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之间的关系
- 格式:ppt
- 大小:5.67 MB
- 文档页数:5
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要点脏与腑的关系,即是脏腑阴阳表里相合的关系。
五脏属阴,六腑属阳;五脏为里,六腑为表。
脏腑之间之所以构成这种紧密关系,主要根据有以下几方面:①经脉属络:即属脏的经脉络于所合之腑,属腑的经脉络于所合之脏,如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肺与大肠构成脏腑表里关系,手太阴经与手阳明经则构成表里经。
其他脏腑依此类推。
②生理配合:六腑机能受五脏之气的支持和调节,五脏功能也有赖于六腑的配合。
如肺气肃降,有利于大肠的传导,而大肠的传导也有助于肺气的肃降。
③病理相关。
脏病可影响到其相合的腑,腑病也可影响其相合的脏。
如心经有热,可以循经下移于小肠,小肠有火亦可循经上扰于心等。
因此,在治疗上,相应的就有脏病治腑、腑病治脏、脏腑同治诸法。
1.心与小肠的关系心与小肠通过手少阴经与手太阳经的相互属络构成表里关系。
生理上,心主血脉,心阳之温煦,心血之濡养,有助于小肠的化物等机能;小肠化物,泌别清浊,清者经脾上输心肺,化赤为血,以养心脉,即《素问•经脉别论》所谓“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病理上,心经实火,可移热于小肠,引起尿少、尿赤涩刺痛、尿血等小肠实热的症状。
反之,小肠有热,亦可循经上熏于心,可见心烦、舌赤糜烂等症状。
2.肺与大肠的关系肺与大肠通过手太阴经与手阳明经的相互属络构成表里关系。
在生理上,肺气的下降可以推动大肠的传导,有助于糟粕下行。
而大肠传导正常,腑气通畅,亦有利于月市气的下降。
在病理上,肺失清肃,津液不能下达,大肠失润,传导失常,可见大便干结难下。
若肺气虚弱,推动无力,大肠传导无力,可见大便困难。
中医称之为“气虚便秘”。
反之,若大肠腑气不通,传导不利,则肺气壅塞而不能下降,出现胸闷、咳喘、呼吸困难等,是谓上窍不通则下窍不利,下窍不利则上窍为之闭塞。
3.脾与胃的关系脾与胃以膜相连,通过足太阴经与足阳明经的相互属络而构成表里关系。
脾与胃在生理上密切配合,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脏腑之间的关系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由脏腑、经络等许多组织器官所构成。
脏腑之间的关系,是藏象学说中整体性联系的内容之一。
那么脏腑之间的关系在中医理论中占据着怎样的重要地位呢?它有哪些功能与作用?那么下面三九养生堂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医理论中关于脏腑之间的关系的相关知识。
人体各脏腑之间,在结构上通过经络而相互沟通,生理功能上既分工又合作,在病理变化上也可互相影响和传变。
五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
心与肺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为气与血之间的相互依存。
在生理方面,肺主气,辅心行血,可促进心脏推动血液运行;而心主血,营养于肺,可维持肺的呼吸功能。
由于宗气积聚于胸中,温养心肺两脏,具有贯心脉以行气血和走息道以司呼吸的功能,所以能加强心血运行与肺司呼吸之间的协调平衡。
在病理方面,如肺气虚弱,宜降失常,可影响心的行血功能;而心之阳气不足,血行无力,也会导致肺的呼吸功能失常,从而出现咳嗽、气喘、胸闷、心悸等症。
2.心与脾
心与脾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心主血而推动血液运行,脾统血而统摄血液循行于脉管,两者互相配合,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
二是心血充盈,可营养于脾,心主神明,可调节脾的运化功能;脾运化功能正常,吸收的水谷精微能化生心血并营养心神,两者有相互依存的关系。
因此,当心血不足或心神失常时可引起脾失健运,脾运失常或脾不统血时亦可导致心的病变,都导致心脾同病,而出现心悸、失眠、食少、便溏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