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舒适性与影响因素的综合评价
- 格式:pdf
- 大小:515.76 KB
- 文档页数:3
服装舒适度测试及评价的研究现状摘要:本文介绍了服装解构舒适度和热湿舒适性在测试盒评价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展望未来服装舒适度研究发展方向。
关键词:测试;评价;服装1 前言:人类懂得穿衣蔽体已有几万年的历史,但真正开始对纺织品和服装舒适性的科学研究仅有几十年的历史。
服装的舒适性是指人体着装后,服装具有满足人体要求并排除任何不舒适因素的性能。
人们对服装热湿舒适性的研究是在初步形成了服装舒适性的某些基本定义,指标和获取了大量实验数据并给出了相应的解释后逐步开展的。
目前,对于杜庄舒适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热湿舒适性方面,其中包括织物导热,导湿性能的研究。
2 服装解构舒适性研究的发展现状所谓服装呀是指由服装垂直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压力。
根据力的作用形式服装压可分为三类:重量压,即因为服装重量形成的压力;束缚压,指的是因为服装勒系过紧而产生的压力;面压,指人体运动时,服装与身体接触而产生的压力。
服装压是评价运动功能性的最重要的指标。
人们每一天都要从事不同的运动,如果服装结构设计中存在不合理的因素,就会给人们日常的运动造成一定的阻碍。
因此要求服装要具有良好的运动舒适性,需要研究人体各种运动变形与服装变形之间的关系。
通过织物割口法可以测得服装各个部位所需的最小放松量,这个最小放松量可以满足人体正常运动所需的服装运动变形量。
这样我们在设计服装时就必须要考虑它,以满足人体最基本的运动需要。
由于消耗于人体与服装之间的功没有任何作用,基本上可以认为是无效功。
因此,通过测量无用功的方法可以测得人体运动过程中由于客服服装变形及滑动时所消耗的能量,简介评价服装的运动舒适性能。
3 织物热湿舒适性研究概况织物热湿舒适性研究与织物热湿传递性能密切相关。
对织物湿热传递性能呢个的研究最早见于Rubne的报告,他以Kriger圆筒作为人体局部简化模型,研究织物的含水量与环境相对湿度对其保暖性能的影响。
随后,美国人开始使用热欧姆作为隔热指标来评价服装的保暖性能,最终,业界对织物热传递性能的测试形成冷却,恒温和热脉冲三种方法。
面料的舒适度对穿着体验的影响分析1. 引言面料是衣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穿着体验的影响至关重要。
其中,舒适度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
面料的质地、透气性、柔软度等特性都会直接影响穿着的舒适度。
本文将对面料的舒适度对穿着体验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探讨如何选择舒适的面料来提高穿着体验。
2. 面料的属性与舒适度2.1 面料的质地面料的质地对穿着体验有很大影响。
质地柔软的面料可以提供更好的触感,增加穿着的舒适度。
相反,质地硬的面料可能会给人带来不适感。
因此,在选择面料时,需要注意面料的质地与舒适度之间的关系。
2.2 面料的透气性面料的透气性直接影响穿着时的舒适感。
透气性好的面料可以让身体的湿气和热量更好地排出,保持凉爽干燥的穿着感。
而透气性差的面料会使湿气和热量积聚在衣物中,导致不适感和闷热感。
因此,在选择面料时,需要考虑面料的透气性。
2.3 面料的湿感面料的湿感也会对穿着体验产生影响。
某些面料在湿润情况下会极易吸湿,使穿着者感到潮湿和不适。
而有些面料具有快干的特性,即使出汗也能快速干燥,提供更好的穿着感受。
湿感是舒适度的一个重要因素,需要在面料选择时予以考虑。
3. 如何选择舒适的面料3.1 选择柔软度好的面料柔软度好的面料能提供更好的触感,增加穿着的舒适度。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柔软面料包括棉、丝、毛等。
这些面料质地柔软,触感舒适,适合用于制作贴身衣物。
3.2 选择透气性好的面料透气性好的面料可以保持身体的干燥和舒适感。
常见的透气性好的面料有棉麻、麻、竹纤维等。
这些面料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能够有效排出身体的湿气和热量,保持凉爽的穿着感。
3.3 选择具有快干特性的面料快干的面料可以在出汗后快速干燥,减少不适感和湿润感。
一些合成纤维材料如涤纶、尼龙等具有快干特性,适合用于制作运动服装和户外服装。
3.4 结合面料特性进行选择在选择面料时,需要结合面料的特性进行考虑。
例如,在制作冬季服装时,可以选择具有保暖特性的面料,如羊毛、羽绒等。
影响服装舒适性因素的探究作者:裴思楠陆鑫来源:《辽宁丝绸》 2017年第1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服装的需求不只停留在保暖御寒、经穿耐用上,而是更加追求服装的舒适性。
从广义上来说,服装舒适性是指着装者通过肢体的感觉对自身所穿着服装的特别体验,来满足自身生理上的舒适感和心理上的满足感与幸福感[1],相反不舒适的服装也会降低服装的实用性,因此研究服装舒适性一直是科研工作者关注的课题。
本文从服装材料、色彩、款式、结构及性能方面阐述了影响服装舒适性的因素,以便为服装舒适性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1服装材料服装材料本身对服装舒适性有重要影响[2],棉纤维吸湿性较好,可带走热量,具有良好的贴身穿着舒适性;耐洗,手感柔软,适宜做四季各类日常服装,应用于夏季裙装、T恤及春秋休闲装。
麻具有优异的吸湿性,同棉一样夏季穿着不贴身,感觉清爽舒适,尺寸稳定性好,挺括,但是处理不当就会有刺痒感、表面粗糙感,会使人体感觉不舒适。
