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复习资料2020精选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5
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本文对五年级科学下册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学生复习和回顾所学的科学知识。
下面将按照学科内容的不同进行分类介绍。
一、生物科学1. 动物类:a.常见动物:狗、猫、鸟、鱼等;b.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c.不同动物的特征和习性。
2. 植物类:a.常见植物:树木、花卉等;b.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c.植物的繁殖方式。
3. 人类生活中的常见生物:昆虫、细菌、真菌等。
二、物质与能量科学1. 空气与水:a. 空气的组成及特性;b. 水的来源和重要性;c. 空气和水的循环。
2. 固体、液体和气体:a. 物质的三态及相互转化;b. 物质的性质:颜色、形状、硬度等。
3. 磁性物质与磁性:a. 磁性物质的特性;b. 磁力的吸引和排斥;c. 磁性物质的利用。
4. 光与能量:a. 光的传播方式;b. 光的反射和折射;c. 光的利用。
三、地球与宇宙科学1. 地球的构造与变化:a. 地球的层次结构;b. 岩石的形成;c. 地壳的变化:地震、火山。
2. 气候与季节:a. 大气层与气象;b. 季节的变化原因;c. 气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 宇宙与星系:a. 太阳系的组成;b. 星体的运动;c. 星座的观察。
四、生态与环境科学1. 生态系统:a.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b. 食物链与食物网;c.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2. 能源与环境保护:a. 不同能源的优缺点;b. 节约能源的重要性;c. 环境保护的意义。
3. 垃圾分类与处理:a. 不同垃圾的分类;b. 垃圾处理的方法;c. 垃圾对环境的影响。
五、科学实验与观察1. 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a. 提出问题;b. 设计实验;c. 数据记录与分析;d. 得出结论。
2. 观察与记录:a. 观察的方法与技巧;b. 记录观察结果。
3. 安全实验与环保实验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归纳总结,希望能够帮助五年级的学生们回顾和巩固所学的科学知识。
同时也提醒大家科学学习要持续积累与实践,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加深对科学原理的理解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实验1.许多植物的新生命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种子的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2.对比实验时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必须保持其他条件相同。
3.对于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我们可以从阳光、空气、水分、土壤和温度等方面进行究。
4.研究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土壤的实验时,使其中一组有土壤,另一组没有土壤,其他条件包括水、阳光、空气、温度等都要相同。
5.研究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时,用至少3粒种子做实验,是为了避免种子自身不能萌发的可能性,减少偶然性的发生,可以让实验更严谨。
6.研究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时,至少要有两个小组同时进行,可以保障科学实验的可重复性。
2.比较种子发芽实验1.绿豆种子的发芽不需要土壤。
2.研究绿豆种子发芽与温度的关系时,一组放在冰箱内另一组放在常温下,保持其他条件相同,实验结果得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
3.研究绿豆种子发芽与阳光的关系时,一组用包着黑纸的杯子盖住,另一组用透明的杯子盖住,放在同一个地方,保持其他条件相同,实验结果得出绿豆种子发芽不需要阳光。
4.绿豆种子的发芽需要充足的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3.绿豆苗的生长1.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
当环境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2.植物的叶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在光照的条件下,植物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在绿色叶片中制造生存所需的养料,并释放出氧气。
3.阳光下的绿豆苗茎更粗壮、矮小,呈紫色或绿色,叶片呈绿色,看上去更健康;黑暗处的绿豆苗茎细长,是白色或泛黄,时片是黄色的,看上去处于病态。
4.绿豆苗的健康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肥料等。
5.生物的形态、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6.香蕉树生长在热带亚热带,那里阳光充足雨水多,所以叶于宽大。
松树生长在温带地区,计形叶有利于减少水分蒸发。
仙人掌原产于热带荒漠地区,叶退化成了朝,基肥限多汁,能贮存大量的水分,与那里缺水酷热、干燥的环境有关。
五年级科学知识点下册
以下是五年级科学下册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的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生物种类,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每种生物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适应环境的机制。
2、食物链和食物:食物链是指生物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其中生产者(如植物)被食草动物食用,食草动物又被食肉动物所食用,形成了一条链式结构。
食物则是由多个食物链交织而成的复杂络。
