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3计划项目结题总结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173.50 KB
- 文档页数:43
973计划项目结题总结报告篇一:973课题的结题总结报告国家重点基础发展规划项目课题结题总结报告项目编号:G00项目名称:农作物资源核心种质构建、重要新基因发掘与有效利用研究首席科学家:贾继增张启发课题编号:G07课题名称:水稻抗病基因克隆课题负责人:翟文学子课题负责人:翟文学彭开蔓(王石平)承担单位: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华中农业大学电子信箱:wxzhai@,XX年9月30日一、计划任务完成情况本课题的预期目标是分离克隆2个水稻抗病基因。
我们已经按计划开展了研究工作,分别对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3、Xa4、xa5、xa13、Xa25(t)和Xa26以及抗稻瘟病相关基因进行了克隆研究。
目前已克隆并证实了Xa26基因;已克隆Xa4和xa5基因,即将证实其功能;精细定位了Xa3、xa13和Xa25(t)基因;获得了3个抗稻瘟病相关基因。
基本达到预期研究目标。
具体工作与取得的进展如下:1. 精细定位了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4和Xa26我们利用F2大群体,分别对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4和Xa26进行了遗传分析和精细遗传定位。
这两个基因都位于第11号染色体的长臂末端并紧密连锁。
涉及Xa4基因(Sun et al., XX, Theor. Appl. Genet. 106:683-687)和Xa26基因(Yang et al., XX, Theor. Appl. Genet. 106:1467-1472)遗传分析的工作已发表。
2. 分离克隆了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26我们采用图位克隆法从水稻品种明恢63中分离克隆了Xa26基因(专利申请号:02139212.9)。
序列分析发现这该基因编码LRR受体激酶类蛋白质。
研究还发现,无论是在苗期还是成株期携带Xa26基因的转基因水稻的抗谱比Xa26基因的供体水稻品种(明恢63)的抗谱显著增宽,抗性明显增强,说明遗传背景可能影响抗病主效基因的作用。
分离克隆Xa26基因的工作正在发表印刷之中(Sun et al., XX, Plant J., in press)。
973计划项目结题验收办法5200字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经费的投入也越来越大,为了保证经费的合理利用,973计划项目的结题验收办法被制定出来。
本文将从什么是973计划、项目结题验收的意义、验收标准和程序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介绍。
一、973计划“973计划”是我国最高水平的基础性研究计划,由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管部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NDRC)主持实施。
其目的是为了加强我国基础科学研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推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
该计划是我国政府自主研发科技创新战略当中的一部分,对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国家的经济稳定、社会文明进步和国家的整体实力提升等方面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项目结题验收的意义项目结题验收是指在973计划项目完成后,对项目的实施和成果进行检验和评价,确认其研究成果是否符合预期目标,是否达到预期论文、专利等成果量,是否符合项目进行中制定的研究计划、规模和质量要求等方面的评估。
通过结题验收,可以明确项目的成果、质量、理论与应用价值等方面的问题,以及项目执行的效果和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情况,从而更好地保障973计划中研究经费的合理利用。
三、验收标准和程序1. 验收标准973计划项目结题验收标准是非常严格的,需要达到如下几个方面:(1)研究方向的前沿性。
项目应在当前的学科或技术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其成果应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实验和理论研究的科学性和技术性。
项目应在科学性和技术性上都达到较高的水平,具有高水平的专业性和理论创新性。
(3)成果的可信度和可行性。
成果应具有基本的知识产权保护、应用前景和经济效益等,其研究方法和结果应得到科学界的广泛认可和认可。
(4)完整性和质量。
项目成果应在数量、质量、价值等方面都具有相应的保证,其成果应有广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 验收程序针对973计划项目结题验收的具体程序如下:(1)建立鉴定小组。
