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手术麻醉指南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3
腹腔镜麻醉实施方案及要求腹腔镜麻醉是一种常见的麻醉技术,它通过在腹腔内插入镜头和手术器械,进行腹腔内脏的检查和手术治疗。
腹腔镜麻醉的实施方案及要求如下:一、麻醉准备1.了解患者的病史和体征,特别是与麻醉相关的疾病,如心脏病、肺部疾病、高血压等。
2.患者应在术前空腹,通常要求至少6小时不进食和2小时不进水,以减少误吸风险。
3.评估患者的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功能,确保麻醉过程中的安全性。
4.与手术医生、护士和其他麻醉团队成员进行交流和讨论,明确麻醉的目标和策略。
二、麻醉药物选择1.心血管药物:根据患者的心血管状况,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心率和血压的调节。
常用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
2.镇痛药物:根据手术的疼痛程度和患者的疼痛感受,选择合适的镇痛药物进行镇痛。
常用药物有吗啡、芬太尼等。
3.肌松药物:腹腔镜手术需要患者的肌肉放松,以便操作。
常用药物有琥珀胆碱、罗库溴铵等。
三、麻醉监测1.心电监测:通过心电图监测患者的心率和心律,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等异常情况。
2.血压监测:使用无创血压监测仪或动脉内插管进行血压监测,及时调整血压。
3.呼吸监测:使用氧饱和度监测仪监测患者的氧合情况,及时发现呼吸抑制或氧合不良。
四、麻醉技术1.静脉麻醉:通过静脉途径给予麻醉药物,使患者进入麻醉状态。
常用药物有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等。
2.气管插管:在患者全身麻醉的情况下,插入气管插管,以保持气道通畅。
3.呼吸机辅助通气:在插管后,连接呼吸机进行通气,以维持患者的呼吸。
4.肌松监测:在使用肌松药物前后,使用肌松监测仪监测患者的肌松程度,确保手术需要的肌肉松弛。
五、麻醉安全要求1.麻醉团队需熟悉腹腔镜手术的特点和要求,能熟练操作相关设备和药物。
2.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如心率、血压、呼吸等,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3.保持患者的舒适度,避免术中的疼痛和不良体验。
4.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过度镇痛、呼吸抑制、心律失常等。
总结:腹腔镜麻醉的实施要求高,需要麻醉团队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体征,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进行恰当的监测和技术操作,保证患者的安全和手术的顺利进行。
1.腹腔镜手术的麻醉应以快速,短效能解除人工气腹不适,能避免CO2气腹性生
理变化为原则,以用气管插管全麻为合适,术中监测呼末CO2,注意皮下气肿的发生和CO2吸收对人体的影响。
2.腹腔镜手术中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与气腹,患者体位,麻醉,以及CO2吸收后的高碳酸
血症相关。
另外这些病理生理改变,反射性增加迷走神经张力并引发心律失常。
3.气腹后CVP升高,肺内分流量增大,下腔静脉受压回流减少,心排血量下降,可致血
压下降,CO2吸收入血可致总外周阻力增加,V/Q比例失调,因而可增加心肺负荷。
气腹压和术中头低位所致的血流动力影响,对心功能正常者尚能代偿,但心血管系统已有损害者将难以忍受。
另外,手术期间由于呼吸性酸中毒、缺氧、反应性交感神经刺激都可能导致心律失常。
4.腹腔镜手术逐渐增多,目前我院腹腔镜手术基本在CO2气腹下进行,气腹对人体多
系有较大影响,a 对呼吸系统由于气腹后腹内压增高,膈肌上移,胸内压也增高,肺顺应性降低,气道压一般高于20mmhg b 对循环系统影,对血流动力学影响明显,易引起心律失常。
