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具有特异性作用_973计划_经穴特异性项目概览_杨洁
- 格式:pdf
- 大小:185.84 KB
- 文档页数:3
中医各经络常用重要穴位取穴方法及作用一、大肠经重要穴位1.商阳穴:调解便秘取穴方法: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2.合谷穴:治疗面部、口部病痛。
取穴方法:一个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
3.曲池穴:降血压功效明显。
可治疗皮肤病,通便清结大肠。
取穴方法:曲池穴位于肘部,寻找穴位时曲肘,横纹尽处,即肱骨外上髁内缘凹陷处。
4.肩髃穴:最容易受风寒的穴位,防止进风寒,睡觉或在空调房时应穿短袖,注意保暖。
取穴方法:位于人体的臂外侧,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向凹陷处。
5.迎香穴:通鼻窍功效,治疗鼻相关疾病。
鼻炎,闻不出气味等。
二、胃经重要穴位1.承泣穴:治眼睛疲劳。
2.四白穴:明目穴、养颜穴。
3.足三里穴:长寿穴、救命穴,养生大穴。
取穴方法:足三里(犊鼻穴,也称外膝眼穴)。
(膝盖凹陷处,膝眼下三寸旁开一小指。
4.丰隆穴:化痰强穴。
5.解溪穴:放松身心、改善脑供血不足。
三、脾经重要穴位1.太白穴:治疗腹胀、食欲不佳。
取穴方法:足内侧缘,第一跖(zhi)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
2.三阴交穴:妇科病特效穴、流产名穴。
取穴方法:三阴交在脚内踝尖上三寸,就是从内踝向上量四指,胫骨(小腿内侧骨)后缘凹陷处,用手按时比其他部位敏感,有胀疼的感觉。
3.阴陵泉穴:妇科病的万灵丹。
4.血海穴:治疗妇科病、湿症、丹毒等皮肤病。
四、心经重要穴位1.极泉穴:救命穴。
心脏突然供血不足(晕倒,休克),马上按此穴,血液能以极快的速度供给心脏。
也是解郁大穴。
2.少海穴:调节心肾的重要穴位。
3.神门穴:非常重要的穴位。
安定心神,增强睡眠。
治胃心不和寝不安.五、小肠经重要穴位1.后溪穴:统治一切颈肩腰椎病的神奇大穴。
2.养老穴:治疗老年人疾病如眼睛昏花、耳鸣、耳聋、高血压等症。
3.小海穴:增加心脏力量,祛人体躁火。
六、膀胱经重要穴位1.睛明穴:保护眼睛的穴位。
2.委中穴:腰背委中求,治疗腰酸背痛,腰肌劳损,也是排毒的出口,可用刺血疗法释放毒素。
中医针灸经络穴位的作用与疗效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通过在人体经络穴位上刺激,调节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经过几千年的临床实践,中医针灸经络穴位的作用与疗效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
以下是对其中几个经络穴位的作用与疗效进行的介绍。
1. 太冲穴:位于足底第一、二趾骨之间凹陷处。
太冲穴具有安神、缓急、止痛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失眠、焦虑不安、头疼、牙痛等症状。
2. 太阳穴:位于太阳穴凹陷处,即太阳穴和眉毛外缘的连线上。
太阳穴具有舒肝理气、清热明目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偏头痛、眼疾等症状。
3. 风池穴:位于颈后头颈交界处有凹陷的地方。
风池穴具有活血化瘀、镇痛祛风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颈椎病、头晕目眩等症状。
4. 阳陵泉穴:位于脚背外踝尖上方凹陷处。
阳陵泉穴具有利尿通淋、健脾和胃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水肿、泌尿系统疾病等。
5.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腓骨下缘,距膝关节下缘三寸处。
足三里穴具有健脾益气、活血化瘀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消化不良、疼痛等症状。
6. 阴陵泉穴:位于足底凹陷处。
阴陵泉穴具有补肾养肝、缓解疲劳的作用,常用于治疗疲劳、性功能障碍等问题。
通过针灸刺激经络穴位,可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增强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的作用与疗效在很多病症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不仅如此,针灸经络穴位也可以在日常保健中起到积极作用。
