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基础教学手册
- 格式:docx
- 大小:24.25 KB
- 文档页数:2
机械基础教案(中职)第一章:机械基础概述1.1 课程介绍了解机械基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掌握机械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1.2 机械系统的组成讲解机械系统的定义和组成要素举例说明机械系统中的应用实例1.3 机械传动介绍机械传动的基本原理和分类讲解带传动、链传动和齿轮传动的特点和应用1.4 机械设计基础介绍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讲解机械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第二章:机械零件2.1 轴和轴承讲解轴的分类和特点介绍轴承的类型和功能2.2 齿轮讲解齿轮的分类、名称和标记掌握齿轮的设计计算和选择方法2.3 联轴器和离合器介绍联轴器和离合器的功能和类型讲解弹性联轴器和牙嵌式离合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2.4 弹簧讲解弹簧的分类、性能和参数掌握弹簧的设计计算和选择方法第三章:机械传动3.1 带传动讲解带传动的原理和分类掌握带传动的设计计算和选用方法3.2 链传动讲解链传动的原理和分类掌握链传动的设计计算和选用方法3.3 齿轮传动讲解齿轮传动的特点和分类掌握齿轮传动的设计计算和选用方法3.4 其他传动方式简介介绍蜗轮蜗杆传动、行星齿轮传动和同步带传动等传动方式的特点和应用第四章:机械轴系4.1 轴的设计与强度计算讲解轴的分类和设计原则掌握轴的强度计算和校核方法4.2 轴的加工与装配介绍轴的加工方法和工艺讲解轴的装配方法和注意事项4.3 轴承的设计与选择讲解轴承的分类和特点掌握轴承的设计计算和选择方法4.4 轴承的安装与维护介绍轴承的安装方法和注意事项讲解轴承的维护和故障排除方法第五章:机械控制系统5.1 控制系统概述讲解控制系统的定义、目的和功能掌握控制系统的分类和基本原理5.2 机械控制系统的组成介绍机械控制系统的组成要素和功能讲解控制器、执行器和传感器等组成部分的作用和应用5.3 常用机械控制系统讲解气动控制系统、液压控制系统和电动控制系统等常用控制系统的原理和应用5.4 机械控制系统的设计讲解机械控制系统的设计原则和方法掌握机械控制系统的仿真和实验方法第六章:气压控制系统6.1 气压控制原理讲解气压控制系统的原理和组成掌握气压控制的基本概念和参数6.2 气源装置及气动元件介绍气源装置的类型和功能讲解气动元件(如气缸、气马达、阀门等)的结构和应用6.3 气动控制系统设计讲解气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步骤和注意事项掌握气动控制系统的仿真和实验方法6.4 气动控制系统的应用举例说明气动控制系统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应用分析气动控制系统的优势和局限性第七章:液压控制系统7.1 液压控制原理讲解液压控制系统的原理和组成掌握液压控制的基本概念和参数7.2 液压元件及液压系统介绍液压泵、液压缸、液压马达等液压元件的结构和功能讲解液压控制阀的分类和应用7.3 液压控制系统设计讲解液压控制系统的设计步骤和注意事项掌握液压控制系统的仿真和实验方法7.4 液压控制系统的应用举例说明液压控制系统在工程机械、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分析液压控制系统的优势和局限性第八章:电动控制系统8.1 电动控制原理讲解电动控制系统的原理和组成掌握电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和参数8.2 电动控制元件及电动系统介绍电动机、控制器、传感器等电动元件的结构和功能讲解电动控制阀的分类和应用8.3 电动控制系统设计讲解电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步骤和注意事项掌握电动控制系统的仿真和实验方法8.4 电动控制系统的应用举例说明电动控制系统在家电、电动汽车等领域的应用分析电动控制系统的优势和局限性第九章:机械振动与控制9.1 机械振动概述讲解机械振动的定义、类型和危害掌握机械振动的基本参数和分析方法9.2 机械振动的原因及控制方法分析机械振动的原因和影响因素讲解机械振动的控制方法和措施9.3 机械隔振与减振设计介绍机械隔振和减振的原理和方法掌握隔振和减振设计的一般步骤和注意事项9.4 机械振动控制的应用举例说明机械振动控制在工程机械、建筑结构等领域的应用分析机械振动控制的优势和局限性第十章:机械优化设计10.1 机械优化设计概述讲解机械优化设计的定义、目的和意义掌握机械优化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10.2 机械优化设计的方法介绍常见优化设计方法(如解析法、数值法和模拟法)讲解优化设计在机械结构、参数优化等方面的应用10.3 机械优化设计的实例分析分析机械优化设计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讲解优化设计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10.4 机械优化设计的软件应用介绍常用的机械优化设计软件(如ANSYS、ADAMS等)讲解机械优化设计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第十一章:机械可靠性工程11.1 可靠性工程基本概念讲解可靠性工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掌握可靠性工程的基本参数和指标11.2 可靠性预测与分析介绍可靠性预测与分析的方法和工具掌握可靠性数据分析、故障树分析等方法11.3 机械可靠性的改进设计讲解提高机械可靠性的设计原则和方法掌握可靠性改进设计的实施步骤11.4 机械可靠性试验与评估介绍机械可靠性试验的类型和方法掌握机械可靠性评估的指标和流程第十二章:计算机辅助设计(CAD)12.1 CAD技术概述讲解CAD技术的定义、发展和应用领域掌握CAD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12.2 常见CAD软件介绍介绍AutoCAD、SolidWorks、CATIA等CAD软件的功能和特点讲解CAD软件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实例12.3 