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成药的概念、现状、命名、分类及组成
- 格式:ppt
- 大小:131.00 KB
- 文档页数:76
中成药的合理应用中成药的概念、现状、命名、分类及组成1、中成药的特点是(D )D、以上都是2、复方丹参滴丸属于(A )A、急症用药3、六味地黄丸可作为(B )的用药B、糖尿病防治4、安宫牛黄丸适用于(D )D、以上都是5、(B)是辅助主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B、臣药6、银翘解毒片的命名方式是(C)C、以主药和功用命名7、解表剂、祛暑剂、泻下剂、温里剂等中成药的分类方法是(A )A、按功效分类8、中成药的命名方式有(D )D、以上都是9、君药也称为(A )A、主药10、能够明显改善非典型肺炎症状的药物是(D )D、以上都是中成药的常用剂型1、散剂的优点是(D、以上都是)A、治疗范围广B、服用后分散快、奏效迅速C、制作简单、携带方便、节省药材D、以上都是2、皮肤疾患选用(D、以上都是)等较为适宜A、软膏剂B、涂膜剂C、洗剂、搽剂D、以上都是3、颗粒剂按溶解性可分为(B、可溶型、混悬型、泡腾型)A、颗粒状和块状B、可溶型、混悬型、泡腾型C、有糖型、无糖型D、以上都是4、伤湿止痛膏属于(A、橡胶膏剂)A、橡胶膏剂B、凝胶膏剂C、贴剂D、不确定5、胶囊剂的种类有(A、硬胶囊)A、硬胶囊B、软胶囊C、肠溶胶囊D、以上都是6、注射剂可分为(D、以上都是)A、注射液B、注射用无菌粉末C、注射用浓溶液D、以上都是7、眼用制剂中最有前途的剂型是(C、眼用凝胶)A、滴眼液B、眼膏C、眼用凝胶D、不确定8、感冒清胶囊属于(B、硬胶囊)A、软胶囊B、硬胶囊C、肠溶胶囊D、不确定9、药材细粉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宜的黏合剂或其他辅料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制剂是(A、丸剂)A、丸剂B、颗粒剂C、片剂D、煎膏剂10、藿香正气水属于(B、酊剂)A、散剂B、酊剂C、搽剂D、注射剂中成药的用法用量、使用注意1、五官科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是(D、点入法)A、撒敷法B、调敷法C、涂敷法D、点入法2、阳热证忌食(A、辛辣油炸及温补性食物和烟、酒等刺激性之品)A、辛辣油炸及温补性食物和烟、酒等刺激性之品B、生冷瓜果、清凉饮料及清泄性食品C、生冷寒滑,油炸坚硬,粘腻壅滞,阻塞气机的食物D、盐碱过多和酸辣太过的刺激性食品3、就服药时间来说,一般内服的中成药,宜(C、空腹)服用A、饭后B、睡前C、空腹D、不确定4、妊娠禁用药不包括(B、大黄)A、雄黄B、大黄C、麝香D、斑蝥5、中药注射法包括的给药方法有(D、以上都是)A、皮下B、肌内C、静脉D、以上都是6、小儿用药剂量要适当减少,3~5岁的可服成人量的(B、1/3 )A、1/4B、1/3C、1/2D、不确定7、二陈丸以燥湿化痰为功,主治(A、湿痰咳嗽)A、湿痰咳嗽B、燥痰咳嗽C、热痰咳嗽D、寒痰停饮咳嗽8、风热感冒者宜食(B、淡豆豉、荷叶、茶叶)A、生姜、胡荽、葱白B、淡豆豉、荷叶、茶叶C、胡荽、蘑菇、胡萝卜、葡萄干D、西瓜、西瓜翠衣、冬瓜、黄瓜、白扁豆、荷叶9、露剂、合剂、乳剂等液体制剂,均可采用(A、直接服用)的方法A、直接服用B、开水送服C、沸水冲服D、噙化10、补养类中成药宜(A、饭前)服A、饭前B、饭后C、睡前D、清晨空腹依法用药与辨证用药1、感冒挟暑挟湿可选用(D、暑湿感冒颗粒、保济丸、纯阳正气丸)A、桂枝合剂、正柴胡饮颗粒、感冒清热颗粒B、双黄连口服液、柴胡口服液、芎菊感冒上清丸等C、九味羌活丸、柴连口服液D、暑湿感冒颗粒、保济丸、纯阳正气丸2、风寒感冒可选用(A、桂枝合剂、正柴胡饮颗粒、感冒清热颗粒)A、桂枝合剂、正柴胡饮颗粒、感冒清热颗粒B、双黄连口服液、柴胡口服液、芎菊感冒上清丸等C、九味羌活丸、柴连口服液D、感冒颗粒、保济丸、纯阳正气丸3、风热感冒可选用(B、双黄连口服液、柴胡口服液、芎菊感冒上清丸等)A、桂枝合剂、正柴胡饮颗粒、感冒清热颗粒B、双黄连口服液、柴胡口服液、芎菊感冒上清丸等C、九味羌活丸、柴连口服液D、感冒颗粒、保济丸、纯阳正气4、气滞血瘀证可选用(B、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滴丸)A、血塞通颗粒(片、注射液)、灯盏花素B、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滴丸C、冠心苏合滴丸、宽胸气雾剂D、舒心口服液、通心络胶囊5、基本医疗保险是为了(D、以上都是)A、保证参保人员的合理用药需求B、保障参保人员的合法权益C、提高医疗保险基金的利用