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成因及其分布46272
- 格式:pptx
- 大小:9.04 MB
- 文档页数:41
地理高三降水知识点总结地理学科中,降水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涉及到大气环流和水循环等各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总结地理高三降水的相关知识点,以便复习和巩固。
一、降水的概念及分类降水是指大气中气态水(蒸气、云和雾滴)经凝结形成的液态或固态水滴或颗粒物质从大气向地面或海洋表面下落的现象。
降水可以分为三类:凝结降水、凝华降水和凝结降雪。
其中,凝结降水是最常见的形式,包括雨、雾凇和冻雨等;凝华降水主要包括露、结霜和霜雾等;凝结降雪指的是雪、雨夹雪和冰雹等。
二、降水的形成原因降水的形成原因与大气中的水蒸气含量、空气的上升运动和冷却等因素密切相关。
常见的降水形式包括锋面降水、地形降水和对流性降水。
锋面降水是指两股不同的空气流体在一条锋面上发生较强融合和自下而上的运动,形成降水。
地形降水是指空气流经地形障碍物时发生抬升和冷却,形成降水。
对流性降水主要由于季风、地面加热和冷空气浸润等原因,使得空气上升冷却并形成对流云,最终形成降水。
三、降水的影响因素降水的分布和强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地理、地球自转、地形和海洋等。
气候因素主要包括纬度、气温和气压的分布,都会对降水的季节性和分布范围产生影响。
地理因素主要指大陆性和海洋性气候的差异,不同的地理位置也会造成降水的差异。
地球自转造成地球表面风的转向,影响了大气环流,也直接影响了降水的形成和分布。
地形因素指地表的起伏变化,如山脉和高原等,会产生地形降水。
海洋的蒸发和蒸发量分布也会将大气中的水汽带到陆地上形成降水。
四、降水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降水在地理环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对作物生长、水资源和气候变化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降水分布的不均匀性对农业生产产生较大的影响,合理利用降水资源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非常重要。
此外,降水的变化和分布也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可以作为预测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
五、降水的观测和预测技术地理科学家通过使用现代技术手段对降水进行观测和预测。
观测技术包括气象雷达、卫星遥感和气象站等,这些技术可以提供降水的实时数据和分布情况。
降水是怎样形成的降水是指空气中的水汽冷凝并降落到地表的现象,它包括两部分,一是大气中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物表面及低空的凝结物,如霜、露、雾和雾淞,又称为水平降水;另一部分是由空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水汽凝结物,如雨、雪、霰雹和雨淞等,又称为垂直降水。
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怎么降水吧。
降水形成的原因:主要过程产生降水的主要过程有:①天气系统的发展,暖而湿的空气与冷空气交汇,促使暖湿空气被冷空气强迫抬升,或由暖湿空气沿锋面斜坡爬升。
②夏日的地方性热力对流,使暖湿空气随强对流上升形成小型积雨云和雷阵雨。
③地形的起伏,使其迎风坡产生强迫抬升,但这是一个比较次要的因素。
多数情况下,它和前两种过程结合影响降水量的地理分布。
条件形成降水的条件有3个:一是要有充足的水汽;二是要使气块能够抬升并冷却凝结;三是要有较多的凝结核。
影响降水的因素1,海陆位置2.地形3.大气环流降水的分类:锋面雨在锋面上空气缓慢上升(以每秒厘米的速度计算),在冷气团一侧形成层状降水。
对流雨如果下垫面高温潮湿,近地面空气强烈受热,引起空气的对流运动,湿热空气在上升过程中,随气温的下降,形成对流云而降水,比如积雨云和浓积云,条件一定时即可降水。
特点是强度大,历时短,范围小,还常伴有暴风,雷电,故又称热雷雨。
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和夏季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多见。
地形雨暖湿气流在运行的过程中,遇到地形的阻挡,被迫沿着山坡爬行上升,从而引起水汽凝结而形成降水,称为地形雨。
地形雨一般只发生在山地迎风破,背风坡气流存在下沉或者下滑,温度不断增高,形成雨影区,不易形成地形雨。
气旋雨气旋中心附近气流上升,引起水汽凝结而形成降水,称为气旋雨。
常见的有热带气旋和温带气旋带来的降水。
