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住区步行空间规划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8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20181.引言本规范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乡规划法》、《建筑法》等法律法规制定的,用于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技术标准和要求。
2.术语和定义2.1 居住区:以居住为主要功能的城市社区。
2.2 居住用地:专门供建设居住建筑的土地,包括住宅、公寓、别墅、集体宿舍等。
2.3 居住建筑:专门用于人居住的建筑物,包括住宅、公寓、别墅、集体宿舍等。
2.4 生活配套设施:指为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而设置的设施,包括商业综合体、健身房、娱乐场所、公园绿地等。
2.5 交通配套设施:指为满足居民出行需求而设置的设施,包括道路、非机动车道、公交站点、停车场等。
3.总则3.1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应当满足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考虑到城市的环境、社会经济特点、居民需求等因素。
3.2 城市居住区应当具有多样性,包括居住建筑类型、户型、装修风格等。
3.3 城市居住区应当设置充足的生活配套设施和交通配套设施,以方便居民的生活和出行。
4.规划设计4.1 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当建立在科学的城市规划基础上,考虑到宏观和微观的影响因素,如城市的发展规划、资源利用、交通网络等。
4.2 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当充分考虑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4.3 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当注重社会效益,为居民创造一个舒适、安全、健康的居住环境。
5.建筑设计5.1 城市居住建筑的设计应当符合相关建筑规范,注重人文环境,既要考虑到室内外的美观和空气质量、噪音、温湿度等环境因素,又要考虑到居住者的日常需要和习惯。
5.2 居住建筑的设计应当注重节能、环保,符合国家相关标准,避免不合理的消耗和浪费。
5.3 居住建筑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居民的隐私问题,通过合理的间距和通风等方式,保护居民的私人空间。
6.生活配套设施6.1 城市居住区应当配备充足的生活配套设施,包括商业综合体、健身房、娱乐场所、公园绿地等,以满足居民的日常需要。
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与设计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与设计是指在城市发展中对公共空间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以满足人们的社交、休闲和活动需求,营造宜居的城市环境。
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与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需要充分考虑人们的需求和利益。
这包括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和文化背景的人群的需求。
规划和设计的公共空间应该是开放、包容和多功能的,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其次,需要考虑公共空间的功能。
公共空间可以包括公园、广场、步行街等,每个地区的功能需求是不同的。
规划和设计时要考虑到区域特点和发展需求,比如商业区需要有商业中心和休闲娱乐设施,居住区需要有社区公园和健身设施等。
再次,需要注重公共空间的连通性和可达性。
规划和设计时要考虑到公共空间的互联互通,使公共空间之间形成网络,方便人们的出行和交流。
同时,要确保公共空间的可达性,尽量减少人们的步行距离和交通拥堵。
此外,还需要考虑公共空间的景观和环境保护。
公共空间的设计要注重美观和舒适度,包括绿化、景观、座椅、杂物箱等设施的设置。
同时,要注重环境保护,采用可持续性设计,减少能源消耗和废物排放。
最后,需要注重公众的参与和反馈。
规划和设计公共空间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征求公众的意见和建议,让他们参与决策过程。
同时,要定期评估公共空间的使用情况和效果,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总之,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与设计是一个复杂的任务,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需求和因素。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可以创造出宜居、美观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公共空间。
