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优秀版)
- 格式:ppt
- 大小:547.00 KB
- 文档页数:2
(历史教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教学目标孙中山成立兴中会的原因及兴中会成立的时间与地点;章炳麟、邹容、陈天华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主要著作;华兴会、光复会的建立;孙中山创立中国同盟会的时间与地点,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同盟会的性质;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通过孙中山等人宣传民主革命思想,顺应了时代潮流,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通过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它鲜明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特点。
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成了时代主流,孙中山、邹容、陈天华等人为振兴祖国,站到了时代的前列。
通过教学,启发学生继承和发扬这些先进人物的爱国传统、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建议地位分析中国近代史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了反对外来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前仆后继、不屈不挠斗争的历史,又是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道路的历史。
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这种斗争史和探索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光辉一页。
这场以武装起义为特征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同中国近代史上以前的历次革命斗争和探索救国道路相比,都达到了一个新水平。
它所取得的革命成果和提供的经验教训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宝贵财富,激励着中国人民继续民主革命的历史进程。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具体可以分为兴起(1894年~1901年)、发展(1901年~1905年)、高潮(1905年~1911年)、失败(1912年~1913年)四个阶段。
本节课所述事件主要发生在1894年~1905年,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与发展的阶段。
重点分析:⑴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的背景在于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严重威胁,像一个可怕的阴影,笼罩在人们的心头。
第三章第一节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及发展一、历史背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背景1、客观原因:(1)民族矛盾激化。
民族19世纪中后期,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到了《辛丑条约》签订之后,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辛丑条约》的签定,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在政治上,中国的主权进一步丧失,帝国主义为了维护其在华利益,列强之间已经达成了扶植中国清政府作为自己进一步侵化工具的共识,采取“以华制华”的方针,而清政府在遭到了列强的屡次打击之后,已经完全妥协投降,成为帝国主义的驯服的走狗。
在经济上,凭借不平等条约,帝国主义在1900年以后的几年间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特别是对路权、矿权的掠夺。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疯狂掠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再加上巨额的赔款更是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落后。
)(2)清政府的“新政”清政府的新政其结果并不如他所料,反而进一步暴露了他统治的黑暗,这就成为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爆发的内因了。
思考:清政府的新政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出笼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目的是什么?反映了清政府什么本质?从背景角度看,1901至1904年间所实行的新政,是在《辛丑条约》之后,中外反动势力完全勾结起来的情况下实行的。
伴随着民族危机的空前加剧,以资产阶级为领导的革命斗争风起云涌,清朝统治者岌岌可危。
这种形式使得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统治者要“乔装打扮”,寻找与资产阶级的妥协,于是开始实行所谓的新政。
从内容角度看,新政的实行对外是为了取悦于列强,以表明清政府绝不是一个顽固守旧的政权,而是一个能适应帝国主义要求的政权,以此来博得列强的信任。
换得帝国主义对其政权的支持,同时也以此来寻求同资产阶级的某种妥协,从而遏止革命,摆脱国内危机。
《辛丑条约》虽然是清政府摆脱了来自国外的危机,但是国内危机却显然是更加严重了。
不但在被压迫被剥削的下层广大群众只能感到处埋伏着待燃的火种,而且属于上层社会的一些阶级、阶层,包括各地的士绅、中小地主、商人、新兴的资产阶级,对于清朝政治的不信任感也空前的增长了,为了使这些阶级、阶层感到这个政权还有希望,慈禧太后不得不重新弹起三年前也就是1898年光绪皇帝弹过的变法调子。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一、历史背景:1、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订立,中国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加深2、清政府的“新政”。
为什么实行“新政”:1901~1904年间所实行的“新政”,是在《辛丑条约》之后,中外反动势力完全勾结起来的情况下实行的。
伴随着民族危机的空前加剧,以资产阶级为领导的革命斗争风起云涌,清朝统治岌岌可危。
这种形势使得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统治者要乔装改扮,以挽救灭亡的命运。
“新政”内容:兴办新学堂,派遣留学生;改革旧军制,编练新军。
3.民族资本主义较迅速发展。
20世纪初处于夹缝中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
其客观原因是:①《马关条约》订立以后,清政府被迫放松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②清政府的“新政”鼓励私人投资办厂。
③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④中国人民收回利权的斗争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其主观原因是:①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促进了自身经济的发展。
②许多人认为实业是救国的良策,积极投资办厂。
③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推动。
