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公积金制度介绍
- 格式:ppt
- 大小:1.00 MB
- 文档页数:36
新加坡完善的公积金制度新加坡公积金的设立,是为退休和掉去工作能力的人士提供财政上和生活上的保障,公积金是一套全面的社会储蓄保障方案,保障人民保健的需求,退休后的生活所需,购屋帮助,及教育保险等的撑持。
在公积金的条例下,雇主和雇员须共同缴纳,就业淮证和工作淮证持有人那么不须缴交公积金, 五十五岁以下的新加坡公民和住满两年以上的永久居民员工, 员工每月供款为20%,雇主须缴交12%;永久居民员工首年供款为3%, 雇主交5%, 翌年雇员交9%,雇主交15%;之后那么按照正常的缴交率缴纳公积金;当局已逐渐方案雇主的缴交率上升到20%的本来程度。
公积金户口公积金户口共分为普通户口、保健储蓄户口和出格户口:1) 普通户口的存款可用来购置住用财产,如建屋开展局新组屋和私人屋子,此外也可用来购置保险,如家庭保险和家属保险,会员也可以把存款投资在于经批准的股票、债券、单元信托,基金办理和黄金等, 普通户口的存款亦可用于帮助子女或本身的大专教育上的学费开资,它亦可用来支付当地六所大专学府所有全日制学位于文凭课程的学费;2) 保健储蓄户口:保健储蓄户口的存款可用于在会员,配偶、孩子、父母和祖父母的住院费,他们的祖父母必需是新加坡公民或永久居民;此外,公积金会员也可以用这个户口里的存款支付;健保双全保险方案"的保费;这个保险方案是确保会员在患上沉痾须持久住院或接受治疗时,有能力应付庞大的医药费;3) 出格户口:出格户口中的存款将保留在户口里,作为退休、养老和应急之需要。
公积金利率一般情况下,公积金存户的储蓄利率是和市场上的利率相应的,但在公积金的法规保障下,公积金的存户包管可获得至少二点五的存款利率,而较长的储蓄方案,更可额外获得更高的利率。
公积金提款存户可在春秋达五十五岁后,提取公积金户口内的存款, 但法规规定下,户口内仍须保留一笔最低存款作为大哥时的底子保障,除了五十五岁可提取存款外,永久离开新加坡或终身残废及神智不清的情况下亦可提取公积金存款,另一方面, 如果会员在五十五岁后仍继续工作,会员可在每隔三年后提取存款,即在五十八岁,六十一岁或六十四等。
三、新加坡的住房保障制度(一)住房公积金制度公积金是公共住房建设的资金来源,使政府能循环滚动地建设公共住房,同时可以帮助中低收入者在购房时支付首付款和分期付款,这种强制储蓄的手段保证了公房建设资金的滚动利用。
作为社会保障储蓄的一种形式,公积金制度是新加坡政府与1955年建立的一项强制储蓄制度。
国家机关或者私人机构的雇主和雇员须以雇员月薪的一定比例缴纳公积金存入中央公积金局的个人账户,政府在建造和出售“组屋”时充分利用这一制度。
(二)政府“组屋”建造新加坡政府在住房保障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其每五年制定一个建屋计划,新建成的房屋称为“组屋”,为确保计划的顺利实施,政府除了专门拨出国有土地和适当地征用私人土地以供房屋发展局建房之用外,还提供低息贷款的形式,给予房屋发展局资金支持。
目前新加坡的房屋90%以上由政府出资建造的,“组屋”为全体公民提供了住房保障。
(三)“组屋”的合理配售在新加坡购买或租住“组屋”的人,初期以登记的先后顺序获得住房。
后期改为订购制度。
政府每季度公布一次建房计划,定购并申请房屋的人进行抽签,中签后经过购房审查交付订金后随即签订购房合同,并交付房价的首付款。
一般两年左右可以住上新房。
这种办法缩小了各地区、各类型住房的供求差距。
此外,新加坡政府还制定了严格的申请和审查制度,以有效防止利用“组屋”进行投机活动的行为发生。
(四)分级补贴政策新加坡政府严格按家庭收入情况来确定享受住房保障的水平,以各种形式向中低收入者提供分级住房补贴,帮助中低收入者购房。
政府针对购买不同住房面积的家庭,制定了不同程度的优惠政策。
对无力购房的家庭,政府允许其租用“组屋”,待有能力买房时再给予优惠。
新加坡政府还规定在住房翻新时,给予的津贴与居住面积的大小成反比,以缓解社会住房压力和倡导节约。
(五)法律法规为了保证住房保障制度的措施顺利实施,新加坡政府制定了细致而周全的法律法规如《新加坡改造法令》、《建屋与发展法》等。
对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的几点思考对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的几点思考中央公积金制度是具有新加坡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
它的基本内容是:强制性地规定雇主和雇员将收入的一部分上缴给中央公积金局,通过建立中央公积金来为每一个雇员提供全面的社会福利保障。
公积金局每月收缴的公积金经过计算记入每个会员的个人账户中。
目前,会员的个人账户分为三个:普通账户,用于购房、投资、教育等;保健账户,用于支付住院医疗费用和重病医疗保险;特别账户,只限于养老和特殊情况下的紧急支付,一般在退休前不能动用。
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是以个人账户为标志,强制储蓄的保障模式。
