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水调歌头》鉴赏及练习题
- 格式:doc
- 大小:20.53 KB
- 文档页数:6
《水调歌头》诗词赏析中考试题汇编1000字1. 《水调歌头》是唐代诗人苏轼的代表作,该诗描写了作者对于人生境界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请简要分析其意境所表达的主题。
2. 诗人在《水调歌头》中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和鲜明。
请举出其中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对比,并简述其效果。
3. 苏轼的《水调歌头》选用了特殊的词调,与之前的传统诗歌有所不同。
请简要分析这种词调的特点,并探究其在诗歌表达上的作用。
4. 《水调歌头》中的“人生如梦”至今广为流传,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请结合诗句,探讨其意义,并阐述其对于现代生活的启示。
5. 在《水调歌头》的题材和表现手法方面,与唐代其他诗人的作品有何异同?请结合实例作一对比分析。
6. 苏轼的《水调歌头》被誉为“宋词之祖”,影响至今。
请以此为出发点,分析其为后世诗词作品的影响和启示。
7. 读完《水调歌头》,你有哪些感悟和体会?请结合自身经验和思考作一篇心得体会。
8. 《水调歌头》在表达诗人个人情感的同时,又反映了时代背景和社会现状。
请分析诗句中的时代元素,并探究其对于当时社会的影响。
9. 在《水调歌头》中,苏轼运用了丰富的意象表现手法,使诗歌具有强烈的意境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请举例说明这种意象表现手法,并分析其效果和作用。
10. 《水调歌头》是苏轼晚年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其一生的代表诗篇。
请结合诗句和个人见解,探讨苏轼晚年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境界。
11. 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和无常变化,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的表达方式显得淋漓尽致。
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12. 苏轼的《水调歌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成为了中国诗歌的经典之作。
请通过阅读《水调歌头》,分析其中所表达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
《水调歌头》教参解读与常考知识点(赏析选择题)一、课文原文与重点注释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①选自《东坡乐府笺》。
水调歌头,词牌名。
②[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
③[宫阙]宫殿。
④[归去)回到天上去。
⑤[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月中仙宫。
⑥[起舞弄清影]意思是在月光下起舞,身影也随着舞动。
⑦[何似]哪里比得上。
⑧[转朱阁,低绮(qī)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不能人睡的人(指诗人自己)。
⑨【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儿)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不能团聚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⑩【婵娟]本意指妇女容颜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二、教参正确理解与错误选项说法序号内容教参原句错误说法备注1 词前小序词前小序点明写词时间和原因。
词前小序点明写词的时间。
2 主要内容作者情感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①全词以消极落寞的情绪作结。
②词的下片写对月怀人,写出了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表达对自己政治遭遇的无奈和感伤。
③这首词是吟咏中秋的名作,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和矛盾,下片写中秋对月思人,怀念手足兄弟,因而心情极为抑郁不平。
④,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看到感情变化要注意3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①苏轼之问,陡然发之,把自已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端了出来,也显露出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②词以问月开篇,情感高亢激昂,具有诗性宇宙的意识;以问月开篇,情感平和;4“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更进了一步,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也更深了一层。
水调歌头诗歌鉴赏题一、选择题(1 - 10)- A. 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 B. 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
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 C.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 D. 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解析:B项中“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表述有误。
词中月圆而人未圆,词人通过对明月的追问,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人生离合的感慨,并非认为月圆人团圆是自然常理。
A项,上阕词人饮酒问月,想要乘风到月宫又担心高寒,从而更觉人间美好,该项赏析正确。
C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确实表达了不受时空限制的美好祝福,是正确的。
D项,全词围绕明月展开,既写对月的思考,又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体现了词人旷达乐观的情怀,也是正确的。
所以答案是B。
- A.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B.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 C.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 D.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解析:C项正确。