降水的分布:全年多雨区——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如新加坡全年少雨区——干旱的沙漠地区,两极地区,如开罗夏季多雨区——南、北纬30°~40°附近的大陆东岸,夏季多雨,如北京冬季多雨区——南、北纬30°~40°附近的大陆西岸,冬季多雨,如罗马常年湿润区——南、北纬40°~60°附近的大陆西岸,常年湿润,如伦敦降水是怎样形成的降水是指空气中的水汽冷凝并降落到地表的现象,它包括两部分,一是大气中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物表面及低空的凝结物,如霜、露、雾和雾淞,又称为水平降水;另一部分是由空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水汽凝结物,如雨、雪、霰雹和雨淞等,又称为垂直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影响降水、气温的因素和气候的特殊现象一、影响降水的因素降水形成条件影响因素降水多的原因降水少的原因1、充足的水汽海陆位置沿海水汽充足内陆水汽难以到达风向海洋吹来的风(夏季风)或陆地吹来的风经过海洋等较大的水面带来水汽陆地吹来的风(冬季风)山脉走向山脉走向与湿润气流方向平行,有利于水汽深入山脉走向与湿润气流方向垂直阻挡水汽深入地形类型平原地形有利于水汽深入盆地、谷地地形封闭,高原上地势高,水汽难以进入洋流暖流上空水汽充足寒流上空水汽少地面状况植被覆盖率高,水域面积大植被破坏严重,地表沙土为主2、空气降温过程气压带低压带控制空气上升降温,水汽容易凝结高压带控制空气下沉升温,水汽不易凝结风带西风带低纬吹向高纬水汽容易凝结信风带、极地东风带高纬吹向低纬水汽不易凝结天气系统气旋、锋面空气上升反气旋空气下沉地形类型山地迎风坡空气上升山地背风坡空气下沉下垫面状况暖湿气流遇到冷地面(海面)、寒暖流交汇、暖流遇到冷海面(多雾)3、凝结核城市雨岛举例:(1)我国部分地区冬雨成因:①我国台湾东北部冬雨日数特别多(月降雨日数可多达23~25天以上),原因是南下冷空气,经我国沿海水域时携带大量水汽,至台湾北部后,受到高山阻挡,形成停滞的冷锋,迫使暖湿空气上升,形成降水云带,致使台湾北部沿海一带冬雨连绵。
②贵州冬季多雨是由于来自北方的冷气团遇云贵高原地形阻挡而形成准静止锋,使降雨带徘徊于贵阳和昆明之间所致。
(2)我国海南岛、台湾岛西侧的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在800mm以下(一般应为 1 500~2 000mm),主要原因是位于夏季东南风的背风一侧。
(3)北美洲西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年降水量多达 2 000mm以上(一般为800~1000mm);而地中海气候也可达 1 000~1 500mm(一般为300~1 000mm)。
原因是来自海洋的暖湿西风受沿岸山脉的急剧抬升,进而带来大量降水。
(4)印度乞拉朋齐平均降雨量高达10 866mm。
影响降水的因素及形成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地形。
海陆位置的影响: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纬度位置的影响:低纬地区降水多,高纬地区降水少。
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地形。
海陆位置的影响: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纬度位置的影响:低纬地区降水多,高纬地区降水少。
影响降水的因素1、位置:主要是海陆位置对降水的影响,通常大陆内部干旱少雨。
2、大气:主要包括大气环流、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因素对降水的影响。
3、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高大地形也会阻止水汽的进入,如新疆气候枯燥的原因除了深居内陆以外,还由于周围高大山脉对水汽的阻挡。
4、洋流:暖流流经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流经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例如,澳大利亚的荒漠一直延伸到大陆西岸的广阔地区,除副高控制外,还受信风和西澳大利亚寒流的影响;再如,英国和挪威的海港终年不冻就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的作用。
5、植被和水文状况: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以及湖沼、水库周围,空气的湿度较大,相对降水较多。
降水的形成降水由温暖而潮湿的空气所组成。
当空气冷却时,水蒸气开场变成凝结核,逐渐地成为云朵。
当水点变得够大的时候,有两个过程的发生会可以导致降水。
指在大气中冷凝的水汽以不同方式下降到地球外表的天气现象。
大气中的水汽几乎全部集中于对流层中,温度越高,大气可以包容的水汽含量就越多,反之就越少。
一定温度下,当空气不可包容更多的水汽时,称为饱和空气。
当饱和空气中的水汽和温度相匹配时,不会出现水汽凝结现象,但当空气到达过饱和状态时,那么会产生多余的水汽并发生水汽凝结。