按照项目的研究方向和领域,建立相应的鉴定小组和评审委员会,对项目进行第一次鉴定和评审。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年度总结报告项目编号:2007CB714300项目名称:工业生物技术的过程科学基础研究项目负责人:谭天伟课题编号:2007CB714303课题名称:生化反应过程放大原理与方法课题承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课题负责人:庄英萍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制2008 年 12 月 6 日填写说明1、统一用A4复印纸;2、封面用白色厚纸,请勿用塑料封皮;3、内容要双面印刷;4、按照给定格式编写,文字叙述部分用小4号仿宋字;5、各项内容要实事求是、认真填写,文字叙述简明扼要、层次分明,一页不够可续页;6、请认真阅读格式后面的编写说明,按规定编写;7、要注意相关数据的一致性和平衡关系。
(限5000字左右)一、研究工作的主要进展(计划任务完成情况、预期目标是否实现、所取得的突出进展等)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建立适合生物过程的新型放大方法和模型,即利用生物学和工程学的原理,对生化反应过程开展科学问题研究,形成反映生物反应特性和反应器传递特性的直接放大理论,最终用于指导主要工业生物技术产品如有机醇、有机酸等大规模发酵过程,突破传统“实验室-小试-中试-工业”逐级放大的思路与方法,实现工业发酵过程的定量设计与直接放大。
课题组根据原定目标开展了下述研究,达到了原定的阶段性目标,并取得了一些突出进展。
课题组根据原定的科学问题研究思路,突破了原有仅从生理调控等单一机制进行工业生物过程研究的局限性,建立了生物反应器的生物学与工程学研究相结合的理论与方法,也即提出了在工业生物反应过程中存在着由细胞基因、代谢尺度所决定的细胞生理代谢特性和由反应器多相流混合系统所决定的环境特性,而本课题在生物学方面则是通过多尺度参数相关分析方法实现了细胞生理代谢特性的研究,在工程学方面通过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实现了反应器流场特性的研究,最终使生物和工程实现了有机结合,即工程操作满足了细胞代谢的需求,实现了跨尺度动态观察与分析,实现了工业生物过程的优化与放大。
973课题结题报告课题名称:大豆重要新基因的发掘与有效利用研究课题编号:tg1998010206负责人:喻德跃承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品资所、吉林省农科院协作单位: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2003年10月15日一、计划任务完成情况(一)计划任务本课题的任务:发掘大豆抗花叶病毒、抗食叶性害虫、产量有关性状、育性恢复系等新基因,明确遗传规律,并进行标记和定位。
具体指标如下:1、抗大豆花叶病(smv)基因方面:(1)标记到2-3个抗性基因, 纳入遗传图谱; (2)育成抗性品系1-2个,作为育种新种质。
2、抗食叶性害虫基因方面:(1)标记到1-2个抗性主基因,纳入遗传图谱; (2)育成抗性品系1-2个,作为育种新种质。
3、产量有关性状基因方面:(1)标记到3-4个产量有关性状的基因位点,纳入遗传图谱;(2)育成具2-4种特异性状的优良共同遗传背景家系(类似近等基因系),用于聚合重组。
4、质核互作雄性不育恢复基因方面筛选与恢复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10cm,对恢复基因进行定位。
5、发表sci引用论文五篇以上。
(二)完成情况本课题鉴定出一批新的基因资源,包括:抗smv(133份)、感smv(122份)、抗食叶性害虫(9份)、感食叶性抗虫(10份)、产量性状(8份)、恢复系(10份),建立了重组近交家系群体(ril)8个。
定位了9个新基因,获得分子标记10个,培育一批有育种价值的中间材料。
共计发表论文25篇,其中sci收录6篇,国际特邀报告5篇,专著1部,培养研究生11人。
总体上超额完成了任务目标。
(三)主要进展1、资源鉴定与群体培育(1)抗大豆花叶病毒(smv)方面鉴于国内大豆smv株系鉴别寄主体系的混乱,在已经使用过的25个鉴别寄主中选拔出8个代表性寄主组成一套新的鉴别体系。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采集病样(近300个样),以寄主鉴定为主、结合smv的组织印迹检测技术和rt-pcr检测技术,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smv群体已经产生根本改变,尚未发现原先鉴定过的株系。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结题报告项目编号:2012CB721000项目名称:微生物药物创新与优产的人工合成体系课题编号:2012CB721006课题名称:新结构代谢物的高效制造课题承担单位(公章):上海交通大学课题承担单位法定代表人(签章):张杰课题负责人(签章):钟建江2016年9月一、计划任务完成情况(一)总体完成情况预期目标围绕细菌源生物碱、抗生素、三萜、杀菌肽等微生物药物研究对象:阐明生物合成途径,获得生物合成模块,设计合成新结构代谢物;构建体外生物合成途径,实现代谢物的体外高效制造;获悉与代谢物高产相关的关键生物功能模块,解析其对相关生物合成模块的作用机制;解析链霉菌底盘细胞中代谢物合成特点、与初级代谢途径及环境条件的关联,获得提高代谢物产量的调控策略;建立用于代谢物高效制造的装置与分析平台,实现微生物药物的高产和发酵工艺优化,增加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计划发表SCI论文24-31篇,申请专利9-11项,培养博士后1名、硕博士研究生35-45名。