步行道路空间及行人的活动———三牌楼大街中街道环境与人的研究一、城市步行街道空间根据有关规范,城市步行系统应包括人行道、人行天桥、人行地道、商业步行街、滨河步道和林荫道,还有居住区步行系统,城市中的车站、码头集散广场、游憩集会广场等。
此外,传统上主要供步行的胡同、里巷,以及动力步行系统(如室外自动扶梯)也可归入。
道路中的人行横道(斑马线)是一种在时间上受限的步行区,也是步行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城市步行空间,是一个融交通、商业、休闲、社会交往等多种活动于一体的复合空间,也是一个景观与生态空间。
它具有开放性、共享性、依附性、易变性等特征,并参与城市形象的构成。
同时,它也对居民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步行系统内部要素①步行者行为1.行人的步行特征具有有限性、可达性和感受性。
•有限性指行人的步行速度是有限的,步行苏顿感收到年龄、身体状况、出行目的、气候条件等的影响;•可达性是指比较容易从一个目的地转移到另一个目的地,影响可达性的因素包括交叉口的矛盾、潜在集散点的影响、物质障碍(垃圾箱、灯箱、旗杆、机动车停放计表仪、消防栓、电话、长凳等)、步行道积水、过度的风力、是否提供坐的机会等等;•感受性是指人的不行感受(如触觉、听觉、视觉、嗅觉),良好的感受性有利于设计出“以人为本”的步行环境。
2.行人对步行环境的需求主要有:经济性、连续性、独立性、舒适性和安全性。
•经济性是指人们按照自己的经济条件选择交通方式的一种心理反应•连续性是指人们出行过程中在时间、空间、交通方式上尽可能不发生间断的心理需求;•独立性是指交通个体不借助其他交通工具而具有更高的自由度,可以自主决定其路线、速度等;•舒适度是指人们不管采用何种交通方式,都要求省力、舒适地到达终点的心理;•安全性是指人们希望在交通过程中没有风险的威胁。
②步行空间要素步行空间要素包括空间的组织、空间尺度、步行空间的视觉美学因素。
•步行空间的组织是指居住区步行空间与建筑内部的相互穿插交织,公共领域深入建筑内部构成连续安全的步行空间,保证人们顺利地到达每个单元和户门。
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是指根据城市的发展需求和居民的居住需求,对居住区进行规划设计的一系列要求和标准。
下面是一份1000字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一、规划范围1. 居住区规划设计应根据城市整体规划,确定规划范围,明确区域边界。
2. 根据城市土地利用状况和未来发展需求,合理确定居住区的面积和户数。
3. 参考周边设施和交通条件,确定居住区的位置和主要道路布局。
二、规划原则1. 人性化原则:设计以人为本,满足不同人群的居住需求,注重居住环境的舒适性和便利性。
2. 综合性原则:综合考虑居住区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形成合理的居住区布局和功能配套。
3. 可持续性原则: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利用资源,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三、居住区布局1. 基础设施布局:合理布置供水、供电、供热、供气等基础设施,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2. 道路交通布局:设计合理的道路网络,方便居民出行,提高交通效率。
同时,设置步行和非机动车道,鼓励居民步行和骑行。
3. 公共空间布局:合理布置公园、广场、游憩设施等公共空间,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增加居住的舒适性。
4. 社区设施布局:合理设置学校、医院、超市、银行等社区设施,方便居民生活和工作。
四、建筑设计1. 统一风格:居住区建筑风格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保持一定的统一性,形成整体的城市形象。
2. 绿化设计:注重居住区的绿化,增加植被覆盖率,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同时,设置宜人的休闲空间,提供户外活动场所。
3. 阳光照明设计:合理设计建筑立面、采光窗,保证每个住户都能享受到足够的自然光照。
4. 建筑红线控制:控制建筑的高度、体量和密度,确保建筑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五、环境保护1. 噪音控制:合理设置隔音设施,控制居住区内噪音的传播和污染。
2. 污水处理:建立污水处理设施,对居民产生的污水进行处理,减少对周边水体的污染。
3. 生活垃圾处理:设置垃圾收集站点,加强垃圾分类和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2002 年版)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1994年2月1日工程建设标准局部修订公告第31号关于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局部修订的公告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一九九八年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1998]94号)的要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对《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进行了局部修订。
