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分析综合题错项设题九大陷阱及对策
- 格式:ppt
- 大小:139.50 KB
- 文档页数:18
高考文言文复习的三大谬误以及科学对策大部分学校一轮复习先从文言文开始,先从复习教材文言文开始,掌握教材课下注释,耗时长,效果差。
归其原因,有如下方面:谬误一教材与练习脱节。
复习教材,最多是提问教材注释,训练情景默写,没有配套的训练题。
市场上的一轮资料多是围绕知识点展开,很少有围绕教材展开。
多采用现成材料,习题是成题,不能巩固复习的教材。
只有以教材为依托,才能更牢固掌握系统知识,只有配套训练才能深化知识,培养关键能力。
教材与联系脱节,教材掌握的慢,忘的快。
谬误二集中复习,知识点不能循环掌握。
一般复习集中几个月时间,单独复习文言文,文言文教材课文复习结束了,文言文就不多下功夫了。
学生不能在日常学习中反复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不能在练习中获得自信,文言文复习效果较差。
谬误三使用成题,训练不成体系。
参加的联考题模仿往年高考题,习题有较大随机性,缺乏系统性,训练效果不佳。
这样训练没有前瞻性,容易陷入机械刷题误区。
如文言文翻译,不能体现序列性,每一次考试都是以点的形式出现,较难的题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根据2022年高考命题变化,文言文第一轮复习,我们准备这样做:方法一打破语文题型限制,打破分数限制。
关联教材,命制习题。
教材挖空训练,巩固掌握基础知识;文言文段落训练,关联教材,培养断句能力与翻译能力,落实翻译的每一个考点。
试卷可以命制三篇文言文训练,试卷可以以200分的形式出现,不盲目攀比,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落实考点,形成知识体系,培养关键能力。
方法二一题多用,错题再练。
一篇文言文,可以命制多种题型,可以出多句文言文翻译,根据教学计划,巩固基础知识,培养迁移能力。
错题重练,检测学生学习习惯,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形成循环复习。
一题多用还表现在积累写作素材,积累典故,提高写作能力,提高诗歌鉴赏能力,突破习题类型限制,形成知识体系。
方法三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分散复习是每天都要训练,每天让学生从教材照一句翻译,既巩固了教材,又提高了翻译能力;每天找50字左右的段落,从《世说新语》中找,从高考真题中找,从《智囊》中找,在多媒体上展示,提高翻译断句能力,培养爱国情操,积累作文素材,提高作文能力。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丢分的雷区总结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中可能会遇到的丢分雷区如下:
1. 阅读理解题:在阅读理解题中,要注意细节问题和推理题的答题方法。
如果没有仔细阅读题目或文章,就可能选择错误的答案。
此外,对于推理题,要基于文章中的信息进行推理,而不是凭借个人想法。
2. 写作题:在写作题中,要注意写作结构和语言运用。
写作结构要合理,要明确主题,并按照逻辑有条理地进行论述。
语言运用要准确、得当,注意避免错别字和语法错误。
3. 古文阅读题:古文阅读题需要理解文言文的古词句和典故,如果没有充分掌握这些知识,就容易在解题过程中迷失方向。
此外,古文阅读题有时会有深层含义,要注意挖掘出文本中的隐含信息。
4. 作文题:作文题需要运用自己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要注意思路清晰,观点明确。
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逻辑性,合理安排各个段落和句子的顺序。
同时,要注意语法和用词的准确性,避免出现明显的错误。
5. 正确理解题目:在解题过程中,要准确理解题目的要求。
有时候题目会有一些细微的提示,如果没有仔细阅读题目,就容易忽略这些提示,导致答案的错误。
以上就是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中可能会遇到的丢分雷区的总结。
复习过程中要注意这些问题,提前做好针对性的备考,加强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解题能力,以避免在高考中丢分。
第 1 页共 1 页。
文言文分析及概括题常见设误方式及应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18套语文试题几乎均设此题。
在试卷中,它常常以“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或‘正确’)的一项是”的形式出现,选项往往在细小环节上设误。
解答这类试题,要求我们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并对文中信息进行归纳提炼,对所记之事或所阐之理进行综合的分析与判断。