亲爱的学子: Great hopes make great man1 【我生命中最最最重要的朋友们,请你们认真听老师讲并且跟着老师的思维走。
学业的成功重在于考点的不断过滤,相信我赠予你们的是你们学业成功的过滤器。
谢谢使用!!!】【加油!!!】自然地理(五大要素)人文地理(五大要素)区域地理气候 人口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详细的去分析各地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实际情况地形 城市 水文 农业 土壤 工业 植被交通课前复习 气温的变化规律:1.纬度(纬度越高,气温越低;纬度越低,气温越高)2.地形(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越低,气温越高)3.海陆位置(沿海与内陆、暖流与寒流对气温的影响)高考二轮复习专题:降水成因与分布规律1.降水形成的基本条件:(1)空气饱和时气温继续降低(有降温过程)——降水形成的最重要必要条件; (2)有凝结核(灰尘、杂质);(3)水汽充足:水滴增大到能够下降到地面(重力下沉)。
空气运动方向 空气性质及降水状况 空气上升 (有降温过程) 湿润、易产生降水 空气下沉 (无降温过程) 干燥,不易降水 由低纬吹向高纬 (有降温过程) 暖湿,易产生降水 由高纬吹向低纬 (无降温过程)干燥,不易降水2.降水的主要类型降水类型空气上升原因降水特征主要分布地区对流雨湿热空气强烈受热上升强度大,历时短,范围小,常有风暴、雷电赤道附近地区,夏季的中纬度大陆地区地形雨暖湿空气前进时受地形阻挡上升降水强度较大,历时较长山地迎风坡锋面雨冷暖空气相遇,暖湿空气被抬升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小中纬度地区台风雨暖湿空气围绕台风中心旋转上升强度大、多暴雨,伴有狂风、雷电低纬度大陆东部3.降水的分布规律影响降水分布的主要因素(1)纬度---决定了受什么大气环流影响(三圈环流注: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2)地形---地形效应: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3)海陆位置---沿海与内陆差异、暖流与寒流影响差异举例分析赤道低压带盛行上升气流(有降温过程)降水多,高温多雨,如热带雨林气候信风带风由高纬吹向低纬(无降温过程)降水少,高温少雨,如热带草原气候的干季(注:信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并遇地形阻挡抬升就会多雨,如马达加斯加东海岸)副热带高气压带以下沉气流为主(无降温过程,反而增温)降水少,高温干旱,多为干旱、半干旱地区,世界上的沙漠主要分布在这里西风带风由低纬吹向高纬(有降温过程)降水较多,温和湿润,如温带海洋性气候迎风坡气流被迫抬升(有降温过程)降水多,如世界雨极-乞拉朋齐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降水少,如南美洲南部巴塔哥尼亚高原【核心考点归纳】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亲爱的学子:Great hopes make great man2气候成因分析:形成气候的因子主要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和人类活动,具体分析气候的成因主要从纬度、海陆位置、地形三个方面去考虑。
降水的分布与变化引言降水是地球气候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布和变化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
了解降水的分布和变化对于有效地管理水资源、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农业、生态系统和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讨论降水的分布和变化的相关因素,并探讨如何通过科学方法来研究和解释降水的分布与变化。
降水的分布模式降水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不同地区的降水量和分布模式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降水分布模式:1.极地降水:极地地区的降水主要以降雪形式存在,而且降水量相对较少。
这是由于极地地区的气候寒冷,大气水汽含量较低的原因。
2.热带降水:热带地区的降水量较高,且年降水分布相对均匀。
此处的降水主要由对流性降水和季风降水引起。
3.季风降水:季风是一种基于地球自转和大陆与海洋的温差而形成的季节性风系统。
由此产生的季风降水为很多地区的主要水资源,但也会引发洪涝等自然灾害。
4.西风降水:西风是大气环流中的一种重要风系统。
在西风带的地区,由于冷暖气团的冲击,降水量相对较高。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欧洲的英国和挪威。