3、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达到的动态平衡状态。
维持生态平衡对于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
4、人体器官:人体器官包括心脏、肺、肝脏、胃、肠等,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运转。
5、食物的营养成分:食物中含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它们对人体健康具有不同的作用和影响。
6、太阳系和地球:太阳系包括太阳和八大行星,地球是其中之一。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导致了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这对人类生活和
农业生产都具有重要影响。
7、水的循环: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球上的循环运动,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多个过程。
水循环对于地球上的生态平衡和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8、能量转换:能量转换是指不同形式能量之间的相互转换,包括太阳能转换为化学能、热能转换为机械能等。
能量转换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9、微生物:微生物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的生物之一,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
它们在自然界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分解有机物质、合成有机物质等。
以上是五年级科学下册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新整理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1课种子发芽实验1.许多植物的新生命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2.我们可以通过图些实验来验证种子发芽所必需的条件。
在实脸中只能改变一个条件(我们要研究的条件),同时保证其他条件不变。
3.在实脸中,每一个玻璃皿中至少放3粒种子是为了减少实验的偶然性,使实跄结论更准巩第2课比较种子发芽实验1.在绿豆种子发芽和土壤的关系的实验中,两组种子都发芽了,说明生里不是绿豆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
2.绿豆种子发芽和温度的关系(1)常温组有两粒种子未发芽,低温组有1粒种子发芽了,这属于实脸中的偶然现象。
⑵常温组多数种子发芽了,而低温组多数种子未发芽,这说明遥度是绿豆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3.有光组和无光组的种子都发芽了,这说明光照(阳光)不是绿豆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
4.比较种子发芽实脸说明:(1)绿豆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空气,三个条件要同时具备。
(2)阳光和土城不是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
第3课绿豆苗的生长1.研究绿豆苗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1)改变的条件:光照。
⑵不变的条件:水、温度、土填、空气等O实脸结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绿豆苗的生长需要阳光。
2.光合作用:在光照条件下,植物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在绿色叶片中制造生存所需的养料,并释放出氧气条件:光照二氧化碳+水 ------------ ►养料+氧气场所:绿叶3.不同环境里的植物对阳光、水分等条件的需求不同。
植物能适应环境,降水量大的理区生长的植物的叶片会很大(如芭蒸),降水量小的地区生长的植物的吐片会很小(如松树),有的甚至会退化成刺(如仙人掌)O4.植物具有向阳性、向水性等特性。
第4课蚯蚓的选择1.蚯蚓适宜生活在息膻、潮震的环境中。
2.在“了解蚯蚓对环境的选择”的实脸中,反复进了多次实验,可以避免依然因同于扰实脸结果,使实脸结论更准确。
3.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五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写作目的本文档旨在为五年级学生提供科学学科的复习资料。
通过系统整理和总结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帮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并为他们的学习提供指导。
一、物质与能量1. 物质的分类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可以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两类。
•纯物质是由同种元素或化合物组成的,具有一定的固定化学性质和组成比例。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其组成比例可以随意改变。
2. 物质的三态物质在常温下存在的三种状态分别是固态、液态和气态。
•固态:分子间距较短,分子运动较小。
•液态:分子间距较大,分子运动较快。
•气态:分子间距很大,分子运动很快。
3. 物质的变化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可以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形态、大小、颜色等方面发生改变,但其本质并未发生变化。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发生变化,产生新物质。
4. 能源与能量转化能源是指能够产生一定效果的资源。
能量是指物体具有运动、变化和产生效果的能力。
•能源可以分为非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能量可以通过转化和传递实现各种功能和需求。
二、生物1. 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是由多个器官组成的复杂系统,不同的器官具有不同的功能。
•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循环。
