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断服务程序流程图
- 格式:doc
- 大小:1.36 MB
- 文档页数:16
实验三流水灯实验(I/O口和定时器实验)一、实验目的1.学会单片机I/O口的使用方法和定时器的使用方法;2.掌握延时子程序的编程方法、内部中断服务子程序的编程方法;3.学会使用I/O口控制LED灯的应用程序设计。
二、实验内容1.控制单片机P1口输出,使LED1~LED8右循环轮流点亮(即右流水),间隔时间为100毫秒。
2.控制单片机P1口输出,使LED1~LED8左循环轮流点亮(即左流水),间隔时间为100毫秒。
3.使用K1开关控制上面LED灯的两种循环状态交替进行;4. 用定时器使P1口输出周期为100ms的方波,使LED闪烁。
5.使用定时器定时,使LED灯的两种循环状态自动交替,每一种状态持续1.6秒钟(选作)。
三、实验方法和步骤1.硬件电路设计使用实验仪上的E1、E5和E7模块电路,把E1区的JP1(单片机的P1口)和E5区的8针接口L1~L8(LED的驱动芯片74HC245的输入端)连接起来,P1口就可以控制LED 灯了。
当P1口上输出低电平“0”时,LED灯亮,反之,LED灯灭。
E7区的K1开关可以接单片机P3.0口,用P3.0口读取K1开关的控制信号,根据K1开关的状态(置“1”还是置“0”),来决定LED进行左流水还是右流水。
综上,画出实验电路原理图。
2.程序设计实验1和实验2程序流程图如图3-1实验3程序流程图如图3-2所示。
图3-1 实验1,2程序流程图图3-2 实验3程序流程图实验4程序流程图如图3-3,3-4所示。
实验5程序流程图如图3-5,3-6所示。
图3-5 实验5主程序流程图图3-6 定时器中断服务子程序流程图图3-4 定时器中断服务子程序流程图图3-3 实验4主程序流程图编程要点:(1)Pl,P3口为准双向口,每一位都可独立地定义为输入或输出,在作输入线使用前,必须向锁存器相应位写入“1”,该位才能作为输入。
例如:MOV P1,A; P1口做输出MOV P1,#0FFHMOV A,P1;P1口做输入SETB P3.0MOV C,P3.1;从P3.1口读入数据(2)每个端口对应着一个寄存器,例:P1→90H(P1寄存器地址);P3→B0H(P3寄存器地址);寄存器的每一位对应着一个引脚,例:B0H.0→P3.0(3)对寄存器写入“0”、“1”,对应的外部引脚则输出“低电平”、“高电平”。
串口中断流程图
推荐文章
串口中断程序流程图热度:电视节目中断与什么有关热度:学会托福口语中断句的掌握为你的口语考试提分热度:介绍串口硬盘与并口硬盘的区别热度:怎么用串口线连接电脑和交换机连接步骤教程热度:
中断指当出现需要时,CPU暂时停止当前程序的执行转而执行处理新情况的程序和执行过程。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串口中断流程图,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串口中断流程图
中断防止方法
要防止中断冲突,其实就是要知道什么设备容易产生中断冲突,只要知道了这点,在使用这些设备时稍微注意一下就可以了。
下面我列出一些容易冲突的设备,希望对读者有用。
1、声卡:一些早期的ISA型声卡,系统很有可能不认,就需要用户手动设置(一般为5)
2、内置调制解调器和鼠标:一般鼠标用COM1,内置调制解调器使用COM2的中断(一般为3),这时要注意此时COM2上不应有其它设备
3、网卡和鼠标:此问题一般发生在鼠标在COM1口,使用中断为3,这时要注意通常网卡的默认中断为3,两者极有可能发成冲突。
4、打印机和EPP扫描仪:在安装扫描仪驱动程序时应将打印机打开,因为两个设备中串联,所以为了防止以后扫描仪驱动程序设置有误,一定要将打印机打开再安装扫描仪驱动程序。
5、操作系统和BIOS:如果计算机使用了“即插即用”操作系统(例如win98),应将BIOS中PNP OS Installed设置为Yes这样可让操作系统重新设置中断。