比如,经常按摩太冲穴可以改善睡眠质量,让人更容易入睡;按摩足三里穴可以促进消化功能,缓解消化不良的问题。
此外,经络穴位的刺激还可以改善免疫系统功能,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总之,中医针灸经络穴位的作用与疗效在中医临床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认可。
通过合理的选择穴位和施用针灸技术,可以对多种疾病及其相关症状进行有效的治疗。
此外,在日常保健中,也可以通过按摩经络穴位来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因此,学习和了解针灸经络穴位的作用与疗效对于我们保持健康和治疗疾病都有着积极意义。
人体十二经络各穴位的功能正确认识和理解人体经络图,是经络养生、经络保健、经络疗法的先决条件,不明经络,开头动手就错,古往今来的注明中医学家都对人体经络有着很深的研究,比如鼎鼎大名的李时珍除了编写出了中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在经络研究方面也有着很深的造诣,奇经八脉考就是其对经络研究的总结。
人体经络图由十二经络图和奇经八脉图组成,十二经络图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图、手厥阴心包经图、手少阴心经图)、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图、手少阳三焦经图、手太阳小肠经图)、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图、足少阳胆经图、足太阳膀胱经图)、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图、足厥阴肝经图、足少阴肾经图)。
奇经八脉包括督脉图、任脉图、冲脉图、带脉图、阴维脉图、阳维脉图、阴蹻脉图、阳蹻脉图共8条。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也称为“正经”。
奇经八脉的“奇”有“异”的意思,是指与十二经脉不同而“别道奇行”的八条经脉。
1、肺经:天府:鼻尖触手臂处。
治疗过敏性鼻炎。
尺泽:肘横纹外侧。
补肾。
治高血压、哮喘。
孔最:腕横纹上七寸。
治鼻出血,治痔疮的要穴,对感冒汗不出可起到发汗的作用。
治急性咳鏉、急性咽喉痛列缺:合谷相对食指下的凹陷处。
治疗小儿遗尿,偏头痛,外感风寒引起的偏头痛。
头项寻列缺。
经渠:铙骨头叫铙骨茎突,顶着它往外推。
治疗咳鏉的要穴,不管是虚寒引起的还是肺热引起的。
太渊:用大指关节往下咯它,或者来回挫搓。
(在大拇指下)肺经的原穴,大补穴,补气。
脉之会穴,可治静脉曲张。
鱼际:治疗咳鏉,喘促,心中烦热,小儿疳积。
少商:大拇指甲外侧,治疗咽喉痛的要穴,用三棱针轻轻点刺挤出一滴血来,就会感到嗓子轻松了。
2、大肠经:功效:1.有效防止皮肤病,刮痧大肠经可治痘疹和湿疹。
2.可帮助人体增强阳气或把多余火气去掉。
3.有很强的通便效果。
推二、三间到商阳通便。
商阳:食指指甲内侧,调节便秘,要用指甲掐它。
合谷:强壮穴,可以止痛,如面部的疼痛,牙痛等。
温溜:在合谷之上。
有补阳气的作用,体质虚寒的人可以艾灸。
48个经外奇穴功效及穴位图详解之一(收藏慢慢看)1、里内庭穴【图解里内庭穴的位置】里内庭穴位于脚底部,在第二趾根部,脚趾弯曲时趾尖碰到处,约第二趾趾根下约三厘米处。
【取穴方法】在足底,当足掌面第2与第3趾的夹缝之中,(即:第二、三跖趾关节前方凹陷中),与足背胃经内庭穴相对处,俯卧或仰卧、跷足的姿势取之。
【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和趾腱膜。
分布有足底内侧神经的趾足底总神经。
点击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图】【穴名解说】里内庭穴,经穴名,属于:经外穴名。
见《中国针灸学》。
【里内庭穴位的作用功效】1、缓解治疗牙痛、齿龈炎、扁桃体炎、去除口臭等;2、抑制食欲、缓解治疗泻胃火、胃痉挛、急慢性肠炎、小儿消化不良、胃痛等;3、缓解治疗小儿惊风、抽搦、癫痫等;4、缓解治疗食物中毒、三叉神经痛、荨麻疹、五趾疼痛等。
【作用功效】镇惊安神,消食导滞。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按摩手法】里内庭穴在第二和第三脚趾趾缝的位置,躲在趾缝当中,最好拿一个小圆钝头的东西来按摩,这样刺激得比较到位一些。
【针灸疗法】直刺里内庭穴0.3~0.5寸,可灸。
2、印堂穴[印堂穴的准确位置]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就像印度妇女点吉祥痣的地方)【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和降眉间肌。