完成情况课题总体进展基本按计划进行,较好地完成了预期目标,主要在以下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1.细菌源生物碱和抗生素生物合成的解析与新结构代谢物的设计合成通过分子遗传学、生物化学等手段,从多种细菌中克隆到二硫吡咯酮生物碱Holomycin和Thiolutin、吡咯里西啶生物碱Legonmycin、苯并噁唑类抗生物A33853的生物合成基因簇,并进行了各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体内功能表征,获得了生物合成模块;通过代谢工程手段,设计合成了缩肽类抗生素FK228和A33853的新结构类似物,其中获得的3个全新A33853结构类似物,活性测试发现其生物活性均高于A33853。
2.7-磷酸景天庚酮糖的体外合成与新型抗菌肽的创制设计了7-磷酸景天庚酮糖的体外多酶合成体系,通过分子遗传学等手段从多种细菌中克隆到合成所需的各个模块,实现了7-磷酸景天庚酮糖的体外合成;并通过体外分步测试和优化,进一步提高了7-磷酸景天庚酮糖的体外合成效率。
973计划项目第8课题湖泊富营养化成灾机理及危害20XX年度总结报告973计划项目第8课题20XX年度总结报告项目名称:湖泊富营养化过程与蓝藻水华暴发机理研究项目编号:20XXCB412300课题名称:湖泊富营养化成灾机理及危害课题编号:20XXCB412308 课题负责人:潘纲、肖邦定二〇〇四年十二月一、年度计划执行情况1. 年度计划完成情况;目前第八课题组的年度计划进展顺利,任务完成较好。
在论文发表上,共发表13篇文章,其中7篇SCI文章,6篇国内核心期刊文章。
高于“SCI论文2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2篇”的考核指标。
2. 研究工作的主要进展;随着整个973项目的进展,以及最近整个环境科学界的一些新的研究动向,有些研究内容进行了相应调整。
在时间上,可能有的内容有所前移,有的则有所后推,呈现出一定的交叉趋势。
其间,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思路,对整个课题的完成增加了一些亮点。
在富营养化危害生态系统的表现、特征和评价研究中,针对湖泊富营养化对水环境质量、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区域水资源、人类健康的危害影响这一核心目标,以我国东部江淮地区富营养化湖泊巢湖中蓝藻水华、水质变化和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变化三者之间的响应关系为研究主线,在上年工作的基础上,从今年年初展开研究工作,截止到目前,已经完成/正在进行的工作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如下:在03年工作的基础上,今年的工作重点以野外实验监控研究为主,实验点在巢湖六叉河流域和潜溪河流域,主要内容如下:1、河流湖泊水质指标和生物学指标的测定。
2、研究了一级子流域中河流或溪流形态、生态结构、水的动态过程和湖泊水环境质量的关系,建立流域状况与营养盐、叶绿素a同水质之间的关系。
3、研究了溪流与河口水质的变化规律,分析溪流水体质量、入湖养分浓度和湖泊水质的响应关系,进而分析流域社会经济状况和湖泊富营养化的关系。
4、初步展开和确定水质异常过程的致因,并进行关联分析,建立湖泊富营养化灾害效应的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
973项目进展汇报------虚拟景物的建模与绘制彭群生研究小组:陈为、郑文庭、王进王章野、冯结青(浙江大学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2004.5.9 武汉1内容z基于点的景物造型与绘制z基于图象的景物建模z虚拟自然景物建模z下一步的工作思路2一、基于点的景物造型与绘制z基于点的数字几何处理平台z交互式点模型morphingz点采样曲面的光线跟踪31.1 基于点的数字几何处理平台基于点的数字几何处理流水线4建立点模型的层次结构5基于球面参数化的点模型重采样6点模型的纹理映射7点模型的Morphing81.2 交互式点模型morphing (1) Fast parameterization algorithms9(2) Points-sampled geometry morphingz Feature alignmentz Point pairs assignmentz Morphing pathz Dynamic re-sampling10(3) Morphing of complex models11(4) Implementation and results12(2)加速光线跟踪所采用的技术z使用包围球求交测试z建立点采样表面的空间层次BSP树1416二次曲面:任何点采样密度下都有好的绘制效果线性插值面:绘制效果介于二次曲面和一次函数面之间一次函数面:只在点采样很密时才有好的绘制效果点采样表面三种曲面定义方式下的的光线投射绘制结果比较:(从左到右为模型采样点数为:163840,10240,642)Lucy(557210点)和手(327323点)的光线跟踪绘制结果17二、基于图象的景物建模z基于多幅图像的交互建模系统z基于图象的植物几何重建z基于实拍图象的重光照182.1 基于多幅图像的交互建模系统z背景:将研究领域中的基于图像建模技术集成为软件系统,满足实际需要.z目标:在不进行场景实地测量的前提下,该系统以普通相机自由运动拍摄得到的多幅非广角照片作为输入,提供给用户一系列简单易用的交互工具,从而恢复出真实场景的几何模型和表面纹理,最终得到具有高度真实感的三维模型.19关键技术和主要贡献z关键技术-辅助交互技术-层次建模技术-自定标技术-几何约束优化技术z主要贡献:总结和吸收了若干基于图像建模领域中的最新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基于图像建模系统设计的现有水平.20建模实例(1-2)21建模实例(3-4)23建模实例(5-6)24建模实例(7-8)2.2 基于图象的植物几何重建z一个基于实拍图像交互采样恢复植物形状模型。