正是因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才使资产阶级无法容忍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具备了反侵略和压迫的革命力量。
4.抗捐抗税和收回路权的斗争。
从1901~1910年间仅人民的抗捐抗税斗争就达千次之多。
20世纪初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收回利权的斗争成为这一时期反帝反封建斗争的突出特点。
四川的保路运动成为收回利权运动的高潮,四川保路同志会所提出的“路存与存,路亡与亡”的口号,具有鲜明地反对卖国,维护国家主权的爱国性质。
为了镇压四川保路运动,清政府被迫从湖北抽调兵力,造成了武汉的兵力空虚。
因而,四川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的成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这些斗争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提高了人民的觉悟,促进了革命形势的成熟。
二、兴中会的成立和广州起义1、孙中山建立兴中会。
1894年11月,孙中山约集华侨志士二十多人,在檀香山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团体——兴中会。
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和发展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和发展【知识目标】1、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必然性和偶然性)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准备(思想准备、组织准备、政党准备、军事准备)【情景平台】世纪末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有哪些表现?哪些阶级、阶层作出了反应?【知识平台】一、历史背景1、民族危机的加深_______签订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政治上__________,经济上___________。
2、“新政”激化矛盾目的:适应_______,安抚_______,缓和_______,巩固_________。
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清政府增加捐税,加重人民负担,激化矛盾,客观上促进了近代化的进程。
3、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奠定了____________。
4、全国人民收回利权斗争1904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清人民收回粤汉铁路。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准备1、思想准备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队伍壮大思想武器:天赋人权、__________。
刊物:S. . . . .《国民报》、_________、__________等--------中心:东京,日本重要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战:性质__________;焦点__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推动了革命团体建立,为辛亥革命做舆论准备2、组织准备成立时间名称主要成员领导人意义1894年华兴会留学生学界蔡元培1906年3、政党准备①成立条件阶级基础_______、思想基础________、组织基础________。
②机关刊物__________③组织形式:有统一的领导机构和革命章程。
④组织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团体参加,具有全国规模。
历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第三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覆亡第一节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清政府实行的“新政”;收回利权运动;兴中会的成立及其革命主张;陆皓东及广州起义的影响;章炳麟、邹容和陈天华及其代表著作;华兴会、光复会和日知会。
2.能力方面:(1)通过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历史背景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20世纪初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奠定了经济基础;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相继建立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奠定了组织基础。
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章炳麟、邹容、陈天华三位民主革命思想家主张的异同,培养学生的辨析与概括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揭示“新政”的实质,培养学生透过现实看本质的理性思考问题的态度。
(2)通过对陆皓东、邹容等献身革命事业英雄事迹的教学,使学生树立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宏伟志向和为进步事业献身的价值观。
4.学法指导方面:(1)指导学生分析兴中会誓词的进步性与局限性,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2)指导学生分析、对比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的民主革命思想的内容,使学生学习分析、比较和综合历史问题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历史背景是重点。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标志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它的到来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认清这一点,对于认识和理解革命的发生、发展,特点是革命的性质有重要的意义。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是重点。
伴随着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的壮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它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世界近代史上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的确立在世界近代史上,为了打破资本主义发展的束缚,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掀起了一系列的革命和改革运动,最终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逐渐形成。
