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第21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9
第21课《文言文二则》第二课时同步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读准“曝”“囊”“搐”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停顿,读通课文。
2.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了解古文特点,学会诵读古文,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其中蕴含的道理。
能力、方法培养目标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从这篇文章中明白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道理。
教学重点:1.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通过注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文意。
2.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抓住关键句子,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书戴嵩画牛》一、课前导读图片导入1.出示戴嵩画牛情境图,让学生猜一猜,这幅图上将的是谁的故事。
2.今天,我们就要走近这个故事,板书课题《书戴嵩画牛》,生齐读课题。
3.理解课题:根据学习文言文的经验,试着理解课题。
“书”是什么意思?“戴嵩画牛”又是什么意思呢?(“书”,是写的意思。
“戴嵩画牛”就是戴嵩画的一幅画,画上画的是牛。
我们来了解一下戴嵩。
4.了解戴嵩。
(1)生交流自己对戴嵩的了解。
(2)教师补充资料。
戴嵩是唐代画家,韩滉的弟子,韩滉镇守浙西时,戴嵩为巡官。
擅长画农家、山川田野的景色,画水牛尤为著名,后人评价他画的牛“野性筋骨之妙”。
相传曾画饮水之牛,水中倒影,唇鼻相连,可见他观察得多么细致入微。
《斗牛图》是戴嵩的一幅水墨画,纵44厘米,横40.8厘米,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图绘两牛相斗的场面,风趣新颖。
5.简介作者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1*《三黑和土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统编教材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三黑和土地》【教材分析】这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写于华北解放区的著名作品无疑属于新时代的歌声,它通过歌唱翻身农民的喜悦心情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预示着新的社会制度的诞生和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将极大地解放农村的生产力。
这是著名诗人苏金伞为土地革命树起的一座诗的纪念碑。
诗歌情感真挚,语言直白质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这首诗是现代诗,现代诗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和强烈的抒情性。
在这个单元前几课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抓住关键词句,把握主要观点”的语文要素,学习这首诗时可以鼓励孩子们继续运用这个方法来领悟诗歌的特点。
【学情分析】已知:学生已经初步掌握抓关键词句,理解诗歌的方法。
未知:多数同学没有接触过农村生活,且这首诗的创作年代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因此,学生对课文的环境背景不容易理解,对诗中三黑的情感也就难以体悟。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提供背景,帮助学生把握诗歌大意。
可以引导学生先自主阅读,明确诗歌写了三黑的哪些事情,让学生体会三黑对土地的深厚感情,并带着这种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最后引导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和“阅读链接”,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土地的新感受。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运用“抓关键句,把握主要内容”的方法感受三黑对土地的感情。
2.通过诗歌的表现特点,体会解放后翻身农民的鲜明形象,进一步认识人与土地的紧密关系。
3.通过学习课文,能建立起对土地的新认识。
【教学重点】能运用“抓关键句,把握主要内容”的方法感受三黑对土地的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三黑的农民形象,进一步体会人对土地的热爱、眷恋之情。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音频资源【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大脑运动操师:同学们,你做好上课准备了吗?请你看看要求。
上课准备上课前,心安静。
书桌净,用品齐。
总第课时21文言文二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主备教师:修改教师:教学目标:1.正确朗读并背诵《伯牙鼓琴》。
2.结合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
3.探究学习,体会人物心理。
教学重点难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课前朗读,感悟友情1.出示一组表达友情的古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2.学生读,谈体会。
二、谈话导入,走进课文1.这组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古人以诗词的形式,用精炼的语言表达了和朋友知己之间的深厚感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写朋友知己的文言文。
它千古传诵,流传至今。
2.补充文言文知识:文言文人们通常说古文。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国古代有着灿烂的文化,有着浩如烟海的文学艺术瑰宝,它们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的。
我们要传承民族的瑰宝,就要学好文言文。
三、读通读顺,感知课文1.试读,说说读后的感受。
自己解决生字:哉巍2.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
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4.教师范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学生拿笔画停顿。
5.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6.点名读,齐读。
四、初解知音,理解课文1.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绝弦”的意思。
2.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3.从“鼓”字引导,学生说说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4.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和同学交流。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1)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2)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3)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4)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案(2)我读懂了“方鼓琴而志在太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里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板书:伯牙鼓琴锺子期听)师:锺子期说的“善哉”什么意思?(很好,很棒!)师: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3)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能弹出什么。
(4)我读懂了伯牙不论弹什么,锺子期都能听出来,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意相通,是知音。