“此事古难全”的“此事”指代的就是前面提到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种人生和自然的规律,自古以来难以周全。
A项“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是说月下起舞的感受;B项“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是对月亮的埋怨;D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美好的祝愿,均不符合题意。
所以答案是C。
- A.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B.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 C.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D.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解析:A项正确。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是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这是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B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对人生和自然规律的感慨;C项“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是写月下起舞的情景和感受;D项“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是关于想要到月宫又有所顾虑的描写,都不是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水调歌头》①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文学家,书法家,官场常失意。
其文想象力丰富,又流畅自然,有时还含有深刻的哲理。
与其弟苏辙、其父苏洵合称“三苏”。
作这首词时已41岁,为密州(现代的山东诸城)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苏辙)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寡欢。
但他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
全词的感情基调是乐观的。
这首词把宇宙、人生问题融合在一起,把对官场的思考和对弟弟的感情贯穿到赏月中去,想象丰富又不离现实生活。
宋代词评家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把握作者思想情绪:因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与弟弟子由分别七、八年,中秋对月,无不抑郁惆怅之感。
但作者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却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1、翻译: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⑵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读小序,弄懂意思,思考在小序中交代了什么信息?3、内容感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⑴上阕:⑵下阕:4、上下阙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内容是怎样联系起来的?(提示:古代诗词常常先写景,后抒情)情感:上阕:下阕:四、细腻品味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这句话表达对离别之苦的人的失意时,莫伤悲;苦闷时,莫彷徨;失败时,莫气馁。
正视失败,迎接挑战,我们的人生,定会成功。
检测1.苏轼在《水调歌头》中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的祝愿,道出千载离人之思,唤起人类普遍情感体验的两句是2.《水调歌头》中作者将眼光放开去,将人与月、古与今都纳入视野心胸,而对人事自然产生达观之想的句子是。
水调歌头课后练习题及答案水调歌头课后练习题及答案一、基础知识集中练1.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苏轼( )遥问天上宫阙( ),何事长( )向别时圆?在月光低照绮( )户之间无眠,chánjuān( ) ( )有意,必定起舞弄( )人间清影。
2. 解释加点的词。
把酒问青天( ) 高处不胜寒( ) 起舞弄清影( ) 何事长向别时圆( )3. 苏轼,字,号,与《水调歌头》一词的小序中提到的“子由”(即弟弟 )及父亲同为“ ”,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
4. 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C.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主题文意细斟酌1. 选择下列对《水调歌头》一词判断有误的一项。
A.词的上阕写出了作者寂寞的心情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B.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空灵澄澈的境界。
C.词的下阕点明题旨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D.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旷达豪迈的情怀。
2. 《水调歌头》中“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 ;月圆之夜,给远方的朋友发条祝福短信,你可以用《水调歌头》里“ ”的句子。
3. 有人就此词的上阕上了个上联,请你根据下阕内容对出下联:上联:望月怀逸兴壮思,自具雅量高致。
我的下联:三、句段拓展善推敲[甲]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江城子苏轼凤凰山下雨初晴。
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
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1.甲乙两词都极富想象力,甲词以“天上宫阙”喻指,乙词以“芙蕖”喻指。
水调歌头诗词赏析以及达标训练【原文】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翻译】[翻译一]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今夜是哪一年哪一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想乘御着清风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我欲乘风归去,)又恐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