我部组织有关单位对该规范局部修订的条文进行了共同审查,现予批准,自2002年4月1日起施行,其中,1.0.3、3.0.1、3.0.2、3.0.3、5.0.2(第1款)、5.0.5(第2款)、5.0.6(第一款)、6.0.1、6.0.3、6.0.5、7.0.1、7.0.2(第3款)、7.0.4(第1款的第5项)、7.0.5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该规范经此次修改的原条文规定同时废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2年3月11日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通知建标〔1993〕542号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7)250号文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四年二月一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1993年7月16日前言根据建设部建标[1998]94号文件《关于印发“一九九八年工程建设标准制定、修订计划”的通知》要求,对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规划设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进行局部修订。
本次规范修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增补老年人设施和停车场(库)的内容;对分级控制规模、指标体系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部分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进一步调整完善住宅日照间距的有关规定;与相关规范或标准协调,加强了措辞的严谨性。
城市居住区设计规范一、居住区整体规划设计要求居住区整体规划设计要考虑居住者的居住需求、交通便利性、绿化环境、社区设施等因素,确保居住区的居住品质和生活质量。
规划设计要合理布局,保证道路交通畅通,并留足足够的停车位。
要合理规划绿化空间,增加居住区的景观美化和生态环保功能。
二、建筑设计要求居住区的建筑设计要注重自然采光和通风,保证室内空气质量和居住者的健康。
建筑的高度和密度要合理,不能给居住者带来压迫感。
同时,要考虑到防火、防潮、防震等安全因素,并设置消防设施和安全出口。
三、生活设施要求居住区的生活设施要便利、完善。
包括商业设施、文化设施、医疗设施、学校等,能够满足居住者的日常生活需求。
此外,要合理规划公共空间,包括公园、广场等,提供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
四、社区管理和服务要求居住区的社区管理和服务要规范、高效。
建立居民委员会或物业管理公司,负责居住区的管理,包括环境卫生、公共设施维修、安全防范等。
提供居民活动和社交服务,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和社区凝聚力。
五、环境保护要求居住区的设计要注重环境保护,采取合理的垃圾分类和处理方式,减少噪音和污染源。
要合理规划雨水排放系统,确保居住区的排水畅通。
同时,要注重节能和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广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六、居住区配套设施要求居住区的配套设施要完善,包括供水、供电、供暖等基础设施。
同时,要注重交通设施的建设,规划合理的道路和交通网络,方便居住者的出行。
为了提高居住区的安全性,要设置良好的照明设施和监控设备。
总之,城市居住区设计规范是为了创造舒适、安全、便利的居住环境,提高居住者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各项规范要求的实施充分考虑到了人的居住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能够使居住区真正成为人们的家园,为居住者营造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Code for urban Residential Areas Planning&Design(2016年版)修订说明本次局部修订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请组织开展城市排水相关标准制修订工作的函》(建标标函2013 [46]号)的要求,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对《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12年版)进行修订而成。
本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增补符合低影响开发的建设要求,对地下空间使用、绿地与绿化设计、道路设计、竖向设计等内容进行了调整和补充;进一步完善道路规划和停车场库配置要求。
