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7
《德意志意识形态》心得体会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指德国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形成的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观念和信仰。
这些意识形态塑造了德国社会的特点,并在国内外发挥了重要影响。
通过学习和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我对德国社会及其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德国历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历史上,德国经历了许多政治和社会动荡的时期,例如魏玛共和国时期、纳粹德国以及二战后的东西德分裂等。
在这些时期,不同的意识形态如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等相互对峙。
这些意识形态的碰撞与交流塑造了德国的命运,并对欧洲乃至全球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次,德意志意识形态表现出德国民族特点。
德国人民具备积极进取的精神,强调理性和效率。
他们善于创新,推崇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德国以其对教育的重视而闻名,这种精神在大学教育和职业培训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德国人还重视社群感和集体主义,注重社会公平和福利制度的建设,这种特点体现了德国人民对整体利益的关注。
另外,德意志意识形态也反映了德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角色。
德国是欧洲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具备强大的工业基础和创新能力。
德国人民崇尚合作与包容,积极承担起国际责任。
他们支持欧洲一体化进程,并与其他国家加强合作,以应对共同的挑战。
德国的对外政策也强调多边主义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这与他们长期积累的意识形态是一致的。
最后,通过学习德意志意识形态,我意识到了文化交流和对话的重要性。
德国的意识形态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不仅源于德国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也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
通过与德国人民和其他国家的交流,我们可以相互学习,增进理解和友谊。
只有通过开放和包容的对话,我们才能够更好地面对挑战和机遇,推动世界的和平与繁荣。
综上所述,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德国历史和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深入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德国社会的特点和发展,并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同时,德意志意识形态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文化交流和对话的机会,以推动世界的发展和进步。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有感论文第一篇: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有感论文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有感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上,《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也是学界公认的唯物史观形成的标志性著作。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第一次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作了系统的阐述,我们可以领会到这部著作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和理论特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宝贵的思想资源。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认为德意志意识形态是由资产阶级的思想家根据本阶级的利益而编造出来的幻想,是掩蔽显示关系的精神力量,马克思从批判鲍威尔、施蒂纳为代表的德国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教育来代替革命实践的幻想出发,由此批判作为当时的统治阶级的整个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包括:一:社会存在是一切意识形态和观念的基础和来源。
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生,发展,变化和消亡是与社会的物质生产史,社会经济制度的不断变革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
二:意识形态是人们的生活过程的反映.也是完全独立的。
人们在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中。
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
意识形态没有绝对独立的历史。
一定的意识形态一定与当时的工业关系和交往关系有必然的联系.思辨的唯心主义者热衷于脱离现实生活来讨论精神或宗教自身的发展.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四:意识形态具有滞后性。
它落后于社会存在是社会存在的反应。
五:意识形态具有隐蔽性。
是统治阶级利益的反映。
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总是歪曲人类史。
我们需要真正的认识历史,就需要看到意识形态存在的基础,即社会存在。
所以我们必须确立历史辩证法的观念。
六:意识形态将会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终结。
而破解这种意识形态最根本的处理是革命实践。
无产阶级是革命实践的主体。
只有革命实践活动才能摧毁意识形态的基础,并且扬弃意识形态的本身。
在实践批判的基础上,理论批判是重要的,这种批判必须立足于现实。
唯物史观论文德意志意识形态论文:《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观探析【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对历史唯物主义做了系统的阐述,完成了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批判,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本文将对其唯物史观含义进行分析,同时对照波普尔对其“历史决定论”的批判进行反思。
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及方法论,应该充分继承其批判的精神,不仅批判那些不合理的现象和观点,自身观点本身也是值得批判的,因为没有人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完全正确,这样我们才不会丧失自我反省的能力,才不会掉入教条主义的窠臼。
【关键词】唯物史观《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波普尔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5年至1846年共同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正是在这部著作里,马克思第一次对历史唯物主义做了系统的阐述,完成了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批判,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1835年-1845年10年间,德国在思想领域中“经历了一次空前的变革”,即黑格尔哲学体系的解体过程。
这次变革的特点是范围广、作用大、变化快,同时也造成了思想混乱。
为了正确评价黑格尔哲学,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和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各种各样的唯心史观的基础上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全面地阐述了与之相对应的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
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内涵1.历史是关于现实的人的历史这里涉及到一个历史主体的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以前,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见解,如,对于这个主体,黑格尔认为是“绝对精神”的合乎逻辑的发展;施蒂纳的回答是作为“唯一者”的“我”的创造活动;施特劳斯归结为某种神秘的“实体”的作用;费尔巴哈认为作为超社会、超历史的抽象一般的人,这种人“除了爱与友情,而且是理想化了的爱与友情以外,他不知道‘人与人之间’还有什么其他的‘人的关系’。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有感1000字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指德国在20世纪上半叶所推崇的一种政治理念和文化思想,它的核心是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
这种意识形态在德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德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核心是民族主义。
在德国,民族主义被视为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认为德国是一个独立、自由、强大的国家,应该为了国家的利益而奋斗。
这种民族主义在德国历史上曾经引发过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另一个核心是国家主义。
