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产业发展与布局
- 格式:pptx
- 大小:11.15 MB
- 文档页数:217
论我国产业结构的特点及演进方向当前通过对产业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来转变增长方式,已成为能否提升中国经济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运用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等相关知识和理论,首先指出目前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影响国民经济继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
对中国产业结构的新型化程度进行剖析,并分析其特点,最后对如何调整中国产业结构提出相应的演进方向。
标签: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调整1 中国产业结构的问题1.1 中国产业结构发展的现状中国的产业发展总的态势为:第一产业的收入比重和劳动力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收入比重和劳动力比重上升,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缓慢上升。
产业结构演进趋于良性循环,主要反映在三次产业结构的水平趋于优化。
工业结构正逐渐转向以重工业为主导。
我国的重化工业正逐步成长为支柱产业。
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以及证券、技术、信息产业等己具备相当规模,尤其是房地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农业的内部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产值比重下降,牧渔业产值上升。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门类越来越全,产业结构越来越复杂,在产业结构演变的过程中,各产业的产值结构的波动较大,而其从业人员的结构的波动较小。
1.2 中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1)总体水平低下,产业结构失衡:第一产业滞后,第二产业超前,第三产业发展不足。
第一产业薄弱,劳动生产率低下,第二产业比重过高而第三产业比重过低,第三产业发展速度缓慢,产业内部发展不均衡,结构不合理,产业布局不合理,地区同构化问题较严重。
突出体现在高技术含量产品的供给能力相当有限,多数行业产品的差别化率低,集中在单一品种和档次上,技术水平落后使得供给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升级化的趋势,并致使不少行业出现了过度竞争的格局。
(2)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
物耗高、能源高、污染高的“三高”问题依然突出。
中国的工业布局与产业结构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在过去几十年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从历史、现状和未来展望三个方面探讨中国的工业布局与产业结构。
一、历史中国的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
上世纪50年代,中国建立了一套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体系,重点发展钢铁、煤炭、电力等基础产业。
到了上世纪80年代,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中国逐渐引入市场机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了工业部门的发展。
二、现状目前,中国的工业布局与产业结构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 第一产业的比重减小: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在整个经济体系中的比重不断降低。
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导致了农业产值的下降。
2. 第二产业的主导地位: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占据了整个工业部门的大部分份额。
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工厂,并以其生产规模和制造能力在全球久负盛名。
3. 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升级的推动,服务业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
金融、零售、旅游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
4. 区域差异明显:中国的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更加发达,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较快;中西部地区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主要以原材料加工为主。
三、未来展望未来,中国的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将继续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1. 产业升级与转型:中国需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和附加值。
2. 区域协调发展:中国将进一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工业基础的建设,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3. 绿色可持续发展:中国将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推动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向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方向转变。
综上所述,中国的工业布局与产业结构在历史的演变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前正处于从大规模制造向创新驱动的转型阶段。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与布局党中央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出发将我国经济的整体布局分为“四大板块”即: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
这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探索的结果。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首先在深圳、厦门等地逐步建立经济特区。
建立特区后,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管理权限。
1984年5月,国家决定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等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5年以后中央政府、又先后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沿海地区由于拥有港口、海洋、腹地等优势,又能发挥对内通道功能,影响、辐射和带动国内区域均衡发展,也是国内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
从南往北看,珠三角、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开放,能发挥服务“三南”(西南、华南和中南)的功能,推动中部崛起、深化西部大开发。
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能将台湾的优势辐射到海峡西岸地区,继而推动中部崛起。
长三角开发开放能进一步拉动长江经济带的发展。
1999年9月,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国家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
我国西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水平的67.8%左右,尚未实现温饱的贫困人口大部分也分布于这一地区。
如果不改变这种欠发达状况,将会拖延全国实现现代化的步伐。
没有西部的现代化,全国的现代化就不完整。
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全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其中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的一项重要的政策,目的是“把东部沿海地区的剩余经济发展能力,用以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巩固国防。
”从而全面提高中国综合国力。
2002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大提出要“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