•肺:用于呼吸,吸入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
•肝:分解毒素和废物,合成重要化合物。
•肾:过滤血液,排除体内废物和多余物质。
2. 动植物的结构与功能动植物通过适应环境而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以生存和繁衍后代。
•动物的结构:有头部、躯干和四肢等部分,实现不同的功能。
•植物的结构:由根、茎、叶和花等部分构成,以实现营养摄取和繁殖。
3. 动物和植物的生存环境动物和植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适应不同的生存条件。
•水生动物:生活在水中,适应水生环境的特点。
•陆地动物:生活在陆地上,适应陆地环境的特点。
•水生植物:生长于水中,适应水中的光照和营养供应。
•陆地植物:生长于陆地,适应干燥和光线充足的条件。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第一单元沉和浮一、填空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不同的物体在水中(沉浮)不同,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3、(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它可以用改变自身的重量来改变沉浮。
4、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5、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6、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7、(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8、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9、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力(等于)重力, 物体就浮在水面上。
10、当液体中溶解了(足够量)的其它物质时,如盐、糖、味精等,有可能会使马铃薯浮起来。
死海淹不死人就是因为海水里溶解了大量的(盐)。
(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1、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12、一块木头重5N,小明用了3N的力把木头压入了水中,这时木头受到的浮力是8N。
13、橡皮、小石块、木块、泡沫、回形针等物体,在水中沉的物体有橡皮、小石块、回形针,在水中浮的物体有木块、泡沫。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完整版)第一单元1、由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不改变)。
2、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3、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体积大的物体容易(浮)。
4、体积大、质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质量大的物体容易(沉)。
5、小瓶子和潜水艇都是在体积不变下通过加减水改变(轻重)来实现沉浮的。
6、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7、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8、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增大)。
9、要用橡皮泥造一只装载量比较大的船,一是(重量不变的前提下造得尽量大,使船排开的水量大),二是(做些船舱,放物品时使船身保持平稳)。
10、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11、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12、上浮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
13、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4、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
15、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
16、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入水中的体积有关。
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17、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18、当液体中溶解了(足够量)的其它物质时,如盐、糖、味精等,有可能会使马铃薯浮起来。
死海淹不死人就是因为海水里溶解了大量的(盐)。
19、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0、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2020春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第一单元沉和浮4、由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
改变它们的轻重和体积的大小,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是不会改变的。
5、物体的沉浮与它的大小有关,与它的重量有关。
6、把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虽然它的轻重没有变,但它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7、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水的重力”是阿基米德定律。
8、船是人类的伟大发明,自从有了船,人们可以自由方便地在水面上行驶,也可以把很多的货物运送到远方。
9、造船计划包括:准备、制作、改进和完成。
10、在水中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浮力。
11、不同的液体产生的浮力大小不同。
同一个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有的浮,有的沉。
13、“沉浮子”为什么能够沉浮自如呢,它在瓶中的重量并没改变,那么改变的因素只能是体积。