6.假如现在你是锺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会怎样赞美他?(生自由发表意见)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1)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预设答案:还会有鸟语花香,春天百花盛开,冬天白雪皑皑……)②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生答:“善哉乎鼓琴,徐徐兮若清风。
③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生答:“善哉乎鼓琴,皎皎兮若明月。
……④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
这就是知音。
凡伯牙所想到的,锺子期真的都听懂了,实在难得。
这就是──(预设答案:知音)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①师:在遇到锺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锺子期为知音?引导学生升华情感,向课外拓展探究,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人物情感的体会,又可以训练学生的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理解文本,探究“知音”,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对“知音”一词有更形象的了解,(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锺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②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学生自由说)③师:可以想象,当擅长鼓琴的伯牙,志在太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巍巍乎若太山。
(板书:志在太山 巍巍)④师:当伯牙志在流水。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1课《三黑和土地》教学设计(教案)教学目标1.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掌握作者比喻手法的运用。
3.了解三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三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和重获土地的喜悦。
2.想象文字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农民对土地的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描绘的景物。
教学过程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1.每个人都有非常喜欢和珍爱的东西,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农民三黑,看看他所珍爱的东西是什么?(板书课题:三黑和土地)2.苏金伞简介,学生初步了解。
苏金伞(1906T997),原名苏鹤田,河南睢县人,是中国五四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之一,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
1946年,《大公报》介绍苏金伞时说,“他的诗讽刺深刻得体,当世无第二人”。
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河南省文联第一届主席,著有诗集《地层厂》《窗外》《鹑鹄鸟》《苏金伞诗选》《苏金伞诗文集》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解决字词。
1.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词语,扫除字词障碍。
2.出示词语。
旱天恨不得土疙瘩顺溜松散麦籽白霎霎养麦耙地痒抓抓踵坏闺女3.指名读词语,相机解释词语意思。
(二)读懂文意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感情。
边读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景物画面,读给同桌听,两人互相评价。
4.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本文主要写了农民三黑得到土地后,爱不释手,认真侍弄土地,种上养麦,等到丰收)(2)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请给每个部分加个标题。
第一部分:(1-6小节)农民三黑有了土地,视若珍宝,把整个生命投入到土地上,翻地、耙地。
标题:翻地耙地第二部分:(7-12小节)三黑把葬麦种到地里,听到蛔蛔叫,想起童年的生活。
标题:想起童年生活第三部分:(13-15小节)三黑展望美好的未来。
标题:展望未来(板书:翻地、耙地播种,蛔蛔和童年展望未来)三、再读课文,深入分析。
21《伯牙绝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感受艺术的美好。
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准备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相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师问:你们知道哪些历史人物呢?学生举手回答,(李白,岳飞,诸葛亮等)大胆发言,老师作适当点评。
师小结:今天我们也学一篇有关历史人物的小故事,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
老师简单介绍俞伯牙和钟子期。
俞伯牙和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列子》《吕氏春秋》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
我国古诗常有提及,如“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2.师介绍俞伯牙和钟子期。
课件出示俞伯牙的图片及介绍: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
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被人尊为“琴仙”。
伯牙抚琴遇知音就是他在探亲回国途中发生的故事。
课件出示钟子期的图片及介绍:春秋战国时代楚国汉阳人。
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担、拿板斧的樵夫。
与俞伯牙因兴趣相投,两人就成了至交。
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生不再鼓琴。
3.板书课题《伯牙绝弦》。
同学们想知道伯牙绝弦是个怎样的故事吗?让我们走进课文来看看。
二、初读感知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1课《伯牙鼓琴》教案一. 教材分析《伯牙鼓琴》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讲述了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故事。
通过故事,传达了“知音难遇”的道理。
本课内容丰富,情节生动,富有教育意义。
学生通过学习本文,可以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能够独立阅读文言文,理解文意。
但针对文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特殊句式和文化背景,学生可能存在理解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意,体会故事所传达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学会文中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知音难遇的道理,珍惜友谊,关爱他人。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难点:文言文的句式和用词特点;体会故事所传达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故事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课堂参与度。
3.情感教学法:以情促知,以情促行,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2.参考资料:为学生提供适量的参考资料,帮助理解课文。
3.教学工具:录音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伯牙鼓琴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音乐的看法,从而引出课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随后,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句意。
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疑问。
在此基础上,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