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获得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1010.00 KB
- 文档页数:13
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分类:读书札记布鲁纳,一位在西方心理学界和教育界都享有声誉的学者,他在众多领域进行富有成效的研究。
心理学上,主要对学生的认知和发展进行大量研究,并在其研究成果上,提出了著名的教学理论。
基本观点:知觉与归类理论。
知觉过程是把感觉到的东西转换成意识,知识,情感或其他东西的行动,知觉具有两个特征:一,归类和推理的性质;二,各种不同的真实性。
知觉也就是对客体加以归类的过程,人们同周围世界的所有相互作用,都涉及对与现有类别有关的刺激输入进行分类。
概念获得的理论。
布鲁纳最早系统地提出概念假设—检验理论。
首先,根据概念的关键属性与概念的定义之间的关系,将概念分为三种类型:合取概念,一种根据同时呈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属性来下定义的概念;析取概念,一种根据同时呈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属性,或只呈现一种相关属性来下定义的概念;关系概念,根据各种属性之间特定关系来下定义的概念。
其次,通过实验的方式考察了概念获得的过程,列举出学生形成合取概念的四种策略:同时扫视;相继扫视;守恒聚焦;聚焦投机。
发现学习理论。
“任何学科都可以用理智上忠实的形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儿童。
”发现学习作为最佳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要创设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并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给予指导,帮助形成丰富的想象。
学生的学习类似于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
学习是由学生主动去发现,并独立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
注重掌握学科的结构。
强调学习的过程,在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发现方法和发现态度的培养。
在学习理论中,布鲁纳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适应了当时知识爆炸,信息迅速增长,学生要掌握大量知识的需要;同时,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现,而不是一味被动接受知识,利于激发学生内部的学习动机,对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一种肯定;对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创造能力,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但他单纯强调发现学习的方式,其实施对于教师的素质提出了过高的要求,时间上也不允许,而且发现法并不是适用于任何知识的教学。
教师招聘考点——布鲁纳理论第一节概念的获得与编码系统的形成一、概念的定义: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它代表着事物,用词来标志。
所谓事物的本质特征,是一事物之所以为该事物以及区别于其他任何事物所固有的根本属性或特征,它决定事物的性质。
非本质特征是对事物不具有决定意义的特征。
概念都包括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
二、概念的获得及其策略(一)概念的获得布鲁纳首先对概念形成与概念获得作了区分。
他指出,概念形成是指学生知道某些东西属于这一类别,其他东西不属于这一类别;概念获得则是指学生能够发现可用来区别某一类别的事物与非同一类别的事物的各种属性。
分3种:合取概念(毛笔)、析取概念(罪犯)、关系概念(左右)。
(二)概念获得的策略1.聚焦策略也叫整体性策略,是指以首个正确例子的全部特征作为切入点,建立假设,然后经过检验逐渐删除无关的特征。
聚焦策略又分为保守性聚焦策略和冒险性聚焦策略。
(1)保守性聚焦策略是指选择首个正确例子的全部特征作为中心,建立假设,然后进行一系列选择,每次只对一个特征进行检验。
(2)冒险性聚焦策略是指每次同时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特征进行检验,试图冒险一举成功,达到目标。
2.扫描策略也叫部分性策略,它是指将首个正确例子的部分特征作为初始假设,然后进行检验的策略。
扫描策略可分为同时性扫描策略和继时性扫描策略。
聚焦策略具有不会遗漏有关特征的优点,所以效果好些。
保守性聚焦策略更具逻辑性,在概念获得中既可以提高速度,也可以保证最终形成概念,是效率最高的一种策略。
(三)概念获得与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促进学生对这类概念的掌握应注意以下几点:1.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提供丰富的概念原型。
2. 利用变式,排除概念非本质特征的干扰所谓变式,就是概念的正例在非本质特征方面的变化。
3.正例和反例的比较,突出概念的本质特征正例有利于概括,反例有利于辨别。
4. 及时给予正确的反馈,促进概念的获得。
5.在运用概念中巩固概念。
举例说明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中的概念获得与消退,泛化与分化. 目录1. 引言1.1 背景和意义1.2 结构概述1.3 目的2.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概念2.1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简介2.2 概念获得与消退2.3 泛化与分化3. 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3.1 实验目的和假设设定3.2 实验方法和步骤描述3.3 结果数据收集与分析解读4. 讨论与启示4.1 讨论研究结果及其意义解释4.2 对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研究的思考4.3 进一步研究与应用展望5. 结论5.1 研究结论总结5.2 对未来研究和实践的建议1. 引言1.1 背景和意义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是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主要描述了一个有关学习和行为形成的过程。
巴甫洛夫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观察到了动物在特定条件下出现刺激-反应的现象,并提出了条件反射的理论。
这一理论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学习、行为以及精神疾病的发生机制具有重要影响。
巴甫洛夫的实验主要以狗为研究对象,通过给予狗食物并同时敲击钟声,使得狗在多次实验后开始将钟声与食物联系起来,并产生了唾液分泌等条件反射。
这种经典条件反射现象引起了人们对于学习和行为形成过程的广泛兴趣。