毛织物光泽度较好,给人视觉舒适感,手感柔软,穿着舒适贴身合体,表面有毛绒,保暖性较好。
再如大豆纤维,是一种新型蛋白质纤维,手感柔软,亲肤性好,在高档针织内衣领域已显示出较大开发前景。
还有很多再生纤维、合成纤维及一些具有独特保健性能的新型纤维,这些环保材料制作的服装对人身体健康更加有益,会使人更加接近大自然,有种舒适、自然、清新的感觉。
服装材料不同对服装的舒适性的影响也不同。
我们在设计和制作服装时应同时注重服装材料的选择,使服装在穿着展示过程中不仅具有款式和颜色上的美观,同时还具有服装舒适性,让人们在美观的同时,感觉到心理上的愉悦和生理上的舒适。
2 服装色彩服装的色彩主要通过外观特征影响人的视觉神经,刺激人体内的分泌系统引起人内心的变化。
不同颜色会产生不同的刺激,从而导致人的情绪变化和心理感受不同[3]。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红色代表快乐,热情,它会激发热烈,愉快的情感;绿色代表和平,会使人感觉温和,镇静,舒适,使人心情开朗;而黑色则代表庄重,神圣,沮丧,会使人感到压抑,深沉……因此服装色彩可以使人们产生冷与暖,活泼与庄重等不同的心理感受,直接对服装舒适性产生影响。
1.1 研究意义首先随着人类涉足的地理空间范围不断地扩大,人们接触到的天然和人为气候条件更为严酷,这就需要在正确的认识服装材料的舒适性。
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服装舒适感的追求日趋强烈,处在工作中要需要穿着舒适的工作服、防护服外,休闲、运动中要求有舒适度的服装。
所以,知晓各种因素对服装面料的影响并运用设计到服装上,可满足人们对舒适度的要求,保障人们的身心愉快和人身安全。
服装是人的第二皮肤,服装是否舒适对人的健康有着很大的影响,服装舒适性以人体、服装、环境为系统,以人体为中心,利用物理、生理、和心理的交叉和融合进行研究,追求保证人们身心健康的符合卫生要求的健康服装。
1.2 研究对象服装的舒适性可分为生理上的舒适性和心理上的舒适性。
生理上的舒适性包括吸湿性、透气性、保暖性、柔软性、伸缩性、重量和化学性能等,它们大都是由制作服装的材料性能所决定的;心理上的舒适性包括色彩、光泽、款式、抗皱性、挺括性、抗起毛起球性、与环境的适合性等,其中很多外观的性能,也是由服装材料的性能所决定的。
本文主要研究服装生理上的舒适性。
2.1 舒适性的涵义舒适性定义可以归结为: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协调的、使人在生理、物理和心理方面达到一种令人愉悦的状态。
[1]换言之,舒适性包含生理舒适性、物理舒适性和心理舒适性。
也可以从反面、即不舒适的感觉来描述,有专家对舒适性做了如下定义:无痛、无不舒适感觉的一种中性状态。
2.2 生理上舒适性的组成生理上的舒适性包括吸湿性、透气性、保暖性、柔软性、伸缩性、重量和化学性能。
第三章影响服装材料生理上舒适性的因素及分析3.1 吸湿性吸湿性是指物体在空气中吸收或放出气态水的能力, 具体来说就是指服装材料能及时吸收人体皮肤表面排出的汗液和蒸汽, 并能通过纤维传到织物的另一面, 释放到空气中的能力。
这种性能越好,吸湿性越好, 人体皮肤越干燥, 人不会有闷热感,尤其是在闷热的夏季和剧烈运动时。
服装热湿舒适性影响因素的研究作者:刘鑫陆鑫来源:《辽宁丝绸》 2017年第2期刘鑫陆鑫〔摘要〕简要地阐述了服装热湿舒适性的定义及研究现状,重点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服装;热湿舒适性;影响因素现代消费者对服装的兴趣不仅在于服装华丽的外观,更在于舒适的感觉。
舒适性是消费者普遍的基本需要,其中服装热湿舒适性是评价舒适性的一项重要指标,它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健康状况,因此对服装热湿舒适性的研究尤为重要。
本文重点对服装热湿舒适性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
1 服装热湿舒适性的定义服装的热湿舒适性是服装舒适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指人体着装后在不同的气候环境中,人体与环境间不断进行的热湿能量交换,在这种能量交换达到平衡时,人体感到既不冷又不热,既不闷又不湿的舒适满意的服装性能。
服装在热湿能量交换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随着服装调节作用的进行,经过物理、生理、心理等因素的相互复杂作用,使人体处在感到舒适满意的热湿平衡中[1]。
2服装热湿舒适性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早在1912年,美国科学家就使用热欧姆来评价服装的保暖性。
而国内是在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在研究分段暖体假人的实验中探索服装的热湿舒适性。
到了1980年代中期,国内陆续出版了《服装的舒适性与功能》、《服装卫生学》、《舒适》等相关著作。
国内一些高校和研究单位也在这个领域开始了广泛的研究。
时至今日,科学家们在服装的舒适性机理、研究仪器、实验方法、环境条件、生理因素、织物的性能和结构对其热湿舒适性的影响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对服装舒适性的认识越来越深[2]。
目前主要研究范畴集中在暖体(出汗)假人、吸湿面料的开发以及衣内微气候的研究等方面。
3影响服装热湿舒适性的因素3.1面料热湿传递性能热湿传递性能是影响服装舒适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具体可分为织物的热传递性能、湿传递性能和透气性能等多种因素[3]。
3.1.1 热传递性能通常情况下,在环境温度低于人体表面温度时,由温度梯度直接引起的热流将经由衣用织物的里部向外部流动。
