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整理(仅供参考)

(完整版)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整理(仅供参考)

(完整版)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整理(仅供参考)
(完整版)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整理(仅供参考)

第一章:绪论

1.农业技术经济学的概念

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农业产业领域内技术政策、技术方案和技术措施的应用与其经济效果相互关系的经济学科。“农业”,指生产农副产品的整个产业部门,包括产前、产中、产后部门。“技术”,指农业技术政策、技术方案和技术措施。“经济”,指技术应用的经济效益,表述为:在同等的劳动耗费下,能够取得最大使用价值,或在取得同等效果的条件下,能够争取最小劳动耗费。

第二章:农业技术经济学基本理论

1.经济效果与技术效果

(1)区别:经济效果:劳动效果和劳动消耗量的比较,着重从成本角度分析投入与产出。技术效果:指某项技术的功能价值,表现为技术性能满足生产要求的程度,以及最终产生的某项生产成果。强调在技术上达到目的,也用技术可行性来表示。

(2)关系:① 一致性:经济方面的需要是技术进步的动力和方向;技术方面的进步是推动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果的重要条件和手段。② 矛盾性:1)技术的先进性与经济的合理性之间的矛盾2)技术的可行性与经济的效益性之间的矛盾。3)技术上的可能与经济上的需要之间的矛盾。

(3)启示:技术经济效果评价基本准则:把技术效果和经济效果统一起来。

2.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概念及其特点

概念: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物质技术因素实施所发生的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同生产成果之间的比例关系。

特点:1)相关性:农业生产的各种技术措施之间有强烈的相关性2)持续性:从生物技术的角度来看,都有技术后效效果3)综合性: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必须同时具备各种各样的生活条件4)多样性:农业技术有多功能性,具有直接经济效果、生态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5)不稳定性:生产周期长,受自然环境影响大,地域性和季节性等可变因素多6)极限性:技术措施所能起到的作用有限。

3.农业技术经济效果临界

概念:农业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农业项目建设等经济活动中取得效益的临界值,代表着某项农业技术能带来经济上好处的起码经济界限,低于这个界限,表明没有增加社会财富。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临界值:在经济上能否取得收益的数量界限。当具体数值表明产出〉投入时,才能获得经济效果。表达式如下:

经济效果临界=(所得—所费)或(产出—投入)》0

或经济效果临界=(所得宁所费)或(产出宁投入)》 1

多方案时以被选择方案的机会成本来确定经济临界,表达式为:

经济效果临界二被选择方案的经济效果-机会成本》0

4.生产力系统的三大规律

(1)各要素同步形成与要素结合体运行时间不间断规律。要求在同一时点各要素

必须到位,并要保证各要素功能的持续性。(2)农业生产力要素系统的

自然规定性规律。(3)各要素子系统等衡规律。农业生产力系统各构成要素之间,及各要素子系统内部成分之间,必须保持协调配合的关系,在实践上相互衔接,在数量上相互协调,在地域上相互适应,在质量上同步提高,保证各要素每一时空条件下都呈最佳结合状态。

5.“木桶效应”原理(要素组合原理)

含义:一个经济总体的整体功能水平取决于总体中最弱一部分的能力值。总体的“最小构成因子”,是总体的“最大限制因素”。

启示:1)农业生产中各生产要素对整体功能水平来讲缺一不可。2)各生产要素的投入往往表现出不均衡性。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重点应在“最小构成因子”上。3)“最小构成因子”的突破,会使整体生产功能水平得到提高。

第三章: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

1?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1)经济效果指标(2)社会效果指标: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家庭

总收入一家庭经营费用支出一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一税金和上交承包费用)/农村居民家庭常住人口(3)生态环境效果指标:土地复垦率二已恢复的土地面积

/被破坏土地的面积,土地复垦:对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达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2.因素分析法之连环替代法之平均法(见书P55)

例:求:A、B、C各自的变化对W的影响?

解:

(1) 等级比重法 (2) 专家评分法 (3) 集值统计法

找n 位专家,第j 位专家对指标r 给出区间估计,得出n 个专家对指标r 的一个集值统计序列,

其投影到区 间轴上。

第四章: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

概念:特定的农业技术条件下, 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和农产 品的最大产出量之间

的物质技 术关系。如图:

理解:建立在技术水平不变的基础上;所描述的是要素投入与最大产出之间 的关系。表示方法:列表法、图示法、数学表达式法 研究的冋题:① 投入一产 出关系

②生产一定数量的农产品时,生产要素与生产要素之间的配置关系

③ 利

用一定数量的某种生产要素来生产多种农产品时,各种农产品之间的数量关

ABC 1920 -480 B A'BC 2304 384 C A'BC 2400 400 A A'BC' 2880 480 C A'B'C' 2304 -576 B AB'C 1600 -400 B A'B'C 1920 320 A A'B'C' 2304 384 C AB'C 1600 -400 B AB'C ' 1920 320 C A'B'C' 2304 384 A ABC' 2400

