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清单——语言连贯得体
- 格式:doc
- 大小:31.55 KB
- 文档页数:3
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考点讲解】一、《课标》要求:在“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中明确提出“语言的运用简明、连贯、得体”。
二、考查形式: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三、知识讲解:近几年来,关于“语言连贯”的考题类型,主要有两种:一是句序排列型。
其考查的形式是,给定一组句子,要求将它们排列成语意连贯,语气顺畅的语段。
二是句子衔接型。
其考查的形式是,提供一段文字,在它的开关或者中间,或者结尾空缺一句,然后提供四个选项,从中选择一项填入空白处。
(一)“简明”应遵循的准则是:1.在一段文字内,不能有表意功能完全相同的两个成分,交际双方共同具有的背景知识应该简化或简略。
2.能用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不要再重复。
如“中国象形文字总会使你产生无穷诗情画意的遐想,中国象形文字是我们祖先的一个伟大创造。
”此句中后一个“中国象形文字”可用“它”来代替。
3.词语能省的应省。
如“这是我新买的红色的毛纺织的衣服。
”这句可简化为“这是我新买的红毛衣。
”4.所提供的语境应足以确认多义词的词义。
这是防止简而不明的措施。
(二)“连贯”是从语言的组合衔接上对语言提出的要求,它包括句与句之间的语言衔接(如照应、替代、省略等)和语义衔接(指句与句之间在内容上的逻辑联系)。
要保持语言的连贯,得讲究三个条件:(1)要保持统一的话题,使各句围绕一个中心。
“话题”,即谈话、语言表述的中心内容;“统一”是要求话题一致,不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分歧的话题,要首尾如一,不能偏离、偷换话题,要保持陈述角度的一致。
如:“这幅漫画讽刺了一些人作风不深入、做事不坚持到底的现象。
例如我们不少学生学习不深入,到处找复习资料,东看一点,西看一点,就是不抓课本。
有的干部也是这样,整天坐办公室,办事虎头蛇尾,使工厂亏损,与漫画中的挖井一样,毫无实效。
”这个语段话题不断转换,一会儿学生,一会儿干部,从而造成语言不连贯。
(2)要注意合理的句序。
句子(含分句)的排列顺序合理,必须“言之有序”,按照各句与中心的关系合理地组织起来。
新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专题八: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三)清单三常用的敬辞、谦辞1.常用敬辞(1)“令”字一族用于称对方的亲属。
如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令郎,尊称对方的儿子;令爱,尊称对方的女儿;令兄,尊称对方的兄长;令弟,尊称对方的弟弟;令侄,尊称对方的侄子。
(2)“拜”字一族用于人事往来。
如拜读,指阅读对方的文章;拜辞,指告别对方;拜贺,指祝贺对方;拜识,指结识对方;拜托,指委托对方办事情;拜望,指探望对方。
(3)“奉”字一族用于自己的举动涉及对方时。
如奉达,告诉,表达(多用于书信);奉复,回复(多用于书信);奉告,告诉;奉还,归还;奉陪,陪伴;奉劝,劝告;奉赠,赠送;奉迎,迎接;奉托,拜托。
(4)“惠”字一族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动。
如惠存,请保存(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的上款);惠临,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惠顾,惠临(多用于商店对顾客);惠允,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惠赠,指对方赠予(财物)。
(5)“恭”字一族表示恭敬地对待对方。
如恭贺,恭敬地祝贺;恭候,恭敬地等候;恭请,恭敬地邀请;恭迎,恭敬地迎接;恭喜,祝贺对方的喜事。
(6)“垂”字一族用于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行动。
如垂爱,称对方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信);垂问,称别人对自己询问;垂念,称别人对自己的关心挂念。
(7)“贵”字一族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
如贵干,问人要做什么;贵庚,问人年龄;贵姓,问人姓氏;贵恙,称对方的病;贵子,称对方的儿子(含祝福之意);贵国,称对方国家;贵校,称对方学校。
