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化学核心素养提升传统文化中的化学(21张)
- 格式:ppt
- 大小:6.17 MB
- 文档页数:10
4 化学基本素养(STSE 、传统文化)专题练习1.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蚕丝和棉花的组成元素相同,结构不同,因而性质不同B.硫酸亚铁片和维生素 C 同时服用,不能增强治疗缺铁性贫血的效果C.古代的陶瓷、砖瓦、现代的玻璃、水泥等都是硅酸盐产品D.工业上通过电解熔融的氯化物制取 Na 、Mg 、Al 三种金属2.化学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金属钠可以保存在石蜡油中,并贴上如图标志B.夏天雷雨过后空气特别清新是因为空气中产生了少量臭氧C.石油的裂解可以得到甲烷、乙烯、丙烯等重要化工原料D.煤中含有苯、甲苯和粗氨水,可通过干馏得到上述产品3.下列对于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利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芒硝晶体(Na 2SO 4•10H 2O )白天在阳光下曝晒后失水、溶解吸热,晚上重新结晶放热,实现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继而转化为热能B.将植物的秸秆、杂草和人畜粪便等加入沼气发酵池中,在富氧条件下,经过缓慢、复杂的氧化反应最终生成沼气,从而有效利用生物质能C.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中需要大量应用氢能源,但需要解决氢气的廉价制备、氢气的储存和运输等问题D.垃圾处理厂把大量生活垃圾中的生物质能转化为热能、电能,减轻了垃圾给城市造成的压力,改善了城市环境4.化学与社会息息相关,下列物质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及解释都正确的是() 选项 应用解释 A用浸泡过高锰酸钾溶液的硅藻土保鲜水果 其作用是吸收水果释放出的乙烯 B在入海口的钢铁闸门上装一定数量的锌块防止闸门被腐蚀 利用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保护金属 C高铁车厢采用铝合金材料 铝与氧气不反应 D 高纯硅作计算机芯片的材料 硅晶体在自然界中能稳定存在 5.化学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Fe 3O 4 俗称铁红,常作红色油漆和涂料B.食盐、糖、醋可用作调味剂,不可用作食品防腐剂C.用活性炭为糖浆脱色和用次氯酸盐漂白纸浆的原理相同D.高纯度的二氧化硅广泛用于制作光导纤维,光导纤维遇强碱会“断路”6.下列有关水处理方法不正确的是() A .用石灰、碳酸钠等碱性物质处理废水中的酸 B .用可溶性的铝盐和铁盐处理水中的悬浮物 C .用氯气处理水中的 Cu 2+、Hg 2+等重金属离子D .用烧碱处理含高浓度 NH 4+的废水并回收利用氨7.2017 年世界地球日我国的主题为“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倡导绿色简约生活”。
2020届高考化学二轮考点专题必练——化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共30题逐题精编答案+详解】1.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的《中国诗词大会》不仅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诗词分析不正确的是()A.诗句“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该过程只涉及物理变化B. 庾信的《杨柳歌》“独忆飞絮鹅毛下,非复青丝马尾垂”从化学成分分析现实生活中“飞絮”“鹅毛”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质C. 王安石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的燃放涉及氧化还原反应D. 东晋葛供《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操作与“渍”和“绞”原理相近的是浸泡、过滤【答案】B【分析】本题以古诗词为载体考查了化学与生活的相关知识,难度较易,注重知识的积累。
【解析】A.铁杵磨成针过程中只是物质状态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属于物理变化,故A正确;B.鹅毛主要成分为蛋白质,飞絮主要成分为纤维素,故B错误;C.“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中火药爆炸为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物质,故C正确;D.“青蒿一握,以水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中包括了浸泡和过滤操作,与“渍”和“绞”原理,故D正确。
故选B。
2.“笔、墨、纸、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为“文房四宝”,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A.“笔”——用灼烧法可鉴别毛笔用的是羊毫还是化学纤维B. “墨”——用松烟墨写字画画可长久不褪色C. “纸”——纸及造纸原料的主要成分均是纤维素D. “砚”——用石材制作砚台的过程是化学变化【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蛋白质的性质和鉴别、碳的性质、物质的成分等,注意习题中的信息分析物质的性质,把握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鉴别方法为解答的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解答】A.羊毛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灼烧会产生特殊的气味,用灼烧法可鉴别毛笔羊毫的真伪,故A正确;B.碳的化学性质稳定,在空气中不易反应,所以用墨写字画画可长久不褪色,故B正确;C.纸的原料是木材,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则纸及造纸原料的主要成分均是纤维素,故C正确;D.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用石材制作砚台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2020届高考化学人教版第二轮专题复习选择题强化训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化学知识1、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我国古代的人民在那时候就已经广泛应用了相关的化学知识,古文献中充分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
下列关于古代化学的应用和记载,对其说明不合理的是( ) A.英文的“中国”(China)又指“瓷器”,说明我国很早就应用化学技术制作陶瓷B.李白有诗云“日照香炉生紫烟”这是描写“碘的升华”C.《本草经集注》中记载了区分硝石(KNO3)和朴消(Na2SO4)的方法:“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这是利用了“焰色反应”D.我国古代人民常用明矾除去铜器上的铜锈[Cu2(OH)2CO3]答案 B解析B项,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不是碘的升华;C项,利用钾元素和钠元素的焰色反应不同鉴别KNO3和Na2SO4;D项,明矾中的Al3+水解使溶液显酸性。
2、中国是瓷器的故乡,钧瓷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著称。
下列关于陶瓷的说法正确的是( )A.高品质的白瓷晶莹剔透,属于纯净物B.瓷器中含有大量的金属元素,因此陶瓷属于金属材料C.氮化硅陶瓷属于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D.“窑变”是高温下釉料中的金属化合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导致颜色的变化答案 D解析白瓷含有多种成分属于混合物,A项错误;陶瓷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B项错误;氮化硅陶瓷属于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C项错误;“窑变”时,高温下釉料中的金属化合物由于还原程度的不同,形成不同颜色的低价态化合物,D项正确。
