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第十章
- 格式:ppt
- 大小:803.50 KB
- 文档页数:19
《学前心理学》教案完整版第一章:绪论1.1 教学目标了解学前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理解学前心理学的研究意义和价值掌握学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途径1.2 教学内容学前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学前心理学的研究意义和价值学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途径1.3 教学过程引入话题:讨论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的重要性讲解学前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分析学前心理学的研究意义和价值介绍学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途径总结本章内容,回答学生问题第二章:认知发展2.1 教学目标了解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掌握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了解认知发展对学前儿童学习的影响2.2 教学内容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认知发展对学前儿童学习的影响2.3 教学过程引入话题:讨论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的重要性讲解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分析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探讨认知发展对学前儿童学习的影响总结本章内容,回答学生问题第三章:情感与社会性发展3.1 教学目标了解学前儿童的情感发展特点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了解情感与社会性发展对学前儿童的影响3.2 教学内容学前儿童的情感发展特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情感与社会性发展对学前儿童的影响3.3 教学过程引入话题:讨论学前儿童的情感与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讲解学前儿童的情感发展特点分析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探讨情感与社会性发展对学前儿童的影响总结本章内容,回答学生问题第四章:语言发展4.1 教学目标了解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特点掌握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影响因素了解语言发展对学前儿童的影响4.2 教学内容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特点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影响因素语言发展对学前儿童的影响4.3 教学过程引入话题:讨论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的重要性讲解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特点分析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影响因素探讨语言发展对学前儿童的影响总结本章内容,回答学生问题第五章:行为发展5.1 教学目标了解学前儿童的行为发展特点掌握学前儿童行为发展的影响因素了解行为发展对学前儿童的影响5.2 教学内容学前儿童的行为发展特点学前儿童行为发展的影响因素行为发展对学前儿童的影响5.3 教学过程引入话题:讨论学前儿童的行为发展的重要性讲解学前儿童的行为发展特点分析学前儿童行为发展的影响因素探讨行为发展对学前儿童的影响总结本章内容,回答学生问题第六章:感知觉发展6.1 教学目标理解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特点掌握影响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因素了解感知觉发展对学前儿童学习与生活的影响6.2 教学内容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特点影响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因素感知觉发展对学前儿童学习与生活的影响6.3 教学过程引入话题: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感知觉现象,引发对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兴趣讲解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特点分析影响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因素探讨感知觉发展对学前儿童学习与生活的影响总结本章内容,回答学生问题第七章:创造力发展7.1 教学目标理解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特点掌握促进学前儿童创造力发展的方法了解创造力发展对学前儿童的重要性7.2 教学内容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特点促进学前儿童创造力发展的方法创造力发展对学前儿童的重要性7.3 教学过程引入话题:通过创意活动的例子,探讨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讲解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特点分析促进学前儿童创造力发展的方法探讨创造力发展对学前儿童的重要性总结本章内容,回答学生问题第八章:学习理论8.1 教学目标掌握学习的基本理论理解学前儿童学习的特点学会应用学习理论指导学前教育活动8.2 教学内容学习的基本理论学前儿童学习的特点应用学习理论指导学前教育活动8.3 教学过程引入话题:讨论学习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讲解学习的基本理论分析学前儿童学习的特点探讨如何应用学习理论指导学前教育活动总结本章内容,回答学生问题第九章:游戏与发展9.1 