CAD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讲解CAD技术在机械零件设计、装配图绘制等方面的应用掌握CAD技术在机械设计过程中的优势和注意事项12.4 CAD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介绍CAD技术在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的最新发展分析CAD技术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挑战第十三章:现代制造技术13.1 现代制造技术概述讲解现代制造技术的定义、特点和应用领域掌握现代制造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13.2 快速原型技术介绍快速原型技术的原理、设备和应用案例掌握快速原型技术在产品开发和制造过程中的优势和局限性13.3 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讲解CAM技术的定义、功能和应用领域掌握CAM技术在数控编程、生产过程控制等方面的应用13.4 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介绍智能制造的概念、架构和关键技术分析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在制造业发展中的作用和前景第十四章:机械维修与保养14.1 机械维修与保养概述讲解机械维修与保养的定义、目的和意义掌握机械维修与保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14.2 机械故障诊断与分析介绍机械故障诊断的方法和工具掌握故障诊断在机械维修与保养过程中的应用14.3 机械维修策略与技术讲解机械维修的类型、方法和实施步骤掌握常用维修技术和方法,如焊接、铆接、润滑等14.4 机械设备的保养与维护介绍机械设备保养的内容、周期和注意事项掌握机械设备维护管理的方法和技巧第十五章:机械安全与环保15.1 机械安全概述讲解机械安全的定义、意义和法律法规掌握机械安全的基本要求和措施15.2 机械伤害事故的原因与预防分析机械伤害事故的类型、原因和防范方法掌握机械安全防护装置的设计和应用15.3 机械环保与可持续发展讲解机械设备对环境的影响和环保要求掌握机械环保技术和可持续发展策略15.4 机械安全与环保的实施要点介绍机械安全与环保在企业生产中的实施步骤和注意事项分析机械安全与环保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1. 机械基础概述:理解机械系统的组成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机械基础教案(中职)第一章:机械概述1.1 机械的定义与分类讲解机械的基本概念,让学生理解机械的本质和作用。
介绍机械的分类,包括传动机械、执行机械、控制机械等。
1.2 机械的组成部分讲解机械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主机、附件、动力系统、控制系统等。
介绍各个部分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1.3 机械的性能与参数讲解机械的性能指标,包括力、速度、精度、效率等。
介绍机械参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第二章:机械传动2.1 传动机械的类型与原理讲解传动机械的类型,包括齿轮传动、皮带传动、链条传动等。
介绍各种传动方式的原理和特点。
2.2 齿轮传动讲解齿轮的基本概念,包括齿轮的形状、齿数、模数等。
介绍齿轮传动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2.3 皮带传动与链条传动讲解皮带传动和链条传动的基本概念,包括皮带和链条的规格、张紧方式等。
介绍皮带传动和链条传动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第三章:机械结构3.1 机械结构的基本要素讲解机械结构的基本要素,包括梁、柱、板、壳等。
介绍各个要素的受力分析和设计方法。
3.2 机械结构的设计原则讲解机械结构设计的原则,包括强度、刚度、稳定性等。
介绍结构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3.3 机械结构的优化讲解机械结构优化的目的和方法,包括尺寸优化、形状优化等。
介绍结构优化算法和应用。
第四章:机械零件4.1 机械零件的类型与功能讲解机械零件的类型,包括轴承、齿轮、联轴器等。
介绍各种零件的功能和应用。
4.2 机械零件的材料与选择讲解机械零件的材料,包括钢、铝、塑料等。
介绍零件材料的选择方法和原则。
4.3 机械零件的加工与装配讲解机械零件的加工方法,包括铸造、锻造、切削等。
介绍零件的装配方法和工艺。
第五章:机械系统5.1 机械系统的组成与分类讲解机械系统的组成,包括主机、动力系统、控制系统等。
介绍机械系统的分类,包括简单机械系统、复杂机械系统等。
5.2 机械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讲解机械系统的分析方法,包括力学分析、动力学分析等。
介绍机械系统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机械基础教案初中课程名称:机械基础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机器和机构的基本概念及其区别和联系。
2. 掌握机械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功能。
3. 理解力和运动的基本原理。
4. 能够运用简单的机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实物模型或图片。
3. 简单的机械装置。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机械?机械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机械是指机器和机构的总称,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如自行车、汽车、电视等。
二、教学内容与活动(20分钟)1. 机器和机构的基本概念教师通过展示实物模型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机器和机构的特征。