本规范中下划线表示修改的内容;用黑体字表示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1 总则1.0.5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1.0.5.1 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1.0.5.2 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1.0.5.3 符合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气候特点与环境条件;符合低影响开发的建设要求,充分利用河湖水域,促进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条文说明】1.0.5 本条是编制居住区规划设计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2、术语、代号2.0.32 绿地率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
居住区内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即道路红线内的绿地),其中包括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土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地,不应包括其它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
4 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4.0.1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应综合考虑周边环境、路网结构、公建与住宅布局、群体组合、地下空间、绿地系统及空间环境等的内在联系,构成一个完善的、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并应遵循下列原则:4.0.1.1 方便居民生活,有利安全防卫和物业管理;4.0.1.2 组织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公共活动中心,方便经营、使用和社会化服务;4.0.1.3 合理组织人流、车流和车辆停放,创造安全、安静、方便的居住环境;4.0.1.4 适度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合理控制建设用地的不透水面积,留足雨水自然渗透、净化所需的生态空间。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要求从多方面对规划地区进行综合考虑,设
计要合理、实用、具有社会发展功能。
此外,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应秉着节约资源、保
护环境和保障社会治安的原则。
1、布局要求:城市居住区住宅建筑应位于繁华街道两侧、集中发展,周边设置合理
功能用地,其布局、空间结构要有效避免集中带来的同质化、垃圾凝集和供暖脆弱等问题;
2、建筑设计要求:城市居住区要求节约资源,建筑外方形及屋面用耐候的钢材和树
脂材料镀锌等,应用彩色反射镜面玻璃,以降低屋面及外立面的高温辐射;
3、市容要求:要浓艳建筑护壁、增加树屋;建筑立面量体配合,相邻建筑物形成序列,减少整个小区重复出现的建筑元素,改变小区全局枯燥无趣;
4、停车场及路面外部廊道设计要求:控制车辆噪声,充分利用绿地,建立有序的模式,设计合理的泊位,并配备必要的便民设施,引入新的环境元素;
5、生物环境设施要求:建设以河流、湖泊、池塘等水体为骨架,并辅以植物森林、
乔木等植物覆盖,沿街树立绿色植物组织,形成雅致的鹅卵石步道,院落室外拉一条树木
凉棚;
6、公共空间要求:增加人性化的公共空间,以充分发挥满足居民精神文化活动的功能,能满足不同群体、年龄段利用的广告,增加大自然的气息,完善社会公共福利设施的
布局种植;
7、环保及安全要求:保护环境,加强社会治安,严格实行“双报制度”、绿色保安,建立健全小区防护系统,严格实行无烟、不酗酒、不吸毒等行为原则,增加公安人员定期
巡查。
以上就是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七大标准,目的是更好地满足居民的需求,保障居民
有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营造良好的居住社区气氛。
居住区规划设计完整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对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个良好的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能够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改善城市环境,建设和谐宜居的社区。
本文将以____字篇幅,对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进行详细阐述。
二、选址和土地利用规划1. 选址:优先考虑距离城市中心较近、交通便利的区域。
这样便于居民的出行和生活,减少通勤时间和交通压力。
2. 土地利用规划:合理规划居住区的用地比例,确保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商业服务设施用地等区域的平衡发展。
同时,保留一定比例的绿地,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休闲空间。
三、社区布局与交通规划1. 社区布局:以功能分区为主,将居住区划分为居住区、公共服务区、商业服务区和休闲娱乐区。