C 对血气酸碱平衡的影响 d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腹腔镜手术,是如何上麻醉的麻醉医生并不是我们理解的那样,在病人麻醉后,就没事儿了,而是要全程密切监护。
而腹腔镜手术在目前运用的比较广泛,那么它是如何上麻醉的呢?想必通过这篇文章,您会有更深的理解。
1什么是腹腔镜手术?腹腔镜手术就是指在腹腔镜这种专门的设备下进行的一种微创手术,它的特点就是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并且恢复快。
腹腔镜手术目前是普外科、泌尿外科、妇产科等外科科室常用的手术方法。
一般在开腹手术下能够做的基本上腹腔镜术都可以完成,比如肝脏、胆道、胰腺、脾脏、胃、肠、阑尾等,或者后腹膜的盆腔的器官这些肿瘤都可以用手术切除。
而且手术的效果更优于开腹的手术。
现阶段临床上用的都是采用多孔的手术,就是肚子上要打几个洞,当然也可以采用一些经肚脐的这种单孔的手术。
因为肚脐部位是胚胎时期的一个自然的腔道,所以单孔手术具有创伤更小,疼痛更轻,恢复更快,疤痕小,美容效果好等诸多优势。
2腹腔镜的优势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腹腔镜手术目前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由传统的2D镜已经进展到现如今的4K 和3D的腹腔镜。
腹腔镜手术也得到了外科医生和患者的高度青睐。
由于我们肉眼的视角放大倍数是有限的,人体的血管和神经在普通的肉眼下是看不见的,只有在显微镜下才可以看到。
而腹腔镜有放大3倍-5倍的作用,3D的技能还有纵伸感,使我们的手术操作更加的便捷。
其优势主要表现在:(1)腹腔镜的视角非常好,它是一个放大的视角,它可以把术野放大4倍左右,也就相当于外科医生戴上手术放大镜在做手术,它的清晰度、辨识度都比较高。
(2)腹腔镜是一个微创的手术,患者的腹部大概只需要开4-5个1厘米的小口。
医生的手是进不到腹腔里面的,是通过操作器械,然后看着显示器去完成这台手术。
(3)伤口比较小,可以满足患者对美的需求。
(4)有助于病人早期下床活动,特别是对于一些肥胖的高龄患者,可以起到腹部肌肉的保护作用,早期进行活动,会减少一些肺部或者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3既然是微创手术,为何要全麻?(1)手术的需要。
腹腔镜阑尾炎手术的麻醉方法及注意事项在过去进行阑尾炎手术的时候,大多数是采用传统的开腹手术,这种手术方式是以椎管内麻醉为主的,患者需要侧身蜷缩躺在手术台上。
麻醉医生从患者的后背进行穿刺。
麻醉药物注入之后,病人的腹部很快就会出现麻醉效果。
手术部位完全没有知觉后,医生才会进行手术。
这种麻醉会在手术后几个小时逐渐消散,患者下半身的肢体功能和感觉也会随之恢复。
但是开腹手术具有较大的创伤性,患者切口比较大,并且腹腔在空气中暴露的面积比较大且时间长,这就导致患者术后出现感染、肠粘连等并发症的概率比较高,延长了患者的治疗时间,并且治疗费用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也会不断增加。
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手术在阑尾炎的治疗当中取得了越来越高的应用率。
但是很多患者对于手术麻醉的方式却不了解,并且还有一定的疑问,进行腹腔镜阑尾炎手术采用的麻醉方式是全麻,并且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也比较多。
这时很多患者就会产生疑问了,明明是手术技术更加进步,创伤性更小了,为什么还要采用全麻这种风险性比较高的麻醉方式呢。
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腹腔镜阑尾炎手术的麻醉方式以及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吧!1.腹腔镜阑尾炎手术的麻醉方式采用腹腔镜进行阑尾炎手术的麻醉以全麻为主,因为人体的腹腔内同时存在诸多的器官,在手术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医生的手术野足够清晰,要为患者的腹腔内注入适量的二氧化碳来建立人工气腹,并且要将腹压保持在12-14mmHg,这样会使患者腹腔内的生理状态发生改变,如果没有进行全麻,患者会出现明显的呼吸功能障碍,并且伴随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