在德国,国家被视为最高的权威,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
这种国家主义在德国历史上曾经导致了极权主义的崛起,使德国成为一个独裁国家。
德意志意识形态还包括对文化的重视。
在德国,文化被视为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人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感到自豪。
德国的文化传统包括哲学、音乐、文学等方面,这些文化传统在德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总的来说,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种强烈的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的思想体系,它在德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国人对自己的国家和文化传统感到自豪,但这种自豪感也曾经导致了德国的极端主义和战争。
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应该从德国的历史中吸取教训,珍惜和平,反对战争和极端主义,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重要贡献。
文章参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历史,以及马克思的思想论证分析。
此外,文章还讨论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如何影响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以及影响马克思主义中国家发展的后果。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正文: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种思想路线,由18世纪的浪漫主义者开始,并在19世纪后期因德意志联邦的形成而获得开发和成熟。
在20世纪早期,马克思及其追随者大力参与这种思想实践,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产生了重大影响。
马克思认为,德意志意识形态本质上是一个社会经济结构,它将民族价值和价值观集中起来,从而促进社会发展。
此外,它还为民族利益提供了政治自由,增强了民族意识。
本文参考马克思等人的理论,分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对马克思思想的发展的影响及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家发展的后果。
总的来说,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实践层面上影响了历史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应用,可以作为当今政治实践中高效的思想武器。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增强了国家民族的意识,从而使国家建设得以加速发展。
因此,在现代政治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可以作为鼓舞民族勇气和意志的理念,还可以作为促进民族文化发展、抗击外来文化入侵的重要武器。
另一方面,德意志意识形态受到浪漫主义者的影响,其精神内核是“拯救民族”,旨在建立一个有秩序、平等、友爱、真诚和自由的国家。
在现代政治实践中,这种精神可以激发民族的士气,促进国家的团结,在政治上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德意志意识形态还可以作为一种文化对话的工具,为政治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可以作为当今政治实践的有效武器,为推动民族文明和国家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在当今政治实践中,马克思主义有着独特的作用,可以增强民族意识,促进民族文化发展,抗击外来文化入侵。
《德意志意识形态》论文摘要:全称为《德意志意识形态。
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
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神圣家族》之后合写的第二本著作,写于1845年秋至1846年5月左右。
关于撰写这本著作的动因,马克思自己在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作过概括的说明:“当1845年春他(指恩格斯)也住在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
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当时已经形成自己的新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因此,《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源头之作,它在本体论革命的渊源中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本来内涵对于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具有关键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 物质关系、社会存在、生产力、生产方式、唯物主义《形态》中对唯物史观所作的近1000字的表述抄引如下:“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态,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
这样做当然就能够完整地描述全部过程(因而也就能够描述这个过程的各个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了。
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由此还可得出下述结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也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论贡献及其当代价值一、本文概述《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的重要著作,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奠基之作,该书深入剖析了物质生产与社会结构的关系,揭示了意识形态的阶级本质,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本文旨在探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论贡献及其在当代社会的价值,通过对该书的解读,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以及它如何为我们提供分析现代社会问题的独特视角。
文章将首先概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意识形态、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论述,以及他们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阐述。
接着,文章将分析该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指出其在确立历史唯物主义、批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等方面的重要贡献。
文章将探讨《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包括其对理解当代社会问题的启示,以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为应对当代社会的挑战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和理论观点《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完成的一部重要著作,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
在这部作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详细阐述了他们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当时流行的各种社会思潮进行了批判,并对未来社会主义的发展提出了展望。
该著作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当时的德国哲学,特别是费希特、谢林等人的唯心主义思想,强调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他们认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人们的观念、思想、意识等都是由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他们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浅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对的启示德意志意识形态,又称德国意识形态,指德国民族的一种特定思想倾向和理论体系,是由德国哲学家等知识分子为旨在维护德国文化和民族精神而创建的一种哲学体系。
其主要内容包括德国民族独特性、民族大一统、文化至上等观念。
德国意识形态贯穿于德国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中,例如拜占庭帝国的衰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等等,是塑造了现代德国和欧洲历史的一个重要力量。
德国意识形态与政治思想密切相关,其塑造了现代民族国家和民主政治的基础。
然而,德国意识形态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例如,在二战前的德国,德国意识形态被一些极端主义组织和个人利用,导致了德国以及整个欧洲的巨大灾难,甚至影响到了世界的格局。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从德国意识形态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首先,德国意识形态强调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性,这也是德国维护并发扬其独特之处的一个关键因素。