(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比得上在人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的洒在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明月不该对人有什么怨恨,却为何偏偏要在亲人离别之时又圆又亮?(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也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我)只愿人能平安健康,远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重点字词】(1)把酒:端起酒杯。
(2)宫阙:宫殿。
(3)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话传说,天上只三日,世间已千年。
古人认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编排与人间是不相同的。
所以作者有此一问。
(4)乘风归去:驾着风,回到天上去。
作者在这里浪漫地认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
(5)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
指想象中的宫殿。
(6)不胜:经受不住。
(7)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8)何似:哪里比得上。
(9)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10)绮户:刻有纹饰门窗。
(11)照无眠: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12)何事:为什么。
(13)长向别时圆:长几位总是,向是在的意思(14)婵娟:美丽的月光,代指月亮。
水调歌头中考诗歌鉴赏题一、理解性默写类(5题)- 解析:这两句直接以问句开篇,把明月作为倾诉的对象,既表现出对明月的向往和疑惑,又为下文的抒情奠定了基调。
化用李白诗句,体现了诗词之间的传承关系。
- 解析:“我欲乘风归去”表现出作者想要离开尘世,飞往月宫仙境的愿望,这是一种出世的想法;“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则又担心月宫的高寒,反映出他对人间的眷恋,这种矛盾心理体现了苏轼在出世与入世之间的徘徊。
3. 词中富有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解析:这三句将人事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相对比,说明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
这一哲理的揭示,让人们对生活中的不如意有了更豁达的认识。
- 解析:“但愿人长久”是对亲人寿命的祝愿,希望亲人能够健康长寿;“千里共婵娟”则说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体现出一种豁达乐观的情怀。
5. 词中直接写明月的句子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 解析:这三句描写了明月的运行轨迹,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
通过描写明月的移动,进一步烘托出人物的愁思。
二、情感主旨类(5题)- 解析: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的上片把酒问月,表现出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下片则由月的阴晴圆缺联想到人的悲欢离合,既有对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最后以乐观旷达的情怀表达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整体上情感复杂而深沉,既有出世入世的矛盾,又有对人间真情的珍视。
2.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解析:这几句反映了词人矛盾的心境。
“我欲乘风归去”体现了他对超凡脱俗境界的向往,想要摆脱尘世的纷扰;“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则表明他对人间的留恋,担心月宫的清冷孤寂。
这种矛盾心境反映出词人在理想与现实、出世与入世之间的挣扎与权衡。
- 解析:这三句蕴含的哲理是:世间万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人生不可能总是圆满的,悲欢离合是难以避免的。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水调歌头》含答案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9.下面诗句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蕴含的感慨最接近...的一项()A.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B.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C.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D.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20.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答案】19.C 20.上阕写月下饮酒问天,由幻想超凡脱俗,到对人间生活的喜爱。
下阕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到为离人祝福。
【解析】19.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主旨。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意思是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
从人到月,从古至今,对人生的变迁作了高度的概括,可见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不必为暂时的不完美感到忧伤,无奈之外又隐含着本就难全的释然和旷达。
A.句意: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把明月当作使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心与牵挂;B.句意:夜还没有消尽,红日以从江上升起。
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旧事物孕育着新事物;C.句意:花儿总要凋落让人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的春燕又归来。