400

C

A'BC' 2880 480 A A'B'C' 2304 「

-576 B

ABC' 2400 400 C

AB'C' 1920 -480 B A'B'C' 2304 384 A A (400+400+320+384+480+384)/6=394.6666 B (-480-576-400-400-576-480)/6=-485.3333 C

(384+480+384+320+400+400)/6=394.6666

3.基础指标评价值的确定

1.农业生产函数

系特点:①对农业生产过程高度简化的数学模型②反映农业生产的周期性③ 一般不具有重复性。类型及公式:略

2.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边际报酬递减法则)

概念:在技术不变、其它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某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起初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产量增量是递增的,但过了一定点之后,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产量增量就会越来越小,甚至为负数。

3.有限要素的合理分配(P79)

22

例:两个不同土壤肥力地块的生产函数: y = 352+ 3.301x— 0.0126x ; y = 540+ 1.605x— 0.008x,为了区别

AB

于不同地块上施用的磷肥,分别以 xA表示施用于A地块的磷肥量,x表示施用于B地块的磷肥量,要素分配的最佳方案可用下列方程组求得:

MP = MP (边际产量相等)AB

3.301x—0.0126*2x=1.605x —0.008*2x

x +x = 100 (磷肥总量为100)

AB

x = 80, x = 20

AB

当A 地块施用80 单位的磷肥,B 地块施用20 单位的磷肥时能够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这一分配结果显然与边际产量最大法得到的结果完全一致。

4.成本最低(或产量最大)的要素配置分析(P83)

例:两种要素配合生产某一定量畜产品的函数式为:Y= 6 (X i X2)1/3,要素X1的单价为25元,要素X2的单价为200元。欲使畜产品产量达108单位,两种要素如何配合可取得最低成本?

5.盈利最大的要素配置分析(P84)

例:已知两种要素配合生产某定量畜产品的函数式为:Y= 6 (X X2)1/3,要素X1的单价为25元,要素X2的单价为200元。畜产品单价为200元,试计算获得利润最大时的要素配置?

6.产品的合理组合(P88)

例:设有化肥总量示用于 y 1生产的化肥量,60千克用于y和y2两种作物生产,即 x y 1 + x y 2 = 60,其中x y 1表 x y 2表示用于y2生产的化肥量。两种产品的生产函数分别为:

y i = 218 + 1.79 x y 1 — 0.017 x y 1

2

y 2 = 216+2.68 x y 2 —0.033 x y 2 2

当 P y1 =0.44 元, P y2 =0.24 元时,求最大收益的产品组合。

7.两种产品之间的关系

(1)互竞关系:要使一种产品产出有所增加,只能减少另一种产品的产出。如,种植小麦和玉米(2)互助关系:用于两种产品的要素总投入量保持不变,如果一种产品产量的增加使得另一种产品的产量也增加。如,豆科作物与谷类作物轮作。(3)互补关系:若增加一种产品的产量而不会增加或减少另一种产品的产量,这类产品就叫做互补产品。如,生产季节不同的农产品。

8.范围经济:指由厂商的范围而非规模带来的经济,也即是当同时生产两种产品的费用低于分别生产每种产品所需成本的总和时,所存在的状况就被称为范围经济。

第五章产业经济/ 农业生产结构及其优化

1.产业周期不同阶段时创新的重点

(1)形成期:形成机理:创新、专业化、衍生特点:企业小、产品单一、成本高、售价高、利润不定,企业进入壁垒较低重点:扩大生产量,开辟新用户、提高市场的份额(2)扩张期:形成机理:拥有一定市场营销和财务力量的企业逐渐主导市场,由于市场前景良好,新厂商大量增加,产品也逐步从单一、低质、高价向多样、优质和低价方向发展,形成行业扩张和行业竞争。特点:产品品种增加且附加值更高,市场增长率高,需求高速增长,技术渐趋定型,标准化水平提升、企业进入壁垒提高。重点:追加生产,提高生产技术,降低成本,用研制和开发新产品的方法来争取竞争优势。(3)成熟

