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交换原理课程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67.50 KB
- 文档页数:5
第一章1什么是通信:指按约定规则进行的信息传送。
通信三要素:信息,信息传送,约定规则2全互连方式存在什么问题?(1)N2 问题;(2)经济性问题;(3)可操作性问题;(4)控制和管理问题。
3如何实现任意两个用户之间的通信?在用户分布密集的中心安装一台设备,每个用户通过专线与它相连。
交换机--switch定义标准的通信协议,以使它们能协同工作,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通信网。
4交换节点的功能监视功能:发现和判断用户的呼叫请求。
信令功能:接收和分析地址信号,按目的地址选路,并转发信号。
连接功能:按需实现任意端口之间的信息传送。
控制功能:控制连接的建立与释放。
5通信网的定义与构成通信网是由一定数量的节点和连接这些节点的传输系统有机地组织在一起的,按约定的信令或协议完成任意用户间信息交换的通信体系。
通信网是由各种软、硬件设施按照一定的规则互连在一起,完成信息传递任务的系统。
6通信网的构成要素终端(Terminal)交换节点(Switching Node)传输系统(Transmission System)业务节点(Service Node)8通信网络工作方式---面向连接和无连接面向连接适用于大批量、可靠数据传输业务,但网络控制较复杂;实连接专用电路级联,带宽恒定。
虚连接电路分配随机,带宽按需分配无连接方式控制简单,适用于突发性强、数据量少的业务。
9面向连接和无连接的主要区别(1)面向连接网络每次通信总要经过建立连接、传送信息、释放连接三个阶段无连接网络并不为每次通信过程建立和拆除连接(2)面向连接网络每个节点必须为每一个呼叫选路,一旦路由确定连接即建立,路由中各节点需要为接下来进行的通信维持连接的状态无连接网络每个节点必须为每个传送的分组独立选路,但节点中不需要维持连接的状态。
(3)面向连接网络用户信息较长时,通信效率较高无连接网络用户信息较短时,通信效率较高10交换方式:电路交换:分组交换:帧中继,ATM,IP交换。
现代交换原理
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交换,交换原理贯穿于各个领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在经济领域,交换原理是市场经济的基础,通过买卖交换实现资源配置和价值实现;在人际关系中,交换原理是人际交往的基础,通过互相帮助和支持实现共赢;在科技领域,交换原理是知识和技术的传播方式,通过交流和合作实现创新和进步。
现代交换原理的核心是价值互换,即一方提供一定的价值,另一方也提供相应的价值,双方达成交易。
这种交换不仅体现了个体之间的互助互利,也促进了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在市场经济中,供需关系决定了价格和价值的交换,通过市场交易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人际关系中,互相帮助和支持的交换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友谊;在科技领域,知识和技术的交换促进了创新和发展。
然而,现代社会的交换原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市场经济中,交换可能会受到信息不对称、垄断和不公平竞争的影响,导致资源配置不够有效和公平;在人际关系中,利益冲突和信任缺失可能导致交换关系的破裂;在科技领域,知识产权和技术壁垒可能阻碍交换和合作。
因此,现代社会需要建立健全的交换机制,促进交换的公平和有效。
在市场经济中,需要加强监管和规范,防止垄断和不公平竞争,保障市场的公平和效率;在人际关系中,需要加强沟通和信任建设,促进互相理解和支持;在科技领域,需要加强知识和技术的共享和合作,促进创新和发展。
总之,现代交换原理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它影响着经济、人际关系和科技发展。
通过建立健全的交换机制,促进交换的公平和有效,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现代交换技术总结篇一:现代交换技术论文加心得XX12356896XXXX 班下一代网络网络的下一个发展目标。