该制度不仅解决了新加坡的养老难题,而且对新加坡的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证,现在通常被认为是东亚乃至世界范围内养老保险制度成功运行的典范。
笔者对新加坡公积金制度特点的一些认知,简单归纳以下几点体会:一、实施时间较早,涵盖面广新加坡1955年开始实施中央公积金制度,同年,成立了中央公积金局,负责整个公积金的管理运行。
中央公积金制度的建立,初衷是为年迈退休的雇员提供养老金,只是一个简单的养老储蓄制度。
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央公积金制度也从单纯的为退休人员提供生活保障的强制性储蓄计划,逐步发展演变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包括养老、住房、医疗的制度;同时,还根据各个时期的具体情况,制定了一些规定或补充办法逐步完善扩大的公积金的使用范围,以适应当时社会和个人的需要。
二、基金管理规范,运作良好新加坡公积金制度的高效运行是在法律的规定下进行的,公积金制度运作的法律依据是1953年通过的“公积金法令”。
同期成立的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局是公积金制度的管理机构,它是隶属于劳工部的一个具有独立的、具有半官方性质的管理机构。
中央公积金局只是一个行政机构,负责公积金的行政管理,公积金的具体运营是由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投资运营。
新加坡通过中央公积金局对公积金进行统一的企业化管理。
国外住房公积金制度分析与借鉴[提要]我国的住房公积金制度作为福利性住房政策的重要实践,为改善人民的住房生活水平和提高国民福祉发挥了重要作用。
向美国、德国、新加坡等典型国家学习,借鉴其先进经验,对更好地完善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典型国家;住房公积金制度;借鉴一、国外典型国家住房公积金相关制度(一)新加坡中央公积金模式。
新加坡在1955年率先建立中央公积金制度,政府一开始采用强制性储蓄的资金管理运营模式,实现以合理方式解决处理中低收入群体居民的社会保障目的。
与此同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配套法律、法规和政策,形成了较有特色的中央公积金制度体系。
1965年,新加坡在原有中央公积金制度基础上,扩大了中央公积金制度的适用范围,将中央公积金由单纯养老保险范畴扩大到购房、医疗保健等方面,整体来说,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在帮助当地居民提高住房水准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具体表现为将住房公积金制度用中央公积金法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包括严格的法律制度、动态的管理制度和完善的运行机制三方面为主要内容的特色公积金制度,采用雇员贷款是从银行获得,但购房或装修的贷款的偿还则是从雇员个人的储蓄基金中支出的这样一种运作模式,购房金额无最高限额要求,住房首付和此后还款均从住房公积金中支取,并且将职工的养老保障纳入公积金的保障范围。
(二)美国住房保障制度资本和证券市场特色。
美国主要利用其国内发达的证券市场和先进的市场经济发展理念处理国内居民的住房保障问题。
美国政府除了借鉴和吸收住房福利主义政策精髓外,还主要利用其国内发达的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提供的便利,创新发展了如房屋抵押贷款等形式,给本国居民购买自有住房提供资本条件和平台,同时,美国政府也可以此为契机,拉动本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另外,美国政府还积极通过财政和金融等手段,如提供各种金融性政策优惠,包括降低利率或对某些特定居民免征所得税,对中低收入群体进行购房补贴等一系列的福利主义补贴或支持,鼓励民间群体积极购房。
新加坡退休政策随着人们寿命的延长和老龄人口比例的不断增加,退休问题已经成为全球许多国家关注的焦点。
新加坡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经济体,也面临着老年人福利和退休政策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新加坡的退休政策,包括退休金计划、医疗保健和老年福利。
一、新加坡的公积金制度新加坡的退休金计划主要依靠中央公积金(CPF)制度。
CPF是一种雇员和雇主共同缴纳的强制性储蓄计划,旨在提供养老金、住房和医疗保健等福利。
雇员的CPF储蓄是通过雇主直接从工资中扣除的,而雇主也需要缴纳一定比例的CPF。
这种制度确保了雇员在退休时拥有一定的资金来源。
二、CPF的运作方式CPF根据雇员的年龄和收入进行不同比例的缴纳,其中一部分资金用于养老金,另一部分用于住房和医疗保健。
