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生活的真实──欧洲现实主义美术》说课稿
- 格式:docx
- 大小:19.23 KB
- 文档页数:6
《追求生活的真实──欧洲现实主义美术》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您们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追求生活的真实──欧洲现实主义美术》。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说教学方法与策略、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本课着重欣赏对我国美术曾经产生重要影响的欧洲现实主义美术的一些经典作品。
分成“现实主义的旗手──库尔贝”、“表现农村和农民生活的画家们”、“以罗丹为代表的现实主义雕塑”三部分,另有“相关链接”,介绍同时期的其他重要的现实主义美术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感受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美术的主要特点及其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初步掌握欣赏现实主义美术作品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按照时间顺序,学生已经对古希腊古罗马美术、中世纪的宗教建筑、文艺复兴美术、巴洛克到浪漫主义美术有了大概的了解,能够记住一些代表作品,了解欧洲美术发展与时代的联系。
学生对劳动的艰辛都有不同程度的认识,这对正确认识现实主义绘画很有帮助,在欣赏时,教师可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感受。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并感受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美术的主要特点及其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过程与方法:初步掌握欣赏和分析现实主义美术作品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悟现实主义画家赞美自然、讴歌劳动的思想情感和现实主义绘画的审美观念。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并掌握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美术的主要成就和主要特点,能对一些经典作品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研究。
教学难点: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美术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现实主义美术与浪漫主义美术的主要区别。
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继法国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绘画之后,严酷的社会现实和激烈的阶级斗争现实,促使艺术家对社会现实进行客观的评价与深刻的认识,对浪漫主义的空幻理想也进行深刻的反思。
他们抛弃官方学院派绘画的僵化形式和宫廷绘画的艳俗内容,把赞美自然、讴歌劳动,作为艺术表现的主题,形成了强大的现实主义艺术潮流。
《追求生活的真实──欧洲现实主义美术》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并感受欧洲现实主义美术的主要特点及其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2、初步掌握欣赏和分析现实主义美术作品的方法。
3、理解产生现实主义美术的社会原因。
感受西方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创作背景。
【教学重点】:现实主义美术作品的代表作和代表人物。
现实主义美术的主要特点【教学难点】:掌握欣赏和分析作品的方法,理解产生现实主义美术的社会原因教学流程设计】:一、导入: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背投)二、授新课: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追求生活的真实,欣赏欧洲现实主义美术,追求生活的真实——欧洲现实主义美术(板书)法国葬礼片段《奥南的葬礼》结合片子,画面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可能的回答:真实、依据现实生活创作的、画面大。
肯定学生:这张画的作者库尔贝主张从亲身经历的现实生活中寻找绘画的题材。
欣赏作品《打石工》从两位人物衣着打扮和他们打石、搬运石块的动态来看,你能看出些什么?学生可能的回答:刻画仔细真实、贫困、劳动的沉重现实主义的旗手——库尔贝从作者经历分析作品成因转承语(略)表现农村和农民生活的画家们《干草车》(背投)(局部放大)突出真实的表现大自然的美——尤其注重对于自然界光、色的描绘。
巴比松画派(背投相关风景画)学生感受体会。
转承语(略)类比欣赏《拾穗》《晚钟》(背投)具体分析画面中主要的色彩体现了画面怎样的氛围?画面的构图(PPT演示)能体现画面怎样的意境?一动一静的人物姿态又向我们表达了农民生活的什么?(繁重、劳累、淳朴、善良)学生参与分析《费加罗报》的评价是:在这三个突出于天空前的拾穗者后面,有民众暴动的长矛与1793年的断头台。
为什么当时的资产阶级会对这样的画面有如此的恐惧感?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本质:现实的生活并不是由资产阶级所鼓吹的所谓“自由、平等、博爱”,通过刻画下层劳动人民的艰辛而贫困的生活,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虚伪。
