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硬化的中医辩证治疗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3
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和中医治疗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硬化(atherosclerosis)中常见的类型,为心肌梗死和脑梗死的主要原因。
动脉硬化是动脉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缩小的退行性和增生性病变的总称,常见的有:①动脉粥样硬化;②动脉中层钙化;③小动脉硬化三种。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治疗一、诊断(一)诊断要点(1)中年以上有上述易患因素,渐出现脑力体力减退,或胸闷胸痛,或下肢凉麻间歇性跛行等症状应考虑有发生本病可能。
(2)血脂异常。
(3)X线表现相应动脉壁内有钙化。
(4)动脉造影发现血管狭窄性病变。
(二)辅助检查本病目前尚缺乏敏感而又特异性的早期实验室诊断方法。
血液检查病人多有脂质代谢紊乱,主要表现为血清胆固醇或(和)血清甘油三酯增高、血清脂蛋白增高、脂蛋白电泳图形异常,90%以上的病人表现为Ⅱ或Ⅳ型高脂蛋白血症。
血流变学示血黏度增高。
血小板活性可增高。
(1)X线检查:选择性动脉造影可以显示其硬化所造成的管腔狭窄性病变,以及病变的部位、范围和程度。
脑X线、CT、磁共振显像有助于判断四肢和脑动脉的功能情况及脑组织的病变。
(2)多普勒超声:能判断四肢动脉、主动脉和肾动脉的血流情况以及狭窄程度,因无创伤性,可反复动态复查。
血管内超声和血管镜检查则是直接从动脉腔内观察粥样硬化病变,是最客观、有效的方法。
(3)心电图及其负荷运动试验:所示的特征性变化有助于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放射性核素检查有助于了解脑、心、肾组织的血供情况。
(三)鉴别诊断(1)主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主动脉病变和主动脉瘤应与梅毒性主动脉炎和主动脉瘤鉴别。
主动脉粥样硬化主要是主动脉内膜病变,病变从上而下进行性加重,以降主动脉为主,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瘤以腹主动脉最多,一般在肾动脉下方,疼痛可在背部、上腹部,可向胁部放散,X线检查可发现。
梅毒性主动脉炎是后天梅毒的晚期表现,通常都在初期下疳出现之后10~30年发生,病变的特点是主动脉中层破坏,引起平滑肌和弹性组织坏死,以及动脉周围炎症,冠状动脉口可有狭窄,主动脉根部扩张引起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或动脉瘤,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不同,梅毒性病变一般以主动脉根部最重,至主动脉远端部分则渐减轻。
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辨证论治张微;黄小民【摘要】@@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主要死亡原因.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膳食结构改变、吸烟人数上升、人口老龄化等等因素,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其以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和脂质在粥样硬化斑块沉积为特征,主要侵犯循环系统的大中型动脉,可使冠状动脉和颈动脉同时受累,从而引起心脏和颅脑的缺血性改变.【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11(009)002【总页数】3页(P216-218)【作者】张微;黄小民【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310053;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3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5;R256.2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主要死亡原因。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膳食结构改变、吸烟人数上升、人口老龄化等等因素,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
其以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和脂质在粥样硬化斑块沉积为特征,主要侵犯循环系统的大中型动脉,可使冠状动脉和颈动脉同时受累,从而引起心脏和颅脑的缺血性改变。
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
目前认为AS与炎症、损伤反应、脂质浸润、血栓形成、免疫功能障碍等有关。
近年来祖国医学防治AS的疗效已得到医学界的认可,对治疗AS的各方面研究都取得了一定进展,现综述如下。
1 中医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在中医的经典论著中,脉属“奇恒之腑”,为气血之通道,附属于心,无独立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也无“动脉粥样硬化”之称,但是以动脉粥样硬化的表现和临床体征,在中医文献中早有阐述,涉及“眩晕”“头痛”“痴呆”“中风”“胸痹”“真心痛”等病症。
这是动脉粥样硬化依靠中医理论治疗的依据,也是中医实施对其防治、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
2 病因病机2.1 痰浊致病“痰”是人体脏腑气血功能异常、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与动脉粥化硬化密切相关。
中医怎么治动脉硬化?