教学目标理解游戏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重要性掌握不同类型的游戏及其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学会通过游戏促进学前儿童全面发展9.2 教学内容游戏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重要性不同类型的游戏及其对儿童发展的作用通过游戏促进学前儿童全面发展9.3 教学过程引入话题:通过实际案例展示游戏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讲解游戏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重要性分析不同类型的游戏及其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探讨如何通过游戏促进学前儿童全面发展总结本章内容,回答学生问题第十章:心理健康与辅导10.1 教学目标理解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概念与重要性掌握促进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策略学会对学前儿童进行心理辅导的方法10.2 教学内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概念与重要性促进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策略对学前儿童进行心理辅导的方法10.3 教学过程引入话题:通过实例引发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与辅导的关注讲解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概念与重要性分析促进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策略探讨对学前儿童进行心理辅导的方法总结本章内容,回答学生问题第十一章:家庭教育与亲子关系11.1 教学目标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掌握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方法了解家庭教育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11.2 教学内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方法家庭教育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11.3 教学过程引入话题:通过讨论家庭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引发对家庭教育的重视讲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分析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方法探讨家庭教育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总结本章内容,回答学生问题第十二章:多元智能与教育12.1 教学目标理解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概念掌握发展学前儿童多元智能的策略学会应用多元智能理论于教育实践中12.2 教学内容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概念发展学前儿童多元智能的策略应用多元智能理论于教育实践中12.3 教学过程引入话题:通过讨论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引发对多元智能的兴趣讲解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概念分析发展学前儿童多元智能的策略探讨如何应用多元智能理论于教育实践中总结本章内容,回答学生问题第十三章:特殊需求儿童的教育13.1 教学目标理解特殊需求儿童的基本特点掌握特殊需求儿童的教育方法了解特殊需求儿童教育的重要性13.2 教学内容特殊需求儿童的基本特点特殊需求儿童的教育方法特殊需求儿童教育的重要性13.3 教学过程引入话题:通过讨论特殊需求儿童在教育中的关注点,引发对特殊需求儿童教育的重视讲解特殊需求儿童的基本特点分析特殊需求儿童的教育方法探讨特殊需求儿童教育的重要性总结本章内容,回答学生问题第十四章:课程设计与评估14.1 教学目标理解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掌握课程评估的方法学会设计适合学前儿童的课程14.2 教学内容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课程评估的方法设计适合学前儿童的课程14.3 教学过程引入话题:通过讨论课程设计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引发对课程设计与评估的兴趣讲解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分析课程评估的方法探讨如何设计适合学前儿童的课程总结本章内容,回答学生问题第十五章:职业发展与规划15.1 教学目标理解学前心理学专业的基本职业方向掌握职业规划的基本步骤学会进行职业发展与规划15.2 教学内容学前心理学专业的基本职业方向职业规划的基本步骤职业发展与规划15.3 教学过程引入话题:通过讨论学前心理学专业的职业前景,引发对职业发展与规划的重视讲解学前心理学专业的基本职业方向分析职业规划的基本步骤探讨如何进行职业发展与规划总结本章内容,回答学生问题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掌握了学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途径,理解了认知、情感、社会性、语言、行为发展等方面的特点及其对儿童的影响,熟悉了学习理论、游戏与发展、家庭教育与亲子关系、多元智能与教育、特殊需求儿童的教育、课程设计与评估以及职业发展与规划等方面的内容。
第十章完整治疗和理性情感理论及方法第一节完整治疗和理性情感的总体论完整治疗法(Gestalt therapy)是由皮尔斯(F.Perls)倡导和建立的一种心理辅导法。
(识记)理性情感治疗(rational-emotive therapy,简称RET),是由心理学家艾利班、(A.Ellis)开创和拓展的一种心理辅导方法。
一、完整治疗的总体观(一)皮尔斯的人性观(领会)1.人的完整性完整学派强调人的完整性。
皮尔斯认为,人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只有当人们以“完整”,即以整个有机体都投入的方式来作出反应和行动时,正常和健康的行为才会产生。
2.人的自主性完整学派强调人的自主性。
皮尔斯认为,每一个完整的个体都具有自身的独特的力量。
他相信个体本身有自我运作的能力,能够引导自己整合自己的生命。
3.感官知觉性完整学派强调人的感官知觉性。
