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废品回收站 同行故事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艰苦创业成功故事随着社会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展现在社会发展中。
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更多的展现在创新和创业发展的基础上。
在这个创业社会中,很多成功的故事在激励着我们。
那么下面是分享的艰苦创业成功故事,就随小编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艰苦创业成功故事一:李一航电子垃圾创业:3元闯深圳,从捡垃圾到年赚400万他的父亲在深圳街头卖甘蔗,母亲沿街乞讨。
好不容易考上大学,他却偏偏不去,后来流落街头,靠捡垃圾为生。
从捡垃圾到收破烂,最后他竟年赚400万,他是怎么做到的?讲述李一航电子垃圾废品收购的励志创业故事:3元闯深圳,从捡垃圾为生到年赚400万!1、母亲寄来学费,他却放弃读大学1984年6月1日,李一航出身在河南一个农村家庭。
父亲以苦力养家,母亲早年残废不能行走。
2003年的一天,父母托堂叔捎来了学费。
打开沉甸甸的包裹,全部是新旧不一的一元、五角、一角的硬币。
堂叔告诉他父母在深圳乞讨赚钱,他一听就哭了。
高考发榜,李一航被河南一所高校录取。
但想到辛苦赚钱的父母,他决定,不读大学,到深圳赚钱。
2、3元闯深圳,连吃面都不够还完学校同学的302元债务,加上160元的车票钱,李一航将仅有的3元积蓄藏在了底裤里,就这样出发了。
初到深圳,川流不息的人群、奔驰而过的车子、生硬难懂的粤语,让他感到窒息,路在何方?好不容易凭口音找到一家老乡的面馆,叫了一碗面狼吞虎咽地吃完。
才发现自己吃了人生中最贵的一碗面:5元钱。
吃完面后,他等了很久,主动帮老板收碗。
老板看他提着一个袋子,应该是刚从农村出来,就没有收钱。
倔强的李一航把3元钱压在碗底,说声谢谢后离开了。
走出面馆的李一航,身无分文,反而让他释然了。
于是,他开始睡大街,宝安区的流塘天桥成了他第一个“正式”住所。
3、捡垃圾为生,碰到母亲在乞讨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他白天捡垃圾,晚上在天桥上的修表摊成为他的第一个职业,一天20多元的收入解决了饭票的问题,却因交不起管理费又被城管赶跑了。
一个废纸的故事在一个遥远的小镇上,有一个叫做废纸镇的地方。
这个镇子里的人们以回收废纸为生,他们的生活与废纸息息相关。
在这个镇子里,有一家名叫“绿源”的废纸回收公司,这家公司的老板叫李大叔,他是一个非常热心肠的人,总是乐于助人。
李大叔的生意做得非常好,他的公司回收的废纸被送到了全国各地的造纸厂,成为了新纸的基础原料。
然而,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废纸回收行业,他们认为废纸回收不仅可以减少资源浪费,还可以降低环境污染。
因此,废纸回收行业的前景非常广阔。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李大叔决定扩大自己的废纸回收业务。
他开始积极寻找合作伙伴,希望能够将绿源公司的业务拓展到全国范围。
经过一番努力,李大叔终于找到了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他们共同成立了一家名为“绿色家园”的大型废纸回收公司。
绿色家园公司的成立,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鼓励。