对于患有动脉硬化的患者来说,全部都采用外科手术治疗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手术对于身体的损伤是非常大的,因此就有必要找出一些比较保守的方法进行有效治疗。
今天就会详细的讲解一下关于动脉硬化的中医疗法,大家赶快来看一看需要具体使用的中药方剂吧。
1、扶正补虚法。
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本质是本虚标实之证,所以补其不足十分重要。
扶正补虚法针对脏腑亏虚之证,而多采用具有补气养血、健脾益气等作用的方药。
有利于抗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发展的扶正补虚类中药有:淫羊藿、当归、何首乌、黄芪、党参、白术、桑寄生、牛膝、杜仲、沙棘、刺梨、绞股蓝、灵芝、蜂胶等。
2、活血化瘀法。
中医将血液的高凝状态、脂斑形成。
具有抗动脉硬化作用的活血化瘀药很多,丹参、川芎、西红花、蒲黄、牡丹皮、桃仁、姜黄。
一些有破血作用的虫类药
如水蛭、蜈蚣等也有抗动脉硬化作用。
具有调节血脂作用的活血化瘀中药还有鸡血藤、大黄、虎杖、姜黄、地龙、桃仁、红花、三七、水蛭、丹参、郁金等。
3、祛痰降脂法。
脂质代谢异常是导致动脉硬化形成的重要因素,所以采用化痰降脂、利水渗湿等方法治疗。
常用药物如昆布,性味咸,寒,归肝、胃、肾经。
功能软坚散结,消痰,利水。
实验结果显示,昆布醇提取物能使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提高,这些作用有利于拮抗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发展。
所以说,能够治疗动脉硬化的中医方法还是非常多的,在选择时就需要依据患者的检查结果,并确定治疗原则,以便能选择最为适宜的中药材进行针对性治疗。
与此同时,患者也要注意多加休息,不能让身体处于过度疲乏的状态。
动脉粥样硬化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一、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动脉粥样硬化。
(二)诊断依据参照《实用内科学》(第13版)中的诊断标准(陈灏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及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血管早期病变检测的中国专家共识草案(2006年)。
健康的动脉具有弹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动脉壁会变硬,这种情况通常称为动脉硬化。
受累动脉的病变从内膜开始,局部有脂质积聚、纤维组织增生和钙质沉着,形成斑块,由于在动脉内膜积聚的脂质外观呈黄色粥样,因此称为动脉粥样硬化。
它是心脑血管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主要影响身体内的大中动脉,如冠状动脉、颈动脉、脑动脉、肾动脉等。
(三)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符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
2.适合内科治疗,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1mm。
3.急性冠脉综合征、脑卒中、严重心衰及肝肾功能不全等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4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心肌损伤标志物;(3)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凝血功能、超敏C反应蛋白、血液流变学、血管内超声、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踝臂指数(ABI)、冠状动脉CTA、选择性动脉造影等。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1.西药治疗:(1)扩张血管药物(2)调整血脂药物:他汀类、贝特类、烟酸类、胆酸螯合剂、其他调脂药;(3)抗血小板药物(4)溶血栓和抗凝药物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痰瘀痹阻证:化痰祛瘀。
(2)气虚血瘀证:益气活血。
3.中医适宜技术:(1)针刺。
