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精神病学
- 格式:ppt
- 大小:3.32 MB
- 文档页数:12
中西医结合(精神)执业范围精神疾病是一类严重影响人类精神健康的疾病,如焦虑、抑郁、精神分裂、强迫症等。
这些疾病既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健康,也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人际关系。
对于这些疾病的治疗,传统的中西医疗方法都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同时也存在各自的局限性。
因此,中西医结合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医生和患者认可,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中西医结合是指中医和西医组合的一种治疗方法,旨在维护和改善病人的身体和精神健康。
其中,中医主要强调整体观念和预防为主的治疗原则,注重调节身体内部自然环境,以达到治疗及预防疾病的目的。
西医主要依靠先进精密的检测仪器、药物技术和手术治疗,对某些疾病或分子层次的疾病进行实验室检测,从而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
而中西医结合则是将两个传统的疗法结合起来,通过综合运用中西医疗方法,制定出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治疗和康复的效果。
在精神疾病的治疗上,中西医结合的应用正在逐渐受到临床医生和患者的认可和使用。
中医在精神疾病的治疗中,主要采用针灸、气功、中药、按摩等手段,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自然环境,触发人体自身的调节和修复能力,以达到治疗及预防疾病的目的。
而西医则通常采用药物疗法、心理治疗、以及物理治疗,以达到治疗疾病和改善人体健康的目的。
中西医结合在精神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采用中草药治疗:中医认为,精神疾病通常是由于人体内部气血失调而引发的。
中草药在治疗精神疾病方面具有疗效显著的特点。
通过综合运用中草药比如黄芪、当归、枸杞等,以及西药如氟哌啶醇等,可以达到调节人体内部环境,防止病情恶化的目的。
3.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在精神疾病治疗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通过心理咨询、认知治疗等手段,可以让患者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调节个人情绪状态,从而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痛苦。
4. 药物治疗:在精神疾病治疗中,药物治疗是西医最常采用的方式。
药物治疗对某些精神疾病的治疗具有非常显著的疗效,如抗抑郁药、安神药等。
《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临床新进展》目录前言第一部分总论——现状与展望第一章神经系统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进展概况第一节神经系统疾病中西结合诊治的成果概况一、中医证候诊断的研究二、中医证候在疾病中分布及演变规律的研究三、中药联合西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四、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五、中医综合康复方案的研究第二节中西结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存在的不足一、中西医结合诊疗神经系统疾病尚缺乏系统性二、神经系统疾病的中药应用缺乏辨证论治整体观三、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缺乏循证医学证据四、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中药制剂分布不均五、科研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不足第三节中医治疗具有优势的神经系统疾病概述一、缺血性中风二、偏头痛三、帕金森病四、血管性痴呆五、特发性面神经炎六、重症肌无力七、多发性硬化八、肝豆状核变性第二章中西医结合诊治神经系统疾病的思维模式第一节以传统中医思维诊治神经系统疾病一、疑难疾病的辨证论治二、多因素致病的老年病、慢性病、退行性疾病三、慢性疲劳综合症、亚健康状态第二节以现代医学技术研究中医辨证分型及提高疗效一、辅助检查指标与中医辨证分型二、中成药制剂三、中药作用机制研究第三节用方证结合思维研究神经系统疾病的方证类型及治疗处方一、“方证三角”二、类方、体质与神经系统疾病三、方证与神经系统疾病第三章循证医学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领域的应用第一节循证医学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地位和现状第二节中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循证医学研究第三节针灸推拿等其他疗法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循证医学研究第四章神经系统疾病中西医结合临床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一、临床研究二、理论研究三、基础研究四、中药质控和安全性研究第五章中成药在防治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合理使用第一节中成药新制剂及其药性一、活血化瘀类中成药二、清热开窍类中成药三、补益类中成药第二节以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中成药制剂的临床应用一、分清中成药的寒热性质二、分清中成药的补泻功效三、出血性疾病和缺血性疾病均可使用的中成药第六章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指南解读第一节脑出血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解读第二节蛛网膜下腔出血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解读第三节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解读第七章神经病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展望第一节中西并行,凸显中医特色一、改进思维模式,强化方证结合思维在神经系统疾病诊疗中的应用二、用循证医学手段检验中医在神经系统疾病诊疗中的作用三、积极应用中西结合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并通过临床实践加以改进第二节发挥中医药在神经病学急症、危重症治疗中的作用一、改进现行临床路径和指南,增加中医药在神经系统危急重症中应用的机会。