6、PS/2鼠标和BIOS:在使用PS/2鼠标时应将BIOS中PS/2 Mouse Function Control打开或设置为Auto,只有这样BIOS才能
将IRQ12分配给PS/2鼠标用。
2009061324 韦兴魁实验九FIQ 中断【实验目的】1. 熟悉FIQ 的中断向量和中断源;2. 掌握中断控制单元P_INT_Ctrl,P_INT_Clear 的设置方法;3. 掌握FIQ 中断的编程方法。
【实验设备】1.装有Windows 系统和µ’nSP™IDE 集成开发环境的PC 机一台,µ’nSP™十六位单片机实验箱一个。
2. 本实验用到的实验箱硬件模块为:SPCE061A 核心及周边电路模块(包含32 个I/O 口),发光二极管电路模块。
【实验要求】1. 编程要求:编写一个汇编语言程序。
2. 实现功能:打开并设置TimerA 和TimerB 定时器,并打开它们的FIQ 中断,当有TimerA/B 的FIQ中断请求时,响应相应的中断服务程序,在中断服务中翻转I/O 端口输出电平,以控制接在I/O 端口的发光二极管的亮灭。
3. 实验现象:TimerA 定时长度为2s,当进入TimerA 的FIQ 中断后,翻转IOA 口低四位的输出电平以控制接在IOA 低四位端口的发光二极管;TimerB 定时长度为1s,当进入TimerB 的FIQ中断后,翻转IOB 口低四位的输出电平以控制接在IOB 低四位端口的发光二极管。
程序运行时,可以观察到接在IOA 低四位端口的发光二极管亮灭的周期为4s,而接在IOB 低四位端口的为2s。
【实验原理】1.FIQ 中断SPCE061A 单片机的中断系统有三种类型的中断:软件中断、异常中断和事件中断。
其中事件中断有14 个中断源,可采用两种方式:快速中断请求(FIQ 中断)和中断请求(IRQ 中断)。
在后面的几个实验主要针对事件中断进行练习。
FIQ 中断对应Fosc/1024、TMA、TMB 三个中断源,通过写P_INT_Ctrl 来允许中断,并通过INT FIQ 或者FIQ ON 开总中断,INT FIQ 与FIQ ON 不同的是:INT FIQ 的功能是允许FIQ 中断,关闭IRQ 中断;FIQ ON 的功能是允许FIQ 中断。
第一讲:第六章I/O接口原理—接口、端口、编址回顾:微机系统的层次结构,CPU、主机、接口电路及外部设备之间的结构关联,输入/输出的一般概念。
重点和纲要:微机系统主机与外部设备之间的数据传送,包括I/O端口的寻址方式,输入/输出的传送控制方式。
讲授内容:6。
1 输入/输出数据的传输控制方式一、输入/输出的一般概念1.引言输入/输出是微机系统与外部设备进行信息交换的过程。
输入/输出设备称为外部设备,与存储器相比,外部设备有其本身的特点,存储器较为标准,而外部设备则比较复杂,性能的离散性比较大,不同的外部设备,其结构方式不同,有机械式、电动式、电子式等;输入/输出的信号类型也不相同,有数字信号,也有模拟信号;有电信号,也有非电信号;输入/输出信息的速率也相差很大。
因此,CPU与外部设备之间的信息交换技术比较复杂.CPU与外设之间的信息交换,是通过它们之间接口电路中的I/O端口来进行的,由于同一个外部设备与CPU之间所要传送的信息类型不同,方向不同,作用也不一样(例如数据信息、状态信息、控制信息、输入/输出等),所以接口电路中可以设置多个端口来分别处理这些不同的信息.2.输入/输出端口的寻址方式微机系统采用总线结构形式,即通过一组总线来连接组成系统的各个功能部件(包括CPU、内存、I/O端口),CPU、内存、I/O端口之间的信息交换都是通过总线来进行的,如何区分不同的内存单元和I/O端口,是输入/输出寻址方式所要讨论解决的问题。
根据微机系统的不同,输入/输出的寻址方式通常有两种形式:(1).存储器对应的输入、输出寻址方式这种方式又称为存储器统一编址寻址方式或存储器映象寻址方式。
方法:把外设的一个端口与存储器的一个单元作同等对待,每一个I/O端口都有一个确定的端口地址,CPU与I/O端口之间的信息交换,与存储单元的读写过程一样,内存单元与I/O端口的不同,只在于它们具有不同的的地址。
