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文言文知识点——词类活用
- 格式:docx
- 大小:15.70 KB
- 文档页数:2
八年级下册语文古文中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通假字窥谷忘反(通“返”,返回,回去)2、古今异义词一百许里(古义为“左右”,表示约数;今常指“应允”,“许多”,“或者”等。
)鸢飞戾天者(古义为“到,到达”,今常指“罪过”或“乖张”。
)经纶世务者(古义为为“筹划,治理”,今常指“政治规划”。
)3、一词多义绝天下独绝(形容词,绝妙。
)猿则百叫无(动词,停止。
)上负势竞上(动词,向上)横柯上蔽(方位名词,上边,上面)百一百许里(数词,十的十倍)猿则百叫无绝(数词,极言其多)4、词类活用风烟俱净(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净,散净)任意东西(名词用作动词,往东往西漂流)急湍甚箭(副词用作动词,快)猛浪若奔(动词用作名词,奔跑的马)互相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轩,争着向高处伸展。
邈,争着向远处伸展)《五柳先生传》1、古今异义词因以为号焉(古义为“以之为,把它作为”,两个词,今常用作一个词,认为)或置酒而招之(古义为“有时”,今常用作连词,表选择关系)造饮辄尽(古义为“往,到”,今常指“创造,制作”等)2、一词多义如亲旧知其如此(动词,像)晏如也(名词,……的样子)得家贫不能常得(动词,得到)忘怀得失(名词,得到的(东西))3、词类活用亦不详其姓字(形容词用作动词,详细地知道)亲旧知其如此(形容词用作名词,旧友,故友)《马说》1、通假字才美不外见(通“现”,显露,表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养)其真无马邪(通“耶”,吗)食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2、古今异义词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为“有时”,今常作连词,表选择关系)执策而临之(古义为“马鞭子”,今常指“政策、决策”等)3、一词多义食一食或尽粟一石(量词,顿,餐)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养)能安求其能千里也(动词,能够)虽有千里之能(名词,才能,能力)策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鞭子打)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子)4、词类活用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尽)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用作动词,行千里)策之不以其道(名词帮作动词,用鞭子打)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用作使动词,使……尽,竭尽)《送东阳马生序》1、通假字四支僵劲不能动(通“肢”,肢体)同舍生皆被绮绣(能“披”,披着)2、古今异义词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古义为“问”,今常指“敲”等)媵人持汤沃灌(古义为“热水”,今常指“汁水”等)略无慕艳意(古义为“欣羡”,今常指“鲜艳,艳丽”等)日再食(古义为“两次”,今常指“又,再次”等)3、一词多义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动词,担心)无冻馁之患矣(名词,忧患)故故余虽愚(连词,所以)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副词,特意)质援疑质理(动词,询问)非天质之悲(名词,资质)至色愈恭,礼愈至(形容词,周到)至舍(动词)4、词类活用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动词用作代词,此,这)腰白玉之环(名词用作动词,腰挂)《小石潭记》1、古今异义词全石以为底(古义为“以之为,以全石作为”,今义指“认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古义为“约,大约”,今常作能愿动词,可以)崔氏二小生(古义为“年轻人”,今常作戏曲用语)2、一词多义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介词,由)隶而从者(动词,跟从,跟随)见下见小潭(动词,显现,呈现)明灭可见(动词,看见)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明灭可见(副词,可以)差参差披拂(形容词,不齐)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3、词类活用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西)近岸(形容词用作动词,靠近)潭中鱼可百许头(动词用作副词,约,大约)日光下澈(形容词用作动词,照射)斗折蛇行(两个词均为名词用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像蛇爬行那样)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用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凄神寒骨(两个词均为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凄凉;使……寒冷)《岳阳楼记》1、通假字百废具兴(通“俱”,全,都)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嘱托)2、古今异义词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古义为“做州郡的太守”,今常指“守卫、守护”等)越明年(古义为“到”,今义为“超过”)越明年(古义为“第二年”,今常指“今年的下一年”)则有去国怀乡(去,古义为“离开”,今常指“到,往”。
文言文之词类活用全部知识点,赶紧收藏啊!☆名词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的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了。
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规律:(1)名词后带了补语,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如: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游褒禅山记》)②寿毕,请以剑舞。
(《鸿门宴》)上述几例中,“舍”后带了介词结构“于其址”充当补语,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筑舍定居”;“寿”活用为动词“祝寿”。
(2)几个名词连用,不构成并列或偏正关系,其中一个名词常活用作动词。
如:①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陈涉世家》)②刑人如恐不胜。