科室简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中西医结合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ꎬ是国内最早开展中西医结合诊治精神系统疾病的科室ꎬ创始人为我国著名精神病学家张继志教授和国家名老中医王彦恒教授ꎮ目前的学科带头人为贾竑晓教授ꎮ中西医结合科下设男㊁女病区各一个ꎬ总床位数120张ꎬ同时设中医门诊㊁中西医结合门诊㊁中医治疗室ꎮ目前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原卫生部)国家中医神志病重点专科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十二五 神志病重点专科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十二五 神志病重点学科㊁北京市中西医结合精神病重点学科ꎬ是目前国内唯一中西医结合精神病学博士学位招生点ꎬ拥有国家名老中医王彦恒传承工作室ꎬ北京市中西医结合精神卫生研究所是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和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卫生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ꎮ在张继志教授和王彦恒名老中医的指导下ꎬ贾竑晓教授多年来针对中医㊁中西医结合诊治精神系统疾病存在的问题ꎬ在中医精神病理论㊁病因病机㊁辩证分型㊁治则治法㊁有效药物创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ꎮ贾竑晓教授通过对古今文献的整理结合现代精神病学㊁认知神经科学的有关成就对五神藏的理论现代科学内涵进行了阐释ꎬ提出了基于 五神藏 理论以精神症状为主的中医辨证体系ꎬ创建了基于 五神 辨治精神系统疾病的理论模型ꎮ采用益肾平肝法干预精神分裂症前驱期ꎬ升阳开郁法治疗抑郁症ꎬ益阴调阳法治疗双相情感障碍ꎮ此外ꎬ贾竑晓教授还提出了养阴清热法治疗难治性抑郁症㊁结合五运六气防治心境障碍的复发㊁健脾补肾法治疗精神分裂症认知损害㊁调肝魂和强肺魄治疗各种精神障碍ꎬ在相关疾病的中医治疗中形成特色且有较好疗效ꎬ获得业内的广泛认可ꎮ多年来中西医结合科承担了各类科研项目40余项ꎬ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ꎬSCI收录文章20余篇ꎬ主编学术专著15部ꎬ开发院内制剂1项ꎬ获得国家专利1项ꎬ获得北京市 十病十药 证书3项ꎬ获得科技成果奖5项ꎬ发布行业标准8项ꎮ在新时代中医药大好形势下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将秉承 传承精华㊁守正创新 精神ꎬ发挥引领作用ꎬ继续推动全国中西医结合精神病学向更高的层次发展ꎮ。
中西医结合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探究神经系统疾病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传统的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局限性。
然而,随着中西医结合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有效性。
本文将探究中西医结合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以及其带来的潜在好处。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理论基础中医以气血为基础,强调整体观念和平衡,而西医主要关注疾病的具体病因和病机。
中西医结合以中医的整体观念为基础,结合了西医的现代科学技术和临床经验。
中西医结合不仅能够综合运用中医常用的针灸、推拿和草药等疗法,还能够结合西医的手术、药物治疗和康复措施,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1.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药学中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例如,针灸可以刺激特定穴位,通过调整神经系统的功能,调节体内的内分泌水平,从而改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和疼痛症状。
此外,针灸还可以促进神经再生和修复,加快康复进程。
因此,针灸常被应用于中风、帕金森病和神经痛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
2. 中药疗法中药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许多中药具有抗炎、镇痛和抗氧化等功效,可以缓解神经系统炎症反应和损伤,改善血液循环和神经细胞的营养供应,从而有助于神经系统的功能恢复。
此外,一些中药还具有镇静、抗焦虑和提高免疫力的作用,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
3. 药物治疗西医药物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抗癫痫药物可以减少癫痫发作的频率和强度;抗抑郁药物可以改善抑郁症状;神经营养药物可以改善神经系统的营养供应,促进神经细胞的修复和再生。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和症状,中药和西药可以相互辅助,共同发挥治疗作用。
4. 康复措施神经系统疾病常伴随着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因此康复训练在治疗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Midnights原则临床思维探索施扬;陈准立;王欣;侍鑫杰;徐川;陆玲丹;金燕;陆征宇【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8(016)006【摘要】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是运用传统中医理论结合现代神经病学,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和诊疗技术,是一门跨专业、跨学科的临床学科.该学科专业性强,内容复杂抽象难懂,临床病种繁多、病情多变,临床诊断思维方式特别,必须有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往往是医学生学习的难点.“Midnights”原则临床思维可以针对临床实际病例轻松进行病因大类的排除鉴别诊断,代表着一种开放的、非固定、非封闭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知识体系更完整,极大地激发学生对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学的兴趣,提高临床教学效果.