在历史上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中,我们需要重点复习早期三大资产阶级革命和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一、早期三大资产阶级革命(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年-1688年)1、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封建专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①原因和条件: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优越的地理位置新航路开辟以后,英国处于大西洋航运的中心线上,海外活动更加便利,英国积极开拓海外贸易,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资本原始积累的扩大16世纪,英国通过海外贸易和掠夺,以及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资本都铎王朝统治的影响采取种种措施接力削弱旧贵族的势力,加强专制统治,进行宗教改革,建立了听命于英国国王的英国国教教会;鼓励工商业和海外掠夺,增强英国实力;16世纪末打败西班牙,开始建立海上霸权②资本主义发展的表现在城市,英国传统工业如制呢业迅速发展,手工工场在制呢、采煤、炼铁、造船等工业领域陆续建立并得到发展在农村,随着制呢业的迅速发展,羊毛需求激增,贵族地主掀起圈地运动,由此,英国农村出现了资本主义的农场和牧场,也出现了农业工人英国的阶级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
银行家、大商人和手工工场主形成了新兴的资产阶级,那些在农村中雇工经营牧场和农场的农场主和农场主,有的也兼营工业和商业,他们被称为新贵族,同其他资产阶级成员也有着共同的利益③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和发展以及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形成,构成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2)17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统治英国。
国王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都宣扬君权神授,厉行君主专制,经常触犯资产阶级利益;又实行宗教专制,迫害非国教徒,对清教徒(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迫害更加严重斯图亚特王朝的政策遭到资产阶级的强烈反对,导致政治局面日趋紧张。
教学目标孙中山成立兴中会的原因及兴中会成立的时间与地点;章炳麟、邹容、陈天华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主要著作;华兴会、光复会的建立;孙中山创立中国同盟会的时间与地点,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同盟会的性质;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通过孙中山等人宣传民主革命思想,顺应了时代潮流,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通过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它鲜明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特点。
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成了时代主流,孙中山、邹容、陈天华等人为振兴祖国,站到了时代的前列。
通过教学,启发学生继承和发扬这些先进人物的爱国传统、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建议地位分析中国近代史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了反对外来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前仆后继、不屈不挠斗争的历史,又是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道路的历史。
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这种斗争史和探索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光辉一页。
这场以武装起义为特征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同中国近代史上以前的历次革命斗争和探索救国道路相比,都达到了一个新水平。
它所取得的革命成果和提供的经验教训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宝贵财富,激励着中国人民继续民主革命的历史进程。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具体可以分为兴起(1894年~1901年)、发展(1901年~1905年)、高潮(1905年~1911年)、失败(1912年~1913年)四个阶段。
本节课所述事件主要发生在1894年~1905年,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与发展的阶段。
重点分析:⑴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的背景在于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严重威胁,像一个可怕的阴影,笼罩在人们的心头。
同旧式的举人秀才不同,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已经懂得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对帝国主义的压迫有敏锐的感受,有比较强烈的爱国心。
2019-2020年高一历史第一节教案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第三章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1.历史背景:①《辛亥革命》后,民族危机加深②清政府“新政”(1901-1904)③抗捐抗税斗争和收回利权斗争四川保路运动成为收回利权运动的高潮,四川保路同志会提出“路存与存,路亡与亡”口号,具有反帝爱国的性质。
④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迅速发展2.兴中会成立和广州起义:以武装起义迈出中国民主革命的第一步。
3.革命思想传播和革命团体建立:①书籍、报刑:卢梭《民约论》孟德斯鸠《万法精理》《社会契约论》《法魔》《论法的精神》②上海、东京成为宣传中心③思想家: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革命军》陈天华《猛回头》《警世钟》④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标志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二、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导言:民主革命思想传播,革命团体建立,武装起义失败,在思想、组织和政治上为中国统一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建立奠定基础。
1.中国同盟会:①1905年8月,日本东京,孙中山为总理②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⑤性质: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④评价三民主义:2.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包括维新派)①双方:②内容:要不要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③作用: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