因此,利用腹腔镜进行阑尾炎手术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麻,不但可以保证患者能够得到有效的呼吸支持,还能够提高肌松效果。
并且在全麻的状态下患者是没有任何意识的,其呼吸是依靠机器的驱动进行被动呼吸,全程依靠麻醉医生的控制,并且进行全麻之后,医生可以根据手术的进程以及具体情况调整麻醉药物的使用剂量,如果在手术的过程中遇到一些突发问题,可以适当延长麻醉时间,保证患者在手术期间均处于麻醉状态。
腹腔镜手术的麻醉相关要点一、腹腔镜手术的病理生理特点Co2人工气腹内压一般维持10—15mmhg、注气速度0.5—2L/min,成人腹内气体维持3—4L。
主要经腹膜吸收,吸收率约14ml—90ml/min。
腹腔内的co2在腹膜内压小于10mmhg 时,co2吸收量与腹内压成正比,大于10mmhg时,co2吸收量不再增加而呈平台,因腹内压增高,腹膜毛细血管受压,血流量减少,阻止了co2进一步吸收。
吸收后的co2进入血液中的红细胞,形成碳酸氢盐,与血红蛋白结合而运输。
血中的co2主要经肺排除,未排除的暂时贮存在体内,主要在骨骼肌和骨内,术后逐渐排除。
二、人工气腹对呼吸功能影响腹内压升高,使膈肌上抬,运动受限,至呼吸道峰压值增加,肺顺应性和肺活量降低,呼吸死腔增大,co2排除减少,Paco2明显升高,BE和PH降低,可出现高碳酸血症,因此,要求在人工气腹中施行过度通气。
GAGGAGAGGAFFFFAFAF三、人工气腹对循环系统影响腹内压增高,小于18mmhg,可促使腹内脏器和下腔V的血回心,增加前负荷;大于20mmhg,则阻碍血液回流,使前负荷降低。
腹内压和co2刺激儿茶酚胺、血管加压素等分泌增多,使外周血管阻力增加。
呼吸性酸中毒,缺o2反应性交感神经刺激,都可能导致心律失常,特别是在手术牵拉内脏和吸痰易于发生。
急性高co2血症可引起强烈的脑血管扩张,当Paco2从40mmhg上升到60mmhg,脑血流量增加一倍,脑血容量也增加一倍,使颅内压升高四、麻醉选择的原则应以快速、短效,能解除人工气腹不适,能避免co2气腹性生理变化为原则。
1.全身麻醉,采用气管插管、肌松剂、施行控制呼吸,利于保证适当的麻醉深度和维持有效的通气,又可避免膈肌运动,利于手术操作,时最适宜的麻醉方法。
2.硬膜外麻醉则要求麻醉平面很宽,对循环影响大,手术刺激牵拉反射病人不适,常需辅用强效麻醉性镇痛剂,将带来GAGGAGAGGAFFFFAFAF呕吐、误吸的危险,加上气腹所致的生理改变不易纠正和控制,这些均是硬膜外麻醉难以解决的问题,不宜推荐采用。
腹腔镜手术患者的麻醉处理要点腹腔镜手术是一种通过小切口来进行内窥镜检查和手术的方法,相比传统开腹手术,具有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
而对于腹腔镜手术患者来说,麻醉是手术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腹腔镜手术患者的麻醉处理要点。
一、术前评估在为腹腔镜手术患者进行麻醉处理之前,医生需要进行术前评估,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用药史、麻醉史等信息。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麻醉方案,确保手术安全。
二、麻醉药物选择在选择麻醉药物时,一般会使用全身麻醉。
根据手术的具体情况,可选择静脉麻醉、气管插管麻醉等方式。
常用麻醉药物包括:丙泊酚、芬太尼、异氟醚等。
对于高龄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等特殊人群,麻醉药物的选择需要更加谨慎,以减少对患者的不良影响。
三、呼吸道管理腹腔镜手术患者在手术中需要维持良好的呼吸道通畅,以确保氧气的供应。
在麻醉诱导后,医生需加压给氧,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
若患者存在气道分泌物较多或气道反射亢进的情况,可选择适当镇静和肌松药物进行辅助。
