客观化、具象化,借以寄寓自己博大的心灵与不羁的个性。
他神思飞越,想像奇特,驱遣宇宙间的星与月、海与潮,充满恻悱遒上、亦柔亦刚的内心激情,全诗写得“奇境独辟”,“别开生面”(林昌彝《射鹰楼诗话》卷十评龚诗语),雄奇瑰丽。
诗一开篇就显得才气纵横,非同凡响,写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丰富的感情。
“秋心如海复如潮”,这是总写“秋心”,亦是点题。
所谓“秋心”即我们前面所讲的诗人处于清秋时节的种种“心迹”,具有多层次的丰富内涵。
龚氏之“秋心”亘古未有,它“如海复如潮”,诗人以如此巨大的空间意象来比喻之,就为它开拓出辽阔动荡的心态世界。
“海”象征“秋心”之广漠深厚,有涵天负地之容量;“潮”象征“秋心”之激荡汹涌,有撼人心魄之力量,这一句诗堪称气势雄浑恣肆,得《庄子》与李白诗之神。
惟有定庵这样个性狂放不羁、胸襟开阔之人,才能构思这样奇伟脱俗之境界。
“秋心”的具体内涵之一是思念亡友的深厚之真情。
他既愿与生者共同奋进,亦幻想死者能复活,并一起呼唤为九州带来生气之风雷。
《咏菊》黄巢待得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时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1、诗中有两种对立的事物,请指出。
2、请说出它们分别象征什么。
这首诗是以菊喻志,借物抒怀,通过刻划菊花的形象、歌颂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现了作者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魄。
当农民起义的“重阳佳节”到来之日,那些封建统治阶级威风扫地,不是如同那些“百花”一样凋零了吗?当浩浩荡荡的义军开进长安之后,那身着戎装的义军战士,不是象这满城菊花一样,金烂烂辉光耀目、威凛凛豪气冲天吗?这首菊花诗是封建社会农民起义英雄的颂歌。
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既写了菊花的精神,也写了菊花的外形,形神兼备;既写了菊花的香气冲天,又写了菊花的金甲满城,色味俱全,形象十分鲜明。
语言朴素,气魄宏伟,充满了使人振奋的鼓舞力量。
<<菊花台>>你的泪光柔弱中带伤惨白的月弯弯勾住过往夜太漫长凝结成了霜是谁在阁楼上冰冷地绝望雨轻轻弹朱红色的窗我一生在纸上被风吹乱梦在远方化成一缕香随风飘散你的模样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花落人断肠我心事静静淌北风乱夜未央你的影子剪不断徒留我孤单在湖面成双花已向晚飘落了灿烂凋谢的世道上命运不堪愁莫渡江秋心拆两半怕你上不了岸一辈子摇晃谁的江山马蹄声狂乱我一身的戎装呼啸沧桑天微微亮你轻声的叹一夜惆怅如此委婉有关<<菊花台>>歌词的部分解析<<菊花台>>是一首描写外出征战的将军与独自在家守侯的妻子互相思念的一首歌曲,歌词婉转动人,含蓄哀伤,配合JAY独门中国古典曲风,可谓经典歌曲(已超越〈东风破〉〈发如雪〉)。
古代描写战争之法,大多从侧面描写,而最常见的就是夫妻之间的分离,如唐代有诗〈闺怨〉云:“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候。
”也就是说这类离情。
然而此一首〈菊花台〉,视觉之独特,想象之瑰丽,令人叹为观止。
第1段,描绘出一个凄清夜晚,妇人独自登阁楼,人月两相对的场景。
龚自珍最著名的十首诗1.《己亥杂诗》
青春犹未还,白发已先秋。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2.《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3.《七律·长亭外》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4.《己亥杂诗·其一》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5.《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6.《古从军行》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7.《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8.《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9.《己亥杂诗·其三》
夕阳西下几时回?百鸟争鸣双树开。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来?