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曾在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意境非常深刻,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
辛弃疾水调歌头练习题辛弃疾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诗作以豪放、激昂的风格闻名于世。
其中,他的《水调歌头》更是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以辛弃疾的《水调歌头》为主题,探讨其中的意境、情感以及艺术魅力。
《水调歌头》是辛弃疾在北方抗金时期创作的一首抒发忧国忧民情感的词。
词中的意境描绘了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以及诗人内心的愤慨和无奈。
辛弃疾通过描绘水乡的美景,将自己的思绪融入其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关切。
词的开头,辛弃疾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开篇,展现了诗人对天地间的无尽思绪。
明月的出现象征着希望和美好,而把酒问青天则表达了诗人对命运的质问。
这两句简短的开头,就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哲理和情感的境界。
接下来,辛弃疾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表达了对时光的迷惘和对历史的无奈。
这种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使得整首词更具有深度和思考的价值。
诗人的内心矛盾和迷茫,被巧妙地融入了对水乡的描绘之中。
在词的后半部分,辛弃疾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表达了对家园的思念和对境况的担忧。
这种对家国的热爱和对现实的无奈,使得词中的情感更加丰富和真实。
诗人的内心矛盾和纠结,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得到了更加生动的表达。
辛弃疾的《水调歌头》不仅在意境和情感上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其艺术魅力也是不可忽视的。
词中的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比、借景抒情等,使得词的语言更加生动和有力。
同时,词的整体结构也非常紧凑,通过对时间、空间和情感的巧妙交织,使得整首词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
辛弃疾的《水调歌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这首词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也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动荡和矛盾。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内心情感的抒发,辛弃疾将自己的思绪融入其中,使得词作更具有感染力和共鸣力。
总之,辛弃疾的《水调歌头》是一首充满内涵和艺术魅力的词作。
水调歌头赏析练习题水调歌头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以其婉约细腻的风格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而广受欢迎。
本文将通过对水调歌头的赏析练习题来深入探讨它的创作背景、艺术特点和意义。
一、水调歌头的背景及创作环境苏轼是北宋文人的代表,他生活在一个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时代。
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此时正值苏轼在四川的流放期间。
在这个黑暗的环境里,苏轼通过创作歌词来表达他对家乡、对自由的思念和渴望。
二、水调歌头的艺术特点1.语言优美婉约:水调歌头的文字流畅、优美,充满了诗意和音乐感。
苏轼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借代等,使整个词章充满了细腻的画面感。
2.描写精准细腻:苏轼善于运用细腻的描写手法,他通过对细节的描绘,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他内心的情感。
他运用了多种意象和景观,如溪流、山水、花草等,使整个词章充满了生动的画面和浓厚的情感。
3.情感真挚深沉:水调歌头是苏轼在流亡期间的产物,反映了他对家乡、对自由的思念和渴望。
苏轼的文字表达充满了真挚的情感,他通过对家乡故地、亲友和自然风景等的描写,表达了对故乡和自由的深深眷恋之情。
三、水调歌头的意义和影响水调歌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真挚的情感而广受赞誉,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开创了词作的新境界,以其独特的形式和表达方式,成为了后世文人创作词作的重要参考。
此外,水调歌头的主题也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
它揭示了苏轼对家乡的眷恋、对自由的渴望,道出了许多人内心深处对故土的思念和对自由的追求。
这种追求自由的精神也深深地触动了后世的文人和读者,对于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心灵的解放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水调歌头作为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气质和情感表达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赞赏。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也是一首承载了追求自由和渴望回家的佳作。
通过对水调歌头的赏析练习题,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它的创作背景、艺术特点和意义,也更加珍视和推崇这首千古绝唱。
《水调歌头》鉴赏练习题水调歌头,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一首词曲,由清代作家曹雪芹所作。
这首词曲以其深情厚意和精湛的艺术特点而闻名于世。
下面是《水调歌头》的鉴赏练习题,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赏这首经典之作。
练习一:词曲一致的特点《水调歌头》是红楼梦中所描写的剧情和人物情感的结合,其中的词曲一致是其最大的特点之一。
请你分析《水调歌头》中的词曲一致之处,以及它对诗词的整体效果的影响。
练习二:词曲配合的表现手法《水调歌头》以其优美的曲调和贴切的词句,成功地表现了剧中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请你选取诗词中的一句,分析其中的意象描写和音乐特点,在诗词中的配合作用。