5.山地降水:山地地区由于地形起伏,空气被迫上升并冷却,形成云层和降水。
山地降水量往往比周围地区更高。
影响降水分布和变化的因素降水的分布和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影响,包括大气环流、地形、海洋表面温度等。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影响因素:1.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指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的气候系统。
大气环流的变化会导致降水分布产生明显的变化。
例如,厄尔尼诺现象会引起热带太平洋地区的降水量异常,而拉尼娜现象则相反。
2.地形:地形对降水分布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山地的升降气流,山脉的风险面常常会引发降水。
此外,地形也会阻挡气流,导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不均。
3.海洋表面温度: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之一,其表面温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大气的湿度和降水模式。
例如,热带海洋表面温度异常对气候变化和季风降水有重要影响。
4.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降水分布和变化产生持续影响。
地球降水分布规律是什么地球降水与气温分布都是很多学习地理的同学都会想要知道的知识,那么你知道地球降水有什么规律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地球降水分布规律,来欣赏一下吧。
地球降水分布规律1.纬度位置决定着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结合气压带、风带:赤道多雨带、副热带少雨带、温带多雨带、极地少雨带。
2.大气环流(季风)对降水的影响。
风从海洋吹向陆地的,降水多。
从内陆吹向海洋的降水少。
3.海陆位置对降水的影响。
海陆位置即距海的远近的不同,使得陆地受到海洋的影响程度也就不同,因此降水量分布也就会产生差异,从而产生自沿海向内陆递变(如逐渐减少)的分布规律。
同时降水分布还具有以下规律:副热带少雨带的大陆东部出现多雨区,温带多雨带的大陆内部出现少雨区(结合季风和海陆因素)4.下垫面条件对降水的影响。
(地形的影响,海拔的高低,森林覆盖和人类活动因素影响)5.各种因素对降水的综合影响。
世界气温的分布范围等温线特征: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北半球:等温线较曲折。
1月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北(高纬)凸出,7月份正好相反南半球:等温线较平直气温分布规律:无论7月或1月,气温都是从低纬向两极递减北半球:在同一纬度上,冬季大陆比海洋冷,夏季大陆比海洋热南半球:同一纬度气温差异较小。
在各大陆的赤道两侧,向南、北延伸5°—10°左右,如南美亚马孙平原、非洲刚果盆地、亚洲东南部的一些群岛等,为赤道多雨气候(也称赤道雨林气候)分布地区,它以终年高温多雨为特征,没有季节变化,各月平均气温为25—28º,日较差比年较差稍大。
在赤道多雨气候区的两侧,大致到南、北纬15°的地带,属热带干湿季气候(也称热带草原气候),非洲、南美洲和澳大利亚有大面积分布。
这一气候类型的形成同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位移有密切关系。
以北半球为例,冬季阳光直射在南半球,这里处于东北信风带,盛行热带大陆气团,气候干燥;夏季阳光直射在北半球,信风带相应北移,这里受赤道低气压控制,盛吹来自赤道海面的西南风,降水显著增加。
降水量的地区分布特点与成因
【知识点的认识】
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为东南多、西北少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大巴山和淮河一线以南年降水量在 1000 毫米以上(北方仅长白山局部地区可达到 1000 毫米左右)其中华南沿海、云南南部、西藏东南部以及东南丘陵许多地区还可超过 1500﹣2000 毫米.我国最多雨的地方是台湾基隆南侧的火烧寮其年平均降水量高达 6558 毫米.东到大兴安岭西止中尼边境的 400 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把我国分为东南和西北两部分,西北部年降水量均小于 400 毫米其中内蒙古、宁夏及其以西的西北内陆地区降水量均在 200 毫以下,柴达木、吐鲁番和塔果木等盆地年降水量均在 25﹣50 毫米以下,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年降水量仅 5.9 毫米,是我国年降水量最少的地方.