(《鸿门宴》)③藉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④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过秦论》)两个名词连用,如果组成的是主谓关系,那么后面的名词活用作动词,“王”即分别活用为动词“称王”。
两个名词连用,如果组成的是动宾关系,那么前面的名词活用作动词。
“刑、藉、瓮、绳”都与后面的名词组成动宾关系,活用为动词,意思分别是“杀、登记造册、用破瓮作、用草绳系”的意思。
(3)名词前如有结构助词“所”,则一起组成“所字结构”,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①置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②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与妻书》)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例中,“罾、志、虏”本来都是名词,意思是“鱼网”、“志向”、“俘虏”,与“所”一起组成“所字结构”,活用为动词,意思分别是“捕捉”、“立志”、“虏获”。
(4)名词用在“之、其、尔、汝、我”等代词前面,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①汝幸而偶我。
(《与妻书》)②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上述几例中,名词“偶、蹄、名”用在代词“之”的前面,活用为动词,意思分别为“嫁给、用脚踢、命名”。
(5)如果一个名词前面有“敢、未”等状语,这个名词也就可能活用成了动词。
①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捕蛇者说》②未果,寻病终。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的知识点总结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的知识点总结一、名词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
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词用作状语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2、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像对待奴隶一样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每天二、名词用作动词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
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
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
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名词,并解释之。
1、沛公欲王关中王:统治2、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敌:攻击3、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缟素:穿孝服4、大楚兴,陈胜王王:称王5、范增数目项王。
目:示眼色三、名词使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动词,臣服的意思。
(使天下之主臣服。
)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称王2、汗牛充栋汗:使……出汗3、齐威王欲将孙膑将:任命……为将四、名词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
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1、稍稍宾客其父宾客:把……当作宾客。
2、鱼肉百姓鱼肉:以……为鱼肉3、孟尝君客我客:把……当作门客4、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不仅仅把亲人当作亲人,不仅仅把孩子当作孩子。
部编语⽂⼋年级⽂⾔⽂词类活⽤及解析部编语⽂⼋年级⽂⾔⽂词类活⽤现象(⼀)⼋年级⽂⾔⽂篇⽬统计⽐起七年级上下册13篇和九年级上下册的9篇⽂⾔⽂,⼋年级上下册17篇在整个初中的分量还是⽐较重的。
同时,七年级⽂⾔⽂理解较为简单,九年级⼜较难,所以⼋年级的⽂⾔⽂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
七年级已经逐步在讲词性、短语结构和句⼦成分了,所以为⼋年级深⼊讲⽂⾔⽂词类活⽤提供了依据,因此⼋年级⽂⾔⽂词类活⽤的规范对于以后⽂⾔⽂的学习⾮常重要。
(⼆)浅析⼋年级⽂⾔⽂中词类活⽤现象1.⼋年级上册(1)《三峡》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奔:飞奔的马)动词⽤作名词解析:“奔”原本是动词,但处在动词“乘”后⾯宾语的位置,由于宾语⼀般由名词充当,所以,“奔”动词活⽤作名词。
②回清倒影。
(清,清波)形容词⽤作名词解析:“清”本是形容词,现作“回”的宾语,形容词⽤作名词。
③晴初霜旦。
(霜,下霜)名词⽤作动词解析:“霜旦”两个名词连⽤,两者并不是并列或者同位语关系,所以必须有⼀个名词活⽤为动词,结合语义和语境,第⼀名词“霜”活⽤为了动词。
④空⾕传响:(响:回声)形容词⽤作名词解析:“传”动词作谓语,“响”形容词,却处在宾语的位置上,所以活⽤为了名词。
(2)《答谢中书书》①五⾊交辉。
(辉:辉映)名词⽤作动词解析:“辉”本是名词,这⾥⽤在副词的后⾯充当了谓语,所以名词⽤作动词。
②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奇:奇丽的景⾊)解析:“奇”本是形容词,这⾥⽤在动词“与”(领悟、欣赏)的后⾯作宾语,充当了名词的功能,所以“奇”形容词作名词⽤。
(3)《与朱元思书》①风烟俱净。
(净:消净、散净)形容词作动词解析:“净”原本形容词,现放在副词“俱”的后⾯,副词后往往加谓语动词,所以“净”形容词⽤作了动词,翻译为“散净、消净”,表⽰性状的变化。
②任意东西。
(东西:向东或向西飘荡)名词作动词解析:“东西”⽅位名词,前⾯是副词“任意”作修饰语,且后⾯再⽆动词,所以“东西”名词⽤作了动词。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分类复习词类活用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分类复(词类活用)21课风烟俱净,一切都变得干净了。
任意东西,随意漂浮。
猛浪若奔,海浪像跑马一样汹涌。
负势竞上,顺势向上攀爬。
横柯上落蔽,树枝横在上方,遮蔽住阳光。
互相轩邈,争着向高处或远处伸展。
望峰息心,看着山峰,平静心情。
22课亦不详其姓字,也不知道他的名字姓氏。
亲旧知其如此,老朋友知道他的情况。
以乐其志,以他的志向为乐。
性嗜酒,喜欢喝酒。
23课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只能受奴隶的侮辱。