再次揭示现实主义美术的成因。
第六课欧洲现实主义美术一、说教材教学改革应该是依据教材,而不能依赖教材;不能没有欣赏,而又不能只靠欣赏。
应当补充教材内容,完善鉴赏方式。
为此,我增加了对《孟特芳丹的回忆》的鉴赏,因为作者柯罗是巴比松画派的著名画家,他搭建了从欧洲现实主义风景画到印象主义风景画之间的桥梁。
而这张画又是欧洲现实主义美术中最经典的作品,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风景画近中远景的处理方法和柯罗的作品鉴赏。
难点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因为教会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比什么都重要。
二、说学情学生在初中学习过透视规律,但是,对如何表现近中远景,怎样处理画面内容,还是一知半解,而风景画的精髓就在于此。
要想得到美的享受,一是鉴赏作品,二是感受大自然,这样,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另一方面能提升学生的绘画技能。
所以,只有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结构去设计教学,才能有效的发展其个性,提升其学识,才能终身受益。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三维目标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我打破了以往的一节课当中鉴赏多件作品的教学方式,变为一节课只鉴赏一件作品。
因为,一件作品中的美术信息,足够学生学习的了,这些足以代表艺术家的一切,同时,也映象了一个时代、一种潮流。
为此,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1、通过写生练习,使学生掌握近中远景的表现方法。
2、通过鉴赏柯罗的作品,让学生走近大师,提高审美能力,完善艺术情感。
3、比较学生的作业与柯罗的作品,巩固表现技能,拓宽学科知识。
四、说教法:由于柯罗是风景画家,其作品是以大自然为表现对象,如果用单调的室内鉴赏方式,会导致学生认知浮浅,记忆不牢。
所以我安排了学生室外写生练习,但是,如果用传统的先鉴赏后练习的方法,别说是学生,就是老师也觉得没有新鲜感了,在加上先受到大师作品的影响,会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我设计了先练习后鉴赏的方法。
学生室外写生,能展现自我,表现自我,从大自然中主动地去发现美,去表现美。
学生室内鉴赏,能相互协作,达到互补,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
追求生活的真实——欧洲现实主义美术教学目的:了解并感受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美术的主要特点及其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初步掌握欣赏和分析现实主义美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并掌握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绘画的主要成就和主要特点,能对一些经典作品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教学难点:主要在于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美术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现实主义美术与浪漫主义美术的区别。
教具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同学们回忆上节课内容:浪漫主义绘画诞生于什么时间?代表画家分别是谁?分别有什么代表作品?答:19世纪20年代诞生与法国画坛。
席里柯的《梅杜萨之筏》和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
继法国古典主义绘画和浪漫主义绘画之后,严酷的社会现实和激烈的阶级斗争现实,促使艺术家们对社会现实进行客观的评价与深刻的认识,对浪漫主义的空幻理想也进行深刻的反思。
他们抛弃官方学院绘画的僵化形式和宫廷绘画的艳俗内容把赞美自然、讴歌劳动作为艺术表现的主题,形成了强大的现实主义艺术潮流.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追求真实生活的现实主义绘画.(板书)(二)新授:1、现实主义的产生:2、什么是现实主义?美术中的现实主义以法国为中心,影响遍及欧洲各国。
3、现实主义美术的艺术特征:如实描写现实生活,揭露批判社会黑暗的创作思想。
4、社会历史背景:5、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写实的艺术表现手法,两者互为表里密不可分。
时间代表画家16、17世纪(意大利)卡拉瓦乔;一些荷兰画家17世纪(荷兰)伦勃朗;(西班牙)委拉斯贵支18世纪(法国)夏尔丹19世纪(法国)米勒;库尔贝;巴比松画派;达维特;德拉克洛瓦(俄国)列宾;巡回展览画派(法国)现实主义画家6、19世纪中期现实主义美术主要代表画家:柯罗;米勒;库尔贝;卢梭;列宾;罗丹;杜米埃7、作品赏析:库尔贝《画室》(简介)柯罗《茂特芳丹的回忆》(简介)米勒《拾穗》(简介)米勒《晚钟》(简介)罗丹《加莱义民》(简介)(三)思考与探究选择一两幅你喜欢的作品,写下你对作品的感受。
教学案例:我的这节课是西方美术史中风格主义美术部分中的一节,从整个西方美术史的发展脉络来看,文艺复兴美术、印象派是两个重要节点,其特点鲜明,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相比之下较易于掌握,而在文艺复兴之后至印象派的四百多年间,艺术风格总体为继承传统的写实手法,只是在不同时期和地区,出现了代表不同阶层的不同风格作品,表面上看起来很相近,其实各具特色,对于这部分内容在理解上也就造成了很多的难度,所以我设计了三个环节来讲明这一问题:环节一:在讲授库尔贝的代表作品《奥南的葬礼》时对比浪漫主义代表作品《自由引导人们》,分析《自由引导人们》中神话人物是主观想象的,与现实主义作品注重如实再现眼见真实的艺术主张是不同的,着眼点放在追求生活的真实上。