★14、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水的重力。
16、将钩码分别放在清水、盐水、糖水、酒精中,它在酒精中受到的浮力最小,在盐水中受到的浮力最大。
17、有一种能够比较液体轻重的仪器,叫做比重计。
二、问答题:3、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有【什么规律】?(课本P6)答: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在重量相同的情况下,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体积大的容易浮。
4、潜水艇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答:潜水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
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
(潜水艇是改变轻重来改变沉浮的。
)6、把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形状,虽然它的轻重没有改变,但它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是什么原因呢?(课本P7)答:是物体在水中排开的水量和受到的浮力大小发生了变化。
【排开量变大了】★7、铁块在水中是沉的,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这如何解释呢?(课本P8)答:铁块浸入水中的体积小,排开的水量就小,它受到的浮力就小。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单元知识点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第一单元沉和浮一、填空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不同的物体在水中(沉浮)不同,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3、(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它可以用改变自身的重量来改变沉浮。
4、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5、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6、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7、(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8、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9、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力(等于)重力, 物体就浮在水面上。
10、当液体中溶解了(足够量)的其它物质时,如盐、糖、味精等,有可能会使马铃薯浮起来。
死海淹不死人就是因为海水里溶解了大量的(盐)。
(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1、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12、一块木头重5N,小明用了3N的力把木头压入了水中,这时木头受到的浮力是8N。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在我们的生活中,生物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单元我们将一起探索生物是如何适应和影响它们所处的环境的。
首先,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种子的发芽离不开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空气。
比如说,在寒冷的冬天,种子往往不会发芽,因为温度太低了;如果把种子放在水里泡着,却没有足够的空气,它也难以发芽。
接着,绿豆芽的生长对环境是有要求的。
绿豆芽喜欢在阴暗的环境中生长,如果受到阳光直射,它可能会长得不好。
同时,土壤的湿度、肥力等也会影响它的生长。
然后,我们来看看蚯蚓的生活环境。
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中。
如果土壤太干燥或者太硬,蚯蚓就会很难生存。
动物的生存也依赖于环境。
比如,候鸟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迁徙,夏天在北方,冬天就会飞到南方,这是因为它们需要适应不同的气候和食物条件。
生物之间还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比如蜜蜂为花朵传粉,花朵为蜜蜂提供花蜜;有些小鸟会在大树上筑巢,大树为小鸟提供了栖息之所。
植物的生长会改变土壤的性质。
比如,种植豆类植物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因为豆类植物的根瘤菌能够固定空气中的氮。
第二单元船的研究船是人类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
从古至今,船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最早的时候,人们使用独木舟。
独木舟简单轻便,但稳定性不太好,载重量也有限。
随着技术的进步,出现了竹筏。
竹筏的面积比独木舟大,稳定性有所提高,能承载更多的物品。
后来,又有了帆船。
帆船依靠风力前行,但是受风向的影响较大。
再往后,蒸汽机的发明让轮船出现了。
轮船使用燃料驱动,不再完全依赖自然力量,航行速度和可控性都大大提高。
现代的船种类繁多,有货船、客船、军舰等。
货船用于运输大量的货物;客船则是专门运送乘客;军舰用于保卫国家的海域。
在设计船的时候,需要考虑很多因素。
船的形状要能减少水的阻力,让船行驶得更快更稳。
材料要坚固耐用,还要能防水。
船的载重量、稳定性和动力系统也是设计时要重点考虑的。
我们还可以通过制作小船来探究船的一些原理。
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复习1.空气是一种混合物,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
2.植物可以吸收阳光、空气和水分,并在绿色叶片中制造其生存所需的养分。
3.动植物都有基本生存需要,如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食物等;栖息地能满足动植物的基本生存需要。
4.动植物的身体结构有助于适应其生存的环境。