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顿饭可能吃光一石的谷子。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可以跑千里。
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马不按照它的性。
食之不能尽其材,吃不尽它的美味。
24课手自笔录,亲自写下来。
腰白玉之环,腰间挂着白玉的腰带。
主人日再食,主人每天吃两顿饭。
戴___饰之帽,戴着红缨珠宝饰品的帽子。
余则温饱敝衣处其间,我则在这里温饱,穿着破旧的衣服。
25课病树前头万木春,病树前面的其他树都已经春天了。
怀旧空吟闻笛赋,怀旧之情,空闲吟咏,听着笛子的曲子。
26课从___西行百二十步,从___向西走了一百二十步。
___取道,砍竹子来修路。
下见___,往下走看到了小池塘。
近岸,靠近岸边。
潭中鱼可百许头,池塘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条。
日光下澈,阳光透过水下。
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蜿蜒曲折。
其岸势犬牙差互,岸边像狗牙一样交错。
凄神寒骨,感觉凄凉,寒冷。
心乐之,感到快乐。
似与游者相乐,像和游客一起嬉戏。
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像在空中游荡。
潭西南而望,向西南方向望去。
隶而从者,跟随并侍奉他的人。
27课___谪守巴陵郡,___被贬到巴陵郡当太守。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
百废具兴,各种事业都兴盛起来。
刻画贤明之人今天的诗歌和散文,向北穿过巫峡,向南远至___,总是忧虑谗言和恐惧诽谤,有时长烟消散,有时则充满心理斗争。
在先天下的忧虑中,他们感到忧虑,在后天下的欢乐中,他们感到欢乐。
在山上行走六七里,有一个亭子搭在泉水边,周围散发着野花的幽香。
八年级下册文言诗文知识点归纳-人教版八下复习八年级下册文言诗文知识点归纳霜林菊影一、通假字1、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
2、窥谷忘反:“反”通“返”,返回。
3、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4、食之不能尽其材:“食”通“饲”,喂养。
“材”通“才”,才能。
5、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6、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7、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8、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9、百废具兴:“具”通“俱”,全,皆。
10、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
11、玉盘珍羞直万钱:“羞”通“馐” ,美味的食物。
“直”通“值”,价值。
1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通“现”,出现。
二、词类活用1、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作动词,分别指向高处伸展和向远处伸展。
2、以乐其志:乐,形容词使动用法,使……乐。
3、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5、腰白玉之环:腰,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
6、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緼袍敝衣,名词作动词,穿着旧棉袄、破衣服。
7、手自笔录:手,名词作动词,动手;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8、心乐之:以…为乐,形容词意动用法。
9、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10、下见小潭:下,向下,名词作状语。
11、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12、似与游者相乐:形容词作动词,嬉乐,逗乐。
13、潭西南而望:西南,向西南,名词作状语。
14、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一样。
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15、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16、凄神寒骨: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
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
17、近岸,卷石底以出:近,形容词作动词,靠近,接近。
1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总结(大全)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实词运用现象,它主要有以下几类:(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而已。
如“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化为动词“打洞"之义。
(2)一般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途",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
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
如“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中的“法",原意是“法律",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斩",表示行为的依据,是“按照法律”的意思.表示动作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项羽本纪》)中的“兄",本为名词,化为状语,是“用对待兄长的礼节"的意思.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
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词“狗”,在这儿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
(3)方位名词作状语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这种语法现象在古汉语中很多,往往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用来修饰“望",限制其方向。
(4)时间名词作状语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