浅谈服装热湿舒适性及评价方法作者:王涛吴浩宁来源:《中国纤检》2015年第10期摘要:本文综述了服装的热湿舒适性能的三个要素:热传递性能、湿传递性能、透气性能。
对服装热湿舒适性的评价标准和测试方法进行了阐述,从气候参数评价法、生理学评价法、心理学评价法三个方面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热舒适;透气性;织物1 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也在逐渐变化。
最初人们穿着服装无非为了避寒,而后为了装饰美,过去主要讲究结实、耐穿,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既要求服装款式新颖、穿着美观、大方得体,同时又要求服装穿着舒适,全面考虑服装功能。
服装的历史虽然久远,但对服装舒适性的系统研究才仅有几十年的历史,在这几十年中,国内外纺织服装领域的工作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初步形成了服装舒适性的某些基本定义、评判方法、仪器和指标。
服装是织物的制成品,它在人体—服装—环境系统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服装舒适性是人们对服装舒适效果的综合评价,这一概念涉及面很广。
着装后,人们是否感到舒适不仅与衣料和服装的物理性能和特征有关,还与人们的活动方式、环境条件以及人们的生理、心理因素有关。
服装舒适性包括三个方面:热湿舒适性、接触舒适性和视觉舒适性,其中热湿舒适性是服装最重要的舒适性指标。
l941年,A.P.Gagge等人提出了与人的生理参数、心理感觉和环境条件相联系的服装隔热保暖指标——克罗(clo)值[1]。
1962年,A.H.Woodcock提出了服装的透湿指标Im,这两大指标为服装舒适性的评判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对服装(织物)的舒适性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热湿舒适性方面,如何科学地定性、定量地对服装(纺织品)的热湿舒适性做出合理的评判是目前研究的主要课题。
人体是一个有机体,不断进行着新陈代谢,人体皮肤不断向环境散发热量和湿气来维持皮肤表面温度的恒定。
人体的舒适感觉取决于人体本身产生的热量水分和周围环境散失热量水分等之间能量交换的平衡,研究表明舒适的衣内气候范围是:温度(32±l)℃,相对湿度(50±10)% [2],日常生活中,人们所期待的服装热湿舒适性是指服装能够适应自然环境和人体的活动状态转移热和水分,使衣内气候保持在舒适的范围内。
120鉴 赏浅析服装构成要素对服装舒适性的影响晏栖云服装构成的三大要素是面料、款式、色彩,而服装又被誉为“人类的第二层肌肤”,所以,三大要素的合理选择和使用与服装舒适性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本文从服装构成要素作为切入,阐述了影响服装舒适性的因素,提出了服装设计和服装功效研究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服装构成的三大要素分别是面料、款式、色彩。
在实际的服装设计制作中,三者相互牵制、彼此制约,对服装成型与合体舒适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当今社会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下,环保主义运动与回归自然的朴素思潮席卷而来,这就要求服装不仅仅只有遮体保护等基本功能,还要带有情感上的人文关怀。
需求造就市场,在这样的市场需求环境下,设计师只有基于对季节和对人体体表的多重考虑来选择面料、从人的伸曲范围和活动力度等方面来制定款式、从人的视觉及心理方面来使用色彩,才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在着衣方面的舒适与需求,做到以人为本,为大众而设计。
一、面料的选择对服装舒适度的影响(一)夏季服装的面料选择夏季气候炎热,气温较高,人们出汗较多,这就要求服装要具有良好的防晒与防暑功能,因此要选择吸湿性好、质感轻薄、散热快、透气性好的面料。
纯棉布、麻类、丝绸类纺织品为最佳选择。
就吸湿性而言,麻、丝>棉织物>羊毛>尼龙>维纶,丝绸、苎麻和人造丝的吸湿能力很强,在炎热的环境下,以上材质的服装相对于其他面料的服装来说能更好地吸收人体排出的汗液,在夏季衣料的选择上,它们是不二之选。
夏季服装一般都疏松而单薄,这更能提高散热性。
面料表面光滑则反射率高,使得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从而有降低热量的作用,在面料光滑程度上,麻纤维与丝纤维更加光滑,这两种面料更利于减少辐射。
透气性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这主要取决于面料原材料的厚度与紧实度,在这一方面,棉、麻、丝类织物质地轻薄,更利于散热。
(二)冬季服装的面料选择冬季天寒地冻,气温较低,衣物选择要注重保暖性,同时也要注意吸湿透气性。
含气量大的起绒布、针织料、双层织物、棉、羽绒等可以满足人们的保暖需求,羊毛、丙纶、氨纶也是保暖佳物。
如何判断服饰穿着舒适度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服饰的需求不再仅仅是满足穿着的功能性,更多的是追求外在的美感以及与身体的舒适度。
但对于普通人来说,如何判断服饰穿着的舒适度并不容易,因此本文从面料、版型、细节等方面出发,结合个人的身体特征分析如何判断服饰的舒适度。
一、面料面料是服饰的基础,质地柔软和透气性都直接影响着身体的舒适度。
