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竞争力与比较优势

  • 格式:pdf
  • 大小:102.17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业竞争力与比较优势

中国产业发展论坛

工业竞争力与比较优势

———WTO框架下提高我国工业竞争力的方向

□蔡日方王德文王美艳

摘要:本文从经济学理论角度对工业竞争力的内涵和决定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提出了增强中国工业竞争力的具体途径和方向。工业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工业对于该国资源

禀赋结构和市场环境的反应和调整能力。它包括微观层次企业竞争力和宏观层次产业竞

争力两个方面。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条件。在W TO框架下,充分考虑发挥我国丰富劳动力

资源的比较优势,进行产业选择、技术选择和分工选择,是提高中国工业竞争力的现实途径

和出路。

关键词: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比较优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关税削减和非关税贸易壁垒消除,意味着各国的国内市场相互开放,全球市场走向一体化。在W TO框架下,对贸易

自由化关注由过去局限于工业领域进一步拓展到农业、服务业等新的领域,贸易广度日益

扩大,竞争程度进一步加深。可贸易商品和生产要素如资本、技术、管理的自由流动,既带

来了激烈的国际竞争,又促使生产要素和资源进行重新配置,给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发

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迫使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本国产业或企

业能否从竞争中获胜,考虑如何提高本国产业或企业的竞争力。总体上看,加入W TO并不

改变中国工业在过去改革期间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与方向,相反,中国工业更加紧迫

地面临着如何按照自身比较优势进行调整以应对国际竞争的严峻挑战。

一、关于工业竞争力的讨论

以往对于竞争力的研究,文献繁多且形成观点不尽相同的诸多流派,但比较多地集中在企业层次上。由于企业是产业整体的微观基础,因而企业竞争力是产业竞争力的微观基

础。虽然两者之间不尽相同,但仍然具有密切的联系。一个比较概括的定义是:竞争力是企

业计划战略的结果,即通过企业具有的一系列能力,包括产业因素、资源因素和单个企业特

有的能力,以获取比竞争对手更高的利润,占有有利的市场份额(Calca g no,1996)。但是,在

关注企业层次的竞争力研究中,又有比较关注企业内部资源与比较关注企业的产业环境两

个学派。

所谓“哈佛学派”比较关注外部环境对企业战略的影响。根据该学派的理论,在相同的产业环境中经营的企业,获得相同的投入,因此必须采取相同的经营战略。因此,企业的成

功取决于其对于存在于特定产业环境中的威胁与机会的反应能力。企业与其产业环境之

间的关系决定企业能否成功地获得市场地位和实施企业战略(Learned et al.,1965)。因为-58-

《管理世界》(月刊)

2003年第2期

任何企业都是在一定的产业环境甚至更为广阔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与发展的,后者制约着企业是否具有生命力。虽然在相同的环境下,企业经营有优劣之分,或成功或失败,但却没有违背置身其中的产业环境而独自实现企业成功的可能性。一项跨国跨部门的研究表明,产业生产率差距在不同国家的相同产业之间,要远远大于同一国家的不同产业之间。也就是说,国家之间不尽相同的政策因素和市场环境,决定企业和产业的成功与否(Costello,1993)。

同属哈佛大学的管理学教授波特,虽然似乎与哈佛学派一脉相承,但他实际上并不真正关注产业环境的作用,而是过分强调企业可以在市场约束之外自由、自主地决定其战略(Porter,1990, 1991)。波特认为,竞争优势方法是从成本优势和产品优势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个企业成功的原因,而比较优势只是从成本优势方面提供解释,因此,可以用竞争优势概念替代比较优势原则来为产业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指导。这样,就有意无意地把企业竞争力与产业竞争力割裂开来,或者用企业竞争力代替产业竞争力。然而,我们知道,真正构成一个国家总体经济发展能力和福利水平的是产业甚至整个经济的国际竞争力,而企业竞争力只是企业经营者和所有者才关心的。尽管波特成为明星级的竞争力专家,许多文献也认为他对竞争力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至少在关于企业实施增强竞争力战略的外部约束因素问题上,他对于哈佛学派是一个很大的倒退。正因为如此,克鲁格曼认为竞争优势理论会误导人们对一个经济获得成功发展的原因分析(Kru g man,1994)。

澳大利亚经济学家沃尔批评波特之所以忽视宏观经济环境对经济绩效的重要性,是因为后者混淆了企业竞争力与国家竞争力的区别(Warr, 1994)。波特虽然认为企业竞争力原则可以同样应用于国家竞争力分析,但在沃尔看来,波特的竞争力概念主要讲的是已经具有良好市场环境的发达国家单个企业的成功与否。在同样发达水平的国家,经济制度、市场环境以及国家具有的比较优势都大致相同,因此,影响并区分企业成功与否的因素只是企业采取的经营战略。波特对比较优势原则的指责很大程度上在于他对比较优势概念的错误理解和有关企业成功与国家成功因素之间的错误类比。竞争优势对于解释一个企业获得成功可能是有帮助的,但比较优势是从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来解释一个国家的经济绩效。产品差异是国家之间具有不同的人力资本、研发和创新能力的比较优势的动态体现,产品循环和产品标准化最终体现在成本优势上。不过,沃尔在批评波特时,在某种程度上有把企业竞争力与产业竞争力乃至国家竞争力过分割裂的嫌疑,认为竞争力理论可以应用于企业分析,而涉及到国家分析时,唯一可以依据的则是比较优势理论。

其实,竞争力和比较优势既不是相互排斥的,也不是并列的概念,而是彼此相容的。林毅夫(2002)通过企业自生能力(viabilit y)这个概念,在竞争力与比较优势两个概念之间建立了逻辑联系。自生能力可以解释为开放、自由和竞争市场中的企业的预期利润。如果在开放的竞争性市场中,一个产业部门的企业在没有外部扶持的情况下,能够获得一个可被投资者接受的预期利润,则该产业部门就有自生能力;能够自发地存在于竞争性市场经济中的产业,都有自生能力。如果一个产业不具有自生能力,它将衰亡或根本就不会出现。企业的预期获利能力既取决于经营管理,又取决于产业和技术选择。产业自生能力发展与该部门的技术结构和本国经济的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是否一致密切相关。

我们把工业竞争力定义为一个国家工业对于该国资源禀赋结构(表现为比较优势)和市场环境的反应和调整能力,而作为其微观基础的企业竞争力,则可以定义为企业保持自身的技术和产品选择以及经营战略与该国比较优势一致性的能力。根据这一定义,产业竞争力并非专属于某些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而是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发挥自身比较优势都可以享有的。例如,如果世界贸易体系是正常的,在国家安全得到保证和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