CPF的运作方式如下:1. 养老金:CPF将一定比例的资金投资于养老基金,资金在雇员退休时以养老金的形式支出。
根据雇员的年龄和工作年限,CPF会为雇员提供一定数额的养老金。
2. 住房:CPF允许雇员使用部分储蓄来购买住房。
雇员可以使用CPF积蓄来支付首付款,此外CPF也为购房者提供贷款服务。
这种方式有效支持了新加坡人民的住房需求。
3. 医疗保健:CPF还用于支付雇员和其家属的医疗费用。
雇员可以使用CPF积蓄来支付诊疗费用、购买医疗保险以及获取其他医疗服务。
三、退休年龄和福利待遇新加坡的退休年龄通常为65岁,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政府计划逐步提高退休年龄至67岁。
此外,新加坡还提供一项名为“重新就业计划”的政策,允许雇员在退休后继续工作,从而延迟领取养老金,以获得更高的福利待遇。
退休后,雇员可以选择一次性领取全部养老金或按月领取。
领取养老金的金额取决于雇员在退休前的工作年限和年平均工资。
此外,CPF 还提供其他福利待遇,包括长者津贴、老年人医疗津贴和残疾人津贴等,以确保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四、挑战和改革尽管新加坡的退休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退休金支付压力不断增加。
新加坡公积金CPF介绍大全CPF(Central Provident Fund)中文可译为中央公积金,是一项新加坡政府建立的面向所有新加坡公民以及永久居民的社会保障储蓄计划,每一位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都有自己的CPF账号。
CPF一共分三个户头,普通户头(Ordinary Account, OA),特别户头(Special Account, SA)以及医疗户头(Medisave Account)。
什么是公积金?公积金是指每位居民委自己的CPF账号所存入的金额,同时也包括雇主(如果有)为员工支付的金额(按照薪金的一定比例)。
对于雇主而言,无论是公司的正式员工还是兼职,只要其身份是公民和永久居民,且在公司月收入超过$50,就必须按照规定比例缴纳公积金,其中最高比例为雇主缴纳员工薪水的16%,员工缴纳本人薪水的20%。
(从2015年1月起,雇主比例将上调至17%)。
其分配计算如下:影响CPF缴纳数额的因素有公民和永久居民的个人工资,年龄以及拿绿卡的时间各个账户的用途?各个账户的用途:普通户头:主要用于日常需要,可用于购房,投资,教育,退休等等。
买房:普通账户可用于支付购买房产,最高可提取金额由所购买房屋价格以及房屋使用年限以及最年轻购买者的年龄决定。
如果使用CPF支付房产贷款,每月最多支付金额不可超过当月应支付贷款金额:投资:CPF有提供投资计划,即通过CPF授权的金融机构,购买具有风险的金融产品,但即使盈利,也将打入CPF帐户,无法提现;教育:CPF可用于个人以及配偶或子女的教育支出,即以贷款的形式支取OA户头(需支付利息并在学成后还款),支付配偶,子女或自己的全日制教育学费;医疗户头:主要用于医疗需要,可用于支付医院的病床费,门诊费,手术费治疗费以及某些获批准的医院的保健费。
每天最多可支付450新币。
医疗户头最高上限为45500新币,如果医疗户头金额达到上限,每月应转入医疗户头的金额会自动转入特别户头以供养老需要。
论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论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摘要: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是一种由政府通过立法强制个人储蓄,采取完全积累模式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这种制度为新加坡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研究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新加坡的社会保障体系由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两部分组成。
社会保险由国家强制实施个人储蓄的中央公积金制度构成,是新加坡社会保障体系的主体部分,也是其最具特色之处。
本文将简单分析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的的优越性、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启示,以便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稳定器和减震器的作用,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现实基础。
关键词:新加坡中央公积金意义启示一、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概述新加坡自1955年7月建立的中央公积金制度采用强制性储蓄模式,以备解决年老、残疾或死亡等急难问题。