5.动物在气候、食物、空气和水源等环境变化时会通过一些特定行为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6.不同动物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动物的生存依赖于植物或动物,如植物为动物提供维持生命所需要的能量;因此常见的植物和动物之间就形成了吃与被吃的链状关系。
7.由于自然或人为影响引起栖息地改变,会对生活在该地的动植物产生影响。
8.栖息地内的生物和非生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生态系统。
9.对比实验:指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各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
在对比实验中,一次只能改变一个因素,同时确保其他因素保持一致。
10.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吸收太阳的能量,同化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粮食、煤炭中所含的能量,都是通过光合作用贮藏起来的。
大气中的氧气主要也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11.食物链:食物链亦称“营养链”。
生物群落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摄食的关系(包括捕食和寄生)所形成的一种联系。
一条食物链一般包括3~5个环节: 一种植物、一种植食性动物和一种或更多种肉食性动物。
12.生产者:指绿色植物、藻类和-些光能自养及异养微生物,它们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不仅提供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也是其他生物类群的食物和能源的提供者。
13.消费者:是指直接或者间接以生产者为食物的生物。
消费者通常是动物,植食性动物通常通过直接吃生产者以维持生命,然后再由肉食动物将植食性动物消化间接以生产者为食物。
14.食物网:各种食物链相互联系、相互交叉联结成的纵横交错的营养关系。
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要渠道,共同构成生物之间生命联系的纽带和桥梁。
2020年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第1课:什么叫机械1、能够帮助人们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的工具装置,都可以称做机械。
2、像钳子、筷子、针、水果刀这样的机械,结构比较简单,它们属于简单机械。
3、像电钻这样的机械,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简单机械构成的,比较复杂,它们属于复杂机械,也可以叫做机器。
4、机械可以分成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两类。
5、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做机器。
6、如果没有这些机械的帮助,会出现什么情况?请举例说说?答:如果没有锤子,就很难顺利的钉钉子;如果没有刀具,要切碎一些物品就很困难,甚至无法做到等。
7、古人如何利用这些工具降低难度或省力的?答: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知道利用石斧、石锯、石镰、弓箭等作为生产和狩猎的工具,利用独木舟作为水上交通工具。
这些工具的使用就含有简单机械的原理。
8、古代机械与当代机械作对比,当代机械可以降低工作难度和提高工作效率。
第2课:怎样移动重物1、要移动重物,你能想出什么轻松的办法吗?答:用一根棍子就是一个简单的机械装置。
这种叫做“杠杆”的装置包括了一个支点和一根能绕支点转动的棍子,人和支点之间长长的棍子放大了人的力,所以人就能轻松地撬动重物。
2、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这种装置叫做杠杆。
杠杆的三要素是支点、力点、重点。
3、当杠杆的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省力;当杠杆的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费力;当杠杆的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4、利用杠杆原理的工具有:钳子、筷子、起钉锤、开瓶器、镊子等。
5、古希腊有一位科学家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如果能找到一个支点,就能把整个地球撬起来。
说说你怎样看待这句话?有道理吗?能做到了吗?答:这句话有道理,但是做不到。
要撬动整个地球需要巨大的力。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在阻力和阻力臂不变时,增加动力臂可以省力。
要力减小到人具有的力量大小。
五年级下册教科版科学知识点
以下为五年级下册教科版科学的主要知识点:
1. 动物的生存与繁殖:了解动物的生存和繁殖方式,例如动物的呼吸、消化、循环和生殖系统等。
2. 植物的生活繁衍: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包括植物的结构、光合作用、植物的繁殖方式和种子的传播等。
3. 物体的性质和变化:了解物体的性质和物质的变化,包括物体的形状、颜色、重量和硬度等,以及物质的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化。
4. 能量与环境:学习能量的来源与转化,如热能、光能和动能等,并了解能量的节约与利用。
5. 地球和太阳系:了解地球的运动和季节变化,认识地球与太阳系中的其他天体之间的关系。
6. 科学实验:学习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步骤,锻炼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
7.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环保意识,学习如何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以上只是五年级下册教科版科学的主要知识点,具体内容还需要参考相应的教材和课程要求。
科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一、沉和浮。
1.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例如,用同一种塑料制成的实心物体,不管大小如何,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是一样的。