优点:①CPU对I/O端口的读/写操作可以使用全部存储器的读/写操作指令,也可以用对存储器的不同寻址方式来对I/O端口中的信息,直接进行算术、逻辑运算及循环、移位等操作。
1.单片机串行通信的概述在通信领域内,有两种数据通信方式:并行通信和串行通信。
随着计算机网络化和微机分级分布式应用系统的发展,通信的功能越来越重要。
通信是指计算机与外界的信息传输,既包括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传输,也包括计算机与外部设备,如终端、打印机和磁盘等设备之间的传输。
串行通信是指使用一条数据线,将数据一位一位地依次传输,每一位数据占据一个固定的时间长度。
其只需要少数几条线就可以在系统间交换信息,特别使用于计算机与计算机、计算机与外设之间的远距离通信。
使用串口通信时,发送和接收到的每一个字符实际上都是一次一位的传送的,每一位为1或者为0。
在串行通信中,把通信接口只能发送或接收的单向传送办法叫单工传送;而把数据在甲乙两机之间的双向传递,称之为双工传送。
在双工传送方式中又分为半双工传送和全双工传送。
半双工传送是两机之间不能同时进行发送和接收,任一时该,只能发或者只能收信息。
51系列单片机有一个可编程的全双工串行通信接口,它可作异步接收发送器用,也可做同步移位寄存器用,其帧格式可有8位、10位或11位,并能设置各种波特率,给使用带来很大的灵活性。
51系列单片机有两个物理上独立的接收、发送缓冲器SBUF,它们只占用同一地址99H,可同时发送、接送数据。
发送缓冲器只能写入,不能读出,接收缓冲器只能读出、不能写入。
串行发送接收的速率与波特率发生器产生的移位脉冲同频。
51系列单片机用定时器T1或直接用CPU时钟作为通信波特率发生器的输入,在串行接口的不同工作方式中,波特率发生器从两个输入信号中选择一个分频,产生移位脉冲来同步串口的接收和发送,移位脉冲的速率即是波特率。
接收器是双缓冲结构,在前一个字节被从接收缓冲器SBUF读出之前,第二字节即开始被接收。
但是,若在第二个字节接收完毕后,前一个字节还未被CPU 读取的话,第二个字就会覆盖第一个字节,造成第一个字节的丢失。
接收器是双缓冲结构,串行口的发送和接收都是以特殊功能寄存器SBUF的名义进行读或写的。
1.6 主机主 存CPUALUCUI/O设备第 1 章冯·诺依曼计算机的特点是什么?答:冯·诺依曼计算机的特点可归纳为如下六点:1) 计算机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五大部件组成; 2) 指令和数据以同等地位存于存储器,可按地址寻访; 3) 指令和数据均用二进制数表示; 4) 指令由操作码和地址码组成;5) 采用存储程序思想。
指令在存储器内顺序存放,通常自动顺序取出执行; 6) 机器以运算器为中心。
画出计算机硬件组成框图,说明各部件的作用及计算机硬件的主要技术指标? 答:1)框图如下:现代计算机可以认为由三大部分组成: CPU 、I/O 设备及主存储器。
其中, CPU 与主存储器合起来,称为主机, I/O 设备又可称为外部设备。
2) 各部件的作用✓ CPU 包括运算器和控制器两个部分;其中, ALU 是运算器的核心器件,用来完成算数和逻辑运算;CU 是控制器的核心器件,用来解释存储器中的指令,并发出各种操作命令来执行指令。
✓ 主存储器用来存放程序和数据,它可以直接与 CPU 交换信息; ✓I/O 设备受 CPU 控制,用来完成相应的输入输出操作。
3) 主要技术指标机器字长、存储容量和运算速度。
参考答案要点:CPU 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来区分访存取来的指令和数据。
1) 时间层面:在取指周期(或运行取指微程序)内,由 PC 提供访存地址,取来的即为指令;在执行周期(或运行执行周期相对应的微程序段)内,由指令的地址码部分提供访 存地址,取来的即为操作数,也就是数据。
2) 空间层面:取来的机器指令应存放在指令寄存器,而取来的数据(或操作数)则应该存放在以累加器为代表的通用寄存器内。