练习三:诗词中的感伤与婉约《水调歌头》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情的抒发,表现出红楼梦中的种种悲剧和离愁别绪。
请你选取一段诗词,分析其中的感伤情怀和婉约风格所传达的意境。
练习四:《水调歌头》与红楼梦的结合《水调歌头》是红楼梦中的文学珍品,与整个作品的主题和风格相得益彰。
请你谈谈《水调歌头》与红楼梦的关系,分析它对整部作品的作用和意义。
练习五:曹雪芹的诗词才华曹雪芹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之一,他的诗词才华在《水调歌头》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请你选取一句诗词,解读其中的意境和情感,并考虑曹雪芹在这首词曲中的写作意图。
练习六:与现代文化的联系虽然《水调歌头》是一首古代的词曲作品,但其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仍然具有现代的感染力。
请你将《水调歌头》与当代的文化、艺术和情感进行联系,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这些练习题旨在帮助读者深入鉴赏《水调歌头》,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去思考和理解这首古典词曲的艺术魅力。
通过反复练习,读者可以更好地欣赏和领悟词曲的深意,培养自己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苏轼《水调歌头》练习题(附答案)导语:练习可以帮助同学们巩固课堂上所学知识,拓展有关课外知识,提高语文水平。
下面是苏轼《水调歌头》练习题(附答案),欢迎过来练习和了解。
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评析]:这是一首世代相传的“中秋词”,是作者任密州知州时写的。
那时,苏轼与王安石政见不合,离开朝廷,来到“寂寞山城”密州已经整五年了。
政治失意,妻子亡故,弟弟远在他乡,诗人十分苦闷,于是借询天问月排遣愁绪。
全篇上阕写景(望月),下阕议论、抒情(怀人),天上人间虚实并述,将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既表现了词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也再现了他心胸旷远,毫不悲观的性格。
1、赏析苏轼《水调歌头》并答题①词的上片问天 ; 下片问月 ;但归根结底是问人生。
②词中用自然规律来说明社会人生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最能体现人间真情和美好祝愿的千古名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2、对下列诗歌理解正确的项是: (全对)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首句陡然发问,这是诗人酒酣之时,对着皎洁的月亮所产生的遐思。
B、“我欲乘风归云,又恐琼楼玉宇”,这两句设想,暗示了中秋之夜月色的明丽,夜气的清寒,又透露了作者对人间终不忍弃绝的复杂心情。
C、“转朱阁,低倚户,照无眠”。
——月光的移运,都是“无眠”者眼里看到的,可见“无眠”者久久不能入睡。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禅娟”此句称得上是水到渠成。
若是能够健康长久地生活着,那么,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够共赏明月而得到些许安慰吧。
这也正是作者的进一步自我解脱。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9—20题。
(共8分)水调歌头[宋]]朱熹富贵有馀乐,贫贱不堪忧。
谁知天路幽险,'倚伏互相酬。
请看东门黄犬①, 更听华亭清唳,千古恨难收。
何似鸥夷子②,散发弄扁舟。
鸥夷子②,成霸业,有馀谋。
致身千乘卿相,归把钓渔钩。
春昼五湖烟浪, 秋夜一天云月,此外尽悠悠。
永弃人间事,吾道付沧洲。
【注】①《史记•李斯列传》:秦丞相李斯遭人诬陷论斩,临刑谓其子:“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岀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下文陆机的“华亭清唳”与此意同。
②鸥夷子即范蠡。
19•“倚伏互相酬”这一句中“倚伏”是指 ___________ ,蕴含了朱熹这位理学大师的哲理思考。
(2分)20.从抒情方式看,本词运用多种手法抒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6分):19. 【解析】顺境和逆境(福祸)相互依存隐伏20. 【解析】①用典抒悄,表达入仕悔恨之情。
“东门黃犬”“华亭鹤唳" 表做官遭祸,抽身悔迟之慨,有对李斯.陆机的同情,更有自己遭谗哭职后的遗憾与不满。
②对比抒情,范蠡泛舟与李斯、陆机三个历史典故,一正两反,将范蠡功成名就退隐与李陆二人对比,表明了对自己入仕的悔意及隐居的思想。
③借景抒情,“春昼” 两句芻浩渺的烟波,追月的云彩,营造极强的画面感和优美的意境,表达对自然美景的憧憬和对朝廷的彻底失望。
④直接抒惜。
结句“永弃”写出诗人内心的决绝,“吾道付沧洲"点出他最后归乡著述传道的朴素愿望。
(一点2分,三点满分。
如有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三)阅读下面的文化经典选段,完成21-22题(共6分)材料一:子夏曰:“贤贤易色①;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材料二: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注释]①易:改变;色:态度、形色。
《水调歌头》习题及答案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天下人美好祝愿,抒发离人心愿的语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里“此事”是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3.从历史的角度看,台湾和祖国的分离只是暂时的,这正如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所说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我们坚信两岸终将统一,台湾定能回归祖国。
4.宋代著名词人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下阕开头描写月光流转的名句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二、选择题:1、对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B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间的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解析】B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自然常理。