皮尔斯认为,一个人如果失去了他的脑子,但是能得到他的感官知觉也未尝不是件好事,人的身体和感觉常比我们所说出来的诚实。
4.自我觉察性完整学派强调人的自我觉察性。
皮尔斯认为,人的自我觉察性是很重要的。
因为人有自我觉察,本身就足以引起自我改变。
(二)皮尔斯的健康观(领会)1.健康的定义完整学派对心理健康所下的定义是,个体能够不受到环境中各种刺激的影响,一直保持在“自我觉察”的状态之下,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需要,并且知道该用什么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2.责任感与健康完整学派认为,健康的个体是具有为达到成功的适应而发展出为自己的生命以及为自己对环境所作的反应负责任的能力的人。
3.专注与健康皮尔斯认为,拥有健康特征的人,是那些专注的人。
因为在同一个时段中,人只能集中在一件事上,其他的事就会先放到一边去。
4.问题与原因将个体为什么会产生问题的原因归纳如下(1)与环境失去互动或接触他(她)可能会使自己与其他人和环境都失去联系。
(2)与环境分离他(她)也可能太注意环境中的信息而忽略了自己的需要,以致行为完全被环境所控制。
第十章学前儿童的个性因素及发展1.了解有关个性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2.掌握学前儿童气质、性格、能力及自我意识发展的基本特点。
3.初步懂得如何根据儿童的气质特点去进行教育,怎样去发展儿童的能力,提高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塑造儿童的良好性格。
4.知道学前教育要根据学前儿童的个性特点来进行,同时要以促进学前儿童个性良好形成和发展为目的。
欢欢和园园是一对双胞胎姐妹,长相一个样。
刚入园时,老师们都分不清哪个是欢欢,哪个是园园。
阳阳是幼儿园中班的小朋友,在老师眼里,阳阳聪明可爱,活泼开朗,喜欢运动,动手能力强,是个讨人喜欢的好孩子。
可是,有一天,阳阳妈妈来接孩子时却说:“老师,我家孩子就是好动,叫他弹琴时总是坐不住,缺乏自制力,还喜欢问东问西,不知道哪有那么多问题,喜欢在家搞破坏,一个新玩具到他受里就被他拆开成了废品。
邻居家的欢欢可乖了,琴弹得不错,画也画得好,又文静,老师,我家阳阳是不是有问题?”案例中,老师眼里的好孩子,家长却怀疑他是问题儿童。
我想主要还是因为家长没有真正了解学前儿童的个性特点。
什么是个性?学前儿童个性发展有什么特点?如何促进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的发展?本章将分别讲述这些问题,着重分析学前儿童的构成个性的有关因素,如气质,性格,能力,自我意识等因素的发展和培养。
但是仔细观察,发现她们在活动中表现还是不一样的,欢欢活泼开朗,喜欢唱歌跳舞,自理能力强,胆子大,但是比较冲动,有脾气;园园文静,画画不错,喜欢安静的游戏,不爱说话,一遇到问题就哭着叫姐姐。
双胞胎之间个性尚且有如此大的差异,更何况是其他人呢?每个儿童都有他们自己的个性特点,作为将来的幼儿园老师应该如何去了解学前儿童的个性差异,如何根据儿童的个性特点去进行教育呢,这是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个性”这个词在我们的生活中也经常用到,诸如“城市的个性”、“这个人很有个性”等,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个性指的是具有特别性,与众不同。
心理学上的个性则指的是一个人总的心理面貌。
学前心理学第十章历年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根据目前研究,2岁前儿童的动作训练,对动作发生时间早晚的影响是()A.有很大价值的B.没有价值的C.有限的D.无限的2.幼儿积极参加“值日生”劳动,其动机常常是()A.一致的B.间接的C.直接的D.高效的3.儿童动作的发展从头部和躯干动作开始,然后发展双臂和腿部动作,再后是手的精细动作。
这一规律是()A.从整体到局部的规律B.首尾规律 C.近远规律 D.大小规律4.0~6岁儿童意志发展的主要指标是()A.动力性B.情绪性 C.坚持性D.情境性5.儿童坚持性发生明显质变的年龄约在( )A.3—4岁B.4—5岁 C.5—6岁D.6岁以后6.婴儿先是用整只手臂和手一起去够东西,以后才会用手指去拿东西。
动作发展的这种规律属于()A. 从整体到局部的规律B. 首尾规律C. 近远规律D. 大小规律7.儿童坚持性发展的关键年龄是( )A.2—3岁B.3—4岁C.4—5岁D.5—6岁8.学前儿童先会走、跑,后会灵活地使用剪刀,这说明儿童动作发展具有( )A.整体局部规律B.首尾规律C.大小规律D.近远规律9.儿童动作的发展是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这表现的动作发展规律是( )A.无有规律B.近远规律C.首尾规律D.大小规律10.当婴儿生理上还不具备学习坐的动作的可能性时,要他学坐是无效的,这是因为儿童动作的发展受到了( )A.训练因素的影响B.成熟因素的影响C.环境因素的影响D.教育因素的影响11.1岁以后,儿童能够设法探索各种新方法,通过“尝试错误”排除遇到的障碍,这充分表现出了( )A.无意动作的发展B.意志行动的发展C.有意动作的发展D.习惯性动作的发展12.“哨兵持枪姿势”实验的研究目的是考察3~7岁儿童在控制自己动作方面的A.果断性B.坚持性C.选择性D.自觉性13.儿童有意动作发生的主要标志是()A.视听协调动作的发生 B.手眼协调动作的发生 C.直立行走动作的发展 D.习惯性动作的发展二、名词解释14.首尾规律15.近远规律三、简答题16.儿童动作发展有哪些规律?四、论述题17.试述影响学前儿童意志行动发展的因素。
第十章学前儿童的社会性一、概述1、社会性和社会性发展的概念(1)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2)社会性发展:是指儿童从一个生物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的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
2、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1)亲子关系的发展: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也可包含隔代亲人的关系。
(2)同伴关系的发展:同伴关系是指儿童与其他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
(3)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4)亲社会行为的发展(5)攻击性行为的发展3、研究社会性发展的意义(1)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已成为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目标(2)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二、学前儿童的人际关系1、亲子关系(1)婴儿依恋发展的阶段①出生至3个月:无差别社会性反应的阶段。
在此期间,婴儿对人的反应几乎都是一样的,哪怕是对一个精致的面具也会表示微笑。