同时,根据居民的需求和综合配套设施,合理规划社区内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
2. 交通规划:注重公共交通的发展,合理规划社区内的地铁、公交线路,提供便捷的交通工具。
同时,保证社区内道路的连通性,设置人行道和自行车道,鼓励居民步行和骑行。
四、住宅区规划设计1. 住宅布局:以小区为单位,规划出合理的住宅单元,保证每个住宅单元附近都有公共绿地和公共服务设施。
同时,注重社区的人文景观设计,使小区环境美观宜人。
2. 住宅类型:结合实际需要,规划不同类型的住宅,包括公寓、联排别墅和独立别墅等。
确保住房供应的多样性,满足不同居民的需求。
3. 公共设施:规划社区内的公共设施,包括儿童游乐场、社区健身器材、篮球场等。
这些设施能够促进邻里关系的融合,增加居民的社交活动。
五、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1. 教育设施:规划社区内的教育设施,包括学校、幼儿园和培训机构等。
确保居民的子女能够就近上学,减少通勤时间和家长的精力负担。
2. 医疗设施:规划社区内的医疗服务设施,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诊所等。
能够满足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减少外出就医的时间和费用。
3. 公共文化设施:规划社区内的图书馆、文化中心和博物馆等。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2016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Code for urban Residential Areas Planning&Design (2016年版)1993-07-16发布 1994-02-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修订说明本次局部修订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请组织开展城市排水相关标准制修订工作的函》(建标标函2013 [46]号)的要求,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对《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12年版)进行修订而成。
本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增补符合低影响开发的建设要求,对地下空间使用、绿地与绿化设计、道路设计、竖向设计等内容进行了调整和补充;进一步完善道路规划和停车场库配置要求。
本规范中下划线表示修改的内容;用黑体字表示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1 总则【条文说明】1.0.5 本条是编制居住区规划设计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一、居住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必须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要求,从全局出发考虑居住区具体的规划设计。
二、居住区规划设计应坚持《城市规划法》提出的“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
三、居住区规划设计是在一定的规划用地范围内进行,对其各种规划要素的考虑和确定,如日照标准、房屋间距、密度、建筑布局、道路、绿化和空间环境设计及其组成有机整体等,均与所在城市的特点、所处建筑气候分区、规划用地范围内的现状条件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在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利用和强化已有特点和条件,为整体提高居住区规划设计水平创造条件。
四、城市居民的一生中,约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是在居住区内度过,因而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必须研究居民的行为轨迹与活动要求,综合考虑居民对物质与文化、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及确保居民安全的防灾、避灾措施等,以便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36879 50180-93(2016 年版)目录1 总则2 术语、代号3 用地与建筑4 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5 住宅6 公共服务设施7 绿地8 道路9 竖向10 管线综合11 综合技术经济指标附录A 附图及附表附录B 本规范用词说明附加说明附录A 附图及附表1 总则1总则1.0.1 为确保居民基本的居住生活环境,经济、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和空间,提高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质量,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1.0.3 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