【总页数】3页(P90-92)【作者】施扬;陈准立;王欣;侍鑫杰;徐川;陆玲丹;金燕;陆征宇【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上海200437;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上海200437;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上海200437;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上海200437;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上海200437;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上海200437;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上海200437;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上海200437【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师承教学与临床教学结合的多维一体化策略在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教学中的探索[J], 周印廷;周洋;施扬;徐川;段家峰;陆玲丹;陆征宇;韩燕2.多模式方法提高神经病学临床思维能力的探索 [J], 乔晋;杨剑波;康丽3.中西医结合临床神经病学专业研究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培养 [J], 韩永升; 程楠; 韩咏竹; 胡纪源; 王共强; 王训; 杨任民; 胡文彬4.中西医结合临床神经病学专业研究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培养 [J], 韩永升;程楠;韩咏竹;胡纪源;王共强;王训;杨任民;胡文彬5.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硕士生临床教学与实践方法探索 [J], 王训;程楠;韩永升;周志华;吴君霞;喻绪恩;胡纪源;韩咏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PBL结合CBL教学模式在中西医结合精神病学本科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目的探讨以问题为基础(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教学法结合案例教学法(Case based learning,CBL)在中西医结合精神病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以2013级中西医结合临床1班和中西医结合临床2班本科在读学生143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n=71)和对照组(n=72),两组学生分别接受PBL结合案例式教学和传统教学,通过考核及问卷调查评价教学效果。
结果接受PBL结合CBL教学组学生在理论成绩、临床技能操作及总成绩分值上显著性高于传统教学组学生(P<0.01),且84.51%的研究组学生对教学方法满意,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0.01)。
结论PBL结合CBL教学法可提高本科学生对中西医结合精神病学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本科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明显。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problem-based(Problem-based learning,PBL)the teaching method with case teaching method(Case based learning,CBL)the effect of the combined use of psychiatry in th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clinical class 2 college students in 143 subjects in 2013 grade 1 class of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n=71)and control group(n=72),two groups of students were accepted PBL combined with case teaching and traditional teaching,through examination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results to evaluate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Results PBL combined with CBL teaching group of students in the theoretical results,clinical skills score operation and total scor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group(P<0.01),and 84.51% of the study group were satisfied with the teaching method,the significance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1).Conclusion PBL combined with CBL teaching method can improve the enthusiasm and initiative of undergraduates in the study of psychiatry cours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improve the ability of medical students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which is beneficial to the cultivation of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of undergraduates.Key words:PBL;Case teaching;Traditional teaching;Undergraduate teaching;Psychiatry随着社会的发展,精神疾病发病率的增高以及精神疾病本身疾病分类所占比例的变化,对精神医学知识的需求以及精神医学人才的培养越来愈受到社会及大众的关注。
中西医结合对精神疾病的综合治疗策略研究精神疾病作为一类常见病症,给患者和家属带来巨大的困扰。
传统上,精神疾病的治疗主要依赖于西医药物疗法,例如抗精神病药物和抗抑郁药物。