1.2 结构概述本文将详细阐述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中的几个重要概念:概念获得与消退,以及泛化与分化。
首先,我们将介绍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和背景知识。
然后,我们将深入探讨概念获得与消退的过程,并通过相关实验研究和案例分析来加深理解。
接着,我们将介绍概念泛化和分化的定义和过程,并讨论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以及影响因素。
在第三部分,我们将详细描述一个实验的设计和结果分析,以验证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中概念获得、消退、泛化与分化的现象。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解读,我们可以更加客观地理解这些概念在实验中的表现。
在第四部分,我们将对研究结果及其意义进行讨论,并提供了对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研究的思考。
同时,本文还将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案例分析常用理论[1]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变为信息的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聆听他人关于这方面知识的介绍和讲解。
抛锚式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
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核教学进程就被确定了。
一堂课中的锚就是一个有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而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
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促使学生将当前学习内容和自己已有的知识相互联系。
创设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间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有意义的学习,引导和组织协作学习。
提出适当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把问题引向深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诱导学生去发现规律,自己评价和纠正错误。
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若能顺利解决所给的问题,说明已经达到了学习要求。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忙着自己找答案,和同学们协商。
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师要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即进行信息资源的设计。
建构主义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不仅要精通教学内容,更要熟悉学生,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掌握现代化得教育技术,充分利用已有人类学习资源,设计开发有效的教学资源,对学生宏观的引导和具体的帮助指导。
奥苏伯尔德有意义学习奥苏伯尔提出的“同化论”体现了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时变化的依据的辩证思想。
概念获得理论在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中的应用一、引言学科的基本概念是掌握该学科知识的基础,任何知识都是在扎实的概念理解上构建起来的。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核心概念的作用不容忽视,理解核心概念及概念体系的形成与否对于学生真正地掌握生物学知识至关重要。
理解概念的关键是要分清概念的本质,在对感性材料的抽象过程中,不要把附带属性作为概念的内容。
这就需要我们在众多的生物学概念中提炼出能反映生物学本质的概念,因为这样可以统摄生物学学科的一般概念,可以揭示一般概念之间的联系,这样的概念就叫核心概念。
较之学科的基本概念,学科的核心概念对于整个学科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构建更加具有指导性。
因此,对核心概念的获得与形成,以及基于核心概念的获得拓展到高中生物的教学应用,也就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生物学核心概念获得的一般过程任何学科核心概念的获得和形成均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包含很多组成环节。
高中生物学核心概念获得的一般过程,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注重观察,获得关于事物表象的初步认识。
大多数学科知识的最初感知与获得均是通过对事物现象的观察,把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得到的第一手感性材料上升为感性认识,当感性认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形成了生活经验。
感性认识越深刻,生活经验越丰富,对于概念的初步形成和掌握也就越有利。
第二,由表及里,对观察到的表象认识进行归纳总结。
生物学核心概念的获得与形成,每一个环节都是加深理解的过程。
通过仔细的观察和留意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只有感性认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将感性认识进行深化,将感性认识上升为更进一步的理解,形成一个知识体系。
学生通过对观察到的表象认识进行归纳总结,可以将自己最初对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这是一个从认知到理解的过程。
在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的过程中,画图分析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对知识进行理解,帮助他们找到生物学对象的共同特点并进行发散思维,从而将所学知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案例分析常用理论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变为信息的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聆听他人关于这方面知识的介绍和讲解。
抛锚式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
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核教学进程就被确定了。