环节二:在讲授米勒作品时,对比同时期另一幅直接反应社会矛盾的作品《收割的报酬》,讲明米勒朴实真诚的,富于感染力的表达所具有的巨大力量,同样具有发人深省的作用,再次把观点落在真实的生活本身。
环节三:在讲授罗丹的《加莱义民》时,通过分析不同人物复杂心理来强调罗丹不因循守旧,敢于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再现真实苦难的革新精神,还是把落脚的放在尊重历史的真实上,同时渗透如何品鉴三位代表人物在艺术手法上的特点所造成的不同艺术效果,即不同的手法是如何增加此类作品的感染力的。
另外,本课讲授的是西方艺术中所表现的西方社会的苦难和社会矛盾与不公,对我们中国学生,尤其是生活在当今的中学生,感知方面存在很大距离,于是我选用了一段中国导演执导的,反应中国近代苦难历史题材的影片《一九四二》片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现实主义作品的特点,以及思考美的意义,并对学生回答不做终结评价留,给学生日后思考,体现了多种评价的新课标要求,同时也延伸了本课的探究内容。
最后,我以本人作品结课,由我亲自讲出创作体验,通过我的作品更拉近了与课堂内容和学生的距离,使结束更具亲近感,体现了现实主义美术就在身边,与课前所述的现实主义美术的影响相呼应。
追求生活的真实—欧洲现实主义美术
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本课是一堂探究式的美术鉴赏课。
通过欣赏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观察、感受不同作品的内容、造型、色彩及地域的特点,启发学生去探究、学习现实主义的美术;通过考察、查阅、收集资料,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通过对欧洲现实主义美术作品赏析,增强学生对欧洲现实主义美术的理解能力。
通过观察、欣赏对我国美术曾经产生重要影响的欧洲现实主义美术的一些经典作品。
分成“现实主义的旗手──—库尔贝”“农民的歌者──米勒”“荒诞讽刺者──杜米埃”“承前启后的雕塑大师──罗丹”四部分。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感受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美术的主要特点及其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初步掌握欣赏现实主义美术作品的方法。
三、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欣赏及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增强对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美术作品的关注。
难点:理解和掌握的各种具体欣赏方法。
四、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学生):学生需要查找和搜集课本所选作品和相关背景的学习资料,欧洲现实主义美术的一些经典作品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教师):PPT课件。
教学过程:。
追求生活的真实——欧洲现实主义美术一、说教材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罗丹的现实主义雕塑”这课出自于高中美术选修课本的外国美术鉴赏第六课“追求生活的真实——欧洲现实主义美术”。
欧洲现实主义美术包括了绘画、雕塑、建筑等多个方面,众所周知罗丹是雕塑界的大师,作为现实主义的代表,他的作品闻名世界带给了一代又一代人美的享受,通过写实的手法深刻的反映出生活的真实所以我选择了罗丹的雕塑这个切入点,引领学生走进雕塑、走进罗丹、走进现实主义。
二、教学目的1、通过欣赏罗丹的雕塑作品,领悟到雕塑可以深入表现人的精神世界与思想内涵,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审美;2、了解西方雕塑从文艺复兴到现代的发展脉络,感受一种承前启后的关系,领会罗丹在雕塑史中的重要地位;3、用雕塑与同时代各种文艺形式比较,体会罗丹作品的文学性,总结出现实主义的时代特点。
三、重点、难点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审美;难点为在欣赏罗丹的雕塑作品过程中领悟到雕塑可以深入表现人的精神世界与思想内涵。
四、设计意图毕加索曾经说过“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在于一旦长大后如何仍不失为艺术家”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一直是新课改里的薄弱环节,师生缺少互动和交流,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不愿意或者说不敢开口说话,缺乏创造力。
针对这些问题,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核心理念,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也是对新课改的尝试:1、采用多种形式的活动比如走上讲台表演、写心得、设计构思制作雕塑稿等,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参与其中;鼓励学生大胆的说,敢于对权威的作品提出质疑。
2、加强学科的综合性,与多个学科(历史、语文、音乐等)之间互相渗透融会贯通;3、把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和思想教育自然的融会到教学过程中不做生硬的说教。