推动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3.革命党人发动武装起义:①1906年萍浏醴起义,同盟会影响下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武装起义②浙皖起义和镇南关起义③黄花岗起义:孙中山、黄兴1911年4月评价:孙中山与“武昌起义并寿”三、清朝统治危机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导言:八国联军入侵,《辛丑条约》签订,进一步激化国内基本矛盾,国内各阶层人民反帝反封斗争风起云涌,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革命派更是蓬勃发展,促使革命高潮的迅速到来,沉重打击了清王朝,使清王朝的统治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1.“预备立宪”和立宪派①“预备立宪”目的:遏制革命,挽救封建统治②“预备立宪”实质:是一场骗局③立宪派:要求清政府有所改革,又反对革命2.保路运动主张实行“民主立宪”在海外以康有为为代表,国内以张骞为代表①19末,帝国主义抢夺中国路权,20初,国人开展收回利权运动,清被迫将粤汉、川汉铁路改为商办。
第三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覆亡第一节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教学目标】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历史背景;孙中山领导民主革命的开始;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团体的建立。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辛丑条约》订立以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根本原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是一场挽救民族危亡为核心的爱国运动。
3、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方法。
【课型】新授课【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历史背景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难点:正确理解兴中会的誓词和清政府“新政”的实质。
【教学设备】多媒体计算机、高亮投影仪【教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前面两章的学习中,我们和大家一起了解近代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列强的肆意欺凌,清廷的腐败无能,……并没有使中国人民屈服,他们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反抗斗争。
下面请大家和我一起来回顾一下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播放一段录像,出现林则徐、邓廷桢、康有为、梁启超等画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刚才的这段录像当中,我们看到了林则徐、邓廷桢、张之洞,看到了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我们还看到了三元里的广大群众和太平天国的领导人洪秀全。
大家说一说他们分别代表了中国哪些社会阶层?(开明地主、资产阶级改良派和农民阶级)他们为了挽救中国的民族危亡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抗争,最后结果都怎么样了?(失败了)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面前,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仍然没有停止斗争,资产阶级改良派在20世纪初又掀起了一场更大规模的革命运动,并且最终推翻了腐朽的封建统治,这就是——辛亥革命。
(画面上出现“辛亥革命”四个字)从今天开始,我们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第三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覆亡》。
请大家把课本翻到75页,阅读本章的引言部分,并思考一下,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偶然的吗?有什么主、客观原因?(学生回答)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标志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高一历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知识点归纳高一历史知识点的学习,强调基础知识点的记忆,特别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的知识点十分重要。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高一历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知识点整理,希望对你有帮助!历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知识点一、历史背景1.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1)表现①政治上,凭借不平等条约,直接干涉中国内政,控制清政府。
②经济上加紧掠夺航运、铁路等权利,扩大投资设厂。
③军事上,1904年爆发日俄战争,日本的侵略势力扩张到中国东北。
(2)影响:造成了中国主权的大量丧失和社会的贫困落后,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打击,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2.清政府实施“新政”(1)目的:适应帝国主义的需要、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派系、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
(2)内容:奖励实业;兴办新学堂,派遣留学生;改革旧军制,编练新军。
(3)影响:新政不但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反而使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3.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比较迅速的发展,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奠定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4.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风起云涌(1)表现①各地抗捐抗税斗争、农民武装起义此起彼伏。
②资产阶级发起的收回利权运动迅速在各地展开。
(2)影响: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使人民群众感到反侵略的迫切性,并加深了对清政府卖国政策的憎恨,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奠定了群众基础。
二、表现1.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1)原因:20世纪初,不少留学生接受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迅速壮大。
(2)主要传播方式①接受西方思想: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作为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
②翻译西方书籍:翻译出版了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等。
③创办进步报刊:创办了《国民报》《游学译编》等。
(3)影响①上海和日本的东京成为宣传革命的中心,出现了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著名的民主革命思想家和宣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