所谓强制性储蓄模式,又可称为储蓄保险模式,是一种个人交纳保险费的社会保险制度。
这种模式强调雇员的个人缴费和个人账户的积累,退休者的社会保障权益来自于本人在工作期间的积累,且积累的资金通过投资基金进行运作。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新加坡政府把建立和完善中央公积金制度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为社会保障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几十年的实践和探索中,中央公积金制度已经演变为一种从管理体制到运行方式的完整体系,公积金的用途已扩大到住房、交通、保健、投资和教育等多方面,实现了”自我养老、居者有其屋、疾病有所治、人人有保障”的根本宗旨。
今天,中央公积金制度已发展成为新加坡全民社保制度,它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不具备再分配功能的养老金计划模式。
其基本内容是强制性规定雇工和雇员将收入的一部分上缴给中央公积金局,通过建立中央公积金来为每个雇员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障。
人们可以用公积金来支付医药费、住院费,支付养老金,购买住房,购买股票、债券。
新加坡对公积金的使用和管理非常严格,公积金制度的实施完全由中央公积金局依法独立操作。
●王秋良 胡伟 左小丽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 6第期价格与市场☆RI N D M R K T 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由政府、雇主、雇员三方参与,雇主和雇员按一定的比率缴交公积金,政府则为公积金缴交款及其利息提供免税政策。
同时由于公积金法规定公积金存款一定要投资在政府的债券中,政府就公积金的储备提供了保证,会员不必担心到时收不回存款。
政府的作用还体现在法律上的保障。
公积金由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局统一管理,每个公积金会员在公积金局都有普通帐户、特别帐户和保健帐户三个帐户。
新加坡公积金制度自从1955年建立推行以来,为新加坡老年公民提供了养老的自我生活保障,为社会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新加坡公积金制度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公积金会员从此制度中所得到的利益和实惠也越来越多。
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一、最低存款计划。
这一计划的宗旨是加强保障会员的公积金存款,以应付退休后的基本需求。
它是在1987年实施的。
规定会员退休后领取公积金存款时,必须保留31600新元。
如果夫妇俩都有公积金帐户,那么他们两人合起来的最低存款是31600新元的1.5倍,即47000新元。
最低存款额可以存在公积金退休帐户上,也可以向特准的保险公司买年金保险,或存入特准的银行领取较高的利息。
若存在退休帐户,会员60岁起每个月就可领取237新元的养老金;若购买年金保险,每月领取的年金会高于237新元,但有一定的风险,因为会员如果在购买年金后不久就死去,其余下的钱保险公司是不必支付给他的家属的。
若这种事情发生在存入退休帐户的情况下,其家属则可以领回余下的款项。
会员也可以用价值不低于36新元的产业抵押给公积金局取代最低存款。
如果会员变卖这部分产业,公积金局有权从变卖款中扣留31600新元作为会员的最低存款。
最低存款计划是一种基本保障。
由于公积金制度是1955年才开始实施的,且开始时缴交费较低,因此有许多年纪较大的会员没有最低存款,为此政府提出了一个补充计划。
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三种形式分析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主要有三种形式,分别是公积金制度、社会救助制度以及社会保险制度。
这三种形式相互配合,共同为新加坡人民提供了较为全面和可靠的保障。
先来说说公积金制度。
这可是新加坡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呢!新加坡的公积金制度覆盖面那叫一个广,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在职人员。
就拿我认识的一位在新加坡工作的朋友小李来说吧。
他在一家科技公司上班,每个月公司和他自己都会按照一定的比例向公积金账户缴纳资金。
这些钱会被分别存放在不同的账户里,比如养老账户、医疗账户、住房账户等等。
小李就常常跟我念叨,说这公积金制度让他心里特别踏实。
有一次他生病住院,原本还担心费用会很高,结果大部分都通过公积金的医疗账户给报销了,自己没花多少钱。