如“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时间名词作状语。
它们往往用“而”或“以"同动词相连接。
(注:以上三项都可视作名词作状语现象。
)(5)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作名词。
如“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中的“射",本是动词“射箭",这里化为名词“射箭的本领”。
[八年级语文《三峡》知识点]八年级下册语文三峡知识点【通假字】[阙]通“缺”,空缺。
【一词多义】[绝]①沿溯阻绝[断,断绝]②绝巘多生怪柏[极]③哀转久绝[停止;消失]【词类活用】①乘奔御风[飞奔的马]②素湍绿潭[急流的水]③回清倒影[清波]【常见短语】整体把握《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人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
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
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
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
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
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结构提纲总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
(侧重写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
)分特点:(1)夏:水涨流速,交通断绝。
(2)春冬:水退潭清,风景秀丽。
(3)秋:水枯气寒,猿鸣凄凉。
(侧重写水:四季不同,风景各异。
)问题探究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文章先写山,后写水。
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第一段总写了三峡怎样的特点?语文的学习伴随着我们的一生,我们一定要用心去学好这门母语课。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初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记承天寺夜游,欢迎大家阅读!整体把握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沈含蓄,精美传神。
结构提纲欲睡——(月入)——起行——(念)——寻友——漫步——抒意(少闲)↓↓↓↓兴奋喜悦转忧、孤寂宽慰、乐极难言之情问题探究1.“月色入户”表现了怎样的情味?运用拟人,似乎月亮也懂得作者寂寞无聊,悄悄进门与他为伴。
八年级下册第13 14课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动词:
辱:辱没。
例句: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尽:吃尽。
例句:一食或尽粟一石。
2、名词用作动词:
策:名词,马鞭子。
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
鞭策,驱使。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
3、数量词用作动词:
千里:行千里。
例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尽:使……尽,竭尽。
例句:食之不能尽
一词多义:
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不译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不译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养,动词
故虽有名马:即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其真无马邪:难道【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可译为“恐怕”【表示判断、猜测】一词多义
绝天下独绝(形容词,绝妙。
)
猿则百叫无(动词,停止。
)
上负势竞上(动词,向上)
横柯上蔽(方位名词,上边,上面)
百一百许里(数词,十的十倍)
猿则百叫无绝(数词,极言其多)。
文言文专题复习——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一)名词作状语1、狐鸣呼曰狐:像狐狸一样。
《陈涉世家》2、学而时习之时:按时。
《〈论语〉八则》3、石青糁之石青:用石青。
《核舟记》4、空谷传响空谷:在空荡的山谷里。
《三峡》5、斗折蛇行斗:像北斗星那样。
蛇:像蛇那样。
《小石潭记》6、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
《小石潭记》7、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
《小石潭记》8、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醉翁亭记》9、山行六七里山:顺着山路。
《醉翁亭记》10、东临碣石东:向东。
《观沧海》11、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当面。
《邹忌讽齐王纳谏》1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
《愚公移山》13、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用船。
《黔之驴》14、四面竹树环合环:像环一样。
《小石潭记》15、手自笔录手:亲手。
笔:用笔。
《送东阳马生序》16、孔子东游东:往东方。
《两小儿辩日》17、其一犬坐于前犬:像狗一样。
《狼》18、复前行前:向前。
《桃花源记》(二)名词作动词1、歌以咏志歌:写诗歌。
《观沧海》2、妇抚儿乳乳:喂奶。
《口技》3、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说出。
《口技》4、会宾客大宴宴:举行宴会。
《口技》5、有仙则名名:出名,闻名。
《陋室铭》6、腰白玉之环腰:腰佩。
《送东阳马生序》7、狼不敢前前:向前。
《狼》8、恐前后受其敌敌:攻击。
《狼》9、一狼洞其中洞:打洞。
《狼》10、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太守):做太守。
《岳阳楼记》11、任意东西东西:往东往西(漂流)。
《与朱元思书》12、每至晴初霜旦霜:下霜。
《三峡》13、虽乘奔御风奔:飞奔的马《三峡》14、浑欲不胜簪簪:插簪。
《春望》15、以光先帝遗德光:发扬光大。
《出师表》16、名之者谁名:命名,给…取名。
《醉翁亭记》17、故自号曰醉翁也号:取别号。
《醉翁亭记》18、造化钟神秀钟:聚集。
《望岳》19、皆指目陈胜指:用手指示意目:用眼睛示意。
《陈涉世家》20、尉果笞广笞:用竹板打。
