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中药的分类与命名
- 格式:ppt
- 大小:4.88 MB
- 文档页数:43
中药是如何命名的?(有温度的中药宝典)中药的命名法则,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按药用部分命名、按药物产地命名、按药物气味命名、按性能命名、按药物颜色命名、按药物颜色命名、按药物形态命名等。
中药的来源广泛,品种繁多,其名称也较复杂,但一般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中药的名称往往反映了它一定的特征,故对于掌握中药的某些知识有一定的帮助。
中药的命名法则,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1.按药用部分命名以入药部分命名的中药最为广泛,大多数的中药多以其部位作为命名的依据。
如葛根、芦根、山豆根、板蓝根、白茅根、麻黄根等,都是以根入药;而枇杷叶、桑叶、侧柏叶、淡竹叶、艾叶、荷叶、紫苏叶等,则都是以叶入药的;以花入药的有芫花、金银花、菊花、厚朴花、月季花等;以种子、种仁入药的则有车前子、芥子、苏子、青葙子、蛇床子、菟丝子、葶苈子、桃仁、杏仁、火麻仁等,以种皮、茎皮及根皮入药的有大腹皮、陈皮、桂皮、秦皮、苦楝皮、地骨皮、桑白皮、白鲜皮、五加皮等;以全草入药的有仙鹤草、灯心草、车前草、老鹳草、金钱草、旱莲草;以茎枝入药的有桑枝、桂枝、紫苏梗等;以藤茎入药的有石楠藤、青风藤、海风藤、络石藤、鸡血藤等。
动物药中有以器官、组织入药的,如鸡内金、鹿茸、鹿角、熊胆汁、猪胆汁、海狗肾、黄狗肾等;以虫类动物全体入药的有九香虫、地鳖虫、虻虫、僵虫、全虫等;其他如阳起石、花蕊石、海浮石、寒水石、滑石、滋石、代赭石、炉甘石等,则都是以矿石入药而得名的。
2.按药物产地命名一般以主产区来命名,多为当地的地道药材。
在古代有按当时的国名来命名的:如秦艽、秦椒、吴茱萸等;后世则多以当时的行政区来命名:如四川产的川乌、川芎、川贝母、川楝子、川牛膝等,东北产的北细辛、北口芪、关防风、关木通、辽五味等;浙江的杭白芍、杭菊花等;河南怀庆府(今新乡地区)产的“四大怀药”(怀生地、怀牛膝、怀山药、怀菊花)等,江苏产的苏薄荷、苏藿香等。
从国外进口的则多冠以胡、番之名:如胡椒、胡麻仁、胡桃仁、胡黄连、番木鳖、番泻叶等。
中医科普中药的命名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几千年来一直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草药更是受到广泛关注。
中草药的命名方式众多,其中最为常见的是根据其形态特征、药性和功效进行命名。
下面将介绍几种中药的命名方式,以加深对中医药文化的了解。
首先,有一类中草药是直接以草本植物的名称命名的。
这些中草药通常是以其形态特征进行命名,如川贝母、甘草、黄芩等。
川贝母是一种生长在四川地区的植物,它的叶片扁平,形似贝壳,因此得名川贝母。
而甘草的根和茎部有甜味,因此得名为甘草。
黄芩的花瓣鲜黄色,因此得名为黄芩。
这些命名方式简单明了,易于人们理解与记忆。
其次,还有一类中草药是以其药性进行命名的。
这些中草药通常是根据其药性或具有的功效来命名的,如清热、滋阴、活血等。
例如,黄连以其能够清热解毒而得名。
黄连具有苦味,能够清除体内的湿热,并具有抗菌作用,因此被称为黄连。
在中医理论中,湿热是一种疾病因素,黄连能够较好地处理这种因素,所以被广泛应用于中医治疗中。
类似地,滋阴药物如麦冬、沙参等以其滋阴的功效而得名。
活血药物如川芎、川芎造慢以其具有促进血液循环的功能命名。
此外,还有一类中草药是根据其来源地命名的。
这些中草药以其产地或原产地命名,例如人参、当归、红枣等。