第 4 章1.11、计算机是如何区分存储器中的指令和数据的? 1.54.3 存储器的层次结构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要分这些层次?计算机如何管理这些层次?答案要点:1)存储器的层次结构主要体现在Cache —主存和主存—辅存这两个存储层次上。
CANopen从站协议范文在stm32分析和说明1CANopen是一种架构在控制局域网路(ControlAreaNetwork,CAN)上的高层通讯协定,其协议在嵌入式系统及单片机上广泛使用,是工业控制常用到的一种现场总线。
依靠CANopen协议集的支持,可以对不同的从站设备通过总线进行配置和系统重构。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国内对CANopen协议的研究深入,CANopen协议会在各个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2CANopen对象字典介绍及设计对象字典(od:objectdictionary)是CANopen协议的核心。
对象字典(od:objectdictionary)是一个有序的对象组;每个对象采用一个16位的索引值来寻址,为了允许访问数据结构中的单个元素,同时定义了一个8位的子索引。
通过接收主站发送的SDO(服务数据对象)报文,可以设置从站的对象字典,主要对象字典请参见表1。
从站在做事件处理时通常会读取对象字典,根据对象字典里的数据进行事件处理。
譬如从站的1017索引是记录从站发送心跳包的时间间隔。
当从站程序运行时并且从站是准备、停止、运行状态时,程序会查找1017索引的0号子索引里的数据进行处理。
如果里面有数据的话(假设数据为2000),程序则会根据数据所设置的时间通过定时器判断来每2000毫秒发送心跳包。
表1从站主要对象字典介绍以下是建立6003索引的代码案例,并且里面的数据是(2.78593)某100000的代码片UNS32AIdata=(2.78593)某100000;//要写入索引数据taticUNS8highetSubInde某_6003=0;//子索引为:1个(从0开始计数)ubinde某Inde某6003[]={{RW,uint32,izeof(UNS32),(void某)&AIdata}};//建立索引的读写属性,数据类型,数据大小,索引数据3NMT节点管理介绍及设计NMT(网络管理,Networkmanagement)会定义(设备内部)从站的状态变更命令(如启动设备或停止设备)、侦测远端设备故障情形等。
中断异常处理流程1.特殊中断响应与返回系统运行时,特殊可能会随时发生。
当一个特殊出现以后,ARM微处理器会执行下列几步操作:1) 将下一条指令的地址存入相应连接寄存器LR,以便程序在处理特殊返回时能从正确的位置重新开始执行。
2) 将CPSR复制到相应的SPSR中。
3) 根据特殊类型,强制设置CPSR的运行模式位。
4) 强制PC从有关的特殊向量地址取下一条指令执行,从而跳转到相应的特殊处理程序处。
这些工作是由ARM 内核完成的,不需要用户程序参与。
特殊处理完毕之后,ARM 微处理器会执行下列几步操作从特殊返回:1) 将连接寄存器LR的值减去相应的偏移量后送到PC中。
2) 将SPSR复制回CPSR中。
3) 若在进入特殊处理时设置了中断禁止位,要在此清除。
这些工作务必由用户在中断处理函数中实现。
为保证在ARM处理器发生特殊时不至于处于未知状态,在应用程序的设计中,首先要进行特殊处理。
使用的方式是在特殊向量表中的特定位置放置一条跳转指令,跳转到特殊处理程序。
当ARM处理器发生特殊时,程序计数器PC会被强制设置为对应的特殊向量,从而跳转到特殊处理程序。
当特殊处理完成以后,返回到主程序继续执行。
能够认为应用程序总是从复位特殊处理程序开始执行的,因此复位特殊处理程序不需要返回。
2.特殊处理程序设计2.1 特殊响应流程由于向量表的限制,只能有一条指令B完成32MB范围内的跳转,并不能保证所有的特殊处理函数都位于32MB范围内。
