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中学了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28 MB
- 文档页数:19
1.1我上中学了教学目标:1、了解自己所在的学校,了解中学与小学的不同之处,包括同学、老师、环境、课程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2、认识中学的学习环境,尽快适应中学新的学习生活。
3、提高生活适应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中学与小学的不同之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尽快适应中学生活。
课前准备:课件辅助教学。
1、翰林学校的风景图片,网上下载翰林学校视觉形象标志。
2、比较中小学规章制度的异同。
板书设计:一、中学生活新变化1、同学的重新组合;2、学习科目的增加;3、学习任务和特点的变化;4、校园生活多姿多彩。
二、积极适应新生活1、自觉遵守中学的规章制度;2、尽快建立新的人际关系;3、主动适应新的学习生活。
教学方法:比较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教学过程:1、导入语:亲爱的同学,当你告别多彩的童年,迈着青春的脚步走进中学大门的时候,你们已经进入了人生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少年时代。
少年时代是人一生中生长最旺盛、求知欲望最强烈的时期。
面对悄然而至的青春期生理、心理变化,许多问题会闯进你的生活,有欢乐、有困惑、有迷惘,更有期待。
我们急切地盼望了解中学新的学习环境,盼望在同学中建立新的友谊,盼望在新的集体中展示自己的风采。
2、多媒体展示翰林学校的风采,包括教学大楼,植物园,体育馆等,引导学生对学校产生兴趣,对学校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3、分组讨论翰林学校之“翰林”的意思,列举大家熟悉的著名翰林学士。
(如李白、杜甫、苏轼、司马光、王安石、欧阳修等)4、多媒体展示翰林学校的视觉形象标志,分组讨论些标示的深层含义,让学生形成对学校更为理性的认识。
(从整体构思、外形、颜色等方面考虑)5、请两位同学表演陈杰和李辉的不同境遇,按P4的内容进行思考(1)陈杰为什么很快适应了学校生活?(2)李辉为什么会觉得孤单、失落?与同桌交流,一起帮李辉出主意,以便他尽快走出困境。
6、分组讨论中学与小学的不同。
教师归纳总结。
(板书列出四大主要区别)7、与同学分享《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分别把嗅嗅、匆匆、哼哼、唧唧四个角色的心理特点加以分析研究。
我上中学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运用“我上中学了”这个句型。
•学生能够描述自己在中学校园中的生活状态和学习状况。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英语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和同班同学进行简单交流。
教学内容词汇•中学校园基本词汇:classroom, library, canteen, playground, etc.•学习材料相关词汇:pen, pencil, book, eraser, ruler, etc.语法和句型•动词“go”加地点表达去某处的行为。
•“I am + adj.”和“ I feel + adj.”句型,用于描述当前状态和感受。
语言技能•听力:听懂简单对话和指令。
•口语:运用所学词汇和句型进行日常对话,能够描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状态。
•阅读:理解校园地图和学习材料。
•写作:书写英文日记和简单的口头报告。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师活动1.教师进入教室,在黑板上写下图片的单词,并邀请学生抢答。
2.演示学生“go to”这个词组的使用方法和与地点相关的情境。
3.将“classroom, library, canteen, playground”等常见单词写在黑板上,并带领学生一起朗读,并加强记忆。
4.教师口头说明句子结构:“I go to + 地点”以及常用形容词:“happy, tired, excited, bored, etc。
”学生活动1.学生复习词汇,并在教师提示下,使用“go to”构造正确的句子。
2.学生打开课本,看到课文中的图片,并尝试运用新学知识和自己的语言能力进行描述。
第二课时教师活动1.教师播放学校导览视频,并引导学生了解学校的基本设施位置和特点。
2.教师引导学生与同桌合作,根据视频内容,互相询问并介绍学校的设施。
3.教师进行语言点的复习和对话模拟,让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和语言技能。
学生活动1.学生观看学校导览视频,并记录一些关键词汇,以备日后的描述和介绍使用。
2.学生与同桌讨论,组织语言并描述自己喜欢的地点,同时了解同桌的想法。
初一政治教案《我上中学了》一、背景介绍《我上中学了》是初一政治教材中的一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进入中学后所面临的变化和体验。
通过这篇文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学生活的新鲜感和挑战,并从中得到启发和帮助。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理解并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2.认识到上中学对个人生活产生的影响;3.分析并探讨面对新环境应如何适应。
三、教学准备1.电子白板及投影设备;2.学生课本《我上中学了》;3.音频设备;4.适当的教学游戏和活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呈现一张初中校园的照片,向学生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主题——中学生活的变化。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在初中学习过程中有哪些新的变化和体验,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2. 阅读理解(25分钟)学生通过个人阅读课本中的《我上中学了》这篇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回答与文章相关的问题。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彼此的理解和观点。
3. 分组讨论(15分钟)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陈述其组内讨论的结论和观点。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讨论面对新环境应如何适应,并引导学生思考在个人生活中如何应对变化。
4. 教学游戏(20分钟)为了加深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教学游戏,比如角色扮演、填空游戏等。
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巩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5. 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主要观点和要点,并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到实际生活中。
五、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也是对教学效果的反馈和改进。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可以进行以下评价:1.学生的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的表现;2.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3.学生在教学游戏中的表现;4.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归纳能力。
六、拓展延伸为了拓展学生对中学生活的了解,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学校图书馆、实验室等地,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学生活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