一堂课中的锚就是一个有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而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
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促使学生将当前学习内容和自己已有的知识相互联系。
创设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间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有意义的学习,引导和组织协作学习。
提出适当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把问题引向深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诱导学生去发现规律,自己评价和纠正错误。
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若能顺利解决所给的问题,说明已经达到了学习要求。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忙着自己找答案,和同学们协商。
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师要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即进行信息资源的设计。
建构主义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不仅要精通教学内容,更要熟悉学生,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掌握现代化得教育技术,充分利用已有人类学习资源,设计开发有效的教学资源,对学生宏观的引导和具体的帮助指导。
基于概念获得理论的生物学核心概念教学作者:王莉吴圣潘来源:《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1年第06期【摘要】概念的获得是构建理论的基石,任何学科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都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基础、离不开科学概念的指导,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核心概念的构建非常重要,学生能否牢固地的掌握生物核心概念,应当是高中生物学教学的主要目标,本文从概念获得理论出发,分析了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构建的途径。
【关键词】概念获得策略;生物学教学;核心概念建构;自主学习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1)06-0147-02一、问题的提出概念获得理论是指概念是构建理论的基石。
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学科体系的基本单位,是组成生物学学科的知识点。
生物学学科知识是由众多的生物学概念,以及通过它们的相互联系而建构出来的知识网络框架。
对生物学知识进一步总结形成生物学概念,在概念间建立联系而形成规律。
核心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反映生命规律,概念的外延是包括内涵适用的外部条件,理清概念关键是要分清概念的本质,在对感性材料的抽象过程中不要把附带属性作为概念的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在众多的生物学概念中提炼出能反映生物学本质的、构成学科框架的概念,因为这样可以统摄生物学学科的一般概念,可以揭示一般概念之间的联系,这样的概念就叫核心概念。
二、生物学核心概念获得的一般过程1. 找出事物的表象特点,观察认识阶段。
生物学核心概念的形成,最初来源于有关的生物学客观现象的观察认识,感性认识是概念形成的基础,感性认识越细致,越有利于概念的形成,感官认识的积累可以来自生活经验。
例如,在生活中观察到某一群家畜的种群特点;实验观察玉米种子萌发时,根的生长方向受重力的影响;直观的教学语言,在教学过程中对豌豆七对相对性状描述等,感性认识也就是获得生物学事实的过程。
2. 概括总结,抽象理论形成阶段。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概念的认可往往是一个逐步加深的过程,一般都是由认知到理解、由低级到高级的完善过程。
举例说明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中的概念获得与消退,泛化与分化. -回复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是一种学习理论,它通过对动物的实验研究,为后来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奠定了基础。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涉及到几个重要的概念,包括获得与消退、泛化与分化。
下面,我将一步一步回答关于这些概念的问题。
1. 什么是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是指一个人或动物经过重复的刺激和响应后,形成对特定刺激的自动反应。
最经典的例子是巴甫洛夫对于狗的实验,他通过训练狗在听到铃声之后给予食物,最终导致狗在听到铃声时分泌唾液的条件反射。
2. 什么是获得?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通过给予食物作为强烈刺激,他让狗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
随着实验的重复,铃声成为了最初刺激的替代品,也就是说,狗通过对铃声的刺激产生了自动的唾液分泌反应。
这个过程被称为获得。
3. 什么是消退?消退是指在经过一段时间没有实施条件刺激之后,获得的条件反射会逐渐减弱或完全消失的现象。
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如果停止给予狗食物,只播放铃声,狗的唾液分泌反应最终会停止。
这就是条件反射的消退。
4. 什么是泛化?泛化是指当一个获得了条件反射的刺激之后,类似的刺激也会产生相似的反应。
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如果狗经过训练,在播放铃声之前还播放其他类似的声音,例如敲击声,狗可能会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
也就是说,狗将敲击声与铃声相类比,产生了泛化效应。
5. 什么是分化?分化是指当一个获得了条件反射的刺激之后,只有与初始刺激非常接近或非常相似的刺激才能产生类似的反应。
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如果狗经过训练,在播放铃声之前还播放其他不太相似的声音,例如笛声或钟声,狗可能不会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
也就是说,狗对于非常相似的刺激才能产生条件反射,这就是分化效应。
在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中,获得与消退、泛化与分化是相互关联的概念。
获得和消退反映了条件反射是如何形成和消失的过程,而泛化和分化则揭示了条件反射是如何在不同刺激下表现出差异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