皮肤由额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分布。
肌肉由面神经的颞支支配,血液供应来自滑车上动脉和眶上动脉的分支及伴行同名静脉。
印堂穴,经外穴名,隶属:经外奇穴。
出《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别名:曲眉(唐代《千金翼方》);光明(唐代《新集备急灸经》)。
在降眉间肌中;布有额神经的分支滑车上神经,眼动脉的分支额动脉及伴行的静脉。
印堂穴又名曲眉穴,位于两眉头连线的中点。
取穴时用左手拇,食两指将印堂穴局部皮肤捏起,右手持针快速由上向下(鼻尖)方向平刺0.5寸左右。
施捻转提插手法,针感以局部酸胀或向鼻部放散者为佳。
可用艾灸、埋针、透刺、三棱针点刺出血等法。
本穴有安神定惊、醒脑开窍、宁心益智、疏风止痛、通经活络之功。
经穴的功能主治详解1. 经穴的定义和作用经穴是传统中医学中重要的治疗和调理手段,它们分布在人体的经络上,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穴通过针灸、推拿、按摩、拔罐等方式进行刺激,可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促进气血畅通,增强免疫力,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的效果。
2. 经穴的主要功能1.疏通经络:经穴的刺激可以促进气血循环,疏通经络,改善气血不畅所引起的各种疾病。
例如,大椎穴位于颈部,可以疏通经脉,缓解头晕、颈椎病等症状。
2.调节气血:经穴的刺激可以调节气血平衡,增加气血的供给和循环。
例如,足三里穴位于腿部,可以调节肠胃功能,缓解消化不良、腹痛等症状。
3.平衡阴阳:经穴的刺激可以平衡人体阴阳,调节脏腑功能。
例如,关元穴位于腹部,可以调节肾气,对阳痿、性功能障碍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4.缓解疼痛:经穴刺激可以刺激神经末梢,分泌内源性物质,缓解疼痛。
例如,合谷穴位于手背,可以缓解头痛、牙痛等疼痛症状。
3. 经穴的常见主治1.头部疾病:•巨髎穴:治疗头痛、偏头痛等。
•曲池穴:治疗眼疾、鼻疾等。
2.颈肩疾病:•风池穴:治疗头痛、颈椎病等。
•天柱穴:治疗肩痛、颈部僵硬等。
3.胸腹疾病:•委中穴:治疗胃病、消化不良等。
•中脘穴:治疗胸闷、胸痛等。
4.腰臀疾病:•腰俞穴:治疗腰痛、腰间盘突出等。
•极泉穴:治疗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等。
5.下肢疾病:•三阴交穴:治疗月经不调、不孕症等。
•犊鼻穴:治疗脚气、腿肿等。
6.其他疾病:•合谷穴:治疗头痛、失眠等。
•涌泉穴:治疗失眠、心悸等。
4. 注意事项1.找准穴位:经穴的位置十分重要,刺激错误的位置可能产生不良反应或无效果。
请务必向专业的中医师咨询,并按照其指导进行操作。
2.适度刺激:经穴刺激的力度和时间应适中,过度刺激可能导致疼痛或损伤,刺激时间过短则无法达到治疗效果。
3.个体差异:不同人的经穴反应和效果可能存在差异,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和选择。
4.禁忌症:某些经穴在特定情况下有禁忌症,例如孕妇、心脏病患者等,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操作。
穴位有特异性?穴位到底是什么?1、首先,我相信大家所说的穴位,是指经穴,但也包括经外奇穴。
但是,人体身上到底有多少穴位?难道除了经穴及少数公认的经外奇穴之外,就没有其它穴位了?如果是这样,古人就太伟大了!!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如何去比较穴位与非穴位在结构上的差异呢?2、今天我们穴位的定位,并非是通过严谨的临床试验得出来的,有的穴位的定位一直存在争议。
如十宣穴,也包括井穴的位置,黄龙祥教授考证的三阴交位置的变迁史或许也能说明部位问题。
其次,如果大家有兴趣,还可以自己搜索一下定喘穴的位置的各家观点。
连穴位本身的定位都没有得到公认,如何去比较穴位与非穴位的特异性呢?3、穴位的刺激方法有多种,穴位的刺激层次有浅深的不同。
那么,这些研究穴位特异性,到底研究的是哪一个层次?最近有关经穴肥大细胞比较丰富的观点,而且得到后来许多研究的进一步确认。
如果这一结论成立的话,是否可以说,经穴就是肥大细胞比较丰富的地方。
进一步推论的结论就是:几是肥大细胞聚集的地方,就是穴位。
请问,肥大细胞的分布是否有什么规律?为什么会有这种规律?它是如何产生生物学效应的?难道就没有不是主要通过肥大细胞起作用的穴位了?4、穴位到底是什么?基于以上问题,要得出穴位的特征性物质基础似乎比较难。
但是,仍然有迹可循。