考查点一般是某个人物的性格和行为,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发展及导致的结果,某个观点的依据,某种现象的内在本质等。
下面以近年高考的这类试题为例来分析其设误方式,以期寻得应对之策。
一、曲解词义,误解文意这类试题既然是对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那么每个选项涉及到的内容往往比较复杂,与原文对照的点分布较广。
但是,设误的选项并不是对每一个点的分析概括都出了问题,它可能只在一两个关键词的理解上出了偏差,抓住了这个关键词,就等于击中了这个选项的穴位。
[例1]2010年重庆卷第10题: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选项]C.查道性格淳厚,即使有人犯了法也能宽恕。
胥吏有过失的,他不笞罚;老百姓拖欠税赋的,他自己出钱偿还;仆从摘枣以献,他挂钱于树;待废弃孤露者,尤其优厚。
[对应原文]道性淳厚,有犯不较,所至务宽恕,胥吏有过未尝笞罚,民讼逋负者,或出己钱偿之,以是颇不治。
原文中“有犯不较”可联系现代汉语成语“犯而不校”来理解,意思是“有人冒犯了他,他不计较”,选项解说为“即使有人犯了法也能宽恕”明显不正确。
[例2]2009年全国卷Ⅲ第6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选项]D.朱昭方面有人暗中与敌人串通,透露了朱昭准备突围的消息。
敌人害死守兵,得到城池。
朱昭不幸坠入沟堑,他怒目提剑,无人敢前,最后中箭而死。
[对应原文]部落子有阴与贼通者,告之曰:“朱昭与其徒将出战,人虽少,皆死士也。
” 贼大惧,以利啖守兵,得登城。
高考语文中的常见陷阱与应对策略高考是每位学生都期望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考试之一,而在高考语文中,常常存在一些让学生难以应对的陷阱。
本文将探讨高考语文中的常见陷阱,并为学生提供一些应对策略,以帮助他们取得好成绩。
首先,在高考语文中,常见的陷阱之一是题干理解错误。
学生在做题时,往往会出现对题干中关键信息的误解,从而导致错误答案的产生。
要应对这一陷阱,学生应该仔细研读题目,理解每一个词语的含义,并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
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多做一些真题训练,提高自己对题目要求的理解能力。
其次,词义辨析也是高考语文中的一个常见陷阱。
在考试中,往往会出现一些词义相近、但含义却有差异的选项,容易使学生陷入迷惑,选择错误答案。
针对这一陷阱,学生应该注重积累词汇,并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平时,可以多读一些高质量的文章,关注词汇的用法和语境,逐渐提高自己的词义辨析能力。
另外,在阅读理解题中,常见的一个陷阱是选项干扰。
有些选项看似合理,但却与文中的信息不符,容易误导学生做出错误的选择。
为了应对这一陷阱,学生应该在做题时,先通读全文,明确文章的主旨和中心思想。
同时要注意选项与原文的一致性,不要被迷惑的选项所干扰。
可以通过划线标记、做题前先读选项等方式,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文章并更准确地选择答案。
此外,高考语文中的常见陷阱还包括作文表达的得失分点。
作文是高考语文中重要的一部分,而在作文中,学生的表达方式往往容易出现问题。
一些学生在作文中使用的词语不准确、句式结构不完整,甚至存在语法错误,导致失分。
为了避免这些陷阱,学生可以通过多写作文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同时,要注重积累各类优秀的表达方式,并在写作前进行构思和提纲,以确保作文的逻辑性和准确性。
综上所述,高考语文中存在着一些学生常常陷入的陷阱,但是只要我们对这些陷阱有所了解,并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就能够成功应对这些困难。
学生们应该通过练习、积累和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以取得优异的高考成绩。
2021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9大陷阱与解决对策混淆是非设误方式命题者故意混淆事物的属性、特点、关系等,使考生误解或混淆概念。
主要表现为以假代真、以真代假、以近代远、以远代近、以高代低、以低代高等。
判定技巧要判断“混淆是非”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或选项句时,要特别注意事物的属性、特点、关系等,看选项是否与原文表述相符。
应用体验原文我有一只小毛驴,我从来也不骑……”这首儿歌在多年前就已经传遍了大江南北。
但是,你可知道,这首儿歌的作者是谁吗?他就是著名的儿童文学家___。
选项2018·全国卷ⅠT1—C)“我有一只小毛驴,我从来也不骑……”这首儿歌的作者是___。