(8)“高”字一族称别人的事物。
如高见,高明的见解;高就,指人离开原来的职位就任较高的职位;高龄,称老人的年龄(多指七八十岁以上);高寿,用于问老人的年纪;高足,称呼别人的学生;高论,见解高明的言论(多用于称对方发表的意见)。
(9)“敬”字一族用于自己的行动涉及别人。
如敬告,告诉;敬贺,祝贺;敬候,等候;敬礼,用于书信结尾,表示恭敬;敬谢不敏,表示推辞做某件事的客气话。
[高考语文全国卷]高考语文考点连贯、得体-V1高考语文全国卷是高中生参加高考时必须面对的一道考试,语文考试涵盖了阅读理解、作文、短文改错、写作等多个方面。
具体来看,高考语文全国卷的考点应该是连贯、得体的,下面就来详细分析一下。
1. 行文连贯语文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行文连贯,文章的始、中、终要有一个统一的主题和核心意境。
一旦文章的行文不连贯,不仅影响到整篇文章的阅读效果,更会直接影响分数。
因此,高考语文全国卷考点中的行文连贯不仅仅是一个语文的要求,同样也是体现文学素养和写作技能的表现。
2. 文字得体高考语文全国卷的考点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就是文字得体。
所谓的文字得体,指的是用词准确、得当,语言得体优美、不拖沓。
这需要考生具备高度的语文素养和写作水平,即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题和情感,在用词上恰如其分,在句子结构上富有变化,体现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和博大精深。
3. 措辞体面文章的措辞体面也是高考语文全国卷考点中必须要注意的一点。
文章的措辞要端庄大方,既不能显得过于严肃,也不能显得过于轻浮。
在措辞上,考生需要注意选字仔细,寻找到恰当的词汇,通过图像化、比喻等手段,让言辞更富有感染力,让文章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综上所述,高考语文全国卷的考点中连贯、得体的行文、文字、措辞体面等方面是极其重要的,对于考生来说不仅需认真备考,深刻反思自己的语文水平,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
同时,也需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和强化,增加自己对语文知识和文学常识的了解,坚持多读书、多背诵,让自己的语文能力越来越强。
语言文字运用(准确、简明、连贯、得体)一、准确(一)辨析歧义1看相关词语是否存在多义。
如:(1)他在某杂志生活栏目上发表的那篇关于饮食习惯与健康的文章,批评的人很多。
(2)今天老师又在班会上表扬了自己,但是我觉得还需要继续努力。
分析:(1)句中“批评的人很多”,一种可以理解为指他在文章中批评了很多人,一种可以理解为指文章发表后批评这篇文章的人很多。
(2)句中“自己”,一种可以理解为指句中的“老师”,一种可以理解为指句中的“我”。
2看重音是否可以落在不同字眼上,如:(3)一个季度就生产了五百台录音机。
(4)你为什么打他。
分析:对(3)来说,如果读时重音落在“就”上,句子表达的意思是产量太少了。
如果重音落在“五百台”上,句子表达的意思则是产量真不少。
对(4)来说,重音落在“打”上,句子的意思是不该打“他”,而该好好教育。
重音落在“他”上,句子的意思则为该打的是“我”。
看来,重音位置不同,同一个句子表达的意思也不一样。
因此,这两个句子都含有歧义。
3看是否可以在不同位置停顿,如:(5)教师节中老师希望学生别送礼品送祝福。
(6)山上的水宝贵,我们把它留给晚上来的人喝。
分析:对(5)来说,在“礼品”后停顿,可理解为老师希望学生送祝福,别送礼品;在“别”后停顿,可理解为老师希望学生礼品祝福都不要送。
对(6)来说,在“来”之前停顿,就是把水留给晚上上来的人喝;在“晚”后停顿,就是把水留给晚一步上来的人喝。
这里的“批评的人很多”、“自己”都存在多义,从而导致句子含有歧义。
4看同一成分是否能够修饰不同词语。
如:(7)身体瘦弱的水生的祖父已经七十多岁了。
(8)数百位死难者的亲属出席了隆重的葬礼。
分析:对(7)来说,“身体瘦弱”可以修饰“水生”,也可以修饰“祖父”,这样,这个句子有歧义。
对(8)来说,“数百名”可修饰“死难者”,也可修饰“亲属”,从而造成句子有歧义。
5看是否因为标点的关系产生歧义。
如:(9)某人接到一学术会议秘书组来函,信上说: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食宿费和路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高考语文全国卷]高考语文考点--连贯、得
体(二)
高考语文考点--连贯、得体
连贯是语文考试中一个重要的考点,它涉及到文章的整体结构和句子之间的衔接。
下面是一些关于连贯的考点:
- 主题句:文章的主题句应该清晰明了,能够准确地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