首先,我们可以从手感出发,手感柔软的衣服通常比较舒适但不透气,手感硬硬的衣服则相对薄而透气。
但是,一些合成纤维材质的服饰手感也很柔软,但是并不透气,这时候最好选择天然面料比如棉、羊毛等。
其次,材质也是要考虑到耐穿性的,比如一些容易起球、起毛的棉质衣物,穿久了反而会影响舒适度。
二、版型版型决定着服饰的整体效果,同时也和舒适度息息相关。
首先,版本过紧或者过宽都会影响到舒适度,过紧的话会影响到活动范围,过宽的话会显得臃肿不利于运动。
其次,肩部、腰部、袖口的设计也很关键,一般来说肩部的线条要顺畅连贯,袖口的设计不要太紧,让手臂可以灵活活动。
三、细节服饰的细节也是决定着舒适度的重要因素。
首先,对于缝制是否牢固,线底有无过多的残余,袖子、衣领的饰边及其他部位的用料厚度、质地等都需要关注。
其次,服饰的口袋是否容易翻转,拉锁的使用是否方便,全长拉链的使用是否合理等细节也是需要考虑到的。
四、个人特征最后,个人的身体特征也是决定着服饰舒适度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选择服饰时需要关注自己的身材轮廓、身长、臂长等情况,从而根据自身情况去选择服饰的尺码和版型。
总的来说,要想判断服饰穿着舒适度要从面料、版型、细节以及个人特征方面综合考虑。
在选择服饰时应该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需要使用的场合和个人的审美喜好来挑选。
只有这样穿上的衣服才能让人感到舒适自在,更能体现出个性和品味。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服装舒适性综合测试与评价体系探讨O n com pr ehens i V e t es t and eV a l ua t i on sys t em0f t he cl ot hi ng com f or t口宋英莉,刘静伟(西安工程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陕西西安710000)服装舒适性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它涉及心理学、卫生学、物理学、社会学等诸多领域。
人们对舒适性的理解千差万别。
L i【11对舒适性是这样定义的:舒适性是物理上、生理上、心理上的多元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状态。
Sl at er【2将舒适性定义为:人与环境问生理、心理及物理协调的一种愉悦状态。
随着人们对服装要求的不断提高,舒适性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大。
从存在状态来看,服装舒适性可分为穿着舒适性和非穿着舒适性。
服装的易保养性、易存放性均属于非穿着舒适性范畴:我们通常所说的舒适性是穿着舒适性,一般是指人体着装后,在环境、服装和人体三要素组成的系统中,服装具有的满足人体要求并排除任何不舒适因素的性能。
人们早已意识到,从正面描述舒适性很难,但不舒适的感觉却能很容易地用刺、痒、热、冷等表达出来。
因此,关于舒适性可广泛接受的定义是:无痛、无不舒适感觉的一种中性状态。
酬由于主观舒适感觉因人而异,所以对舒适性至今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
在下面的论述中我们将其限定为穿着舒适性。
一、服装舒适性的研究内容及其影响因素l服装的穿着舒适性能是受到物理性因素、生理性因素、人体活动因素、环境气候因素等交叉影响的一种综合性能。
H1在人体一服装一环境系统中,影响服装舒适性的因素很多。
从最终使用的角度来考虑,服装应当从心理、生理、感觉方面同时满足消费者对于舒适性的需要。
一是服装的生理舒适性,包括着装后运动机能的舒适性(包括服装的弹性、刚柔性、平滑性、带电性、合身性,装结构尺寸、服装重量和服装款式等)和着装后卫生机能的舒适性(包括织物的吸湿性、透湿性、放湿性、透水性、透气性、含气性、保暖性等)。
毛制婴儿服装的面料舒适性与防静电性评估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婴儿服装的需求逐渐增加,对婴儿服装材质的要求也越发严格。
毛制婴儿服装作为一种常见的选择,其面料舒适性与防静电性成为评估其质量的重要指标。
本文将对毛制婴儿服装的面料舒适性与防静电性进行评估。
首先,面料舒适性是评估婴儿服装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
婴儿的皮肤娇嫩敏感,对面料的柔软度和舒适性要求较高。
对毛制婴儿服装而言,质地柔软、亲肤性好的面料是首要考虑因素。
毛制面料具有天然柔软性和保暖性,是婴儿服装的理想材质之一。
使用高质量的天然毛纤维制成的面料,会给婴儿带来舒适的触感,且能够保持稳定的温度。
其次,防静电性也是毛制婴儿服装评估的重要部分。
静电会给婴儿带来不适,容易引起皮肤问题。
毛制面料由于具有一定的织物收缩性和毛支的存在,会产生静电现象。
要评估面料的防静电性能,可采用一些测试方法,如静电电压测试和水平面积同行偏载法等。
通过测试,可以衡量面料的导电性,从而找到适合的防静电措施。
除了面料舒适性和防静电性,还有一些其他的指标也要考虑。
例如,毛制婴儿服装的透气性、吸湿性和防过敏性等都是评估其质量的重要指标。
婴儿皮肤对面料的透气性、吸湿性要求较高,以防止过多的汗液积聚和皮肤不透气。
而防过敏性则需要遵循毛制婴儿服装的生产工艺和材料选用,减少对婴儿皮肤的刺激。
为了确保毛制婴儿服装的面料舒适性与防静电性,厂家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在面料制作过程中选择高质量的天然毛纤维,确保面料的柔软性和舒适性。
其次,可以改进织物结构,采用加密或交错编织等方式,增加面料的平滑度和亲肤性,减少静电产生。
此外,使用环保染料和化学品,遵循严格的生产标准,确保面料的防过敏性,减少对婴儿皮肤的刺激。