然而,随着中医经典理论的逐渐被重视,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疾病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中西医结合对精神疾病的综合治疗策略,并分析其优势和前景。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疾病的理论基础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疾病的理论基础主要依托于中医经典理论和西医现代医学理论的结合。
西医注重病因学和病机学的研究,而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症状、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然后选择相应的治疗手段。
中西医结合在治疗精神疾病方面,将两种理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打破了西医治疗的单一模式,又发挥了中医治疗的特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疾病的具体策略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疾病的具体策略可以分为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辅助治疗三个方面。
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精神疾病治疗的首选方法之一。
西医药物能够快速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而中医药物则强调辨证施治,根据中医辨证的原则,选择适合患者个体情况的中药进行治疗。
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常常采用西医药物与中药相结合的方式,根据患者的症状特点和身体状况,定制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在精神疾病的综合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
通过心理治疗,患者可以减轻焦虑、抑郁等心理症状,同时增强自我调适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心理治疗强调疏导情绪、调整心态,根据中医辨证的原则,采取针灸、推拿等手段来平衡和调节人体的阴阳气血。
3. 辅助治疗辅助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运动疗法、中药浴等。
物理治疗通过调整患者的身体机能,促进患者身心健康的恢复。
运动疗法通过适量的运动,活化患者身体的气血,缓解精神疾病带来的负面影响。
中药浴则是通过中药的药性对患者的皮肤进行刺激,刺激经络,调整脏腑功能,起到治疗精神疾病的作用。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疾病的优势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疾病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疾病的优势【中图分类号】r752.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7-0079-01笔者近几年来通过大量病例尝试把中西结合疗法用于精神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可喜成绩。
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明:虽然中西医属于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但在治疗疾病,维护健康这样共同的目标上结合起来,却能产生协同、相辅相成的理想疗效。
1辨证辨病,相辅相成西医的基本特点是“辨病”就是通过先进的理化方法,将精神疾病所表现的错综复杂的临床症状归结于大脑结构和代谢的异常。
如精神分裂症是由于多巴胺和谷氨酸系统功能不平衡所致,大脑基底节损伤是强迫症状的主要原因等等,中医的基本特点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的“辨证”强调精神活动是五脏功能主导下的整体反映,把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归结为五脏功能的紊乱。
如认为精神分裂症系“痰火扰心神明失用”。
抑郁症则由于“肝失疏泄、气机郁阻”所致,等等。
两种理论指导下产生的两种疗法,及各俱所长,又有失偏弊。
如能把中医的“辨证”与西医的“辨病”结合起来,取长补短自能相得益彰。
如治疗精神分裂症,在抗精神病药物调整多巴胺系统功能的基础上配合活血化瘀、涤痰开窍的中药,对抑郁症的治疗,在抗抑郁药调节5-羟色胺系统功能的同时,合用疏肝理气解郁的药物,以达到从大脑皮层和脏腑功能两个方面,同时进行调节的目的,自然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协同作用,增加疗效迄今为止,人类对于中枢神经——大脑的认识虽然已经深入到了分子水平,但距离真正揭示精神现象的奥秘仍然遥遥无期,就精神症状的产生而言,其生化改变精神内分泌、机体免疫力、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慢性病毒感染、中枢神经的退行性变等因素,在精神症状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些内容还是目前西医治疗精神疾病时涉及不深的领域,中医药恰恰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如:滋补类药物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活血化瘀类药物可增加大脑血流量,改善大脑细胞的代谢,清热泻火类药物可以抗病毒,理气解郁类药物可调节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等等,这些药物的合理使用,无疑地能增加西医抗精神病药物的疗效,更何况有些中药本身对精神疾病就有直接的治疗作用。
癫证(精神分裂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癫证BNX071;精神分裂症F20.901)【概述】精神分裂症是一组常见的、病因不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有特殊的感知、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互不协调;一般无意识障碍;病情多迁延,易复发;慢性状态时致残率甚高;大量研究表明其发病与遗传、神经生化以及社会心理等因素有关。
中医认为精神分裂症是癫狂,其发生与七情内伤、饮食失节、禀赋不足相关,损及心、脾、肝、胆、肾,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和阴阳失于平衡,进而产生气滞、痰结、郁火、淤血等,蒙蔽心窍或心神被扰,神明逆乱,而引起神志异常。
【诊断】一、中医诊断(一)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第六版,2005 年)。
《中医内科诊疗常规》。