初二语文八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当你真正想完成一件事时,根本不会在意别人是否看到。
备考漫漫长路.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二语文八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希望大家喜欢!初二语文八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整理一一、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解说1.《晏子使楚》选自《晏子春秋杂下》。
《晏子春秋》是后人搜集齐国大夫晏婴的言行编辑而成。
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
这则故事通过晏子出使楚国,挫败楚王诬齐人为盗的故事,表现了晏子的机智善辩和对祖国的热爱。
2.《人琴俱亡》选自《世说新语伤逝》,作者刘义庆,彭城人,南朝宋文学家。
这则故事写了王子猷对弟弟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他对弟弟深厚的情谊。
出自《世说新语》的成语有望梅止渴、口若悬河、一往情深、别无长物、新亭对泣等。
3.《小石潭记》选自《全唐文》,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人,著名文学家,世称“柳河东”,“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柳河东集》。
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的幽美和静谧,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的孤凄之情。
4.《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
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本文把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美妙的月色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宁静清滢、离尘脱俗的美好意境,表达了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5.《治水必躬亲》选自《履园丛话水学》,作者钱泳,清代江苏金匮人。
工诗,善书画,著有《履园丛话》、《履园谭诗》等。
本文论述躬亲是治水的必要条件,强调亲自登山涉水察看水情的重要性,通过正反对比深刻地指出治水利和义的关系。
二、通假字1.荡胸生曾云 (曾通层)2.缚者曷为者也 (曷通何,什么)3.人非所与熙也 (熙通嬉,开玩笑)三、一词多义1.坐①口技人坐屏障中 (坐在)②满坐寂然 (通“座”,座位)③何坐?曰:坐盗。
(犯罪)2.都①何以都不闻消息 (总,竟)②都不哭 (全、都)3.乐①心乐之 (以…为乐)②似与游者相乐 (逗乐)4.清①水尤清冽 (清澈)②以其境过清 (凄清)5.曰①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说)②曰恕己,曰奉壹《小石潭记》 (叫做)6.从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自、由)②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跟从,跟随)7.闻①闻水声《小石潭记》 (听说)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听到的)8.道①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正确的方法)②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说)③伐竹取道《小石潭记》 (道路)9.见①明灭可见《小石潭记》 (看见)②才美不外见《马说》 (通“现”,显现)10.许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上下、左右,表估计)②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处所)11.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大约)②明灭可见《小石潭记》 (可以)12.居①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停留)②居庙堂之高而忧其民《岳阳楼记》 (处在)四、古今异义1.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词类活用初二三十个例子以下是初二常见的30个词类活用例子:1. 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函:名词作动词,用盒子装)2. 函梁君臣之首。
(函:名词作动词,用木匣装)3. 夜缒而出。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4. 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夕:名词作状语,在傍晚)5. 既东封郑。
(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6. 肆其西封。
(西:名词作状语,在西边)7. 烛之武退秦师。
(退:使动用法,使……撤退)8. 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作动词,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9.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东道主:名词作动词,以……为东道主)10. 既东来而遇有故。
(故:形容词作名词,旧交情)11. 夜缒而出。
(缒:动词作名词,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12.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动词作名词,恩惠)13. 不可失也。
(失:动词作名词,机会)14. 阙秦以利晋。
(利:形容词作名词,利益)15. 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形容词作动词,损害)16. 留中不下。
(下:动词作名词,离开)17. 与郑人盟。
(盟:名词作动词,结盟)18. 以其无礼于晋。
(无礼:形容词作名词,无礼的事)19. 且贰于楚也。
(贰:数词作动词,从属二主)20. 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动词作名词,增加)21.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东道主:名词作动词,做东道主)22. 晋军函陵。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23.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亡:使动用法,使……亡)24.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舍:动词作名词,舍弃;以为:动词短语作谓语,“把……作为”)25. 一日之内。