他感慨说,这公积金制度真的是关键时刻能派上大用场。
再来讲讲社会救助制度。
新加坡的社会救助制度主要是为那些收入特别低、生活确实有困难的人群提供帮助。
比如说,有一位独自带着孩子生活的单亲妈妈王女士,她因为身体不好没办法工作,家里的经济状况特别糟糕。
这时候,社会救助制度就发挥作用了。
政府给她提供了一定的生活补贴,还有孩子上学的费用减免。
这让王女士和孩子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孩子也能继续接受教育。
最后是社会保险制度。
在新加坡,社会保险制度主要是针对一些特定的风险,比如工伤、失业等。
就像我听说的一个例子,有个叫老张的工人在工作中不小心受伤了,好在有社会保险,他不仅得到了及时的治疗,在养伤期间还能领取一定的补贴,不至于让家庭陷入经济困境。
总的来说,新加坡的这三种社会保障制度形式各有特点,相互补充。
公积金制度像是一个长期的储蓄计划,为人们的未来生活打下基础;社会救助制度则像是一把及时的保护伞,为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们遮风挡雨;社会保险制度则像是一份特殊的保险,为人们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风险提供保障。
新加坡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虽然不是完美无缺的,但确实为很多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未来,也许它还会继续创新和发展,为新加坡人民带来更多的福祉。
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介绍新加坡的社会保障体系由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两部分组成。
社会保险由国家强制实施个人储蓄的中央公积金制度构成,是新加坡社会保障体系的主体部分,也是其最具特色之处。
社会福利是指政府对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成员给予救助,如对穷人发放津贴和救助金,它是社会保障体系的辅助部分。
一、中央公积金制度的建立和发展1955年7月1日,中央公积金制度正式建立并实施。
最初,公积金制度所包括的劳动者是指受雇于同一雇主、时间在一个月以上的工人,不包括临时工及独立劳动者,也只是一个强制性的储蓄计划,保障的范围也只涉及公积金会员退休或因伤残丧失工作能力后的基本生活。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加坡政府在原有储蓄计划的基础上,又推出了一系列公积金计划,包括的范围除养老保险外,还包括住房、医疗、教育、投资增值等多个方面,如1968年推出的“公共组屋计划”、1984年推出的“医疗储蓄计划”、1995年推出的“填补医疗储蓄计划”等等。
二、中央公积金制度的组织和实施1、缴费率雇主和雇员都向中央公积金缴费。
1955年的缴费率为10%(雇主和雇员各缴纳5%),1968年上升到13%,1984年达到50%,目前基本稳定在40%,其中雇主缴17%,雇员缴23%.但由于公积金制度规定其会员可以将一部分积累额购买住房、股票和支付教育及住院医疗费用,因此,实际用于养老的公积金远低于40%的缴费率。
为了避免公积金过多用于其他支付而影响养老保险,1987年政府规定,达到55岁后必须在其公积金账户中保留一笔最低存款,以充分保证60岁退休后可以购买相当于社会平均收入25%的最低终身年金。
2、中央公积金的构成中央公积金是一个完全积累的强制储蓄计划。
55岁以下会员的个人账户一分为三,普通账户、医疗账户和特别账户。
普通账户的储蓄可用于住房、保险、获准的投资和教育支出;医疗账户用于住院费支出和获准情况下的医疗项目支出;特殊账户中的储蓄用于养老和紧急支出。
新加坡公积金制度
新加坡的公积金制度是指通过强制性储蓄,帮助公民储备养老金、购房和应急资金。
该制度由新加坡住房发展局(HDB)管理,所有合法工作者都被要求缴纳强制性公积金(CPF)。
在新加坡,每个合法的工作者都必须在年满16岁时开始缴纳CPF。
CPF根据工资水平的不同,以一定的比例从员工的薪水中扣除,同时雇主也需要按比例缴纳CPF。
这些款项将存入个人CPF账户中,被用于退休金、购房和医疗保险等用途。
新加坡的公积金制度是基于三支柱的原则。
第一支柱是强制性公积金,即上述提到的CPF。
第二支柱是辅助储蓄计划,其中包括私人储蓄、保险和其他金融产品。
这些储蓄可以作为个人的养老金和其他目的。
第三支柱是公司退休金计划,由雇主提供给雇员的福利计划。
公积金制度的主要目标是促进个人的储蓄和投资,并为社会福利提供保障。
公积金账户的资金可以用于购买新加坡的公共住房,这是许多新加坡人实现自己住房梦想的重要途径。
此外,公积金账户资金也可以用于支付医疗保险、养老金和子女教育费用等。
新加坡的公积金制度也具有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公积金账户的资金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提前支取,比如购买第一个住房、支付医疗费用或在60岁以后提取退休金。