【命题的方向】
考查了对降水量的地区分布特点与成因的认识,基础知识,一般以选择、解答填空形式出题.
例: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是:东南多西北少;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分析:中国降水的地区差异大.东南沿海地区降水量较大,较为湿润,而越往西北内陆,降水量就越小,干旱程度也逐渐加重.
解答: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季风的影响是导致降水时空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且全年降水量集中在夏季,冬季降水一般不足全年的 10%.
故答案为:东南;西北;东南沿海;西北内陆.
点评:考查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特点,要理解记忆.
【解题思路点拔】
关键是熟记我国降水量的地区分布特点与成因.我国的降水地区差异大,东南沿海地区降水量较大,较为湿润,而越往西北内陆,降水量就越小,干旱也就逐渐加重.从降水的时间分配来看,也很不均匀.我国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相比之下,冬春季雨水要少些.
1/ 1。
降水量的影响因素及分布规律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降水量的多少和分布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等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在左右着降水量的变化?降水量又有着怎样的分布规律呢?影响降水量的因素众多,其中地理位置是一个关键因素。
纬度位置不同,所受到的太阳辐射强度和时长就会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低纬度地区由于接近赤道,太阳辐射强,气温高,空气对流旺盛,降水相对较多;而高纬度地区,太阳辐射较弱,气温低,空气对流不活跃,降水相对较少。
例如,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地区,常年高温多雨,年降水量可以超过 2000 毫米;而两极地区则寒冷干燥,年降水量通常在200 毫米以下。
海陆位置也对降水量有着显著的影响。
沿海地区通常降水较多,因为海洋中的水汽丰富,海风能够将大量的水汽输送到陆地。
当暖湿气流遇到地形阻挡时,容易形成降水。
比如,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由于靠近海洋,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充沛;而内陆地区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相对较少。
世界上一些著名的沙漠,如撒哈拉沙漠,就位于大陆内部,年降水量稀少。
地形对降水量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山脉的迎风坡和背风坡降水差异明显。
当湿润的气流遇到山脉时,被迫抬升,在迎风坡形成降水;而在背风坡,气流下沉,降水较少。
例如,喜马拉雅山的南坡是迎风坡,降水丰富,而北坡是背风坡,降水相对较少。
此外,山脉的高度也会影响降水。
一般来说,在一定范围内,山脉越高,降水越多。
因为气流在上升过程中,温度逐渐降低,更容易形成降水。
大气环流也是影响降水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大气环流形势会带来不同的天气状况和降水分布。
例如,在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地区,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干燥,降水稀少;而在西风带控制的地区,气流波动较大,容易形成降水。
季风环流对亚洲东部和南部的降水分布有着重要影响。
夏季风带来丰富的水汽,导致降水增多;冬季风寒冷干燥,降水较少。
此外,洋流也会对沿岸地区的降水量产生影响。
暖流流经的地区,增温增湿,降水较多;寒流流经的地区,降温减湿,降水较少。
高考地理简析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降水是重要的气候要素,而通过对降水的空间分布(如,等降水量线图的阅读)的分析判断,来说明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和原因分析是重要的考点,因此对降水分布及其因素分析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降水的分布受纬度位置(气压带或风带)、海陆分布(距海远近)、大气环流(季风)、下垫面条件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
由于降水知识综合性强、空间跨度大,因此降水的分布和成因分析也就成为学生的学习难点,因此对降水知识的拓展分析,有助于降水知识的理解和难点的化解。
