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大 继电保护 课程设计 教案
- 格式:ppt
- 大小:1.25 MB
- 文档页数:34
. - 继电保护原理课程设计报告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交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2021年7月11日1 设计原始资料1.1 具体题目如下列图1所示网络,系统参数为:E ϕ=、X G1=15Ω、X G2=11Ω、X G3=11Ω、L 1=L 2=61km ,51=BC L km 、31=CD L km 、21=DE L km ,线路阻抗/4.0Ωkm ,85.0===IIIII I rel rel rel K K K ,I BCmax =311A 、I CDmax =211A 、I DEmax =151A 、5.1=ss K ,2.1=re K 。
AB图1电力系统示意图试对线路中保护8和保护1做距离保护。
1.2 要完成的容本次课程设计要完成的容是熟悉线路的距离保护原理及对保护1和护保护8进展整定计算,并对所要用的互感器进展选择。
2 分析要设计的课题容2.1 设计规程在设计中要满足继电保护的四个根本要求:选择性、速动性、灵敏性、可靠性。
各个保护之间要相互配合,保证每个保护都不会出现勿动和拒动现象。
并且在各个保护的配合下,实现全线的有效保护,杜绝“死区〞的存在。
2.2 本设计的保护配置2.2.1 主保护配置距离保护Ⅰ段和距离保护Ⅱ段构成距离保护的主保护。
(1)距离保护的Ⅰ段ABC图2距离保护网络接线图瞬时动作,Ⅰt 是保护本身的固有动作时间,一般可以忽略。
保护1的整定值应满足:AB set Z Z <I⋅1考虑到阻抗继电器和电流、电压互感器的误差,引入可靠系数Irel K (一般取0.8-0.85),那么A B Ιrel Ι1set Z K Z =⋅同理,保护2的Ⅰ段整定值为:BC Ιrel Ι2set Z K Z =⋅(2) 距离Ⅱ段与相邻的下级线路距离保护Ⅰ段相配合,同时带有高出一个t ∆的时限,以保证选择性,例如在图2中,保护1的整定阻抗值为:)Ι2set min A B 1⋅⋅⋅+=Z K (Z K Z b rel set II II动作时间:t Ⅱ=t 1+∆t2.2.2 后备保护配置当主保护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动作,在延时很短时间后〔延时时间根据各回路的要求〕,由后备保护将启动并动作,将故障回路跳开。
继电保护原理的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装置构成和保护功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继电保护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理解继电保护的基本概念、分类和作用;•掌握各种继电保护装置的原理、结构和功能;•熟悉继电保护的动作原理和保护范围;•了解继电保护装置的调试和维护方法。
2.技能目标:•能够分析简单电力系统的故障类型和特点;•能够选择合适的继电保护装置,并分析其动作过程;•能够进行继电保护装置的调试和维护;•能够运用继电保护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对继电保护技术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工程伦理观念,注重继电保护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装置构成和保护功能。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章:继电保护概述•继电保护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继电保护的作用和重要性;•继电保护装置的构成和基本原理。
2.第二章:继电保护装置的原理与结构•电流继电器的原理和应用;•电压继电器的原理和应用;•距离继电器的原理和应用;•差动继电器的原理和应用。
3.第三章:继电保护的功能与保护范围•过电流保护的功能和保护范围;•差动保护的功能和保护范围;•接地保护的功能和保护范围;•过电压保护的功能和保护范围。
4.第四章:继电保护装置的调试与维护•继电保护装置的调试方法和要求;•继电保护装置的维护和检修;•继电保护装置的故障分析和处理。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和知识;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继电保护知识;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
继电保护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装置结构和保护功能,能够运用继电保护知识分析和解决电力系统中的实际问题。
知识目标:了解继电保护的基本概念、分类和作用;掌握继电保护装置的构成原理和主要设备;熟悉电力系统过电压的基本知识和保护措施。
技能目标:能够分析继电保护装置的动作原理和整定方法;具备继电保护装置的调试和维护能力;会使用继电保护测试设备进行现场测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电力系统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激发学生对继电保护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继电保护基本原理、继电保护装置结构、电力系统过电压保护等。
第一部分:继电保护基本原理1.继电保护的概念和分类2.继电保护装置的作用和基本原理3.继电保护装置的主要设备及其功能第二部分:继电保护装置结构1.继电保护装置的构成和特点2.继电保护装置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作用3.继电保护装置的整定方法和技术要求第三部分:电力系统过电压保护1.电力系统过电压的基本知识2.电力系统过电压的保护措施3.过电压保护装置的类型和动作原理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和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继电保护装置的动作过程和应用场景。
3.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
1.教材:选用具有权威性和实用性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继电保护知识。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4.实验设备:配备继电保护实验设备,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关于继电保护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和重要性。
2. 学生能掌握常见继电保护装置的类型、结构及工作原理。