人参是一种常用的补益草药,其主要产自东北地区,因此得名人参,意为生长在北方的参类植物。
当归主要产自中国中南部和西南地区,因此得名当归。
红枣是一种常见的水果,主要产自中国的北方地区。
红枣作为中药被广泛应用,主要是由于其具有养血补气的特性。
总的来说,中医药中草药的命名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的。
无论是根据形态特征、药性和功效,还是根据来源地,这些命名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草药的性质和用途。
中草药的命名方式丰富多样,使人们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和应用中医药。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现代社会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深入了解中草药的命名方式,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与使用中医药文化,从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医药的宝贵遗产。
常用中药饮片的名称及起名依据特点一、解表药麻黄,因色黄味麻而得名。
桂枝,因药用桂树之嫩枝而得名。
紫苏,紫,主要根据颜色和功用而得名。
根据其药用部位不同,又有“紫苏叶”、“紫苏梗”和“紫苏子”之名。
香薷,因其气香,其叶柔而得名。
防风,因功用而得名。
白芷,本品药用其根,色白气香,故名。
细辛,因其形、味而得名。
羌活,因产地而得名。
辛夷,本品因形、味而得名。
以其花未开时,其花苞有毛,光长如笔,故取象曰木笔”,又名“木笔花”。
葱白,因颜色而得名。
藁本,因形状和药用部位而得名。
牛蒡子,本品药用其果实,在古本草中多以“恶实”为正名。
其实状恶而多刺钩,故名。
桑叶,故又名“冬桑叶”、“霜桑叶”。
蝉蜕,本品为蝉所蜕壳。
柴胡,本品药用其根。
柴胡生山中,嫩者可茹,老则采而为柴,而根名柴胡也”。
升麻,根据形状及升浮之性而得名。
二、清热药石膏,品为矿石,水飞后细腻光滑如膏脂,故名。
芦根,本品因药用芦苇的根茎而得名。
天花粉,本品为栝楼之根,又名“栝楼根”。
竹叶,本品因药用禾本科淡竹的叶片而得名。
栀子,因其形状而得名。
夏枯草,因生长特性而得名。
黄芩,本品因色黄而得名。
黄连,本品药用其根,“其根连珠而色黄,故名”。
龙胆草,根据形状、味道而得名。
苦参,本品因其味极苦,形似参而得名。
穿心莲,本品“花形似莲,其花蕊穿心而过,故名”。
生地黄,本品药用其块根。
因生于地下,色黄,故名。
玄参,本品因形状、颜色而得名。
牡丹皮,因药用其根皮而得名。
紫草,因颜色而得名。
金银花,本品依据花蕾开放时间先后不同而有黄白二色,犹如金银搭配,故又称“二花”、“双花”,简称“银花”。
连翘,本品药用其果实,因形状而得名。
青黛,本品因古作画眉之用而得名。
千里光,因功用而得名。
决明子,药用其种子,有明日之功,故名。
又因其为植物(草类)药物,故称“草决明”。
白头翁,因其形状而得名。
马齿苋,本品因形状、性质而得名。
贯众,因形状而得名。
白鲜皮,根据其药用部位、气味及颜色命名。
附篇一中药的命名和分类第一节中药的命名中药来源广泛,品种繁多,名称各异。
其命名方法,总的来说都与医疗应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有以功效命名的,有以药用部位命名的,有以产地命名的,有以生长特性命名的,有以形色气味命名的,有以进口国名或译音命名的,有以避讳命名的,有以隐喻法命名的,有以人名命名的等等。