效益D、以上都是6、六味地黄丸可治疗(D、以上都是)A、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高血压B、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C、口腔溃疡、牙周炎D、以上都是7、关于非处方药说法错误的是(B、需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购买和使用)A、主要是为了满足患者自我用药的要求B、需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购买和使用C、患者可自行判断、购买D、患者可自行使用8、为了保证因工作原因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的救治需要,而缴纳的保险是(A、工伤保险)A、工伤保险B、医疗保险C、养老保险D、生育保险9、中医的辨证方法主要有(D、以上都是)A、八纲辨证、脏腑辨证B、经络辨证、六经辨证C、三焦辨证、气血津液辨证D、以上都是10、(A、1977 )年WHO提出基本药物的概念A、1977B、1985C、1999D、20021、从砒霜中提取的有效成份()制成的静脉制剂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多种恶性疾病。
中成药应用基础知识 (主要内容)第一章中成药的概念、特点和相关知识(一)中成药的概念(二)中成药的特点(三)相关知识1. 药品的概念2. 药剂与剂型3.中药材与饮片⒋药品质量第二章中医药的发展简史第三章同仁堂中成药的特点一、历史渊源久远、品种多、剂型全二、生产制作精良、质量好、疗效高、名声远扬三、现代化生产和科研投入大、发展潜力大第四章药典、部颁药品标准一、药典二、部颁标准第五章中成药的剂型(一)丸剂 (二)散剂 (三)膏剂 (四)丹剂 (五)茶剂 (六)酒剂 (七)酊剂(八)糖浆剂 (九)锭剂 (十)曲剂 (十一)露剂(十二)胶剂(十三)颗粒剂(十四)片剂 (十五)栓剂 (十六)合剂 (十七)注射剂(十八)气雾机剂(十九)胶囊剂(二十)滴丸剂 (二十一)膜剂(二十二)其它剂型第六章中成药的命名和分类方法(一)中成药的命名方法(二)中成药的分类方法第七章中成药的辨证应用第八章中成药的配伍规律(一)中成药之间的配伍应用(二)中成药与药引子的配伍应用(三)成药与汤剂的配伍应用第九章中成药与西药合用的利弊(一)中成药与西药合用的有利方面 (二)中成药与西药合用的主要弊病第十章中成药的法用用量(一)中成药的服用方法(二)中成药的使用剂量第十一章中成药的给药时间(一) 必须重视给药时间(二)如何选择给药时间(三)如何确定中成药的给药时间第十二章中成药的使用注意事项(一)注意证候禁忌(二)注意妊娠用药禁忌(三)注意饮食禁忌(四)注意配伍禁忌(五)注意中成药的毒副作用第十三章中成药的不良反应(一)引起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常见原因(二)中成药不良反应的防治第十四章中成药的中毒和解救(一)含川乌、草乌、附子、关白附之类(二)含雄黄、砒霜之类(三)含朱砂、白降丹、红升丹之类(四)含铅类(五)含马钱子类(六)含巴豆、巴豆霜类(七)含蟾酥类第十五章中成药的储存保管(一)药库、药店、药房等单位保管中成药应注意以下几点各种剂型在贮藏时一般应注意的事项:(二)家庭个人保管中成药应注意以下几点第十六章中成药临床新用的意义和基本规律1. 中成药临床新用的概念和意义2. 中成药临床新用的理论根据3. 中成药临床新用的规律中成药应用基础知识第一章中成药的概念、特点和相关知识(一)中成药的概念所谓中成药,是指以疗效确切的方剂,用中药材为原料,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按规定的处方和标准加工制成一定剂型的现成药物。
中成药的现代研究中成药,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医药文化。
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和治疗原理引起了国际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背景下,中成药的研究逐渐向规范化、系统化和国际化迈进。
本文将探讨中成药的现代研究进展,包括其理论基础、研发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成药的基本概念与分类中成药是指依据中医经典理论,通过现代制药技术研制而成的药物。
它们一般有固定的处方,由多种药材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