3. 学生能了解继电保护装置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及配置方法。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简单电力系统的故障类型及故障特征。
2. 学生能独立设计并搭建简单的继电保护实验电路。
3. 学生能通过实验操作,验证继电保护装置的动作特性及可靠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电力工程及继电保护领域的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2. 学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在实验过程中相互交流、协作。
3. 学生提高安全意识,认识到继电保护在电力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实践课程,以理论知识为基础,注重实践操作。
学生特点:高二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物理和电路基础知识,对电力系统有一定了解。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在掌握继电保护知识的同时,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和安全意识。
1. 继电保护基本概念:介绍继电保护的定义、作用及发展历程。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一节2. 继电保护原理:讲解电流保护、电压保护、差动保护等常见保护原理。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二节3. 继电保护装置:介绍各种继电保护装置的类型、结构、工作原理及应用。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三节4. 故障类型及特征:分析电力系统常见故障类型,及其故障特征。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四节5. 继电保护配置:讲解继电保护装置在电力系统中的配置方法及注意事项。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五节6. 实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以下实验操作:a. 搭建简单继电保护实验电路,观察保护装置动作特性。
b. 分析实验数据,验证继电保护装置的可靠性。
教材章节:实验指导书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1周:继电保护基本概念及发展历程。
第2周:继电保护原理。
第3周:继电保护装置类型及结构。
-、问答题(16分)1.三段式电流保护其各段是如何实现选择性的?比较三段式电流保护第1. I.川段的灵敏度和保护范围。
电流I段是靠电流动作值来实现动作选择性的,因为动作电流大于本线路末端短路时可能通过保护的最大短路电流,保证了区外短路时不会误动。
电流II段是通过动作电流和动作时限共同实现选择性的,因为II段的动作电流大于相邻线路电流I段的动作电流,因此相邻线路I段以外的范围短路,保护不会误动,而I段范围内的短路,则因为其动作时限大于相邻线路I段的动作时限而不会误动。
电流III段是通过动作电流和动作时限实现选择性的,因为III段的动作值满足灵敏度逐级配合关系,且动作时限是按阶梯原则整定的,则距离电源最远的保护动作时限最短,然后逐级增加一个时限级差△t。
由于电流III段的动作电流是按躲过最大负荷电流整定的,因此动作值最小,从而动作最灵敏。
二单项选择题(88分)2.小电流配电系统的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普遍采用()。
A.全补偿B.过补偿C、欠补偿正确答案: B3.考虑助增电流的影响,在整定距离保护I段的动作阻抗时,分支系数应取()。
A.大于1,并取可能的最小值B.大于1,并取可能的最大值C.于1,并取可能的最小值正确答案: C4、() 既能作被保护线路的主保护,又可作相邻线路的后备保护。
A.闭锁式方向纵联保护B、闭锁式距离纵联保护 C.纵联电流相位差动保护正确答案: B5.大接地电流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故障点距母线远近与母线上零序电压的关系是() .A.无关B.故障点越远零序电压越高C、故障点越远零序电压越低正确答案:6、以下关于三段式电流保护的说法,正确的是().A.电流速断保护在最小运行方式下的保护范围最大B.限时电流速断保护-般在本线路首端发生短路时不应该动作切除故障C、定时限过电流保护在本线路输送最大负荷时应该动作跳闸正确答案: B7.方向闭锁高频保护发信机起动后,当判断为内部短路时,() 。
继电保护和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对电力系统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理解继电保护的基本概念、分类、原理和功能;掌握常用的保护装置和保护参数;了解继电保护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2.技能目标:学生能分析简单电力系统的故障类型和保护需求;学会使用保护装置进行故障检测和保护操作;能够设计简单的继电保护方案。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培养对电力系统安全的责任感,增强对继电保护工作的重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常用保护装置和保护参数、继电保护的应用和设计。
具体内容包括:1.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介绍继电保护的定义、分类和功能,解释继电保护的工作原理和保护动作的判断依据。
2.常用保护装置:介绍常用的保护装置,如过电流保护、差动保护、距离保护等,分析其原理和应用场景。
3.保护参数的设定:讲解保护参数的设定方法,包括动作电流、时间延迟等参数的选择和计算。
4.继电保护的应用:介绍继电保护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包括输电线路保护、变压器保护、母线保护等。
5.继电保护的设计:讲解继电保护的设计方法和步骤,包括保护级联、保护区域划分、保护装置选择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具体方法包括: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常用装置和设计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继电保护的应用和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实验法: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保护装置的动作和性能,加深对继电保护原理和应用的理解。