目前一般认为下一代网络,基于iP,支持多种业务,能够实现业务与传送分离,控制功能独立,接口开放,具有服务质量(QoS)保证和支持通用移动性的分组网。
下一代网络(nextGenerationnetworQ,又称为次世代网络。
主要思想是在一个统一的网络平台上以统一管理的方式提供多媒体业务,整合现有的市内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的基础上(统称Fmc),增加多媒体数据服务及其他增值型服务。
其中话音的交换将采用软交换技术,而平台的主要实现方式为iP技术,逐步实现统一通信其中voip将是下一代网络中的一个重点。
为了强调iP技术的重要性,业界的主要公司之一思科公司(ciscoSystemS主张称为iP-nGn 在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发明了电话机后,电话网,也就是以音声传导为目的的回线交换技术被使用至今。
相对于它,数据通信为主要目的的基于英特网的信息通信,分组交换通信也渐渐被使用。
至2000 年为止,第1代以音声为主的网络通信量占有优势。
而现今,因数据通信大量增加的原因,更佳节省费用的并同样可以支持音声传送的分组交换传送通信网络渐渐被使用。
音声通信与数据通信相结合的一元化信息传送的第2代网络被赋予运用。
因特网与电话网相比,简单性与安全性是一个弱点。
于是,集合了ip 网络的长处的下一代通信网络nGn出现了。
网路除了以上说的电话网,ip 网络以外,也包括播放网。
以nGn为基础的流媒体服务和播放服务也在被标准化,融合了前两者网络的”通信与播放的融合网络” 也正2在被开发中。
20XX年,中国传感网标准体系已形成初步框架,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的多项标准提案被采纳。
传感网标准化工作已经取得积极进展。
传感网在国际上又称为”物联网”,这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
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等多个领域。
现代交换原理复习整理1、电路交换采⽤⾯向物理连接⼯作⽅式。
2、电路交换的特点是基于呼叫损失制的流量控制。
3、报⽂交换适合电⼦邮箱业务。
1、公⽤电话⽹采⽤的交换⽅式是电路交换。
2、报⽂交换中信息传输和交换的单位是报⽂。
3、分组交换中,信息传输和交换的最⼩单位是分组。
4、分组交换中,分组是以存储转发的⽅式通过交换⽹络的。
5、分组交换的两种⼯作⽅式分别是:数据报和虚电路。
6、电路交换包括了建⽴连接、信息传递和拆除连接三个基本阶段。
1、30/32路PCM系统的基群数码率为2.048Mbit/s。
2、30/32路PCM系统帧结构中TS16的作⽤是帧同步时隙。
3、局间中继采⽤PCM传输时,采⽤数字型线路信令。
每个话路的线路信令每秒传送8000次。
4、局间中继采⽤PCM传输时,采⽤数字型线路信令。
每个话路的线路信令要隔125微秒才传送⼀次。
5、在30/32路PCM系统中,第27话路的线路信令在12帧的TS16中传送。
6、在30/32路PCM系统中,第18话路的线路信令在3帧的TS16中传送。
5、当局间采⽤数字型线路信令时,13帧(F13)的TSl6的后四位传送话路28的线路信令。
1、我国采⽤的PCM帧结构,每⼀帧有32个时隙,每⼀时隙传送8个⽐特。
2、PCM32系统中,每路信号的速率为_64_kbit/s。
3、PCM32系统中,每帧时长为_125_µs,⼀复帧时长2ms。
1、在T-S-T交换⽹络中,S接线器交换的时隙是内部时隙。
4、串并转换的作⽤是降低码率。
5、时分接线器的输⼊控制⽅式是时分接线器的SM按控制写⼊,顺序读出⽅式⼯作。
6、T接线器采⽤输出控制⽅式时,如果要将T接线器的输⼊复⽤线时隙121的内容A交换到输出复⽤线的时隙28,则A应写⼊话⾳存储器的121号单元。
8、T接线器采⽤输⼊控制⽅式,输⼊、输出复⽤线的复⽤度为128,如果要将T接线器的输⼊复⽤线时隙34的内容A交换到输出复⽤线的时隙125,则控制存储器的34号单元的内容是125。