目前,中成药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按剂型、按功效、按适应症等。
按剂型分类颗粒剂:便于携带和服用,溶解快,适合儿童及老年人。
片剂:容易计量,不易潮解,适用于长期服用。
胶囊剂:对药味有掩盖作用,提高了患者的接受度。
液体剂:包括汤剂和口服液,利于吸收。
按疗效分类解表药:主要用于感冒、发热等疾病。
健脾药:常用于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
清热解毒药:适用于各种炎症性疾病。
安神药:针对失眠、焦虑等问题。
中成药的传统理论与现代研究结合中成药的现代研究离不开其传统理论基础,以《黄帝内经》、《伤寒论》为代表的中医学说,是中成药研发的重要指导思想。
现代研究则主要强调通过实验验证理论,明确中成药的作用机制与临床疗效。
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必要性虽然中成药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缺乏足够的科学实证支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现代医学研究注重循证医学,通过随机对照试验(RCT)、meta分析等手段,为中成药提供可信赖的数据支持,从而更好地实现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融合。
中成药作用机制研究近年来,关于中成药作用机制的研究日益增多。
例如,用于治疗肿瘤相关症状的中成药,其活性成分可以通过多靶点作用影响细胞信号通路,达到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等效果。
这类研究通过代谢组学、分子生物学技术,揭示了中成药内在机理,提高了其科技价值。
中成药研发的新进展随着分析技术的发展,中成药研发也越来越注重合理性与科学性。
国家中成药基本药物的使用指南大全总论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材(饮片)为原料,按照国家药品管理部门规定的处方、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制成一定剂型的药品。
它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经过千百年医疗实践创造、总结的有效方剂的精华,具有疗效显著、便于携带、使用方便、副作用小等特点。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成药越来越受到广大临床医师和患者的青睐。
一、中成药的命名、分类及组成(一)中成药的命名中成药品种繁多,掌握其命名规律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使用中成药。
通过药物名称可了解该药的处方来源、主要药物、主要功效、主治病证、使用方法等某一方面的特点,方便文献查询及临床用药。
中成药的命名规律介绍如下。
1.以处方来源命名:此种命名方法便于查找中成药处方的来源。
如金匮肾气丸出自《金匮要略》,局方至宝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济生肾气丸出自《济生方》等。
2.以药物组成命名:多以方中主要药物命名,若为单方制剂或药味较少的小复方则以全方组成命名,便于医师根据药物功效合理选方。
如麻子仁丸、人参败毒胶囊、板蓝根颗粒、黛蛤散、良附丸等。
3.以药味数目命名:如四君子丸由四味药物组成,六味地黄丸由六味药物组成,八珍颗粒由八味药物组成,九味羌活丸由九味药物组成等。
4.以功能主治命名:此种命名方法比较直观,便于医生和患者选用。
如开胸顺气丸,功效为顺气化滞,消食逐水,宽胸散结;清音丸,功效为清凉解热,生津止渴,润喉开音;寒喘丸,主治肺寒哮喘;白带丸,主治赤白带下等。
5.以其他方法命名:除以上常用命名方法外,还有一些使用较少的命名方法。
有以成药性状命名的,如紫雪散,药品色紫,状如霜雪等。
有以服用剂量命名的,如七厘散,每次服用剂量为七厘等。
还有以服用方法命名的,如川芎茶调散,用清茶调服等。
(二)中成药的分类方法中成药分类,各有不同目的,均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满足临床用药的需要。
其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按功效分类:此种分类方法便于中医辨证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