主题句应该放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以便于读者快速了解文章的主旨。
- 连接词:连接词是连接句子和段落的重要工具,可以使文章更加流畅自然。
常用的连接词包括但不限于:而且、另外、因此、然而、此外、不过等等。
- 衔接词:衔接词是连接句子内部的重要工具,它能够使句子的结构更加清晰明了。
常用的衔接词包括但不限于:因为、所以、然后、还有、但是等等。
得体是指文章的表达方式应该得体、得当,不夸张、不过分,符合语言的规范和习惯。
下面是一些关于得体的考点:
- 语言规范:文章的语言应该符合语言规范,不要出现错别字、语病等错误。
同时,应该注意语言的得体性,不使用过于生僻的词汇和语言。
- 文化背景:文章的表达方式应该符合当地的文化背景,不要使用过
于生硬或者不合时宜的表达方式。
同时,应该注意不同地区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的差异。
- 文字风格:文章的文字风格应该符合文章的主题和目的。
比如,叙述文应该简洁明了,议论文应该逻辑严密,说明文应该清晰易懂。
同时,应该注意使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以上是关于连贯和得体的一些考点,希望对大家备考高考语文有所帮助。
语言文字运用:怎样做到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问题描述:怎样在具体的语境中做到语言的简明、语言的连贯、语言的得体?引言: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六个要点(或称“子考点”)分别强调的是语言表达的一个方面。
最常见的五种类型试题:“语句衔接类试题”、“应用写作类试题”、“情境表达类试题”、“语段修改类试题”、“图文转换类试题”。
1.语言表达的“简明”【复习范围】语言表达不够“简明”主要是因为语言啰嗦,语意令人费解,存在歧义,句式杂糅。
(一)啰嗦例1:为使下面画线的语句简洁、顺畅并保持原意,需要删掉一些词语。
在删改时哪些词语是必须保留的?记得在①一次②期末③考试④中⑤,在⑥考完⑦了⑧语文⑨后⑩,我感觉相当不错,兴奋了很长时间。
【答案】②③④⑦⑨【解析】“在……中”和“在……后”这两个介词短语纯属多余,“考完”后的语气助词“了”也属可有可无,留着反倒使语气显得松塔。
必须保留的词语序号是②③④⑦⑨,应该删去的词语序号是①⑤⑥⑧⑩。
(二)费解例2:阅读下面一句不好的译文,回答:地方法院究竟允许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剧场?地方法院今天推翻了那条严禁警方执行市长关于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任何等级的剧场的指示的禁令。
【答案】地方法院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剧场。
【解析】原句很长,读起来很别扭,理解起来很费事,这样的句子就是令人费解的句子,就是晦涩难懂的句子,不符合语言简明的要求。
要读懂它,必须采用“层层剥皮”的方法去梳理:地方法院今天推翻了禁令,那条禁令是严禁警方执行指示,指示是由市长发出的,指示的内容是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任何等级的剧场。
通过这样的“层层剥皮”可得到4条信息,再把这4条信息联系起来,即市长不同意——禁令不许执行市长指示——法院推翻了禁令,从而可以知道,地方法院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剧场。
(三)歧义例3:下列个句中,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这个精致的灯笼将作为今天得分最高的嘉宾的礼品赠送给他。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是《考试说明》在修辞方面对考生提出的一项要求。
这三者既是相对独立的知识点,又是互相关联的知识结构。
它们的共同目的是提高语言表达的效果,其着眼点还在于语言的运用。
一、语言表达简明。
语言表达要简洁、清晰,能够用尽可能少的语言表达尽可能多的信息。
简,即用语不重复啰嗦;明,即语言表达清楚明白,不含混,不模糊,让听者或读者能迅速准确地领会。
因此,语言表达力求简洁清晰,就是要求用最经济的语言材料传递最大的信息量,达到最高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收到最好的表达效果。
其要求有三:1、不说废话,做到避重复,会省略,去赘余。
表达中,哪些是必要语言信息(非说不可的话),哪些是多余语言信息(废话)呢?这不应以字数多少论,而要根据交际时的语言环境,根据表达时的内容选择以及交际对象的特点而定。