对比分析选项混淆是非。
原文中明确说了这首儿歌的作者是___,而选项却把这句话作为答案,显然是无意义的重复。
04偷换概念设误方式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的概念、词语、句子等进行改动或曲解,以达到干扰考生的目的。
主要表现为把概念、词语、句子等的意思进行改变、曲解或者改变其语境。
判定技巧要判断“偷换概念”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或选项句时,要特别注意概念、词语、句子等的意思和语境,看选项是否与原文表述相符。
应用体验原文当代青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所接受的信息和文化,与以往的青年有很大的不同。
他们生活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环境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选项2016·全国卷ⅠT1—C)当代青年在成长过程中接受的信息和文化与以往的青年相同,唯一不同的是他们生活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环境里。
对比分析选项偷换概念。
把原文中的“有很大的不同”改成了“唯一不同”,改变了原文的意思。
05因果混乱设误方式命题者故意混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使考生无法正确理解文章中的逻辑关系。
主要表现为颠倒因果、混淆因果、无中生有等。
判定技巧要判断“因果混乱”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或选项句时,要特别注意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看选项是否与原文表述相符。
易错题19 文言文阅读之文意辨析题——不识常见的设题陷阱目录01 易错题简介易错题型——文言文阅读之文意辨析题易错原因——没有找到正确的比对突破口02 易错题例析03 易错题攻略【攻略一】比对“选项”对文本“关键词语”的解读是否正确。
【攻略二】比对“选项”对文本“重要人物”的解读是否正确。
【攻略三】比对“选项”对文本的“时间地点”解读是否正确。
【攻略四】比对“选项”对文本所涉“范围”的解读是否正确。
【攻略五】比对“选项”中分句之间的逻辑层次关系是否正确。
04 易错题练习★易错题型——文言文阅读之文意辨析题文言文阅读之文意辨析题,主要考查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最有效的方法是“比对法”。
基于此,找到正确的比对突破口,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考生在解题时,应侧重关注选项在哪些方面对文本进行了误读。
常见的选项设误方式主要集中于人物、地点、时间、词义、关系、依据与结论等方面。
★易错原因——1.没有从人物性格事迹角度比对。
2.没有从关键词语角度进行比对。
3.没有从时间地点角度进行比对。
4.没有从分句之间关系进行比对。
5.没有从人事所涉范围进行比对。
(2023年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昔者晋公子重耳出亡,过于曹,曹君袒裼而观之,釐负羁与叔瞻侍于前。
叔瞻谓曹君曰:“臣观晋公子,非常人也,君遇之无礼,彼若有时反国而起兵,即恐为曹伤君,不如杀之。
”曹君弗听。
釐负羁归而不乐,其妻问之曰:“公从外来而有不乐之色,何也?”负羁曰:“吾闻之,有福不及,祸来连我。
今日吾君召晋公子,其遇之无礼,我与在前,吾是以不乐。
”其妻曰:“吾观晋公子,万乘之主也;其左右从者,万乘之相也。
今穷而出亡过于曹,曹遇之无礼,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
子奚不先自贰焉。
”负羁曰:“诺。
”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公子见使者,再拜,受其餐而辞其璧,公子自曹入楚,自楚入秦,入秦三年,秦穆公召群臣而谋曰:“昔者晋献公与寡人交,诸侯莫弗闻。
高中文言文学习中的常见错误及纠正方法在高中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常常犯下一些错误,这些错误不仅影响了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学习效果,还会对整个阅读体验造成一定的困扰。
本文将针对高中文言文学习中的常见错误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纠正方法。
I. 用词错误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学生们容易犯下用词错误。
这些错误包括误用古代词汇、错误理解词义等。
为了纠正这些错误,学生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仔细阅读原文:在阅读文言文时,学生们要仔细理解并记住每个词的含义。
