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综合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213.50 KB
- 文档页数:16
第12章温度与物态变化单元测试一、单选题1.以下温度估测中,说法正确的是()A.北京市冬季寒冷的室外温度可达到-65℃B.健康成年人的体温约36.5℃C.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房间温度约38℃D.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一定是0℃【答案】B【解析】A.北京市冬季最低气温在-20℃左右,故A错误;B.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6.5℃左右,变化幅度很小,故B正确;C.人体正常体温在36.5℃左右,感觉舒适的温度在25℃左右,故C错误;D.只有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才是0℃,故D错误。
故选B。
2.下列对生活中的现象解释正确的是()A.寒冷冬天的早晨,窗户玻璃上的冰花是在玻璃的外侧B.抗疫值班医护人员眼罩的镜片常常模糊不清,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C.“清明断雪,谷雨断霜”,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D.饮料杯中的冰块体积逐渐变小是因为冰块液化【答案】B【解析】A.“冰花”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玻璃,在其内表面凝华为小冰晶,故A错误;B.抗疫值班医护人员眼罩的镜片常常模糊不清,是因为医护人员口中呼出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眼罩镜片变成小水珠,这是液化现象,故B正确;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形成的小冰晶,凝华放热,故C错误;D.饮料杯中的冰块体积逐渐变小是因为冰块熔化成了水,故D错误。
故选B。
3.中华古诗文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下列对古诗文中涉及的物态变化分析正确的是()A.“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蜡烛“流泪”是熔化现象B.“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D.“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雾的形成是升华现象【答案】A【解析】A.蜡烛“流泪”是蜡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故A正确;B.雨的形成是水蒸气由气态变为液态,属于液化现象,故B错误;C.霜的形成是水蒸气由气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华现象,故C错误;D.雾的形成是水蒸气由气态变为液态,属于液化现象,故D错误。
第一节温度与温度计知能·提升训练知能提升1.在观察温度计的示数时,如图所示的a、b、c三种方法,正确的是()A.方法aB.方法bC.方法cD.a、b、c三种方法都对2.小明用寒暑表测得某室内的温度为-2 ℃,该温度的正确读法为()A.负摄氏2度B.摄氏零下2度C.零下2度D.零下2摄氏度3.(2022·辽宁大连中考)下列温度最接近4 ℃的是()A.冰箱冷冻室的温度B.冰箱冷藏室的温度C.刚煮熟的鸡蛋的温度D.刚温好的牛奶的温度4.一支体温计的示数为38.2 ℃,若使用前没有甩,用它能准确测出下面哪位同学的体温()A.小林的体温是36.7 ℃B.小明的体温是37.4 ℃C.小刚的体温是39 ℃D.小伟的体温是37.9 ℃5.关于温度计的使用,下列操作错误的是()A.体温计用后应将液柱甩回玻璃泡B.测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C.测液体温度时,应将温度计从液体中取出来读数D.读温度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6.用体温计测量病人甲的体温,示数是38 ℃,如果该体温计未经甩过就用来测量病人乙的体温,示数也是38 ℃。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乙的体温一定等于甲的体温B.乙的体温不可能等于甲的体温C.乙的体温不可能高于甲的体温D.乙的体温一定低于甲的体温7.(2021·云南昆明中考)如图所示,体温计的示数是℃。
8.使用温度计时,首先要观察它的和分度值。
小明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的温度,分别进行了三次操作,如图甲所示,其中正确的操作是。
图乙是用温度计分别测得的冰和水的温度,那么冰的温度是℃,水的温度是℃。
9.小明同学设计的一个温度计,如图甲所示,瓶中装的是气体,瓶塞不漏气,弯管水平部分有一小段液柱。
(1)这个温度计是根据(选填“液体热胀冷缩”或“气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2)将此装置放在室内,当周围的温度降低时,液柱将向(选填“左”或“右”)移动;(3)图乙是某患者测量体温时体温计的示数图,此时患者的体温为℃。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1.如图所示,寒冷的冬季在东北可以做到泼水成“雪”.泼水成“雪”的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此过程需要热量.第1题图第2题图2.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因而污水净化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如图是某同学发明的太阳能净水器,对照图示分析,污水被净化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先后.3.小丽的爸爸在海鲜的下面铺了一层碎冰块,原因是冰块在(填物态变化名称)时要吸热,且温度(选填“变大”“变小”或“保持不变”),能实现保鲜的效果.甲乙4.走进气象站,可以看到如图甲所示的百叶箱,箱内有两支温度计(测量并记录一天中最高气温的温度计和最低气温的温度计).图乙是某次测量过程中温度计的情况,其读数为℃.测量最低气温的温度计应采用凝固点较(选填“高”或“低”)的液体作为测温物质.5.为了适应环境,植物分布有一定规律.北方生长大量的针叶林,针叶林叶子细小可减小,减慢水分蒸发,以适应干燥的环境;南方生长大量的阔叶林,阔叶林叶子宽大,可(选填“加快”或“减慢”)水分蒸发,蒸发时会(选填“吸热”或“放热”),以适应高温的环境.6.寒冷的冬季,住宅的玻璃窗上常会出现“冰花”,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冰花”出现在玻璃窗的(选填“内侧”或“外侧”).7.小明分别进行如图甲、乙所示的实验时,发现碘锤锤柄处都出现了紫色的碘蒸气.他查阅资料发现:常压下,碘的熔点为113 ℃,碘的沸点为184 ℃,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400 ℃.根据这些资料,你认为实验(选填“甲”“乙”或“甲和乙”)能说明碘的升华,简要说明理由: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多选题每小题至少有2个选项符合题意,全部选择正确得3分,选择正确但不全得1分,有错选的不得分)8.关于体温计和温度计的区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体温计与温度计仅是长短不同而已B.体温计和温度计的结构相同C.使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时,可离开人体后再读数,但温度计读数时不能离开被测物体D.使用体温计和温度计时都要用力甩动几下9.2022年2月27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L-SAR 01组B星发射升空,如图所示.为了防止发射架被箭尾火焰直接喷射而熔化,发射台下修建了大水池,这利用了水的( )A.液化放热B.汽化吸热C.凝固放热D.熔化吸热10.在冬季,某地的地下水管破裂,水喷射出来形成了如图所示的“冰花”.虽然气温没有回升,但过了一段时间,发现“冰花”还是变小了.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冰花”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B.“冰花”是由喷射出来的水汽化形成的C.“冰花”形成时的气温为0 ℃D.“冰花”变小的过程中要吸热11.