一般说来,交际的双方有共同的背景知识时,这部分内容即可简化或省略,即对方已知道的事要少讲或不讲,对方不清楚的事要讲明白。
如何避免废话呢?(1)句子里不要有表意作用完全相同的成分。
比如:‚现在马上就开会了。
‛‚现在‛、‚马上‛重复,就应当去掉一个。
(2)句子里能省略的虚词,就尽量省略。
比如:‚他的刚买来的新衣服‛,说成‚他刚买来的新衣服‛即可。
(3)可以用指代的内容尽量用指代性词。
例如:‚超对称性‛和‚超引力‛是70年代才在国际上引入的物理学中的新概念。
在这次会上,介绍了当前国内外对于超对称性、超引力问题研究的情况,展开了热烈、自由的学术讨论,在某些问题上提出了一些新见解。
本例中的后一处‚超对称性、超引力‛与前文重复,但删去后句子又表述不完整,可用代词替换,即改为‚这两个‛。
2、防止误解,避免歧义。
3、便于理解,突出主要信息(即‚强调‛)。
(1)几种常见句式的强调作用:①被动句:受事宾语一旦由宾语提前作主语,位置突出了,可以得到强调,比如:被偷了。
我的钱包②‚把‛字句:将受事宾语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动词及其连带成分就比较突出。
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和得体【课程简介】语言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
精准的语言表达不仅可以赢得别人的理解、认可与尊重,而且有助于营造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
基于此,高考提出了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基本要求,并设计了花样翻新的题型。
怎样才能把握语言表达的本质,超越繁复题型的变化?怎样才能以考试为依托,训练出对自己终身有用的语言素养,请走进第二讲。
【知识链接】一、简明1.何谓简明简明,顾名思义包含两层含义:“简”即简要(话语尽量少);“明”即明白(表述清晰明白)2.怎样做到简明(1)去除冗余信息【题型规律】具有概括的性质:提取主要信息,概括一句话新闻提取主要信息,拟定标题、组织导语;提取主要信息,概括主要内容或主旨;提取主要信息,为某个概念下定义;提取主要信息,为某段内容下结论等。
(2)长句化短,控制句子容量(引申:短句化长句)【方法小结】长句化短句方法小结(1)将长修饰成分析出,使之独立成句或分句;(2)重新划分思维单位,组织思路;(3)把长联合结构改成叠用的并列句式;(4)把长的主谓短语抽出独立成句,原句中那个成分用代词代替。
短句化长句方法小结(1)利用句子扩展成分,把有关内容作为附加语贴附在句子主干上;①对所要表述的内容形成一个总概念构成长句骨架②把相关内容分层次贴附在句子的骨架上(2)利用联合成分,同类归纳,把几句合成一句。
3.正确使用代词一些代词的使用,不可滥用,否则就会指代不明。
二、连贯1.何谓连贯句子是人们进行交际的最基本语言单位,要完整表达一个意思,往往需要若干个句子组成句链才成,这就涉及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能否表达得明白顺畅成为一个整体,这就是连贯。
2.怎样做到连贯(1)共同的话题(2)合理的句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心理顺序逻辑顺序(3)语言的衔接和呼应①词语的呼应表达方式的呼应情境与音节语体的呼应②衔接连接性词语的使用话题与陈述角度的选择三、得体相比于“简明”和“连贯”,“得体”最为复杂。
专题21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1.下列句子中,适合写在中国援助海外抗疫物资上,作为“寄语”的一项是()A.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B.以生命守护生命,把白衣作为战袍。
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D.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他冻毙于风雪!【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A.“冬天”“春天”使用了借喻的修辞,能够使用的语境比较宽泛,用于鼓励人们战胜困境(疫情)、迎接希望(胜利)。
B.用于医护人员合适,不适合写在中国援助海外抗疫物资上。
C.一般用于对自己国家的努力与付出。
D.一般用于对社会民众有贡献的人,对其应该珍惜、保护。
故选A。
2.请结合文本与自身感悟,谈谈你对“不设限”的理解,不少于50字。
“小时候戴红领巾,长大披五星红旗。
”苏翊鸣说创造新纪录就是对祖国最诚挚的感激。
8岁演电影,17岁拿世界冠军,网友口中“开挂的人生”,是他眼里的幸运:“对每一份心中所爱,都能去试一下拼一把,是这个时代给我们青年人的礼物!不设限是我们这代人的特质!”【答案】①我们在选择奋斗领域时应该不设限,尝试各种角色,追寻自己的天命。