10.《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以上是龚自珍最著名的十首诗的简要介绍和部分内容。
《秋心八首(其一)》说课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我是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秋心八首(其一)》。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目标、教法与学法、重点与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说课。
不足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秋心八首(其一)》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一首唐诗,这一单元几篇文章都是唐朝诗歌。
唐代诗歌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秋兴八首》是杜甫旅居夔州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我们教材选取的是第一首。
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描绘了悲凉萧瑟的秋景,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学习本诗对学生认识唐诗,鉴赏诗歌,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都有重大作用。
二、说学情学生对古典诗歌并不陌生,但他们的认识和理解只停留在表层,还没用真正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
因此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品味、感悟,帮助他们进入诗歌的情景,增强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说目标根据教材、学情及课标要求,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家及背景 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解读诗中意象,品味意境,感受七言律诗的格律美、音韵美,感受诗人情感,体会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杜甫的爱国主义思想,学习其爱国情怀。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感悟诗中意象,品味意境,感受诗人情感,体会杜甫诗歌的风格。
难点: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句,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五.说教法和学法教法:1、诵读法; 2、问题引导法; 3、交流讨论法; 4、点拨法。
学法:1、自主学习法——搜集资料、自主思考、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2、勾画圈点法——勾出文中的重点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3、合作探究法——交流讨论,共同研读。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在多若繁星的唐代诗人中,有一位诗人让人难忘。
闻一多先生认为他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称为“诗圣”,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创作了大量的反映下层艰苦生活的诗篇。
己亥杂诗龚自珍秋心如海复如潮,惟有秋魂不可招一、引言己亥杂诗是清代学者龚自珍的代表作之一,其中的一句诗句“秋心如海复如潮,惟有秋魂不可招”道出了秋天的深情和秋魂的张扬。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读这句诗,探讨其背后的含义和情感。
二、秋的象征意义2.1 秋的景色秋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之一,大自然的色彩在这个季节中达到了鲜明的巅峰。
从松柏变黄的叶子和红枫遍布的山谷,到田地中丰收的金色稻谷,秋天以其独特的景色给人们带来了视觉的享受。
2.2 秋的寓意秋天不仅仅是美的季节,它也有着深刻的寓意。
秋天象征着丰收、收获和成熟。
农民在这个季节里努力耕耘,希望将辛勤的劳动转化为丰收的果实。
秋天也象征着岁月的流转和变迁,人们在岁月的秋天中体验成长和变化。
三、秋心如海复如潮的意境在诗句“秋心如海复如潮”中,龚自珍通过比喻带给读者一种丰富的视觉和情感体验。
下面将从两个方面进行解读。
3.1 海和秋心的比喻海象征着广阔和深邃,而秋天的心情如同海一样宽广而深远。
秋天的景色给人们带来了无边的想象和遐想,正如海洋能让人们感受到无限的宽广和深沉。