期:形成机理:行业增长速度降到一个更加适度的水平,在竞争中生存下来的少数大厂商垄断了整个行业的市场。特点:产品分化、技术成熟、市场饱和、竞争兼并、风险稳定,新企业进入壁垒高。重点:从价格手段转向各种非价格手段,如产品结构的调整、改善服务水平、改革工艺和革新制造方法、开发国际市场等。(4)衰退期:形成机理:大量新产品和替代品出现,原产业市场需求减少,销量下降,利润率下降,厂商数目减少,市场萎缩直至解体。特点:市场增长率下降,产品品种及竞争者数目减少。重点:1)领先战略:降低竞争者的退出障碍,成为产业中保留下来的少数企业之一。2)坚壁战略:鉴别

出产业中还具有高收益的某一部分,对其采取在领先战略。 3 )抽资转向战

略:是减少或取消新的投资。4 )快速放弃战略:尽早出售业务。

2.用可竞争市场理论解决“马歇尔悖论”

(1)可竞争市场理论:如果不存在沉没成本,公司能够迅速进入该行业,在位公司受到来自潜在进入者的压力,迫使自身维持反映生产成本的价格以及高效率生产,因此,即使行业仅由少数公司组成,也会得到竞争性市场的产量。(可竞争市场是指来自潜在进入者的压力,对现有厂商的行为施加了很强的约束的那些市场。(2)马歇尔悖论:规模经济与自由竞争存在矛盾,当产业中由于规模经济而不存在大量厂商时,就无法实现完全竞争的效率。(3)解决:可竞争性

理论通过强调潜在竞争对现有厂商行为的约束解决了“马歇尔悖论”。在可竞争性市场理论看来,即使传统自然垄断产业,只要是可竞争的,垄断者定会制定一种维持价格以获得平均利润,而非制定垄断高价。启示:市场管制以促进可竞争性为原则,消除妨害可竞争性、损害经济效率的进入障碍。

3.配第?克拉克定理

(1)概念: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2)形成机制:1)收入弹性差异:农产品需求特性是当人们的收入水平达一定程度后,收入弹性下降,并小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所提供的工业产品及服务的收入弹性。2)投资报酬(技术进步)差异:农业生产周期长,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比工业困难,投资出现“报酬递减”。所以,随着经济发展,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分布从第一次产业转移至第二、三产业。(3)印证: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低的国家,

农业劳动力所占份额相对越大,第二、三产业劳动力所占份额相对越小。

4.管制“ X”

5.主导产业

6.线性规划:PPT例题

第六章农业科技进步及经济增长

1.农业科技进步的特征

1)社会性2 )周期性3 )连续性和渐进性4 )效益外溢性5 )选择性:

特定的自然、社会、经济环境为背景,按照市场诱导性和利益性进行选择。

周期性渐进性:

0X 外溢性:

2.农业技术进步的类型(作图表示)

1) 中性技术进步:某种技术进步并不改变工资与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 2) 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

3

)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

某种技术进步提高了资本的分配份额

某种技术进步提高了劳动的分配份额

3.中性技术进步假设(图、文、公式)(P130)

1)“产出增长型”技术进步(希克斯中性):两种要素的效率获得同步提高,即劳

动的边际产量(dY/dL )和资本的边际产量(dY/dK )之比保持不变,而使产出得到增长。

2)“劳动增长型”技术进步(哈罗德中性):

定义:资本的边际产量不变,并假定它等于利润率p 。如果 K/L 比不变,技 术进步会提高资本的边际产量,为了保持资本的边际产量不变,

K/L 比就必须提

高,技术进步以后,使资本一产出比 保持不变。

公式:Y=F [ K,A (t )L ] 图示:

3)“资本增长型”技术进步(索洛中性):

定义:劳动的边际产出是一个常数,并假定它等于工资率

w,如果ML 比水

平不变,那么技术进步会正常地提高劳动的边际产量。为了保持劳动的边际产量 不变。K/L 比就必须降低。技术进步以后,使劳动一产出比保持不变的 ML 比水

平也同样使w 保持不变。

(K/Y )保持不变的K/L 比水平也同样会使p

lY I )

O

k' k 4K/L1

公式:Y=F [A(t)K,L] 图示:

4.总要素生产率 TFP(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概念:指一个生产单元(企业、行业、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总产出和总投入之比。作用:衡量一个行业或地区经济运行状况的综合性指标,的增长则是科

技进步、效率(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等

TFP(总产出卜

(总投入)s'度量(常用的生产率指数):①拉氏(Laspeyres)指数:以基期价格为权重)提高的综合体现。

TFP

公式:

②帕氏(Passsche)指数:以现期的价格为权重

③费氏(Fisher )指数:Q st Q st Q st

st Q L st

Q P st

n

P is q it

i 1

n

P is q is

i 1

n

P it

q it

i 1

n

is

it

5.内生性与外生性的技术进步

概念:内生性技术进步:一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取决于行业内部生产者的决策行为或努力程度。外生性技术进步:一个行业的技术进步的推动力来自行业的外部。一般而言,工业技术进步以内生为主,农业技术进步以外生为主。在