可以结合课堂讲解或字典查询来确保正确理解每个词的意思。
2.加强积累:通过积累古代词汇的使用频率,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词汇。
可以通过背诵古代诗词、阅读古代文献等方式来加强对古代词汇的积累。
II. 语法错误语法错误也是高中文言文学习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学生们可能会犯下错用语序、主谓不一致等错误。
为了纠正这些错误,学生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理解句法结构:学生们应该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句法结构,包括句子的主谓宾结构、动补结构等。
通过深入理解句法结构,学生们可以更好地运用语法知识。
2.加强练习:通过大量的语法练习,学生们可以熟悉并纠正自己常犯的语法错误。
可以寻找相应的练习题目,并借助老师或同学的指导进行订正。
III. 理解错误理解错误也是学生们在高中文言文学习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学生们可能会对文言文的含义产生误解,从而影响对整个文章的理解和把握。
为了纠正这些错误,学生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注重上下文:学生们应该注重文言文的上下文关系,通过上下文的线索来推测词义和句意。
可以结合课堂讲解、词典查询等方式来加深对上下文的理解。
2.分析语境: 学生们在阅读文言文时,应该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通过分析语境,理清文章的逻辑关系。
可以通过阅读文言文经典作品,了解古代文学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综上所述,高中文言文学习中的常见错误包括用词错误、语法错误和理解错误。
针对这些错误,学生们可以通过仔细阅读原文、加强积累古代词汇,理解句法结构、加强语法练习,注重上下文、分析语境等方法来进行纠正。
高考文言文阅读“概括分析”题设误类型与应对策略近年来的高考文言文阅读,客观题最后一题的考查点通常为“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对所写人物、所述事件或所论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
该题涵盖内容广,整体把握要求高,是对文言材料中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因而考生错误率较高。
在这种情况下,洞悉该题的题型特点与解题技巧十分必要,以下从该题特点、解题方法、常设陷阱及对策三个方面结合试题进行解析,以期对考生有所帮助。
一、该题特点这类选择题多数为“选非”型(但也有少数为选择正确的一项,如2009年的广东卷),题干多表述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考查重点为概括分析,“概括”侧重对内容的提炼,“分析”侧重对内容的理解,往往要涉及整篇文章。
四个选项的内容设置一般遵照原文中的先后顺序,而拼合起来往往成为很好的全文梗概,有时对原文局部细节有不解之处,通过阅读此题能豁然开朗,因此利用好该题选项可用来印证、补充、丰富阅读时的理解。
同时,文言文解题时宜采用“倒卷珠帘”的方式,即整体阅读后马上聚焦这最末一题,往往有助于迅速把握文段。
二、解题方法该题的错误项设置往往正误相杂,以真扰假,即在大体正确的情况下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因此解答时一定要注意采用“题文对照”的策略,即将每个选项还原到文中找到对应区域,每一个内容都应该找到信息源,尤其要重视细节之处的仔细对照,看有无曲解。
解答该题最忌的就是“题文分离”,只凭阅读的模糊感觉确定答案,这样会增加错误率。
三、常设陷阱与相应对策作为选择题,题目中总是需要设置一些干扰点,如果能熟悉常见的干扰设置方法,就能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文言文“概括分析”题常见错误设置类型有:1. 曲解词义——以转述中误释词义来设置错点对策:要细辨原文中的字词在进入选项后是否发生了释义错误,要找到原句,运用语境推断法进行推敲,有时还可灵活运用常见的成语联系法、互文现义法、结构推断法等协助辨析。
高考文言文分析综合题错项设题九大陷阱高考文言文阅读测试往往有一道题是分析综合题。
这是考查考生全面把握文言阅读材料内容与主旨的“压轴题”,年年必考。
这道题常常以指出错误选项的形式来设置,因而探究命题人错项陷阱设置的技巧,对提高考生的辨别能力,快速而准确地判断出文意理解的正误,无疑是大有婢益的。
陷阱一:无中生有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命题人在选项中故意编造一些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或者是捏造的情节,以此来干扰考生思维。