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倒计时方式以二十四节气为序曲,从“雨水”开始,一路倒数最终行至“立春”,向世界展现本届开幕式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质.下列有关部分节气包含的物理知识的解释正确的是( )A.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露的形成是凝固现象B.寒露:露水已寒,将要结冰.水结冰的过程需要吸热C.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D.大雪:降雪增多,渐有积雪.积雪消融是熔化现象12.有一种“保温杯”,外层为隔热材料,内层为导热材料,夹层间有“神奇物质”.开水倒入杯中数分钟后,水温降为48 ℃且能较长时间保持不变.“神奇物质”在48 ℃( )A.始终处于固态B.始终处于液态C.始终处于固液共存态D.可能处于固液共存态13.在室温为25 ℃的教室内,小亮给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涂抹少量温度与室温相同的酒精,并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变化.下列表示温度计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中,正确的是( )A B C D14.物质M通过吸、放热,出现三种不同物态,如图所示,甲、乙、丙三种物态依次为( )A.固、液、气B.气、液、固C.气、固、液D.液、气、固15.将不同金属在同一容器中加热,让它们熔化并混合,冷凝后可以得到合金,这是制取合金的一种方法.下表提供了几种金属的熔点和沸点,则下列合金中,不能用该方法制取的..是( )金属镁铝铜铁熔点/℃649660 1 083 1 535沸点/℃ 1 0902 467 2 567 2 750A.铝镁合金B.镁铁合金C.铁铜合金D.铜铝合金16.如图所示,烧杯中有水,水中倒扣着一个玻璃瓶,瓶内水面比烧杯内水面低.当烧杯中的水被加热到一定温度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烧杯和瓶内的水都可能沸腾B.烧杯和瓶内的水一定都不会沸腾C.烧杯中的水一定不会沸腾,瓶内的水可能会沸腾D.烧杯中的水可能会沸腾,瓶内的水一定不会沸腾17.(多选)如图所示为某物质发生物态变化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物质的固态为晶体,熔化过程从15 min 开始B.6 min时处于熔化过程,物质为固液共存态,吸热但温度不变C.在11 min时是液态,吸热,温度正在升高D.在20 min时,该物质是液态三、实验探究题(共24分)18.(8分)小芳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做探究萘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图乙是萘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小明为节省时间,用电磁炉代替酒精灯、不锈钢锅代替烧杯来进行实验,绘出萘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图乙可知,萘的熔点是.(2)图乙中,萘的熔化过程持续了min,该过程萘需要(选填“吸热”或“放热”).(3)小明在实验中发现萘熔化时恒温过程不明显,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写出一种即可).19.(16分)如图甲所示是小明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用的实验装置,通过酒精灯对水加热,使水沸腾,记录的数据如表1所示.表1时间/min12345678910温度/℃92939495969798999999(1)在组装器材时,是按照(选填“由上到下”或“由下到上”)的顺序进行的.甲乙丙丁(2)图乙、丙所示为小明观察到的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气泡在水中上升的过程,则图显示的是水沸腾时的情况.(3)由表1中数据可知,本次实验中水沸腾时的温度为℃,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选填“升高”“降低”或“保持不变”).(4)根据表1中的数据在图丁中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线.(5)实验中发现,水从开始被加热到沸腾的这段时间过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写一种原因即可)(6)小明在做完“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后又进一步探究了沸水自然冷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他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2中.表2时间/min051015253545556570温度/℃99715545352824222222小明通过描点画出如图戊所示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戊①根据表2中的数据可知,小明做上述实验时的环境温度(即室温)应为℃.②根据如图戊所示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可知,沸水在自然冷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特点是.四、综合应用题(共16分)20.(8分)将从冰箱冷冻室拿出来的冻鱼放在一盆冷水中,一段时间后将鱼从水中拿出,发现鱼的表面出现了一层较厚的冰.剥开这层冰,发现鱼已经完全“解冻”.请分析说明鱼表面这层较厚的冰是如何形成的.(“解冻”过程中,鱼的温度始终低于0 ℃)21.(8分)家里来了客人,小包装的茶叶已经喝完,妈妈打开冰箱取出一个大包装的新茶叶准备开封.小丽忙阻止,说直接打开包装茶叶容易潮湿变质,要等茶叶温度跟室温相近时再开封.请你帮小丽向她妈妈说明其中的物理道理.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1.凝固放出2.汽化液化3.熔化保持不变4.-3低5.液体的表面积加快吸热6.凝华内侧7.乙水沸腾时的温度不变,低于碘的熔点,碘不会熔化,只能升华(合理即可)8.C 9.B10.D11.D12.D13.A14.C15.B16.D17.BC18.(每空2分)(1)80 ℃ (2)5吸热(3)萘的质量较小(合理即可)19.(作图2分,每空2分)(1)由下到上(2)乙(3)99保持不变(4)如图所示.(5)烧杯中的水过多(合理即可) (6)①22②逐渐降低,并且降低的速度越来越慢,最后保持不变20.因为冻鱼的温度低于0 ℃,冻鱼在“解冻”过程中要吸热,使周围的水的温度降低(4分),达到凝固点后,鱼周围的水凝固,所以鱼的表面出现一层较厚的冰(4分).(合理即可) 21.从冰箱中取出新茶叶,如果马上开封,茶叶的温度较低,遇上高温的空气(4分),空气中的水蒸气会液化成水珠,使茶叶受潮,所以要等茶叶温度跟室温相近时再开封.(4分)。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单元测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下列温度值最接近实际的是()A.健康成年人的体温是39℃B.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室内温度是25℃C.洗澡时淋浴的适宜水温是60℃D.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盐水的凝固点是0℃2.关于温度计的使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被测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测量范围B.可以用体温计测量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C.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时,应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待测物体充分接触D.常用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观察温度,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观察温度3.如图,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吸热的是( )A.B.C.D.4.如图是某种物质发生物态变化过程中的温度—时间图像,下列从图像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A.这种物质是晶体,其熔点是50℃B.在AB段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在BC段物质不放热,温度保持不变D.在CD段物质处于液态5.印度曾出现高温天气,首都新德里的一条道路上的沥青被烤化,斑马线变得扭曲模糊,如图所示。