工业领域的研究与开发(R&D)投入,能够从其最终产品中得到相应的回报。农业科技进步将使社会食品供应丰富及价格下降,农业的R&D投入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所以农业科技进步的动力应来自于政府及社会,并非农业内部。

第七章农业技术创新与扩散

1.传染病动力学模型(SIR模型)

总人数:1 N易感者S(t)、发病者1 (t)、退出

S(t)

N S(t)

dSt)

dt I(t) Rt) S(t )I (t)

d R t)VI(t)

dt

dI (t) dS(t) dRt)

dt dt dt

S(t )I (t) VI(t)

2.如何兼顾技术转让与技术保护?

通过某些法律程序(如申请、注册、登记、审查、公告、授权等)进行技术转让,具体方式如下:(1)单纯的技术转让方式:只是技术的转让,不包括其他标it is

q it q is

S(t) I(t) I V I(t)R(t

的的转让。包括技术所有权的转让和技术使用权的转让。 (2)非单纯的技术转

让方式:1 )含有技术转让内容的设备买卖 2 )含有技术转让内容的对外直接 投资3)

补偿交易4 )特许经营5 )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

3.农业技术推广的评价指标

已推广农业科技成果数目 推广率 --

(2) 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率:

农业科技成果数目

(3) 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指数:推广指数推广度推广率

第八章 农业生产的效率分析

1. 效率的基本涵义

(1) 技术效率TE:在技术的稳定使用过程中,技术的生产效能所发挥的程度。 在一定的投入要素组合下,技术效率是指获得最大产出的能力;在一定的产出组 合下,技术效率是指取得最少要素投入的能力。

(2) 配置效率 AE:包括资源配置效率和产品组合配置效率。单一产品状态下: 配置效率指资源配置效率,即在投入资源的价格已知条件下,为获得最大产出或 最低成本,各种资源能够达到最佳比例的能力。 在多产出的产业中,还要考虑产 出组合中的配置效率。

(3) 经济效率EE 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只有当成本既定收益最大,或收益 既定成本最小时,才实现了经济效率。在产出既定的条件下,经济效率体现为成 本效率CE 在投入既定的条件下,经效率体现为收益效率 RE

2. DEA

(1)投入角度的效率:双投入生产前沿面

1>投入角度的技术栽率

TE*

投入角度的技术效率测最足在不改变 产出數虽的情况下,如何成比例减少 投入的數量.如果一个给定生产部门 的寒歳投入凰住图 3立的卩点「则诒 部门投入甜度的技术

效率(TEp 通 常可亂衣示为:

3>投入角度的经济效率EEi

Q 投入角度的经济效率EE 〕体现为成本 效率CE.可

以用技术效率和配買效率 共同表示;

op ap tjy 1 1

(O£CES1)

(1)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度(单一品种或技术)

推广度

已推广规模 应推广规模

100%

100%

*

I \

A-

/

7 :

P

i ” OR

1

OQ

(0

2)投入角度的配置效率AB

讪如果已知投入耍盍的价格,用鲁成 本线从

?的斜率茨示两种投入嬰索 的价搐比.配置效率AEi 可以表示为

OP

(2)产出角度的效率

第九章农业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

1. 农业项目的特点

1)农业项目投资的综合性强:一业为主、多种经营 2 )农业项目投资的长效 性:短效+长效3 )农业项目投资效益的不确定性 :农业的特征4 )农业项目投 资经济评价的复杂性:农户多且异质 5)多重目标性:经济、社会、生态

2. 财务评价体系(例题:略)

(1) 本年应计利息=(年初借款本息累计+当年借款额/2 )X 年实际利率 (2) 项目投资回收期(返本期):项目投产后用所获得的净效益抵偿全部投 资支出所需的时间。投资回收期越短,反映资金回收的速度越快,资金利用率越 高,风险越小。按是否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可分为:(1)静态投资回收期 (2)动 态投资回收期,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反映了资金的回收能力,其表达式为:

P

(Cl CO t (1 i °)t 0

t 0

R 二累计净现金流量开始出现正值的年份-1+上一年累计的净现金流量的绝对值/ 当年净现值。 将项目的投资回收期与行业的基准回收期比较:当 P t < Pc 时,项 目在财务上是可行的;当Pt > Pc 时,项目不宜采纳。