现代交换技术总结_焊工个人技术总结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交换技术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在通信领域还是在计算机网络领域,交换技术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交换技术经历了很多的演变和改进,从最早的电报交换系统到现在的高速光纤交换网络,交换技术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在传统的电报交换系统中,交换技术主要通过电信号的传输和切换来实现。
这种技术的优势在于其稳定性和可靠性,但是由于传输速度较慢,容量有限,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通信需求。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兴起,传统电信系统逐渐被计算机网络替代。
计算机网络通过数字信息的传输来实现交换,无论是在安全性、传输速度还是容量方面都有很大提升。
现代交换技术的主要特点是高速、高容量和灵活性。
通过使用高速光纤和光电子器件,交换技术可以实现超高速的数据传输,满足人们对于高速网路的需求。
交换技术可以实现多路复用,使得多个信号可以在同一条通信线路上进行传输,提高了通信线路的利用率。
现代交换技术还具有灵活性,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灵活配置和扩展。
在实际应用中,现代交换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包括电信、互联网和数据中心等。
在电信领域,交换技术可以实现电话通信、短信、传真等各种语音和数据的传输。
在互联网领域,交换技术可以实现各种网站、应用程序和云服务之间的数据传输和交换。
在数据中心领域,交换技术可以实现大规模数据的存储和传输。
现代交换技术在信息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提高了通信的效率和质量,还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发展,我们可以期待交换技术在未来会有更加广泛的应用和更加深入的发展。
现代交换技术总结1500字现代交换技术是指在通信领域中,通过使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实现电路交换、分组交换或是包交换等方式的通信机制。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现代交换技术不断推陈出新,为人们带来了更高效、更快速的网络通信服务。
下面将对现代交换技术进行总结,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 电路交换技术:电路交换技术是指在通信发起前,建立一条连接的路径,通信期间保持路径不变的方式。
这种技术可以实现点对点的通信,并且通信质量较好,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应用适用。
传统电话网络就是一种典型的电路交换技术。
2. 分组交换技术:分组交换技术是将待传输的信息分成一组一组的数据包,通过网络传输。
这些数据包在网络中独立传输,每个包经过网络时可以选择不同的路径,然后在目标节点重新组合成完整的信息。
分组交换技术是目前主流的交换方式,广泛应用于互联网,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资源共享的特点。
3. 包交换技术:包交换技术是在分组交换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发展,它将待传输的数据进一步划分为更小的数据包,以实现更高效的数据传输。
包交换技术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可以根据网络的情况进行自适应,从而提高传输的速度和可靠性。
Ethernet和IP协议是包交换技术的代表。
4. 路由技术:路由技术是指通过一系列的规则和算法,将数据包从源节点传输到目标节点的过程。
路由技术可以根据网络的拓扑结构和流量状况选择最佳的路径,并且可以实现网络的负载均衡,提高网络的性能和可靠性。
常用的路由技术包括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等。
5. 多路复用技术:多路复用技术是将多个信号同时传输到共享的传输介质上的一种技术手段。