政府为他们提供了优惠政策,还帮助他们联系了一些大型企业,希望他们能够与这些企业合作,共同推动废纸回收行业的发展。
在政府的支持下,绿色家园公司的业务迅速发展壮大。
然而,好景不长。
随着废纸回收行业的发展,一些不法分子也开始觊觎这一行业的利益。
他们为了追求暴利,不惜采用非法手段,如偷窃、走私等,严重破坏了废纸回收行业的正常秩序。
这让李大叔非常痛心,他决定采取措施,整顿废纸回收行业。
为了整顿废纸回收行业,李大叔向政府提出了一个建议:建立一个废纸回收行业的监管机构,对废纸回收行业进行规范管理。
政府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建议,于是决定采纳。
在李大叔的带领下,监管机构很快成立了起来。
监管机构成立后,李大叔带领着大家开始了一场废纸回收行业的整顿行动。
他们对所有的废纸回收公司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检查,对于那些违法违规的公司,给予了严厉的处罚;对于那些守法经营的公司,给予了奖励和鼓励。
在李大叔的努力下,废纸回收行业逐渐恢复了正常秩序。
然而,李大叔并没有因此而满足。
他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废纸回收的重要性,要让这个行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艰苦创业成功故事李一航电子垃圾创业:3元闯深圳,从捡垃圾到年赚400万他的父亲在深圳街头卖甘蔗,母亲沿街乞讨。
好不容易考上大学,他却偏偏不去,后来流落街头,靠捡垃圾为生。
从捡垃圾到收破烂,最后他竟年赚400万,他是怎么做到的?讲述李一航电子垃圾废品收购的励志创业故事:3元闯深圳,从捡垃圾为生到年赚400万!1、母亲寄来学费,他却放弃读大学1984年6月1日,李一航出身在河南一个农村家庭。
父亲以苦力养家,母亲早年残废不能行走。
2021年的一天,父母托堂叔捎来了学费。
打开沉甸甸的包裹,全部是新旧不一的一元、五角、一角的硬币。
堂叔告诉他父母在深圳乞讨赚钱,他一听就哭了。
高考发榜,李一航被河南一所高校录取。
但想到辛苦赚钱的父母,他决定,不读大学,到深圳赚钱。
2、3元闯深圳,连吃面都不够还完学校同学的302元债务,加上160元的车票钱,李一航将仅有的3元积蓄藏在了底裤里,就这样出发了。
初到深圳,川流不息的人群、奔驰而过的车子、生硬难懂的粤语,让他感到窒息,路在何方?好不容易凭口音找到一家老乡的面馆,叫了一碗面狼吞虎咽地吃完。
才发现自己吃了人生中最贵的一碗面:5元钱。
吃完面后,他等了很久,主动帮老板收碗。
老板看他提着一个袋子,应该是刚从农村出来,就没有收钱。
倔强的李一航把3元钱压在碗底,说声谢谢后离开了。
走出面馆的李一航,身无分文,反而让他释然了。
于是,他开始睡大街,宝安区的流塘天桥成了他第一个“正式”住所。
3、捡垃圾为生,碰到母亲在乞讨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他白天捡垃圾,晚上在天桥上的修表摊成为他的第一个职业,一天20多元的收入解决了饭票的问题,却因交不起管理费又被城管赶跑了。
有一天,他在大街上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母亲,此时的母亲跪在地上,向路人乞讨。
父亲在削甘蔗,旁边摆着一个菠萝罐。
他大脑一片空白,泪水模糊了双眼!虽然近在咫尺,但他没有勇气上前相认。
他发誓要赚大钱,让父母过上好日子。
一次,他拾到一个摔成两半的手机。
