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第21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9
第21课《文言文二则》第二课时同步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读准“曝”“囊”“搐”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停顿,读通课文。
2.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了解古文特点,学会诵读古文,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其中蕴含的道理。
能力、方法培养目标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从这篇文章中明白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道理。
教学重点:1.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通过注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文意。
2.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抓住关键句子,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书戴嵩画牛》一、课前导读图片导入1.出示戴嵩画牛情境图,让学生猜一猜,这幅图上将的是谁的故事。
2.今天,我们就要走近这个故事,板书课题《书戴嵩画牛》,生齐读课题。
3.理解课题:根据学习文言文的经验,试着理解课题。
“书”是什么意思?“戴嵩画牛”又是什么意思呢?(“书”,是写的意思。
“戴嵩画牛”就是戴嵩画的一幅画,画上画的是牛。
我们来了解一下戴嵩。
4.了解戴嵩。
(1)生交流自己对戴嵩的了解。
(2)教师补充资料。
戴嵩是唐代画家,韩滉的弟子,韩滉镇守浙西时,戴嵩为巡官。
擅长画农家、山川田野的景色,画水牛尤为著名,后人评价他画的牛“野性筋骨之妙”。
相传曾画饮水之牛,水中倒影,唇鼻相连,可见他观察得多么细致入微。
《斗牛图》是戴嵩的一幅水墨画,纵44厘米,横40.8厘米,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图绘两牛相斗的场面,风趣新颖。
5.简介作者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1*《三黑和土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统编教材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三黑和土地》【教材分析】这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写于华北解放区的著名作品无疑属于新时代的歌声,它通过歌唱翻身农民的喜悦心情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预示着新的社会制度的诞生和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将极大地解放农村的生产力。
这是著名诗人苏金伞为土地革命树起的一座诗的纪念碑。
诗歌情感真挚,语言直白质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这首诗是现代诗,现代诗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和强烈的抒情性。
在这个单元前几课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抓住关键词句,把握主要观点”的语文要素,学习这首诗时可以鼓励孩子们继续运用这个方法来领悟诗歌的特点。
【学情分析】已知:学生已经初步掌握抓关键词句,理解诗歌的方法。
未知:多数同学没有接触过农村生活,且这首诗的创作年代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因此,学生对课文的环境背景不容易理解,对诗中三黑的情感也就难以体悟。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提供背景,帮助学生把握诗歌大意。
可以引导学生先自主阅读,明确诗歌写了三黑的哪些事情,让学生体会三黑对土地的深厚感情,并带着这种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最后引导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和“阅读链接”,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土地的新感受。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运用“抓关键句,把握主要内容”的方法感受三黑对土地的感情。
2.通过诗歌的表现特点,体会解放后翻身农民的鲜明形象,进一步认识人与土地的紧密关系。
3.通过学习课文,能建立起对土地的新认识。
【教学重点】能运用“抓关键句,把握主要内容”的方法感受三黑对土地的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三黑的农民形象,进一步体会人对土地的热爱、眷恋之情。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音频资源【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大脑运动操师:同学们,你做好上课准备了吗?请你看看要求。
上课准备上课前,心安静。
书桌净,用品齐。
总第课时21文言文二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主备教师:修改教师:教学目标:1.正确朗读并背诵《伯牙鼓琴》。
2.结合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
3.探究学习,体会人物心理。
教学重点难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课前朗读,感悟友情1.出示一组表达友情的古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2.学生读,谈体会。
二、谈话导入,走进课文1.这组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古人以诗词的形式,用精炼的语言表达了和朋友知己之间的深厚感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写朋友知己的文言文。
它千古传诵,流传至今。
2.补充文言文知识:文言文人们通常说古文。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国古代有着灿烂的文化,有着浩如烟海的文学艺术瑰宝,它们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的。
我们要传承民族的瑰宝,就要学好文言文。
三、读通读顺,感知课文1.试读,说说读后的感受。
自己解决生字:哉巍2.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
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4.教师范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学生拿笔画停顿。
5.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6.点名读,齐读。
四、初解知音,理解课文1.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绝弦”的意思。
2.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3.从“鼓”字引导,学生说说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4.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和同学交流。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1)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2)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3)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4)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案(2)我读懂了“方鼓琴而志在太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里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板书:伯牙鼓琴锺子期听)师:锺子期说的“善哉”什么意思?(很好,很棒!)师: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3)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能弹出什么。
(4)我读懂了伯牙不论弹什么,锺子期都能听出来,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意相通,是知音。
6.假如现在你是锺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会怎样赞美他?(生自由发表意见)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1)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预设答案:还会有鸟语花香,春天百花盛开,冬天白雪皑皑……)②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生答:“善哉乎鼓琴,徐徐兮若清风。