它通过在发送端对多个信号进行合并,然后在接收端再将这些信号进行解析和分离,实现多路信号的同时传输。
多路复用技术可以有效提高传输介质的利用率,降低通信成本。
总的来说,现代交换技术在通信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断推动着通信技术的进步和创新。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对通信质量和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代交换技术将继续发展和完善,为人们提供更好的通信服务。
通信网–由交换设备、传输设备、终端设备,结合信令过程、协议和支撑运行系统组成的网络。
现代通信网的三大支撑网–数字同步网信令网电信管理网信道复用技术– 1 时分复用同步时分复用用于电路交换位置化信道:统计时分复用用于分组交换和ATM交换标志化信道– 2 频分复用 3 码分复用 4 波分复用连接的数学定义–连接连接方式入端重排表达式交换单元基本开关阵列共享存储器总线型时间(T)接线器输出控制输入控制HWi TSj 的ITS号= TS号j * HW线总数m + HW号i空间(S)接线器输出控制输入控制数字交换单元DSETST组合结构反向路由的半帧选择同发广播交换网络–单级网络多级网络––CLOS网络五员组严格无阻可重排无阻–BENES网络–DSN网络–BANY AN网络唯一路径有阻降低阻塞的方法增加级数引入排序网络限制入线上的信息量,加大缓冲存储器增加BANY AN网络的平面数,构成多通道交换网络排序BANY AN的结构不要求1 电话交换基础–电话机原理–基本话务理论话务量话务流量及三个含义呼损爱尔兰公式E(M,Y)–程控交换机概述话路部分和控制部分2 程控数字交换机的硬件–程控数字交换机的系统结构用户模块远端用户模块母局模块–用户模块用户级交换网络用户电路(模拟/数字)–中继器–数字音频信号的产生、发送和接收单音频双音频信号音的同发广播–数字交换网络时间(T)接线器空间(S)接线器数字交换单元DSETST组合–控制部分集中控制分级控制全分散控制功能分担负荷分担同步方式互助方式主备用方式N+1备份3 程控数字交换机的软件–支援软件运行软件呼叫处理软件数据程序分离–呼叫处理输入处理摘挂机脉冲识别分析处理可以用SDL描述去话分析号码分析来话分析状态分析输出处理–任务分级和调度故障级基本级周期级–呼叫处理能力BHCA–过负荷控制4 电话网–由国际接口局接入的国际网–四级汇接制的国内长途网路由路由选择计划–端局和汇接局构成的本地网基本二级分区汇接制去话汇接来话汇接来去话汇接集中汇接主辅汇接路由选择计划–编号计划5 信令系统–信令信令系统–线路信令路由信令管理信令–用户线信令局间信令–逐段转发方式端到端方式––随路信令公共信道信令–七号信令协议栈公共的消息传递部分(MTP:Message Transfer Part)MTP1 MTP2 MTP3三种信令单元独立用户部分(UP:User Part)TUP ISUP SCCPTUP的基本信令流程信令消息的传递涉及的协议栈–我国的信令网结构第一级为高级信令转接点HSTP第二级为低级信令转接点LSTP第三级为信令点SP直连工作方式准直连工作方式完全分离工作方式–信令网的路由选择路由的种类和含义信令路由选择的一般原则–信令点编码国际信令网信令点编码14我国国内信令网的编号计划24主信令区分信令区信令点6 移动交换–网络结构交换空中接口路由器的交换结构–N-ISDN B-ISDNATM标准–5+48=53 UNI NNI 信头结构–ATM的面与层–ATM的VPI/VCI交换ATM 交换技术–ATM的基本功能信头变换选路(路由)排队–ATM交换的基本原理–ATM的各类交换单元共享存储器共享媒体BANY AN CLOS–缓冲策略或称为排队策略外部缓冲输入缓冲、输出缓冲、输入与输出缓冲、环回缓冲内部缓冲输入缓冲、输出缓冲、交叉点缓冲共享缓冲–缓冲策略或称为排队策略–选路控制有两种方法自选路由和表格控制选路ATM网络–ATM的控制平面的信令第四部分ATM IP 结合–重叠模式–集成模式IP交换Tag交换MPLSMPLS的基本组成和原理–边缘路由核心交换–LER LSR FEC LIB 工作过程MPLS的标签和操作–标签操作压入(Push)标签置换(replace)标签弹出(Pop)–标签分配方式上游标签分配下游主动标签分配下游按需标签分配软交换的系统结构、四层结构软交换的特点功能媒体网关信令网关应用服务器开放式应用编程接口的目的和意义Parlay API。