各级标准控制规模,应符合表 1.0.3 的规定。
1.0.4a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可采用居住区- 小区- 组团、居住区- 组团、小区-组团及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
1.0.5 居住区的配建设施,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
其配建设施的面积总指标,可根据规划布局形式统一安排、灵活使用。
1.0.6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1.0.5.1 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1.0.5.2 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1.0.5.3 符合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气候特点与环境条件;1.0.5.3a 符合低影响开发的建设要求,充分利用河湖水域,促进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1.0.5.4 适应居民的活动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及管理要求,创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1.0.5.5 为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1.0.5.6 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1.0.5.7 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1.0.5.8 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综合效益。
1.0.7 居住区规划设计除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2002 年版)第31号目录目录 (2)1 总则 (3)2 术语、代号 (3)3 用地与建筑 (5)4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 (6)5 住宅 (7)6 公共服务设施 (9)7 绿地 (10)8道路 (12)9竖向 (14)10 管线综合 (14)11综合技术经济指标 (18)2 术语、代号 (31)3 用地与建筑 (32)4 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 (34)5 住宅 (35)6 公共服务设施 (38)7 绿地 (40)8 道路 (43)9 竖向 (48)10 管线综合 (49)11 综合技术经济指标 (50)1总则1.0.1为确保居民基本的居住生活环境,经济、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和空间,提高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质量,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1.0.3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
各级标准控制规模,应符合表1.0.3的规定。
表1.0.3 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1.0. 3a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可采用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及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
1.0.4居住区的配建设施,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
其配建设施的面积总指标,可根据规划布局形式统一安排、灵活使用。
1.0.5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1.0.5.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1.0.5.2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1.0.5.3综合考虑所在城市的性质、社会经济、气候、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等地方特点和规划用地周围的环境条件,充分利用规划用地内有保留价值的河湖水域、地形地物、植被、道路、建筑物与构筑物等,并将其纳入规划;1.0.5.4适应居民的活动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及管理要求,创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1.0.5.5为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1.0.5.6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1.0.5.7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1.0.5.8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综合效益。