973课题结题报告课题名称:大豆重要新基因的发掘与有效利用研究课题编号:TG1998010206负责人:喻德跃承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品资所、吉林省农科院协作单位: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2003年10月15日一、计划任务完成情况(一)计划任务本课题的任务:发掘大豆抗花叶病毒、抗食叶性害虫、产量有关性状、育性恢复系等新基因,明确遗传规律,并进行标记和定位。
具体指标如下:1、抗大豆花叶病(SMV)基因方面:(1)标记到2-3个抗性基因, 纳入遗传图谱;(2)育成抗性品系1-2个,作为育种新种质。
2、抗食叶性害虫基因方面:(1)标记到1-2个抗性主基因,纳入遗传图谱;(2)育成抗性品系1-2个,作为育种新种质。
3、产量有关性状基因方面:(1)标记到3-4个产量有关性状的基因位点,纳入遗传图谱;(2)育成具2-4种特异性状的优良共同遗传背景家系(类似近等基因系),用于聚合重组。
4、质核互作雄性不育恢复基因方面筛选与恢复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10cM,对恢复基因进行定位。
5、发表SCI引用论文五篇以上。
(二)完成情况本课题鉴定出一批新的基因资源,包括:抗SMV(133份)、感SMV(122份)、抗食叶性害虫(9份)、感食叶性抗虫(10份)、产量性状(8份)、恢复系(10份),建立了重组近交家系群体(RIL)8个。
定位了9个新基因,获得分子标记10个,培育一批有育种价值的中间材料。
共计发表论文25篇,其中SCI收录6篇,国际特邀报告5篇,专著1部,培养研究生11人。
总体上超额完成了任务目标。
(三)主要进展1、资源鉴定与群体培育(1)抗大豆花叶病毒(SMV)方面鉴于国内大豆SMV株系鉴别寄主体系的混乱,在已经使用过的25个鉴别寄主中选拔出8个代表性寄主组成一套新的鉴别体系。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采集病样(近300个样),以寄主鉴定为主、结合SMV的组织印迹检测技术和RT-PCR 检测技术,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SMV群体已经产生根本改变,尚未发现原先鉴定过的株系。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结题验收材料(一)项目结题总结报告项目名称:21世纪天体物理重大问题:星系形成与演化项目编号:G1999075400起止年限:2000年— 2005年项目负责人:陈建生院士联系地址:北京朝阳区大屯路甲20号,邮编100012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要承担单位: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中科院高能物理所中国科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南京大学中科院上海天文台项目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制二〇〇五年十月1.项目结题基本信息表表一 973计划项目结题基本信息表项目编号:TG19990754002.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2.1项目计划任务书设计的总体战略指导人类的近代科学文明是从揭示太阳系行星运动规律而拉开序幕。
从学科发展的全局看,廿世纪人类探索宇宙奥秘在两个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其一是建立了两大理论框架,即恒星的内部结构与演化和宇宙大爆炸标准模型;二是天文学再度成为新现象、新思想、新概念的源泉。
在大爆炸宇宙模型和恒星演化理论之间有一片盲区:即作为宇宙的基本单元-星系是如何形成的?星系的组成单元-恒星是如何形成的? 大爆炸宇宙为星系的形成确定了初始的边界条件, 但众多重大问题有待解决,如:1. 宇宙模型是如何制约星系的形成?2. 观测到的宇宙物质大尺度分布如何制约宇宙模型和星系形成?3. 宇宙暗物质在星系形成中起什么作用?4. 星系形成的局部环境-相互作用, 对星系形成的关系?5. 恒星如何在星系中形成?6. 活动星系核是否是星系形成及演化的一个阶段?7. 各种恒星成分在星系中如何分布?8. 星系的化学丰度及分布如何随时间演化?9. 星系为什么有许多形态, 有没有演化上的联系?10. 星系的形态和结构在动力学是否稳定? 等等......回答这些问题是全世界共同努力跨世纪天文学的前沿探索。