③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生答:“善哉乎鼓琴,皎皎兮若明月。
……④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
这就是知音。
凡伯牙所想到的,锺子期真的都听懂了,实在难得。
这就是──(预设答案:知音)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①师:在遇到锺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锺子期为知音?引导学生升华情感,向课外拓展探究,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人物情感的体会,又可以训练学生的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理解文本,探究“知音”,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对“知音”一词有更形象的了解,(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锺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②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学生自由说)③师:可以想象,当擅长鼓琴的伯牙,志在太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巍巍乎若太山。
(板书:志在太山 巍巍)④师:当伯牙志在流水。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1课《三黑和土地》教学设计(教案)教学目标1.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掌握作者比喻手法的运用。
3.了解三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三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和重获土地的喜悦。
2.想象文字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农民对土地的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描绘的景物。
教学过程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1.每个人都有非常喜欢和珍爱的东西,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农民三黑,看看他所珍爱的东西是什么?(板书课题:三黑和土地)2.苏金伞简介,学生初步了解。
苏金伞(1906T997),原名苏鹤田,河南睢县人,是中国五四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之一,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
1946年,《大公报》介绍苏金伞时说,“他的诗讽刺深刻得体,当世无第二人”。
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河南省文联第一届主席,著有诗集《地层厂》《窗外》《鹑鹄鸟》《苏金伞诗选》《苏金伞诗文集》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解决字词。
1.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词语,扫除字词障碍。
2.出示词语。
旱天恨不得土疙瘩顺溜松散麦籽白霎霎养麦耙地痒抓抓踵坏闺女3.指名读词语,相机解释词语意思。
(二)读懂文意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感情。
边读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景物画面,读给同桌听,两人互相评价。
4.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本文主要写了农民三黑得到土地后,爱不释手,认真侍弄土地,种上养麦,等到丰收)(2)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请给每个部分加个标题。
第一部分:(1-6小节)农民三黑有了土地,视若珍宝,把整个生命投入到土地上,翻地、耙地。
标题:翻地耙地第二部分:(7-12小节)三黑把葬麦种到地里,听到蛔蛔叫,想起童年的生活。
标题:想起童年生活第三部分:(13-15小节)三黑展望美好的未来。
标题:展望未来(板书:翻地、耙地播种,蛔蛔和童年展望未来)三、再读课文,深入分析。
21《伯牙绝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感受艺术的美好。
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准备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相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师问:你们知道哪些历史人物呢?学生举手回答,(李白,岳飞,诸葛亮等)大胆发言,老师作适当点评。
师小结:今天我们也学一篇有关历史人物的小故事,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
老师简单介绍俞伯牙和钟子期。
俞伯牙和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列子》《吕氏春秋》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
我国古诗常有提及,如“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2.师介绍俞伯牙和钟子期。
课件出示俞伯牙的图片及介绍: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
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被人尊为“琴仙”。
伯牙抚琴遇知音就是他在探亲回国途中发生的故事。
课件出示钟子期的图片及介绍:春秋战国时代楚国汉阳人。
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担、拿板斧的樵夫。
与俞伯牙因兴趣相投,两人就成了至交。
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生不再鼓琴。
3.板书课题《伯牙绝弦》。
同学们想知道伯牙绝弦是个怎样的故事吗?让我们走进课文来看看。
二、初读感知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1课《伯牙鼓琴》教案一. 教材分析《伯牙鼓琴》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讲述了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故事。
通过故事,传达了“知音难遇”的道理。
本课内容丰富,情节生动,富有教育意义。
学生通过学习本文,可以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能够独立阅读文言文,理解文意。
但针对文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特殊句式和文化背景,学生可能存在理解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意,体会故事所传达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学会文中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知音难遇的道理,珍惜友谊,关爱他人。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难点:文言文的句式和用词特点;体会故事所传达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故事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课堂参与度。
3.情感教学法:以情促知,以情促行,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2.参考资料:为学生提供适量的参考资料,帮助理解课文。
3.教学工具:录音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伯牙鼓琴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音乐的看法,从而引出课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随后,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句意。
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疑问。
在此基础上,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情感。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文言文二则》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第二十一课《文言文二则》,主要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体裁和特点,并通过古文阅读加深对文言文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应试技巧。
二、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的体裁和特点。