②我们在选定奋斗领域后应该不设限,努力拼搏,不断提高,刷新记录。
③我们在评估奋斗年龄时应该不设限,可做少年英豪,也知老当益壮。
④我们在向前向上向善时应该不设限,切不可解作无视底线、为所欲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观点鲜明的能力。
首先理解“不设限”,即不给自己套上枷锁,让自己的人生充满了多种可能性,保持永远前进的态度,保持一颗永远向上的、积极进取的心。
然后理解材料内容,材料讲述的是苏翊鸣“不设限”的人生,他8岁演电影,17岁拿世界冠军,对每一份心中所爱都要试着拼一把。
正因为“不设限”,所以苏翊鸣的人生才有无限可能,所以才能永不止步。
从中可以看出,“不设限”有其重要的积极意义,从而可以谈自己对其的理解:奋斗的领域不设限,奋斗的年龄不设限,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高考语文易错知识点分析语言的连贯和得体【考点解析及预测】连贯"考查句间关系,或客观题(排序),或主观题(排序、补写等),要求几个一致(话题、句式、语境等),常考的题型是排序题。
"得体"考查语境,即用语能切合目的、对象、场合、方式的差异。
(一)语言的连贯
例1.依次填入以下句子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著名学者庞朴在他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一文中说:一般说来,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
它,,,,,。
①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
②悬置着人们的终极关心(灵魂归宿)
③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
④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法
⑤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
⑥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
A. ④①⑤⑥③②
B. ⑤④⑥③①②
C. ⑥⑤④③②①
D. ①④⑥⑤②③
【答案】 A
【解析】按照事物开展的逻辑顺序,由内到外,由低到高来排列。
六句三层意思,每两句为一层。
由"思维方法"到"行为习俗",由"情感抒发"到"审美趣味",由"价值取向"到"终极关心"。
【思路分析】排序要"四抓"(抓起始句、中心句、文体特征、前后关系)。
语言连贯得体2020.06.22
一、诗句嵌入题解题技法
A、掌握格律诗常识
(一)声律常识
即平仄的要求,这是格律诗最重要的,主要是要求:
1.联内句(1、2句,3、4句,5、6句,7、8句)平仄相对,第2、4、6个字尤其不可错,否则叫失对;2.联间邻句(2和3句,4和5句,6句和7句)平仄相同,第2、4、6个字尤其不可错),否则叫失粘。
(二)对仗常识
中间两联:字数相同、语序相同、词性相同、意义相当或相对。
对仗必须与平仄声律相结合,最好平仄也相对。
(三)押韵常识
1.偶数句尾必须押韵。
即第2、4、6、8句。
2.不可用同一字重复作韵,也不要连续使用同音字作韵。
B、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意境——景物的选择、意境的营造、情感的基调等。
例: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闲居初夏午睡起》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
______________,儿童误认雨声来。
A.风送幽香传十里 B.戏掬清泉洒梅蕊 C.戏掬清泉洒蕉叶 D.殷勤夏雨敲莲荷
解析:A项,根据第四句诗的内容暗示,第三句诗应是从“声音”的角度来写。
B项,题为《闲居初夏午睡起》,“梅”不是初夏所见之物。
D项,由第四句“误认雨声”可知第三句写的不是“下雨”的情景。
二、对联入题解题技法
(一)对联的五个基本特点
①上下联字数相等②词性相同③结构相似④平仄相协⑤内容相关。
例1:为上联“心平浪静,秋月芙蕖湘水碧”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3分)( )
A.志远天高,春风杨柳麓山青 B.情深海阔,夏日荷花潇江红
C.气壮山威,鲲鹏展翼楚云飞 D.身正才卓,冬雪松竹衡岳高
【解析】C项“鲲鹏展翅”与“秋月芙蕖”结构不同,可首先排除。
B项“荷花”为偏正结构,而“芙蕖”为联绵词,且二者所指物同,故可排除。
D项“松竹”为并列结构,所指为二物,也可排除。
三、语言表达得体
1.看准对象,掌握分寸
从对象的年龄、职业、思想、性格、文化修养等不同特点出发,即所谓“对什么人说什么话”。
2.适应场合,巧妙用语