五、教学过程下面结合课件介绍一下我的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的开始,我就设计了一个“再现英雄”的活动,给学生讲述加莱义民的背景故事请学生分角色扮演一下加莱的英雄,通过自己的理解用肢体语言表达出来,提醒学生注意队型的排列,并用照片记录下来插入到课件中,当看见自己的照片和名作放在一起学生十分兴奋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抓住兴趣点让学生对比总结出雕塑是如何通过肢体语言来表现人的心理状态的以及群雕人物之间的位置和布局要考虑到哪些方面的问题。
追求生活的真实——欧洲现实主义美术·说课稿一、说教材《追求生活的真实——欧洲现实主义美术》是高中美术鉴赏第6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内容是了解并感受欧洲现实主义美术的主要特点及其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初步掌握欣赏和分析现实主义美术作品的方法,体会产生现实主义美术的社会原因;感受西方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创作背景。
培养一双发现美、鉴别美的眼睛,从而发现生活中的美,理解“艺术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的艺术内涵。
学会美术鉴赏的方法,具备对美的洞察能力,养成热爱美、欣赏美的美好情感。
二、说学情高中学生以逻辑思维为主导,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同时喜欢学习一些富有内涵地理论性知识。
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和分析现实主义美术作品的方法,了解并感受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美术的主要特点及其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作,感受西方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创作背景。
基于学情,将理论上升到实际,符合学生认知的同时考虑到课程本身的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点可能在知识传授过程中的过于生硬化,因此在授课技巧方面除了常规的授课方式外,我还采用了情境法、讨论法等,易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将学生的注意力始终保持在课程内容上。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对本节课的教材分析以及学情的理解,我设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并感受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美术的主要特点及其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过程与方法:初步掌握欣赏和分析现实主义美术作品的方法。
锻炼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产生现实主义美术的社会原因,感受西方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创作背景。
四、说教学重难点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重点是:了解并掌握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美术的主要成就和主要特点,能对一些经典作品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研究。
难点则是:掌握欣赏和分析作品的方法,理解产生现实主义美术的社会原因。
五、说教法学法《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学方法是美术课程最为重要的改革,要以“学生为本”为指导思想,给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求知,在实践中创造。
《追求生活的真实──欧洲现实主义美术》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您们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追求生活的真实──欧洲现实主义美术》。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说教学方法与策略、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本课着重欣赏对我国美术曾经产生重要影响的欧洲现实主义美术的一些经典作品。
分成“现实主义的旗手──库尔贝”、“表现农村和农民生活的画家们”、“以罗丹为代表的现实主义雕塑”三部分,另有“相关链接”,介绍同时期的其他重要的现实主义美术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感受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美术的主要特点及其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初步掌握欣赏现实主义美术作品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按照时间顺序,学生已经对古希腊古罗马美术、中世纪的宗教建筑、文艺复兴美术、巴洛克到浪漫主义美术有了大概的了解,能够记住一些代表作品,了解欧洲美术发展与时代的联系。