为了扩展跳转范围,需要二次跳转才能把特殊处理函数的地址传送给PC。
特殊处理调用关系如图1所示。
三星公司网站提供了test2410_r11软件包,其中2410init.s有如下代码:HandlerXXXsub sp,sp,#4 ;减少sp,储存跳转地址stmfd sp!,{r0} ;将工作寄存器压入堆栈ldr r0,=HandleXXX ;将HandleXXX地址放入r0ldr r0,[r0] ;将中断程序入口地址放入r0str r0,[sp,#4] ;将中断程序入口地址压入堆栈ldmfd sp!,{r0,pc} ;将工作寄存器与中断程序入口地址弹出到r0与PC图1特殊处理调用同时在RAM中定义了存有中断程序入口地址表_ISR_STARTADDRESS:AREA RamData, DA TA, READWRITE^ _ISR_STARTADDRESSHandleReset # 4HandleUndef # 4HandleSWI # 4HandlePabort # 4HandleDabort # 4HandleReserved # 4HandleIRQ # 4HandleFIQ # 4通常HandlerXXX位于程序入口地址32MB范围内,HandleXXX是以_ISR_STARTADDRESS为基地址的RAM中地址。
第一讲:第六章I/O接口原理-接口、端口、编址回顾:微机系统的层次结构,CPU、主机、接口电路及外部设备之间的结构关联,输入/输出的一般概念。
重点和纲要:微机系统主机与外部设备之间的数据传送,包括I/O端口的寻址方式,输入/输出的传送控制方式。
讲授内容:6. 1 输入/输出数据的传输控制方式一、输入/输出的一般概念1.引言输入/输出是微机系统与外部设备进行信息交换的过程。
输入/输出设备称为外部设备,与存储器相比,外部设备有其本身的特点,存储器较为标准,而外部设备则比较复杂,性能的离散性比较大,不同的外部设备,其结构方式不同,有机械式、电动式、电子式等;输入/输出的信号类型也不相同,有数字信号,也有模拟信号;有电信号,也有非电信号;输入/输出信息的速率也相差很大。
因此,CPU与外部设备之间的信息交换技术比较复杂。
CPU与外设之间的信息交换,是通过它们之间接口电路中的I/O端口来进行的,由于同一个外部设备与CPU之间所要传送的信息类型不同,方向不同,作用也不一样(例如数据信息、状态信息、控制信息、输入/输出等),所以接口电路中可以设置多个端口来分别处理这些不同的信息。
2.输入/输出端口的寻址方式微机系统采用总线结构形式,即通过一组总线来连接组成系统的各个功能部件(包括CPU、内存、I/O端口),CPU、内存、I/O端口之间的信息交换都是通过总线来进行的,如何区分不同的内存单元和I/O端口,是输入/输出寻址方式所要讨论解决的问题。
根据微机系统的不同,输入/输出的寻址方式通常有两种形式:(1).存储器对应的输入、输出寻址方式这种方式又称为存储器统一编址寻址方式或存储器映象寻址方式。
方法:把外设的一个端口与存储器的一个单元作同等对待,每一个I/O端口都有一个确定的端口地址,CPU与I/O端口之间的信息交换,与存储单元的读写过程一样,内存单元与I/O端口的不同,只在于它们具有不同的的地址。
优点:①CPU对I/O端口的读/写操作可以使用全部存储器的读/写操作指令,也可以用对存储器的不同寻址方式来对I/O端口中的信息,直接进行算术、逻辑运算及循环、移位等操作。
②内存与外设地址的分配,可以用统一的分布图。
③不需要专门的输入、输出操作指令。
缺点:①内存与I/O端口统一编址时,在地址总线根数一定的情况下,使系统中实际可以直接寻址的内存单元数减少。
②一般情况下,系统中I/O端口数远小于内存单元数,所以在用直接寻址方式来寻址这些端口时,要表示一个端口地址,必须用与表示内存单元地址相同的字节数,使得指令代码较长,相应地读/写执行时间也较长,这对提高系统的运行速度是不利的。
Mortorola公司的M6800CPU等均采用这种寻址I/O端口的方式。