四、术中血压控制在腹腔镜手术中,患者体位改变和气腹会对患者的血压造成一定的影响。
为了确保患者的血压稳定,应密切监测术中的血压变化,并及时调整麻醉药物的用量,尽量避免血压过高或过低。
五、体温调控腹腔镜手术患者在手术中由于镜下视野狭窄以及手术环境等因素,容易出现体温下降。
因此,维持患者的体温在正常范围内十分重要。
术中可使用温毯、温热气体等方式进行体温调控,避免低体温对患者的不良影响。
六、麻醉深度监测在腹腔镜手术中,麻醉深度的监测显得尤为重要。
合理的麻醉深度能够减少手术过程中的疼痛刺激,提高患者的手术舒适度。
常用的麻醉深度监测指标包括:脑电双频指数(BIS)、熵、自发性电活动等。
七、术后镇痛腹腔镜手术患者在术后会出现一定的疼痛,需要进行有效的镇痛处理。
可以通过静脉镇痛药物、局部麻醉等方式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提高患者的术后舒适度。
八、术后观察和护理在腹腔镜手术患者的术后观察和护理中,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手术部位的情况。
腹腔镜手术麻醉指南随着腹腔镜手术的普及,如何满足腹腔镜手术的麻醉需要,向麻醉医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指南的目的是希望能帮助那些准备施行腹腔镜手术麻醉的医师。
但这仅仅是一些建议,必要时还可做出相应的修改。
希望这个指南能有助于提高腹腔镜手术中麻醉的质量和效果,随着医学领域和外科技术方面的不断进展,还需定期修订这个指南。
开始从事腹腔镜手术之前,一般要求对麻醉医师进行2~4周的专门培训。
由于腹腔镜手术中气腹及体位会对患者的呼吸和循环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术前须对患者的肺功能和心血管功能进行全面的评估。
建议在麻醉诱导前适当扩容,一般静脉输入5~10m1/kg的晶体液。
建议选择气管内插管的全身麻醉,对于时间较长的腹腔镜手术,可行深静脉穿刺维持术中补液及CVP 监测。
引起血液动力学轻微变化的腹内压阈值为12mmHg。
术中需要的监护包括:ECG,BP,SpO2,PETCO2。
必要时还应建立CVP,TEB,TEE,Paw及有创动脉压等监测。
术后入苏醒室拔除气管插管,待患者清醒且生命体征平稳后送回病房。
病房内应继续吸氧和监测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可能发生的缺氧和血流动力学变化并予以有效处理。
前期准备一个成功的麻醉医师应对气腹时的病理生理变化要有全面的了解。
气腹后CI减少,MAP,SVR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可加重心肌缺血。
气腹亦可使FRC 及肺顺应性降低,并影响氧合,严重者可致SvO2降低,造成高碳酸血症。
手术过程中,麻醉医师应积极参与,并对出现的问题(如心衰,气栓,皮下气肿等)进行及时诊断和处理。
开始从事腹腔镜手术麻醉之前,一般要求麻醉医师进行2~4周的专门培训。
术前准备首先,术前应通过各种检查对患者状况进行全面的评估,尤其是肺功能和心血管功能。
ASAⅠ-Ⅱ级患者对体位及气腹的影响一般都能耐受,但心肺储备功能受损的ASAⅢ-Ⅳ级患者可导致严重并发症。
患者的知情同意也是必需的。
手术前晚,除明显焦虑的患者,一般不必常规使用术前药。
腹腔镜手术麻醉指南
随着腹腔镜手术的普及,如何满足腹腔镜手术的麻醉需要,向麻醉医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指南的目的是希望能帮助那些准备施行腹腔镜手术麻醉的医师。
但这仅仅是一些建议,必要时还可做出相应的修改。
希望这个指南能有助于提高腹腔镜手术中麻醉的质量和效果,随着医学领域和外科技术方面的不断进展,还需定期修订这个指南。
开始从事腹腔镜手术之前,一般要求对麻醉医师进行2~4周的专门培训。
由于腹腔镜手术中气腹及体位会对患者的呼吸和循环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术前须对患者的肺功能和心血管功能进行全面的评估。
建议在麻醉诱导前适当扩容,一般静脉输入5~10m1/kg的晶体液。
建议选择气管内插管的全身麻醉,对于时间较长的腹腔镜手术,可行深静脉穿刺维持术中补液及CVP 监测。