大学生创业故事:肯捡垃圾会开店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大学生创业故事:肯捡垃圾会开店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我现在从来不说自己是大学毕业生,只说是小学毕业。
能吃苦,能做事,最实在。
市道不好,大学毕业就失业,很惨吧?26岁的南海小伙子刘建彬说,这算什么,他失业后做过业务员,遭过白眼,还曾捡过垃圾。
但最终他白手起家,在淘宝开店卖糖果,4个月营业额达到3.3万元。
他有信心凭着这份事业赚到老婆本,与女友拉埋天窗。
最近小刘发帖回顾这段创业”血泪史“,赢得网友支持,称他为”大学生最好的榜样“。
老板拖欠工资被迫辞职刘建彬2005年毕业于肇庆学院。
亲戚帮他在佛山在某科技公司找了份工作。
半年后,因老板拖欠工资,他选择离开。
此后的经历让他至今满怀感慨。
在手机卖场卖过手机,做过铁通业务员,遭遇过无数白眼,最落魄时,他捡过垃圾。
”没办法啊,当时没活干,有个亲戚收垃圾的,我妈就说,去跟着收垃圾吧。
“于是小刘就跟着亲戚捡了20天垃圾。
发了毛的'旧报纸、喝剩的饮料罐,”能用的我都会去翻。
“大学毕业,捡垃圾会不会很没尊严?小刘乐呵呵地说,父母都是工人,家境不太好,他能放得下身段,踏踏实实做事。
”我现在从来不说自己是大学毕业生,只说是小学毕业。
能吃苦,能做事,最实在。
“淘宝开店月营业额8000多小刘在2008年底终于找到了方向:开淘宝店自主创业。
他进了10个棒棒糖,在淘宝上正式开店。
10天过去了,一点动静也没有。
年三十晚,终于等到了第一个客人,客人来自陕西。
”第二天,当人们都在拜年时,我一个人走进冷清的邮局,发了我淘宝的第一个件。
“此后的创业之路,小刘备尝艰辛。
每次去广州供货商处拿货,来回3小时,70多斤都是自己扛回来。
现在,小刘已卖了100多箱糖果,信用额度是1钻,4个月的营业额是3.3万元。
网友赞他是大学生榜样“做网店,很多亲戚不理解,责怪小刘为何整天闲在家里不找工,父母也不是特别支持。
幸好,女友小李始终支持他。
关于废品回收的故事以下是 8 条关于废品回收的故事:1. 我记得有一次,我去那个废品回收站,哇,那场面可真是壮观!就像一个宝藏堆放在那里。
我在那里翻找着,突然发现了一本旧相册,翻开一看,全是一个陌生家庭的美好回忆。
这废品回收站不就像是一个时光的宝盒吗?我当时就在想,这里面到底还藏着多少人的故事呢?2. 嘿,你知道吗,我邻居张大爷,那可是废品回收的忠实爱好者。
他经常推着他那辆小推车,在小区里到处捡废品。
有一次我调侃他:“张大爷,您不累啊?”他笑着回我:“这多有意思啊,既能环保又能赚点小钱,不亦乐乎?”这不就跟寻宝似的,谁能想到那些被人丢弃的东西还能有用呢?3. 有一回我看到一个小朋友,他在废品回收站旁边哭得可伤心了。
原来他不小心丢了自己最心爱的玩具,以为被当成废品收走了。
后来呢,回收站的大叔一起帮忙找,嘿,还真找到了!看到小朋友破涕为笑,我就在想,这废品回收有时候还能带来意外的惊喜呢,难道不是吗?4.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收废品的大哥,特别健谈。
他给我讲他收废品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奇奇怪怪的东西,什么旧吉他、老钟表。
他说就像打开了一个个神秘的盒子。
他还感慨:“这些东西都曾经是人家的心爱之物啊!”是啊,谁说废品就没有情感价值呢?5. 咱小区门口的废品回收站,那可是大家默认的社交场所。
经常有人在那闲聊,分享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有一次王大妈说:“我昨天把家里的旧报纸卖了,还得了几块钱呢!”大家一听都笑了。