学生对劳动的艰辛都有不同程度的认识,这对正确认识现实主义绘画很有帮助,在欣赏时,教师可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感受。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并感受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美术的主要特点及其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过程与方法:初步掌握欣赏和分析现实主义美术作品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悟现实主义画家赞美自然、讴歌劳动的思想情感和现实主义绘画的审美观念。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并掌握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美术的主要成就和主要特点,能对一些经典作品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研究。
教学难点: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美术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现实主义美术与浪漫主义美术的主要区别。
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继法国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绘画之后,严酷的社会现实和激烈的阶级斗争现实,促使艺术家对社会现实进行客观的评价与深刻的认识,对浪漫主义的空幻理想也进行深刻的反思。
他们抛弃官方学院派绘画的僵化形式和宫廷绘画的艳俗内容,把赞美自然、讴歌劳动,作为艺术表现的主题,形成了强大的现实主义艺术潮流。
(板书课题)(二)、教学过程1、现实主义原是指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
课文里是指19世纪中期前后欧洲流行的文学艺术思潮。
美术中的现实主义(或称“写实主义”),是以法国为中心,影响遍及全欧洲。
1850年左右,法国画家库尔贝等人首先使用“现实主义”(也有译成“写实主义”)这一名词来标明当时的新型文艺,并于1856年创办了一种名为《现实主义》的刊物。
刊物发表了库尔贝的文艺宣言,主张艺术家要“研究现实”,如实描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不美化现实”。
这种以如实描写现实生活,揭露和批判社会黑暗的创作思想,便是现实主义艺术思潮的重要特征。
这一艺术思潮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这是因为,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英、法等西欧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确立并得到了巩固,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各种社会弊端也随之日益显露和激化,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积极鼓吹的“自由、平等、博爱”并未得到实现。
这就促使人们不得不开始用冷静的眼光来观察周围的现实。
与此同时,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唯物主义思想以及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广泛传播,也促使人们打破传统的观念和幻想,开始用比较客观的眼光观察世界,研究社会现实问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对浪漫主义一味强调主观情感和主观理想的抒发,忽视以致脱离社会现实的创作思想表示不满,从而逐渐转向现实主义。
受这一思潮影响并在绘画领域中取得突出成就的首先是法国,其他如俄国、德国等也有重要的成就。
2、作品赏析.(1)库尔贝——现实主义的旗手《画室》(油画,361×598厘米,1855年作,巴黎卢浮宫藏)这是库尔贝的一幅重要代表作。
它的题目原来是:《现实的寓意,在某个方面决定了我七年艺术生涯的画室的内部》,因这句子太长,人们简称它为《画室》。
从画面上看,它确实描写了一个巨大的画室,库尔贝就坐在画布前正在给他的油画添上最后几笔。
但是,令人惊讶的是,在这个画室中,竟能容纳下如此众多的形形色色的人们。
而且,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似乎根本没有意识到他们所处的环境是画室,更不用说去欣赏库尔贝正在画的风景画。
很显然,这种场面又是非现实的。
一直强调“只能画亲眼所见的东西”的库尔贝,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幅非现实的作品呢?事实上,正如原标题中的“现实的寓意”所提醒我们的,库尔贝在这幅作品里是想表现整个社会。
因为“社会”不像风景或静物那样看得清,摸得着,所以他采用寓意的手法来表现。
那群面朝着库尔贝、聚集在画面左侧的形形色色的人们,象征着当时的社会现状;在画的另一边,则是能理解和支持库尔贝的人。
《奥南的葬礼》库尔贝(油画,315×668厘米,1850年作,巴黎卢浮宫藏)库尔贝(1819年—1877年)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美术运动的领袖式人物,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他被选为公社委员并任艺术家协会主席。
公社失败后被捕,以后流亡瑞士,最后贫病交迫客死异国。
他在绘画创作上反对当时墨守陈规的学院派绘画,也反对浪漫主义画派的异国情调的幻想,主张从亲身经历的现实生活中寻找题材。
他的艺术中描绘的人物是普通老百姓,以表明他相信真诚和真情只能存在于劳动人民之中。
《奥南的葬礼》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作者最初给它起的题目是《人物画,历史性记录在奥南的葬礼》。
它的构图就像它的这一题目那样不合正规,而且画幅惊人的大。
所描绘的是库尔贝家乡奥南普通村民的葬礼。
这里没有矫揉造作的姿态,画中人物同真人一样大,并且赋予他们以严肃高贵的形象。
正是这样,大大地触怒了当时官方的美术家们,使他们感到难以忍受。