引导学生理解机器和机构的概念及其区别和联系。
2. 机械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功能教师介绍机械的基本组成部分,如发动机、传动系统、刹车系统等,并解释各部分的功能。
3. 力和运动的基本原理教师讲解力的概念、基本性质和物体的受力分析。
引导学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和运动的基本原理。
4. 应用实例分析教师展示简单的机械装置,如滑轮组、杠杆等,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其工作原理。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机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课堂练习(10分钟)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机械知识解决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机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二、教学内容与活动(20分钟)1. 机械的分类和特点教师讲解机械的分类,如传动机械、执行机械等,并介绍各类机械的特点。
2. 机械的设计和制造教师简要介绍机械的设计和制造过程,让学生了解机械的制作方法。
3. 机械的维护和保养教师讲解机械的维护和保养方法,引导学生注意机械的使用和保养。
4. 应用实例分析教师展示复杂的机械装置,如汽车、洗衣机等,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其工作原理。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规划教材《机械基础》教学指南孙秀梅主编前言为了配合《走进机械》课程的教学,体现教材的编写特色,更好地为教学服务,编写了此教学资料。
教学资料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教学指南,包括了课程性质与任务、课程内容和要求、教学建议、教学时间分配。
(配有课程说明PP课件)第二部分是电子教案,采用Word文档形式。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求自行选取和借鉴。
第三部分是电子课件,采用PowerPoint课件形式。
教师可以按需选取和重新组合。
第四部分是习题及解答,供全国不同地区及类别的学校针对学生学习的接受情况选择使用。
限于编著者水平,教学资料中有错误或不妥之处,请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编者2019年11月《机械基础》教学指南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加工制造类专业的一门入门通读教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所必备的机械常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培养学生解决涉及机械方面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形成严谨、敬业的工作作风,为今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将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提炼,通过介绍机械历史现状让学生明白机械的重要性及担负的责任;通过有趣的机械产品展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机械基础知识的介绍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机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懂得机械工作原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继续学习专业技术的能力;通过机械人的职业规划,让学生看到以后自己努力的方向和目标;通过工匠精神让学生树立榜样,静下心努力学习知识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
最终达到让学生走进机械、了解机械、喜欢机械的目的。
二、课程目标及设计思路(一)课程目标1.了解机械发展简史,了解机械的分类及应用;2.了解常用机构的类型、特点及应用;;3.了解常见机械传动的组成、原理、特点及应用;4.了解机械常用的冷加工方法、特点及应用;了解常用的热加工方法、特点及应用;了解冷热加工采用的机床、刀具及适用范围;5.了解数控加工、虚拟制造技术的概念、特点及应用;6.了解工匠精神和世界工业发展历程,了解“工业4.0”及其三大主题和“中国制造2025”的真正意义。
机械基础教案(中专)第一章:机械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能。
2. 掌握机械的基本参数和常用单位。
3. 熟悉机械的安装与维护方法。
教学内容:1. 机械的概念及其分类。
2. 机械的性能:强度、刚度、磨损、疲劳。
3. 机械的参数:尺寸、形状、位置、运动。
4. 机械的常用单位:长度、角度、力、速度、加速度。
5. 机械的安装与维护方法。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机械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能。
2. 实践法:演示机械的安装与维护方法。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加深对机械性能的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机械概述PPT。
2. 实物模型:展示不同类型的机械。
3. 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介绍机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机械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能。