如2008年全国卷第10题D项:韩延寿善于审案,严格约束下属,因此令行禁止,诉讼锐减。
此项“善于审案”无此信息。
原文相关信息是最后两段,主要是结尾“在东郡三岁,令行禁止,断狱大减,为天下最”。
命题者以此前的惩罚一官吏的行为故意说成是“善于审案”,其实那事例是要表现韩延寿勇于改错。
陷阱二:张冠李戴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将原文某人做的事、说的话“移花接木”到另一个人物身上,导致对象错位。
如2009年广东卷第8题A项:李迪本来是赵都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
“他(李迪)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犯了张冠李戴的毛病,应是“李迪的曾祖”而不是李迪。
陷阱三:弄错时间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将原文叙述的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或不同事件之间的时间混乱表述。
我们来看2009年高考全国卷D第IO题C项:郭原平以种瓜为业,曾遇大旱,运瓜的沟渠不能通船。
县官刘僧秀要引农田水注入瓜渠让他运瓜,他不肯接受。
运瓜时,他也见有人遇到困难,却能迅速相助。
大旱之时,郭原平否定具官的建议并没有引农田水注入瓜渠,因此他帮助别人应该不是在当次,此项在时间表述上混乱。
陷阱四:颠倒顺序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将原文中没有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事情当做已发生的事情,将原文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当做已出现或必然出现的情况来表述。
如 2008年高考江苏卷第8题C项:吴汉没有听从皇帝告诫,以致落败。
他吸取教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
高考文言文试题陷阱设置技巧及应对办法苏州新区第一中学於松贵高考考试大纲对古诗文阅读的考查要求中有这样两项:①筛选文中的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前者考查重点包括指明信息的具体内容,根据要求提取相关信息等。
后者重点考查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
那么,这两项要求在高考试卷中是怎样体现的,命题人员是怎样设置这两项考查点的解题陷阱的?笔者经过对近年来高考试卷的研究,发现高考文言文试题设置这两项考查点的陷阱主要有以下几种技巧:1.无中生有。
就是阅读材料里面本来没有这样的信息,命题者凭空加上这样的信息。
例如,2005年江苏卷第12题的B选项,说“阳城看到朝廷腐败,皇帝又听不进谏言”,而原文中根本就没有说到“朝廷腐败”,这就是典型的无中生有。
2006年全国卷I第10题B 选项说“未再发生过界内盗匪抢掠侵犯的事”,原文中根本就没有说到这一点,而是说泉陵侯“入始兴界,草木无所犯”。
此外如2005年广东卷12题C选项说的“挫败了阴就的图谋”,2005年湖北卷14题A 选项中“愤而择日告辞而去”,2006年安徽卷第10题D选项“并详尽交代相关内容”等,都是这样来设置陷阱的。
2005年江西卷14题D选项说作者(对唐临)“寄予了一定的同情”原文中也是没有的。
2.断章取义做法是,选项所引用的文章,只截取其中一句或几句的意思,而不顾全篇的内容。
局部看可能是正确的,放在全局看就不一定是正确的了。
破解“断章取义”的最好的方法是整体阅读并建立整体阅读的意识。
3.张冠李戴。
就是把某甲所做的事情说成是某乙做的,干扰学生的判断。
例如,2005年北京卷第10题B选项“鲁国由于荆灵王的干涉而赶走了庆封”,就是有意把齐景公偷换成了荆灵王,如果学生读不懂原文,或者看题目不仔细,就可能上当。
此外如2005年湖北卷14题B选项说“尼僧武技高超,争强好胜”,其中“武技高超”是对的,但“争强好胜”就不是尼僧的性格,而是李超的性格。
4.颠倒主次。
就是有意地把事情的主要次要人物或事情弄颠倒。
高考文言文阅读八种设误类型例析高考文言文阅读八种设误类型例析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学生易犯一些低级的失误,如果我们能把高考常见的设误类型告诉学生,那么学生做题时多长个心眼,效果或许可以好些。
从近几年高考的文言阅读看,常见的错误大致有以下八种。
1.【误点】偷换概念【题例1】(2001年全国高考题)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田单“兵不厌诈”手段的一组是①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②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③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④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⑤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⑥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纠错】错选B项。