- 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 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体积、形状等都有关系。
船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 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觉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
- 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的作用,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小于它受到的重力。
- 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水量有关,排开的水量越大(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3.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 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可以改变它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例如,把橡皮泥捏成船形,它能排开更多的水,从而能漂浮在水面上。
4. 造一艘小船。
- 用一定量的材料,造一艘尽可能大的船,它的载重量就大。
这是因为大船排开的水量大,受到的浮力大。
5. 浮力的应用。
- 潜水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
潜水艇是通过改变自身重量来实现沉浮的。
它有多个蓄水舱,当蓄水舱注水时,潜水艇变重下沉;当蓄水舱排水时,潜水艇变轻上浮。
- 鱼鳔可以控制鱼在水中的沉浮。
鱼鳔变大时,鱼排开的水量增大,浮力增大,鱼上浮;鱼鳔变小时,鱼排开的水量减小,浮力减小,鱼下沉。
二、热。
1. 热起来了。
- 我们身体的热量主要来自食物。
吃不同的食物提供的热量不同,如油脂类食物提供的热量较多。
- 加穿衣服会使我们感觉热起来,但衣服本身不能产生热量,它起到的是保温的作用,阻止身体的热量散发出去。
2. 给冷水加热。
- 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这种性质叫做热胀冷缩。
其他液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如酒精、煤油等。
- 温度计就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 液体的热胀冷缩。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第1单元《生物与环境》第1课种子发芽实验1.许多植物的新生命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2.我们可以通过对比实验来验证种子发芽所必需的条件。
在实验中只能改变一个条件(我们要研究的条件),同时保证其他条件不变。
3.实验:绿豆种子发芽和土壤的关系如果两组种子都发芽了,说明土壤不是绿豆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
如果有土壤组的种子发芽了,而无土壤组的种子未发芽,说明土壤是绿豆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
4.在实验中,每一个玻璃皿中至少放3粒种子是为了减少实验的偶然性,使实验结论更准确。
一粒种子可能会因自身原因不能发芽,影响实验结果。
第2课比较种子发芽实验1.在绿豆种子发芽和土壤的关系的实验中,两组种子都发芽了,说明土壤不是绿豆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
2.绿豆种子发芽和温度的关系(1)常温组有两粒种子未发芽,低温组有1粒种子发芽了,这属于实验中的偶然现象。
(2)常温组多数种子发芽了,而低温组多数种子未发芽,这说明温度是绿豆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
3.绿豆种子发芽和光照的关系有光组和无光组的种子都发芽了,这说明光照(阳光)不是绿豆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
4.比较种子发芽实验(1)绿豆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三个条件要同时具备。
(2)阳光和土壤不是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
第3课绿豆苗的生长1.研究绿豆苗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1)改变的条件:光照。
(2)不变的条件:水、温度、土壤、空气等。
(3)实验结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绿豆苗的生长需要阳光。
2.光合作用:在光照条件下,植物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在绿色叶片中制造生存所需的养料,并释放出氧气。
3.不同环境里的植物对阳光、水分等条件的需求不同。
植物能适应环境,降水量大的地区生长的植物的叶片会很大(如芭蕉),降水量小的地区生长的植物的叶片会很小(如松树),有的甚至会退化成刺(如仙人掌)。
4.植物还具有向光性、向水性等特性。
第4课蚯蚓的选择1.蚯蚓生活在地下,可以推测它喜欢黑暗的环境。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知识点一、沉和浮。
1.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例如,用一块橡皮泥,无论把它捏成正方体还是球体,它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不变(如果原来是沉的,改变形状后还是沉的;原来是浮的,改变形状后还是浮的)。
- 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 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系。
当物体的重量大于它受到的浮力时就下沉,当物体的重量小于它受到的浮力时就上浮。
- 浮力的大小与排开的水量有关。
排开的水量越大,浮力越大。
把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排开的水量就越大。
3.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 把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它的重量不变,但浸入水中的体积可能改变,从而导致排开的水量改变,浮力也会改变。