总结而言,毛制婴儿服装的面料舒适性与防静电性评估是评估其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厂家需要注意选择高质量的天然毛纤维面料,采取合适的织物结构和生产工艺,确保面料的柔软舒适性和防静电性。
此外,透气性、吸湿性和防过敏性等指标也需要考虑,以满足婴儿对服装的需求。
服装的热湿舒适性是环境,、服装、人体之间生物热力学的综合平衡,能满足人体生理状态的要求,同时,服装舒适性作为一种主观感觉,穿着舒适与否对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影响很大.因此,服装的舒适性研究一直是现代纺织服装科技领域的前沿课题,国内外学者在该领域已经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确定了多种衡量服装热湿舒适性评价方法,主要有物理指标评价法,微气候参数评价法、暖体假人法、生理学评价法、心理学评价法、综合评价.1 物理指标评价法1. 1 热舒适性物理指标评价服装的热舒适性单项指标主要是保暖率、热传导率、热阻值. 1941 年,盖吉(Gagge.A. P. ) 等人通过研究服装的热传递和热阻值,提出了与人体生理参数、生理环境和外界环境条件相联系的服装隔热保暖指标克罗值( clO) ( 表示服装向外界环境散热时的总热传递阻值) ,由此解决了服装热传递的定量测试问题,为该领域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1. 2 湿舒适性物理指标汗液的传递是服装热湿舒适性的最重要指标,传统的评价湿传递性的指标有保水率,脱湿率、芯吸收率、透湿率. 袁观洛模拟服装对人体皮肤表面汗汽的吸水量,以最大吸水率比较不同服装面料的吸湿、放湿性能; 李显波等人综合脱湿率、芯吸收率、透湿率、借助线性模型数学。
理论的矩阵求解方法综合评价服装湿舒适性; Scheurell 采用表面含湿变化" ( dynamicsurface wetness) 小型服装湿度仪, 根据氧化钴颜色变化检测表面水分的变化, 以确定服装内湿含量及舒适性能. 李俊~ 张渭源研究细纤度丙纶针织物的湿传性能, 把毛细高度~ 湿阻、保水率、放湿干燥率结合在一起, 建立了一套全面评价织物湿舒适性的试验评价体系.1. 3 热湿综合评价方法单纯性热传递和湿传递只考虑织物两侧所形成的温差或水汽浓度差, 而织物两侧的温、湿差是同时存在的, 在织物中热量和水汽是同时传递并相互作用, 为了更好模拟实际穿着情形,应采用热湿同时测定的方法.在人体处于相对静止时, 织物静态热湿性能评价指标综合为热阻、湿阻、透湿指数与蒸发散热效能指数.透湿指数消除了各种织物在对比中所受织物厚度的影响, 透湿指数在0~1之间, 值越大, 织物对气候环境的适应能力越强, 越易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维持人体的热湿平衡; 蒸发散热效能指数描绘了织物热阻对透湿的交叉影响, 其值越低, 透湿性愈差. 透湿指数及蒸发散热效能指数是静态热湿舒适性能的综合评判指数. 范士秀采用模拟人体皮肤的出汗装置, 在静态热湿交换条件下, 对服装面料的透湿指数进行测试和探讨, 通过多元回归, 得出透湿指数与透气性成正比, 与服装热阻成负相关.但实际上人体的散热、散湿并非总是在稳态条件下进行, 尤其在夏季, 外界气温较高, 人体常常要通过汗液蒸发带走热量, 这样人体皮肤表面常常要经历干燥出汗蒸发干燥的过程在稳态条件下测得的舒适性能难以全面反映人体穿着时的实际感觉, 因此, 有必要对织物的动态热湿舒适性能进行研究. 当着装的人体在运动出汗时, 要求贴身织物对人体应有良好的汽相缓冲能力和液相缓冲能力. 汽相缓冲系数为衡量织物对人体皮肤表面汗汽的吸收和输送能力的评判指标, 液相缓冲系数表示织物吸收汗水、蒸发放湿能力的大小. 人体出汗后, 微气候中温度的迅速下降会产生不舒服的感觉, 所以织物动态舒适性还要织物能在人体出汗后, 使微气候中的温度下降较小, 并能迅速回升至出汗前的温度值, 其评价指标为BT( 出汗后微气候中温度下降至最低后的回升角的正切值) , BT值越大, 织物在散湿中对温度的缓冲能力越好, 温度下降较小并能迅速回升至出汗前的温度值, 从而保证了织物在湿输送的同时, 皮肤不产生阴冷感. 所以评判织物热湿舒适性要综合考虑各项静态、动态指标, 结合透湿指数、蒸发散热效能指数、汽相缓冲系数、液相缓冲系数建立多指标评判图, 综合评判服装的热湿舒适性能. 郭维婵等人选定服装面料服用性能综合评判论域|= ( 透湿性、吸湿性、热传递性、悬垂性、抗皱性) . 为了较好地协调各个性能指标, 综合合理地评价服装面料的优劣, 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预处理, 模糊综合评判的关系式为B= A R, B 为综合评判结果, A 为各指标对织物服用性能效果的影响权重系数集, R 为模糊服用性能评价效果与指标面的模糊关系矩阵. 该方法的不足之处表现为没有与人体的生理状态相结合, 单纯性地考虑了服装的热湿指标.微气候参数评价原田隆司等人指出了服装小气候概念, 认为在环境-衣服-人体系统中, 把视点放在各种环境条件下实际生活中衣服的状况上, 与此对应进行体温、耗氧量、出汗量等生理学方面的研究, 研究的重点是人体的调节功能. 在原田的这一理论基础上, 许多学者把服装微气候作为研究热湿舒适性的基础, 通过测量织物与模拟皮肤间气候区温度、湿度的变化来反映织物对人体舒适感的影响, 并提出了一系列评价指标. 如vmbach 得出了水汽传递指数等8 项指标; 原田等人甚至提出了高达33 项指标, 但由于这些指标过于繁杂且缺乏足够的稳定性而难以得到实际应用. 另一类是通过模拟皮肤热损失来反映人体的舒适感. 钱军等人通过热流计测定损失, 并提出了散热因子等 3 项指标, 张怀珠以非显性蒸发的生理条件作为分析基础, 设计了相应的非显性蒸发状态, 无任何蒸发的模拟装置, 以湿热散失、干热散失、透气阻抗对服装的热湿移动特性进行比较研究; 李栋高等人以皮肤温度、生理饱和压差、无感发汗量及热阻值为测定服装内小气候状态参数, 以形成热湿舒适性特征的描述和表征方法, 描述在非显汗状态下服装的热湿舒适性.3 暖体假人法暖体假人作为研究服装舒适性和特种功能服装的一种仪器最早在美国发明, 从Z O 世纪4O 年代起, 美国、加拿大、英国、前苏联、日本等都进行过暖体假人的研制. 