这说明这幅作品在选择题材和画法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打石工》库尔贝(油画,约213×312厘米,1849年作,原藏于德累斯顿绘画陈列馆,现已毁)此画是根据库尔贝亲眼所见的真实情景,并请其中的人物到他画室里当模特儿画成的。
正当官方艺术极力追求所谓崇高的题材、华丽的场景而内容空虚的艺术创作时,库尔贝却用巨大的画幅描绘像采石工人这样的平民的极其普通的劳动生活,明确地体现了库尔贝的民主思想和现实主义美术的重要特征。
正由于这样,库尔贝以坚实的手法画出了采石工人雕刻般的立体感。
画面上的岩石、卵石、铜锅等物体给人以可以触摸的真实感。
与真人一般大的人物形象则给人以庄严雄伟的感觉。
(2).巴比松画派——表现农村和农民生活的画家们《拾穗》米勒(油画,83.5×111厘米,1857年作,巴黎卢浮宫藏)米勒(1814年—1875年)又译作“米莱”,法国以画农民题材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
他生在一个自耕农家庭,自幼参加田间劳动。
18岁开始学画。
23岁赴巴黎深造,师从学院派画家德拉罗什。
因他个人的艺术追求与学院派的宗旨不相适应,不久便离开德拉罗什的画室。
为养家糊口,不得画些当时社会需要的肖像等作品。
1846年—1847年他先后认识了专画农村风景的法国巴比松画派的画家特鲁容、卢梭等人,向往农村生活。
1849年起,他带领妻儿到巴比松村定居,从此跟繁华的都市生活绝缘,直到在巴比松村逝世。
由于他出身农民,后来又长期生活在农村,并且亲自参加劳动,所以,他不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观察和描绘农民的,而是带着深厚的情感和切身体验真实地反映农民的劳动和生活。
就反映农民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来讲,美术史上的任何一个画家都无法与他相比。
在艺术风格上,米勒的作品也很有特点,那就是形象朴实,寓意深长,发人深思。
它证实了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雕塑家罗丹所说的:“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米勒一生的代表作很多,著名的如《拾穗》、《晚钟》、《小鸟的哺食》等,都是在巴比松村完成的。
《拾穗》一画通过刻画三个贫困的农妇到农场主的麦田里拾收割后剩落下来的麦穗这一情节,歌颂了农民劳动的艰辛与崇高。
使人很容易联想到我国唐诗中的名句:“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
整个作品的手法极为简洁朴实,晴朗的天空和金黄色的麦地十分和谐,丰富的色彩统一于柔和的调子之中。
它像米勒的其他代表作一样,虽然所画的内容通俗易懂、简明单纯,但又绝不是平庸浅薄,一览无余,而是寓意深长,发人深思。
无怪乎这幅作品一展出,便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当时的《费加罗报》惊呼:“在这三个突出于阴沉天空前的拾穗者后面,有民众暴动的长矛与1793年的断头台!”当然,米勒本人并不理解当时最先进的政治理论,但由于他具有朴素的劳动人民的立场和思想情感,他在作品中反映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如当时占法国人口75%的农民的极度贫困和繁重的劳动,因而使他的作品的思想内容能超越他本人所能意识到的范围,甚至因而使站在与他相反立场上的人感到害怕!《收割的报酬》莱尔米特(油画,215×272厘米,1882年作,法国蒂埃里堡市政大厅藏)莱尔米特(1844年—1925年)是19世纪法国另一位以画农民生活见长的画家。
他的创作明显地受到米勒的影响。
他经常到农村搜集有关农民生活的题材,风格近似米勒。
《收割的报酬》(原文直译应为《雇农的梦想》)是他的成名作品。
此画曾于1978年在北京举办的“法国19世纪农村风景画展览”中展出,给我国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油画《收割的报酬》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绘画的杰作之一。
从1882年初次展出起就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和赞赏。
此画除了用近乎摄影那样逼真的手法描绘农民劳动的工具外,客观地再现了当时法国农民生活的贫困和沉重的劳动。
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发人深思,和米勒《拾穗》一画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4、现实主义雕塑——罗丹罗丹《加莱义民》(青铜,高230厘米,1884年—1886年作,法国加莱市里席尔广场)奥古斯特·罗丹(1840年—1917年)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雕塑家,出生于法国巴黎一个普通职员的家庭。
幼时家境贫寒,14岁时考入非正规的工艺美术技工学校学习。
19岁起靠制作装饰用的石雕维持生活。
后来给一个雕刻家当助手。
1875年的意大利之行,扩大了罗丹的艺术视野,以后又在法国北部旅行,研究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和雕刻。
所有这些,使他在艺术上获得了很大进步,奠定了他以后雕塑创作的基础。
他早期的作品,如著名的《青铜时代》(1876)等,已表现了他扎实的造型能力和独特的艺术构思,摆脱了官方学院派的脱离实际的虚假的程式,树立了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
他一生创作了许多著名的雕塑作品,如《青铜时代》、《思》、《地狱之门》、《思想者》、《加莱义民》、《巴尔扎克像》等。
他的作品的主要特点:一是非常高的艺术技巧,特别是刻画人物心理的技巧;二是对人体艺术的深刻理解和娴熟的表现能力;三是具有不断探索和勇于革新的精神。
因此,他和古希腊的著名雕刻家菲地亚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最杰出的雕刻家米开朗基罗,被誉为世界雕塑史上三位雕塑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