第7章 NGN与软交换293 组(可选),对用户进行认证与授权,以防止非法用户的接入。
鉴权5元组分别是随机数RAND、期望响应(XRES)、加密密钥(CK)、完整性密钥(IK)、鉴权令牌(AUTN)。
与GSM相比,增加了IK和AUTN两个参数,其中完整性密钥提供了接入链路信令数据的完整性保护,鉴权令牌增强了用户对网络侧合法性的鉴权。
TMSI用于在无线路径上保护用户的识别号,以便对IMSI保密。
MSC Server应能支持此功能。
MSC Server应能支持在UTRAN/BSS中对语音信息及数据信息进行加密,应能支持在UTRAN/BSS中采用不同的加密算法。
由于移动用户的位置随时可能发生变化,当移动用户为被叫时,关口MSC(GMSC)Server应能够根据被叫移动用户的MSISDN号码查询移动用户的实际位置,获取漫游号码MSRN后将呼叫接续至被叫移动用户当前所在的拜访MSC Server,拜访MSC Server应具有对被叫移动用户进行寻呼所必需的呼叫处理功能。
MGW在移动端局位置时,位于无线子系统和核心网之间,负责把3GPP R4或3GPP R99的UTRAN系统和2G GSM的无线接入侧设备BSC接入到核心网。
MGW负责完成Iu接口用户平面功能和Nb接口功能,即支持语音的ATM/IP承载与TDM承载之间的双向转换。
如果MGW的两侧均为分组承载(ATM或IP),则MGW应当支持AMR语音的透明传递。
MGW应能根据移动MSC Server的命令对它所连接的呼叫资源进行控制,配合MSC Server实现呼叫无关的媒体网关控制过程、前向承载建立过程、后向承载建立过程以及漫游切换等业务过程。
MGW负责接入网与核心网之间媒体的转换和承载的转换。
按“大容量、少局所”的原则,MSC Server独立于本地网之外集中设置,MGW按需要分散设置在各个本地网,一个MSC Serve可控制多个MGW。
MSC Server/MGW同时支持2G/3G用户接入,因此2G/3G在本地网实现了融合。
现代交换原理期末总结一、概述现代交换原理是指通过交换机对通信信号进行转接、转换和路由,实现通信网络中信息的传输和交换的技术原理。
它是通信网络中最基本的技术之一,广泛用于电信、互联网和企业网络等领域。
现代交换原理的发展与计算机、通信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目前已经发展到了第五代交换技术。
二、发展历程1. 第一代交换技术:电报交换电报交换是最早的交换技术,通过电报设备来传递信息。
它不仅仅是一种交换设备,也是一种通信协议。
电报交换具有多路复用和路由功能,但是传输速度慢、容量小、难以扩展和管理等问题限制了它的发展。
2. 第二代交换技术:电路交换电路交换是在电话交换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采用了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相结合的方式来传输信息。
电路交换具有高效、实时的特点,但是资源浪费和信号传输距离有限等问题限制了它的应用。
3. 第三代交换技术:分组交换分组交换是在计算机网络出现之后发展起来的,它将传输的数据分成若干个小块,每个小块都带有一些地址信息,然后分别传输。
分组交换具有高速、灵活和可靠的特点,但是网络拥塞和丢包等问题仍然存在。
4. 第四代交换技术:数据包交换数据包交换是在互联网出现之后发展起来的,它将数据分成若干个包进行传输和交换。
数据包交换具有可扩展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但是信号传输延迟和网络安全等问题仍然存在。
5. 第五代交换技术:光纤交换光纤交换是一种基于光纤通信的交换技术,它利用光纤的高速传输和大容量特点来传输和交换信息。
光纤交换具有高速、大容量和低能耗的特点,是未来交换技术的趋势。
三、关键技术1. 交换机技术交换机是现代交换原理的核心设备,它负责对输入的信号进行处理和转发。
根据交换机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可以分为电路交换、分组交换和数据包交换等类型。
2. 路由技术路由是指根据一定的算法和规则,根据输入的地址信息将数据从源节点传输到目标节点的过程。
路由技术是现代交换原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决定了通信网络中信息的传输路径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