下列关于这个情景的说法正确的是( )A.沥青被烤化属于熔化现象B.沥青属于晶体C.沥青被烤化过程放热D.沥青被烤化属于汽化现象6.某些宾馆的洗手间安装了热风干手器,打开它就有热风吹到手上,使手上的水分很快蒸发掉,使水快速蒸发的原因是( )A.加快了水面空气的流动并提高了水的温度B.提高了水的温度并增大了水的表面积C.加快了水面空气的流动并增大了水的表面积D.提高了水的温度,增大了水的表面积,加快了水面空气的流动7.加油站都有这样的提示:请“熄火加油”、“禁止抽烟”、“不要使用手机”等.这是为了防止火花点燃汽油引起火灾,因为常温下液态的汽油容易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液化B.汽化C.熔化D.凝固8.生活中我们常看到“白气”,下列有关“白气”形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文艺演出时舞台上经常释放“白气”,这是干冰在常温下的升华现象B.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冰棍周围冒“白气”,这是空气中水蒸气凝华的现象C.深秋清晨的河面上经常出现“白气”,这是河面上水蒸气汽化的现象D.冬天水烧开后壶嘴处喷出“白气”,这是壶嘴喷出水蒸气液化的现象9.生活中人们发现,如果不小心被同样温度的水和水蒸气烫伤,往往是被水蒸气烫伤更严重。
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单元测试题一、单选题1.如图关于温度计的使用和读数,正确的是A.B.C.D.2.以下是小明估计的常见温度值,合理的是()A.中考考场的室温约为50℃B.健康成年人的腋下体温约为37℃C.洗澡时淋浴水温约为70℃D.冰箱保鲜室中矿泉水温度约为-5℃3.为保护河流和湖泊宝贵的水资源,我国专门建立地方“河长”负责进行管理。
在一些严重缺水的地域,人们会收集露水使用,下图中物态变化与露水的形成相同的是A.打在枝头的霜B.屋檐下的冰挂C.消融的雪D.山间的云雾4.在下列各图中,能正确描述铁锭熔成铁汁过程中温度变化情况的是()A.B.C.D.5.如图所示是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分析正确的是:()A.AB段表示该物质温度逐渐升高,它的熔点也在升高B.在第6min时该物质已全部熔化C.该曲线可能是石蜡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D.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6.在雨、露、雾和霜这些自然现象中,由空气中水蒸气凝华而形成的是()A.雨B.露C.雾D.霜7.雷州半岛常年干旱少雨,严重影响了我市的工农业生产.今年2月21日我市在廉江高桥镇发射了6枚火箭,利用火箭把催化剂播撒到云中实现了人工降雨.催化剂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粒,冰粒在下降过程中变成了雨滴.水蒸气变成冰粒,冰粒变成雨滴的物态变化过程分别属于A.凝华、熔化B.升华、熔化C.凝华、液化D.升华、液化8.由于天气炎热,会议室内开着空调,一位参加会议的同学发现会议室的玻璃窗上结了层小水珠,对这种现象的下述解释中正确的是()A.低温的水蒸气在玻璃窗上室外的一侧形成了小水珠B.高温的水蒸气在玻璃窗上室内一侧形成了小水珠C.室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在玻璃窗室内一侧形成了小水珠D.室外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在玻璃窗室外一侧形成了小水珠9.冬天,医生检查牙齿时,常把小镜子放在酒精灯上适当烤一烤,然后再把它伸进病人的口腔中,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防止接触口腔时病人感到太凉B.进行消毒C.镜面不会产生水雾,可以看清牙齿D.防止镜框受热,致使镜片脱落10.小明善于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一、夯实基础1.下列数据中,符合实际情况的是()A.人的正常体温为39.5℃B.洗澡水的温度大约为80℃C.人的心跳频率大约为1.2HzD.此时,教室的室温约35℃2.下列温度值最接近实际的是()A.健康成年人的体温是39℃B.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室内温度是25℃C.洗澡时淋浴的适宜水温是60℃D.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盐水的凝固点是0℃3.央视新闻“大数据”播报让我们看到了数据的价值,同学们在初中物理学习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数据.下列符合生活实际的是()A.人感觉舒适的气温约为45℃B.两个鸡蛋的重力大小约为1NC.人正常行走的速度约为5m/sD.教室内的一盏日光灯正常工作时的电流约为2A4.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熔化的是()A. B.冰雪遇暖消融冬天江河结冰C. D.春天白雾弥漫阳光下露珠变小二、能力提升5.下列物态变化需要吸热的是()A. B.冰雪消融露珠的形成C. D.霜打枝头冰的形成6.如图所示的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熔化的是()A. B.冰化成水露的形成C. D.雾的形成雪的形成7.户外活动时,为了给食物保鲜,将结了冰的矿泉水和食物一起放在泡沫塑料箱中,就制成了一个简易冰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食物保鲜利用了冰熔化吸热B.食物保鲜利用了矿泉水结冰放热C.取出食物,外包装上的水珠是汽化形成的D.取出食物,外包装上的水珠是升华形成的8.下列物态变化事例中,属于汽化的是()A.春天冰雪消融 B.清晨树叶上的露珠C.灯丝用久了变细 D.路面上的水被太阳晒干9.放在燃气灶上的一锅水在加热时质量变少.加热过程中水主要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熔化 B.汽化 C.液化 C.液化 D.升华三、课外拓展10.夏天,盛一盆水,在盆里放入两块高出水面的砖头,砖头上搁一只篮子,再把装有剩饭剩菜的碗放入篮子,用纱布袋罩好,就做成一个“简易冰箱”如图,篮子里的饭菜放置大半天也不会变质,以上“简易冰箱”的工作原理是()A.液化放热 B.蒸发吸热 C.凝固放热 D.升华吸热11.将杯中的液态氮(沸点为-196℃)倒入盛有奶浆的碗制作冰淇淋,观察到杯中液态氮沸腾,杯外壁出现白霜,则()A.杯中液态氮放热B.杯中液态氮温度不断上升C.杯中液态氮不断吸热,温度保持-196℃D.白霜是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12.下列现象的形成过程与物态变化对应正确的是()A.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凝固B.树上的雾凇--凝华B.树上的雾凇--凝华C.草叶上的露珠--熔化D.雪糕周围的“白气”--升华四、中考链接13.以下常见的物态变化实例中,放热的是()A.春天,冰雪消融 B.夏天,积水干涸C.秋天,草木上出现了霜 D.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14.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春天,河里冰雪消融,是升华现象B.夏天,冰棍儿周围冒“白气”,是汽化现象C.秋天,早晨花草上出现的小露珠是凝华现象D.冬天,温暖的车内窗玻璃会变模糊,是因为车内水蒸气液化的缘故15.关于水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水蒸气在高空中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此过程吸收热量B.冰山上的积雪只能先熔化成水,再蒸发成水蒸气,此过程放出热量C.江河湖海中的水蒸发成水蒸气,此过程吸收热量D.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凝华成小冰晶,此过程吸收热量参考答案夯实基础1.【答案】C2.【答案】B3.【答案】B4.【答案】A能力提升5.【答案】A6.