秋天的心情也同时承载着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无尽的思绪。
两者的比喻使得秋天的心情显得更为丰富和深刻。
3.2 秋心如潮的变化秋心如潮这个比喻表达了秋心的起伏和变化。
潮涨潮落的潮汐现象与人们内心的波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秋天的心情也如同大海的潮汐一样时而涌动澎湃,时而平静安详。
这种变化使得秋心更加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
四、秋魂不可招的内涵4.1 秋魂的存在秋魂是一个含义丰富的词汇,它不仅指代秋天的精神和情感,还代表了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渴望。
秋魂的存在使得秋天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自然景色的美丽,更深层次地揭示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4.2 秋魂无法招引秋魂不可招引,意味着人们无法完全掌控和捕捉到秋天的美丽和精神。
尽管秋天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欢愉和美好的体验,但秋魂依然独立于人们的意愿而存在,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龚自珍带有落红的诗句《己亥杂诗·其五》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一、衍生注释:1. “己亥杂诗”:这是一组诗的总题,己亥指的是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
龚自珍在这一年辞官离京返杭,后又北上接取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写成了三百一十五首短诗,并总命名为《己亥杂诗》。
2. “浩荡离愁”:形容愁绪无边无际的样子。
“浩荡”本指水势浩大,这里用来形容愁思的广阔。
3. “白日斜”:夕阳西下的时候。
“斜”读xiá,这里表示太阳偏西的状态。
4. “吟鞭”:诗人的马鞭。
“吟”有吟诗之意,诗人一边吟诗,一边挥动马鞭,所以称“吟鞭”。
5. “东指”:诗人由京城向东出发。
6. “即天涯”:就好像到了天涯海角一样。
意思是说,离京后就远离了朝廷,有一种前途未卜的感觉。
7. “落红”:落花。
花朵从枝头飘落,红色的花瓣纷纷落下,这里以“落红”指代落花,是一种形象的说法。
8. “化作春泥更护花”:落花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它会变成春天的泥土,从而更好地滋养花朵。
这一句体现了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赏析:这首诗的首句“浩荡离愁白日斜”,开篇就营造出一种深沉而广阔的离愁氛围。
在夕阳西下的时候,诗人怀着无尽的愁绪离开京城。
“浩荡”一词,将无形的愁绪具象化,如同浩荡的江水一般,滚滚而来,让人深切感受到诗人离京时内心的复杂情感。
“吟鞭东指即天涯”,则写出了诗人离京后的孤独与迷茫,向东而去,仿佛走向天涯海角,远离了政治中心,不知前路在何方。
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全诗的精华所在。
诗人在这里将自己比作落红,虽然已经辞官离京,如同落花从枝头飘落,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
相反,他认为自己仍能像落花化为春泥一样,继续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贡献。
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使这首诗具有了更高的境界。
诗人以落花自喻,不仅仅是一种自我安慰,更是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即使不在官场,也要尽自己的力量。
秋语日报2020年10月24日【古诗文鉴赏】
【文学文化常识】
池上
作者:白居易朝代:唐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字词释义:
①己亥杂诗:《己亥杂诗》是龚自珍在己亥年(1839)写的一组诗,一共315首。
这是其中一首。
②生气:活力,生命力。
这里指朝气蓬勃的局面。
③恃:依靠。
④万马齐喑:所
有的马都沉寂无声。
比喻人们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
喑:沉默。
古诗大意:
中国要想生气勃勃就需要风雷激荡,这种万马无声的局面实在令人悲哀。
我希望皇帝重新振作精神,不要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去选用治国的人才。
古诗表达的情感:
这首诗以祈祷天神的口吻,呼唤着风雷般的变革,以打破清王朝束缚思想、扼杀人才造成的死气沉沉的局面,表达了作者解放人才,变革社会,振兴国家的愿望。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分别指的是:古埃及、古巴比伦、中国、古印度。