浅谈城市居住区步行空间的规划与设计摘要:步行空间因其开放性与共享性而成为居住区中最为大众化和全民性的场所,是衡量居住区生活、景观和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本文希望能够找到适合我国城市居住区步行空间规划设计的方式方法,从而减少汽车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方便居民的出行,增进他们的交往,力求给城市居民创造出一个安全便利、环境优美的生活空间。
居民是居住区的主人,也是对居住区规划最有发言权的“评论员”,居住区的步行空间规划应体现对人的心理及其行为的关爱。
无论是人车分流还是人车共存,都不应该是针对整体而言的,它们的出现应该具体到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空间领域,不同使用人群,所以应该把有限的道路空间资源分配到能够发挥他们最大优点的地方去。
关键词:步行空间居住区规划交往空间街道在世界范围内,步行是一种古老而广泛使用的交通方式。
步行交通占地少、造价低,还具有促进身体健康,提高审美意识及加强社会交流的作用。
尽管步行有许多益处,并且使用广泛,但实际上却被许多交通专家所忽视。
本文将着重讨论城市居住区步行空间的规划与设计问题。
一、城市居住区步行空间问题分析1、没有搞清居住区道路服务的主要对象居住区道路不同于交通干道,因为街道两旁的商业店铺吸引了大量的行人,它的设计应是非机动车和步行交通为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是以机动车通行为第一位,步行者的安全却退为其次:道路交通问题引发的“人车之争”导致“人让车”的现象司空见惯,街道的“主体”变为机动车而并非数量众多的步行者。
2、居住区道路空间比例严重失调由于传统的街道被拓宽,因此目前居住区道路的比例严重失调。
宽阔的机动车道上车流密集,使得行人很难从街道的一边到达另一边,从而造成了街道商业的萧条,街道人气的冷淡。
3、居住区机动车严重影响居民对步行道路的使用由于私家车数量的不断攀升,居住区停车场地与设施的缺乏,大部分汽车都停在了组团院落中,虽然这样方便了居民出行,但是大量占用了步行空间,使居民在组团院落中能够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小。
再加上人车出入使用同一个出入口,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
4、街道空间被商业服务设施占据有很多沿街的店铺把自己的招牌、广告牌、商业设施等都摆到步行道路上以招揽顾客;大多数餐饮店铺更是把生意做到了街上,开起了露天大排挡。
5、步行的整体环境质量不佳如果考虑到愉悦性、建筑及美学兴趣等,人们则喜欢步行。
然而,许多郊区的商业地带及市中心的许多街区因缺乏上述特点,很不适宜于步行。
许多街区被现代化办公大楼及大型商厦围成高耸的玻璃及水泥幕墙,与人行道、停车场间没有直接的通路,因而迫使行人尽可能迅速地越过这些地带,而不是去体验步行的感受。
二、居民行为特征与步行空间环境关系分析规划设计必须结合人的行为规律,如今已成为设计者的共识。
本文列举下几种常见的居民行为,来探讨其与步行空间环境的关系。
1、散步:散步是街道上最为常见的一种活动类型,是大多数居民喜欢的最普通的休息方式。
散步是为了在户外进行轻度的运动以达到减缓压力、保持身体健康的作用。
居民对散步场所的选择一般有如下考虑:①环境优美,空气新鲜;②夏天要有遮荫树木,冬天要背风向阳;③以安静为主,但有时希望能看到些热闹的场面,因此散步路线应动静结合;④散步空间是一个连续的空间序列,应该重视宅间小路、组团道路和小区道路的步行空间设计,加强散步空间的连续性;⑤散步道路应该行走方便舒适,尽量避免或减少高差,有座椅等休息设施和停留回旋空间。
2、休憩:在步行道路上停留坐下的人一般可分为两类:由于散步等活动体力问题而坐下来休息的;喜欢坐在路边一边聊天一边观看街道上的行人或发生的活动。
第一种休憩活动对步行空间的要求很低,如果不能专门设置供外部空间使用的座椅,那临时的花坛护栏等也偶尔可以解决问题;第二种休憩活动相对要求高一些:一是需要一个可以久坐且舒适的空间环境,包括座椅的舒适度,周围绿化好坏等等;二是步行空间要有足够的人流或丰富的活动内容,避免坐在那里无事可看;三是此空间不应被周围的活动所干扰。
3、慢跑:慢跑也应算是最为简单和广泛的运动之一,除了残疾人之外,几乎所有年龄段的居民都可以进行。
慢跑的要求是:第一,周边环境最好能提供比较新鲜的空气,以利于锻炼者的健康;第二,路面平整以保护运动者不会受到意外的伤害;第三,需要避开机动车辆。
4、玩耍:玩耍的人群主要集中在3~9岁的儿童,玩耍的内容也是十分丰富,如溜旱冰、球类等等。
儿童由于其生理与心理上的特点,对玩耍环境的要求相对苛刻:第一,活动范围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最好在自家楼门口,家长从住宅内可以看到的范围内;第二,此空间不应与机动车道路直接相连,以免儿童因为不注意而跑到车行道上发生危险;第三,玩耍的场地要求平整,有一定的空间变化,以满足儿童躲藏攀爬的行为特点。
5、交谈:交谈是人与人之间彼此沟通交流的最基本最直接的方式,也是彼此之间缔结密切关系的重要途径。
短时间的交谈一般常为彼此问候,交谈无需持续很久,对步行空间并无太多要求。
但如果是长时间的交谈,那么交流的场所就会显得十分重要了:首先要有一个可以坐下来的地方,没有人愿意长时间的站立交谈;其次要有一个相对比较安静的环境,因为噪音会影响人们的听力和情绪;第三,长时间交谈有时是伴随着其他活动而发生的,如共同围观某一活动,共同照看在玩耍中的儿童等等。