(3)财务净现值:将项目计算期内各年的净现金流量按行业基准收益率或规 定的贴现

率折现到计算期期初的现值之和, 是反映项目在整个计算期内总的获利 能力的动态指标。表达式如下:

n

FNPV

(Cl CQ (1 i o ) t

t 0

式中:Cl t 为第t 期现金流入量;CQ 为第t 期现金流出量;(CI-CO )t 为第t 期净现金流量;i 0为行业基准收益率或规定的贴现率;n 为项目计算期。

1) 产出箱度的技术效率TE?

o 产出角度的技术效率测量是在保持投入 要

素数量不变的情况下,确定产出量的 适宜増长。

?投入角度的技术效率(TEP 通常可以表 示

为=

心磊 (0£TE 351)

2) 产出肃度的配置效率AEz

?如果一种投入真生产两种产品y 十y a .规 模

报酬不变的条件下*有产出的价格信 息’那么就可以得到图8?3中的等收盈线 DD .则产出角度的配置效率AEg 为:

3)产出角度的经济效率EEz

? 产出角度的经济效率EE/*现为 收益效率RE,也可以用技术效

率和配置效率共同来表示:

OB 0C

产出角度的效率

OA OB

NP00,说明项目的实际收益率大于行业基准收益率;NP30,说明项目的

收益率刚好等于基准收益率;NPV: 0,表明项目达不到基准收益率,项目不可行。

(4)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在项目计算期内,各年净现值累计和等于零时的贴现率,反映项目占用资金的盈利能力,非项目初期投资的获利能力。公式:

n

FNPV (CI CQ(1 FIRR)t 0

t 0

若FIRR>i°,项目投资效果达要求水平,可行;若FIRRWi °,项目不可行。

[例9-1]某项目,建设期3年,分别借款400万元、500万元和400万元,每年借款平均支用,年利率6.8%。本项目在建设期无力偿还利息,试计算该项目建设期利息。解:第1年末应计利息=400/2 X 6.8%=13.60万元

第2 年末应计利息=(400+13.60+500/2 )X 6.8%=45.12 万元

第3 年末应计利息==(400+13.6+500+45.12+400/2 )X 6.8%=78.79 万元则该项目建设期建设投资借款总利息为13.60+45.12+78.79=137.51万元,

项目竣工投产后,计入固定资产原值。借款本金1300万元。则在生产期初(或

建设期期末)投资借款余额1437.51万元。

2.盈亏平衡分析(损益临界分析、量本利分析)(前提、算法)

概念: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市场容量、生产能力及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条件下,根据项目正常生产年份的产品产量、成本与利润之间的关系,计算使拟建

项目的收益与支出相平衡时的产出水平和价格水平,以评价项目承受风险能力的

一种分析方法。前提条件:1)假定产量等于销售量,且产品销售价格在项目寿命期内保持不变,则销售收入是产量的线性函数。2 )总成本可划分为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且单位产品可变成本和年固定成本在项目寿命期内保持不变,则总成本是产量的线性函数。3 )项目生产单一产品,若生产多种产品时,可以换算为单一产品计算。优点:简单局限性:销售不限制、不考虑项目的经济寿命、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的划分不明确算法:P239

第十章农业主要部门的技术经济分析

1.复种指数

概念:一年内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是反映耕地利用程度的指标。制约因素:热量、土壤、水利、肥料、劳动力、科学技术水平。意义:

我国人多地少,因地制宜地提高复种指数,是扩大作物播种面积,挖掘耕地利用潜力和提高农作物总产量的有效途径。

全年多种作物总播种面积

复种指数—总耕地面积 ------------------

2.猪粮比价

概念:生猪价格和作为生猪主要饲料的玉米价格的比值,是反映生猪养殖盈利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是生猪养殖的盈亏平衡点。猪粮比越高,说明养殖利润越好,反之则越差。但两者比值过大或过小都不正常。公式:

3. 死淘率

概念:指畜禽的死亡和淘汰比例。 影响因素:养殖环境的管理和控制、畜 禽疾病的流行、养殖技术水平和措施等。

死淘率=畜禽死亡和淘汰数量100%

畜禽总数量

4. 回捕率

概念:反映经过一定时间后回捕的尾数与总放养尾数之比的百分率,是关 系到产量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之一 设施完善、技术合理,并且管理得当

5. 劳动生产率

概念:指单位活劳动消耗所产生的农产品产量或产值,是衡量农业劳动效 率的重要指标之一。公式如下:

农业劳动生产率农為消耗量值

生猪价格

猪粮比价=作为生猪饲料用的玉米价格

100%

回捕率指标值越接近 100%越能说明养殖 公式如下:

回捕率

放获尾^ 10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