(2)穴位贴敷。
(3)耳针。
4.健康指导(七)出院标准。
1.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疼痛等自觉症状消失或改善。
2.血脂异常有所改善,动脉内中膜厚度稳定或变薄,斑块稳定或缩小。
中医辨证结合食疗治疗脑动脉硬化30例【摘要】目的观察中医辨证结合食疗治疗脑动脉硬化的疗效。
方法30例病例分为风阳上扰、痰浊上蒙、瘀血阻窍、肝肾阴虚4型,食疗基本方为香菇,山药、丹参、黑木耳、泽泻、葛根、山楂。
结果总有效率为86.7%。
结论中医辨证结合食疗治疗脑动脉硬化疗效确切。
【关键词】脑动脉硬化;中医辨证;食疗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67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4063-02脑动脉硬化是全身动脉硬化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急性脑血循环尤其是脑缺血发作的主要发病基础,是各种因素导致的脑动脉管壁变性和硬化的总称,脑动脉硬化属中医眩晕、头痛等范畴,中医辨证结合食疗治疗脑动脉硬化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30例均来源于我院门诊或住院2010年10月至2012年11月就诊的有眩晕、头痛患者,除9例为女性之外,其余均为男性,年龄最小45岁,最大78岁,病程最短为6个月,最长为16年,平均病程约为六年,患者均有高血脂或高血压病史,男性患者均有吸烟嗜好。
症状有头晕、持续性的沉闷感,头痛﹙持续性钝痛或搏动性胀痛﹚,肢体麻木、常见手指、足趾麻木如蚁行感。
1.2中医辩证采用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眩晕”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加以补充而进行辨证分型。
1.2.1风阳上扰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易怒,失眠多梦,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滑。
1.2.2痰浊上蒙头重如裹,视物旋转,呕吐痰诞,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1.2.3瘀血阻窍眩晕,头痛,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暗有瘀斑,脉涩。
1.2.4肝肾阴虚眩晕,头目胀痛,腰酸膝软,失眠多梦,两目干涩,视力减退,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弦细。
2治疗方法2.1辨证治疗2.1.1风阳上扰型选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其方药组成为:天麻10g、钩藤10g、栀子6g、黄芩10g、石决明15g、川牛膝10g、杜仲10g、夜交藤30g、夏枯草30g、龙胆草15g。
治疗动脉硬化中药方剂
介绍
动脉硬化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它可以导致血管堵塞和狭窄,进而引发心脏病和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
中医药在治疗动脉硬化方
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中药方剂,用于治疗动脉硬化。
方剂一:复方丹参片
主要成分包括丹参、防风、桔梗等。
丹参具有活血化瘀、祛瘀
通络的功效,能够改善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成。
防风和桔梗具有
祛风活络、消肿散结的作用。
该方剂可通过促进血液循环,保护血
管壁,减少动脉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方剂二:川芎茶
主要成分为川芎、当归等。
川芎具有活血祛瘀的作用,能够改
善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成。
当归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的功效。
该方剂能够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液在动脉中凝聚成块,从而预防
和治疗动脉硬化。
方剂三:黄连阿胶汤