首先,从穴位的产生生物学效应的刺激手段来看,目前的临床显示,无论是机械的、温度的、压力的、各种化学药物的,还是物理的刺激,穴位似乎都能起作用。
因此,要解决穴位的本质问题,必须考虑到这一物质基础必须都能通过上述刺激起作用。
其次,许多有关临床疗效的穴位与非穴位的差异研究表明,二者都有效,但只是疗效差异不同而已。
因此,穴位与非穴位只是相对的差异,而不是绝对的不同。
第三,目前研究发现,辣椒素受体是一种可以接受上述多种多种刺激,从而发挥生物学效应。
因此,本人认为,穴位可能就是辣椒素受体相对丰富的地方。
无论是皮肤,还是皮下,或是肌肉等层次。
你去刺激它,它就起作用,你不去刺激它,就仍然在那里等著。
经穴特异性研究概况
孙世伟;王舒
【期刊名称】《山西中医》
【年(卷),期】2012(28)5
【摘要】针灸是以一定的手法针刺穴位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临床上所选腧穴以经穴的使用频率最高。
而国外的一些文献报道,在治疗某些疾病方面,经穴与非经穴比较在临床疗效上并无差异,进而否定经穴和经络的存在。
经穴的特异性是指经穴在形态结构、生物物理特性、病理反应、刺激效应等方面与经穴及其周围的非经穴比较具有的特异性。
经穴效应的特异性主要体现在经穴与非经穴效应的差异、同一经脉不同经穴效应的差异、不同经脉不同经穴效应的差异等方面。
近些年,国内外学者、广大医疗工作者做了大量关于经穴特异性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报道如下。
【总页数】2页(P40,62)
【作者】孙世伟;王舒
【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5.2
【相关文献】
1.经穴与非经穴特异性研究现状思考
2.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概况
3.剪切波弹性成像在针刺合谷穴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中的应用价值初探
4.外关穴特异性的研究概况
5.“相对穴”阴陵泉与阳陵泉治疗关节疾病特异性研究概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太冲穴与眼的特异性论析郭太品;诸毅晖;杨洁;梁繁荣【摘要】经穴效应特异性为目前针灸研究的热点之一,穴位对脏腑应该存在生理、病理上的特异性调节作用,此作用的发挥依赖于“穴位-经络-脏腑(器官)”的相互联系.本文以太冲穴对眼相关的中医认识、现代机制及临床疗效3方面加以论析,以此阐述太冲穴与眼的特异性关系.【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3(019)003【总页数】2页(P306,336)【关键词】太冲穴;眼;经穴特异性【作者】郭太品;诸毅晖;杨洁;梁繁荣【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 6100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51 太冲与眼的中医特异性认识从经脉上看,足厥阴肝经向上循行至眼,经脉为气血运行的通道,肝经之气血上达于眼,而发挥对眼的濡养调节作用。
如《灵枢·经脉》云:“足厥阴之脉……属肝,络胆……连目系……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
”从特定穴及脏腑上看,太冲穴为肝经之原穴,为元气所输注之处,善于治疗脏腑器官之疾病。
“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病,当取之十二原”(《灵枢·九针十二原》)。
眼为肝外窍,眼疾属于肝的脏腑系统疾病,因此太冲穴能治疗肝的官窍病变。
如《备急千金要方·卷三十》:“阳谷、太冲、昆仑,主目急痛赤肿。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歌》认为:太冲穴“能治生死病……眼目似云蒙”。
肝之气血上濡于目,肝之气血充足,则视物清楚。
此功能与肝主藏血及肝的疏泄密切相关。
若肝气疏泄得调、升降适当、出入有节时,肝血充盈,则肝之气血源源上濡养于目,目能正常精明视物。
正如《灵枢·脉度》曰:“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
”《审视瑶函》也指出,脏腑之精微物质均通过肝经脉道上行以养目。
如“五脏六腑精华,皆从肝胆发源,内有脉道孔窍,上通于目为光明”,“肝气升运目,轻清之血,乃滋目经络之血也”。
反之,肝之气血不足则视力减退,视物模糊。
穴位特异性研究概况
苏强;单秋华;孙令军;梁碧琪
【期刊名称】《山东中医杂志》
【年(卷),期】2012(31)5
【摘要】穴位的功能特异性主要指穴位与非穴位或某穴位与它穴位在针刺效应和主治功用方面的不同特点,即穴位对其相应内脏器官、组织的功能所具有的某种独特的影响。