例如,把橡皮泥捏成船型,它浸入水中的体积增大,排开的水量增多,浮力增大,就可能由沉变为浮。
4. 造一艘小船。
- 用一定量的材料造船,船的体积越大,载重量越大。
在造船时,要考虑船的形状、结构等因素,使船能稳定地漂浮在水面上并且有较大的载重量。
5. 浮力。
- 浮力是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力。
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的大小,浮力大小等于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减去物体在液体中的重力(即F_浮 = G - F,其中G是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F是物体在液体中的重力)。
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
可以通过在空气中和水中分别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来证明。
例如,一个石块在空气中弹簧测力计示数较大,在水中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小,说明石块在水中受到了向上的浮力。
二、热。
1. 热起来了。
- 我们身体的热量主要来源于食物。
当我们吃了食物后,食物在体内被消化分解,释放出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以热的形式表现出来,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
- 除了吃食物,还有其他让身体热起来的方法,如运动、晒太阳、烤火等。
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
1、像剪刀、筷子、扫帚那样能够帮助人们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的工具装置,都可以称做机械。
2、机械可以分成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两类。
3、有些机械较复杂,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简单机械构成的,这些复杂机械通常叫做机器。
4、杠杆、斜面、轮轴、滑轮等都是常见的简单机械。
5、杠杆包括一个支点和一根能绕支点转动的棍子。
杠杆上有三个点,分别是支点、力点、重点。
6、大科学家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如果在宇宙中找到一个支点,就能把整个地球撬起来。
7、当杠杆的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省力;
当杠杆的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费力;
当杠杆的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不省力不费力。
8、利用杠杆原理的工具有:钳子、筷子、起钉锤、开瓶器、镊子等。
9、天平是一种测量物体质量的仪器,天平是根据杠杆平衡的原理工作的。
10、斜坡就是一种斜面。
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斜面坡度越小,所需的拉力越小。
即坡度越小越省力。
11、利用斜面原理的工具有刀、叉、针、铲、斧子、螺丝钉等。
12、螺丝钉的螺旋和修盘山公路都是利用斜面的原理。
13、有一个轮固定在可以转动的轴上的机械叫轮轴。
14、轮轴有省力的作用。
在轴相同的情况下,轮轴上的轮越大越省力。
15、利用轮轴原理的工具有螺丝刀、方向盘、水龙头、门把手等。
16、滑轮就是一个绕了根绳子的带沟槽的轮子。
17、固定在支架上,不随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随着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
18、定滑轮能改变用力的方向,不省力;动滑轮不能改变用力的方向,省力。
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起来,形成了滑轮组,它既能省力,又能改变用力的方向。
19、国旗是利用定滑轮升上去的。
利用滑轮的机械还有吊车。
20、像自行车链条那样能把动力从一个部分传递到另一个部分的装置叫传动装置。
21、传动装置可分为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
22、齿轮传动可以有改变运动速度和方向的作用
23、钟表的主要传动装置是齿轮传动;缝纫机的主要传动装置是链条传动。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
1、物体大多数是由锥、台、柱、球四种基本的简单形状构成的。
2、人们从一些动植物的形状中得到启发,设计了柱状钢管、瓦楞纸、薄壳结构的建筑等。
3、把薄的材料用不同的方式折叠或弯曲,可以提高材料的承受力。
4、薄的材料折叠或弯曲的形状不同,其承受力也是不相同的。
5通常,结构由支架构成,三角形支架最稳固、结实,所用材料也最少。
6、不稳定结构,可以通过架梁的方式增加其三角形结构,使它变得稳定。
7、铁塔、高压线塔、石油井架、起重臂都属于支架结构,都运用了三角形结构最稳定的原理。
8、被称为“钢铁巨人”的艾菲尔铁塔在法国。
9、平板桥、拱桥、吊桥是按桥的形状分类的。
10、赵州桥是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11、拱桥、斜拉桥比平板桥的承受力大。
12、桥梁的承重力跟桥梁的形状有关。
拱桥最结实,其次是斜拉桥,平板桥最不牢固。
13、古时候用树枝、茅草造房子;现在用钢筋、水泥、砖块建造平房大厦。
14、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不管是平房还是楼房,房子的主要功能都是避暑御寒。
第三单元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
1、植物经过开花、传粉和受精等过程,形成果实和种子。
种子可以长成新的植物。
2、人们利用植物的根、叶或茎等可以产生新植株。
用茎繁殖的三种方法是:扦插、压条、嫁接。
3、用根繁殖的植物有:萝卜、胡萝卜、甘薯等;用茎繁殖的植物有:马铃薯、生姜、水仙、吊兰等;用叶繁殖的植物有:落地生根、宝石花等。
4、在自然条件下,大多数动物都是通过雌雄结合进行有性繁殖。
5、动物的繁殖包括雌雄的识别、交配、生产、对后代的哺育等一系列复杂的行为,这些行为都是动物的本能。
6、动物的两种基本繁殖方式是卵生和胎生。
像鱼和鸡等动物那样的-
产卵或下蛋的繁殖方式叫卵生;像马和猫等哺乳动物那样直接生出小动物的繁殖方式叫胎生。
7、生物产生新个体的过程叫繁殖,雌雄动物经过交配,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后,发育成新一代。
8、动物的特殊繁殖方式有哪些?