4.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保护参数设定和保护方案设计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将采用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大学继电保护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掌握继电保护装置的构成及工作原理;2. 掌握常见电力系统故障类型及其对系统的影响,了解继电保护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3. 学会分析继电保护装置的参数设置和调整方法,了解不同保护装置的适用范围及优缺点。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继电保护装置的选型、参数配置和调试;2. 掌握继电保护装置的故障诊断及处理方法,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3. 能够利用相关软件进行继电保护系统的模拟与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在实际工程中的沟通与协作能力;3. 激发学生对电力系统保护技术的兴趣,鼓励学生关注行业动态,为我国电力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本课程针对大学电气工程及相关专业高年级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明确以上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学生在掌握继电保护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具备实际操作和工程应用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道德品质。
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围绕以上目标进行,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1. 继电保护基本原理:包括保护原理、保护装置分类及其工作特性;教材章节:第一章 继电保护原理内容:电流保护、电压保护、差动保护、方向保护等。
2. 常见电力系统故障分析:介绍故障类型、故障特征及对系统的影响;教材章节:第二章 电力系统故障分析内容:短路故障、接地故障、过电压等。
3. 继电保护装置及其选型:分析各类保护装置的构成、参数设置及适用范围;教材章节:第三章 继电保护装置内容:保护继电器、测量继电器、控制继电器等。
4. 继电保护系统参数配置与调试:学习参数调整方法、调试步骤及注意事项;教材章节:第四章 继电保护系统参数配置与调试内容:参数计算、调试方法、调试工具等。
5. 故障诊断与处理:介绍继电保护装置的故障诊断方法、处理流程及预防措施;教材章节:第五章 故障诊断与处理内容:故障诊断方法、故障处理流程、预防措施等。
关于继电保护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继电保护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分类。
2. 学生能够掌握继电保护的主要参数及其调整方法。
3. 学生能够了解继电保护装置的组成、功能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简单电力系统故障,并选择合适的继电保护装置。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实践,学会使用继电保护测试仪器,进行基本的操作与调整。
3. 学生能够通过案例分析与小组讨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继电保护在电力系统中的重要性,增强对电力工程领域的兴趣。
2. 学生能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3. 学生能够培养安全意识,了解继电保护在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中的作用。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属于电力工程领域的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继电保护的基本知识体系,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高二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物理和数学基础,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
教学要求:1. 结合课本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
3. 强化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继电保护基本概念与原理- 介绍继电保护的定义、作用及其重要性。
- 解释继电保护的原理,包括电流保护、电压保护、差动保护等。
2. 继电保护装置及其分类- 列举常见的继电保护装置,如过电流保护装置、距离保护装置、方向保护装置等。
- 分析各种保护装置的特点和应用场合。
3. 继电保护主要参数与调整方法- 介绍继电保护的主要参数,如整定值、动作时间、返回时间等。
- 讲解参数调整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影响参数调整的因素。
4. 继电保护装置的组成与应用- 概述继电保护装置的组成,包括检测元件、逻辑元件、执行元件等。
- 分析继电保护装置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案例。
继电保护原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掌握不同类型的继电保护装置及其工作特性;2. 掌握电力系统故障类型及其对继电保护的影响,能够分析故障情况下继电保护的动作过程;3. 掌握继电保护参数的整定原则,能够进行简单保护装置的参数计算。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继电保护原理,分析实际电力系统故障案例,并提出合理的保护方案;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继电保护实验,并通过实验验证保护原理的正确性;3. 能够运用专业软件对继电保护进行模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电力工程领域的兴趣和热情;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在实际工程问题中的沟通与协作能力;3.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学生认识到继电保护在电力系统中的重要性。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旨在帮助学生扎实掌握继电保护基础知识,培养实际操作和工程应用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安全意识。