3、《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洧水”的使用有“予知其烟可用,试扫其烟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此物必大行于世”的描述,对上文进行的某些分析中正确的是( )A.“洧水”的主要成分是油脂B.“洧水”的主要成分是煤油C.烟的主要成分是炭黑D.烟的主要成分是石墨答案 C解析考查物质的主要成分、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
专题03化学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立德树人形成核心价值观教育部考试中心提出高考所有学科必须渗透“一点四面”的考查,即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一点),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和创新精神(四面)的考查。
中考、高考升学考试都应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比重。
通过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引导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传承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高考化学试题中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不是简简单单地考查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遵循继承、弘扬、创新的发展路径,注重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发展。
试题起点和立意较高,题干内容多数以古代化学史、古文献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为背景,考查学生的文学功底和文本解读能力。
但落点适中,侧重考查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应用。
1.【2019新课标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下列关于该诗句中所涉及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B.蚕丝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C.“蜡炬成灰”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反应D.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属于高分子聚合物【答案】D【解析】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A项正确;B.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B项正确;C.“蜡炬成灰”指的是蜡烛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属于氧化反应,C项正确;D.高级脂肪酸酯不属于高分子聚合物,D项错误;答案选D。
【素养解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十分熟悉的诗句,我们要从中挖掘出解题关键“春蚕”和“蜡炬”,进而进一步分析物质性质和发生的反应。
这些古诗句写者无意,我们学者要有心,根据诗句中现象分析其蕴含的化学知识。
2.【2017新课标1卷】《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有如下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
”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A.蒸馏B.升华C.干馏D.萃取【答案】B【解析】“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属于固体直接转化为气体,类似于碘的升华,因此涉及的操作方法是升华,答案选B。
2020年高考化学命题热点提分训练2——化学与传统文化1、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
下列常见古诗文对应的化学知识正确的是()选项古诗文化学知识A《本草纲目拾遗》中对强水的记载:“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惟玻璃可盛。
”强水为氢氟酸B《诗经·大雅·绵》:“堇茶如饴。
”郑玄笺:“其所生菜,虽有性苦者,甘如饴也。
”糖类均有甜昧C《梦溪笔谈》中对宝剑的记载:“古人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
”铁合金的硬度比纯铁的大,熔点比纯铁的高D《本草经集注》中记载鉴别硝石(KNO3)和朴硝(Na2SO4)的方法:“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是真硝石也。
利用焰色反应2、化学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
下列有关物质用途及原理分析都正确且有相关性的是( )选项物质用途原理分析A液氨常作制冷剂氨气分解生成N2和H2是吸热反应B聚碳酸酯料替代聚乙烯作包装材料聚碳酸酯塑料容易降解成小分子C磁性氧化铁用于制造指南针Fe2O3具有磁性D服用豆浆可缓解重金属中毒重金属使蛋白质盐析3、战国时期的古书《尚书•禹贡》中有关于古代矿物颜料“黑土、白土、赤土、育土、黄土”的记载。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Fe2O3、Fe304均可作红色涂料B.铅白[2PbC03• Pb(OH)2]不耐高温C.成语“信口雌黄”说明古代曾用雌黄(As2S3)作涂改液D.秦兵马俑屮使用的BaCuSi2O3中国紫)和BaCuSi4O10(中国蓝)均为硅酸盐4、化学知识无处不在,下列与古诗文记载对应的化学知识不正确的是常见古诗文记载化学知识A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在酿酒的过程中,葡萄糖发生了水解反应B南安有黄长者为宅煮糖,宅垣忽坏,去土而糖白,后人遂效之。
泥土具有吸附作用,能将红糖变白糖C陶成雅器,有素肌、玉骨之象焉制陶的主要原料是黏土,烧制陶瓷属硅酸盐工业D釆蒿蓼之属,晒干烧灰,以原水淋汁,久则凝淀如“石”,浣衣发面“石”即石碱,具有碱性,遇酸产生气体5、南宋张世南《游宦纪闻》记载了民间制取花露水的方法:“锡为小甑,实花一重,香骨一重,常使花多于香。
专题03化学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立德树人形成核心价值观教育部考试中心提出高考所有学科必须渗透“一点四面”的考查,即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一点),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和创新精神(四面)的考查。
中考、高考升学考试都应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比重。
通过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引导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传承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高考化学试题中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不是简简单单地考查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遵循继承、弘扬、创新的发展路径,注重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发展。
试题起点和立意较高,题干内容多数以古代化学史、古文献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为背景,考查学生的文学功底和文本解读能力。
但落点适中,侧重考查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应用。
