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试题库完整

  • 格式:doc
  • 大小:65.50 KB
  • 文档页数: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地理学

一、填空

1、资源配置能力主要由经济体制、政府的经济管理能力、企业的组织水平和产业结构等构成。

2、企业增长的动因包括:实现规模效益、实现交易内部化、技术优势的发挥、来自竞争的压力。

3、从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来看,外国直接投资区有趋于经济中心区布局、边界地区、社会经济联系

密切地区的显著特征。

4、企业增长战略有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

5、在非农产品周期理论中,非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

6、区域性的含义是:可度量性、系统性、不重复性。

7、胡佛经济区位论的运输费用是:线路运行费、站场装卸费,并提出两个著名论点:端点区位优于中间

区位、中间转运点最优区位原理。

8、主导产业有如下特点:阶段性、区域性、关联性。

9、尽管公司结构是处于不断变换之中,但是人们可以将公司归纳一下几类:功能部结构、产品部结构、

区域部结构、顾客部结构、矩阵结构。

10、1977年英国著名跨国公司邓宁提出一个折衷理论,将三种优势相结合用于解释跨国投资,这三种优势:

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

11、一般来说,经济轴主要有一下类型:沿交通干线分布的经济轴线、沿大江分布的经济轴线、海岸经济

轴线、山地与平原交接处的经济轴线。

12、一般而言,扩散机制有四种表现形式:就近扩散、跳跃扩散、等级扩散、随机扩散。

13、区位论研究抽象的世界,最基本的假设是“均质平原”和理性决策;核心思想是生产成本和运费的最

低化,或者利润最大化。

14、二战前经济地理中人地关系研究主要有:地理环境决定论、地缘政治学、人地相关论。

15、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有:科学技术进步、跨国公司的兴起与发展、国家的经济调节及干预作用、国

际经济协调。

16、文化与制度转向的形成背景:世界主要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社会科学相关学派的影响、经济地理学

本身的变化。

17、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点:经济全球化影响范围广、全球经济活动空间移动加剧、全球经济形成多级格

局。

18、区域主义的特点:重视野外调研、重视地方的综合(描述)研究、划分区域的拓扑学方法。

19、行为与感应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决策者行为、被雇佣者行为、消费者行为。

20、社会分工的前提:各地生产的自然差异、交换的发展。

21、根据区域分工理论,劳动地域分工是社会分工的空间表现形式,并且一定的运输手段和商业贸易的存

在是发展的前提。

22、影响区域经济增长因素有:资源禀赋、资源配置能力、区位条件和外部环境。

23、区域划分的三种基本类型是:均值区域、功能区域、行政区域。

24、经济区的组成要素:经济中心、腹地范围、经济联系、产业结构。

25、关于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化有多种解释的理论视角,主要的有集聚经济原理、交易费用理论、创新理

论和产业组织理论。

26、区域产业按产业功能分类可分为:新兴产业(潜导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基础产业。按要素

集约度产业分类可分为: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27、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点、线、网络、域面。

28、区域创新网络的组成要素: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关系通道、空间、结点。

29、跨国公司投资的国别选择(的要素取向)是成本取向、利润取向、市场取向、要素取向、公司战略取

向。

30、企业增长的战略有一体化扩张和多样化扩张;企业实现扩张的方法包括接触扩张和等级扩张。

二、名词解释

1、单位运价递减率:场站费用与距离的变化无关,则运输距离越长,每千米分摊的场站作业费用就越少,每千米的平均运输费用与距离的增加不是按等比例增加,而是呈递减的趋势。

2、距离衰减律:一般来说,各种经济活动或区域的经济影响力是随空间距离的增大而呈下降的趋势。这里的距离除了指空间距离、时间距离外,还可以是文化、制度、信息、心理、动机等方面的差异。

3、折衷理论:通过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能利用的是企业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只有当企业同时具备这三种优势时,才完全具备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

4、空间邻近效应:指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相互联系所产生的影响。

5、增长极:就是具有空间聚集特点的推动性经济单位的集合体。围绕特定的主导部门而发展起来的,并在地理上集聚在一起的产业群;泛指发展条件较好的城市。

6、区域创新网络:集聚在某个区域内的企业、科研机构、市场中介组织、行业组织、地方政府以及有关个人等创新主体,经过相互之间多渠道、多方式、多层面的长期交流与合作而形成的促进创新发生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网络。

7、劳动地域分工:指一些地区(或国家)专门生产某些产品(或产品的某一部分),其它地区(或国家)专门生产另一些产品(或产品的某一部分)。各地区(或国家)通过商品流通和交流,满足社会对产品的需求,从而达到发挥地区优势,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8、产品周期理论与循环积累因果原理

(1)产品周期理论:由弗农提出,以美国跨国公司生产与贸易的地理扩散为典型,主要用于解释国际投资得空间变化。弗农以本国工业开发的新产品在国内市场上的出现为出发点来分析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把农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然后,把这些阶段与企业的区位选择联系起来。

(2)循环累积因果原理:把社会经济制度看成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认为导致这种演进的技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互为因果的,他们以具有累积效果的循环方式运动。即强调社会经济过程中存在三个环节,即最初的变化,接着是一系列的传递式相关变化,最后又作用于最初的变化,并产生使其上升或下降的进一步变化,从而构成循环。

9、极化作用与扩散作用

(1)极化作用:指某一地点或地段,凭借自身优越地理位置的优势,由于主导产业和创新产业的建立,不断地从周围地域甚至较远的地域获取所需的物质、能量、信息的过程,这种吸引的范围、内容和程度都随着增长极的发展而拓展,正是这种吸引力的作用,形成大量的外部投入,从而使极点的经济实力、人口规模和自我发展能力迅速扩大,这个过程叫极化效应。

(2)扩散作用:增长极通过其产品、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的流动,将其经济动力和创新成果,传导到广大腹地,促进腹地经济成长。

(3)集聚与扩散的关系

①同时存在:但在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不同阶段,集聚与扩散机制发生作用的强度不

同,主导作用不同,经济发展的早期以集聚为主,后期以扩散为主。

②集聚机制与扩散机制的作用都存一定的惯性。只有等到出现集聚不经济(或扩散不经济)时,

才会受到遏制,并发生转化。

③两者可以相互转化,扩散并不排除新的集中。

10、接触扩散与等级扩散

(1)接触扩散:由近及远,具有距离衰减效应。

(2)等级扩散:沿着一定等级规模的地理区域进行,按区域重要等级跳跃式扩散的。

11、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

(1)内部规模经济:主要来源于企业本身生产规模的扩大。由于生产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分摊到每个产品上的固定成本会越来越少,从而使产品的平均成本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