分析:第①句陈述的是燕王不再信任乐毅,而改用骑劫代替乐毅,这是田单使用反间计后燕王不再信任乐毅而改用骑劫将军。
应当说这句话与田单“兵不厌诈”有密切的关系,但仍然不能算是符合题干要求的,因为要求选出的是田单“兵不厌诈”手段的一组,而这一句是表达田单“兵不厌诈”的结果。
“结果”与“手段”有很大区别,但出题者却不知不觉中偷换了概念,稍不留意就会中计。
第⑤句是描述“牛”和“燕军”的情状,第⑥句是说燕军大败,排除①⑤⑥所在的选项,从而得出答案C。
【题例】(1996年全国高考)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郭永刚直抗上举动的一组是①盛威临永,永不为动②袖举牒还之③永杖巫,暴日中④必条利病反复⑤或遂寝而不行⑥吾知行吾志而已A.①③⑥B.②④⑤C.②③⑤D.①④⑥【纠错】错选D项。
题干要求筛选的是表现郭永刚直抗上的“举动”,而第⑥句“吾知行吾志而已”却是郭永表达心志的“言谈”,这显然不属于题干对人物刻画方法筛选的指定要求。
但却有不少考生只盯住“郭永刚直抗上”,未能注意后面的“举动”二字,从而做错了题。
2.【误点】张冠李戴【题例1】(2000年全国高考题材)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其父子清慎如此”的一组是1.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文言文理解文意题的错误类型及矫正每年高考文言文的最后一道题,都是文义理解(分析概括文章内容)题。
这道题设置四个选项,四个选项的内容按行文顺序表述。
命题者往往在错误的一项中设置“陷阱”,“引诱”考生上当,怎样才能提高解答这类题的准确率呢?研究试题错误选项的类型尤为重要。
综观近几年高考试卷,命题者设置干扰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误解词句命题者故意对文言材料中某一词句加以错误地解释,从而导致叙述出错。
1.2010重庆卷第10题C项C.查道性格淳厚,即使有人犯法也能宽恕,胥吏有过失的,他不笞罚;老百姓拖欠税赋的,他自己出钱偿还;仆从摘枣以献,他挂钱于树;待废弃孤露者,尤其优厚。
原文“道性淳厚,有犯不较,所至务宽恕”,古代表示“犯人”一般是“囚”字,“犯”并非是“犯人”,而是“冒犯”。
另外,如果C项正确,那么查道就是没有原则的昏官了,这与整个文段内容也有矛盾。
2.2011浙江卷第18题D项D.文章描写了囚犯们因张文瓘贬谪移职而难过流泪的细节,从一个侧面表明张文瓘执法公允、深得人心。
原文是“拜侍中,兼太子宾客。
诸囚闻其迁,皆垂泣,其得人心如此。
”这里的“迁”不是贬谪移职,而是指升官调离(大理寺)。
这一类题实际上考查的是正确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生应该根据上下文准确理解词义。
学习文言文要积累一些文言实词,掌握常用实词的基本用法,但文言实词的含义最终是在语境中体现出来的,不要想当然,不要犯经验主义的错误。
二、夸大其词命题者在构拟这类选项时,常常在大体准确的概括、分析中,夹杂一两处故意夸大的地方作为干扰。
1.2009北京卷10题D选项D.鲁地儒生皆固守气节,坚决不与叔孙通合作。
原文:“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
鲁有两生不肯行”。
这句话是说鲁地有两个儒生不与孙叔通合作,而不是所有的。
2.2010四川卷第10题B选项B.永始、元延年间,长安城中一些犯罪分子为非作歹,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尹赏将他们收捕入狱,全部投入“虎穴”处死。
高考文言文分析综合题错项设题九大陷阱学案含答案高考文言文分析综合题是高考文言文考查的必考点,它考查的是考生对阅读材料整体文意把握的能力,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分值3分。
从《考试大纲》的规定来看,它包含以下具体内容:①筛选文中的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属于对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高、难度大,是备考的重点和难点。
该题错误项设置的基本做法是,在大体正确的说法中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
一、张冠李戴。
即把本是甲想的说的,选项中设为乙想的说的,或把几件事合在一起表述,混淆了时间、地点等条件。
例1:(2018·全国卷)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也。
……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