一、纬度位置对降水的影响1.纬度位置决定着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气压带、风带与降水及分布规律的关系如下:赤道附近──赤道低气压→终年高温多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内部和大陆西岸──副热带高气压→降水少;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西风带→终年温和湿润;南北纬10°到南北回归线之间──赤道低气压带与信风带轮流控制→一年中分湿季和干季;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轮流控制→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2.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结合气压带、风带:赤道多雨带、副热带少雨带、温带多雨带、极地少雨带。
二、大气环流(季风)对降水的影响根据中国年降水量图可知,东南沿海>1000mm,秦淮一线800mm,西北非季风区<400mm,南疆中部<50mm,因而可以得出中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规律: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其主要是受到来自海洋的东南季风的影响。
例如,山东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省内各地年平均降水量多介于550~920毫米之间,全省年平均约710毫米,与同纬度内陆省份相比为降水较丰富的省份。
分布规律是:南部多于北部,东南沿海多于西北内陆,其等降水量线多成西南-东北走向,主要原因就是受到来自海洋的东南季风的影响。
三、海陆位置对降水的影响海陆位置即距海的远近的不同,使得陆地受到海洋的影响程度也就不同,因此降水量分布也就会产生差异,从而产生自沿海向内陆递变(如逐渐减少)的分布规律。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2 2020年全国一卷理综物 理二、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4~18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9~21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行驶中的汽车如果发生剧烈碰撞,车内的安全气囊会被弹出并瞬间充满气体。
若碰撞后汽车的速度在很短时间内减小为零,关于安全气囊在此过程中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增加了司机单位面积的受力大小B.减少了碰撞前后司机动量的变化量C.将司机的动能全部转换成汽车的动能D.延长了司机的受力时间并增大了司机的受力面积15、火星的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1/10,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1/2,则同一物体在火星表面与在地球表面受到的引力的比值约为:A.0.2B.0.4C.2.0D.2.516、如图,一同学表演荡秋千。
已知秋千的两根绳长均为10m ,该同学和秋千踏板的总质量约为50kg 。
绳的质量忽略不计。
当该同学荡到秋千支架的正下方时,速度大小为8m/s ,此时每根绳子平均承受的拉力约为:A.200NB.400NC.600ND.800N17、图(a )所示的电路中,K 与L 间接一智能电源,用以控制电容器C 两端的电压U c ,如果U c 随时间t 的变化如图(b )所示,则下列描述电阻R 两端电压U R 随时间t 变化的图像中,正确的是:(b)图CU /st O 12345K L CR (a)图/s/s/sD/s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3。
降水形成原因分析降水是指大气中水汽凝结、降落的过程,包括降雨、下雪、冰雹等形式。
降水的多少要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但主要条件是三个:充足的水汽供应、气流上升达到过饱和状态、足够的凝结核。
通常情况下,我们不需要考虑凝结核的问题,只考虑有没有充足的水汽和促使气流上升的机制就可以,归纳起来,形成降水的因素有以下九大因素。
01海陆位置一般来说,离海洋越近的地区,受海洋的影响越大;距海越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就较少。
所以降水分布的普遍规律是沿海多,内陆少。
比如我国的降水分布规律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以及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从东部向西降水逐渐减少等,都是受到海洋远近的影响。
02地形1. 山脉走向与降水山脉走向对海洋水汽有阻挡作用和引导作用,如果山脉走向与海洋水汽来向垂直,就会阻挡水汽的进入,使大陆内侧降水明显减少。
如北美大陆西部,由于科迪勒拉山系南北纵列,与来自太平洋湿润的西风气流垂直,阻挡了西风的进入,使降水集中在西部海岸,中东部地区就难以受到西风的影响。
欧洲西部地区,阿尔卑斯山脉呈东西走向,与西风气流来向一致,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的进入,降水的分布较广泛,海洋性特征明显。