3. 演示机械的安装与维护方法。
4. 分析实际案例,加深对机械性能的理解。
5. 课堂练习:解答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课后作业:1. 复习机械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能。
2. 学习机械的参数和常用单位。
第二章:机械零件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零件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能。
2. 掌握机械零件的加工方法和使用寿命。
3. 熟悉机械零件的选材和设计原则。
教学内容:1. 机械零件的概念及其分类。
2. 机械零件的性能:强度、刚度、磨损、疲劳。
3. 机械零件的加工方法:铸造、焊接、切削、热处理。
4. 机械零件的使用寿命:疲劳寿命、磨损寿命。
5. 机械零件的选材和设计原则。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机械零件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能。
2. 实践法:演示机械零件的加工方法和使用寿命。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加深对机械零件性能的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机械零件PPT。
2. 实物模型:展示不同类型的机械零件。
3. 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介绍机械零件在机械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机械零件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能。
机械基础说课教案(标准)第一章:机械基础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基础知识,理解机械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掌握机械的基本参数和性能指标。
3. 理解机械的运用和维护方法。
二、教学内容:1. 机械的概念和分类2. 机械的基本参数3. 机械的性能指标4. 机械的运用和维护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机械的基本概念、分类、性能指标。
2. 难点:机械的运用和维护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机械的基本概念、分类、性能指标。
2. 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机械的运用和维护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物理知识,引出机械的概念。
2. 讲解:讲解机械的基本概念、分类、性能指标。
3. 实例分析:分析机械的运用和维护方法。
4. 总结: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机械的运用和维护方法。
第二章:机械传动一、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传动的基本原理和分类。
2. 掌握常见机械传动的结构和特点。
3. 理解机械传动的设计和应用。
二、教学内容:1. 机械传动的基本原理2. 常见机械传动的结构与特点3. 机械传动的设计与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机械传动的基本原理、常见机械传动的结构与特点。
2. 难点:机械传动的设计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机械传动的基本原理、常见机械传动的结构与特点。
2. 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机械传动的设计与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机械基础知识,引出机械传动的概念。
2. 讲解:讲解机械传动的基本原理、常见机械传动的结构与特点。
3. 实例分析:分析机械传动的设计与应用。
4. 总结: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机械传动的设计与应用。
六章:联接件与紧固件一、教学目标:1. 了解联接件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紧固件的种类和选用方法。
3. 理解联接件的设计和应用。
二、教学内容:1. 联接件的概念和作用2. 紧固件的种类和选用方法3. 联接件的设计和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联接件的概念、紧固件的选用方法。
《机械基础》教案全套第一章:机械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机械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能。
掌握机械的基本参数和常用单位。
理解机械的工作原理和应用领域。
1.2 教学内容机械的基本概念:机械的定义、特点和功能。
机械的分类:传动机械、执行机械、控制机械等。
机械的性能:强度、刚度、精度、可靠性等。
机械的基本参数:尺寸、形状、位置等。
常用单位:长度、质量、时间、力、能量等。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机械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能。
利用实物展示、图片和视频等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机械的工作原理和应用领域。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机械的基本参数和常用单位的重要性。