答:蜗牛——雌雄同体;海马——雄性育儿;皱唇鲨——卵胎生;鸭嘴兽——卵生、哺乳;水螅——无性繁殖;海葵——分裂繁殖。
9、人类是通过两性结合繁殖自己后代的。
10、我在妈妈“肚子”里住了十个月。
11、妈妈在怀孕的时候有恶心、呕吐、偏食等不良反应。
12、我出生时妈妈有非常疼痛、虚弱、劳累等情形。
13、刚出生时我非常弱小,胎体丰满,身长约50厘米,体重3千克左右。
14、孕妇临产前,胎儿、胎盘及羊水的总重量约为5.5千克。
第四单元岩石与矿物
1、岩石的用途有建筑房屋、铺路搭桥、石桌、石凳、制作观赏石等。
2、岩石是天然形成的石头,不是经过人为加工的混合物。
3、可以用放大镜观察岩石的颜色、结构,用锤子敲击观察岩石的软硬、用滴盐酸观察岩石是否冒气泡等方法,了解常见岩石的特征。
4、地质学家按岩石的生成方式,把岩石分成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类。
5、由岩浆冷却形成的岩石叫岩浆岩;由泥、沙、岩石碎屑沉积形成的岩石叫沉积岩;在高温高压下发生变化形成的岩石叫变质岩。
6、属于岩浆岩的岩石有花岗岩、玄武岩;属于沉积岩的岩石有砂岩、页岩、石灰岩;属于变质岩的岩石有片麻岩、大理岩。
7、沉积岩里常有化石、煤、石油、天然气。
8、化石是古代动植物的遗骸或痕迹。
9、煤是埋在地下的古代植物,在高温高压下经历复杂的化学变化后形成的。
10、石油、天然气是湖泊、海洋里的生物死后沉积到水底被泥沙覆盖,经过千百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
11、可以从颜色、结构、透明度、光泽、形状、硬度等方面认识矿物的性质。
12、大自然中,成分集中且有一定结构的石头叫做矿物。
13、岩石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
14、在白色无釉瓷板上刻划,可以看到矿物的颜色。
15、赤铁矿是棕红色的。
把赤铁矿磨成粉末,与液体混合,可以做成颜料。
16、石墨是制造铅笔芯的主要原料。
17、方解石和白云母是两种常见的能透光的矿物。
白云母一层一层的薄片,橡书本里一页一页的纸张。
18、做眼镜和放大镜镜片的矿物是石英。
19、手指甲、铜钥匙、小刀刃、玻璃是按照由软到硬的顺序排列的。
20、滑石是最软的矿物。
纯净的滑石是生产化妆品的好原料。
21、金刚石是自然界中最坚硬的矿物。
金刚石是制作玻璃刀的材料。
22、石英是制造玻璃的重要原料,透明的石英称为水晶,可做各种首饰。
23、萤石又称氟石,是制造牙膏的重要原料。
24、矿物资源是有限的,正在日益减少。
25、地球上的资源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两类。
26、水资源、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是可再生资源;石油、天然气、各种矿物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
第五单元人体的“司令部”
1、世界上最复杂的“机器”是大脑。
2、脑的质量约1400克,大脑的质量占脑重的80%,约1120克。
3、大脑的大小和形状像两只并拢的拳头。
4、大脑的表面像核桃,有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可增加大脑皮层的表面积。
5、大脑的软硬像豆腐;颜色是淡粉红色的。
6、大脑有管理人的感觉、运动、说话、情绪、记忆、分析、推理等功能,所以被称为人体的司令部。
7、大脑对人体的管理,是一种交叉的关系。
即左脑支配右侧身体的运动,右脑支配左侧身体的运动。
8、人的大脑中,左脑偏重于管理语言等功能,如语言、书写、数学、逻辑;右脑偏重于管理空间概念等功能,如音乐、绘画、情感、技艺。
11、大脑和脊髓合称为神经中枢。
12、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是是高级神经中枢;脊髓是低级神经中枢,既是大脑和躯干的联系通道,又可完成简单的反射活动,如膝跳反应。
13、神经分布于人的全身,就像电话电缆,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
14、从脑发出的脑神经,主要分布在人体的头部和内脏;从脊髓发出的脊神经,主要分布在人体的躯干和四肢。
15、传入神经又称感觉神经,负责把信号从身体的各个器官传递到神经中枢;传出神经、运动神经负责把信号从神经中枢传向身体各处。
16、人接受信号并作出反应的的过程是接受信号——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作出反应。
19、通常情况下,人类从外界获得的信息约90% 来自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