(二)中医辨证分型:根据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1991年修订。
1、痰火内扰型①精神症状a不协调性兴奋b思维紊乱c矛盾情感d情绪易激惹e注意力涣散②躯体症状a*大便秘结、溲赤、面红目赤、喜冷饮b舌红或绛、苔黄厚或黄腻c脉滑数有力2、痰湿内阻型①精神症状a思维散漫b幻觉或妄想c情感淡漠d精神活动迟缓e意志减退或接触不良②躯体症状a心烦失眠、倦怠乏力、纳呆便溏b*舌体胖或有齿痕、舌苔白腻c脉滑或沉缓3、气滞血瘀型①精神症状a行为幼稚或愚蠢b思维破裂c幻觉、妄想d情绪不稳e兴奋躁动②躯体症状a周身不适,肌肤粗糙,面色晦暗,痛经、闭经,经少色暗或有血块b*舌质紫或瘀暗,少苔,舌下静脉曲张、淤血c脉涩或弦4、阴虚火旺型①精神症状a病程迁延不愈或偶见冲动b幻觉、妄想c情感平淡,偶伴激惹d思维联想障碍e孤独退缩②躯体症状a大便干燥,小便短赤,颧红,口干不渴b*舌红无苔,或舌绛苔剥c脉细数5、阴虚亏损型①精神症状a情感平淡b懒散退缩c思维贫乏或片断妄想d意志减退e寡言少语②躯体症状a*面色无华或萎黄,体虚乏力,形寒肢冷,食物不化b舌质淡,苔薄白c脉沉细弱6、其他型难以纳入以上各型者,看自行分型。
神志病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指南2021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2021年神志病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指南一、引言神志病,又称精神疾病,是一类影响个体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复杂疾病。
中医精神病学精神疾病是一种常见且复杂的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
在现代医学中,精神疾病的治疗主要依赖于心理药理学和心理治疗等方法。
然而,逐渐浮现的中医精神病学为这一领域注入了新的思想和方法。
中医精神病学将中医传统理论与精神病学相结合,通过调整患者的气血、阴阳、五脏六腑等,达到治疗精神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就中医精神病学的理论基础、经典病型及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一、理论基础中医精神病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相互联系,气血运行畅通,才能维持身心的健康。
而当身心失衡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精神病学认为,精神疾病是由于情志不舒导致气血紊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二、经典病型中医精神病学根据临床表现将精神疾病分为不同的病型,每个病型都有其独特的辨证要点和治疗方法。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经典病型:1. 心神失常型心神失常型的患者表现为情绪波动大,思维紊乱,口齿不清等。
中医认为,心为神明之主,所以心神失常型疾病的治疗主要以安神定志为主要方法,常用药物有柴胡、黄连等。
2. 脑力衰退型脑力衰退型的患者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思维迟钝、精神活力下降等。
中医精神病学认为,脑力衰退型与肾精不足有关。
因此,治疗重点是补肾益精,常采用补肾药物如何首乌、淮山药等。
3. 痰火浸润型痰火浸润型患者主要表现为焦躁易怒,口舌生疮,睡眠不安等。
中医精神病学认为,痰火浸润型与湿热蕴结有关。
因此,治疗痰火浸润型疾病以清热化痰为主,采用药物如黄柏、竹茹等。
三、治疗方法中医精神病学主要依赖于中药治疗和针灸疗法等自然疗法。
中药治疗注重调整患者的气血平衡和阴阳平衡,以达到治愈精神疾病的目的。
常用的中药有逍遥散、安宫牛黄丸等。
针灸疗法则通过调节患者的经络,疏通气血,缓解患者的精神症状。
此外,中医精神病学还包括推拿按摩、气功调理等方法。
总结:中医精神病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为精神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有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以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对精神病性抑郁症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于2019年-2020年接收的24例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单独西医治疗)与观察组(西医+中医治疗),每组12例,将两组的生活质量、临床效果、抑郁状态进行对比。
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各个时间段的HAMD评分较对照组低,治疗总有效率较高,生活质量量表各项评分较高(P<0.05)。
结论:将中西医进行结合对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较好,对患者抑郁状态具有改善作用,同时可提高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临床疗效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的发生可出现抑郁性木僵、妄想、情绪低落、抑郁寡欢、思考能力减弱等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随着疾病的进展可加重绝望感、自卑感,出现幻觉等,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1-2]。
该类疾病属于可反复发作疾病,控制不好也很容易使患者处于发病状态,还需加强中西医方面的治疗,结合中西医之间的优点,以便将疾病控制到最佳[3-4]。
鉴于此情况,本文就予以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患者中西医治疗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共纳入24例患者,均发生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随机对其进行分组。
对照组(n=12)男8例、女4例;年龄范围为30-75岁,平均(52.38±4.16)岁;病程范围为4-35个月,平均(19.68±2.35)个月。
观察组(n=12)男7例、女5例;年龄范围为32-75岁,平均(52.45±4.23)岁;病程范围为4-37个月,平均(19.83±2.22)个月。
入选者经过诊断确认为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临床资料完整,具备一定沟通能力;排除先天性脑部发育不全、合并严重血液性疾病、肝肾功能异常等患者。
1.2方法对照组采用舒必利(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H32022971;0.1g)治疗,0.1g/次,2-3次/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