此外,个人还可以选择将公积金账户中的一部分资金投资于股票、基金等金融产品,以期获得更高的回报。
总的来说,新加坡的公积金制度是一种有效的储蓄和投资工具,为公民提供了养老金、购房和应急资金等重要保障。
通过强制性储蓄和多层次的储蓄和投资方式,该制度不仅帮助个人实现各种生活目标,也促进了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
新加坡的公积金制度从1957年开始,新加坡政府为了向失去工作能力的公民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实行了公积金制度。
经过40年的调整和改善,这一制度逐渐成为集养老,保健、住房、家庭保障等多种功能为一身的综合性社会保障体系。
新加坡的积金制度实行会员制,所有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无论是雇员,都必须按雇员月薪的一定比例缴交强制性的公积金,并按月存入雇员户下。
1957年开始建立公积金制度时公积金缴交率为雇员月薪的10%;随着经济的发展,公积金缴交率逐渐提高,最高时达到50%;从1994年7月1日起,公积金的缴交率为雇员月薪的40%,但最高不得超过2400新元。
缴交的公积金款项被分别存入普通户头,保健储蓄户头和特别户头,分别用以支付购房,医疗、子女教育费,本人退休后的养老金和应急。
随着缴费人年龄的增长,缴交的公积金款在三个户头中的分配比例会发生变化,存入保健储蓄户头的比例将逐渐提高。
按照法律规定公积金存款的利率不得低于2.5%,其中特别户头存款的利率,可比普通户头高出1.25个百分点,而且这部分利息收入免交所得税。
任何人不得将公积金存款扣押抵债。
会员在到达55岁时,除保留一笔最低存款作为晚年之用外,其余公积金存款可全部提出。
如果会员终身残废或永远离开新加坡,可以提前提取公积金存款。
如果会员在规定年龄前不幸逝世,他的公积金存款可移交指定受益人继承。
会员可以从60岁开始按月从最低存款中领取基本生活费用。
政府鼓励已达退休年龄但身体健康的会员继续工作,以使他们积蓄更多的公积金存款。
会员在退休时存款不足,可由其子女填补他的户头。
中央公积金制度在新加坡实行40多年来,对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它为国民提供了多样化的社会保障。
从受益范围上说,会员不仅可以利用公积金照料好自己,还可通过有关公积金计划,相应照顾配偶、子女和父母,甚至兄弟姐妹;并通过实施全国保障计划的方式,使不同收入层次的人都得到统筹的保障。
世界主要的住房公积金制度(一)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这其实就是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原型。
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建立于1955年7月,规定每个雇员都是中央公积金的会员,每个会员必须按其月薪的一定比例缴纳公积金。
公积金由雇员和雇主双方分担,按月存人雇员的账户。
参加公积金制度的会员,若永久离开新加坡,终身残废或达到55岁退休年龄方能领取公积金。
为了保证会员失去工作能力后能够支付基本生活费用,中央公积金局规定,普通户头的最低存款颇为3.38万元,只有在扣除这一最低存款额后,会员才有权动用余额进行各种投资。
目前中央公积金用途除了最初设想的为年老的雇员提供养老金以外,已扩大到住房、交通、保健、投资和教育等多个方面。
中央公积金制度解决住房问题的核心政策是鼓励居民自己购建房,把住房供给从国家低价出租改为国家建房,由住户分期付款购买。
推行住房自有权计划,一方面把原属国家所有的住房逐步转让给个人,另一方面对经济收人不同的家庭,实行不同的政策:对收入高的居民,国家不包其住房,使其住宅完全商品化;而对中低收人家庭,实行准商品模式,政府投资建造社会住宅.然后再按优惠条件出卖。
在新加坡,不论是国家兴建住宅还是个人购买住宅,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公积金。
雇员可以动用公积金储蓄作为购买住宅的首期付款;购房者从银行所借的住房贷款,可用每月缴纳的公积金分期还款。
这样,雇员购买住房的款项(首付款和从银行得到的贷款)都可用公积金储蓄偿付。
(二)日本的互助合作模式日本的互助合作模式,是指在日本金融市场中,民间金融机构在住宅信贷方面非常活跃,民间与官方相互结合的住房金融模式。
其模式的主要内容是:首先,重视建立官方的和官民结合的机构或组织,以保证政府住房政策、法令和计划的贯彻执行。
其次,建立具体贯彻执行政府政策的机构,如“住房金融公库”作为政府对住房进行资助的一种组织,行使政策性住房金融的职能。
第三,建立为政府制定政策出谋划策的咨询机构。
政府既对住宅建设投资给予资助,同时又大力扶植住房金融业务的发展,使得日本官民合作的特征更加明显,以及住房信贷市场更加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