我国西北地区除了深居内陆外,也因为受到山岭的层层阻挡,海洋水汽难以进入,使其更加干旱。
2.迎风坡、背风坡与降水海洋湿润气流在运行过程中,如果遇到山脉的阻挡,就会沿着迎风坡上升,在一定的高度上冷却达到过饱和状态,出现凝结降雨,即地形雨。
当该气流越过山顶后,在下沉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饱和水汽含量不断降低,出现干热的天气,即雨影区。
山地降水一般比平地多,就是因为山地有促使气流上升的条件,而平地没有,因此降水较少。
如南美南段,西部是西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形成海洋性气候;东部位于背风坡,降水少,形成独特的沙漠气候。
我国福建西部的武夷山降水就要比东部沿海地区多,台湾东部比西部多,海南岛东部比西部多。
3.地形类型与降水不同的地形对气流的运行有不同的作用,因此降水的分布也不同。
简述降水的分布规律
降水是地球上水循环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它的分布规律与地球的气候、地形、洋流等因素密切相关。
降水的分布规律,主要包含以下方面:
1.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赤道地区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受太阳辐射能的影响,该地区常年高温多雨。
与此同时,两极地区因常年冰雪覆盖,反射太阳辐射能,气温较低,降水也相对较少。
2.回归线附近,大陆内部和西岸降水少,东岸降水多
回归线附近地区的气候主要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空气干燥,降水概率低。
其中,大陆内部和西岸地区因受大陆性气团控制,降水更少。
而东岸地区因有暖湿空气影响,降水相对较多。
3.中纬度地区,受大陆气团控制时,降水稀少
中纬度地区夏季受热,空气膨胀上升,导致降水概率高。
但冬季受冷高压控制,降水概率降低。
不过,在一些地形特殊或暖湿气流交汇的地带,如山脉迎风坡或暖湿气流深入内陆的地区,仍有可能形成丰富的降水。
4.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山地迎风坡因受暖湿空气影响,降水概率高。
而背风坡因受冷空气控制,降水概率较低。
这种地形因素导致的降水分布差异在山脉的两侧非常明显。
5.世界降水最丰富的地区是印度的乞拉朋齐,位于喜马拉雅山南坡
乞拉朋齐位于喜马拉雅山南坡,因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充沛。
其年平均降水量高达11685毫米,是世界上唯一超过10000毫米的地区。
6.世界年降水量最少的地区是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马沙漠
阿塔卡马沙漠位于智利北部,因受副热带高压带和信风带控制,降水稀少。
该地区年降水量仅为0.76毫米,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地方之一。
影响我国降水主要要素有哪些我国天气特色是季民风候明显,大陆性天气范围广,雨热同期,天气种类复杂多样。
时间散布:季节分派不平均,夏天多冬天少,年龄变化大。
各地域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天(6--8 月),在东部季风区,跟着夏天风向北扩充,愈往北或愈深入内地,雨量更加集中。
北方夏天降水量占整年的 65--75%,而南方不到 50%。
呼和浩特夏天降水占整年的 67.5%,赤峰占 72.5%,而南宁和贵阳分别占 48.8%和 46.6%。
青藏高原大多数地域夏天降水量占整年的 70%以上 ,最大降水量在雅鲁藏布江西部河谷占80%以上。
全国仅有少量地域,如伊犁河谷阿尔春地域四时降水平均,各占全年的 20--30%左右空间散布: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地递减。
区大于1600 毫米的降水量带,有广西、云南、海南、西藏的一部分和湘西、鄂西地域,此中广西、云南、海南的一些山地以及西藏东南喜马拉雅山东南坡,年降水量可达2000 毫米以上。
喜马拉雅山南翼迎风坡的巴昔卡年降水量约4500 毫米,是我国大陆上最大的降水中心,在全国仅次于台湾岛火烧寮(年降水量6557.8 毫米)。
五指山迎风坡的琼中年降水量达 2447 毫米,位于印度洋西南季风迎风财坡面上的云南西盟达2812.9 毫米,均为我国有名的多雨中心。
达到800── 1600毫米的降水量带,有广西、贵州、四川西部的大多数地域,达到400── 800毫米的降水量带,散布在大兴安岭山地、内蒙古高原东南边沿和青藏高原东南边沿地域;达到200─400毫米的降水量带,散布在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东部,以及西北内地地域的天山、阿尔泰山迎风坡低山地带。
新疆、内蒙古西部、宁夏、青海、西藏北部和甘肃河西走廊的民族地域等西北广大内地干旱地域,年降水量为100 毫米左右。
准噶尔盆地为100--200 毫米,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在 50 毫米以下。
吐鲁番盆地西侧的托克逊年降水量 5.9 毫米,天山东端凑近中蒙边疆的淖毛湖为 12.5 毫米,均是我国雨量最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