【答案】A【解析】解:A、冰化成水是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现象,符合题意;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不符合题意;C、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不符合题意;D、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不合题意.故选A.7.【答案】A【解析】解:AB、将结了冰的矿泉水和食物一起放在泡沫塑料箱中,冰吸收热量,熔化成水,使得食物温度降低,不易变质.选项A正确、选项B错误;CD、刚从“简易冰箱”中取出的食物,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就在食物的外包装上液化成为小水珠.选项C、D均错误.故选A.8.【答案】D【解析】解:A、冰雪消融,是冰雪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过程.不符合题意;B、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不符合题意;C、灯丝变细,是由固态升华成为气态.不符合题意;D、水被晒干,由液态汽化成为气态.符合题意.故选D.9.【答案】B【解析】解:锅中的水在加热过程中逐渐减少,是部分水由液态变成了气态,此过程叫汽化.故选B.课外拓展10.【答案】B【解析】解:夏天温度高,盆里的水会不断蒸发,蒸发吸热,具有致冷的作用,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篮子里的饭菜就不容易变质.故选:B.11.【答案】C【解析】解:A、液态氮的沸点为-196℃,在常温下立即沸腾,此时会吸收热量.此选项错误;BC、液态氮的沸点为-196℃,沸腾过程中液态氮迅速成为气体,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C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D、液态氮沸腾过程中吸收大量的热,使奶浆和杯子的温度急速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很低的杯子,在其表面凝华形成霜.此选项错误.故选C.12.【答案】B【解析】解:A、玻璃上的冰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故A错误;B、树上的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故B正确;C、草叶上的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C错误;D、雪糕周围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D错误.故选B.中考链接13. 【答案】C【解析】:解:A、春天,冰雪消融,属于熔化过程,需要吸收热量.不符合题意;B、夏天,积水干涸,属于汽化过程中的蒸发,需要吸收热量.不符合题意;C、秋天,草木上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需要放出热量.符合题意;D、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属于升华过程,需要吸收热量.不符合题意.故选C.14. 【答案】D【解析】:解:A、春天河里冰雪消融,冰由固态变成液体是熔化现象,不是升华现象,故A错误;B、夏天,从冰柜取出的冰棍冒“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冰棍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的,不是汽化现象,是液化现象,故B错误.C、秋天,草叶上结有小露珠,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这不是凝华现象,故C错误.D、冬天,温暖的车内窗玻璃会变模糊,是因为车内水蒸气发生液化形成小水珠的缘故,故D正确.故选D.15. 【答案】C【解析】:解:A、水蒸气在高空中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此过程放出热量,故A错误.B、冰山上的积雪既能熔化成水,又能由雪直接升华成水蒸气,此过程吸收热量,故B错误.C、江河湖海中的水蒸发成水蒸气,此过程吸收热量,故C正确.D、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凝华成小冰晶,此过程放出热量,故D错误.故选C.。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单元测试【满分:100分时间:35分钟】一、选择(每个3分,共3×10=30分)1.(2018•江苏)如图所示的各种自然现象的形成过程,属于凝华的是()【答案】D【解析】冰雪消融是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现象,A不符合题意;露水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B不符合题意;雾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并与空气中的尘埃结合形成的,是液化现象,D不符合题意;霜是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D符合题意。
2.(2018•保定)如图所示,表示晶体凝固过程的图象是 ( )【答案】C【解析】晶体凝固过程温度不变,所以C选项正确。
3.(2019•岳州)已知萘的熔点是80.5℃,则温度为80.5℃的萘所处的状态是( )A.固态 B.液态 C.固液混合态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答案】D【解析】晶体的温度到达熔点或凝固点时,刚开始熔化或凝固时,处于固态或液态;中间可能是固液共存状态;最后完全熔化或凝固,是液态或固态。
因此三种状态都有可能。
4.(2017•南皮县模拟)下列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升华的是()A.初春,冰雪消融汇成溪流B.盛夏,刚从冰箱中拿出的饮料瓶外壁出现水滴C.金秋,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D.寒冬,晾在室外冰冻的衣服也会干【答案】D【解析】A、初春,冰雪消融汇成溪流,是熔化现象;故A错误;B、盛夏,刚从冰箱中拿出的饮料瓶外壁出现水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瓶壁,在其表面液化形成小水珠;故B错误;C、金秋,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是汽化现象;故C错误;D、寒冬,晾在室外冰冻的衣服也会干;是衣服上的冰直接升华为水蒸气;故D正确;故选D。
5.(2018•衡水)如图所示是某物质的熔化图象。
下列关于此图象信息的解读错误的是()A.这是一种晶体物质 B.CD段时物质处于气态C.物质的初温是40℃ D.加热5分钟时物质的温度是48℃【答案】B【解析】从图象可以看出,此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保持48℃不变,所以此物质是晶体,且熔点为48℃,A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分析图象可知,CD段已全部变为液态,继续吸热升温,所以B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从图象可以看出,物质的初温是40℃,所以C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加热5分钟时,该晶体处于熔化过程,应为固液混合态,此时的温度还是48℃,所以本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测试卷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如图所示的是济南市某天天气预报的信息图片,关于图片中信息的说明正确的是()A.预报的最低气温读作“零下摄氏1度” B.雨的形成属于熔化现象C.雪的形成属于凝华现象D.雨和雪的形成过程都需要吸热(第1题)(第4题)(第5题)2.关于熔化和凝固,正确的说法是()A.固体在熔化时都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B.液体在凝固时都要放热,温度降低C.固体都有一定的熔点D.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吸热,温度保持不变3.现代建筑出现一种新设计:在墙面装饰材料中均匀混入小颗粒状的小球,球内充入一种非晶体材料,当温度升高时,球内材料熔化吸热,当温度降低时,球内材料凝固放热,使建筑内温度基本保持不变。