自春徂秋偶有所感触《自春徂秋偶有所感》是清代文学家龚自珍所作的一组古诗,共计十五首。
这组诗写于道光七年(1827年),龚自珍在北京期间,从春天到秋天,他偶有所感,便援笔挥写,最终完成了这十五首古诗。
这些诗的内容广泛,有的揭露社会黑暗,有的表达志向抱负,有的发抒身世感慨。
其中的第二首诗,以饱含哲理的语言,从个体与整体的关系这一视角切入,指出了清王朝的岌岌可危,向统治者敲响了警钟。
诗中提到“一发不可牵,牵之动全身”,强调了国家与人民相互依存,全体与局部互相制约的关系。
同时,诗中也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阔大胸襟。
这首诗的具体内容如下:“一发不可牵,牵之动全身。
圣者胞与言,夫岂夸大陈?四海变秋气,一室难为春。
宗周若蠢蠢,嫠纬烧为尘。
所以慷慨士,不得不悲辛!看花忆黄河,对月思西秦。
贵官勿三思,以我为杞人。
”在这首诗中,龚自珍通过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注。
他认为,国家和人民是一个整体,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就像一根头发虽然微小,但如果牵动它,就可能会引发全身的运动一样,一个国家的命运也取决于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
如果国家出现了问题,那么每一个人民都会受到波及,就像一间屋子如果失去了春天的气息,那么整个屋子都会变得沉闷压抑。
龚自珍在诗中表达了对清王朝的深深忧虑。
他认为,如果清王朝不能及时醒悟,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挽救国家的命运,那么最终可能会导致国家的崩溃和灭亡。
因此,他呼吁那些有志之士要勇敢地站出来,为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而奋斗。
同时,龚自珍在诗中也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
他通过“看花忆黄河,对月思西秦”这样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之情。
他希望那些身居高位的人能够真正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不要把他当作一个杞人忧天的人。
总之,《自春徂秋偶有所感》这组诗是龚自珍文学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第二首诗更是以其深刻的哲理和真挚的感情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的意思“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出自清朝诗人龚自珍的古诗词作品《漫感》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注释】绝域:隔绝的地域,言其远。
此指我国边疆惘然:失志的样子。
指从军的愿望未能实现。
东南:指我国东南沿海一带。
当时英、美、葡等国已开始在东南沿海一带的广州、漳州(今属厦门)、宁波进行经济掠夺。
词笺:写诗词的纸,亦可作“诗词”看。
笺,古代小幅而极精致的纸【翻译】道光三年(1823)六月,龚自珍刊定《无着词》(初名《红禅词》)、《怀人馆词》、《影事词》、《小奢摩词》四种,都103首。
十数年心血付梓,捧读之际,感慨无端,因有此作。
【鉴赏】开篇由“绝域从军”即一向关注的西北边疆局势遥遥说起,实指那种“气寒西北何人剑”的经世雄心,可是现实中哪里能寻得这样一个舞台?早在十年前,他就已经清醒地认识到“纵使文章惊海内,纸上苍生而已!似春水、干卿甚事”(《金缕曲·癸酉秋出都述怀有赋》),如今不也还是落得“幽恨满词笺”的结局么?那么所谓“幽恨”又何指?诗人尝自陈:“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两样销魂味”(《湘月·壬申夏泛舟西湖……》),或者大展雄才,或者远避尘嚣,这是他平生心事之不可割分的两个层面。
然而“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己亥杂诗》之96),于是有下文“负尽狂名”的情极之语,郁勃苍凉,令人耸然动容。
“一箫”二句:可与本年所写词《令》互参丑奴儿。
其上阕云:“沉思十五年中事,才也纵横,泪也纵横,双负箫心与剑名。
”箫,指赋诗忧国的哀怨幽情。
剑,指报国的雄心壮志。
剑态、箫心,是龚自珍诗词中经常对举出现的两个意象。
稍后三年他写的《秋心三首》中的“气寒西北何人剑,声满东南几处箫”,与此诗首二句意同。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古诗夜坐·春夜伤心坐画屏翻译赏析《夜坐·春夜伤心坐画屏》作者为清朝诗人龚自珍。
其古诗全文如下:春夜伤心坐画屏,不如放眼入青冥。
一山突起丘陵妒,万籁无言帝座灵。
塞上似腾奇女气,江东久殒少微星。
从来不蓄湘累问,唤出嫦娥诗与听。
沉沉心事北南东,一睨人材海内空。
壮岁始参周史席,髫年惜堕晋贤风。
功高拜将成仙外,才尽回肠荡气中。
万一禅关砉然破,美人如玉剑如虹。