中药命名方法丰富多彩,现分述如下:(一)因药物突出的功效而命名:如益母草功善活血调经,主治妇女血滞经闭、痛经、月经不调、产后瘀阻腹痛等,为妇科经产要药;防风功能祛风息风,防范风邪,主治风病;续断功善行血脉,续筋骨,疗折伤,主治筋伤骨折;覆盆子能补肾助阳,固精缩尿,善治肾虚遗尿尿频、遗精滑精;决明子功善清肝明目,主治眼科疾病,为明目佳品;千年健能祛风湿,强筋骨,主治风寒湿痹兼肝肾亏虚,腰膝酸痛,痿软无力等,都是以其显著的功效而命名的。
(二)因药用部位而命名:中药材来源广泛,包括了植物、动物、矿物等,植物、动物类药材药用部位各不相同,以药用部位命名,是中药常用的命名方法之一。
植物药中芦根、茅根用根茎入药,苦楝根皮、桑根白皮即以根皮入药;桑叶、大青叶、苏叶等用叶片入药;苏梗、蕾香梗、荷梗等以植物的茎入药;桑枝、桂枝等以植物的嫩枝入药;牛芳子、苏子、莱瓶子、枳实、棚实等即以果实、种子入药;菊花、旋覆花、款冬花、芫花等即以花入药。
动物药如龟甲、鳖甲、刺猬皮、水牛角、羚羊角、熊胆、黄狗肾、全蝎等则分别是以入药部分甲壳、皮部、角、胆、外生殖器、全部虫体等不同的组织器官来命名的。
(三)因产地而命名:我国疆域辽阔,自然地理状况十分复杂,水土、气候、日照、生物分布等生态环境各地不完全相同,甚至南北迥异,差别很大。
因而各种药材的生产,无论产量和质量方面,都有一定的地域性,所以自古以来医药学家非常重视“道地药材”。
如黄连、黄柏、续断等以四川产者为佳,故称川黄连、川黄柏、川断;橘皮以广东新会产者为佳,故称新会皮、广陈皮;茯苓以云南产的最好,故名云苓;砂仁以广东阳春产的质量好,又名阳春砂;地黄以河南怀庆产者最佳,故称怀地黄;人参主产于东北三省,尤以吉林抚松产者为佳,故名吉林参,等等,都是因该地所产的药材质量好,疗效高,因而常在药物名称之前冠以产地之名。
一、解表药1、发散风寒药:发汗解表,多入肺经,性偏温。
速记歌:麻桂紫生香,荆防细辛羌,白白苍耳子,辛夷包着尝。
所含药物:麻黄、桂枝、紫苏、生姜、香薷、荆芥、防风、细辛、苍耳子、辛夷(包煎)。
2、发散风热药:发散风热,多入肺经,性偏凉。
速记歌:桑菊牛蔓蜕,升柴葛豆荷。
(加浮萍)所含药物:桑叶、菊花、牛蒡子、蔓荆子、蝉蜕、升麻、柴胡、葛根、淡豆豉、薄荷、浮萍。
二、清热药1、清热泻火药速记歌:夏天知二子,芦叶密石膏。
所含药物:夏枯草、天花粉、知母、栀子、决明子、芦根、淡竹叶、密蒙花、石膏。
2、清热燥湿药速记歌:苦胆能燥湿,三黄加二皮。
所含药物:苦参、龙胆草、三黄(黄芩、黄连、黄柏)、二皮(秦皮、白鲜皮)。
3、清热解毒药速记歌:三花休三草,青青贯二莲,漏芦根连根,双马射红熊,英姑土鸦头,清热解毒穷。
所含药物:三花(金银花、紫花地丁、野菊花)、sao休、三草(鱼腥草、白花蛇草、败酱草);青黛、大青叶、贯众、二莲(穿心莲、半边莲);漏芦、山豆根、连翘、板兰根;马勃、马齿苋、射干、红藤、熊胆;蒲公英、山慈姑、土茯苓、鸦胆子、白头翁;清热解毒主要就这些了,大多比较便宜。
4、清热凉血药速记歌:牛角牡丹皮,赤紫与玄黄。
所含药物:水牛角、牡丹皮;赤芍、紫草、玄参、生地黄。
5、清虚热药速记歌:青白地骨皮,胡胡清虚热。
所含药物:青蒿、白薇、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
三、泻下药1、攻下剂2、润下剂3、峻下逐水剂速记歌:攻下黄硝泻芦荟,润下麻松子仁,峻下逐水用巴豆,甘戟芫花陆牵牛。
所含药物:攻下药: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润下药:火麻仁、郁李仁、松子仁;峻下逐水药:巴豆、甘遂、京大戟、芫花、商陆、牵牛子。
四、祛风湿药1、祛风湿散寒药速记歌:昆明两海两乌蛇,桑木威灵雷公活。
所含药物:昆明山、两海(海桐皮、海风藤)、两乌蛇(川乌、草乌,蕲蛇《即白花蛇》、乌梢蛇);桑枝、木瓜、威灵仙、雷公藤、独活。
2、祛风湿清热药3、祛风湿强筋骨药速记歌:清热秦防石草臭,五狗寄生强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