3. CPU与外设之间所传送的信息类型CPU与I/O端口之间所交换的信息,可以有下列几种类型:①数据信息:包括数字量、模拟量、开关量等,可以输入、也可以输出②状态信息:这是I/O端口送给CPU的有关本端口所对应的外设当前状态的信息。
供CPU进行分析、判断、决策。
③控制信息:这是CPU送给I/O端口的控制命令,使相应的外部设备完成特定的操作。
数据信息、状态信息和控制信息是不同类型的信息,它们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
但在8086/8088微机系统中,这三种不同类型的信息的输入、输出过程是相同的。
为了加以区分,可以使它们具有不同的端口地址,在端口地址相同的情况下,可以规定操作的顺序,或者在输入/输出的数据中设置特征位。
二、CPU与外设之间输入/输出数据的传输控制方式CPU与外设之间传输数据的控制方式通常有三种:程序方式、中断方式和DMA方式。
1.程序方式指用输入/输出指令,来控制信息传输的方式,是一种软件控制方式,根据程序控制的方法不同,又可以分为无条件传送方式和条件传送方式。
①无条件传送方式条件:利用程控方式与外设交换信息时,如果输入/输出的时刻,都可以保证外设总是处于“准备好”状态,则可以直接利用输入/输出指令进行信息的输入/输出操作。
图5-1如图5-1,从硬件电路上来看:输入:加三态缓冲器(控制端由地址译码信号和RD信号选中,CPU用IN指令)输出:加锁存器(控制端由地址译码信号和WR信号选中,CPU用OUT指令)这种方式下的硬、软件设计都比较简单,但应用的局限性较大,因为很难保证外设在每次信息传送时都处于“准备好”状态,一般只用在诸如开关控制、七段数码管的显示控制等场合。
②条件传送方式又称查询方式,即通过程序查询相应设备的状态,若状态不符合,则CPU 不能进行输入/输出操作,需要等待;只有当状态信号符合要求时,CPU才能进行相应的输入/输出操作。
一般外设均可以提供一些反映其状态的信号,如对输入设备来说,它能够提供“准备好”(“READY”)信号,“READY”=1 表示输入数据已准备好。
输出设备则提供“忙”(“BUSY”)信号,“BUSY”=1表示当前时刻不能接收CPU来的数据,只有当“BUSY”=0时,才表明它可以接受来自于CPU的输出数据。
过程:✧输入操作的程序流程如图5-2所示:对READY的状态查询,是通过读状态端口的相应位来实现的,输出的情况亦大致相同,这种传送控制方式的最大优点是,能够保证输入/输出数据的正确性。
✧输入接口以输入设备将数据送入锁存,发选通信号开始,→READY=1→CPU查询(读READY)→读数据→清除READY。
见图5-3 图5-2✧输出接口CPU送数据至锁存器,发选通信号,→a。
通知外设取数据;→b。
BUSY →输出设备取完数据→ACK→清BUSY→CPU查询。
见图5-4图5-3图5-4例1 假设从某输入设备上输入一组数据送缓冲区,接口电路如图5-3,若缓冲区已满则输出一组信息“BOFFER OVERFLOW”,然后结束。
设该设备的启动地址为0FCH,数据端口为0F8H,状态端口为FAH。
程序如下:DATA SEGMENTMESS1 DB “BUFFER OVERFLOW”,“$”BUFF DB 60 DUP(?)DATA ENDSCODE SEGMENTASSUME CS:CODE,DS:DATASTART:MOV AX,DATAMOV DS,AXMOV BX,OFFSET BUFF ;送缓冲区指针MOV CX,60 ;送计数初值OUT 0FCH,AL ;启动设备WAIT:IN AL,OFAH ;查询状态,若为0,则等待TEST AL,01HJZ WAITIN AL,0F8H ;输入数据MOV [BX],ALINC BXLOOP WAIT ;检测缓冲区是否满,不满再输入MOV DX,OFFSET MESS1 ;缓冲区满,输出标志字符串MOV AH,09HINT 21HMOV AH,4CHINT 21HCODE ENDSEND START优先级问题当CPU需对多个设备进行查询时,就出现了所谓的优先级问题,即究竟先为哪个设备服务,一般来讲,在这种情况下都是采用轮流查询的方式来解决,如图5-5所示这时的优先级是很明显的,即先查图5-5询的设备具有较高的优先级。
