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件:第3课
- 格式:ppt
- 大小:11.70 MB
- 文档页数:10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三课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三课主要内容为“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诸侯势力膨胀,出现“七国之乱”。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2.唐朝:-唐朝中期,地方设置节度使,权力较大,发展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宋朝:-军事上,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4.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内容:行省是中央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3.隋唐:-三省六部制确立并完善。
-三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作用: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4.宋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察举制。
-内容: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标准:孝廉。
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内容:中央选择德才兼备的官员兼任原籍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州士人,按其才德声望评定九个等级,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
-标准:门第。
3.隋朝至清朝(主要是隋唐以后):-科举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