我国总后军需服装备研究所,中国纺织大学也成功地研制了暖体假人. 暖体假人本体形态、区段划分、关节活动、代谢产热、体表温度分布、皮肤辐射系数等均符合人体解剖生理特点, 模拟人体表面温度分布, 进行与人体有关的热学研究. 假人各个区段分别进行温度控制, 镍铬丝加热, 采用电子计算机为中心控制的闭环温度自动调节系统. 暖体假人是进行服装隔热值试验研究的理想测试设备, 它可以经受任何试验条件, 可按需要进行连续试验来多次重复试验, 由于没有生理、心理因素的影响, 试验结果稳定、误差较小, 可以进行精确合理的测量. 利用暖体假人进行服装热湿舒适性测定的指标为克罗值和透湿指数. 但到目前为止, 其模拟出汗装置还不能达到汽热同时进行.4 生理学评价方法服装生理学评价方法是指通过人体在特定的活动水平和环境下, 以穿着不同种类服装对生理参数的变化来评价服装舒适性的一种客观方法, 是服装功效学的主要手段之一. 服装生理学评价指标有: 体核温度< 一般使用直肠温度作为体核温度> 、平均皮肤温度、平均体温、代谢热量、热平衡差、热损失、出汗量、心率和血压等. 尽管人体的生理指标因人而异, 但其变化是有规律的. 从统计学的观点来看, 人体皮肤的表面温度和出汗潮湿面积比例变化是在一条生理曲线带内, 在着装状态下, 人体可以通过生理调节使得人体皮肤表面温度和出汗潮湿面积比例都能满足产热和散热平衡的要求, 但使人体感到舒适的皮肤表面温度和出汗潮湿比例只有一个很小的范围. 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以实验数据为基础, 提出了人体舒适状态下有关生理指标的大致范围, 其中代谢产热量为81. 1O4 W, 不显汗蒸发水分量为45~ 65 g/h, 直肠温度为37C , 平均皮肤温度为33C. 也有人认为由于生理学方法的可重复性差, 不大适合服装舒适性的评价, 因此, 这也是这一方法的不足之处5 心理学评价方法心理学评价方法即主观感觉评分法, 它是对客观评价方法的补充及检验. 其方法是预先设计好问卷调查表格让受试者通过穿着试验根据自己个人的心理感觉对穿着服装的舒适感觉指标< 如闷热感、粘体感等> 进行舒适感觉评分但指标的确立和标尺的划分是心理学评价方法中一个重要的环节目前还没有一个很完善或公认的方法. 评分标尺一般分为三点标尺、五点标尺和七点标尺. 由于给人提供一维刺激时一般人能够清楚区分的感觉量级数不超过7 个故心理学方法的标尺设计不应超过7 个点. 综合受试者的评分结果后可得到各种服装舒适感觉指标的主观感觉评分值然后再用适当的数学方法进行处理即可评出各种服装的综合舒适感觉指标的优劣性.6 综合评价法唐世君等人认为由实验测得的基本指标在物理意义上不明确而且基本指标间在物理意义上会有重叠. 为了找出影响服装热湿舒适性的主要因素综合全面地评价服装的热湿舒适性对所测基本指标进行了主因子分析并采用方差最大的正交旋转法旋转从而获得具有明显独特物理意义的两个因子. 主因子1 中因子载荷较高的指标有人体皮肤湿润率、衣内温度微气候区相对透湿速率、综合透汽速率以及衣内水汽分压. 这几个指标与服装的湿蒸发有关. 从量化关系上来说主因子1 与人体皮肤湿润率、微气候区相对透湿速率、综合透汽速率成正比而与衣内湿度、衣内水汽分压成反比. 因此主因子1 是描述服装综合性能的其值越大服装透汽能力越好服装的湿舒适性就越好. 主因子Z 中因子载荷较高的指标有人体皮肤温度、衣内温度及衣内基本有效温度这些指标都与温度有关而且主因子Z 与人体皮肤温度、衣内温度、衣内基本有效温度都成正比所以主因子Z 是描述衣内综合温度的指标其值越大说明衣内综合温度越高服装热舒适性越差. 因此,主因子1 大,说明服装透湿性好。
服装的热湿舒适性是环境,、服装、人体之间生物热力学的综合平衡,能满足人体生理状态的要求,同时,服装舒适性作为一种主观感觉,穿着舒适与否对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影响很大•因此,服装的舒适性研究一直是现代纺织服装科技领域的前沿课题,国内外学者在该领域已经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确定了多种衡量服装热湿舒适性评价方法,主要有物理指标评价法,微气候参数评价法、暖体假人法、生理学评价法、心理学评价法、综合评价•1物理指标评价法1. 1热舒适性物理指标评价服装的热舒适性单项指标主要是保暖率、热传导率、热阻值.1941年,盖吉(Gagge.A. P.)等人通过研究服装的热传递和热阻值,提出了与人体生理参数、生理环境和外界环境条件相联系的服装隔热保暖指标克罗值(clO)(表示服装向外界环境散热时的总热传递阻值),由此解决了服装热传递的定量测试问题,为该领域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1.2湿舒适性物理指标汗液的传递是服装热湿舒适性的最重要指标,传统的评价湿传递性的指标有保水率,脱湿率、芯吸收率、透湿率.袁观洛模拟服装对人体皮肤表面汗汽的吸水量,以最大吸水率比较不同服装面料的吸湿、放湿性能;李显波等人综合脱湿率、芯吸收率、透湿率、借助线性模型数学。