图中所示的四个图像中,表示球内材料熔化的图像是()4.如图所示的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第5 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B.在BC段该物质不吸热C.该物质凝固过程持续了5 minD.该物质在EF段放热,温度降低5.生活中常把碗放在锅里的水中蒸食物,如图所示。
当锅里的水沸腾以后,碗中的水()A.同时沸腾B.稍后也沸腾了C.温度达到沸点,不会沸腾D.温度低于沸点,不会沸腾6.甲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涂有酒精,乙温度计的玻璃泡是干燥的,同时用扇子扇温度计的玻璃泡。
短时间内,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变化情况是()A.两支温度计的示数都不变B.甲温度计的示数不变,乙温度计的示数变小C.甲温度计的示数变小,乙温度计的示数不变D.两支温度计的示数都变小,甲的示数变化比乙明显7.下列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A.用冰袋给高热病人降温,是因为冰熔化吸热B.用手沾些冷水去拿热包子不会太烫,是因为水汽化吸热C.在寒冷的北方不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气温,是因为水银的凝固点较低D.舞台上用干冰能制造白雾,是因为干冰升华吸热使水蒸气液化8.日光灯用久了,两端会出现黑斑,形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 A.灯丝升华后又凝华形成的B.灯丝汽化后又凝固形成的C.灯丝熔化后又凝固形成的D.灯丝熔化后再汽化最后凝华形成的9.下列关于生活中常见热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A.在高山上烧水,水温低于100 ℃就沸腾了,这是因为高山上气压低,水的沸点低B.天热时,狗常把舌头伸出口,这实际上是利用蒸发制冷C.衣柜里防蛀虫的樟脑丸越来越小,这是因为樟脑丸汽化了D.夏天,室外的自来水管外壁会有湿润现象,这是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10.歌曲《云在飞》唱道:“水是流淌的云,云是飞翔的水”“水是前世的云,云是来生的水”。
第十二章温与物态变化检测题(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1.(江西中考)以下是小明估计的常见温值;其中合理的是()A.中考考场的室温为B.冰箱保鲜室中矿泉水的温约为C.洗澡时淋浴水温为D.健康成人的腋下体温约为2.冬天的一场大雪;给交通运输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为了使雪很快熔化;常常看见护路工人在路面上撒盐。
这是因为( )A.盐从雪中吸热B.盐使雪的熔点降低C.盐使雪的温升高到0 ℃而熔化D.盐起化学作用3.(海南中考)中央二台“是真的吗”探究;使刚从冰箱冷冻室里拿出的冰棍贴紧舌头;舌头会被“冻”在冰棍上;这时舌头上的水发生了某种物态变化;与其对应的图像是()A B C D图12-14.(浙江温州4分)某同学将烧杯和量筒置于同一环境中;分别装入20 mL液体(如图所示)。
一段时间后;剩余液体体积最少的是( )A B C D图12-25.小明同学学习了“降水的形成”知识后;为家人做了“下雨”的实验。
他把盘子擦干放进冰箱里冷却。
水壶装满水并烧开;这时水汽不断上升;壶嘴上方就出现一团“白气”;这就是“云”。
从冰箱里取出盘子放在壶嘴上方约15 cm的地方;盘子碰到这团“云”;一会儿盘的下表面就会布满水滴;水滴越积越多;越积越大;等到挂不住时就纷纷落下;这就是“雨”。
下面关于实验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A.壶嘴上方出现的一团“白气”是壶中水汽化形成的气态水B.壶嘴上方出现的一团“白气”是液态水C.水汽化时放出热量D.水滴下落时;只受重力和空气阻力的作用;因此一定匀速下落6.豆腐光滑细嫩;经冰冻再解冻以后;会出现许多小孔;成为美味的“冻豆腐”;冻豆腐中产生许多小孔的原因是( )A.豆腐中有空气;使豆腐体积变大B.豆腐热胀冷缩而形成的C.冰箱中的冰霜进入豆腐而形成的D.豆腐里的水先遇冷结成冰;后熔化成水而形成的7.一保温筒内盛有20 ℃的水;把水蒸气缓缓地通入筒中;在图12-3中表示水和水蒸气混合后共同的温随时间变化关系的图线是( )A B C D图12-38.在卫生间里洗过热水澡后;室内的玻璃镜面会变得模糊不清;过一段时间;镜面又变得清晰起来。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达标测试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物理教研组考生注意: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1、根据生活经验,下列数据最符合实际的是()A.中学生的平均身高约16dm B.重庆冬季平均气温约40℃C.中学生的正常步行速度约1.1m/s D.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0kg2、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A.摄氏度(℃)B.米/秒(m/s)C.米(m)D.秒(s)3、关于实验室常用测量仪器使用,以下操作正确的是()A.测量物体长度 B.测量液体温度C.测量液体体积 D.测量物体质量4、物态变化现象在一年四季中随处可见。
关于这些现象以及发生这些现象过程中的吸、放热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春天的早晨经常出现大雾,这是液化现象,要放出热量B.夏天常用干冰给食品降温,这是升华现象,要放出热量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会出现小露珠,这是汽化现象,要吸收热量D.初冬的早晨落叶上会出现一层白霜,这是凝华现象,要吸收热量5、固态的冰、液态的水和气态的水蒸气是水循环过程中水常见的三种状态,某同学据此画出了水的三态变化图,如图所示,甲、乙、丙分别代表水的三种状态。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是冰,由甲到乙是升华过程B.乙是冰,由乙到丙是熔化过程C.乙是水,由乙到丙是汽化过程D.丙是水蒸气,由丙到甲是液化过程6、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A.初夏海面上雾气弥漫B.早春河面上冰层消融C.深秋的草木上结了霜D.寒冬的树上出现雾淞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B.露水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C.夏天,冰棒在嘴里熔化,需要放热D.冬天人呼出“白气”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8、如图所示,汽车后视镜有水雾时,司机按车上的“除雾”开关可以除掉水雾,以保障行车安全。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章节检测卷(带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小天在使用电冰箱时发现了许多与物态变化有关的现象,他的判断正确的是()A.拉开冷冻室的门,有时能看见“白气”,这是汽化现象B.湿手伸进冷冻室取冰棒时,有时感觉到手被冰棒粘住了,这是凝固现象C.放入冷冻室的矿泉水结了冰,这是凝华现象D.从冷冻室中取出一瓶冰冻的汽水,过一段时间后瓶的外壁出现小水珠是熔化现象2.已知酒精、煤油、水银的熔点分别是―117℃、―30℃、―38℃,南极的最低气温可达―89.2℃,要测量南极气温,应选用:A.酒精温度计B.酒精温度计和水银温度计都可C.水银温度计D.煤油温度计和水银温度计都可3.人造雪花是冬奥会雪道用雪的主要来源,它是由雾炮车喷射的微细水滴遇冷形成的小冰晶。
上述过程涉及的物态变化是()A.熔化B.凝固C.凝华D.液化4.炎热的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冰棍外表有“霜”,如图所示。