为确保教学设计和评估的有效性,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以使学生和教师能够清晰地了解课程预期成果。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继电保护原理概述:介绍继电保护的基本概念、作用和分类,使学生了解继电保护在电力系统中的重要性。
2. 继电保护装置及工作特性:讲解不同类型的继电保护装置(如过电流保护、距离保护、差动保护等)及其工作特性,分析各种保护装置的优缺点。
3. 电力系统故障类型及继电保护动作过程:阐述电力系统常见故障类型,分析故障情况下继电保护的动作过程及其判断依据。
4. 继电保护参数整定原则:介绍继电保护参数的整定原则和方法,使学生掌握参数计算的基本技能。
5. 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生进行简单保护装置的参数计算和实验,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6.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电力系统故障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保护方案,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继电保护原理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掌握继电保护装置的构成和工作原理。
2. 学生能够描述常见电力系统故障类型及其对系统的影响,并了解继电保护在故障处理中的作用。
3. 学生能够解释不同类型的继电保护原理,如过电流保护、距离保护、差动保护等,并分析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继电保护原理,分析和设计简单的继电保护系统。
2.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提高运用继电保护知识解决实际电力系统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够使用相关工具和设备进行继电保护实验,通过实践加深对继电保护原理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电力系统的责任感,意识到继电保护在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中的重要性。
2. 学生通过学习继电保护的严谨性和精确性,培养科学精神和细致工作的态度。
3. 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完成实验和案例分析,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属于电力系统专业课程,强调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结合。
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要求学生能够将原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为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具备一定的电力系统基础知识和电路原理背景,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要求:1. 教学内容要与实际电力系统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2.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使理论与实践相互印证,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继电保护概述- 电力系统故障类型及影响- 继电保护的定义与作用- 继电保护装置的构成2. 继电保护原理- 过电流保护原理- 距离保护原理- 差动保护原理- 零序保护原理3. 继电保护装置与应用- 继电保护装置的分类与选型- 继电保护装置的配置与协调- 继电保护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案例分析4. 继电保护系统设计- 继电保护系统设计原则- 继电保护参数整定方法- 继电保护系统可靠性分析5. 继电保护实验- 实验原理与实验方法- 继电保护装置的操作与调试- 实验结果分析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继电保护概述第二周:过电流保护原理第三周:距离保护原理第四周:差动保护原理第五周:零序保护原理第六周:继电保护装置与应用第七周:继电保护系统设计第八周:继电保护实验教材章节关联:《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第一章 继电保护概述第二章 过电流保护第三章 距离保护第四章 差动保护第五章 零序保护第六章 继电保护装置与应用第七章 继电保护系统设计第八章 继电保护实验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 讲授法:- 对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装置构成、工作原理等理论性较强的内容,采用讲授法进行系统讲解,使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继电保护的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分类和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继电保护的设计和调试。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了解继电保护的基本概念、分类和作用;掌握各种继电保护装置的工作原理和特点;熟悉继电保护装置的调试和维护方法。
技能目标包括:能够分析简单电力系统的故障类型和特点;能够根据故障类型选择合适的继电保护装置并进行设计;能够进行继电保护装置的调试和维护。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对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的责任感;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分类和作用,各种继电保护装置的工作原理和特点,以及继电保护装置的调试和维护方法。