这废品回收有时候不只是为了钱,也是大家交流的契机呀,是不是?6. 记得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年轻人在废品回收站找旧书,他说他想找一些有年代感的书来收藏。
后来还真让他找到了几本,那兴奋劲儿就别提了。
这废品回收不就像是一个隐藏的宝库,等着人们去挖掘吗?7. 有个老奶奶,她经常把家里的废品整理得干干净净再拿去卖。
有一次我问她为啥这么认真,她说是对废品的尊重。
哇,这话说得太有深度了。
谁说废品就不值得尊重呢?这就像人一样,不管在什么境遇,都应该被尊重啊!8. 有一回我去废品回收站,看到回收站的老板正忙着分类。
孝感收废品发财案例孝感市位于中国湖北省中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小城市。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习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废品回收行业成为新兴的发财行业之一、本文将介绍一位在孝感市收废品行业中成功发财的例子。
刘先生,40岁,孝感市本地人。
尽管他只是一个初中毕业生,但他从小就有一颗勤奋和创业的心。
在他结婚之前,他曾在一家当地工厂担任机车司机,薪资稳定但并不高。
岁月的累积让他渐渐意识到,只有通过努力工作才能得到更好的生活。
一次偶然的机会,刘先生注意到当地的废品回收市场的潜力。
他意识到,由于人们购买力的增强和环保意识的增强,废品回收市场前景广阔。
因此,他决定辞去工作,投身到收废品的道路上。
刘先生开始在垃圾站附近成立自己的收废品站点。
起初,他只有一辆破旧的货车和一些基本的收废品工具。
由于缺乏资金和场地,他只能在垃圾站附近暂时堆放收集来的废品。
然而,这并没有阻止他的热情和决心。
刘先生每天从清晨开始巡回城市的各个角落,寻找废品。
他走遍了社区、农田、厂区等地,向人们介绍收废品的好处,并告诉他们怎样分类处理垃圾。
他还与当地的一些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每天去他们的场地收购废品。
通过积极努力和认真对待工作,刘先生的废品回收生意逐渐起步。
他不仅积累了一定的废品库存,还开始购买更先进的收废品设备,提高工作效率。
他还聘请了几个年轻的员工,帮助他管理库存和处理废品。
为了进一步扩大业务,刘先生积极参加各类废品回收展览和活动。
他学习了许多废品分拣和回收的技巧,并与一些行业内的专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通过这些合作与学习机会,他逐渐提高了自己的废品回收能力和专业知识。
随着时间推移,刘先生的废品回收生意越来越好。
他不仅扩大了自己的收废品站点,还在周边地区开设了几个分店。
他的生意逐渐从废纸和塑料扩展到了废金属、电子设备等多种废品类别。
如今,刘先生已经成为当地有名的收废品企业家。
他的公司既有固定的合作伙伴,也有满意的客户。
“收破烂”背后的生意经:她从收废纸开始,到现在一天能赚1个亿“收破烂”背后的生意经:她从收废纸开始,到现在一天能赚1个亿犇人说优质原创作者百家号01-12 17:42“收破烂”背后的生意经:她从收废纸开始,到现在一天能赚1个亿张茵一直以来我们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但是现在的社会发展趋势似乎在告诉我们,选对一个行业,要比努力更加重要。
所以我们见到人们纷纷涌入互联网、金融等行业,也看到很多人去做直播、做短视频,一夜成名。
不过,在现在变化越来越剧烈、体系越来越成熟的互联网时代,必然还有很多地方隐藏着财富,这也是现在纷纷提倡垂直化、细分化的原因。