②3~ 6个月:有差别社会性反应阶段。
这时期婴儿对母亲和他门门所熟悉的人的反应与陌生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即”认生”的出现。
③0.5~ 3岁:特殊情感连接阶段。
婴儿从六七个月开始,对依恋对象的存在表示深深的关注。
(2)依恋的类型:回避性;安全型;反抗型(3)早期依恋对儿童发展的作用①安全的依恋有助于儿童积极的探索能力②婴儿期的依恋质量影响到儿童的同伴关系(4)良好依恋的形成①注意“母性敏感期”的母子接触②尽量避免父母亲与儿童的长期分离③父母对儿童发出的信号要做出反应,并与儿童之间要保持身体接触(5)亲子关系的类型:民主型;专制型;放任型(6)亲子交往的影响因素:①家庭结构②父母的婚姻关系、教养方式和自身素质③儿童自身的发育水平和发展特点(7)亲子交往的引导:①家长必须了解亲子交往的重要性。
②父母应该了解亲子交往的技巧。
学前心理学第十章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A. 身体自我意识B. 社会自我意识C. 心理自我意识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2. 以下哪个选项不是学前儿童道德发展的特点?A. 模仿成人行为B. 遵守社会规则C. 形成自我评价D. 完全理解道德规范答案:D3. 学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A. 情绪表达的多样性B. 情绪理解的深度C. 情绪调节的策略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二、简答题1. 简述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答案: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主要表现在身体自我意识、社会自我意识和心理自我意识的逐渐形成。
身体自我意识指的是儿童对自己身体特征和能力的认识;社会自我意识是儿童在社会互动中对自己角色和地位的认识;心理自我意识则涉及儿童对自己情感、动机和个性特点的了解。
2. 学前儿童道德发展的过程是怎样的?答案:学前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从最初的模仿成人行为,到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
在这一过程中,儿童会经历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学会遵守社会规则,形成自我评价,并逐步理解道德规范。
三、论述题1. 论述学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重要性及其发展策略。
答案:学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对其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可以帮助儿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促进其社会交往能力的提升。
发展策略包括:提供稳定的情感支持,帮助儿童识别和表达情绪;教授情绪调节技巧,如深呼吸、转移注意力等;鼓励儿童参与社交活动,通过实践学习情绪调节。
结束语: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对学前儿童自我意识、道德发展和情绪调节能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些能力的发展对儿童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作为教育者和家长,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和支持儿童在这些方面的发展,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并学会有效调节自己的情绪。
1.幼儿期儿童的各种心理现象开始表现齐全,儿童心理的各个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系统,开始形成一个完整的主观世界。
2.心理活动独特性形成,儿童间的个别差异日益明显,并逐渐趋稳定3.心理活动的积极能动性开始形成。
社会性发展也称儿童的社会化。
是指儿童从自然人,逐渐掌握社会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
它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儿童集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
对儿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1.人际关系的建立社会性的核心内容就是人际关系2.性别行为的发展3.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4.攻击性行为的发展幼儿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但却经常发生的行为。
攻击性行为最大的特点是其目的性。
特点是:1.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主要表现为为了玩具和其他物品而争吵、打架,行为更多是直接争夺或破坏玩具或物品。
2.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
3.有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工具转化的趋势。
4.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幼儿园男孩不女孩更多地怂恿和卷入攻击性事件。
幼儿攻击性行为分为:反映型攻击性行为和主动型攻击性行为。
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有以下几点:1.父母的惩罚惩罚对非攻击型儿童能抑制攻击,对攻击型儿童则加重攻击性行为。
2.榜样电视上的攻击性榜样会增加儿童以后的攻击性行为,暴力还能影响儿童的态度。
3.强化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听之任之就定于对侵犯行为的强化。
4.挫折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挫折。
男女双性化,指一个人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
他们的特征是:有自信心、事业成功、愿意为家庭和自己的信念奋斗(男性特征);温和、文雅、兼顾家庭和事业(女性特征)。
这种双性化理论强调,应该从儿童早期就开始进行无性别歧视的儿童教育,而不过分强调性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