具体来说,首先介绍继电保护的基本概念和分类,让学生了解继电保护在电力系统中的重要性和作用;然后讲解各种继电保护装置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包括电流继电器、电压继电器、差动继电器等,让学生掌握各种继电保护装置的原理和应用;最后介绍继电保护装置的调试和维护方法,让学生了解如何保证继电保护装置的正常运行。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首先,采用讲授法,向学生讲解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分类和作用,各种继电保护装置的工作原理和特点;然后,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电力系统中的故障案例,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继电保护知识解决问题;接着,采用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继电保护装置的调试和维护,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后,采用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经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准备了一系列的教学资源。
教材方面,选用我国高校普遍使用的《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作为主教材,辅助以《继电保护原理》等参考书;多媒体资料方面,制作了详细的PPT课件,展示了各种继电保护装置的原理图和工作原理,同时准备了相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继电保护装置的运行情况;实验设备方面,准备了继电保护实验装置,让学生能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加深对继电保护知识的理解。
继电保护线路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继电保护线路的基本原理、常用保护装置的工作原理和应用方法,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包括:1.知识目标:(1)理解继电保护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类;(2)熟悉常用保护装置的构造、原理和应用;(3)掌握继电保护线路的组成、设计和调试方法。
2.技能目标:(1)能够分析简单电力系统的短路故障;(2)能够选择合适的保护装置并绘制保护接线图;(3)能够进行继电保护设备的调试和故障处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电力系统安全的责任感;(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3)培养学生对电力事业的热爱和敬业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继电保护基本原理:介绍继电保护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类,包括电流保护、电压保护、差动保护等。
2.常用保护装置:介绍常用保护装置的构造、原理和应用,如断路器、隔离开关、接地开关等。
3.继电保护线路设计:讲解继电保护线路的组成、设计和调试方法,包括保护范围、保护级数、时间电流特性等。
4.保护装置的调试与维护:介绍保护装置的调试和故障处理方法,如校验保护装置的动作特性、分析故障原因等。
5.继电保护设备的选择与配置:讲解如何根据电力系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保护装置,并绘制保护接线图。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通过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实例,使学生掌握继电保护的基本知识。
2.讨论法:学生针对实际案例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继电保护线路设计实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
4.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使学生能够亲手操作保护装置,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
继点保护原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继点保护的基本原理,掌握继电保护的作用和分类。
2. 学生能掌握常见继电保护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参数设置。
3. 学生能了解继电保护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简单电力系统中继电保护的应用和配置。
2. 学生能通过实验和案例,学会使用继电保护测试仪器,进行保护装置的调试和故障排除。
3. 学生能结合实际电力系统,提出合理的继电保护改进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电力系统的兴趣,认识到继电保护在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中的关键作用。
2. 学生树立安全意识,了解继电保护在预防电力事故中的重要性。
3. 学生培养合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和实践,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继电保护的基本概念,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为大学二年级本科生,具备一定的电力系统基础知识,对继电保护有一定了解,但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教学要求:1. 结合实际案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1. 继电保护基本原理:介绍继电保护的概念、作用和分类,分析各类继电保护的工作原理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一章 继电保护概述2. 常见继电保护设备:讲解常用的继电保护设备,如过流保护、距离保护、差动保护等,分析其结构、工作原理及参数设置。
教材章节:第二章 常见继电保护设备3. 继电保护测试与调试:介绍继电保护测试仪器的使用方法,学习保护装置的调试步骤和故障排除技巧。