而在这方面,一位女士的经历可能会给我们启发,因为她发现了“收破烂”背后的生意经,并且从收废纸开始,一步一步发展成为中国女首富,到现在一天能赚1个亿。
这个人就是张茵。
从会计到“收破烂的”张茵,广东韶关人,玖龙纸业董事长。
2005年的时候,张茵以270亿的身家,成为了中国女首富。
而她的发家经历,却是从收废纸开始的。
出生于军人家庭的张茵,从小就学会了独立,也染上了一种军人的气质。
到了80年代,张茵从大学毕业后进入了当了一名财会。
也就是一次出差的机会,让张茵看到了废纸回收产业的潜在商机:因为森林资源匮乏,导致传统的造纸方式成本越来越高,所以未来的造纸行业,肯定会侧重于再生纸的生产。
于是张茵力排众议,辞职南下,去了香港。
在香港,张茵拿着自己辛苦攒下的3万块钱,做起了废纸回收的生意。
不过,当时香港做这个生意的还有很多,张茵面临着十分严重的竞争压力。
直到一件事情的发生,让张茵名声大噪。
生死看淡,不服就干原来当时香港的废纸回收生意被当地一个叫“三合会”的帮派所控制,这个帮派经常会卖一些很差的废纸给回收商,然而大部分人都敢怒不敢言。
然而,出身军人家庭的张茵却不管这一套,“收废纸必须按我的标准来!”这句话一出,激怒了“三合会”,并多次砸毁张茵的工厂,甚至还威胁她的人身安全。
靠废品起家的创业故事
在一个小城市里,有一位年轻的创业者叫做李先生。
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家里并不富裕。
为了赚取家用,他每天下午放学后都会去附近的垃圾场捡废品。
靠着这份微薄的收入,李先生顽强地支撑着自己和家人的生活。
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他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利用废品创业。
他开始仔细研究废品,发现每种废品都有它的价值。
于是,他开始收集各种废品,并将它们分类、处理、加工。
最终,他成功地将这些废品转化为了各种实用的产品,比如钥匙扣、文具盒、烛台等。
李先生的产品受到了市场的欢迎,他的生意也越来越好。
为了扩大规模,他开始招聘员工,建立了一个小工厂。
他也利用网络销售,吸引了更多的客户。
经过多年的努力,李先生的企业逐渐壮大。
他的产品不仅在本地畅销,还出口到了其他国家。
李先生的成功告诉我们,只要有一颗敢于尝试、不怕失败的心,即使是靠废品起家,也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事业。
- 1 -。
废品回收创业辛苦感言
收废品是一份正经的工作,很多人以此为生,往大了说叫做再生资源回收再利用,往小了说,收购收拾废旧破烂,这个行业很辛苦,听起来虽然很不体面,但做这个行业的人年龄大多数在45岁以上的中年男性或女性,男性的占大多数,他们经历过的事,接触过的人都要比我们多得多,所以做这个行业不在乎体不体面,只求安稳.
也许在他们看来,不求大富大贵,只是要求生活过得去,毕竟都是上了年纪的,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但大街小巷走走,遇到街坊邻居唠唠。
谈到改行的话,既然是做这个废品回收的,大多都是上了年纪,生活条件都是一般般过得去,口袋里没有什么本金,不懂得投资,如何管理资金,也没有什么学历,没有什么人脉,没有捷径可以走,所以只能靠这些回收废品赚利润,所以说到改行的话,他们心里可能都会想算了吧,这样的生活自由自在,生活过得去就行了。
开始做废品是背背篓,那时候是15年以前,那个时候是到处收货,有时候挨家挨户的问,有时候是去厂里面收厂货,那个时候当你们一个月打工才挣几百元的的时候,我一天随便都有几百块,一般都有货,所以才能挣到,没有货当然一分钱都没有。