从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两方面对穴位特异性功能作用特点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参考文献24篇。
【总页数】4页(P373-376)
【关键词】穴位;功能特异性;综述
【作者】苏强;单秋华;孙令军;梁碧琪
【作者单位】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6.9
【相关文献】
1.穴位埋线对慢传输型便秘模型大鼠肠道传输功能影响的穴位特异性研究 [J], 尹平;高宁阳;徐世芬;朱博畅;刘佳
2.腰骶段穴位对不稳定膀胱调节的穴位特异性研究 [J], 陈跃来;岑珏;侯文光;虞先敏;马雪梅
3.穴位功能特异性的研究概况(一) [J], 周美启
4.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缺血耐受和炎性痛大鼠镇痛效应的穴位特异性研究[J], 季彬彬;陈林碧;庄秀秀;韩琨元;戴勤学;莫云长;王均炉
5.基于皮肤电学特性的穴位特异性研究发展及趋势 [J], 高园;陈菊;温川飙;梁繁荣;高原;罗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理论探讨穴位具有特异性作用———“973计划”经穴特异性项目概览杨洁余思奕杨明晓吴曦梁繁荣(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75)摘要:“为什么针灸以穴位为刺激点,而不是人体其他部位”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
本文从穴位的概念、特异性治疗作用、影响因素、研究方法等方面切入,探讨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经穴特异性项目的研究意义,对穴位的普及推广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穴位;特异性作用;“973”计划经穴特异性项目中图分类号:R224;R2-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668(2015)02-0093-03DOI 编码:10.13593/ki.51-1501/r.2015.02.093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973”)计划项目(编号:2012CB518501)。
作者简介:杨洁,女,1983年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针刺效应中枢机制研究;E-mail :jenny_yang_jie@ 。
通讯作者:梁繁荣,男,1956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经穴特异性研究,针灸文献研究。
—YANG Jie ,YU Si-yi ,YANG Ming-xiao ,et al(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ngdu ,610075,China )[Abstract ]“Why the stimulate points of acupunctureareacupoints ,rather thanother parts ofthe body ”is the question that people are concerned about.This paper introducesthe concept andspecific therapeuticeffects ofacupoints ,influencing factors ,research meth-ods and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Meridian Specific Project of the National Key Bas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973”).This maybe has certain influence forthe popularization ofacupoints.[Key Words ]Acupoints ;specific effects针灸疗法是古代中国人民创造的一种治病方法,其广泛使用的历史已经有数千年之久,是中医治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对中华儿女的医疗保健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长期的应用过程中,人们积累起极为丰富的针灸临床经验,发现了通过对穴位进行刺激,可以激发人体的调整功能,从而改善紊乱的功能状态,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正是由于针灸疗法在临床实践中经历了千锤百炼,逐步形成完整的且能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体系,不但沿用至今,而且越来越受到了世界主流医学界和各国人民的关注。