(一:数词作形容词,全、整)26. 既东封郑。
(封:动作名活用为使动用法。
使……成为边邑。
)27. 越国以鄙远。
(鄙:动作名活用为使动用法。
使……成为边邑。
)28. 若不阙秦。
(阙:动作名活用为使动用法。
使……削减。
)29.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舍:动词作名词,指“郑”)30. 当其南北分者。
(南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南、向北)以上例子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例子可查阅教辅练习资料。
专题09 八(下)文言文知识梳理一、桃花源记【通假字】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通“邀”,意思为:邀请。
2.具答之。
“具”通“俱”完,意思为:全。
【古今异义】1.芳草鲜美。
鲜美:古义:新鲜美好;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2.屋舍俨然。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
3.阡陌交通。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业的总称。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①古义:妻子儿女;今义:已婚男子配偶的称呼。
绝境:②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5.无论魏晋。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
6.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充足,不满。
7.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古义:顺着;今义:缘故。
8.说如此。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9.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古义:请今义:延长。
10.夹岸数百步。
夹:古义:古代量度单位今义:两脚跨过的距离。
11.后遂无人问津。
津:古义:渡口今义:口液。
12.停数日辞去。
去:古义:离开今义:跟来相反。
13.欲穷其林。
穷:古义:走近今义:贫穷。
14.此中人语云。
云:古义:告诉今义:说话。
15.便得一山。
得:古义:发现今义:得到。
16.仿佛若有光。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今义:好像。
17.咸来问讯。
咸:古义:全都今义:咸味。
18.村中闻有此人。
闻义:古:发现今义:用鼻子嗅。
19.此中人语云。
云:古义:说今义:白天。
20.便扶向路。
向:古义:从前的今义:方向。
21.不足为外人道也。
外人:古义:桃花源外的人今义:不同民族或国家的人。
【一词多义】1.中①晋太元中,年间;②中无杂树,中间,其中。
2.舍①便舍船,动词,舍弃;②屋舍俨然,名词,房屋。
3.闻①鸡犬相闻,听见,②闻有此人,听说。
4.出①不复出焉,出去;②皆出酒食,拿出。
5.志①处处志之,动词,做标记;②寻向所志,名词,标记。
6.遂①遂迷,(最终);②后遂无问津者(竟然)。
八下文言文知识点——词类活用
八年级下册
【知识精要】
词类活用
1. 复前行,欲穷其林(前:名词作状语,向前)
2.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3.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下:名词作状语,向下面)
4.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5.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
6.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7. 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8.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箬篷:名词作状语,用箬篷(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9. 石青糁之[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一种青翠色颜料)]
10.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志;名词作动词,做记号)
11,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多髯:名词作动词,长着浓密的胡须)
12, 石青糁之(糁;名词作动词,用颜料等涂上)
13, 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14. 复前行,欲穷其林(穷;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
15.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澈;形容词作动词,穿透)
16. 似与游者相乐(乐;形容词作动词,取乐,一词欢乐)
17.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凄: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寒:使动用法,使……感到寒冷)
18. 渔人甚异之(异: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19. 如鸣珮环,心乐之(乐:意动用法,以。
为乐)
20. 其视下也(下;名词作状语,往下)
21. 故外户面不闭(外;名词作状语,从外面)
22, 《齐谐》者,志怪着也(志;名词作动词,记裁)
23. 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用马鞭赶)
24, 一食或尽票一石(尽:形容词作动词,吃完)
25. 弗学,不知其善也(善:形容词作名词,好处)
26. 选贤与能(贤:形容词作名词,品德高贿的人:能;形客词作名词,才于出众的人)
27.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老: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壮:形客词作名词,社年人,中年人:幼;形容词作名词,幼童)
28. 《齐谐)者,志怪者也(怪: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物)
29, 故人不独亲其亲(亲:意动用法,以。
”为亲)
30, 不独子其子(子:意动用法,以“为子》。