“霜”的形成是()A.熔化现象B.凝固现象C.升华现象D.凝华现象5.我们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看到“白气”,下面有关“白气”形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清晨,河面上的一团团“白气”,是河里的水蒸发成的水蒸气B.文艺演出时,舞台上施放出的“白气”,是干冰在常温下升华成的气态二氧化碳C.夏天打开冰箱门时,门口的“白气”,是冰箱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D.冬天打开热水瓶的盖子时,瓶口周围的“白气”,是热水瓶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6.有三种液体分别用相同的热得快加热,如图是加热时液体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如果b、c质量相同,b的比热小于c的比热B.如果b、c是不同种液体,b的沸点大于c的沸点C.如果a、b是不同种物质,它们的沸点相同D.如果a、b是同种物质,a的质量大于b的质量7.以下描述中“变多”、“变少”的现象,属于升华现象的是()A.金属盘底面水变多B.烧杯中冰变少C.推动液态乙醚变多D.碘锤中碘粒变少8.如图甲所示,架设两套完全相同的加热装置,两套装置的试管中装有少量等质量的M、N两种固态物质。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上)《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共10小题)1.下列估测与实际最相符的是()A.人觉得舒适的环境温度为37℃ B.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2mmC.人正常步行的速度为1.1m/s D.托起两只鸡蛋的力约为10N2.如图所示的物态变化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3.冻肉刚出冷库时比进冷库时重,这是由于()A.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霜所致 B.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水所致C.冻肉中的冰熔化成水所致 D.冻肉中的水凝固成冰所致4.密封的锤形玻璃泡内装有少量的碘颗粒,将玻璃泡浸人开水中,过一会儿玻璃泡内弥漫着紫红色的碘蒸气,下列现象中与上述碘发生的物态变化相同的是()5.如图所示,下列物态变化中吸收热量的是()6.下列关于图象的表述,正确的是()A.如图,表示在水加热至沸腾的过程中,温度与加热时间的关系B.如图,表示在液体凝固成晶体的过程中,温度与放热时间的关系C.如图,表示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D.如图,表示匀速直线运动路程与时间的关系7.小明从电冰箱的冷冻室拿出一块猪肉解冻,一会儿小明发现肉上起了一些白霜,这()A.冰的熔解现象,吸热 B.冰的汽化现象,吸热C.水蒸气的凝华现象,放热 D.水蒸气的凝固现象,放热8.关于水资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温江自来水水源是地下水,与地表水相比较,水硬度相对偏高B.地球上的淡水只占总水量的2.7%,而可供人类使用的淡水只有全部淡水的25%C.温江有金马河、杨柳河、江安河、清水河从北至南纵贯全境,不会出现水资源危机D.因为地球上的水循环,所以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9.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根据表中数据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物质名称铁钢铜金固态水银固态氮熔点(℃) 1535 1515 1083 1064 ﹣39 ﹣259A.可以用铜锅熔化钢块 B.金块掉入铁水中会熔化C.在﹣265℃时氮是液态 D.﹣40℃的气温可用水银温度计测量10.下列“物态变化”与其吸热、放热的关系正确的是()A.“冬天的清晨,地面上出现白霜”是凝固现象,要吸热B.“春天来到,积雪融化”是熔化现象,要吸热C.“夏天的清晨,草地上出现露珠”是汽化现象,要吸热D.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升华,要放热二.填空题(共7小题)11.(1)如图1所示,体温计的示数为℃。
第4题图 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单元测试卷2.四季分明的临沂城宜商宜居。
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3.缺水已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因此我们要珍惜每一滴水。
一些严重缺水的国家,露水也是重要的水资源,露水的形成属于物态变化中的 A .熔化 B .液化 C .汽化 D .升华 4.如图所示,冬季贮菜,人们常在地窖里放几桶水,以防地窖的菜冻坏。
所应用的原理是A .水凝固时放热B .水汽化时吸热C .水蒸气液化时放热D .水蒸气凝华时放热 5.对下列现象的成因解释正确的是 A .早春,河中的冰逐渐消融﹣﹣汽化 B .严冬,堆起的雪人逐渐变小﹣﹣升华AC .深秋,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液化D .盛夏,剥开包装纸后冰棒会冒“白气”﹣﹣熔化6.海水淡化可有效解决人类的用水问题.淡化海水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一种是“蒸馏法”,即将海水中的水蒸发出来,再将水蒸气冷凝成液态淡水.以上过程涉及的物态变化有A .汽化和凝固B .汽化和凝华C .汽化和液化D .升华和凝华 7.下列热现象中需要吸热的是A .初春,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雾B .初冬,田野里出现了霜C .家中,冰箱里冰盒中的水凝结成冰块D .房里,敞口瓶中的花露水蒸发 8.2015年10月5 日,屠呦呦因为发现青蒿素成为首位获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青蒿素受热易失去活性,为了从溶液中提取青蒿素,她创造性地选用乙醚代替水或酒精,这是利用乙醚具有A .较小的密度B .较小的凝固点C .较低的熔点D .较低的沸点9.为了节约用水,西宁市园艺工人利用滴灌的方法给道路两旁树木浇 水,如图所示。
他们把细水管放入树下的土壤里,使水分直接渗透 到树木根部,减慢了水分的蒸发,原因是 A .减少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 B .增大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 C .加快了地面上方空气的流动 D .提高了地面上水的温度 10.下列四种物态变化相同的一组是①夏天,草叶上的露珠; ②冬天,窗户上的冰花; ③深秋,树上的白霜; ④初春,冰雪消融。
物理试卷(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1、以下温度最接近25℃的是()A.冰水混合物的温度B.人的正常体温C.人感到舒适的房间温度D.泉州盛夏中午的室外温度2、物质的三态变化和温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物态变化中,吸热的一组是()A.熔化、液化、升华B.熔化、汽化、升华C.升华、汽化、凝华D.液化、升华、汽化3、夏天,从冰箱冷冻室取出的物品,放一会就会在物品上有一层白色的东西,这是()A.凝华所形成的霜B.凝固所形成的霜C.升华所形成的霜D.汽化所形成的霜4、测量液体的温度时,下列温度计的放置方法正确的是( )5、北方冬天菜窖里放几桶水,可以使窖内的温度不会过低,菜不致冻坏,这主要是因为()A、水是热的不良导体,不善于传热B、水的温度比气温高C、水结冰时要放热D、水能供给蔬菜水分6、如图1所示的四个图景,正确描述水沸腾现象的是()7、小明在家过周末,联想到一些学过的物理知识的场景所包含的物理道理,下A B C D列说法错误的是:()A、擦地后,开窗通风干的快,是加快空气流通,使蒸发加快B、从冰箱中取出的汽水瓶流汗,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C、烧开水后,看到“白气”是汽化现象D、看到灯泡变黑是先升华后凝华8、“分类法”是生活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下列选项中不是分类法的是:()固液之间晶体A、物态变化可以分为液气之间B、熔化气固之间非晶体蒸发相同点C、汽化D、比较蒸发和沸腾沸腾不同点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4分)9、物理学中,把物体的叫做温度;常用温度计上的符号℃表示采用的是温标,这种温标的温度为0度,的温度为100度。
10、冰箱冷冻室的温度是-8℃,读作;人的正常体温为℃,读作。
11、物质通常是以三种形态存在,即固态,例如、液态,例如、和态,例如。
12、某市气象台播音员说:“本市今天的最低气温是零下6度”,小雯同学表示播音员说的不完整,您认为正确完整的说法应该是“本市今天的最低气温是”。
2022年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单元综合测试题卷温度与物态变化(满分70分)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如图所示是用温度计测量的沙漠中某一天的最低和最高气温,当天的温度差为________℃。