发达国家投巨资建造地面和空间的新一代巨型天文设备, 把人类探测能力延伸到宇宙演化的早期。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People need independence to be free. October 2, 2022附件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项目结题财务自验收报告项目名称:项目承担单位:主管部门:项目实施周期: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制年月日目录一、项目/子项目结题财务自验收情况说明…………………………………一项目基本情况……………………………………………………………二预算管理的规范性………………………………………………………三项目经费预算及执行情况………………………………………………1.专项经费预算及执行情况………………………………………………2.配套经费预算及执行情况………………………………………………二、项目/子项目固定资产清查情况说明……………………………………三、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附录1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项目预算执行情况表……………………………………………………………………附录2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项目固定资产设备清查表…………………………………………………………………附录3固定资产清查填报说明………………………………………附录4科学仪器设备分类编码表……………………………………一、项目/子项目结题财务自验收情况说明一项目基本情况说明项目的基本情况,包括项目名称、项目编号、项目起止时间、首席科学家、承担单位、承担单位主管部门等;说明项目的子项目数、子项目编号、子项目名称、承担单位、承担单位性质、前两年与后三年子项目变更合并、新增、撤销情况;二预算管理的规范性内容包括:1 项目预算是否实行全成本核算,独立建帐,专款专用;2 预算有无用于管理办法及补充规定不允许支出的范围包括罚款、捐款、赞助、投资及国家禁止的其它支出;3 依托单位对973专项经费的管理规定;4 其他三项目经费预算及执行情况预算执行情况表见附录1,采用统一决算软件填报;1.专项经费预算及执行情况1专项经费预算情况说明项目前2年与后3年及5年的专项经费批准预算数;2专项经费拨入情况说明专项经费拨入的总额、每次拨款具体时间及数额、拨入单位等以及有关的具体情况;3专项经费下拨情况说明项目专项经费到位后,由项目层向子项目承担单位或协作单位下拨经费的时间、数额、拨入单位名称、单位性质,并说明专项经费是否按批准预算足额、及时下拨,如有调整,说明专项经费调整情况及原因、是否及时向科技部报批等有关情况;4专项经费使用情况项目批准预算情况项目总体情况与各预算项具体情况,下同,根据项目批准预算材料整理填写;项目预算执行情况,根据子项目预算执行情况表汇总整理填写;逐个介绍子项目经费使用情况,包括子项目基本情况、批准预算情况、经费到位情况、决算报表情况、配套经费、预算科目间经费调整及原因等;如有预算外较大的资金流动、外协合作,以及与批准预算差异较大的经费活动,应说明原因并提供相应证明或说明材料;5专项经费结余指财务账面结余经费情况说明项目及子项目结余经费情况,包括结余金额、结余经费在各预算项中的分布、结余原因以及依托单位对结余经费的管理和使用计划;6单价5万元以上设备购置与使用情况说明项目、子项目设备费批准预算、预算执行、各子项目的单价5万元以上设备购置情况;预算中拟购置的设备是否按计划购置,是否有预算外购置设备,如有,请说明理由;项目固定资产管理、使用是否符合管理办法及补充规定的相应条例;7预拨款如果有、不可预见费如果有或追加经费如果有申请及使用情况8预算执行中的遇到的问题、其产生原因及依托单位的解决办法2.配套经费预算及执行情况说明项目、子项目配套经费的到位、构成及使用情况,并提供相应证明材料;二、项目/子项目固定资产清查情况说明1.各项目/子项目实施过程中新添置的单价高于5万元的固定资产均须申报固定资产情况;2.设备类固定资产须填报固定资产设备清查表,对单个设备多个渠道经费支持的情况,请注明973计划及其它计划的分别资助额度;3.各项目/子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发生的除设备之外的固定资产,应按照固定资产清查填报说明中第二部分相关内容进行申报;4.固定资产设备清查表、固定资产清查填报说明及科学仪器设备分类编码见附录2、附录3和附录4;三、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附录:1.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项目预算执行情况表填报软件从下载2.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项目固定资产设备清查表3.固定资产清查填报说明4.科学仪器设备分类编码表附录1: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项目预算执行情况表表1年度:项目子项目编号:项目子项目名称:金额单位:万元编制人:项目执行人子项目负责人:项目子项目依托单位负责人:续表1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项目预算执行情况表年度:项目子项目编号:项目子项目名称:金额单位:万元编制人:项目执行人子项目负责人:项目子项目依托单位负责人:基本数据表表2年度:项目子项目编号:目子项目名称:精确到个位基本数据表续表2年度:项目子项目编号:项目子项目名称:精确到个位附录2.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项目固定资产设备清查表1项目/子项目编号:项目/子项目名称:1表中各列科目含义详见附录3. 固定资产清查填报说明第一部分2详见附录4. 科学仪器设备分类编码表附录3.