但这种优先级管理方式,也存在着一个问题,即某设备的优先级是变化的,如当为设备B服务以后,这时即使A已准备好,它也不理睬,而是继续查询C,也就是说A的优先地位并不巩固(即不能保证随时处于优先)。
为了保证A随时具有较高的优先级,可采用加标志的方法,当CPU 为B服务完以后,先查询A是否准备好,若此时发现A已准备好,立即转向对A的查询服务,而不是为C设备服务。
第二讲:I/O接口原理-中断方式、DMA方式回顾:微机系统主机与外部设备之间的数据传送,包括I/O端口的寻址方式,输入/输出的传送控制方式。
重点和纲要:I/O接口原理(中断方式、DMA方式)。
讲授内容:1. 中断传送方式(1)为什么要采用中断传送方式从查询式的传输过程可以看出,它的优点是硬件开销小,使用起来比较简单。
但在此方式下,CPU要不断地查询外设的状态,当外设未准备好时,CPU就只能循环等待,不能执行其它程序,这样就浪费了CPU的大量时间,降低了主机的利用率。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我们提出了中断传送方式:即当CPU进行主程序操作时,外设的数据已存入输入端口的数据寄存器;或端口的数据输出寄存器已空,由外设通过接口电路向CPU发出中断请求信号,CPU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暂停执行当前正在执行的主程序,转入执行相应能够进行输入/输出操作的子程序,待输入/输出操作执行完毕之后CPU即返回继续执行原来被中断的主程序。
这样CPU就避免了把大量时间耗费在等待、查询状态信号的操作上,使其工作效率得以大大地提高。
能够向CPU发出中断请求的设备或事件称为中断源。
微机系统引入中断机制后,使CPU与外设(甚至多个外设)处于并行工作状态,便于实现信息的实时处理和系统的故障处理。
中断方式的原理示意图如图5-6所示。
(2)中断方式下的接口电路图5-6中断方式提高了CPU的工作效率,但是它同时也提高了系统的硬件开销。
因为系统需增加含有中断功能接口电路,用来产生中断请求信号。
以输入方式为例,接口电路如图5-7所示。
图5-7数据输入的过程:当外设发STB→数据入锁存器,中断请求触发器置1→若没有屏蔽则产生INTR→CPU满足条件(允许中断;指令执行完)发INTA→(进入中断服务子程序)读数据,发RD,和地址→清中断请求触发器,数据送D0~D7。
(输出过程请自己思考)(3)中断优先级问题的提出:当系统中有多个设备提出中断请求时,就有一个该响应谁的问题,也就是一个优先级的问题,解决优先级的问题一般可有三种方法:软件查询法、简单硬件方法及专用硬件方法。
下面分别介绍:①软件查询法只需有简单的硬件电路,如将A、B、C三台设备的中断请求信号“或”后作为系统INTR,这时,A、B、C三台设备中只要至少有一台设备提出中断请求,都可以向CPU发中断请求。
进入中断服务子程序后,再用软件查询的方式分别对不同的设备的服务,查询程序的设计思想同查询式,查询的前后顺序就给出了设备的优先级,框图如图所示。
②简单硬件方法以链式中断优先权排队电路为例,基本设计思想:将所有的设备连成一条链,靠近CPU的设备优先级最高,越远的设备优先级别越低,则发出中断响应信号,若级别高的设备发出了中断请求,在它接到中断响应信号的同时,封锁其后的较低级设备使得它们的中断请求不能响应,只有等它的中断服务结束以后才开放,允许为低级的设备服务。
如图所示。
③专用硬件方式采用可编程的中断控制器芯片,如Intel8259A。
图5-11 中断控制器的系统连接有了中断控制器以后,CPU的INTR和INTA引脚不再与接口直接相连,而是与中断控制器相连,外设的中断请求信号通过IR0~IR7进入中断控制器,经优先级管理逻辑确认为级别最高的那个请求的类型号会经过中断类型寄存器在当前中断服务寄存器的某位上置1,并向CPU发INTR请求,CPU发出INTA信号后,中断控制器将中断类型码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