引起血液动力学轻微变化的腹内压阈值为12mmHg。
术中需要的监护包括:ECG,BP,SpO2,PETCO2。
必要时还应建立CVP,TEB,TEE,Paw及有创动脉压等监测。
术后入苏醒室拔除气管插管,待患者清醒且生命体征平稳后送回病房。
病房内应继续吸氧和监测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可能发生的缺氧和血流动力学变化并予以有效处理。
前期准备一个成功的麻醉医师应对气腹时的病理生理变化要有全面的了解。
气腹后CI减少,MAP,SVR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可加重心肌缺血。
气腹亦可使FRC 及肺顺应性降低,并影响氧合,严重者可致SvO2降低,造成高碳酸血症。
手术过程中,麻醉医师应积极参与,并对出现的问题(如心衰,气栓,皮下气肿等)进行及时诊断和处理。
开始从事腹腔镜手术麻醉之前,一般要求麻醉医师进行2~4周的专门培训。
术前准备首先,术前应通过各种检查对患者状况进行全面的评估,尤其是肺功能和心血管功能。
ASAⅠ-Ⅱ级患者对体位及气腹的影响一般都能耐受,但心肺储备功能受损的ASAⅢ-Ⅳ级患者可导致严重并发症。
患者的知情同意也是必需的。
手术前晚,除明显焦虑的患者,一般不必常规使用术前药。
手术当日,除腹腔镜胃肠手术的患者,一般不必常规置胃管,只需在麻醉诱导后行面罩辅助通气时轻压胃部以防止胃的体积增大。
麻醉前用药镇静药:起效快,有利于麻醉的诱导和进行,且有近事遗忘的作用,如咪唑安定。
止吐药:恩丹西酮能明显减少围手术期的恶心呕吐。
其他:如抗酸药和H2受体阻滞剂能降低胃液的酸性等。
扩容手术中腹内压增高及头高位会影响静脉回流,这可能会引起血压下降,因此建议在麻醉诱导之前给患者适当扩容一般静脉输入5~10ml/kg的晶体液。
麻醉的诱导和实施腹腔镜手术的麻醉,建议选择有气管插管的全身麻醉。
其优点是可应用肌松药,循环紧闭机控呼吸,既保证了适当的通气和氧合,相当的麻醉深度和良好的肌松又有利于控制膈肌的活动,便于手术操作,气腹期间PETCO2升高时,可适当增加RR和VT以维持正常的PETCO2。
诱导药物通常选用异丙酚,它起效快,苏醒迅速而彻底,且有明显的止吐作用,更适用于术后只有一天护理的腹腔镜手术。
麻醉维持常为静吸复合麻醉。
小剂量芬太尼可减少吸入麻醉药对心肌收缩的抑制作用。
吸入麻醉药中,地氟醚对MAP,SVR及心肌收缩力影响小且能增加冠脉血流量。
肌松药可以有很多不同的选择,具体取决于手术进行的时间。
肌松药在不使腹内压过高的前提下可有助于达到较为理想的气腹,中短效且无心血管影响的肌松药是最佳的选择。
近年来,在腹腔镜中短手术的麻醉中也开始采用异丙酚TIVA及TCI技术。
此外,应随时注意气管内插管的位置。
气腹后膈肌抬高可致气管插管移位造成单肺通气。
气腹的建立引起血液动力学轻微波动的腹内压(IAP)阈值为12mmHg。
IAP升高至15mmHg以上就会对呼吸和循环系统造成不利影响。
对伴有心脏疾病的患者,建议采用更低的压力(8~10mmHg)。
开始充气时的流量应该比较低,在气腹建立且没有意外的血液动力学波动后,可适当增加流量。
体位在腹腔镜手术中应缓慢改变患者的体位。
头高位时,心排血量明显下降,尤其对伴有缺血性心脏病的患者,要尽量避免血液动力学的巨大波动,头低位可使FRC,肺顺应性下降,尤其是对老年与过度肥胖的患者,机械通气中可给予少许PEEP。
术中监护术中监护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和手术成功的基础。
对于腹腔镜手术而言,监护可分为:基本监护:ECG,BP,SpO2,PETCO2。
理想监护:CVP,TEE,TEB,体温,肌松监测,Paw;可选择的监护:动脉血气分析,有创血压等。
术后术后入苏醒室仍需建立基本监护,并可用新斯的明,氨茶碱,钠络酮等拮抗全麻药,待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满意,反射活跃,意识初醒时拔除气管插管,并继续吸氧及监测生命体征。
待患者意识完全清醒,生命体征平稳后送回病房。
对那些高风险的手术患者,如伴有COPD,哮喘,缺血性心脏病,过度肥胖,老年患者等,应格外警惕,做好病房内的术后监护,及时发现可能发生的缺氧和血液动力学变
化并有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