理论的矩阵求解方法综合评价服装湿舒适性;Scheurell 采用表面含湿变化"(dynamicsurface wetness)小型服装湿度仪,根据氧化钻颜色变化检测表面水分的变化,以确定服装内湿含量及舒适性能.李俊~张渭源研究细纤度丙纶针织物的湿传性能,把毛细高度~ 湿阻、保水率、放湿干燥率结合在一起,建立了一套全面评价织物湿舒适性的试验评价体系.1.3热湿综合评价方法单纯性热传递和湿传递只考虑织物两侧所形成的温差或水汽浓度差,而织物两侧的温、湿差是同时存在的,在织物中热量和水汽是同时传递并相互作用,为了更好模拟实际穿着情形,应采用热湿同时测定的方法.在人体处于相对静止时,织物静态热湿性能评价指标综合为热阻、湿阻、透湿指数与蒸发散热效能指数. 透湿指数消除了各种织物在对比中所受织物厚度的影响,透湿指数在0~1之间,值越大,织物对气候环境的适应能力越强,越易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维持人体的热湿平衡;蒸发散热效能指数描绘了织物热阻对透湿的交叉影响,其值越低, 透湿性愈差.透湿指数及蒸发散热效能指数是静态热湿舒适性能的综合评判指数•范士秀采用模拟人体皮肤的出汗装置,在静态热湿交换条件下,对服装面料的透湿指数进行测试和探讨,通过多元回归,得出透湿指数与透气性成正比,与服装热阻成负相关•但实际上人体的散热、散湿并非总是在稳态条件下进行,尤其在夏季,外界气温较高,人体常常要通过汗液蒸发带走热量,这样人体皮肤表面常常要经历干燥出汗蒸发干燥的过程在稳态条件下测得的舒适性能难以全面反映人体穿着时的实际感觉,因此,有必要对织物的动态热湿舒适性能进行研究•当着装的人体在运动出汗时,要求贴身织物对人体应有良好的汽相缓冲能力和液相缓冲能力•汽相缓冲系数为衡量织物对人体皮肤表面汗汽的吸收和输送能力的评判指标,液相缓冲系数表示织物吸收汗水、蒸发放湿能力的大小•人体出汗后,微气候中温度的迅速下降会产生不舒服的感觉,所以织物动态舒适性还要织物能在人体出汗后,使微气候中的温度下降较小,并能迅速回升至出汗前的温度值,其评价指标为BT(出汗后微气候中温度下降至最低后的回升角的正切值),BT 值越大,织物在散湿中对温度的缓冲能力越好,温度下降较小并能迅速回升至出汗前的温度值,从而保证了织物在湿输送的同时,皮肤不产生阴冷感•所以评判织物热湿舒适性要综合考虑各项静态、动态指标, 结合透湿指数、蒸发散热效能指数、汽相缓冲系数、液相缓冲系数建立多指标评判图,综合评判服装的热湿舒适性能•郭维婵等人选定服装面料服用性能综合评判论域|=(透湿性、吸湿性、热传递性、悬垂性、抗皱性).为了较好地协调各个性能指标,综合合理地评价服装面料的优劣,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预处理,模糊综合评判的关系式为B= A R, B为综合评判结果,A为各指标对织物服用性能效果的影响权重系数集,R为模糊服用性能评价效果与指标面的模糊关系矩阵•该方法的不足之处表现为没有与人体的生理状态相结合,单纯性地考虑了服装的热湿指标.微气候参数评价原田隆司等人指出了服装小气候概念,认为在环境-衣服-人体系统中,把视点放在各种环境条件下实际生活中衣服的状况上,与此对应进行体温、耗氧量、出汗量等生理学方面的研究,研究的重点是人体的调节功能.在原田的这一理论基础上,许多学者把服装微气候作为研究热湿舒适性的基础,通过测量织物与模拟皮肤间气候区温度、湿度的变化来反映织物对人体舒适感的影响,并提出了一系列评价指标.如vmbach得出了水汽传递指数等8项指标;原田等人甚至提出了高达33项指标,但由于这些指标过于繁杂且缺乏足够的稳定性而难以得到实际应用.另一类是通过模拟皮肤热损失来反映人体的舒适感.钱军等人通过热流计测定损失,并提出了散热因子等3项指标,张怀珠以非显性蒸发的生理条件作为分析基础,设计了相应的非显性蒸发状态,无任何蒸发的模拟装置,以湿热散失、干热散失、透气阻抗对服装的热湿移动特性进行比较研究;李栋高等人以皮肤温度、生理饱和压差、无感发汗量及热阻值为测定服装内小气候状态参数,以形成热湿舒适性特征的描述和表征方法,描述在非显汗状态下服装的热湿舒适性.3暖体假人法暖体假人作为研究服装舒适性和特种功能服装的一种仪器最早在美国发明,从Z O世纪40年代起,美国、加拿大、英国、前苏联、日本等都进行过暖体假人的研制.我国总后军需服装备研究所,中国纺织大学也成功地研制了暖体假人.暖体假人本体形态、区段划分、关节活动、代谢产热、体表温度分布、皮肤辐射系数等均符合人体解剖生理特点,模拟人体表面温度分布,进行与人体有关的热学研究.假人各个区段分别进行温度控制,镍铬丝加热,采用电子计算机为中心控制的闭环温度自动调节系统.暖体假人是进行服装隔热值试验研究的理想测试设备,它可以经受任何试验条件,可按需要进行连续试验来多次重复试验,由于没有生理、心理因素的影响,试验结果稳定、误差较小,可以进行精确合理的测量.利用暖体假人进行服装热湿舒适性测定的指标为克罗值和透湿指数.但到目前为止,其模拟出汗装置还不能达到汽热同时进行.4生理学评价方法服装生理学评价方法是指通过人体在特定的活动水平和环境下,以穿着不同种类服装对生理参数的变化来评价服装舒适性的一种客观方法,是服装功效学的主要手段之一.服装生理学评价指标有:体核温度< 一般使用直肠温度作为体核温度>、平均皮肤温度、平均体温、代谢热量、热平衡差、热损失、出汗量、心率和血压等.尽管人体的生理指标因人而异,但其变化是有规律的. 从统计学的观点来看,人体皮肤的表面温度和出汗潮湿面积比例变化是在一条生理曲线带内,在着装状态下,人体可以通过生理调节使得人体皮肤表面温度和出汗潮湿面积比例都能满足产热和散热平衡的要求,但使人体感到舒适的皮肤表面温度和出汗潮湿比例只有一个很小的范围.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以实验数据为基础,提出了人体舒适状态下有关生理指标的大致范围,其中代谢产热量为81. 104 W,不显汗蒸发水分量为45~ 65 g/h,直肠温度为37C ,平均皮肤温度为33C.也有人认为由于生理学方法的可重复性差,不大适合服装舒适性的评价,因此,这也是这一方法的不足之处5心理学评价方法心理学评价方法即主观感觉评分法,它是对客观评价方法的补充及检验.其方法是预先设计好问卷调查表格让受试者通过穿着试验根据自己个人的心理感觉对穿着服装的舒适感觉指标< 如闷热感、粘体感等> 进行舒适感觉评分但指标的确立和标尺的划分是心理学评价方法中一个重要的环节目前还没有一个很完善或公认的方法.评分标尺一般分为三点标尺、五点标尺和七点标尺.由于给人提供一维刺激时一般人能够清楚区分的感觉量级数不超过7个故心理学方法的标尺设计不应超过7个点.