(第1题)2.如图所示是一些小冰块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加热至第10 min时,物质的状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许多城市出现了雾霾天气,雾霾中的霾主要是由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等组成的,大量吸入霾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而雾则是由大气中的水蒸气经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而形成的。
4. 上物理复习课时,老师写下了一副对联,上联是“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是“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
对联中包含的物态变化是凝固和________。
5.寒冷的冬天,洒落到地面坑洞的积水不容易发生汽化,地面很难在短时间内变干;当温度达到0 ℃以下时,地面的坑洞中的积水发生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体积变大。
6.如图所示,图中t A、t B两点坐标的温度分别对应某物质的熔点和沸点,若该物质由Ⅲ区域的状态直接变为Ⅰ区域状态时,则该物质发生________现象。
(第6题)7.有一种新型的“激光橡皮”,用它照射纸张时,纸张上的黑色碳粉会变成高温碳蒸气,字迹消失;高温碳蒸气经过特殊冷却装置又变成碳粉,这样废纸和碳粉重新得到了利用,可有效地节约资源并保护环境。
整个变化过程中,和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时把干冰撒向空中干冰发生的物态变化相同的是________(填“前者”或“后者”)。
8.寒冬,坐满人的汽车门窗紧闭,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的附着在玻璃车窗上,这些小水珠的形成需要_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9.寒冷的冬天,人们在手上、脸上涂些护肤霜后感觉寒风没那么刺骨了,因为护肤霜________(填“减慢”或“加快”)了皮肤表面水分的蒸发。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综合练习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物理教研组考生注意: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1、某种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据图可知,该物质()A.是晶体,熔点是-30℃B.熔化前升温比熔化后升温快C.熔化时间是6min D.熔化时,与外界不发生热传递2、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深受观众的青睐,下列对古诗文中涉及的物态变化现象进行解释,其中正确的是()A.“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露在日出后逐渐消失是升华现象B.“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雾凇的形成是凝固现象C.“大雪河冰封,冬至不行船。
”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D.“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炼铁工人可以用铅容器来炼铁B.标准大气压下,能使用酒精温度计测量沸水的温度C.常温下液体密度一定小于固体密度D.常温下相同质量的水银、水、酒精,其中酒精的体积最大4、下列估测中,最接近实际的是()A.学生课桌高度约为70cm B.适合人洗澡的水温约为75°C C.教室门的高度大约5m D.初中生100m赛跑的时间约为1min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B.露水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C.夏天,冰棒在嘴里熔化,需要放热D.冬天人呼出“白气”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6、下列现中,解释正确的是()A.粉笔用力捏碎变成粉末,说明物体是由分子组成的B.大雪四处飞扬,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C.破镜难圆,说明分子之间在有斥力D.水和酒精混合后体积变小,说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7、如图为小军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装置。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综合测试卷(100分,60分钟)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1.摄氏温标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 )A.0 ℃ B.10 ℃ C.40 ℃ D.100 ℃2.下列物体属于晶体的是( )A.钢铁 B.玻璃 C.蜡块 D.沥青3.我们生活在这炎炎的夏日里,多么期盼环境的凉爽;但真正到了深冬时节,却又是滴水成冰的寒冷。
对于“滴水成冰”这一过程,有关物态变化和吸放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1**A.物态变化是凝固,放出热量 B.物态变化是汽化,吸收热量C.物态变化是熔化,吸收热量 D.物态变化是液化,放出热量(第4题图)4.如图是邵阳市新宁崀山八角寨美景:峰峦浓雾缭绕,若隐若现,令人心旷神怡。
其中雾的形成是( )A.汽化现象B.液化现象C.凝华现象D.凝固现象5.深秋,屋顶瓦上结了一层霜,霜形成过程的物态变化是( )A.凝华 B.液化 C.熔化 D.凝固6.刚从冰箱冷冻室拿出冰棍贴紧舌头,舌头会被“冻”在冰棍上,这时舌头上的水发生了某种物态变化,与其对应的图像是( )(第6题图)7.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主动利用科技知识改善生活环境的意识逐渐增强。
图示的四幅图片场景,是人们应用物理知识改善生活环境的几种做法,其中主要是用来降温的是( )8.我国北方秋、冬两季,有时地面和房顶上会出现霜、窗的玻璃上出现冰花、树枝上出现雾凇,这些都是( ) A.液化现象 B.凝华现象 C.汽化现象 D.升华现象9.冰棍是人们喜爱的一种冷饮,有关物态变化过程和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冰棍制作的最后一个步骤是凝华过程B.从冰箱拿出的冰棍包装袋上“白粉”的形成是凝固过程C.打开包装袋,冰棍周围出现的“白气”是汽化现象D.冰棍是水凝固形成的10.牙科医生在给病人检查时要用到一个小的平面镜,在放入病人口腔之前总是先放到酒精灯上烤一下,再放入病人口中,这样做是( )A.为了卫生,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烧一下,能杀死病菌B.为了让病人不感到太凉,所以要放在火焰上烤一下C.纯属职业习惯,其实不烤也行D.防止水蒸气液化(第11题图)11.市场上有一种“55 ℃保温杯”,外层为隔热材料,内层为导热材料,夹层间有“神奇物质”。
开水倒入杯中数分钟后,水温降为55 ℃且能较长时间保持不变。
“神奇物质”在55 ℃()A.一定处于固态 B.一定处于液态C.一定处于固、液混合态 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12.张乾同学做了一个实验:将碾碎的卫生球粉末和小树枝放入封闭的烧瓶中,然后在酒精灯上微微加热烧瓶,发现卫生球的粉末越来越少,停止加热后,一会儿烧瓶内的树枝上出现了洁白、玲珑剔透的人造“雪景”。
对以上实验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雪景”是卫生球升华而成的B.“雪景”是卫生球凝华而成的C.“雪景”的形成经历了汽化和液化两个物态变化过程D.“雪景”的形成经历了升华和凝华两个物态变化过程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8分)13.如图所示,是体温计和寒暑表的一部分,其中图是寒暑表,在甲、乙两图中分度值较小(精确度较高)的是,甲的示数是℃,乙的示数是℃。
(第13题图)(第14题图)14.2017年春节,小明去北方看雾凇,在公园看到温度计如图所示,其量程为℃,当时气温为℃,温度计内测温液体是表格中的。