固定资产清查填报说明一、固定资产设备清查表填表说明1.2列编码按照附件4. 科学仪器设备分类编码表填写,分类编码表内没有包括的仪器设备,填写4个“0”作为特定设备的编码,此列不许空白;2.3列指:一、中文名称,可以根据资产的标准名称或根据仪器设备面板上的出厂标牌所标注的全称填写,如果仪器设备上未标注名称,则按说明书上的全称填写;二、外文名称,进口的仪器设备或其它资产应将外文名称译成中文名称后填写;3.4列指识别和确定资产品种的基本标识;应按照资产自身的厂家标牌或产品说明书上的内容填写;4.5列指规定资产的大小或主要技术参数的指标,以厂家标牌列示的数据为准,或按说明书填写;5.6列表示某一资产包括所属附件的总金额人民币原值,以元为单位,进口固定资产按购买当日汇率折算成人民币价格;6.7列、8列指购置某一资产所需资金的主要来源及相应金额;7列填写来自973项目经费金额,8列填写来自其他渠道经费总金额;7.9列指资产的具体生产国别或地区;合资与三资企业的产品按厂家的标牌或说明书填写;8.10列指产品的生产厂家,按照厂家标牌或说明书填写,国产产品用中文填写,进口产品可以填写英文名或译名;9.11列指该项资产当前的现状,分为①正常运行;②偶有故障;③常有故障;④闲置;⑤报废;⑥有偿转让;⑦无偿转让;⑧其它;10.12列指某一资产的取得方式;分为①购置;②自制自建;③无偿调入;④.捐赠或其它;11.13列指某一资产的购置日期,日期填写方式为“年年/月月”如03/09;12.14列指某一资产的使用性质,即主要用途;可分为①教学;②科研;③行政;④生产;⑤技术开发;⑥社会服务;⑦其它;其中“科研”是指主要用于科学研究方面的资产,如果某一资产用于科研工作的时间或数量达到50%以上,即可填入该项;13.15列指对资产具有使用、管理权的资产安置单位,表示资产目前所在或被管辖的单位;例如院、系、所、实验室、行政单位等;14.16用以说明已购置设备是否为预算购置设备;如果是预算购置设备,此列填“Y”,如果是预算外购置设备,此列填“N”;二、项目固定资产清查说明一其它固定资产填报说明除设备外,如果项目执行期间发生涉及房屋、土地、植物类、文物等,单价高于5万元的固定资产,各单位需按以下要求申报:1.房屋构筑物的管理信息项;包括①座落位置;②地址;③单价;④建筑结构钢混、砖混、砖木、其它;⑤层数;⑥承建单位;⑦建筑面积;⑧房基占地面积;⑨产权号;2.关于土地类的管理信息项;包括①土地座落;②总价;③土地证号;④土地用途;⑤使用总面积;3.关于植物类的管理信息项;根据植物之间的差异程度进行分类,由大到小依次为:门、纲、科、属、种;4.关于文物及陈列品的管理信息项;包括①质料:是指该资产的主要构成材料;②文物级别:根据国家文物藏品定级标准由专家为文物鉴定的级别;③由来地:是指文物所发掘、发现并取得的地点名称;二在填报固定资产设备清查表过程中如遇到表中数据难以全面说明设备状况的情况,可另附文字说明进行叙述;附录4. 科学仪器设备分类编码表。
附件1973项目第X课题年度总结报告模板(各课题负责人填写)课题名称:汇报人(课题负责人):一、课题年度计划执行情况(请对照“项目计划任务书”,重点阐述如下方面内容):1.课题年度计划完成情况;(根据计划任务书,重点阐述本课题主要承担任务与项目整体目标的关联性,以及本年度课题的完成情况)1.1与项目整体目标关联性本课题拟在适变的无线认知网络总体设计思想下,根据无线认知网络的基础理论、无线认知网络体系结构以及网络自主传输、控制与优化的原理和方法,建设认知无线网络验证演示平台,验证并评估相关理论与关键技术。
演示平台的设计以理论分析为依据,通过建模、仿真、分析,首先设计验证平台,再针对平台得到的数据进行再分析和反馈,指导理论研究,重新修正建模与仿真方法,最终完善设计,从而达到有效评估本项目提出的理论、方法与关键技术的目标。
验证演示平台在综合考虑无线环境、网络环境和用户环境因素的基础上,验证认知网络评估理论与标准,对网络性能等进行监测与分析,评估网络端到端效能。
具体来说,验证演示平台主要实现以下演示验证功能:1)认知无线网络体系结构的验证与演示:实现认知无线网络功能实体,认知平面、网络业务平面和控制平面的接口,实现各平面协议及信息交互,达到认知与控制功能的分离,从原理上演示与验证基于多平面的、满足适变性的认知网络运行方式;2)多域信息认知原理和方法的验证与演示:平台实现从无线环境、网络环境和用户环境对认知信息的获取、挖掘、组合、分析、推理,最终形成认知流,并对这一认知过程中的基础理论和关键算法进行验证;3)认知无线网络的关键技术和方法的验证与演示:包括动态组网、拓扑构建、资源分配与管理机制、自主传输和端到端重构相关机制等,对异构网络的自主和可重构功能进行验证;4)现有无线网络向认知无线网络演进的验证与演示:实现异构网络见得高效融合,包括实现现有网络和认知网络间的相互访问和任意接入,实现对不同网络的统一管理与控制,并利用多域认知结果实现网络性能的提升。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结题验收材料(一)项目结题总结报告项目名称:太阳剧烈活动与空间灾害天气项目编号:G2000078400起止年限:2000年— 2005年项目负责人:汪景琇研究员联系地址:北京朝阳区大屯路甲20号,邮编100012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要承担单位: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大学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所项目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制二〇〇五年十月1、项目结题基本信息表一973计划项目结题基本信息表项目编号:TG20000784002、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本项目着重研究太阳活动及其对人类生存的日地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太阳剧烈活动的成因,及在剧烈活动中爆发式增长的电磁辐射、高能粒子流、磁通量和磁化等离子体抛射对太阳风和行星际介质、磁层、电离层和高层大气的作用,从而形成空间灾害天气的物理过程,建立和发展空间天气预报的物理基础。