1.【2019新课标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下列关于该诗句中所涉及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B.蚕丝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C.“蜡炬成灰”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反应D.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属于高分子聚合物【答案】D【解析】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A项正确;B.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B项正确;C.“蜡炬成灰”指的是蜡烛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属于氧化反应,C项正确;D.高级脂肪酸酯不属于高分子聚合物,D项错误;答案选D。
【素养解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十分熟悉的诗句,我们要从中挖掘出解题关键“春蚕”和“蜡炬”,进而进一步分析物质性质和发生的反应。
这些古诗句写者无意,我们学者要有心,根据诗句中现象分析其蕴含的化学知识。
2.【2017新课标1卷】《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有如下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
”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A.蒸馏B.升华C.干馏D.萃取【答案】B【解析】“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属于固体直接转化为气体,类似于碘的升华,因此涉及的操作方法是升华,答案选B。
压轴题01 化学与传统文化、化学与STSE化学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环境问题密切相关。
高考越来注重化学学科以概念为核心的考查,以促进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在试题有机地融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或古代与化学相关的成果、最新科技成果(最近诺贝尔奖成果、科技新发现、国内或国外科技进展等) 、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材料(药物、食品、新型材料等)作为载体命题,充实丰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预计在2023年高考中,仍会以某热点为住处源辐射相关知识与方法,以判断正误、推理的形式,借助最新科技成就或古诗词考查化学物质的性质、用途及相关化学原理,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的发展性和实践性。
1.我国在科技上不断取得重大成果。
下列各项中使用的材料属于合金材料的是( )2职业体验,让我们领略到历史与文化的传承。
下列文物修复和保护的过程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及化学、材料、能源等领域。
下列相关理解错误的是(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用于制造载人飞船上太阳能电池板的半导体材料主要成分为SiB.镁铝合金密度小、强度高,广泛应用于航天领域C.飞船船体覆盖的耐高温陶瓷材料属于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D.运载火箭加注的液氢燃料是高能清洁燃料5.2022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之一是物理化学科学家联合突破海水无淡化原位直接电解制氢技术,向大海要水要资源又有新进展。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过程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B.H2O、D2O和T2O互为同位素C.氢能源代替化石能源可缓解海水酸化D.实验室电解水常加入少量稀盐酸增强导电性6.2022年10月31日15时37分,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中科院金属所钛合金氢泵涡轮、高温合金管材和锻件、镁合金表面处理技术应用于此次梦天实验舱任务中,下列关于合金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合金具有许多优良的物理、化学和机械性能B.合金的硬度比其成分金属大,是因为纯金属中加入其他元素原子后原子层之间相对滑动变得困难C.铝合金硬度大,耐强酸、强碱,是常见的航天材料D.我国研制的超级钢具有优异的强度和延展性7.化学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第1题化学与传统文化、STSE)复习建议:1课时(题型突破+习题共1课时;以训练为主2015~2019五年考点分布图核心素养与考情预测核心素养: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考情解码:预计在2020年高考中,仍会以某热点为信息辐射相关联知识与方法,以判断正误、推理的形式,借助最新科技成就和古诗词考查化学物质的性质、用途及相关化学原理,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的发展性和实践性。
1.(2019·课标全国Ⅰ,7)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自氧化铁B.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C.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D.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解析“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与氧化亚铁有关,而氧化铁显红色,A项错误;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B项正确;陶瓷以黏土为原料,经高温烧制而成,属于人造材料,主要成分是硅酸盐,C项正确;陶瓷主要成分是硅酸盐,硅酸盐中硅元素化合价处于最高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D项正确。
答案 A2.(2019·课标全国Ⅱ,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下列关于该诗句中所涉及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B.蚕丝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C.“蜡炬成灰”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反应D.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属于高分子聚合物解析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A项正确;蚕丝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B项正确;“蜡炬成灰”是指蜡烛燃烧,这属于氧化反应,C项正确。
在古代蜡烛通常由动物油脂制成,动物油脂的主要成分为高级脂肪酸酯,其不属于高分子聚合物,D项错误。
答案 D3.(2019·课标全国Ⅲ,7)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高纯硅可用于制作光感电池B.铝合金大量用于高铁建设C.活性炭具有除异味和杀菌作用D.碘酒可用于皮肤外用消毒解析利用高纯硅的半导体性能,可制造光感电池,A正确;铝合金具有质地轻、强度高、抗腐蚀能力强等特点,可用于制造高铁车厢等,B正确;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能除去异味,但没有杀菌消毒能力,C错误;碘酒能使蛋白质变性,可用于皮肤外用消毒,D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