在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日益凸显,如果我们能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同时,维护和发扬本国文化精神,相信一定可以为各国之间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其次,德国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民族大一统视为其最终目标。
然而,这种观念在当今已经被证明是不现实和不可持续的,因为世界资源有限,每个国家都应该尊重其他国家的主权和利益,而不是试图通过强制实现某种大一统来占据先机。
在国际关系中,我们应该更多地注重合作,协商和谦虚。
最后,德国意识形态的一些极端主义思想也给我们带来了教训。
极端主义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一大问题,给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威胁。
我们应该更多地宣扬和尊重理性和科学精神,反对暴力和极端主义,以维护和平与稳定。
总之,浅析德国意识形态与政治思想,我们需要正视其优点和缺陷。
我们应该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坚持和发扬本国文化精神;在国际关系中注重合作和谦虚,反对大一统;反对极端主义和暴力,宣扬理性和科学精神。
这些启示对于当前的世界格局和发展趋势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德国历史和文化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从17世纪的启蒙运动到19世纪的民族主义运动,再到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和分裂,德国的意识形态一直在塑造着世界的格局。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重要地位和意义,从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多个角度进行全面评估。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历史渊源1.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起源和发展德意志意识形态最早可以追溯到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对德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后,启蒙运动的兴起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思想家如康德和黑格尔的理论为德国的哲学和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2. 民族主义与德意志意识形态19世纪的德国是在民族主义情绪的推动下实现了统一,这一过程中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得到了极大加强,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塑造奠定了基础。
3. 德意志意识形态与两次世界大战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对德国产生了深远影响,纳粹意识形态对德国和整个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同时也激发了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反思与重新定义。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当代的意义和影响1. 德意志意识形态对欧洲一体化的影响作为欧洲大陆的核心国家,德国的意识形态一直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既包括德国对欧洲价值观和法治体系的传播,也包括对欧洲政治秩序和经济结构的塑造。
2. 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国际政治和全球治理的贡献德国一直是国际政治和全球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参与者,德国的意识形态不仅在欧洲范围内产生影响,同时也在全球范围内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推动了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和完善。
三、个人观点和总结在我看来,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德国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
德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探索和实践,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同时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正因为如此,深入理解和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对于我们理解世界格局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德国历史和文化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影响着德国国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也在国际舞台上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著作导读课程论文题目:《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唯物史观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班级:07思想政治教育姓名:邓*学号:***********任课老师:张云阁《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唯物史观【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诞生的标志性著作, 它在批判以往一切错误的唯心主义史观的基础上,全面系统的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它从唯物主义确立的前提出发,阐述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关系的基本原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而最终提出了“全面发展的自由人”和共产主义社会的伟大设想,第一次构造了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
本文主要从以上几个角度对其中提到的唯物史观进行一定的概括和总结。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观共产主义社会《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巨著。
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部巨著中,对各式各样的唯心史观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划清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界限,对唯物史观真正地作了“第一次”的经典表述。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到了“现实的个人”、意识、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市民社会、上层建筑等等一系列核心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而且还提出了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
下面就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到的唯物史观确立的前提、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和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向往等角度分析。
一、唯物史观的前提的论述(一)关于唯物史观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唯物史观的前提的确立是建立在对以往一切唯心主义史观批判的基础上的。
“一切唯心主义的历史观都不把物质的因素作为自己的历史观的前提。
黑格尔历史观以绝对精神为前提,青年黑格尔派的历史观以纯粹的自我意识为前提,费尔巴哈的历史观以抽象的人为前提。
”【1】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则以“物质生活条件”作为唯物史观的前提。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首先对唯物史观的前提作了明确的阐述:“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
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1】万娟.《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唯物史观诞生的标志. [J].法制与社会.2008年4月(上),205页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
”【1】他们明确的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2】而这种思维的出发点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而是从“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出发来思考问题的。
可见马克思主义在确立唯物主义史观的前提,运用实践的观点。
而对于为什么人类的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现实的个人”,马克思主义认为,这是因为“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3】。
就是说历史是由这些“现实的个人”所创造,也因为这些“现实的个人”的活动改变而改变。
人类的历史是由这些现实的个人所描绘出来的。
由此可见这种史观前提确立立足点的正确性。
而这些“现实的个人”又是受一定历史条件制约、进行着物质生产活动的“现实历史的人”。