中国区域经济布局百科名片中国区域经济布局根据新的发展观的要求,国家重新调整了区域发展的布局,目的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具体要求是: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的综合优势,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发展,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有条件的东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逐步形成东、中、西部经济互联互动、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目录中国经济“四大板块”十六个国家重点建设地区5个核心经济圈带中国“八大经济圈”中国“十大城市群”中国其他6大城市群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规划(13个)各区域经济中国经济“四大板块”十六个国家重点建设地区5个核心经济圈带中国“八大经济圈”中国“十大城市群”中国其他6大城市群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规划(13个)各区域经济•其他旧版参考资料展开编辑本段中国经济“四大板块”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
编辑本段十六个国家重点建设地区1、辽宁中南地区。
重点发展钢铁工业和门类齐全的重型机电设备制造业等。
2、京津唐地区。
加强机械电子工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3、山东半岛。
重点开发石油和海洋资源,加快石油化工和海洋产业的发展。
4、长江三角洲地区。
加快机械电子工业、石油化工、汽车三角洲地区。
加快机械电子工业、石油化工、汽车等支柱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5、闽南三角洲地区。
以发展劳动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
6、珠江三角洲地区。
在目前接纳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
7 、海南、北部湾沿海地区。
具有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和一定的资源优势。
8 、红水河电力和有色金属基地。
本区域可建成全国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
9 、哈尔滨—长春地区。
本区主要抓好石化、汽车、机电工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1 0 、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基地。
重点开发煤、铝等资源,也是东部耗能产业的良好接纳地。
1 1 、长江干流中上游沿岸地区。
本区水陆交通方便,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发展水电、钢铁、有色金属、磷和盐化工业。
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自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下面将对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进行分析。
首先,我国产业结构呈现出三个明显特点。
第一,第一产业(农业)比重逐年下降。
过去农业占据了我国经济的主导地位,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人口的减少,农业的比重逐年下降。
目前,农业只占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约9%。
第二,第二产业(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
第二产业在我国GDP中的比重高达40%以上,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第三,第三产业(服务业)比重逐年增长。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增加,服务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目前,第三产业已经占到GDP的50%以上。
再次,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政府大力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快培育新兴产业。
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相对较快,已经成为带动经济增长和就业的重要力量。
此外,政府还鼓励大力发展更加环保和绿色的产业,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
最后,我国产业结构的未来发展趋势值得关注。
首先,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逐渐减少。
其次,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将推动服务业的进一步增长,特别是金融、教育、医疗和文化产业等。
第三,绿色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为了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政府应当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大对农业现代化的投入,鼓励创新创业,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综上所述,我国产业结构呈现出第一产业下降、第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比重逐年增加的特点。
虽然我国已经取得一定的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不合理布局、发展不平衡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低等问题。
为了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我们应当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大对农业现代化的投入,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中国推进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思路、要求与建议我国经济发展已步入新常态,财政支农支出加大困难,农业发展正面临着资源环境刚性约束不断凸显和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的大环境,中央政府对如何不断增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问题予以足够关注。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提出要通过“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简称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等方式,促进农民增收。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要推进农村三产深度融合,“促进农业产业链整合与价值链提升,使农户分享产业融合发展带来的增值收益,从而培育新型的农户增收模式”。
三产融合的概念理解与发展思路中国农村三产融合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与繁荣农村社会,推动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有现实意义。
自农村三产融合提出后,便很快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学术界对该问题展开了诸多研究,可归纳为如下三种:第一是对农村三产融合进行概念界定。
马晓河认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指的就是以农业为基本依托, 通过产业联动、产业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 将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 使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以及其他服务业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使得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紧密相连、协同发展, 最终实现了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扩展和农民增加收入。
”姜长云指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以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和交叉重组为路径, 以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和产业功能转型为表征, 以产业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为结果, 通过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 带动资源、要素、技术、市场需求在农村的整合集成和优化重组, 甚至农村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
”郑风田指出:农产三产融合是“以农业为基础和依托, 借助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方式, 通过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延伸农业产业链, 由一产向二产和三产拓展, 打造农业产业综合体和联合体, 进而达到实现农业现代化、城乡发展一体化、农民增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