6、群体性活动:群体性活动是指要有多个人参加并完成的活动,如老年人的群体秧歌、各种街头舞会、儿童的嬉戏、树荫下的打牌下棋等等。
这类活动具有很强的交流趋势,对步行空间活动的提升有很大益处。
这类活动对场地也有一定要求:第一,需要有一定的空间来进行活动,根据活动的内容和人数大小不定;第二,场地不能离居民住宅太近,以防扰民;第三,场地的周围应有可供休息的地方,用来休息与交谈。
7、商业性活动:商业与诸多的步行空间的活动有着紧密地联系,它是散步、休息、观望等活动的重要潜在诱因。
商业对于交易的双方而言是必要的日常工作或活动,而这种活动可以成为人群自发性活动聚集的引力。
这就要求步行空间能够与各类商业部门相连接,使得人们能够通过步行达到商场、超市、街边店铺等各类商业设施。
三、居住区步行空间规划设计方法探讨1、步行道路与车行道路应有效分离居住区是人们休憩、游戏以及交往的空间,因此居住区内道路对于居民来说首先应该是安全的。
如果安全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再好的居住区绿化,再好的道路景观,恐怕也没人去使用。
因此,在居住区规划中应分析区域内人群的出行方式和居住模式,合理的组织流线,以适宜步行的尺度构筑社区,尽量实现人车分流,减少汽车对于居住环境的破坏。
如不能完全分离,为保证居民在街道空间的活动质量,应对过境的机动车的数量、方向以及速度等方面进行控制。
2、步行道路应能够把各类功能区域串联起来居民在选择步行到达某个目的地之前,往往会对路程的远近、有无潜在的交通危险、途中有无休息的地方,甚至是沿途的环境是否优美等因素加以考虑。
人们都不愿绕弯道,如果可以看到目标,他们总是径直走向目标。
而且如果目的地明确,时间紧张的话,人们也都会选择最近的路线,哪怕行走不是很方便的路面。
因此居住区步行道路的规划设计应该尽可能将居住区各类绿地、居民住宅、公共建筑以及机动车交通接起来,并且路线安排也应与居民的出行规律一致,使之成为一个高效便捷的步行系统。
3、步行空间商业活动的经营要想把人吸引到室外来,步行空间是否具有提供活动产生的引发物(触媒)相当重要。
通过商业服务来吸引人们走出家门的步行空间规划设计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某些商业服务的扰民问题;二是商业服务的类别搭配及合理布局。
4、近宅步行空间应有其私密性近宅步行空间是住宅外部公共空间中私密性最强的空间,它归属于某一个单元或某一栋住宅楼的居民所共有。
同楼或同单元的居民常常在此处相遇,幼儿在这里玩耍,老人们也随着在此照看孩子,并和邻居聊些家常里短。
这个空间不仅具有交通和邻里交往的作用,还具有识别与防卫功能。
5、公共活动的步行空间应具备开放性许多居民到户外活动,并没有确定的目标,只是随意地走走看看,这时别人的活动很可能就会吸引他驻足观看,甚至加人其中,自发性活动就会变成社会性活动。
6、游憩设施对步行空间十分重要(1)休息设施:对于步行者来说,休息设施尤为重要。
如果有足够的座椅供休息、闲聊、观望人群,那么步行街上的行人会大大增加,逗留的时间也会更长。
尤其是老年人,这样可以使他们的步行范围变得更为广泛。
座椅应该按照一定的间距布置到各个开敞空间的路线中,这样可以支持人们的继续步行。
(2)儿童游戏设施:除专门建设儿童公园、儿童游乐场外,在居住区步行空间中开辟儿童游戏角,添置必要的儿童游戏设施如沙坑、秋千、转椅、滑梯等,将受到广大居民的欢迎。
(3)老年人体育健身设施:老年人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住宅及附近的公共环境中度过的,尤其在气候较适于户外活动的春、夏、秋三季,居住区步行空间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开放的活动空间、适宜的活动场地、广泛地社会参与而成为老年人户外活动的首选场所。
因此,一些简单的体育健身设施如单杠(高度宜低)、压腿杠、球网、教练台等,在设计中不容忽视。
7、绿地内步行空间的设置位置应符合居民行人习惯抄近路是人之常情,设计者不应该抱怨居民因为抄近路而损坏了草坪或绿篱,而应该首先检查自己的设计是否为居民出行方便作出了周密的考虑。
当这种情况经常发生时,说明设计者的设计是失败的。
因此设计初始就应该考虑居民的行走习惯,如已经在绿地终踩出了小路,那么就应该在这的地方增加小路。
8、居住区步行空间的区域控制步行距离的确定首先应充分考虑到儿童和老年人的体力承受能力,因此生活性的通勤距离应控制在500m以内;其次应把住宅与城市公共交通的距离,最好控制在400米以内,以减少居民上下班(学)的通勤时间;最后还应满足居民对步行空间的需求。
如果居民每天散步的时间在40分钟到1个小时,距离应在1000m以上,步行距离太短,势必会增加居民在步行道路上往返的次数,造成心理与视觉的疲倦,从而降低了散步的质量。
为了避免空间的浪费以及考虑到居住区的现实情况,步行道路应与绿地相结合或设计成环路等形式。
但适当的步行距离有时也不仅是依据实际的路程来定,更重要的是感觉距离。
四、综述步行空间因其开放性与共享性而成为居住区中最为大众化和全民性的场所,因此它是与居民出行、交往根本需求密切相关的。
我国城市居住区范围内步行系统的规划与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可供参考的结论性资料与统计数据还是比较匮乏的,而由于国情的特殊性,国外的经验数据又不能直接应用于我国居住区,再加上调查的区域范围有限,因此所提出的建议有其局限性,不足以作为普遍使用的最终结论。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集安全、便捷、健身、交往功能于一身的居住区步行道路的建设,必将成为今后营造居住区优质生活环境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