提出“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4】的观点。
因而他们指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开始的。
正是物质生产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
“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物质生活条件’的科学概念。
这就使他们严格地区分了社会的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并把精神现象归结为物质现象,把思想关系归结为物质关系,从而与一切唯心史观划清了界限。
”【5】(二)关于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基础的相关论述。
完成了对“现实个人”的论述后,马克思恩格斯又提出“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是一切历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首要的和最基本的条件。
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进一步通过考察历史发展的四个方面,即人类的四种生产样式,全面论证了物质生产条件, 揭示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一种生产样式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即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 必须能够生活, 即首先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它一些东西。
”人们只有首先从事物质生产、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 才能从事社会活动, 才能从事政治、艺术、科学、宗教等活动,因而物【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年,一卷66-67页【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年,一卷66-67页【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年,一卷67页【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年,一卷67-68页【5】万娟.《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唯物史观诞生的标志. [J].法制与社会.2008年4月(上),205页质生产是一切历史活动的基本条件。
第二种生产样式,是满足新的需要的再生产。
“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
”【1】这种不断生产的新需要和满足这种需要的生产和再生产, 就像一条连续不断发展的链条, 推动着人类历史前进。
而第三种生产样式人口的生产即繁殖。
人们可以世世代代的延续在于人自身的生产。
“没有人,便没有历史,所以它同物质资料生产一样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
”【2】而最后一种生产样式是社会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
“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达到的自己生命的生产,或是通过生育而达到的他人生命的生产,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
这就是说,人们在进行生产的同时,必然生产出一定的社会关系。
从以上论述可以清晰地看出历史的唯物主义特性。
因此唯物史观的前提是: “现实的人, 同时也是他们的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正是通过研究现实的人,研究他们的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而研究社会发展本质和规律, 构造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3】由以上可得,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前提和立足点的实践性,这也铸就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与以往的黑格尔的历史观、青年黑格尔派的历史观、费尔巴哈的历史观等一切旧的历史观的不同。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述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作了比较全面的阐述,提出了“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的思想。
这就为唯物史观的产生奠定了基石。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
”【4】因此意识的产生来源于人们的生活,来源于存在。
而且“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第32页【2】万娟.《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唯物史观诞生的标志. [J].法制与社会.2008年4月(上).205页【3】庞辉霞.从《德意志意识形态》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J].传承2008年第二期.29页【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就仍然是这种产物。
”【1】当然在这里马恩没有更多的提及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但是他们已经很明确的把自己的唯物史观与一切的唯心史观划清了界限。
而且在具体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中还提到了要在实践中解释观念上的东西。
这也标志着历史观的伟大变革。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通常表述为生产力与交往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从诸种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物质关系, 从物质关系中划分出交往关系, 这种交往关系在一定的所有制形式下, 就是交往形式。
在进一步论述生产关系时,还同生产的分工和所有制联系起来,从而和历史的发展联系起来。
”【2】有于受分工的影响,必然结成一定的社会交往关系。
而且分工发展到不同阶段,就会产生不同的所有制的形式。
”生产和交往的关系,在马恩看来:“生产本身”是以“个人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这种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
”从这里可以看出生产和交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同一生产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他们同时存在,互为前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每一个社会都要求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相结合。
人类历史的发展,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已成为桎梏的就的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 因而也适应于更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类型的新的交往形式所代替; 新的交往形式会变成桎梏并为别的交往形式所代替。
由于这些条件在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上都是与同一时期的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了”。
【3】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德意志意识形态》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与交往关系)作了比较辩证的分析即生产力决定人的交往关系,交往关系又反过来制约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应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才会进步。
只有把握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才能从整体上把握社会生产,从而真正认识社会的发展规律。
(三)经济基础(市民社会)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马克思、恩格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原理出发, 把市民社会规定【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5.第一卷81页【2】万娟.《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唯物史观诞生的标志. [J].法制与社会.2008年4月(上).205页、209页【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5.第一卷81页为生产关系的总和,指“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所制约,同时也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是“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
它“包括各个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
它包括该阶段的整个商业生活和工业生活”。
然后马恩把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 提升为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关系。
并对两者关系作了以下分析:唯物主义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种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