为啥不改行,第一因为没有找到比这个行业好的行业做,第二是因为改行不好改,现在什么生意做的人都多,做这个风险比较
小,第三就是这个行业虽然环境差,但是利润和收入很不错,基本卖出去就可以收到现金,做得好不比开公司开厂的老板差。
上门回收感动的小故事短篇现在关心地球还来得及吗?很多人无法给出确定的答案。
因为保卫地球,守卫环境,听起来似乎是个遥远的使命。
但是地沟油外卖,黑心食品加工厂,PM2.5、水污染、急剧增高的癌症病发率,却离我们的生活很近很近。
也许你承诺不了保卫地球的重任,但是你可以做好每天的日常垃圾分类,帮助废品找到一个合适的“家”。
上周三,我们向出了【小松鼠故事集】活动,短短一周内,松鼠宝宝收到了将近百条故事,一条条看完觉得像看完一整本爱的城市守卫寓言,但其实,真实的故事远比小说更动人。
筛选的时候松鼠宝宝非常头痛,考虑到篇幅长度,这次,我们选择了2个不同小区的居民故事,并将送出精美礼品。
获奖名单小松鼠奖品@大唐花园-戴先生 @宝钢四村-彭阿姨01大唐花园上门回收篇--来自戴叔叔这是小松鼠回收员王涛上门回收时发生的一个暖心故事月1日是特别有意义的一天,小松鼠回收员王涛,接到了一个特别的【上门回收】订单,按照用户预约的时间10:30,王涛带上回收袋和智能秤到达大唐花园戴先生的家门口,房门打开,迎面而来的是一位拄着手杖,牵着导盲犬,头戴墨镜的叔叔。
“请问您是戴先生吗,您预约了小松鼠的上门回收服务,我是小松鼠回收员王涛,很开心为您服务”“是的,那你进来吧,东西在客厅分好了”戴叔叔有点怕生地说。
套上鞋套后王涛进入客厅,帮戴先生耐心的按照物品品类回收称重,录入小松鼠的回收小程序,并且帮助戴先生登陆小程序查收环保金。
因为王涛的贴心服务,戴先生也渐渐的和王涛熟络了,并说起家常来... ...因为自己视力的原因,戴叔叔行动不便,他说:“还好有小松鼠的上门回收服务,就算视力不便,只要儿女帮忙下单预约,戴叔叔就可以在家等着小松鼠,以后再也不用发愁怎么扔废品了。
”“小松鼠的服务真好,我以后还要预约你们的上门回收!”服务完戴叔叔,戴叔叔一改刚刚的生涩,笑着送走了王涛。
小松鼠愿意做好日常的每一次服务,守护您和家人的健康。
如果有一天,小松鼠无意之中感动了你,不用说谢谢,只希望你也能把这份环保责任传递下去,因为你的每一次环保行动,都是在传递着一份难能可贵的真情。
开废品回收站
“这个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物品。
”经济学家的一句名言,在一群蜗居珠海香洲区的江西人身上得到充分体现。
一群来自江西鄱阳县的“老表”,大概有三千人,他们多聚居于吉大旧村,每天分散到香洲区的各小区门口回收居民的旧物,从别人弃置的物品中寻找利润。
他们在珠海回收旧物的历史有近二十年,最早的“淘金者”已在珠海是有车、有房一族,也成为后来“淘金者”心目中的楷模。
“老表”因“逃荒”到珠海
香洲区的大部分小区门口都有相似的情景:一辆辆三轮车一字儿排开,每辆三轮车前都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旧物回收”,罗列着旧电器、废旧书纸等,旁边聚着玩扑克或削铜线的车主。
“我们是逃荒来到珠海的。
”在珠海从事旧物回收有七年历史的朱老伯告诉记者。
“以前村里的土地都是填湖而来,人均有一亩多,后来家里的土地都被集体征收了,只能出来找活干。
”
由于成本问题,该县大部分村民都没有参与规模化农业生产,有村民了解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到珠海回收旧物的同乡“发财了”,纷纷迁往珠海来“淘金”,以前有村民在工厂打工,后来都放弃打工而加入回收行列。
“二○○四年前后是最多人来珠海的。