2.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和应试技巧。
3.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体裁和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文言文加深对文言文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方法本堂课采用“讲解”、“朗读”、“分组讨论”、“仿写”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文言文的阅读和应试技巧。
五、教学过程1.热身启动老师与学生们打个招呼,问问学生们最近读过的书有哪些?学生们自己可以互相分享。
2.学生阅读文言文老师组织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文言文二则》。
学生们读完后,老师引导学生们一起探讨文言文的特点、体裁和应试技巧,并解释生疏的词语和语汇。
3.仿写练习老师让学生分组进行仿写练习,让学生体验文言文的风格和表达方式。
4.小结老师总结本堂课的主要内容,再次强调文言文的特点和应试技巧,让学生们对文言文的认识更加深入。
六、教学反思本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既有听讲,也有朗读、分组讨论和仿写等的互动方式,让学生们获得了相对升华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在讲解文言文应试技巧和文言文的特点时,我力求深入浅出,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
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语音语调的指导不够到位,缺少实践操作的机会等。
为此,针对这些问题,我会对教学方法进行适当调整,加强精讲,实现全面提高教学水平的目标。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读通读懂文言文,积累重点文言词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朗读的语感。
2.感受伯牙与子期相互了解、相互欣赏的知音情谊,理解知音的真正内涵,树立正确的友情观。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教学难点:感受伯牙与子期相互了解、相互欣赏的知音情谊。
【教学过程】课前小练习:看图连词语。
ppt出示词语:清风徐徐明月皎皎杨柳依依芳草萋萋(教学环节说明)通过小游戏,想象画面读词语,丰富语言积累,为后面的语言训练做铺垫。
一、“知音”导入在第一单元综合学习“有朋自远方来”中,我们交流了交友之道。
请同学谈谈你的交友原则。
有人说朋友易得,知音难觅。
“知音”与“朋友”有什么关联呢?正与“伯牙鼓琴”这个故事有关。
解题:鼓琴:弹琴这则故事出自于《吕氏春秋》,齐读课下注释①。
(教学环节说明)从第一单元综合学习交流的交友之道入手,借助学生的已知,引发对“朋友”与“知音”的思考,导入课文。
二、初解“知音”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读好语气词“哉乎”“乎”,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指名读,读得怎么样?评议字音准确和发音的清晰。
)2.教师范读,再抽生读,全班齐读。
3.读懂课文。
借助注释,通过自主探究疏通文意。
小组合作,抽1个组交流。
1-4号同学交流,5、6号同学点评。
4.抽生复述故事:谁能讲讲伯牙遇见锺子期的小故事。
有一次,伯牙回楚国家乡途中休息时,正在弹琴,有个砍柴的樵夫锺子期在旁边听琴……(教学环节说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并能复述故事。
三、研读“知音”1.伯牙是晋国大夫,是琴仙。
当他鼓琴时,子期从中听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认真思考。
(1)“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锺子期从他的琴声里仿佛看到了什么?出示泰山图:你能用哪些词来形容眼前的五岳之首——泰山?(巍峨雄壮,雄伟壮丽)那子期是怎样由衷地赞叹呢?指导学生朗读。
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个故事。
3.通过感受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真挚情谊,理解“知音”的真正含义,树立正确的友情观。
【教学重难点】1.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2.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师范读,配乐。
3.自由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
(课件出示朗读节奏划分)4.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三、小组合作,疏通文意1.师:你们读得很有古文的韵味了,现在让我们来理解其中的意思吧!想想我们以前有哪些理解古文的方法。
四人小组合作研究,理解全文的意思。
2.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合作讨论,弄懂课文意思,师巡视指导。
四、品读课文,感悟“知音”(一)何为“知音”?1.什么叫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从哪里看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2.指名读。
3.师: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自由说一说)4.伯牙鼓琴。
思考:他的琴艺怎么样呢?在文中如何表现出来的?(指名答)伯牙能通过琴声把自己心里想的东西表达出来。
5.钟子期听之。
他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到了什么呢?用“——”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课件出示: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明确:“善哉”是表赞叹之意。
(教师指导读好赞叹的句子)这句话表明,伯牙隐藏在琴声中的想法,钟子期能心领神会。
1. 师:上节课我们研究了“高山流水”的故事,了解了知音的重要性。
今天我们将研究另一则关于知音的故事——《牛郎织女》。
2. 师出示《牛郎织女》的图片,向学生介绍故事背景:“牛郎织女”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一个故事,讲述了牛郎和织女相爱,但由于身份不同,被王母娘娘驱散,只有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会。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1 伯牙拉琴教案简介本教案是根据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教材中的《伯牙拉琴》一课编写而成。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将了解到中国的古代音乐文化以及伯牙与钟子期的友谊故事。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音乐、阅读故事、进行小组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对音乐和友谊的认识。
研究目标- 理解并描述中国的古代音乐文化- 掌握《伯牙拉琴》故事的内容,并理解其中的友情主题- 感受音乐带给人们的情感和情绪教学准备- 课本《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教学录音或视频资源,包含《伯牙拉琴》音乐欣赏和讲解- 板书工具,准备板书内容:《伯牙拉琴》、友情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中国古代音乐的特点,如使用中国传统乐器等。
2. 播放《伯牙拉琴》音乐片段,让学生欣赏。
研究活动(30分钟)1. 教师讲解《伯牙拉琴》故事的背景和内容,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2. 学生分小组讨论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友情,分享各自的看法。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音乐可以带给人们什么样的情感和情绪,与学生进行讨论。
拓展活动(15分钟)1. 学生分小组展示自己对《伯牙拉琴》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2.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并进行短暂的表演或分享。
3. 教师以小结的形式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友情和音乐对人们的重要性。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将对中国的古代音乐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并通过《伯牙拉琴》故事的研究,认识到友情的珍贵。
通过音乐的欣赏和分享,学生也能感受到音乐带给人们的情感和情绪。
这将有助于学生的情感发展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参考资料-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录音或视频资源,包含《伯牙拉琴》音乐欣赏和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