要注意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场合或悲痛,或欢乐;或正式,或随意;或紧张繁忙,或轻松愉快。
3.把握语体,用语准确
公文事务语体中比较庄重、典雅;文艺语体中简明、通俗、易懂。
4.注意尊卑,谦敬恰当
尊称的词语只能用于称对方,而谦称的词语只能用于称己方。
记住:“家大舍小令外人”。
即对别人称自己的长辈和年长平辈的家人时冠以“家”,例如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家叔、家兄等;对别人称比自己小的家人时则冠以“舍”,例如舍弟、舍妹、舍侄等;称别人家中的人,则冠以“令”表示敬重,例如令堂、令尊、令郎、令爱等。
例:下面是某校校庆前夕,四位校友发给联络办老师的短信,其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 A.获悉母校华诞,甚喜,届时定拨冗出席庆典,特此通知。
B.因事务繁忙,恐难以按时光临母校参与庆典,深表歉意。
C.虽身体欠安,但一定准时前往母校列席庆典,谨此奉告。
D.因航班取消,故不能及时赶到母校参加庆典,敬请谅解。
【解析】D。
(A项,“拨冗”,指推开繁忙的事务,抽出时间,谦敬辞不当;“特此通知”语气不当。
B项,“光临”,敬辞,称宾客来到,此处使用不当。
C项,“列席”“谨此奉告”用在此处,语言不得体。
)
四、连贯衔接类运用题解题方略
(一)排列句序题的三个“抓”
1.抓中心——看整个句群,围绕什么中心展开。
抓总领句、总结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
2.抓思路——从局部看,句与句之间往往呈现出并列、承接、解说、对比、递进、转折、因果、总分等逻辑关系。
理顺句序,要尽可能多地确定出必然相连接的句子,找到“句链”。
3.抓标志
关联词语的呼应,如表并列、转折、条件、假设、递进、因果等暗示性词语的使用;“换句话说”“与此同时”“与此相反”“反过来说”,表示相反、相对关系,中间不可插入别的词语;“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不可倒置;“先前”与“后来”,“过去”“现在”与“将来”,表示时间先后;“总之”“综上所述”“由此看来”,表示要提出结论;“诸如此类”,表示综合。
例:(2012·新课标全国卷)在我国古代,人们盛物用的器皿除陶器等之外,还有一种容器,是葫芦。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3分)
①最早的记载见于《诗经》,如《公刘》篇中“酌之用匏”的“匏”就是指葫芦
②用葫芦作容器是先民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结果③葫芦是一种葫芦科爬藤植物的果实
④葫芦成熟后,掏空里面的籽瓤,即可当容器使用⑤它大多呈哑铃状,上面小下面大
⑥我国劳动人民使用葫芦盛物的历史非常悠久
A.⑥②③⑤④①B.⑥①④②③⑤ C.⑤③④①⑥② D.③⑤④⑥①②【解析】D。
(横线前面的句子引出说明对象——葫芦,③⑤④介绍葫芦这种物品,要注意其中“它”的指代作用。
⑥①介绍我国使用葫芦的历史,②为总结句。
要特别注意横线前后标点符号的提示作用。
)(二)择句复位题的5个“一致”
1.保持话题一致
句式特点一致,陈述对象一致,观点与材料一致。
如: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的一项是( ) 小明爬到床底下,偷偷躲了起来,______,从床下拽了出来,送到幼儿园去了。
A妈妈找了好久,最后才发现他 B但后来还是让妈妈给找到了
C使妈妈找了好久,才把他找到 D但妈妈毕竟发现了他
答案:B,陈述对象一致。
2.保持情调氛围一致
景物及其特征与语段所给景物及其特征的一致性。
如:原语段的感情基调冷寂荒凉,那么所选景物及其特征与此协调一致。
3.保持内在逻辑一致——要围绕明确的话题,符合事物的内在逻辑关系,判断时要看是否符合事理。
如:他人的微笑,真伪难辨,但微笑战斗,强似哀兵必胜,_______那微笑是给予对手的饱含怜悯的批判。
A.即使是阴冷的奸笑,也无妨还之以笑颜;即使是虚伪的笑,也不必怒目而视,仍可报之以淡然一笑。
B.即使是虚伪的笑,也不必怒目而视,仍可报之以淡然一笑;即使是阴冷的奸笑,也无妨还之以笑颜。
C.对虚伪的笑,不必怒目而视,要报之以淡然的微笑;对阴冷的奸笑,也当笑颜相迎。
D.对阴冷的奸笑,为什么不可以还以笑颜?对虚伪的笑,为什么不报之以淡然微笑,而一定要怒目而视?4.保持时间空间一致
从古到今、从先到后、从早到晚,从远到近(从近到远)、从上到下(从下到上)、从外到内(从内到外)。
5.保持句式结构一致
形式整齐、音节和谐。
如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等。
如:他身体魁伟,(A.粗黑的眉毛B.眉毛粗而黑),两颊微微陷下去。
6.保持语气语调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