【注释】①青冥——天空②“一山”句——写“放眼入青冥”所见情景,隐含一己绝艳之才不为世人所认知而反遭压抑之意③“万籁”句——喻指朝廷一心独裁,死气沉沉。
帝坐,即帝座,北极第二星,代指帝王④奇女气——《汉书·外戚传》载,汉武帝巡狩河间,望气者曰:“此有奇女”,武帝访得赵倢伃,封为钩弋夫人。
此句谓统治层不识草野之异材⑤少微星——太微座西有四星,代表处士、议士、博士、大夫。
少微星明则贤士举,不明则反之。
见张守节《史记正义》。
此句谓人材凋敝,由来已久⑥湘累——指屈原。
屈原无辜被放,投湘水而死,故称。
见扬雄《反离骚》。
湘累问,指屈子名篇《天问》⑦姮(héng横)娥——嫦娥本名,因避汉文帝刘恒讳,改姮为嫦⑧“壮岁”句——年已三十才任一史官之职。
壮岁,三十岁。
作者道光元年(1821)充国史馆校对官,参修《一统志》,时年三十⑨“髫年”句——谓自己很早就陷溺于晋人如嵇康、阮籍等通脱放浪之遗风,以致不为俗世所容,仕途坎坷。
髫(tiáo条)年,幼年⑩“万一”二句——谓参悟人生妙义之后,境界顿开,柔情豪气两相交融。
禅关,佛教称参悟教义时遇到的种种障碍。
砉(xū虚,又作huā花)然,皮骨剥离声,见《庄子·养生主》。
此处形容禅关开裂之声。
【鉴赏】以雄奇之笔写哀怨之情,最为定庵所擅长,亦最能体现其“剑”、“箫”合一的独特的美学品格。
这两篇《夜坐》如此,下面两篇《秋心》亦复如是,将其对读,能对定庵诗歌卓绝处有更深一重体验。
本组诗作于道光三年(1823)秋,作者以内阁中书充国史馆校对官,又值第四次应会试落榜,孤愤之情、奇崛之意纷至沓来,夜坐难眠,遂有此神思飙发、想象突奔之篇章。
清朝诗人龚自珍《秋心》诗(一、三)鉴赏清朝诗人龚自珍《秋心》诗(一、三)鉴赏饶水知音
秋心三首(一)
秋心如海复如潮,但有秋魂不可招。
漠漠郁金香在臂,亭亭古玉佩当腰。
气寒西北何人剑,声满东南几处箫。
斗大明星烂无数,长天一月坠林梢。
(三)
我所思兮在何处,胸中灵气欲成云。
槎通碧汉无多路,土蚀寒花又此坟。
某水某山迷姓氏,一钗一佩断知闻。
起看历历楼台外,窈窕秋星或是君。
【注释】
秋心——苍凉萧瑟之心情。
秋魂——《楚辞》有《招魂》篇,此寓有悼念亡友、自伤身世双重意思。
“漠漠”句——所佩郁金香囊散发清淡的芬芳,弥漫臂间。
比喻情操芳洁。
“亭亭”句——用《礼记"玉藻》中“古之君子必佩玉”句意,喻意同上。
“斗大”二句——隐喻无能之辈煊赫一时,而才士皆沦落不偶。
《淮南子"说林训》:“百星之明,不如一月之光。
”
“胸中”句——古人有“龙嘘气成云”之说,此比喻自己情思郁结沉重。
“槎通”二句——上句用晋张华《博物志》海边居民摇船误入天河事比喻无法得知亡友消息,即《长恨歌》“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意;下句见亡友坟茔而伤悼。
“某水”二句——亡友水逝,其姓名行迹皆将湮没无传,尤其可悲。
一钗一佩,一男一女,指生平琐事。
君——泛指亡友在天之灵。
【讲解】
龚定庵《自春徂秋,偶有所触,拉杂书之,漫不诠次,得十五首》之三云:“庄骚两灵鬼,盘踞肝肠深”,历来说龚诗者,均将此作为其艺术宗尚的自白。
诚然,龚自珍的诗歌创作正是汲取了庄屈两家“名理孕异梦,秀句镌春心”之特色,将其熔铸消化,进而形成自己哀艳雄奇、迷离浪漫的魅力的。
其又能将骚体奇幻飘逸境界化入严谨庄重的七言律诗,从而最见定庵才力过人处的,当推以上两首《秋心》之作。
这一组诗作于道光六年(1826)。
本年他第五次参加会试失败,而好友谢阶树、陈沆、程同文等相继谢世,心绪之恶,尤胜于三年之前写《夜坐》时。
《秋心三首》即在异样的凄凉落寞中写就,主旨在为亡友招魂,亦自伤沦落,写出了幻灭与希望,也写出了痛苦与执着。
第一首首联以“如海”与“如潮”、“秋心”与“秋魂”相对举,既表现汹涌澎湃之心绪,又传达对亡友缱绻之怀思。
三四句自然过渡到自己与凋零的老友俱是怀香佩玉、志行高洁之君子,而芬芳易散,温玉易碎,皆一笔双写。
颈联仍用“剑箫”意象,兼具壮丽幽怨之美,“西北”一句则既点染自己“绝域从军”、扫除西北边患之雄心,也暗指对擅西北史地、与自己并称“程龚”的好友程同文逝世之伤怀。
尾联择取星月为对照,照应前文君子畸零之意,亦大发不平之鸣,以雄丽景结抑郁情,从而凝成沈烈遒劲的特殊美感。
前人讲第三首多以为诗人已从旧雨沦丧的哀痛中回自身,用以抒述隐逸理想。
我并不完全同意。
盖此组诗以“招魂”为贯通之主题,本篇侧重点亦未移易。
只是在这一首中,身世同样落拓的“我”已由幕后走上前台,淋漓痛快地为亡友一大哭,实是在前两篇基础上对悼
念情的深化。
循此思路,则“我所思兮”、“槎通碧汉”、“土蚀寒花”、“迷姓氏”、“断知闻”以及“窈窕秋星或是君”等含义、脉络才能厘清,而不是东鳞西爪的“神龙”般的破碎。
须知定庵诗固然奇丽惝恍,此组诗又渗入楚骚影响,但作为古典诗歌巨匠,其作品意脉总是明晰的,而不能如现代创作般跳跃。
由此亦可见,对很多名作,包括比此诗名气更大的作品,其实可探研处也还不少。
【今译】(其一):
我忧心忡忡,宛如江潮拍岸,
我悲凉的心情,象海水涌上胸膛;
秋风落叶啊,知心的朋友已经故亡,
你那白玉一样的灵魂,飘向何方?
手腕上的郁金香,散发出微醉清香,
朋友的灵魂,在清香中永远地生长;
腰间佩带的古玉佩,闪闪发着光亮,
朋友的美好品德,就如白玉发光。
想今天,烽火燃烧在西北边疆,
有谁为了报国亮出利剑的寒光?
想今天,百姓怨声道在富庶的东南,
有谁能够吹出箫声清亮?
我,一个爱国诗人,现在凭栏遥望,
满天的星斗如春花烂漫;
我怀念已逝去的朋友,你今在何方?
月亮坠入深林,我的心底涌上惆怅和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