这是当代空间科学中最困难、最富挑战性和最能造福人类的多学科交叉的重大科学难题。
它适应面向21世纪的中国空间技术、空间探测乃至空间产业的重大需求,并将对宇宙科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带电物质与磁场的相互作用的研究,做出原创性的贡献。
这一项目是天文学、空间和地球科学相结合的基础研究项目。
它以奠定我国日地空间灾害天气预报的物理基础为国家目标,适应多学科交叉发展的趋势,聚焦于太阳的剧烈活动及其驱动的日地空间灾害天气的机理,力图在新的学科生长点取得原创性的科研成果。
按照计划任务书的构想,在这一研究中揭示的太阳变化和空间灾害天气的因果联系,形成的新的概念和理论,不但将为发展我国空间天气预报准备必要的科学基础,而且将为我国空间天气地基和空间观测网的建设等大科学工程做理论和概念准备。
2.1 主要研究内容1)太阳剧烈活动的能源来自磁场,系统地研究导致剧烈太阳活动如耀斑、日冕物质抛射(CME)的向量磁场结构、演化,取得定量的观测结果,以独立磁拓扑之间的相互作用来理解和构筑唯象和数值模型,乃至物理模型,为理解剧烈太阳活动形成的物理机制和其中粒子加速等高能物理过程,为太阳活动预报提供物理基础。
这一研究是关于太阳活动的磁活动机理的研究,包括活动区向量磁场的结构和演化的系统观测,活动区电流、磁螺度和拓扑奇异性的观测和理论研究,活动区和大尺度磁场的理论外推和数值模拟。
2)充分利用国际空间观测、特别是SOHO、TRACE、和刚刚投入工作的Hessi 等最新的观测,结合我国地面观测等多波段资料进多波段自洽的物理诊断和分析,建立耀斑、CME的磁流体力学和辐射大气动力学模型,系统地理解其中初始能量释放,粒子加速和传播,以及等离子体响应过程,以利于理解太阳输出变化对背景太阳风和行星际的影响过程。
在这一研究中将综合地面和空间多类数据和多波段的系统分析,并与磁场观测相结合,理解对空间天气有重要影响的耀斑、CME、空间暴等的形成机理。
3)发挥我国世界先进水平的太阳和日地物理观测系统的作用,取得从太阳表面向量磁场演化、太阳剧烈活动的时空结构、动力学,即包括扩展的日冕物质抛射、行星际激波、磁量重联、磁暴、磁亚暴,空间离子暴和电离层暴的多学科多波段的光谱、频谱、成像和流量的时间演化系统,从而认识空间灾害天气形成中的因果联系和基本物理问题。
研究太阳风和CME与磁层的相互作用,磁层与电离层耦合,电离层与中层和热层大气的耦合,以理解空间天气事件的形成和各个天气链条间的能量传输过程。
4)把太阳大气、太阳风、日球作为一个积分系统,研究其中爆发式事件发生和发展过程,形成对空间灾害天气的检测、预报、预警的科学概念、方法和模式。
对空间天气的可预报性、预报必需的观测基础、作为预报依据的主导性的物理规律、预报的不确定性及我国空间天气预报的发展战略得到初步的结论性的意见。
2.2 预期目标1)在空间天气过程的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
预计可望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进展的方面包括太阳向量磁场的演化、耀斑中的粒子加速、CME的太阳源区认证、太阳风加速机制、空间暴的形成机理、磁暴磁亚暴理论模型、我国电离层暴的发展规律,以及空间天气的物理预报的原理等。
2)对空间天气总体过程的时空结构得到更为清晰的物理图象,如日地空间多个层次对太阳输出剧烈变化的时空响应和因果关系。
通过几个重大空间天气事件的系统观测的分析研究,理清基本的链条和其中决定性的物理过程,在空间天气综合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
3)为保证我国不迟于发达国家能在2005年前后开展实时空间天气预报提供决策和物理基础。
提出对中国国家空间天气实施计划的咨询意见。
4)为我国21世纪日地空间科学探测做好科学积累,提出新的突破性的思路和概念,在项目结束时能形成一两个大型空间计划的初步方案。
通过项目的实施,一个基本的目标是实质性地提高我们的原创能力,并在太阳剧烈活动和空间灾害天气研究中在国际上取得足够的显示度,真正占有一席之地。
3、项目研究计划的完成情况项目集中了我国太阳物理、空间科学、地球物理和中高空大气物理学领域一批最优秀的学者。
在国家目标和学科发展趋势的导引下,项目组完满地完成了预定的研究计划,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并在相关研究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
项目组成员在项目执行期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两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一名成员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1名青年学者获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和“百人计划”支持。