教材章节:第三章 继电保护测试与调试4. 继电保护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分析继电保护在电力系统中的实际应用,结合案例讨论保护配置和改进方案。
教材章节:第四章 继电保护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5.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1. 前言《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作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主要课程, 主要包括课堂讲学、课程设计等几个主要部分。
在完成了理论的学习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本专业特安排了本次课程设计。
电能是现代社会中最重要、也是最方便的能源。
而发电厂正是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换成电能,电能经过变压器和不同电压等级的输电线路输送并被分配给用户,再通过各种用电设备转换成适合用户需要的其他形式的能量。
在输送电能的过程中, 电力系统希望线路有比较好的可靠性, 因此在电力系统受到外界干扰时,保护线路的各种继电装置应该有比较可靠的、及时的保护动作, 从而切断故障点极大限度的降低电力系统供电范围。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就是为达到这个目的而设置的。
本次110kv 电网继电保护设计的任务主要包括了五大部分,运行方式的分析,电路保护的配置和整定,零序电流保护的配置和整定,距离保护的配置和整定,原理接线图及展开图。
通过此次线路保护的设计可以巩固我们本学期所学的《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这一课程的理论知识,能提高我们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行方式分析电力系统运行方式的变化,直接影响保护的性能,因此,在对继电保护进行整定计算 之前,首先应该分析运行方式。
需要着重说明的是,继电保护的最大运行方式是指电网在 某种连接情况下通过保护的电流值最大,继电保护的最小运行方式是指网在某种连接情况 下通过保护的电流值最小。
AG1 T1 a 1 si z,1B T4 G4T5图1 110kV 电网系统接线图 系统接线图如图1所示,发电机以发电机一变压器组方式接入系统,最大开机方 式为4台机全开,最小开机方式为两侧各开 1台机,变压器T5和T6可能2台 也可能1台运行。
参数如下: 电动势:E 发电机:Xl .G1 =X 2.G1 = X 1.G2 = X 2.G2 = =5 + (15 5)/14=5.71 ,X1.G3=X 2.G3 = X 1.G4 = X 2.G4 = =8 + (9 8)/14=8.07 ;变压 器:X|.T1 ~ X 1.T4 = 5 + (10 5)/14=5.36 ,X0.T1 ~ X 0.T4 = 15 + (30 15)/14=16.07.,X1.T5=X 1.T6 = 15 + (20 15)/14=15.36 ,X0.T5=X 0.T6 = 20 + (4020)/14=21.43 ;线 路: L A-B: =60km ,L B -C= 40km , 线路阻抗乙=Z 2 = 0.4 /km X1.A-B =60kmx 0.4 /km=24 ,X.B-c =40kmx 0.4 /km=16X0.A-B=60kmx 1.2 /km=72,X 0.B-c =40kmx 1.2 /km=48I A-B.L.max = I C-B.L.max = 300A ;=115/ .3kv; 77,z o = 1.2 /km , 心=1.2,K re = 1.2 ;电流保护:K rel = 1.2,K 'rel = 1.15, 距离保护:K rel = 0.85,K 'rel = 0.75负荷功率因数角为30 ,线路阻抗角均为75 ,变压器均装有快速差动保护。
继电保护课程设计任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种类和应用,能够分析继电保护装置的动作原理和保护范围,了解继电保护在电力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1.掌握继电保护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原理。
2.熟悉各种继电保护装置的动作原理和保护范围。
3.了解继电保护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4.能够分析继电保护装置的动作原理和保护范围。
5.能够根据电力系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继电保护装置。
6.能够进行继电保护装置的调试和维护。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意识,认识到继电保护在电力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继电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种类和应用。
1.继电保护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原理。
2.各种继电保护装置的动作原理和保护范围。
3.继电保护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4.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种类和基本组成。
5.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继电器的原理和应用。
6.线路保护、变压器保护、母线保护和其他保护装置的动作原理和保护范围。
7.继电保护装置的调试和维护方法。
8.继电保护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讲解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种类和应用,使学生掌握继电保护的基本知识。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继电保护装置的动作原理和保护范围,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电力系统中的继电保护装置案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4.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使学生能够亲自动手进行继电保护装置的调试和维护,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节课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继电保护原理》等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