2、对《水调歌头》一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B )A这首作者认为,一个人一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好,也就可以了.全词的基调是乐观的,但也反映了作者现实与理想的某些思想矛盾.B、这是一首咏月怀人的抒情之作.上阕写月下怀人,由幻想超脱人间,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阕由伤感离别转化为对词人的祝福.C、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三句写了月光的转移,也写月下离人.这就自然过渡到怀念子由的手足情深,引出下文何事一问.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思是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水调歌头苏轼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年级上】班级:姓名: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简答题】【参考答案】《水调歌头》苏轼【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天下人美好祝愿,抒发离人心愿的语句是:2.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里“此事”是指:3.从历史的角度看,台湾和祖国的分离只是暂时的,这正如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所说的“”我们坚信两岸终将统一,台湾定能回归祖国。
4.宋代著名词人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下阕开头描写月光流转的名句是:二、选择题:1、对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间的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2、对《水调歌头》一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A这首作者认为,一个人一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好,也就可以了.全词的基调是乐观的,但也反映了作者现实与理想的某些思想矛盾.B、这是一首咏月怀人的抒情之作.上阕写月下怀人,由幻想超脱人间,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阕由伤感离别转化为对词人的祝福.C、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三句写了月光的转移,也写月下离人.这就自然过渡到怀念子由的手足情深,引出下文何事一问.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思是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3、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试题及答案一、解释字词(每题3分,共15分)1. 丙辰()指的是中国农历的一个干支纪年法中的年份,请解释其含义。
2. 达旦()在此诗中指的是什么时间段?3. 琼楼玉宇()在诗中指的是哪里?请结合诗句解释其寓意。
4. 朱阁()在古代建筑中指的是什么?它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5. 婵娟()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它通常用来形容什么?二、句子翻译与解析(每题5分,共25分)1. 请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解析其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 请将“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分析诗人为何会有这样的矛盾心理。
3. 请将“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说明这句话在诗中起到了什么样的描写作用。
4. 请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翻译成现代汉语,并阐述这句话所蕴含的哲理。
5. 请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分析诗人通过这句话传达了怎样的愿望。
三、默写填空与解析(每题5分,共25分)1. 请默写并解析:“明月几时有?_______问青天。
”中空缺部分的意义和作用。
2. 请默写并解析:“不知天上宫阙,_______是何年。
”中空缺部分的意义和作用。
3. 请默写并解析:“我欲_______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中空缺部分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
4. 请默写并解析:“转朱阁,低_______,照无眠。
”中空缺部分在诗中的意象描绘。
5. 请默写并解析:“但愿人长久,_______共婵娟。
”中空缺部分的象征意义。
四、内容理解与概括(10分)请详细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内容,概括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哪些主要的情感和思想,并说明这些情感和思想是如何通过诗句展现出来的。
五、描写手法分析(10分)请从诗中挑选至少两种描写手法,详细分析它们是如何运用于诗句中,以及这些描写手法对塑造诗歌意境和表达诗人情感的作用。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练习题与解析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这首词开篇发问,起笔不凡。
画横线的句子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思?(2分)答:中秋对月,抒发了强烈的思亲之情,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和对人生的感慨。
2.这首词,历来被认为是中秋词里最好的一首,《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你认为这首词为什么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3分)答:(1)词人借与明月的对话,探讨人生的意义(抒发人生感慨),富有哲理;(2)诗的意境豪放而阔大;(3)情怀乐观而旷达;(4)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5)语言如行云流水。
(意思相近即可,以上五点答对其中三点即给3分。
)(3)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4.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
(2分)5、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
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