综合受试者的评分结果后可得到各种服装舒适感觉指标的主观感觉评分值然后再用适当的数学方法进行处理即可评出各种服装的综合舒适感觉指标的优劣性.6综合评价法唐世君等人认为由实验测得的基本指标在物理意义上不明确而且基本指标间在物理意义上会有重叠.为了找出影响服装热湿舒适性的主要因素综合全面地评价服装的热湿舒适性对所测基本指标进行了主因子分析并采用方差最大的正交旋转法旋转从而获得具有明显独特物理意义的两个因子.主因子1中因子载荷较高的指标有人体皮肤湿润率、衣内温度微气候区相对透湿速率、综合透汽速率以及衣内水汽分压.这几个指标与服装的湿蒸发有关.从量化关系上成正比而与衣内湿度、衣内水汽分压成反比.因此主因子1是描述服装综合性能的其值越大服装透汽能力越好服装的湿舒适性就越好•主因子Z中因子载荷较高的指标有人体皮肤温度、衣内温度及衣内基本有效温度这些指标都与温度有关而且主因子Z与人体皮肤温度、衣内温度、衣内基本有效温度都成正比所以主因子Z是描述衣内综合温度的指标其值越大说明衣内综合温度越高服装热舒适性越差•因此,主因子1大,说明服装透湿性好。
影响服装穿着舒适性的Ξ各因素分析刘丽英( 东华大学服装学院 ,上海 ,200051)摘要 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 ,以服装微小气候为对象 ,讨论了服装材料 、服装和皮肤之间的空气层厚度对服装穿着舒适性的 影响 。
简要介绍了服装开口度的影响 ,并对湿扩散系数这一物理量进行了新的诠释 ,得到了一些规律 ,对于服装的舒适性设 计有一定意义 。
关键词 : 服装微小气候 ,服装材料 ,空气层厚度 ,开口度 ,湿扩散系数中图法分类号 : TS 101192316当外界温度高于人体温度或人做剧烈运动时 ,人体 分泌出的汗液会蒸发成水蒸气通过服装传递到外界 ,未 传递出去的蒸气将停留在服装微小气候中 ,引起微小气 候中温湿度发生变化 ,进而影响服装的穿着舒适性 。
因 此为了使人体感觉舒适 ,服装应具有良好的热湿传递性 能 。
服装热湿传递性能不仅仅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还受人体因素及服装因素的影响 ,如服装材料 、织物结构 、服 装层数及服装开口状态等 1 。
各因素对服装穿着舒适 性的影响见图 1 。
关于织物结构对服装穿着舒适性的 影响 ,近年来 ,国内已有多篇论文发表2 ~4 ,作者就不再 论述 。
这里主要探讨了服装材料 、服装与皮肤之间空气 层厚度对服装穿着舒适性的影响 。
图 1 影响服装穿着舒适性各因素相关图Ξ收稿日期 : 2001 01 42 期 刘丽英 : 影响服装穿着舒适性的各因素分析107Umbach 对织物水气扩散系数进行了新的诠释 ,并给出5 了计算公式 。
该 系 数 通 过 服 装 —人 体 微 小 气 候 中 湿气压 变 化 来 描 述 服 装 热 湿 传 递 性 能 , 其 计 算 公 式如下 :1 实 验111 试样为了比较服装材料对服装穿着舒适性的影响 ,选 用市售的吸湿性截然不同而具有代表性的棉 、涤纶织 物 ,其组织均为平纹 ,织物结构参数见表 1 。
表 1 织物结构参数表 K d = C/ (Δp/ 10 ·Δp m ax ·t m ax )其中 , C : 常量 ,108 Pa 2 ;Δp : 10 min 时微小气候中湿气压值净增量 ,Pa ; Δp m ax : 微小气候中湿气压峰值达到峰值时湿气压净增量 ,Pa ; (2)经纬密度/ 根(10 cm ) - 1 面密度/ g ·m - 2厚度/ mm 孔隙率( %) 编 号 材 料: 达到峰值所需时间 ,min。
合成纤维婴儿服装的舒适性评估与调整方法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合成纤维婴儿服装在市场上的占比逐渐增加。
然而,与天然纤维相比,合成纤维材料的舒适性问题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为了确保婴儿的舒适性和健康,我们需要评估和调整合成纤维婴儿服装的舒适性。
本文将介绍一些方法来评估和调整合成纤维婴儿服装的舒适性。
首先,为了评估合成纤维婴儿服装的舒适性,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第一是材料的透气性。
透气性是衡量服装是否舒适的重要指标之一,尤其对于婴儿来说更为重要。
通过使用透气性测试仪器,我们可以测量材料的透气性能。
该测试仪器通常包括一个特制的仪器和一个测试装置,通过测量空气的流动速度来评估材料的透气性。
较高的透气性值意味着材料更容易透气,从而提供更好的舒适感。
第二个方面是材料的吸湿性。
婴儿服装应具备良好的吸湿性能,以保持婴儿的皮肤干燥和舒适。
吸湿性测试可以通过浸泡法进行。
将婴儿服装样品浸泡在一定时间内,然后测量其重量的增加,可以判断材料的吸湿性。
较好的吸湿性意味着材料能够迅速吸收和释放湿气,使婴儿的皮肤保持干燥舒适。
除了透气性和吸湿性外,还应考虑婴儿服装的柔软度和亲肤性。
柔软度测试可以使用柔软度仪器来评估材料的柔软性。
该仪器通过测量材料的弯曲性来评估其柔软性。
更柔软的材料更适合与婴儿的皮肤接触,从而提供更舒适的穿着体验。
亲肤性可以通过肤触感评估仪器进行测试。
该仪器可以模拟人体皮肤的感觉,通过测量材料与皮肤接触时的感觉来评估其亲肤性。
较好的亲肤性意味着材料更适合婴儿的敏感皮肤。
一旦评估出合成纤维婴儿服装的舒适性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调整方法来提高其舒适性。
首先,我们可以选择更合适的纤维材料。
合成纤维材料有很多种类,如聚酯纤维、尼龙纤维等。
通过选择柔软度好、透气性高、吸湿性强的合成纤维材料来制作婴儿服装,可以大大提高其舒适性。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加工技术来调整合成纤维婴儿服装的舒适性。
例如,通过改变材料的纺织结构或使用特殊的加工方法,可以提高材料的舒适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