随着针灸国际化、现代化发展,用现代科技手段阐明针灸经典理论已成为世界传统医药研究的重点。
为此,国家科技部先后启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基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年第38卷于临床的经穴特异性基础研究”和“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规律及关键影响因素基础研究”等项目研究。
“为什么针灸以穴位为刺激点,而不是人体其他部位”是人们关心的一个问题。
本项目以针灸疗法的优势病种作为疾病载体,从穴位与非穴位等不同层次入手,将传统的文献评价和临床评价方法与现代分子生物学、神经影像学和代谢组学等手段相结合,证实了穴位存在特异性作用。
1什么是穴位?穴位是在长期医疗实践过程中被发现的用来治病的部位。
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发现当人体某一部位或脏器发生病变时,在病痛局部施以砭刺、按摩、针刺、艾灸等疗法可以减轻或消除疾病,这是人们对穴位认识的初始阶段。
此后,随着对体表施术部位的逐步了解和医疗经验的逐渐丰富,古代医家对穴位的主要治疗作用进行了归类,说明穴位不是孤立于体表的点,而是与深部脏腑经络有着密切联系,互相输通的特殊部位。
“输通”是双向的,从内到外,反应疾病;从外到内,接受刺激,防治疾病。
所以,穴位不仅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的特殊部位,同时是疾病的反应点和治疗的刺激点。
2针灸疗法为什么要以穴位为刺激点?要解释“针灸疗法为什么要以穴位为刺激点,而不是人体其他部位”的科学原理,首先需要证明穴位不同于非穴部位的特异性治疗作用。
穴位作为脏腑经络气血的输注部位,其刺激效应具有特异性,即刺激穴位可特异地对相应脏腑器官产生调治效应。
穴位的治疗作用主要包括近治作用、远治作用以及特殊作用。
近治作用即穴位都能治疗其所在部位及邻近部位的病变;远治作用指部分穴位能治疗经脉循行所过远隔部位的病症;特殊作用包括某些穴位对于机体不同的病理状态,可以起到两种相反而同样有效的双向调节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
古代医家认为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机体处于经络疏通、气血畅达、脏腑协调、阴阳平衡的状态;而在病理情况下,则经络壅滞、气血不畅、脏腑失调、阴阳失衡。
近年来学者普遍认为穴位是“活”的,即人体健康时穴位属于“沉寂”状态,生病时则为“激活”状态。
针灸治病就是通过针刺或艾灸穴位,激活穴位的治疗作用,达到疏通经络气血、调节脏腑阴阳,从而排除致病因素,治愈疾病。
现代临床研究发现[1],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体表相关穴位痛阈值比非穴明显降低,验证了穴位在病理状态下被痛敏化,从“沉寂”状态进入“敏化”状态。
以肥大细胞为例,肥大细胞是人体本身就存在的细胞,它比一般的类似功能细胞拥有更多的化合物,其细胞膜上有着释放细胞内颗粒的“通道”。
本项目组[2]研究人员运用组织形态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对穴位区域的肥大细胞脱颗粒与穴位特异性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穴位组织中的肥大细胞比非穴区存在高密度现象,具有明显的穴位特异性分布。
人体生病时,相应穴位的肥大细胞会比健康时增多,对穴位针刺操作时,胶原被破坏,肥大细胞内更多的颗粒物被释放出来。
从而初步证实了肥大细胞脱颗粒是针刺穴位发挥特意效应的信号之一。
3影响穴位特异性作用的因素?针灸的治疗作用实际上是对机体的一种良性调节作用———调节经络气血、调节脏腑阴阳,而穴位发挥特异性效应与多种主客观因素密切有关。
3.1穴位配伍:穴位配伍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穴位按照一定的规律配合使用,从而发挥治疗作用,穴位配伍对针灸疗效的影响不容忽视。
现代研究[3]发现,电针“曲池”或“丰隆”对急性实验性大鼠模型具有明显的降压作用,而两穴配伍的降压作用明显优于单穴效应。
3.2操作方法:针灸常用操作方法包括针刺、艾灸、拔罐、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等。