项目组五年来发表SCI论文628篇,其中SCIENCE 1篇;应邀在国际最著名的《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年鉴》(Ann. Rev. Astron. Astrophys.)发表评述论文1篇,这是中国天文学家首次获此殊荣,在这一最高层次的综述杂志发表论文;在重要国际会议作大会特邀报告77次(不含双边国际会议),包括在国际天文联合会(IAU)、空间研究委员会(COSPAR)等编号学术会议16篇和国际天文联合会等地区性学术大会特邀报告26篇。
项目执行期间发表的部分论文已得到国际同行700多次的SCI独立引用,多篇工作被收入国际新进出版的教科书。
从2002-2004年一年一度关于整个天体物理的年评中(PASP, Trimble & Aschwanden)项目每年被评述的论文平均为18次。
项目组成员作为科学和地区委员会主席,组织召开了国际天文联合会第226次学术大会,推动了国内外对“日冕和恒星物质抛射”的研究。
项目组充分发挥我国已建立的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磁场望远镜、射电宽带动态频谱仪和有特色的太阳二维成像频谱仪等观测仪器的作用,充分利用国外空间观测资料,在太阳活动区和太阳剧烈活动的三维结构、时空演化过程、形成机理等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在取得重要的观测研究成果的同时,提出了一些有影响的半定量和定量的物理模型,得到国际学术界的承认;取得了对本次太阳周两次最重大的太阳爆发事件(2000年7月的Bastille事件和2003年10-11月的Halloween事件)从太阳向量磁场演化和表面磁活动到日地空间扰动、磁层空间暴和电离层暴等的完整的时间序列和物理图象。
在国际上率先发表了对它们的研究成果,并由汪景琇在国际上建议和组织,为权威刊物Solar Physics组织了对Bastille事件的研究主题卷(Solar Phys. 2001,204)。
项目有关课题组取得了本次太阳活动峰期国际上最完整的太阳向量磁场观测资料,为我国和国际太阳物理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项目组在四年多的研究工作中,努力强化现有的太阳物理和日地物理观测能力,发展新的探测手段,实质性地抬升了我国日地物理的实测能力。
完成了目前世界上最大口径的对称光路真空太阳望远镜的设计工作,解决了地平支撑、像场消旋、真空密封、高精度跟踪、Stokes光谱测量和数据获取等技术难题,研制完成了太阳塔的机械、电控系统,完成了厂内组装和两次机电联调,达到了预期的结果。
项目组为日地空间科学探测努做了重要的科学积累,发展了突破性的新的思路和概念。
项目组成员为我国第一个科学卫星“双星计划”的实施作出了不可取代的贡献,又作为首席科学家先后提出了中法“太阳探测小卫星计划(SMES)”和在日地L1点进行空间天气监测的“夸父计划”,并进一步凝炼了空间太阳望远镜(SST)的科学目标。
这三个空间计划都得到国防科工委民用航天项目的预研立项,为未来10-20年我国太阳和空间科学探测保持了强大的储势。
为实现适时开展我国空间天气预报的国家目标,项目组组织了以“中国国家空间天气计划”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在会议简报中提出了关于中国国家空间天气计划的战略性思考;最近,以项目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进一步组织了关于国家空间天气实施计划的讨论,完成了呈报国家科技部的建议书,为制定国家空间天气实施计划提出了系统的科学论证。
各课题组完成计划任务的详细情况已展示在各课题组的总结报告中,在项目总结中将不再一一陈述。
4、项目研究成果的水平与创新性项目的研究成果表现在多学科的前沿领域和交叉领域。
主要研究成果具有原创性,部分成果具有国际领先水平。
作为涵盖太阳物理学、行星际物理学、磁层物理学、电离层物理学、中高层大气物理学和地球物理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研究计划,项目的研究成果是大尺度和多方面的,涉及太阳和空间物理的基本问题。
项目的研究成果体现在:1)在重大前沿方向的观测积累和重要的观测发现,2)提出和发展的在国际上有影响的理论模型和理论计算,3)在太阳和空间科学一些最基本的学科问题上的重大进展,4)形成对学科研究有重要影响的创新集成研究。
这一总结通过列举部分原始创新性研究成果以阐明成果的水平和原创性。
4.1 太阳向量磁场的可靠观测和关于太阳向量磁场结构与演化的领先研究太阳向量磁场的可靠测量在太阳活动和空间天气研究中具有最重要的意义。
它对太阳剧烈活动中基本物理过程的诊断和理论模型的检验是决定性的。
项目组系统检验和完善了国家天文台怀柔太阳观测基地太阳向量磁场测量的理论定标(Su & Zhang 2004a),从理论和实测两方面定量分析了磁光效应对磁场测量的影响(Su & Zhang 2004b),通过对不同太阳天文台(怀柔太阳观测基地、美国夏威夷大学MEES天文台、日本国立天文台)的矢量磁场观测的详细比对,确定了怀柔向量磁场观测的可靠性和不确定性,评估了当代太阳向量磁场测量的现状和前景(Zhang et al.2003)。
这些工作是实测研究中最具基础性的工作,是基于向量磁场观测的太阳物理研究的基础,对各国学者的向量磁场观测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基于向量磁场的观测和理论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通过把太阳活动区电流分解成涡旋分量和剪切分量,张洪起(2001)揭示了电流螺度与观测的磁场剪切与梯度的内在联系,并用于太阳活动区磁场的研究,为国际同行向量磁场研究所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