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机械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能的理解。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一张机械的示意图,并简要说明其工作原理。
第二章:机械零件2.1 教学目标了解机械零件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掌握常用机械零件的结构、功能和选型原则。
理解机械零件的配合关系和运动传递方式。
2.2 教学内容机械零件的基本概念:机械零件的定义和作用。
机械零件的分类:固定零件、传动零件、执行零件、控制零件等。
常用机械零件的结构:齿轮、轴承、联轴器、弹簧等。
机械零件的功能和选型原则:根据机械的工作条件和性能要求,选择合适的机械零件。
机械零件的配合关系:配合尺寸、配合类型和配合精度。
运动传递方式:齿轮传动、链传动、皮带传动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机械零件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通过实物展示、图片和视频等直观教学手段,介绍常用机械零件的结构和功能。
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机械零件的配合关系和运动传递方式。
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机械零件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的理解。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一张常用机械零件的示意图,并简要说明其结构和功能。
第三章:机械传动3.1 教学目标了解机械传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掌握常用机械传动方式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理解机械传动的设计和选型原则。
3.2 教学内容机械传动的基本概念:机械传动的定义和作用。
机械基础(第四版)绪论(2课时)【导入】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机械,在日常生活中都随处可见(例如:螺钉、自行车、汽车、挖掘机),它通常有两类:一类是可以使物体运动速度加快的称为加速机械(自行车、飞机);一类是使人们能够对物体施加更大力的称为加力机械(旋具、机床)。
教学目标:1、本课程的性质、内容、特点及学习方法2、掌握零件、构件、机构、机器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和机器的组成3、掌握运动副的概念和分类教学重点难点:1、机器和机构的区分2、运动副的概念和分类一、课程概述1.课程性质机械基础就是来研究这些机械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为学习专业技术课培养专业岗位能力服务的。
2.课程内容它包括机械传动、常用机构、轴系零件及液压与气压传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3.课程任务学以致用。
二、机器、机构、机械、构件和零件1.零件和构件(1)零件:是机器及各种设备的基本组成单元(例如螺母、螺栓),有时也将用简单方式练成的单元件称为零件(如轴承)。
(2)构件:是机构中的运动单元体(如曲柄、连杆)。
(3)两者间的区别和联系区别:零件是制造单元,相互之间没有运动。
构件是运动单元,相互之间有确定的相对运动。
联系:构件可以是一个独立的零件,也可以是由若干个零件组成2.机器和机构(1)机构:是具有确定相对运动的构件的组合,它是用来传递运动和力的构件系统(如带传动机构、齿轮机构)。
(2)机器:是人们根据使用要求而设计制造的一种执行机械运动的装置,用来变换或传递能量、物料与信息,从而代替或减轻人类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如电动机手机)。
(3)两者之间的异同点不同点:机器能代替人的劳动完成有用的机械工或实现能量转换,机构只能用来传递运动和力而不能做功或实现能量转换。
相同点:都是由构件组成;构件间都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
3.机器的组成一台完整的机器,通常由四部分组成动力部分:作用是将其它形式的能量转换为机械能,以驱动机器各部分的运动。
执行部分(工作机构):机器中直接完成具体工作任务。
机械基础教案(中职)第一章:机械概述1.1 机械的定义与分类1.1.1 定义:机械是一种用以转换和传递能量或实现某种特定功能的装置。
1.1.2 分类:机械可分为通用机械、专用机械和手工机械等。
1.2 机械的基本参数1.2.1 尺寸参数:长度、宽度、高度等。
1.2.2 力学参数:力、压力、扭矩、功率等。
1.2.3 运动参数:速度、加速度、角速度等。
1.3 机械的组成与结构1.3.1 组成:机械由多个部件按一定方式连接而成。
1.3.2 结构:机械的结构包括主体结构、支承结构、传动结构等。
第二章:机械传动2.1 传动的基本方式2.1.1 摩擦传动:带传动、链传动等。
2.1.2 啮合传动:齿轮传动、蜗轮传动等。
2.1.3 电磁传动:电磁感应、磁力等。
2.2 齿轮传动2.2.1 齿轮的分类:直齿轮、斜齿轮、圆柱齿轮等。
2.2.2 齿轮传动的原理:齿轮的啮合实现力的传递和运动的变化。
2.3 蜗轮传动2.3.1 蜗轮的特点:传动比大、自锁性好等。
2.3.2 蜗轮传动的应用:适用于减速传动。
第三章:机械连接与紧固3.1 机械连接的基本方式3.1.1 螺纹连接:螺栓连接、螺母连接等。
3.1.2 键连接:平键、斜键等。
3.1.3 焊接连接:气体焊接、电弧焊接等。
3.2 紧固件3.2.1 螺栓:用于连接两个或多个零件。
3.2.2 螺母:与螺栓配合使用,用于固定连接。
3.3 联轴器与离合器3.3.1 联轴器:连接两个轴,传递扭矩。
3.3.2 离合器:用于连接或分离动力源与传动装置。
第四章:机械轴承与润滑4.1 轴承的基本类型4.1.1 滑动轴承:滑动摩擦小,适用于高速、高精度场合。
4.1.2 滚动轴承:滚动摩擦小,适用于较重、低速场合。
4.2 轴承的材料与结构4.2.1 材料:钢、铜、塑料等。
4.2.2 结构:内圈、外圈、滚动体、保持器等。
4.3 润滑的基本原理与方法4.3.1 原理:润滑剂减少摩擦,降低磨损。
4.3.2 方法:油润滑、脂润滑、气润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