主要成分为黄连、地黄、川芎等。
黄连具有清热解毒、活血祛瘀的功效,能够改善血液循环,减少动脉硬化的发生。
阿胶具有滋补血液、调理气血的作用。
该方剂可促进血液循环,保护心脏和血管健康。
方剂四:丹参鞣酸合剂
主要成分为丹参、生晒草等。
丹参具有活血化瘀、祛瘀通络的功能,生晒草具有疏散风热、清热解毒的作用。
该方剂能够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液粘稠度,预防动脉硬化的发生。
总结
中药方剂在治疗动脉硬化中具有一定的疗效,通过改善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成和保护心脏血管健康等作用,可以预防和缓解动脉硬化的发展。
然而,患者在使用中药方剂治疗动脉硬化时,应该注意选择合适的方剂,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治疗脑动脉硬化的中药中医辨证治疗。
心脾两虚,表现为头晕头痛,疲乏无力,心悸失眠,健忘,肢麻者,可用归脾汤加减(党参12克、黄芪20克、茯苓15克、炒白术10克、当归12克、川芎12克、龙眼肉12克、熟地12克,制首乌12克、阿胶10克、炒枣仁15克、远志12克、大枣5枚)以养血安神,益气健脾;心肾两虚,症见表情淡漠,沉默寡言,或自言自语,语无伦次,反应迟钝,健忘失眠,头晕耳鸣者,可选用六味地黄汤及生脉散加减(熟地20克、山药12克、山萸肉10克、茯苓12克、泽泻10克、丹皮10克、当归12克、川芎12克、五味子10克、阿胶10克、女贞子12克、白菊花12克、炒远志12克)以滋肾养血,交通心肾;若有大便失禁,可加肉桂6克、炒苡仁12克;小便失禁则加覆盆子15克、益智仁12克、升麻8克。
3.饮食疗法。
有高血压、糖尿病者,可用胡萝卜50克切丁,加入50~100克粳米煮粥,早晚食用。
脾虚乏力者,可用淮山药250克,研细并加炒米粉250克,调均匀,每次取1~2匙,开水冲服,每天3次。
若有肢体麻木、便秘,可用黑芝麻30克,粳米100克,煮粥经常食用。
4.单方验方。
据报道,用益气聪明汤(黄芪20克、党参15克、升麻5克、葛根15克、蔓荆子12克、白芍10克、黄柏8克、丹参20克、川芎12克、甘草10克)治疗脑动脉硬化症,总有效率达90%。
每日1剂,煎服2次,最多服药30剂。
亦可用葛根15克,煮水代茶,经常饮服。
5.针刺疗法。
心脾两虚者选用神门、三阴交、四神聪、百会、心俞、足三里;肝火旺加肝俞、太冲穴;心肾两虚者选用心俞、肾愈、三阴交、膻中等穴。
采用轻或中度刺激,隔日一次,5~7次为1疗程,1疗程结束后可稍休息数日。
6.艾灸治疗。
一般采用卧位,取足三里、绝骨穴。
方法是:在穴位处薄涂凡士林,将米粒大小艾柱直立于穴位点燃,待烧至皮肤,轻拍打局部,有水泡者可用敷料覆盖,每日更换敷料1次;以防感染。
一般先灸足三里,后灸绝骨,每周1~2次,每次1穴(双侧),每穴灸1~3壮,2穴轮换,10次为1疗程。
动脉硬化的中医辩证治疗
文章目录一、t动脉硬化的中医辩证治疗二、t动脉硬化如何预防三、t动脉硬化吃什么食物
动脉硬化的中医辩证治疗1、动脉硬化的中医辩证治疗
痰瘀在胸,可见胸闷胸痛,心悸懊憹,急躁善怒,形体肥胖,乏力,舌黯或有瘀斑,苔厚腻或垢浊,脉滑实或弦。
治以祛痰开郁,活血化瘀。
方取温胆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常用方:生黄芪300克,半夏90克,陈皮60克,枳壳90、克,茯苓120克,苍术、白术各90克,瓜萎150克,竹茹60克,桃仁、酸枣仁各90克,川芎90克。
赤芍药、白芍药各120克,当归120克,牛膝90克,甘草30克,生蒲黄(包煎)90克,葛根O克,郁金90克,延胡索90克,决明子150克。
上药共煎,去渣浓缩,加人鳖甲胶90克、鹿角胶90克、白文冰250克收膏。
每晨一匙,开水冲服。
风痰闭阻之轻者,可见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肢体麻木;重者可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喉中痰鸣,苔厚腻,脉弦滑。
治以祛风通络,豁痰开窍。
方取牵正散加味。
常用方:白附子30克,白僵蚕60克,全蝎25克,鸡血藤120克,川芎90克,赤芍药、白芍药各90克,当归90克,半夏90克,苍术、白术各90克,明天麻60克,白芥子60克,海浮石90克,郁金90克,胆南星90克,陈皮90克,枳实90克,茯苓120克,石菖蒲90克,竹茹60克,钩藤90克。
上药共煎,去渣浓缩,加入鳖甲胶90克、鹿角胶90克、白文冰250克收膏。
每晨一匙,开水冲服。
2、动脉硬化的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