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政治思想文档
- 格式:wps
- 大小:103.50 KB
- 文档页数:13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1.政治制度演变角度(1)秦朝君主集权的官僚制统治中央三公九卿制:皇帝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副丞相,监察百官)九卿九卿职掌: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卫尉掌宫廷宿卫,中尉掌京畿警卫,太仆掌车马,廷尉掌刑法,典客掌礼宾,典属国掌边疆藩篱,宗正掌宗室事物,治粟内史掌国家财政,少府掌皇室费用,将作少府掌工程营建。
此外,还有一批“掌古通今”、无具体行政事务的博士,以备皇帝顾问。
郡县制:秦代统一之后,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统一之初,分天下为36郡,大多为沿袭统一之前秦国和各诸侯国原来的建制,随着边境的开发和郡治的调整,总数达到四十余郡1000余县。
郡设丞、守、尉,负责郡内行政、司法、军事、治安等事务。
郡以下的行政机构是县,与县同级的还有国、邑、道。
县设令(长)、丞、尉等官。
县是秦代统治机构中关键的一级组织,有学者甚至认为,它是代表秦王朝执行统治人民全部职能的机构。
县以下的乡里基层组织也逐步完善。
乡设三老掌教化,有秩、啬夫掌民事、诉讼、税收等事务,游缴掌治安。
乡下有里,里为最基层的行政单位,设有里长。
此外,还有主司治安、禁盗贼的专门机构亭,与乡、里无隶属关系。
郡县管理者是中央君主派任的官员,遵行君主政令实施统治,不具备独立自主权力,属于非世袭流官,君主可随时调换。
他们通过自战国沿用下来的“上计“制度接受中央考核。
是中央对地方实行有效控制以实现直接统治的统治体制。
这样的地方管理组织延伸到社会最底层,层层有官吏,使中央政府自上而下统治到个人,自下而上逐级最好集中到皇帝。
郡县二级行政机构,同时也是司法机关,官吏使行政官、司法官,也是执法者。
这样的中央集权制度强化了国家上下的整体性,成为以后历代王朝的统治模式。
整齐制度:除官僚制统治机构的普遍设立外,秦王朝又以原来秦国之制为主要标准,对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制度进行整齐划一的工作,以消除长期分裂割据造成的地区差异。
(修订颁布秦律、普遍推行户籍制和二十等爵制、书同文、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专题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思维导图】【知识梳理】一、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1.中央机构(1)秦朝①皇帝制度: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创立,皇位世袭、皇权至高无上是其突出特征。
②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政事、监察、军务,彼此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便于皇帝专制集权。
(2)汉朝:汉承秦制;形成了“中外朝制度”,君主专制得以强化。
(3)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机构已经出现,但是职责尚未定型,也不是正式的国家权力机关。
2.地方制度(1)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秦朝在全国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
(2)郡国并行制:西汉初期在地方推行,酿成“七国之乱”,直到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
3.选官制度(1)战国、秦朝和汉初: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有利于国家选拔军事人才,满足了实现国家统一的社会需求。
(2)两汉:察举制。
按人口比例举“孝廉”,并加以考试选用,给中小地主阶级及其他社会阶层提供了参政机会。
(3)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
按照门第选拔官吏的制度,使世家大族长期垄断官僚职位。
4.监察制度(1)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监理国家监察事务。
(2)两汉:汉武帝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东汉末年刺史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二、经济:农耕经济的发展1.秦朝时期:统一货币、度量衡、修筑驰道等措施,促进了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2.两汉时期(1)农业:牛耕逐渐普及,出现了耧车,代田法和二牛一人犁耕法;兴修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
(2)手工业:西汉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汉代中国丝绸远销欧洲并获“丝国”称号;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表明了手工业的进步。
(3)商业:专供贸易的“市”出现,但受重农抑商等政策影响,政府管理严格;西汉时开通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
3.魏晋南北朝时期(1)农业①土地制度: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
②经济重心的变化:北方农耕经济一度遭到破坏,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得到初步开发。
第二单元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秦汉时期的政治1、秦朝的政治制度——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规定: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皇帝的命令称;①中央皇帝所用的玉称。
三公九卿制: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都由总揽。
在中央,设置了三个最高官职。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②地方:郡县制。
A、秦统一六国后,丞相主张分封制,而李斯主张,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在全国设立个郡。
他北击匈奴,南征南岭,设立闽中、、、四郡。
B、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是,县的长官称,他们由皇帝。
C、县以下是乡、里基层行政机构。
掌管教化,掌管司法,掌管赋税征收。
【总结】秦朝形成的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主张制度的基本格局。
2、秦巩固统一的措施①;②③;④秦灭亡的原因:3、汉朝的政治制度①中枢机构权力:汉武帝重用,让他们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君主专制)弱。
②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背景:A、;B、推恩令内容:作用:二、秦汉时期的经济和文化1、农业生产和水利的发展西汉推广,要用两头牛牵引,三个人驾驭。
生产工具改进出现,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
水利:开凿了、等水利工程。
2、商业的发展秦汉时期,统治者多推行政策,使商业发展比较艰难。
西汉初年,经济凋敝,富商大贾囤积居奇。
汉武帝、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3、文化:儒学的正统地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①提出的背景:②③提出者:;当时的皇帝:内容:、、新儒学的特点:4、科学与技术①造纸术:时候,中国已经有了纸。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用、等便宜易得的原料造出纸,人称“蔡侯纸”。
②数学体系的形成:大约成书于东汉的一书,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位值制计数法。
中国古代的计数工具,早期采用的是,后来有了③医学的发展:东汉张仲景写出的,奠定了5、文学:汉朝文学家以楚辞为基础,创造出文体——三、魏晋南北朝时期背景:①1、孝文帝改革影响:2、农业:生产工具方面:曹魏时期,用于灌溉。
3、思想:此时,、在民间广为传播。
4、科学技术:北魏所著的《》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主要记录了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强调要进行农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