即使选取同样的穴位,当给予不同的刺激方法和刺激量时,其产生的治疗效应也具有差异。
如昆仑穴治疗急性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研究[4]发现,电针升高大鼠β-内啡肽的作用优于手针组、穴位组和刺血组。
3.3得气与否:从古至今,得气一直是判断针刺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志。
得气是指毫针刺入穴位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穴位获得经气感应。
当患者得气时,刺激穴位会有酸麻、胀重等自觉反应,有时还会出现热、凉、痒、痛、抽搐等感觉。
本项目研究证实[2],穴位与非穴位在得气与未得气,得气前后不同状态下的局部组织位移、局部血流、局部肌电活动及深部电阻,脑功能区等指标存在差异性。
3.4操作时间:针灸操作时间包括治疗介入时机,每次治疗持续时间,两次治疗间隔时间以及治疗疗程等。
一般而言,针灸治疗早期介入有利于经穴效应的发挥。
如本项目[2]发现不同时间介入治疗,对模型大鼠类痛经反应的调节作用不同,即刻电针三阴交具有更好的镇痛效应。
3.5机体状态:机体的状态(包括体质、年龄、性别、心理素质、病变表现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也是影响经穴效应特异性的重要因素。
本项目[2]·49·第2期杨洁等穴位具有特异性作用———“973计划”经穴特异性项目概览在对健康志愿者、痛经患者的研究中发现,针刺合谷、三阴交穴时,外向性格的人和内向性格的人针刺效应明显不同,情绪稳定的人和情绪不稳定的人针刺效应也明显不同。
4如何解释穴位发挥特异作用的原理?穴位真的存在吗?如何解释穴位发挥特异效应的原理?973项目组从文献评价研究、临床评价研究、神经影像学、代谢组学等方面,初步证明:针刺穴位时,人体会有明显的不同反应;穴位与疾病也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
4.1文献评价研究:针灸是一门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学科,其数千年的历史沉淀蓬勃开展的现代研究,积累了海量的文献。
项目组在进行文献评价研究时,采取科学的循证医学系统评价方法与现代的数据挖掘技术,从大量针灸文献信息中获取质量较高的部分,并提炼穴位特异性的知识和规律。
以偏头痛为例,本项目[2]对现代针灸治疗偏头痛的随机对照文献的循证评价表明针刺对偏头痛患者的治疗和预防比西药更好;同时数据挖掘结果也显示古今医家治疗偏头痛主要选取相关经脉的穴位[5]。
4.2临床评价研究:本项目以偏头痛、功能性消化不良为针灸优势疾病载体,开展了一系列高质量临床研究,证实了穴位具有特异性效应,且有条件性、相对性、持续性等规律,研究成果发表在Headache等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回答了国内外学术界对“针灸刺激穴位和非穴位毫无差别”的部分质疑。
2012年,本项目组进一步以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原发性高血压为载体,再次评价穴位效应的特异性。
4.3神经影像学研究:过往的无论是临床试验还是动物研究,仅仅反映了针灸前后生物学变化情况,而缺乏对针灸调节大脑机制的研究。
随着正电子断层成像(PET)、单光子发射断层成像(SPECT)、血氧依赖磁共振成像(fMRI)、磁共振波普(MRS)等神经影像技术的发展,可以无创地检测脑区的血流和葡萄糖代谢等情况的变化。
简单理解,就是针刺穴位时,大脑神经中有部分发生相应反应。
比如针刺与胃有关的穴位[2],则控制胃功能的神经区域有反应,这种反应进一步调节胃及其相关的生理活动,从而对胃的疾病进行修复,实现治病的效果。
对偏头痛等多种疾病的研究[2],也有类似神经影像学的发现。
4.4代谢组学研究:代谢组学是继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之后,医学研究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组学技术。
本项目组首次将代谢组学方法用于针灸研究,建立了系列研究操作规范,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
如对偏头痛患者治疗后[2],发现针刺穴位对偏头痛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和一系列偏离常态的关键代谢产物的调整效应和针对性,明显优于针刺非穴位。
针刺穴位影响了内分泌系统,进而影响代谢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