”朱老伯告诉记者,“都是以前有亲戚在这边,觉得好就把亲戚都叫过来了,都是夫妻搭档,还有七大姑八大姨的。
”朱老伯就有女儿、表侄、堂亲、小姨子等一共7对亲戚夫妻在珠海回收旧物,“加上小孩,有二十几个人。
”而在珠海从事旧物回收的同乡人数,朱老伯表示“估计有三千人”,这个数字得到另外一位在珠海十余年的“老表”认可。
回收旧物年存3万元
每天上午九点多,这群“老表”们就三五成群分散到各小区门口去“上班”,“小区里的住户搬家或者搞卫生,家里会有很多的废旧家电和书刊报纸清理出来,我们就按照一定价格进行分类回收,然后以略高的价格转手卖给废品回收站。
”朱老伯告诉记者,“我们就赚取一点差价,书纸赚一毛钱,铜线比较好赚,可以赚2至4块钱一斤”。
大家在一起,有生意的时候就派一两个人过去,把东西收过来再按照人头平分“成果”,朱老伯说:“大家都是邻里亲戚,也就不存在争多争少的问题。
”不过,没有生意的时候,大家就聚在一起玩扑克,“有人也打钱,一块两块的,越打越开心。
”
偶尔接到某个酒店或者是单位搞大装修,几个同乡就将整个工程买下来,“按照建筑中的钢铁门窗数量,估计个价,然后我们自己去拆钢筋铁皮,”这样下来,“除去开支,每户每年也有3万多元存下来。
”据朱老伯透露,他的一个亲戚就以承包回收工程而“发财了”,“他在园林花园购买了两套房子用于出租,自己住一套,还开上了小车。
”
晚上蜗居吉大旧村
目前,江西“老表”在珠海从事旧物回收的达到三千人,白天他们散落在珠海各地回收旧物,“主要聚集在吉大,部分买了电动车就会到前山去,只有几个人在斗门。
”朱老伯说,晚上大家就蜗居在吉大旧村。
据了解,吉大旧村都是一套房子分开几个单间出租,部分是搭建在楼顶和路边的铁皮房。
记者在吉大旧村见证了一套房子住了7户人家的情景,其中有两对夫妻住在阁楼。
各家都有自己在公共区搭建的临时小厨房,锅碗瓢盆都放在公共区,每家都铺设一张床铺,床头摆着
电视机,床尾挂满衣物。
“我们收入有限,房子虽然简单陈旧,但是价格便宜,每间房子只要150至200元/月。
”朱老伯向记者解释,“3000位同乡都居住在这里。
”
收旧族一个家族有二十多人涌至珠海
朱老伯于二○○二年从家乡来到珠海,在他之前,他妻子的妹妹一家在珠海做旧物回收做了七年。
“赚钱不算多,但是比在家好,”朱老伯说,“这份工作不限制年龄,不受人管不受人气,比进工厂打工自由多了。
”正因为如此,他的侄子与堂亲共七个家庭共二十多人也先后来到珠海,一对原本在工厂里打工的新婚夫妇也直接投入到旧物回收的大军。
二○○六年,朱老伯的女儿与女婿也来到珠海,在此之前,朱老伯的女婿在上海等地从事过装修、搬运等不同的行业。
木匠转行回收旧物
郭阿姨的丈夫于一九九五年来到珠海。
“他(丈夫)以前做了好几年的木工,”郭阿姨告诉记者,木工是江西的传统工艺,“专门制作门框、窗户、家具等,嫌赚不到钱就转行专门运输沙子,还是赚不到钱,就做这行了。
”一九九七年,郭阿姨也来到珠海。
如今,郭阿姨家已经起建了一百多平方米的三层的楼房,造价装修十几万,而她养育的五个女儿有三个已经成家,另外两个还在上学,“建房子、供孩子读书的钱都是回收旧物赚的”。
“先行者”在珠海有3套物业
朱先生是“老表们”眼中的辉煌人物。
作为最早来珠海“淘金”的他,如今已经在园林花园拥有2套专用于出租的房子,他还另住1套房子,出入以车代步,同乡们对他是羡慕不已。
据他的远亲朱老伯说,他的嘴皮子比较滑,经常与大老板打交道,每次看到哪个酒店或者公司搞装修,他就主动找老板商谈,买下整个工程的旧物回收。
“新近又以5万元购买了水湾路一个准备装修的酒店,才做一半就赚了1万多。
”朱老伯向记者透露,“人家卖的都是面子,并不在乎多少钱,一来二去他就发财啦, 更多开废品回收站的分析资料请上“中国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