2-115.有一种“超声波喷雾降温扇”,在风扇转动时还可喷出水雾,喷雾可以增加空气中的水分,风扇吹风加快了空气中水分的,就加快了从周围物体热量,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
16.日光灯管用久了两端会发黑,是因为管内钨丝中的钨先后(两空均填“升华”“凝华”“汽化”或“液化”)而形成的。
钨是晶体,它的熔点为3 410 ℃,则它的凝固点为℃。
17.二氧化碳气体若被加压、降温到一定程度,就会(填物态变化名称)成白色的像雪一样的固体叫干冰。
干冰具有很好的致冷作用,在常温下迅速(填物态变化名称)成为气体,热量,使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滴或小冰晶,从而达到降雨的条件。
18.晓月同学看到在沸腾油锅中取铁球的表演后,得知锅中的“油”是由油和醋组成的混合液体,油的沸点为287 ℃,醋的沸点只有60 ℃,当温度达到℃时液体就沸腾了,继续加热液体的温度升高,表演时铁球的温度不可能超过℃。
三、实验与探究题(每题7分,共28分)19.如图是“探究物质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实验时先将固体物质和温度计分别放入试管内,再将试管放入大烧杯的水中,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固体的熔化过程。
(第19题图)(1)将固体物质和温度计分别放入试管内,再将试管放入大烧杯的水中进行加热固体的好处是。
(2)如图乙所示为读取温度计示数的方法,正确的是(填“A”“B”或“C”)。
(3)该固体熔化的图像如图丙,由图像可知该物质是(填“晶体”或“非晶体”),该物质的熔化过程用了,段该物质处于态。
20.在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1)小姜的操作如图甲所示,其中错误之处是。
(2)他改正错误后,继续完成实验。
图丙是他根据实验数据描绘的温度—时间图像,通过分析图像可知,水的沸点是℃,水在沸腾过程中的特点是温度保持,且需要。
【来源:21**m】(3)小王实验时在烧杯上加盖纸片,如图乙所示,这种做法的优点是。
(第20题图) 21.请参与以下实验探究过程:【探究名称】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提出问题】液体蒸发快慢跟哪些因素有关?【猜想与假设】通过观察图甲和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猜想。
猜想一: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跟液体的高低、液体的大小和液体表面有关。
(第21题图)猜想二:相同条件下,将水和酒精同时擦在手臂上,酒精更容易干,猜想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还与有关。
21【设计与进行实验】小明同学对其中的一个猜想进行了如下实验:如图乙所示,在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一滴质量相等的酒精,通过观察图中情景可知,他探究的是酒精蒸发快慢与是否有关。
此实验过程中需控制酒精和其表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相同。
【来源:21·世纪·教育·网】【交流与评估】我们知道液体蒸发时要吸热,请你举一个应用蒸发吸热的事例:。
22.在晴朗的冬日,突然,气温骤降,雪花飘飞,公路上水泥桥面结冰了,道路维护者迅速行动,“撒盐除冰”,这种除冰的原理是降低;某同学上网“百度”“盐水浓度与凝固点的关系”(见表):分析数据得出简要结论:;电影《泰坦尼克号》较真实地还原了游轮在大海上撞到冰山后沉没的场景,该海域的海水可以看成 4.3%的盐水,难怪许多落水者无法忍受寒冷,因为那里的海水温度约为。
21教育网四、综合应用题(每题9分,共18分)23.欣赏如图所示的漫画,回答后面的问题:(1)小朋友误认为冒烟的冰棒就像冒着“白气”的开水一样很烫,故不要冒“烟”的。
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请解释冰棒为什么会冒“烟”。
(2)小朋友要结霜的,冰柜中为什么会出现霜呢?请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进行解释。
(第23题图)24.有一支温度计,刻度均匀但刻度线不准。
用它测量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读数为5 ℃,用它测量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时,读数为95 ℃。
(1)如果实际气温为20 ℃时,这支温度计的读数是多少?(2)当外界实际温度为多少时,温度计的示数等于实际温度?参考答案与解析一、1234.B 点拨:雾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5.A 点拨:霜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
6.D 点拨:舌头被“冻”在冰棍上的过程中,水发生了凝固现象,其凝固点为0 ℃,与这一过程对应的图像是D。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7.A8.B 点拨:霜、雾凇等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
9.D 点拨:冰棍是水凝固形成的。
冰棍包装袋上的“白粉”是空气中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冰棍周围的“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10.D 点拨:当冷的平面镜放入温暖且水蒸气非常多的口腔内,水蒸气遇冷会液化形成小水珠附着在平面镜上,导致医生看不清口腔内部情况。
给平面镜加热一下,可以防止水蒸气液化。
21···11.D 点拨:由题知这种“神奇物质”是一种晶体——晶体熔化吸热、凝固放热温度保持不变;这种晶体能使水温降为55 ℃且能较长时间保持不变,故其熔点为55 ℃,则55 ℃的这种物质可能是固态(达到熔点尚未熔化),可能是液态(刚刚熔化完),也可能是固液混合态(熔化过程中)。
.2112.D 点拨:给卫生球粉末加热,卫生球粉末吸热升华变为气体;停止加热,气态的卫生球放热凝华为固态的卫生球粉末。
21·世纪*教育网二、13.乙;甲;38.5;-7 14.-40~50;-16;酒精15.蒸发(汽化);吸收点拨:风扇吹风加快了空气流动的速度,从而加快了水分的蒸发,蒸发吸热,使周围的空气温度降低。
【出处:21教育名师】16.升华;凝华;3 410 点拨:日光灯管用久之后两端会发黑,是因为钨丝在高温下,升华为钨蒸气,钨蒸气遇到冷的灯管壁又凝华为固态的钨附着在灯管的内壁上造成的。
钨是晶体,凝固点与熔点相同。
21**17.凝华;升华;吸收18.60;不会;60 点拨:由于锅中的“油”是由油和醋组成的混合液体,醋的沸点是60 ℃,故锅中的液体温度达到60 ℃时醋就会沸腾;液体沸腾时温度不变,因此继续加热醋的温度不会升高,表演时铁球的温度不可能超过60 ℃。
三、19.(1)固体受热均匀(2)B (3)晶体;8;固液共存点拨:(1)将装有固体物质的试管放在盛有水的大烧杯中加热,是为了使固体受热均匀;(2)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不能俯视或仰视;(3)图像上段温度不变,所以该物质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是晶体;该物质的熔化从第7 开始,一直到第15 结束,熔化过程共用时8 。
20.(1)温度计玻璃泡接触容器底部(2)99;不变;吸热(3)缩短实验时间(或减少热量损失)21.温度;与空气接触面积;空气流动快慢;物质的种类;酒精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温度;夏天在地上洒水来降温2-1 22.熔点;当盐水浓度低于23%时,浓度越大,凝固点越低;当盐水浓度高于23%时,浓度越大,凝固点越高;-2.6 ℃【版权所有:21教育】点拨:(1)在道路上撒盐,让冰在更低的温度下熔化,是利用“冰上撒盐后使冰的熔点降低”来除冰。
(2)分析数据得出:当盐水浓度低于23%时,浓度越大,凝固点越低;当盐水浓度高于23%时,浓度越大,凝固点越高。
(3)由表格中数据可知,当盐水浓度为 4.3%时盐水的凝固点为-2.6 ℃,即此时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2.6 ℃。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四、23.解:(1)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冰棒,温度降低而液化成小水珠。
(2)冰柜中的水蒸气,在温度降得非常低的情况下,直接凝华成霜。
24.解:(1)温度计一个小格表示的温度t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