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
迁广平太守。
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
(《鲁芝传》)【选项设置】B. 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
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池,恢复旧境;离开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
【口头翻译】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
曹真去逝后,宣帝代替曹真督促关西军务,于是任命鲁芝参与骠骑军事,后调任天水太守。
天水郡和蜀地相邻,常被蜀军侵犯掠夺,人口一直在下降,盗贼四起。
鲁芝竭力镇守防卫。
又建立集市贸易,几年的工夫,被掠夺的土地都收复了。
又调任他为广平太守。
天水百姓包括少数民族都非常仰慕他的美德,大家亲自到京城上书,请求留下鲁芝继续做天水太守。
【比对分析】“蜀地饱受侵扰”错,原文“郡邻于蜀,数被侵掠”的意思是“天水接邻蜀地,多被蜀国侵扰”。
例2: 庞籍……久之,出知秀州,召为殿中侍御史,章献太后遗诰:章惠太后议军国事。
籍请下阁门,取垂帘仪制尽燔之。
(《庞籍传》)【选项设置】A.庞籍不畏权贵。
庞籍升任开封府判官时,力阻章惠太后垂帘听政,烧掉垂帘礼仪制度。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中的常见错误及改进方法在高考语文考试中,文言文阅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掌握好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对于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和分数至关重要。
然而,许多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常常会犯一些错误。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介绍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中的常见错误,并提出改进的方法。
一、错误的阅读理解许多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会对句子的结构、意思和修辞手法产生困惑。
他们往往无法准确理解句子的含义,导致阅读理解的错误。
改进方法:1. 提前准备:在高考前,要多读一些经典的文言文文章,熟悉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结构,培养对文言文的感觉和理解力。
2. 理清句子结构:在阅读文言文时,先理清句子的结构,分析句子的主谓宾关系,弄清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修辞目的。
3. 理解上下文:抓住文章的背景和主题,理解上下文的关系,辨别主次矛盾,找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意图。
二、字词理解不准确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学生经常将古代文字与现代汉字的意思混淆,导致对文章的理解产生偏差。
改进方法:1. 查字典:对于生词或不熟悉的古代文字,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使用字典,查找其准确的解释和用法。
2. 多练习:多做一些文言文阅读的练习题,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字和词汇,提高对字词的理解能力。
三、缺乏整体把握很多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只看到了局部的句子和词语,却无法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和脉络,导致对文章的理解片面和不全面。
改进方法:1. 阅读全文: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尽量读懂全文的大意,抓住文章的思路和结构,了解作者的观点和观点的触发点。
2. 串联观点:在阅读时,要将文章中的各个观点和段落进行整合和联想,形成自己的思维导图,帮助记忆和理解。
四、缺乏综合运用在高考语文阅读中,很多学生只追求理解句子和文章,却忽视了对古代文化、历史背景、作者思想等方面的理解。
改进方法:1. 关注古代文化:学习文言文时,要关注其中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理解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